大学英语重修课程论文

2022-04-19

摘要:专业英语课程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高校模具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探索目前高校模具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英语重修课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英语重修课程论文 篇1:

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初探

摘 要: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周期长、教学内容过于庞杂以及全面的教学评估困难等问题,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微型化了的大学英语课程可以缩短课程周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学评估科学合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大学英语微型课程的开发要遵循着科学性和校本性的原则。

关键词:大学英语;微型课程;教学评估

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对现有的教学状况的不满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的源动力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权重较大,因此成为教改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大学英语一直进行的是修修补补的渐进式改革,效果并不明显。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大刀阔斧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将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的可能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的背景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4年1月制定并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作为各高校组织开展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该《课程要求》提出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类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见打破专业束缚,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周期长。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长期课程仍然占主导地位。课程周期均以年为周期,持续的时间较长。例如,《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基本上要开设两年,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给教师带来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

第二,课程内容过于庞杂。“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见《课程要求》)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学生需要掌握英语语音知识、英语词汇、语法、语篇等基本语言知识以及与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相关的知识;此外,还要了解一定量的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所有这些知识内容都融合到《大学英语》这一门课程当中,使得该课程内容显得过于庞杂。其后果有二:其一,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师的备课量增大;而且由于许多专业内容都要涉猎,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二,影响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构不成体系。只有学习者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并科学地构建成符合个人认知风格的知识体系,学习者才有可能真正地运用这些知识。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不利于学习者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三,全面的教学评估比较困难。众所周知,教学评估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见《课程要求》)应用较广的教学评估有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前者针对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后者指的是期末考试和能力水平考试,针对的是学习结果,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内容,是否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终结性评估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太广,使期末课程考试或水平能力考试的考核内容相对较少。由于时间、地点和人力及物力的限制,只能考核一些重、难点,容易忽略其他知识的考核,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只学习那些所谓的“重难点”的后果。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养的提升。

要想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笔者提出了将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的设想。

二、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

微型课程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逐渐成为课程开发的一种趋势。微型课程指的是与长期课程相对应,基于某一学科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由相关主题模块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而又开放的具有校本性质的短期课程链。微型课程有鲜明的特点:微型课程持续的时间短,可以是一、二周,也可以是一、二个月(但要少于一个学期);微型课程主要由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构成,课程规模小,容量少,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适应性强;课程内容精简凝练;而且微型课程对新知识、新思想、新进展等新鲜事物接受快,反应迅速,受外部条件制约相对较少,比较灵活;更重要的是,微型课程由学校的任课教师独立或共同开发,既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也考虑到了师资力量状况,所开发的课程符合学校的现实状况和特点,具有鲜明的校本特征。

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就是将内容比较庞杂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分类,然后依据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发出相应的微型课程;这些微型课程与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有共同之处,如分类标准相似,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难度降低和内容减少。例如,把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阶段必修课程(如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和扩展阶段课程(如英美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每一方向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微型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课程周期由长周期变成短周期。通过开设微型课程,将原本延续两个学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变成每个周期都比较短的若干短期课程。这种短期课程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在短期内学生多次重修某一课程成为可能,从而为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有利于学生将英语知识系统化。和其他学科一样,英语语言知识也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往的大学英语课程由于内容过多,而且不同方向的知识混杂在一起,使得学生很难构建科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体系;对知识一知半解,不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而微型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自成体系,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多门小体系的微型课程组合在一起就构成英语语言知识这一大体系。

第三,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微型课程的开发往往与教师的专业特长紧密相关。由于微型课程的内容时代感强,更新速度比较快,对任课教师和课程开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该领域的新知识,关注该领域的新发现,使得课程内容能够处于该领域的最前沿。教师通过开发、讲授微型课程,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第四,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使教学评估更科学合理。微型课程由于内容相对单一,课程容量比大学英语课程容量小得多,教学评估操作比较容易;尤其是进行终结性评估时,其试题覆盖范围更广,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要优于以往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试。

