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化声乐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声乐演唱的目的是带给人们感官享受,展现出艺术魅力,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对声乐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声乐表演时,表演者应该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添加自身的审美想象,提升作品的审美内涵,将作品的美感完美地展现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在音乐演唱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定位的培养,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象化声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形象化声乐艺术论文 篇1:

声乐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运用

摘要:声乐教学语言是指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为组织和从事声乐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正确使用声乐教学语言,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声乐人才十分重要。因此,应该根据声乐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使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语言;必须使用准确规范的专业化语言;必须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和必须辅之以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语言;语言特点;“五个必须”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语言是实现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声乐教学语言是指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为组织和从事声乐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声乐教师对声乐理论语言的表示和示范,它担负着完成声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任。能否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声乐技能技巧,能否针对演唱中的各种问题给予科学地指导,都依赖于声乐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运用。声乐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探究声乐教学中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实现教育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声乐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魅力。声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科学,它要求歌唱者以自己身体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因此,对于歌唱者而言,学会使用和调整自身“乐器”是提高歌唱水平的关键所在。美妙的声音艺术效果是靠嗓音来表现的,虽美妙的嗓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性的,但作为“乐器”的身体器官部位的调节,则是要靠后天培养的。初学者即使有良好的嗓音条件,但若没有借助长期从事这一领域教学和研究的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也很不容易掌握各器官的协调要领,从而实现由“璞”到“玉”的转化,以求得各器官在“演奏”中的和谐发挥。声乐教师的教学指导,主要依据其自身的音乐理论、声乐功底、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等对学生在发声、歌唱时所表现出的各种状态及所创造出的音响效果进行综合定性分析,找出学习者在声乐技能、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声乐教学语言在更多场合下是指声乐技能教学训练活动中用于师生双边交流的独特语言。声乐教学语言既不同于声乐艺术作品中以唱词语言样式出现的歌唱语言,又区别于声乐理论学术活动中使用的声乐理论语言。实践证明,嗓音的使用和各器官围绕音响效果的协调发挥,用语言来表达是非常抽象的,加之人体发声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云里雾里,无所适从,无法正确理解教师的提示,无法纠正自己歌唱中的毛病,歌唱水平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只有运用准确规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抽象、深奥的声乐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才能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体会,从而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获得美妙的声音。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声乐专门训练,才能发展成为一个自如运用声音技巧和自觉掌握歌唱能力的人。声乐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成为教与学的主要交流工具。作为专业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系统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统一规范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是十分关键的。声乐教学有其自己的特点,这是因为歌唱活动是调动人体内部的器官运动来完成发声活动的,其所控制的“乐器”是我们的嗓子,而人的声带又包藏在各自的“黑匣子”里,在通常的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增加了学习和指导的难度。不论是教师对学生演唱的鉴别,还是学生对教师范唱的模仿,在声乐理论和技巧要求的指导上,更多的是通过声乐教学语言的表述来交流和实现的。声乐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简洁、形象,例如“声带闭合”、“打开喉咙”、“把声音挂在上腭”、“让声音在面额前部形成面罩”等特有语言的使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将直接关系着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声乐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

声乐教学语言是在长期声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和概括,这个过程是人类对声乐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这些特定的语言涉及声乐学、声学、生理解剖学、音乐学、美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正是通过对这些有关声乐教学语言的理解,才会对声乐艺术这门学科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技能技巧训练。笔者认为,正确运用声乐教学语言应做到以下“五个必须”。

(一)必须使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汉语普通话是我国规范性官方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语言,也是每个声乐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声乐教师必须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表述和示范演唱,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能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发音,为歌唱的咬字吐音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教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或语言中夹带严重的方言,表述不流畅、吐字含混不清、语气平淡、不能适度调控说话力度和速度,必然导致语言表达不清晰、语句晦涩难懂,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产生障碍。例如,语速太快会造成教师的语言信息不能清楚传递,语言的有效性受到影响;语速太慢会造成懒散且无歌唱欲望的情绪,教与学难以同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运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美的特点,用歌唱韵律优美的标准来要求教学语言。同时,借鉴声乐中的正确发音方法,不断美化音质,使语言有轻有重、抑扬顿挫、松紧有度、变化有致,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学和教唱不仅能展示音乐的内容美,而且能培养学生用规范标准的语言进行歌唱,使学生在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上达到“字清、腔纯、板正”的艺术效果。这是声乐教师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必须使用准确规范的专业性语言

