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这门本科教育阶段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亟需改革。本文立足于新文科建设和大外语的相互协作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新文科建设给大学英语课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新使命和新定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卷调查与分析

摘 要:为了调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施第一阶段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以便为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修正意见 ,作者对2015级音体美专业学生进行了阶段性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英语学习需求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分析总结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把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音体美特殊专业 课程改革 问卷调查

引言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既懂英语又有专业的音体美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重专业,轻文化,文化成绩普遍较差,英语更是他们的弱中之弱。如何提高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社会需求已日显重要。为此,笔者对院2015级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实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试点并对其进行阶段性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英语学习需求及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分析总结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促进我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切实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1.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卷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怀化学院2015级音体美专业本科生,所学专业分别为体育、音乐、美术、艺设,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与乡镇,年龄在17至22岁之间。

1.2 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基本信息,包括就读专业、家庭生活区域、学英语的时长及高考英语分数;第二个方面是英语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英语教学需要培养的技能、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是否希望开设专门针对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及其他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三个方面是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包括对目前分模块教学、语音语法专项训练的反馈,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1.3 调查目的

(1)了解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

(2)了解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施第一阶段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以便为教学改革方案提出修正意见,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3)了解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建议,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

2.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启示

本次针对2015级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发放问卷214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具体情况如下:

2.1 基本信息

从学生填写的信息来看,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大部分学生来自县镇,来自乡村的人数比例约占40%。尽管他们普遍学英语的时长有6-10年,但他们的高考英语成绩不尽如人意,高考英语总分150分,90分以上的凤毛麟角,大部分同学的高考英语成绩在50分至80分之间。这说明我校音体美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为此我们应适当降低教材难度,循序渐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城乡差别,不能让大中城市学生掌握话语权,上课时要尽可能地多给乡村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开口说,战胜自卑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2 英语学习需求

从英语学习需求这一方面来看,音体美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语言能力,为就业增加筹码和取得学分或者毕业证,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考研或者出国;大部分音体美专业学生认为英语教学需要培养的是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他们认为听力、口语和翻译是他们的弱中之弱。他们希望开设专门针对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专门用途英语及语言文化类课程。这说明音体美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强烈的内在动机,他们的学习目的是实用型的,而不是出于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要以学生实用型学习目的为导向,把学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可适当地增加一些与体育、音乐、艺术相关的英语,在条件成熟时再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如三四六级专项、听说专项、语法专项、翻译专项、阅读专项、写作专项、游游英语、商务英语、英美文学欣赏、英文电影赏析、英文歌曲鉴赏、英语文化与交际等,满足不同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

2.3 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

从英语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将语言课程分成听、说、读、写、译,进行分模块教学更加有助于英语学习。他们认为本学期的语音语法专项训练课对他们很有帮助,课文讲解课时安排合理,听写和词汇竞赛有助于他们扩充词汇量,英语学习小组和课前值日报告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帮助,听说课程和综合课程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较好,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基础比较差,希望老师语法能讲解得更详细全面深入细致一点,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看英文电影了解西方文化,学会地道日常用语;更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将英语变得更实用;多进行实践性教学,贴合实际,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多讲解与专业有关的内容,把专业与英语学习有机结合;多锻炼口语能力,侧重对句子的分析和记忆,记住一句话比记住一个单词更加简单且高效;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多一些英语竞赛、英文歌曲赏析之类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趣味性;多增加关于英语教学方面的课程,争取让学生时刻能接触到英语,熟悉英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于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更希望老师能多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娱乐和竞赛中学习英语,逐步迈向大学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的道路。

结语

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提高了我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本次问卷调查证明了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大方向是对的、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语音语法方面我们可以讲解得再细致一些;所用的教材对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且没有把专业教学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机结合。任课教师可以自编教材做补充,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正如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所言,教师所教内容不能过易,也不能太难,只有处于i(学生现在知识水平)+1(新信息输入量)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笔者认为,音体美特殊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英语的天分,只是因为高考对他们的文化成绩要求很低,使他们重视专业,轻视英语学习,只要我们对学生正确引导,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循序渐进,查漏补缺,就能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陈亚斐.浅谈体艺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文史博览,2005,(2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万莉,邱小健.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015年怀化学院教改资助项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47);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资助项目:“艺体类专业大学英语多元教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以怀化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704)。