第五,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微型课程既有利于教师的教授,又利于学生的学习。微型课程减轻了教师的课业负担,备课量大大减少,使教师能够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备好课、备精品课上,授课内容更加精细。微型课程周期短,课时少,使得学生同时学习多门微型课程成为可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教师,学习各自的优点;而且,如果某一课程较难,学生可以选择多次学习该课程,直到学会为止,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大学英语微型课程的开发不是盲目进行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微型课程的开发要遵循科学性第一的原则。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并不意味着把两个学年的课程简单地分为若干个短期课程。恰恰相反,微型课程的开发要有科学的计划与实施,每一门微型课程都要有自己的主题、目标以及评价的标准、手段和方法。开发者需要具备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把握课程开发要领,遵守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程序,以便达到开发目标。那种不尊重科学性,把微型课程这顶帽子随随便便地往各种专题讲座、课外活动上戴是不正确的。其次,微型课程的开发要遵循校本性的原则。在开发微型课程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又要兼顾教师能力、经验专长或研究兴趣。脱离本校实际情况而开发出来的微型课程必然會水土不服,毫无成效。

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化响应了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要求,反映了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曾经指出,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课程的微型化,在课程结构中加入微型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丰富、更灵活。总之,大学英语课程的微型化使学校的课程安排有更多的变化,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任课教师的特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必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http://preschool.ijd.cn/webui3/05/teacher/teacher_news.jsp?news_id=40536.

作者:李可夫,王 爽

大学英语重修课程论文 篇2:

如何提升模具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效果

摘要:专业英语课程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高校模具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探索目前高校模具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模具;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模具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相关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国际合作交流也越来越多,如何阅读理解设备说明书、合理操作机器设备,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企业聘用的英语专业人员常常因不具有模具专业知识背景而无法准确阅读翻译,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成为突破企业人才发展瓶颈的关键,其中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是衔接二者的桥梁。

一、模具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模具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教材内容覆盖面广,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性强,结构严谨

涉及模具设计与制造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试验研究,内容专、深、具体叙述原理概念清楚,重事实不重修饰,理论推导多、逻辑性强、表达明确、用词严谨。

2.专业术语多,具有独特的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

在模具专业英语教学中,模具专业术语较多且难于拼写,而且文中涉及的相关术语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能准确使用模具专业术语,不能望文生义。学生在外文资料中会遇到大量的复杂长句,对其准确理解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另外,在强调主语、突出重要性及不需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专业英语常会用到被动语态,这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被动语态。

3.教材特殊

模具专业英语教材一般由独立的科技短文组成,每章内容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每堂课都是一个独立知识面的讲授。在模具专业英语中,不仅涉及模具相关的如冲压模具设计、注塑模具设计等知识,而且还有材料、工艺等知识。

二、高职《模具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是学生基础的问题。工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好,词汇量较小,学习自信心不足,且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有所降低,更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其次,长期以来,专业英语课程没有像公共英语课程那样受到重视,其课程的设置似乎可有可无,课时量少,课程开设时间偏后,且多为大班上课;再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是“封闭式、传授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借助单一的文字教材或讲义进行逐一讲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盲目接受。在传统的模式下,学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部分学生没有了最初的学习热情,对英语学习望而生畏,甚至放弃英语,导致教学中往往出现师生双方都吃力的尴尬局面。

如前所述,鉴于专业英语课程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性,改变现有的课程教学现状,提高现有课程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三、高职《模具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1.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

《模具专业英语》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它是一门基于职业和工作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具企业的典型文件与文档为载体,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高校模具专业英语课程的重点应放在专业词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理论的方法与技巧上。课程定位为: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快速准确独立地阅读和翻译科学文献资料,并初步形成把专业英语实际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更新的国外先进模具设备知识打下基础;其教学目标为: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进行实际意义的口头与书面交流。

2.明确课程能力培养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模具专业英语》课程主要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个能力目标的培养:

(1)能熟悉、读懂各类模具专业术语并能进行简单的专业交流,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英语口语的学术交流的基本技巧。

(2)能在掌握必备模具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读懂中等难度的文献资料,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扩大专业词汇量,逐步掌握科技文献的表述方法。

3.合理选用教材,提升学习的针对性

我国的专业英语教材大都是经过剪裁、加工或详细注解的,导致学生始终停留在语言学习性阅读的层面,没有进入到语言应用性阅读的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大。目前各高校普遍对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对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最好是根据学生基础、学生情况、专业特点、课时设置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编写校本教材,如果无合适的校本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已出版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在选择中应做到由浅及深,以点带面,以形成难易分明的完整知识体系。