准确规范的声乐教学语言,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解决学生发音中的主要毛病,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茅塞顿开。如教师常常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这些术语的使用频率较高,理解上也能“意会”到。在西方,很早就有声乐教学专业术语方面的文献了,且已有较科学、权威、规范、准确的理论定义描述。早在18世纪,“他们发展了一套发声指导的日益扩大的行话,这些行话至今在声乐教师中仍然坚持采用着。诸如‘通过面罩唱歌’、‘打开喉咙唱’……等等” 。[1]同时也组织专门机构和专家学者编撰专著,像《声乐术语汇编》(The Singing Glossary,菲尔德编)、《声乐术语词典》(Dictionary in the Field of Singing,美国声乐教师学会编)、《歌唱术语辞典》(The Singer s Glossary)等,这些文献资料对于规范声乐教学语言的使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常用的教学用语的表达是非常严格且规范的,如“吸气就像闻花一样”(takeenoughair like smelling a flower),“使声音具穿透力”(project one s voice),“找准声音位置”(position one s voice)。又如从音响学意义上讲的“气深”——主要是指以横膈膜为中心的呼吸肌对肺部气息作用的合力点要低,或者气息的保持中心要低,而并非单指深呼吸;又如“打开喉咙”——是指在一定音高上所呈现的基音与共鸣腔的调节平衡状态;再譬如“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使周围可振动腔体(头、口、胸等腔体)产生共振现象;还有“靠前与靠后”——歌唱中母音着力点的位置等。[2]正如德国阿贝尔-施图鲁特强调的:“音教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研究如何将教学中的口头模式转换成稳定的书面模式。” [3]对于这些涉及声乐术语的教学语言或者“行话”,虽然也有一个约定俗成、逐步规范的过程,但他们对阶段性成果能够及时地给予总结,组织编撰出版权威的书面文献,做到表达统一规范、语义准确、严谨和通用,不允许存在术语解释上仁智各见的随意性和在使用上模糊游离的宽泛性,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通过科学严谨、规范准确的声乐术语去引导学生的学习,逐步掌握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和表现声乐艺术,应是我们追寻的方向。

在我国,声乐教学语言的现状如何呢?正如周荫昌教授在所著《声乐教学论》序里所言,声乐“教学中对许多关键性的重要问题的表述,只能采用借喻性的、象征性的,甚至主观色彩极强、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很难确切理解的、含混不清的语言”,而“对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中经常使用但又容易产生歧义或错误的若干词语、要求、说法……作出深入分析、论证,并从整体的声音运用、艺术处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将其正误所在、科学机理和应有之意加以认真阐示”,[4]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探讨、整理、规范,以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有关声乐教学专业术语的专著文献工作,而这样的工作显然是滞后的。

(三)必须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语言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许多声乐概念又极具抽象性,主要是靠声乐教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和歌唱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和评价;学生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和从教师的精练准确、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实际效果证明,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使学生打开思路,找到感觉,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喻和夸张是声乐教学语言中常用的表述手段,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将日常生活的一些动作和感觉应用于歌唱训练之中,以达到通过训练掌握演唱技巧的目的。例如,讲述“歌唱共鸣”(指“基音在人体各共鸣腔内引起共振的作用”),这时可以运用灵巧的比喻:歌唱共鸣好比吹唢呐,人的声带好比哨嘴,口腔、咽腔、鼻咽腔等好比管子。若单吹哨嘴,声音尖细且不响亮、更不动听,这是基音;若把哨嘴插在唢呐管子上,这时气流在管内振动、共振,产生各种和声泛音就是共鸣。这样的讲解使学生有生活体验,深奥的理论变成浅显的道理。[5]又如,用“用一根线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的项链”来比喻歌唱是要用气息把声音连贯起来;用 “打哈欠”、“闻花”让学生掌握最初阶段自然松畅的深呼吸状态;用“伞把撑伞篷”形容用气息支持声音并保持在高位置上等。教师的语言应包含丰富的信息与词汇,而不只是照搬课本上理论的陈述。因此,声乐教师要注重学习、提炼、应用语言信息,有意识地加强声乐教学语言能力的训练和设计,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四)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