作者:赵丽景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学科内涵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这门本科教育阶段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亟需改革。本文立足于新文科建设和大外语的相互协作发展的关系,探讨了新文科建设给大学英语课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新使命和新定位。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大学英语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考,提出了从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师等四个方面的建设路径出发,推动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大学英语; 课程改革;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张贝贝(197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引言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教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变化背后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新时代新形势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即要推进新文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文科建设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突显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新文科的建设致力于培养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国际前沿视野、家国情怀、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人才;而具有满足国家外语能力要求的外语应用能力则是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顺应新文科建设的变化,大学英语课程,这门在本科教育阶段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亟需改革。新文科建设给大学英语课程带来什么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新文科的建设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并对大学英语学科进行内涵建设?本文笔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以期为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学科内涵建设提供思路。

二、新文科和大外语

201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文科”建设。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新文科建设要“要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在建设新文科这个大背景下,针对新时代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吴岩提出了“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这个总体思路和目标。其中,首次提出了“大外语”这个新观念,并强调“大外语”与“新文科”的同等重要性。

“大外语”并非严格意义的学术观念。从外在看,“大”,是指接受外语教育的学生群体规模大,外语教育对于学生以及社会的影响力巨大,因此外语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也更重大。因此,高等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将决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从内在看,“大外语”体现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新使命,确立了大格局。外语不仅仅是桥梁和纽带,更是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有力工具。此外,外语教育不仅要承担外国语言与文化的输入责任。即把外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中国语境中,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更重要的是,外语教育要承担把中国文化输出到国外的大任。外语教育助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外进行传播。

在新使命大格局的背景下,新文科鲜明地指出了外语教育的新方向,外语教育也承担了支持新文科发展的重任。新文科和大外语,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文科各学科相互跨越协同创新,积极支持外语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新文科的发展大力支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课程资源等的内涵建设,从而助力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走出之前的困境,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在把握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新形势带来的巨大挑战。第一,既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又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学英语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大学英语教学要思考应如何更好地把个人成长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第二,新文科建设赋予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用英语学习专业,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里的英语交流能力。大学英语的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信息,了解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比较中外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学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了实现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到教师培养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第三,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突破了时空限制带来了线上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发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各具优势也有不足,相互不可替代。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探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第四,新文科的建设,扩展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考试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

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学科内涵建设路径

新文科明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新使命和新目标,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公共基础通识课程的定位。为了实现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目标,我们需要从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师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推动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1. 加强大学英語课程建设。大学英语课程从设置到教学内容都要为新时期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服务,既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策略需求,又要符合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质。根据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将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教育。通用英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教授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和提升综合文化素养的社会、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和职业胜任力需要依靠包含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文化教育课程负责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了确保大学英语教学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课程质量提升,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应选择那些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还要主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2 创建多元教与学的环境。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资源。把各种技术作为手段真正服务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指南》(2020版)建议: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建设或使用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方正实验等精品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环境,既要保证学生高效率和效果佳的个性化学习,也要确保学生有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和相互讨论的机会,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

3. 构建多元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技术与各人文学科交叉融合,势必造就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在单一。因此,对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的形式和方式需求也就多样化起来。教师需要采取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多视角下的评价主体和多维度的评价手段,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时,教师还需要采取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校本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多元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教师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4. 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鼓励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主动适应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信息和智能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模式。由新文科和大外语的发展方向决定了育人、学科、教学、信息和科研五个方面的素养是大学英语教师自我发展提升的方向。随着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的进步,将会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完成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结语

新文科的建设促使大学英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出了合理的调整。线上和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了教学的效率的同时又打造了积极正向的学习环境。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更有效地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教师也能积极地提升自我素养能力适应新要求。这些大学英语学科内涵式建设举措,确保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新文科建设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带来动力,也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建设带来了无限可能和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吴岩.新使命、大格局. 新文科、大外語[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2):3-7.

