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标的医院药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的了解哈萨克医药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国际标的医院药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基于国际标的医院药学论文 篇1:

央地竞相推出鼓励措施:仿制药迎来春天?

央地的鼓励措施,有望为仿制药打开更宽广的市场之门,但能否由此改变仿制药处于弱势的原有格局,特别是能否扭转医院和医生对仿制药的固有偏见和利益考量,尚待观察。

“仿制药通过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优先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并且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在9月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说。

两天前的9月3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出台15条措施促进仿制药研发,并将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近两年,中国政府对仿制药的支持提速。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提出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赋予公立医院集中采购平权、医生处方平权和医保支付标准平权。

此后,陕西、黑龙江、广西等地出台了对仿制药的相关鼓励政策。此次,江苏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不能单独看待此事。”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述政策的出台,是2015年以来医药改革的一个环节,是前端改革的后续政策配套。

随着相关鼓励政策的落地,国产仿制药所涉及的优先采购、临床优先选用及医保支付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行业或迎来重大变局。
仿制药质量有待提高

仿制药是指与被仿制的原研药具有相同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仿制药不是山寨药。”蒋蓉说。

2015年8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自此,仿制药改革的大幕拉开。

长期以来,中国药品审批速度严重滞后,最高峰时积压的审批申请高达2.2万件。一款仿制药的上市,需要经过3~4年的时间。漫长的审批周期,消耗了企业的预期收益,也影响了药品的可获得性。

2015年开始的改革,就是为了加快优质仿制药的审批速度,提高临床可获得性。

改革所涉及的另一方面,是大量闲置的批准文号。在中国,有超过18.9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只有不足5万个批准文号在生产,其余均处于“休眠”状态。

以“地高辛片”为例,国内有生产批文的11家药企中,只有2家企业在生产。“对于企业来说,批文意味着手握一种资源。”蒋蓉说。

一位药企老总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手里都握着很多批号,有的甚至进行批号买卖。

截至2018年2月底,中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7483家,其中亏损企业数量1437家,低水平仿制和恶性低价竞争现象严重。有些国产仿制药在疗效上与原研药存在很大差距,行业盈利能力差,毛利率不到10%,远低于国际平均40%~50%的水平。

蒋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过去没有规定仿制药必须要對标原药,只要求其符合国家标准,而国家的标准明显偏低。对于企业而言,仿制药达到国家标准即可上市,如果要追求更高的标准,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市场的高回报。

以阿奇霉素片为例,美国规定其五类杂质的总限量不能超过千分之一,但中国只规定了一个总的杂质限量。

今年7月5日,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公告,宣布调查浙江华海制药生产的缬沙坦原料药。调查原由是在该原料药中发现一种可能致癌的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DMA)。江苏药监系统一位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致癌物检测以前在国内做化学药研究时不太关注,因为“中国的标准里没有”。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一致性评价,是指对于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批分期进行质量评价。也就是说,中国仿制药的质量和治疗标准,要向国外的原研药看齐。

2016年5月28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第一批需要进行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目录,共289个品种。

“我们就是在对历史欠账进行一次补课。”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推动一致性评价的关键,就是提升仿制药的质量,来替代原研药。
行业大洗牌

按照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要求,上述289种仿制药必须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否则不予注册。这涉及1800多家企业、17740个批准文号。

截至目前,只有95个药品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江苏目前‘289品种’一致性评价的通过率在10%左右。”江苏省食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处处长王宗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江苏约有300家仿制药生产企业,拥有10180个化学药品批准文号,本次一致性评价涉及1100个批文。

“到年底能有100个通过就不错了。”王宗敏说。经过此轮一致性评价“洗礼”,江苏将有大量的批准文号消失。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次大洗牌。”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预估,全国三分之二的批文将消失,但市场不会因此缩小。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仿制药市场规模可望达到14116亿元。

随着审批提速和一致性评价的开展,中国仿制药行业将经历激烈的生死角逐。根据要求,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这意味着,若未能及时通过一致性评价,将无缘进入市场。