4.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要完成好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在精选教学内容时,应根据课程能力目标来制定。所选教学内容既要涵盖模具专业的主要知识点,还要涉及该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通常面临教材内容丰富而教学课时较少的情况,因此更加要求教师要选好选优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教授学生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总结了以下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1)选择直观感好的图表。在内容的选择上为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前面几章的内容中设置学生熟悉的专业知识,不一定是短文,可以是英文图表(比如塑料注射成型的原理),说明书(比如某种型号的压力机),等等。

(2)选择代表时代气息的文献。由于所授学生一般为大三学生,其具备了一定的听、读、写能力,且已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可发现,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兴趣低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后几次课程中可搜集一些近期发表的反映本学科发展动态的科技文献。同时,由于专业英语自身的语法特点,可穿插补充科技英语常见句型结构及其阅读和翻译、摘要、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与方法等内容,训练学生的科技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将文献的前言部分作为课堂上的补充内容进行精讲。

(3)选择专业性强的通讯。因为通讯包含的内容不多,专业性强,语句言简意赅,且附带图片录像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借助播放图片,形象地加深认识和记忆。

(4)选择实用性强的资料。选择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文章,模拟实际环境,锻炼学生运用模具专业英语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外文资料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还可选择产品使用的英文说明书等实用材料供学生学习,以更大地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

5.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为突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采用多媒体+模拟实践+实训车间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1)任务式教学,精心设置教学环节。传统的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读并翻译大段文章,这样会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针对这个现象,可以采用改变师生角色来解决。通过给学生设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某一课题的学习当中,在加强目的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依此进行:“制定训练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课题引入背景介绍→教师布置问题→学生快速阅读→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师生总结→教师归纳小结”。教师在课前先由课程能力目标设置本门课程的项目,由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而后查阅大量资料为每次课前的英文专题背景知识介绍做准备,学生能了解所讲课文的专业背景,并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连贯起来,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增加,并能集中精力听讲;接下来教师由课程内容布置思考问题,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将学生每6~8人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会认真查阅资料、组织内容,而后请每组的学生代表用英语回答问题,同组学生可适当进行补充,这样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自测阅读的准确性,教师也可在学生回答时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解,而后师生共同对本次课程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和语法进行归纳。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教师应在课程结束前,对所讲内容进行英文小结,突出文章的要点和主题,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

(2)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课件的制作。课件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授课质量,课件的制作不仅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启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更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而需要精心准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课件制作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直接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下载相关的优秀课件,据实际需求,进行一些必要的整理和添加。在课件制作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地讲,即将一些难以理解和难以想象的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对于理论上的内容,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例如,给学生讲解注塑机和模具等的工作原理和动作过程,将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深得他们的喜爱。比如注塑模浇注系统相关的词汇,可直接给出浇注系统模型,对应介绍。

(3)采用实物教学、实验室教学。《模具专业英语》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非常强的课程,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建议着重将模具工程领域的专业词汇以及惯用表达方式对学生加以强调,并将工程领域的一些涉及到模具工程领域的的有关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如在讲述模具结构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模具拆装实验室,参看实物进行教学;在讲述模具原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模具成型实验室,观看具体成型工艺过程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克服学生因专业英语较难理解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布置一定数量的阅读和书面翻译任务。课外阅读的材料是国外比较经典的原版教材的部分章节、国际一流刊物上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国际大公司近期公开的专利等。比如,可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可让学生自行到网上收集近期发表的外文专业文献或资料,将其翻译成中文;也可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中文专业文献,完成一篇新论文的摘要。教师及时对学生写作时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评和修改,使学生每做一次作业都能有所收获。这样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共同协作的能力。

6.改革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应偏重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打破期末考试占绝对权重的传统做法。

期末测试内容要结合实际,注重考核学生在科技阅渎中的阅读水平。期末测试一般在国际一流杂志上选择一篇近期发表的难度适中的研究快报(约3500个单词,隐去摘要部分),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相关内容用英语回答问题占30%,再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占30%,将指定段落翻译成中文占40%。为了能拉开成绩考核的档次.教师可以有意将翻译量设置较大.以便根据翻泽的速度和质量给出相对应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要获得好成绩,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次作业及每次测试.进而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

四、模具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1.师资水平

该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实际操作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熟练的外语基本功,要有较强的外语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符合这些条件的一般为中青年教师,他们在教学中充满了活力,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更容易带动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外语基础

在模具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鉴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普遍对英语缺乏热情,如何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成为授课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只有形成用英语进行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学习动机,才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模具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不同于单纯的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对学生要达到的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在学习该课程时才会觉得轻松,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兴趣。

3.教学实践的长期性

《模具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且现有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何使用好中英文教材,如何与现有的课程体系接轨,如何调动学生的双语学习积极性等课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解决。

经过《模具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英语翻译和摘要写作,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英语知识和应用技巧,课程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创造性教学,仍然需要在长期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晓黎等.高分子成型与模具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

[2]桂艳等.高职模具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3]陈辉,王磊.高职模具专业英语的思考与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张晓黎,李海.塑料加工和模具专业英语(英汉对照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聂雪琴.如何提高模具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双语学习,2007,(9).