[2]麦克思,王慧.一场新文科的尝试[N].北京日报,2018-9-19.

[3]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 外语界, 2020(4):13-18.

[4]何莲珍.准备识变,科学识变,变局中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国语, 2020(5):2-7.

作者:张贝贝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问题与途径

【摘 要】 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课程多采用传统理论性教学,教育生态失衡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引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中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以期促成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互联网;大学英语教学;师生生态位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正式拉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2015年,随着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鼓励推进新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从国家层面看,大学英语课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方面战略意义重大。新的时代要求新的变革,英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扮演着思想与文化的承载者这一角色。从课程角度看,大学英语课程属性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品格、文化包容具有熏陶作用。与互联网结合的大学英语课程,可谓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与实验田。该模式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和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与推广性。

一、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大的生态语言教育系统,有很多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因子按照一定的层次与结构组成,且是一个具备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首先,在教学整体中,构成该整体的因子,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都应具有各自的功能,且各成分之间、成分和整体之间有互相作用、互相依赖效应;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征,如同大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类比而言,英语教学中的生物群落即为教师、学生,无机环境指的便是课堂教学环境,尤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以互联网为承载媒介的课程教学平台、课程资源等。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大学英语教育生态中的能量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大脑产生并输出的智能化信息来维系并推动的,而能量的流动则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有进展、待突破”。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的构建仍然受到颇多教育生态因子的影响,且生态因子之间也仍存在较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21世纪以来,受互联网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互动方式、工作模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统一置于课程及教学目标首位的任务。而反观互联网中的大学英语课程,往往是“换汤不换药”,仅是将传统教学模式搬至网络。就人才培养方面看来,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善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反而因缺乏及时互动,更加加剧了教师在授课中的中心位置。根据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和安德森提出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知识可分为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和元认知知识,而学生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维度。现有的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多为客观题,如选择、判断、填空,这类题目往往会引导学生更多注重记忆事实性和概念性的内容。虽然也有部分网络课程设置开放性问答,但少有及时监督和有效反馈,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存在消极影响。

(二)师生的生态位失衡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项术语,描述一个物种在环境中的地位,在教育生态中,生态位指教师和学生在划分环境的空间单位里的角色分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虽然教育部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因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影响深远,在很多课堂上依然盛行以教师为授课主导的课堂模式,在互联网课程中,该类情况更甚。在网络课程中,教师侧重于展示与解读文本,学生的课堂反馈也无法及时传递给教师,导致本该在师生间的双向流动的教育生态能量只有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

此外,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忽视了教育除了知识维度,更重要的是情感维度。罗杰斯认为人应该以一个完整的人格成长,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一味强调智力活动而忽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不利于人格健全成长。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是需要通过教师以动态发展,潜移默化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而感受生命的力量与成长的过程。忽略教育生态中的重要生态因子——教师与学生,会使得互联网仅是冰冷的屏幕,而没有了教育的温度。

(三)互联网下学生的教育生态特征未被充分重视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意味着学习方式和资源呈现形式的改变,同时也映射出互动方式和教育主体——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的改变。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0后00后的學习在互联网的互动中,更多呈现出“馈赠分享、协同合作、利他行为、模仿力强”等人格心理特征。而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则变相“剥夺”了学生学习互助、协同合作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氛围。在互联网前,学生多依靠个人独立思考,既缺少生生探讨机会,难以从同伴的学习反馈中学习、反思,也鲜有与教师及时反馈,不利于学习动力的产生与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虽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具有较强网络资源搜索能力,但互联网资源鱼龙混杂,缺少正确有效的引导,会使得学生在资源的海洋中花费大量时间,且因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各有不同,在纷繁的网络资源中,难以寻得“对症下药”的课程资源。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的探索,所指的是借鉴教育生态学的原则、目标和观点,助力构建大学英语课堂的可持续发展,以长远发展的视角组织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以期保持符合教育生态学规律、与互联网互利共存的大学英语课程。因此,结合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分析,针对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目标、师生生态位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工作的优化与深入提供新的思路。