口语化是把书面语言转换成舞台语言或平时生活中的交流语言,使之朴素自然,简单明了,深入浅出地表达深刻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和意蕴,在教学中用通俗的表达方式,简明扼要的语汇来阐述声乐理论,这样学生才就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才能按教师的意图去调整自己的发音方式。如声乐教学中常提到“横膈膜的支持”一类语言,实际上就是由于胸腔的扩张,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气息的容量,使横膈膜下降,腹压增加,腹部略微突起,腰腹周围有明显的扩张、膨胀的感觉,这就是横膈膜支持的作用。[6]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体会到横膈膜支持的作用。教师可以转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可通过观察婴儿啼哭来理解横膈膜支持的作用,婴儿啼哭时横膈膜下两侧总在扩张,所以哭声响亮,又传得很远,且哭上三天三夜嗓子也不会哑。日常生活中的哈哈大笑也是同样道理,大笑时不会笑出破音、笑哑嗓子,这就是横膈膜参与作用的结果,歌唱时横膈膜的支持就是这种效果。”再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歌唱时要有声音的高位置”、“我的声音是从脑门出来的”等等,这些生僻的语言或过分强调自我体验,往往使学生弄不明白教师的初衷。“声音的高位置”听起来很生僻,但它却是声乐歌唱共鸣不可缺的重要技巧,而打开鼻腔是获得声音高位置的关键。教师可结合“打喷嚏”的实例启发学生回忆并体验:“日常生活中想打喷嚏时鼻子会发痒,有一种向上抽起和扩张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助于打开鼻腔。”通俗的语言把生僻的词语讲解得浅显明白,也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教师的这种口语化表达将科学的声乐知识转换成通俗的教学语言,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必须辅之以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

要想取得好的声乐教学效果,除了要有准确、规范、通俗的有声语言外,教师还应恰到好处地结合肢体语言。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可以有效地辅佐有声语言,强化或补充语义信息,能使教师语言艺术充分展现,教师的形象也会更为鲜活、富有感染力,使表达更加直观形象、明白易懂和生动传神。[7]初学者常常有声乐学习是“看不见摸不着”、“意会大于言传”的感觉。如果教师用微笑着“叹气”、“打哈欠”等动作告诉学生打开喉,用“闻花香”、“远处喊人”的动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吸气,模仿“婴儿睡觉”,告诉学生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模式,学生就可以依靠教师的动作提示和自身的运动感觉进行学习调整。再如,赞许或鼓励的目光,可以激发学生的演唱自信心,面部表情可以暗示音乐情感的变化,提示演唱的情绪基调,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提示作出积极的应答。只有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完美结合的声乐教学课才更具有吸引力,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声乐教学语言是声乐教师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品性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标志着教师本人扎实的功底和对声乐学科的理解程度。优秀的声乐教学语言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来自教学实践的积累;同时它也会像优秀音乐作品一样,带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声乐教师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探索声乐教学语言艺术,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语言的修养水平和运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陈达波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人声的金矿是怎样发展起来的[M]. 章枚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

[2]李梅.略论声乐教学的语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97.

[3]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304.

[4]周荫昌.声乐教学论序[J].中国音乐教育,2000(9):75.

[5]刘晓飞.声乐教学的语言艺术[J].歌海,2007(3):13.

[6]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335-340.

[7]张哲.声乐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若干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4):45.