作者:陈婵娟

大学英语重修课程论文 篇3:

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生态化建设理论研究

摘  要: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生态化建设需要有理论指导,通过对在线开放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性,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的内涵与功能、历史发展及在线开放课程理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线开放开放课程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以有效促进我国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与进步,提升英语教学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關键词:在线课程  职场情景英语  生态化建设  学习者

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蓬勃发展,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近几年在国内悄然兴起,从对国外理论的翻译到国内对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趣盎然,折射出国内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从实践转移到理论,并企图用理论指导操作,这也反映出在在线开放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它归到理论层面的高度才能找到方法。课题组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理论的需求,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的内涵与功能,在线开放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发展、现状与问题等几个方面,提出对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的认识与思考。

1  在线开放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性

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受众门槛低的特点迅速流行。中国的在线课程总量、开课学校数量、参与学习学生数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12 500门慕课上线,超过2亿人次学习者,已有1 000余所高校在网上开设慕课,44 000人次的西部高校教师接受了慕课应用培训。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的颁布,提出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七大重点任务。《意见》颁布之后,高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探索,很多高校开始了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但是,因为社会、制度、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以“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为例,该课程建设已经有4年时间。课程总体设计中要求既要体现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开放,体现“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等特点,同时关注学习者在线课程的学习体验。但课题组在课程使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缺乏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兴趣,学习体验性不强。这一方面是因为“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是配合线下课程进行,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依然以课堂学习为主,把在线开放课程当作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这就使得他们学习有被动性;另一方面“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考虑的是学生整体,没有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服务,这也降低了学生体验的满意度。

“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已经完成,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对之进行再建设和完善,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学有所得,这就需要在再建设的过程中换个思路,如果说之前重在搭建平台、填充内容,现在要做的则是重新整合内容、查遗补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完成,最重要的是需要理论的指导,甚至当发现理论要求的在线开放课程设置与现在相悖的话,还需推倒重来。换言之,一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导。

2  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的内涵与功能

透过对在线开放课程核心理论的深入思考,学界对在线开放课程的本质内涵、学科属性和发展前景逐步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其内涵和功能共同体在学术讨论中也逐步得到成型。

在线开放课程理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1)提供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建设的概念框架;(2)提供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思维方式;(3)提供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价值观念。这三重概念的不同侧重决定了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的多重功能如认识功能、解释功能、指导功能、方法论功能、检验功能等。在线开放课程理论不仅仅来源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还要考虑其他社会实践的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  在線开放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

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的历史时期可以按照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阶段来进行划分,大致经历了远程教育教学(经验期发展理论)、精品课程建设(蓬勃发展期理论)、在线开放课程(多元发展理论)3个阶段。

远程教育教学时期是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的起始阶段,发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阶段远程教育媒介是广播、电视、纸张等单向传播媒体,远程教育也称之为网络教育,可以看作是在线开放课程的前身,上课方式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进行,招生对象不受年龄和学历限制。但是辍学率很高,单向的讲授并不知道学生的反应。Holmberg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了“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指出学习材料的呈现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远距离教育的构成要素。他强调远距离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是极有价值的,他把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与远距离教育相结合,接受了教学就是“一个积极解释和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的教学观。David Sewart在1978年提出持续关注理论,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都需要在院校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因此,较之传统教育,远程教育院校和教师应对学生有更多的持续关心,提供更好的学生支持服务和其他各类服务。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精品课程建设蓬勃兴起,理论研究也进入新阶段。1993年穆尔提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Theory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穆尔指的交互影响距离是由物理距离导致师生在心理/传播上产生潜在误解的距离。交互距离涉及了对话、结构和学习的自主性等多个变量。穆尔理论是一个二维理论体系,其核心是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基更博士1993年提出“教与学再度整合理论”(Theory of Re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把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重建师生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机会,人为地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关系,将远程教育中相互分离的教学行为重修整合起来。为此,他提出建立两个特殊的子系统:课程开发子系统和学生支持服务子系统。亨利1992年提出了参与、社会、交互性、认知和元认知技能5个方面分析在线讨论组中学习者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古纳瓦德纳改进了亨利的模型,在他基础上于1997年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陈丽2002年采用线索解析模型对异步交互中学习者的教学交互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于2003年提出了提高学习者参与程度的3种基本策略:加强教师在交互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设计建构社会关系的交互活动和发挥核心参与者的组织和管理作用。