8月17日,江西省发布《关于调整部分药品网上采购资格的通知》,针对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此前已有江苏黄河药业与扬子江药业等3家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而康普药业、京新药业、辅仁药业和北京红林制药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被取消网上采购资格。

企业从开展到最终完成一致性评价,需要经历参比试剂遴选和采购、药学研究、生物等效性实验(BE试验)、提出一致性评价申请等步骤,其中核心步骤为药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实验(BE试验)。

泰格医药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常一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成本,在500万~800万之间,有的可能更多,主要包括临床前研究成本和临床研究成本。

9月10日,恒瑞医药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通过一致性评价,恒瑞在此项目上的研发投入为1135万元。早前,海正药业的瑞舒伐他汀钙片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其研发投入也高达920万元。

令药企头疼的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在一致性评价过程中,涉及药企、药学机构、BE实验基地、生物样品检测、数据统计等环环相扣的环节,而有的环节可能会“掉链子”。比如,由于一致性评价试验资源如实验室、医院的稀缺,常常出现找不到实验场所的尴尬局面。

在中国,具备BE试验资格的医院数量有限,而这些医院的床位大多供不应求,因而对承接临床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对这些医院来说,承接临床实验挣的也是床位管理费。

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蓉说,一方面是试验医院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一致性评价的受理申请大幅增加。光大证券研报分析指出,自2018年5月份起,每月一致性评价新受理品规的数量,几乎是之前的3倍。在这种情况下,BE试验的价格必然会上涨。

前述泰格医药受访人士透露,目前BE试验费用已涨至三四百万,其中一半要付给医院。而一致性评价全部流程顺利走完,至少需要20个月以上。

江苏省食药监局药品注册处副处长孔祥森认为,年底全部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可能性不大。一些企业也持观望态度,认为一致性评价的期限可能会延长,但孔祥森说,他们不会放宽时间。

另外,连云港一家中小型药企的技术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单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尚可接受,但若让企业持续保持高品质生产和管理,很多药企会撑不住。
采购保证

江苏省食药监局药品注册处副处长孔祥森认为,在一致性评价问题上,奖补政策影响有限,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关键,是让其在市场上获得回报。

目前,“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政策,已在江苏、黑龙江、辽宁、江西、浙江、广西、甘肃等地落实。

业内人士认为,要求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使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实际上是对此前“一品两规”规定的突破。

2007年5月1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处方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的药品,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此规定本是为了治理医院药品过多过滥,遏制商业贿赂,却在一些省份的药品采购中被偷换概念。这些省份将其中的“2种”,认定为一种是进口原研药、一种是国产仿制药。这使得很多投标的国产仿制药,从争夺两个席位变成争夺一个席位,而进口原研药虽然投标价格很高,却能排除国产仿制药的低价竞争,顺利中标。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原会长郭泰鸿认为,中国的药品出厂价,受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其中有行政力量的影响,也有医药不分形成垄断地位的“二次议价”,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药品为了不丧失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地低价中标,有的甚至降到成本线以下,让企业很难维持简单再生产,很容易导致断供、停产。

《中国新闻周刊》从扬州一家医院了解到,该院目前维生素B2、阿米替林等药物暂时缺货,而法华林、地高辛、去甲肾上腺素等廉价药在价格上调后,恢复了正常供货。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由于处于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偏好使用高价药,导致药企没有动力去生产低廉的仿制药。他曾撰文指出,医院卖药的利润,主要是通过拖欠药款的形式实现,而原研藥的高价格满足了医院做大药品销售额、从而做大利息收益的要求。