(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教学并非将课程搬至网络,并非要取代课堂教学,也并非将学生交予屏幕前。互联网课程应是利用网络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实时交流”这一特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旨在提升师生、生生的学习交流频率与质量、延伸学生课上课下的互动时间与互动空间。从互动时间上来看,互联网使得课前与课后也可以成为课中时间和任务的铺垫与延续,学生课前的预习活动,可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预习情况,灵活对课程进行调整,通过学生的课后复习,教师也可及时得到学习反馈,可在此基础上对难点进行攻克;从互动空间上看,互动的对象与形式可以从多维度实现。学生既可以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借助网络“实时交流”之力,可以同时采用讨论、辩论、报告等多种侧重于学生主观表达的交流形式,与全班或与小组进行交流分享,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参与度与思辨创新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明确教师与学生的生态位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学生与教师之间更偏向于合作关系,而非上下层次,双方共同完成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循环与再生。教师的权威应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力劳动本身,而非通过权力的震慑。在互联网+的氛围下,明确并重构教师的生态位是大学英语成功结合信息化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课堂内容与授课效果。教师应积极总结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根据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反馈,积极回应并调整教学方案,进而形成有效且动态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此外,教师需转变对传统课程教育的观念,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敏感度。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营造平等和谐的大学英语教学氛围,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生态化系统建设中,也应充分认识到并尊重教师作为系统中重要因子的主观性、独特性与情感性。教师还应积极引用优质网络资源,结合课程思政元素,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构建,让课堂不仅有人文性,更有“温度”。

(三)采用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教育生态特征的教学评估模式与教学素材内容

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中,应尊重鼓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重视情感体验原则,充分尊重“千禧一代”学生的学习特征,即乐于馈赠和分享,积极合作和利他动机,因此可加大过程性学习评价的比重,鼓励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鼓励同伴互评,给予点评、点赞和提升意见,同时也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拓展学生评价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也可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评价过程中进行元认知,主动监控自身学习,充分了解自身学习状态,不断修正自身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果。教学质量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科学性、合理性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不应该只重视结果,还应重态度、重过程、重参与。”有效结合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机制有利于获得教师与学生的课程反馈,也有助于调整大学英语生态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教学内容与素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与信息载体,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资料源泉,也是实现教育生态化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素材的原则应不仅重视语言意义,更应发挥好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教师应积极构建和本土语言类似的教育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当今社会与文化发展要求,注重大学英语课程内外的立体联系,通过与社会组织建构合作联系,在仿真环境中交流、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助力大学英语课程由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网络不仅是教学途径,更是学生可以进行长期学习的助力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素材引导的影响下,学生也可逐渐积累通过现代手段搜索資源的学习能力。

三、总结

在当今世界共建生态文明的环境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改革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和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范式。国内大学英语课堂应响应互联网时代和生态教育背景下的实际诉求,基于眼下问题,不断改革与创新,以教育生态整体论和系统论作为改革指导,构建适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师生的生态位,优化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丰富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化教学素材与内容,努力达成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相对稳定、和谐和积极互动的状态,最终促成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Zhou Wenjuan.Ecolinguistics: Towards a new harmony[J].Language Sciences, 2017(62): 124-138.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 279.

[4]黄国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中国外语,2016(5) : 9-13.

[5]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胡芳毅,王宏军.从“任务链”到“生态圈”: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建构[J].外语教学,2019(2):76-79.

[7]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12): 3-10.

[8]齐雁飞.基于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40(5):136-140.

[9]徐淑娟.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建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高洁

上一篇:网络自主学学化学论文下一篇:思维导图高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