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发展,在线开放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理论也随之多元发展。技术支持理论、行为认知理论、交叉学科知识管理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在在线开放学习开发和建设中都受到过追捧。技术支持理论主要有Henry, P(2001)认为在线学习是互联网应用程序支持的学习,在不同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中,支持人们个性化和定制化学习的能力。行为认知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线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并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经验,来达成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索耶(2010)年提出了交叉学科知识管理理论,他认为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由建构主义、认知科学、教育技术学、社会文化研究和学科知识管理5个方面组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反映出最新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需学习者需要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一定调整或改组。

4  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

以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阶段性为参照,考察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在线开放课程的理论发展主要分为国外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和本土在线开放课程理论研究两方面。从传播的数量、影响力来看,本土的理论研究国际化传播不够。

江南大学王志军副教授认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远程教育形成了3个影响较大的系统性理论:穆尔1993年提出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它属于描述性理论;安德森2003年提出的等效交互理论,它属于设计性理论;陈丽2004年提出的教学交互层次塔,它属于过程性理论。他认为这3个理论从教学交互心理距离、教学交互设计、教学交互过程等维度给研究者以思考和启迪,但是因为时代背景,不能尽善尽美。2015年他提出了教学交互分层的理论建构思想,并着重介绍了陈丽的教学交互层次塔、赫罗密(2002)的在线学习交互框架、安莱(2004)的在线学习交互层次,他认为这3种分层模型能展现在线学习的普遍规律,为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支持的理论伴随着大家对大数据的探索以及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科技手段的在线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改革的焦点在于学习系统和知识结构,注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由此,在线学习的理论研究又逐步回归到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的研究设计的方向上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论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支持,它关注学习者个体的生活、学习经历,关注他们的背景、兴趣和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体验。

5  在线开放开放课程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生态主体和其所处的在线开放课程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和谐的实体。生态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习者及支持者种群,这几大主体动态扮演着信息的创造者、信息的吸收者和分解者等角色。在课程建设初期,教师负责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承担着信息创造者的角色;在开课的过程中,教师需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其角色更多地向信息分解者转变;在课程深入推进中,学习者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促使教师进行学习与反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者。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主体的各种因素,包括学习资源环境、学习支持服务环境及教学管理环境等。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视频及学习辅助资源等,学习资源的优质与否尤其是核心载体在线视频的好坏是一门在线开放课程成败的关键。学习支持服务环境主要指支持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平台、交互平台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管理环境是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支持的环境的总和。在线开放课程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与自然生态一样达到一种内在平衡。生态主体在在线开放课程生态环境中展开各种交流、协商与合作,实现多边互动,维护学习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6  结语

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学习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论进行开发和重建下,关注学习者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关注个人经验、社会环境为个人学习提供的基础和个人学习的特征、需求,强调个人的学有所得,个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最终体现和现实归属。职场情景英语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记忆事实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身心特征和基础差异,这使得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比较起来处于边缘化的存在状態,在重新建设和开发时。可以聚焦于学习者,将学习者拉至课程建设的中心,在体现网络课程资源交互性的同时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内容,重心由教向学转变,并不局限于开放的时间,课程设置可柔和一点、弹性一点。“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是要把全部的任务与责任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教育者的地位虚像化。恰恰相反,教育者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重新设置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生态主体在在线开放课程生态环境中展开多边互动、协商与合作,实现深度学习,维护学习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本质及相关概念再辨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4):36-41.

[2] 徐宇.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政策实效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 安晓灿,闵阅读.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研究[J].中国外语,2019(2):79-82.

[4] 王永兴.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65-67.

[5] 侯利颖,许静静.行业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9(6):84-85.

[6] 赵津.运用“敏特”的英语智能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信息技术教育,2018(4):164-165.

作者:周娟

上一篇:高校古典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无药可救音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