作者:石月婷

形象化声乐艺术论文 篇2: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摘 要:声乐演唱的目的是带给人们感官享受,展现出艺术魅力,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对声乐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声乐表演时,表演者应该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添加自身的审美想象,提升作品的审美内涵,将作品的美感完美地展现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在音乐演唱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定位的培养,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本文从声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出发,分析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基于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作用,提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审美定位 声乐演唱教学 声乐艺术

审美是指人们对事物表现形式的主观看法,是对事物更高层面的认识,是一个人对事物好坏的评判标准,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识都各不相同,所以造成了审美观念的不同。声乐演唱是对美好事物的表达和再创造,对声乐演唱作品进行准确的审美定位,能够更好诠释作品内涵,将作品的艺术魅力完美地传递给听众。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想象力,塑造更好的声乐形象,使人们能完全沉浸在声乐表演中,在实现音乐价值的同时,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使作品表现价值得到升华。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形象美

声乐演唱属于典型的听觉艺术,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演唱者利用适当的表演场地,将美好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任何艺术形象都源于生活,声乐演唱也不例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往往会给创作者带来艺术灵感,通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从中提取艺术形象,再结合声乐技巧和声乐表现形式,将艺术形象以歌曲的方式展现出来。将词曲、旋律、节奏等通过一种艺术手段组合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展现出来,演唱者通过发声、肢体动作、艺术处理等专业技巧,将作品以一种艺术形象演绎出来。作品的艺术形象美,除了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还包括演唱者对作品的加工和升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传递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意境。

2.情感美

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供人们放松、娱乐的休闲方式,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以及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往往诞生于创作者内心深有感触之时,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目的等都包含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反映出了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历程,以声乐作品为载体,创作者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通过演唱将其呈现出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做到对作品的全面了解,重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在演唱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做到声情并茂,使作品充满张力,向听众传递出作品中的情感,实现作品情感和场景的再现,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演唱中再创美

声乐艺术的再创美是由演唱者完成的,既丰富了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又使其更加完美、优秀。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演唱技巧。一部作品在诞生初期,这三方面的审美价值已经确定下来,创作者根据表达情感的不同,再赋予作品相应的艺术特点,从歌词、旋律、节奏等几方面,确定声乐作品的艺术框架,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会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选择相应的演唱技巧,只要艺术特点不变,作品的表现手法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会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对歌曲的节奏、声调等进行变动,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以及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对原创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应用合适的演唱技巧,演绎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

二、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以及审美想象的作用

1.声乐演唱中的表象与想象

表象是指声乐演唱者的外在表现,是具体的演唱效果,想象是指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升华,是丰富作品内容的重要途径。表象是进行声乐演唱的根本,而想象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两者都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展现出更加完美的作品。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家,往往具备较高水平的表象能力和想象能力,表象能力是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记忆和练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在声乐演唱者的脑海中产生表象,只有不断地加以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拥有更深的记忆,保证脑海中表象的储存,提高表象能力。当演唱者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意识,在获取外界信息的时候,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而感知力的不同决定了想象能力的高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演唱者会对作品有更高层面的认识,为进行二次创作打下基础。

2.声乐演唱中的音乐想象与思维

声乐艺术形态是无形的、虚幻的,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才能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声乐作品的特点和情感,实现对声乐作品的完美演绎,为听众带来更好的欣赏效果。审美想象属于一种心理现象,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都需要发挥审美想象的作用,演唱者只有具备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发散自己的音乐思维能力,才能更准确、全面体会到作品中的内涵以及情感,真正做到对作品意境的领悟,将作品的艺术价值完美呈现出来,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演唱者在表演之前,应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由此展开联想,将自己对作品的想象展现出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声乐体验。音乐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评判一名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标准之一,不同演唱者的音乐想象与思维有很大的差异,赋予音乐作品的附加值也会有所不同,由不同演唱者演绎同一首作品时,往往会取得不一样的表演效果,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独特的音乐思维,往往会为声乐作品添加更多的亮点,实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3.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验以及二次创作