而国产仿制药主要依靠高回扣打开医院大门。国内制药企业的平均毛利高达400%以上,但净利润率仅在13%左右,大部分利润都用在了营销上。

2018年9月11日,国家药品带量采购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此次带量采购,主要针对33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座谈会提出:选取4个直辖市和7个重点城市(沈阳、大连、广州、深圳、厦门、成都、西安)作为试点地区,以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院药品用量的60%~70%,估算一个采购总量,采购那些中标的仿制药。参与招投标的药品,必须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中国新闻周刊》掌握的资料显示,为确保带量采购,相关部门将对不按规定采购、使用的医疗机构,在医保总额指标、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保定点资格、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等方面予以惩戒。对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的医务人员,按照相应条款进行处理。

在以往的试点中,上海已经出现进口原研药“全军覆没”的情况。瑞舒伐他汀钙片、盐酸氨溴索片、氟康唑胶囊、格列美脲片等多个知名仿制药中标,而阿斯利康、勃林格、辉瑞、赛诺菲、拜耳等外国原研药则未中标。上海也因此成为带量采购的标杆。

有业内人士表示,试点11个城市的药品市场,占全国的20%~30%,这意味着,中标企业将直接获得全国12%~21%的市场。

对于大型药企来说,带量采购意味着销售模式或迎来巨变,由之前的高毛利+高销售费用的模式,转向低毛利+低销售费用模式,企业不需要再组建庞大的销售团队。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则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这将倒逼企业进行一致性评价。”蒋蓉说。
医保改革倒逼

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能否因此扭转长期在公立医院不受待见的境况,尚待观察。

经行业调查发现,仿制药从通过一致性评价到进入各大医院被处方,还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各地采购平台上挂网开始,需要等待各大医院召开药事委员会会议,调整医院的采购目录,再通过医院采购后被医生处方,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月,甚至长达数年。

一个颇为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2月,由齐鲁制药生产的国产仿制药伊瑞可宣布上市。在拿到药品批准文号不久,伊瑞可通过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但由于大部分医院不开药事会,该药品迟迟不能进入医院。

仿制药能否取得医生的信赖,也存在不确定性。由于长期以来仿制药质量低劣,不少医生对仿制药持怀疑态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2185位医生中, 87.5%认为进口原研药的质量更好,仅1.1%的参与者对国产仿制药较有信心,认为两者质量差不多的占7.8%。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表示,医生用药的态度都是基于疗效,而有的仿制药疗效确实不佳,“总不能拿病人身体开玩笑”。

目前,相关政策并没有强制要求优先采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这或多或少会给仿制药临床替代原药带来阻碍。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卫生计生部门将加强对仿制药临床使用的考核,并要求医生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处方上不得出现商品名。

在蒋蓉看来,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在于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其中的一项是医保通用名支付,即医保按照仿制药的价格进行支付,“原研药也只报销一样的费用,如果患者选择原研则要自己补差价。”蒋蓉说。

以格列卫为例,原研药售价13400元,江苏豪森药业的仿制药昕维售价1499元。“若按2000元的支付标准,格列卫需要自付11400,用昕维則一分钱不用掏,多下来的钱可以返给医院,这也能调动医院的积极性。”王宗敏说。

江苏省食药监局副局长王越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医保改革应从市场出发,要根据每个人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国家重在保基础,保证药品的可及性,要站在医保支付或者国家保障的角度来做这件事。”

蒋蓉认为,在医保费用逐年上涨的今天,取之于民的医保资金无法开源,只能节流,关键就是推动医保由按比例报销,向按通用名支付过渡。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史录文认为,仿制药从招标、采购、报销,再到进入医院,都需要去构建相应的配套机制。

“一致性评价会不会变成一次性评价,关键看政策的配套落实。”孔祥森认为,仿制药药品的供应保障、合理的定价机制、医保的衔接都在影响着最后的结果。

作者:胥大伟

基于国际标的医院药学论文 篇2:

基于文献的哈萨克医药现状可视化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哈萨克医药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1990年1月-2015年12月哈萨克医药相关研究文献,以题录信息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清洗、转换,对发文量、发文单位、关键词及作者进行计量学分析,采用Ucinet、CiteSpace、SATI及R语言等分析工具构建社会网络及共现网络。结果 经筛选,纳入文献142篇,研究机构合作社会网络标准化点入度中心势为8.475%;高产作者前3位为木拉提·克扎衣别克(10篇)、阿尔新·达开(8篇)和马尔江·马迪提汗(7篇);作者共引网络图谱共有189个结点、141条连线,密度为0.007 9;主要关键词有六元学说、传统疗法、索尔布恩及切特别等。结论 哈萨克医药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团队分布较集中,研究热点较分散,哈萨克特色医疗资源仍有较大挖掘空间。

关键词:哈萨克医药;可视化;文献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11.021

Visualization Study on Status Quo of Kazakh Medicine Based on Literature YANG Wen-jun, MAO Xiao-feng, ZHANG Yu-han, Meila HAWAN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Key words: Kazakh medicine;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s

哈薩克医药(以下简称“哈医药”)是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以“六元学说”理论体系为基础的符合该民族人民生活方式、气候因素、地域环境及风俗习惯的“医术和药物”的总称。哈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czh2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2015BTQ94)

通讯作者:梅拉·哈万,E-mail:16933708@qq.com

分。近年来,随着哈医药经典典籍《奇帕格尔利克巴彦》的整理出版,统一了哈医学理论体系、诊断标准、诊疗程序及病历书写,为哈医药临床治疗工作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哈萨克医医院及综合医院哈医科的设立,使一批哈萨克民间医生开始从事正规化的医疗活动;哈医药中高层人才的培养,使哈医药的研究逐渐深入,其研究成果逐步增多。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0-2015年的哈医药文献资料分析,探讨和揭示哈医药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1990年1月-2015年12月哈医药相关研究文献。为保证查准率,将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的简写‘哈医图’进行消歧处理,把摘要字段中含‘哈医图’关键词的题录去除。CNKI检索式为“SU=哈医 OR SU=哈萨克医 NOT AB=哈医图”,万方数据检索式为“主题:(哈医) and 主题:(哈萨克医) not 摘要:(哈医图)”。检索时间为2016年4月。

1.2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一个再审查和校验的过程,主要是清理重复信息、纠正著录格式、保证数据结构统一。将数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以“题名”和“作者”为主码进行去重处理;人工浏览文献摘要,去除错检项、无关项;手工标引缺失字段,主要是规范作者名字、统一单位名称。

1.3 数据转换

采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的Built-in Database转换功能将题录格式转换成分析工具可调用格式[1];应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实现作者单位字段信息抽取,根据出现频次构建共现矩阵,以便导入Ucinet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采用书目共现分析工具BICOMB对关键词出现频率进行统计,以便用R语言wordcloud包制作词云图。

1.4 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呈现包括:①采用Excel图表功能生成1990-2015年哈医药研究领域发文量分布折线图。②采用SATI制作作者单位共现矩阵并导入Ucinet探测凝聚子群及中心性,通过其集成工具NetDraw生成以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为要素的哈医药研究机构社会网络分析图,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单位,红色圆点代表中心度较高,连线代表合作度。③CiteSpace能够显示一个学科或研究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及关联交互态势[2]。通过作者共现分析,能够识别出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在CiteSpace中选取节点类型“author”,为简化网络并突出节点特征算法路径path?finder,数据抽取对象为“top 20”控制核心作者中心度波动,时间定标的值为l,为兼顾发文量较少作者,本研究将文章标签项门槛值设置为1,软件运行后形成哈医药研究作者聚类,聚类群的集中或分散反映研究者之间关联性的紧密和松散。④词云是一种富文本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布局算法,用文字的大小表示词频,用多种色彩呈现,从杂乱的文本数据中提取重点元素[3]。根据关键词词频数,采用R语言中wordcloud工具包生成具有动态和交互效果的词云。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索结果

初检获得文献为CNKI 112篇、万方数据155篇。浏览文献题录进行初筛,剔除不相关记录36篇,数据清洗过程中去除字段缺失项、重复项89篇,最终纳入文献142篇。