审美体验是指演唱者在对声乐作品了解和领悟时,情感产生的具体变化,同时也包括听众对声乐演唱的感受和体验,是演唱效果的具体表现。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审美体验是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通过对作品特点的了解,以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创作支持,在原创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加工处理,更好地将作品情感表现出来,使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还丰富了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实现了对作品艺术的创新和艺术价值的升华。

三、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作用

1.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满足人们视觉以及听觉上的享受,是声乐演唱的基本功能要求,现阶段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判一首音乐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已经由原来视觉、听觉上的需求,转变为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演唱者在表演时,自身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以及优美的声色,还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之融合在一起,并利用专业的演唱技巧,将所融合的情感表现出来,在演唱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在审美演唱教学时,要注重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时,能更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表演时,更契合自己的情感融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演唱意境,达到声乐演唱的极致。

2.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

审美定位是声乐演唱者水平高低的一种表现,只有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定位,才能更加完美地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演绎出来,通过歌唱的方式,在带给人们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完成与听众的情感交流,渲染现场氛围,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定位能力,对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美定位是对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不是单纯对作品的节奏、音调、表现形式等进行调整,而是以作品本身的特点为创作基础,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寻求一种最佳方式,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在展示作品艺术魅力的同时,表现出独特的创作艺术风格。

3.将审美想象表现出来

在表达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时,演唱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活跃的音乐思维,才能更全面、透彻地了解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更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演唱者的想象力越丰富,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就越清晰,在进行演唱时,能成功塑造出特点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定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声乐作品中,体会到不同的审美体验,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来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其中,赋予作品再创作的特点,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声乐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和情感教育,拥有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演唱者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探索出声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说想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声乐演唱效果。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声乐演唱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借助想象力,学生能够明白一首音乐作品的特点与本质所在,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也提高了自己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歌词、旋律、节奏等,从每一个环节出发,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然后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讨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对声乐作品的看法,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不同,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得到了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将声乐作品演绎了出来。

2.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声乐演唱是利用形象化的音乐将情感表现出来,没有情感的艺术将失去欣赏价值。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听众内心情感的共鸣,将听众引入到作品的情感意境中,使演唱效果更具有张力。可以说情感的表现是音乐演唱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广大声乐演唱者不断追求的一种演唱境界。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真实情感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结合一些感情色彩鲜明、情感突出的声乐作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内心情感能随着声乐作品情感的变化产生相应的波动,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演唱,营造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将学生逐步引领到作品的情感中去。而学生自身情感在不断的感染过程中,将被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3.在演唱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声乐演唱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才能得以提高,审美能力作为声乐演唱的重要内容,是在日常演唱实践中逐渐培养、提高的。专业的声乐演唱知识是声乐演唱的理论基础,演唱技巧是声乐艺术的表现途径,审美定位决定了声乐演唱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尽管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不能准确表现出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而通过实践,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得到检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实践结果,调整教学方案,更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演唱实践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将其演绎出来,逐渐形成与自身审美意识相协调的美感,并使各自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4.对学生的审美加以正确引导

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对学生的审美加以引导,在声乐演唱教学中,使学生能善于发现作品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实现更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在声乐演唱教学中,提倡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因为传统的声乐演唱教学,只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但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的正确引导。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虽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演唱技巧,但因为审美能力不高,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展现出来。在学生接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结合作品特点,对学生的审美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欣赏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更加完美地将作品演绎出来。

参考文献:

[1]贾春梅.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5,(24):133.

[2]李晶.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观周刊,2012,(26):102-103.

[3]黄进.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4,(15):244-245.

[4]陈爱群,张海燕,刘爽.审美心理学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18):56-57.