2.2 发表年份

数据库中首次出现的哈医药文献发表于1994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哈勒哈升发表于医学文选期刊的《哈医偏方巧治湿疹》,是一篇仅百余字的验方描述。随后1995-2010年的15年间,哈医药文献仅保持每年1~2篇,且主要创作也是由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完成。2010年后哈医药研究成果出现大幅增长,但这种增长呈现较大波动。见图1。

2.3 来源期刊

142篇文献主要分布于民族医药学、临床医学、中医药学、药学等学科的39种期刊,其中《中国民族医药杂志》31篇、《中外健康文摘》21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4篇、《新疆中医药》5篇,其余期刊仅刊载1~2篇,大部分为非核心期刊。

2.4 机构合作情况

哈医药文献研究机构合作社会网络见图2。该网络由18个节点(不重复)、31条连线组成,节点代表发文单位,连线是合作关系,计算得标准化点入度中心势和点出度中心势均为8.475%,中心势越接近1说明网络越具有集中趋势[4],该网络中心势远小于1,说明研究机构合作较松散。图2表明,1990-2015年哈医药主要研究机构为新疆地州哈萨克醫专科医院、哈萨克医研究所及医学教学单位。其中标准化点出度由高到低前3名分别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9.32(24篇)、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药研究所7.610(17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医药研究所7.542(16篇)。

2.5 高产作者情况

将文献著者字段导入Excel中统计文献作者出现频率。142篇文献共有101位作者,其中仅参与1篇或独著的作者有17人(16.8%),发文量2~4篇的有74人(73.3%),5~10篇的有10人(9.9%),见表1。

依据普赖斯理论高产核心著者发文量为 ( 为发文最多著者的发文篇数)[5],目前发文最多的作者为木拉提·克扎衣别克(10篇),计算可知高产作者发文量应>3篇,而发文量在3~10篇的作者有40名(39.6%)。主要发文单位较集中,高产作者较少,依据发文量列出1990-2015年哈医药高产作者情况,见表2。

表2表明,高产作者前5位分布在新疆伊犁、阿勒泰地区的专科医院或研究机构,而上述地区是我国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地,研究人员可依托专科研究机构挖掘当地丰富的哈医药资源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可深入哈萨克族群众中去收集、整理那些停留在口耳相传,散在于哈萨克民间医生的家族式或师带徒式的哈医技能技巧,促进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如木拉提·克扎衣别克博士就是接受高等医药教育后进入哈医研究机构,这样就可以用现代医药学分析技术对传统医药方剂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医药的广泛传播,而目前新疆医科大学及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开展的哈医专业人员学历教育必然会对未来哈医药的深入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2.6 作者合作情况

共引作者图谱见图3,共189个节点、141个连接,网路密度为0.007 9,图中的节点名越大表示作者出现的次数越多。从作者群角度看,哈医药研究处于“局部集中、总体分散”的状态,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互引关系较弱,常见的研究团队通常由同一机构的作者组成,缺乏跨区域合作。

2.7 高频关键词

对哈医药文献关键词词频的统计可以辅助确定当前哈医药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统计142篇哈医药文献,并剔除无效词,共涉及381个关键词,生成高频关键词词云,见图4。

图4显示,“学说”“疗法”“切特”“索尔”等词位置居中,字体较大,分别代表六元学说、传统疗法、切特别(哈萨克刺血疗法)、索尔布恩(风湿寒性关节痛)等是当前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频数量和所涉及领域将哈医药研究文献划为7大类,见表3。

表3表明,当前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哈医的特种疗法,这部分文献占10.56%,包括药物熏洗、放血疗法、食疗等方面,基本上是技术、方法的直接呈现,缺乏现代医学技术的深入分析和统计学验证;其次是哈萨克药物药理,这部分文献占9.86%,包括药物的加工炮制、药物化学成份分析及哈药临床效果描述;哈医基础理论及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年增加达到4.93%,包括六元学说的丰富、哈医教材编写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主要得利于以新疆医科大学和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为中心的哈医药本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渐完善。但是哈医特色学科如骨科和妇科相关研究文献较少。