[5]吕琳.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J].乐府新声,2011,(3):15-16.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1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伟林

作者:杨岚棋

形象化声乐艺术论文 篇3:

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高校声乐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学生声乐综合素养的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引入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此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声乐综合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对策,进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校声乐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声乐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为声乐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优势,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较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声乐综合素养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熟悉和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质量和教师的声乐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通过屏幕捕捉软件,为学生录制和讲解PPT演示文稿视频,教师将这些视频传到网络中共享,这样使缺席的学生能够在家看到视频,也可以使学生家长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引入,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已经逐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1]。

二、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基本的声乐技能和技巧,还需熟悉和掌握理论实践知识,但是,就目前的声乐教学现状看,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声乐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声乐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技能、实践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2]。

此外,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声乐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完善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经常交流和沟通,相互借鉴一些教学经验,以此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

现阶段,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声乐自身的特殊性质,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能够熟悉和了解声乐基础知识,理论实践和技巧却不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声乐的综合素养[3]。

三、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改善高校声乐教学的软件和硬件

1.强化对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教育部门依据各个高校的共性编制合适的教材,在编制教材时,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要以培养学生的声乐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使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编制教材的目的是教师能够针对性的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声乐理论知识,教师也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2.强化对声乐教学的重视。高校要想获得较好的声乐教学成效,必须强化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对于已经开设声乐教学的高校,应开设更多与声乐相关的课程,以此增加声乐教学课程在音乐艺术课程中的比例,并为声乐教学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声乐教学中[4]。然而,对于没有开设声乐课程的高校,应积极主动的开设与声乐相关的课程,使学生选择声乐课程的种类增多,为学生声乐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化高校声乐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现阶段,由于高校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应聘请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任教,并对声乐教师不定期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中不懂的问题,与其他教师進行交流和沟通,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互相借鉴教学经验,共同提升,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更好的适应声乐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此外,音乐艺术类师范院校在向高校提供声乐教师时,不仅需要确保数量充足,也需要保证质量,强化声乐教学师资力量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也可以强化学生对声乐理论的实践研究。

4.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进行辅助教学。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将信息化教学引入声乐课堂教学中,以使抽象难懂的声乐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素养。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路

1.声乐是情感教育的主要体现。声乐作为情感教育的工具之一,主要是通过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此来陶冶学生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在日常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觉性,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声乐知识。此外,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声乐教学,使学生学会欣赏声乐的优美旋律,体会声乐表达的情感和神韵,强化学生对声乐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学到《故乡的小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轮唱、合唱等实践活动,教师让每一名学生都到讲台前唱一遍此首歌曲,在全体学生演唱完毕后,全班学生进行大合唱,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也会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声乐课堂教学之中[6]。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现阶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民族情感体验,也为发扬民族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到《我和我的祖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演唱与自己民族相關的歌曲,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各自的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情感,也会扩展学生的声乐思维,强化学生的声乐审美体验,为学生日后声乐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稳固基础。

3.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求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声乐的感知能力,在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等音乐要素方面,学生都有正确的心理反映[7]。此外,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因为音乐语言没有明确的定义,其感性思维较强,即包括内在情感、精神灵魂,因此,教师应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强化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4.声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声乐教学空间,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电子网络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听觉水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家的演唱,对于不同版本的同一首音乐,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欣赏和演唱,以此为基础,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声乐视野也随之拓宽。此外,教师应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始终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8]。教师在教完教材课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声乐演唱比赛和观摩,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既可以做扮演者,又可以做欣赏者、探索者、发现者,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发声方法、感知歌曲内容、创作手法、作品艺术处理方面都有所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概述,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完善对策,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声乐课程教学中,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学生声乐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声乐综合素养的形成。因此,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实践中,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日后声乐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臧学军,李瑞洁,徐萌萌.新形势下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和完善的对策[J].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08):134-136.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简析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8-9.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07):170-172.

[4]陈子超,蒋家富,邓丽丽.浅谈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318-319.

[5]郭绍青,周畅,杨滨.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04):157-159.

[6]刘芳芳,魏晓阳,曹宇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音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5):91-92.

[7]赵辉,冯洪鑫,徐菲菲.浅谈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05):91-92.

[8]叶林良,李一鸣.简析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163-165.

作者:谢喜梅

上一篇:李泽厚美学探讨论文下一篇:生产力矛盾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