3 小结与展望

医药文献是民族医药传承的重要载体,哈医药从艾卜·纳斯尔·法拉贝的《论自然物的热、寒、湿、干性》,再到伊本·森纳的《医典》等,最终形成由乌太波依达克·特列吾哈布勒编撰的《奇帕格尔利克巴彦》这部哈医药综合性著作,在其发展传承过程中,各种文字记载成为关键的环节。因此,哈医药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调查和统计对于引导和推进哈医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哈医药文献诸方面要素进行计量学分析并可视化呈现,梳理其研究历程及现状,综合分析结果:①哈医药研究目前仍处于萌芽时期,与藏医、蒙医、维吾尔医等民族医药研究深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②哈医药研究发展不均衡,领军人物为木拉提·克扎衣别克、阿尔新·达开等,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及伊犁地区,而其他哈萨克族聚居地区如哈密及塔城等相关研究成果较少。③哈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健全对哈医药文献的丰富起到促进作用。④以哈医药临床经验及科研动态文献为主要交流形式的哈医药学术交流会,极大推动了哈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如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2011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有20余篇哈医药文献进行交流,展示了哈医药研究人员在哈医基础理论、诊断护理、药物炮制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成果,引起了民族医药研究人员的重视。⑤哈医药特色医院、科室及研究所的兴建促进哈医药研究规范化。⑥哈医药对地区常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文献报道表明,哈医药有其治疗优势病种如风湿病、胃肠道疾病、骨关节疾病,在治疗和护理方法上也有其特色如放血疗法、药物洗浴、羊尾油疗法、塔尔多尔巴护理等,特别是哈医传统护理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在饮食保健方面应用动物乳汁发酵而成的舒巴特和克木孜饮品在降低胆固醇、血黏度及促进新陈代谢等方面有特效。

近年来哈医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哈医药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得到了认可,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今后研究提出以下建议:①注重跨学科、跨地区的学术合作,应用现代化的研究分析理论和方法,撰写高水平、有影响的文献并发表在国内核心甚至是国际有影响的期刊,扩大传播范围。②突出自身特色,深入挖掘哈医骨伤外科、妇科等传统优势学科在患者中的影响力,整理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成本低廉的诊疗手段,把民间的、师承的变为科班的、殿堂的。③加快推进哈医药的产业化,促进哈医药建立起以产业推动科研,以科研引领产业的发展模式。相比维吾尔医的银朵兰,藏医的红景天、奇正,资源丰富的哈医药尚未形成其品牌,应当改变传统的手工制造为规模化制造,不断提升哈医药在民族医药研究领域的份量。④充分发挥新疆絲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推动哈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借助国家卫计委出台《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打造中国哈萨克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平台,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中医电子病历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99-104.

[2] CHEN C. 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57(3):359-377.

[3] PAULOVICH F V, TOLEDO F M B, TELLES G P, et al. Semantic wordification of document collections[J].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2012,31(3pt3):1145-1153.

[4] 张洪磊,魏建香.基于社会复杂网络的学科交叉研究[J].情报杂志, 2011,30(10):25-29,54.

[5] 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296- 325.

作者:杨文军 毛晓峰 张予涵 梅拉?哈万

基于国际标的医院药学论文 篇3:

药品集采三年之痒

2018年11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7个副省级城市启动带量采购试点,简称“4+7”。至今,国家带量采购已开展五轮,218个药品进入集采。在地方,所有省份也正以独立采购或跨省联盟采购的方式开展带量采购。

当越来越多的药品、医疗器械动辄比过去便宜一半、甚至90%以上的时候,集采不仅重塑着上游的行业格局,也影响着医生的临床医疗行为。

由于一些药品价格在集采谈判时被压得很低,“灵魂砍价”成了集采最亮眼的标签。但在集采之后,患者能否用上值得信任的、供应充足的药品和医疗耗材,中国仿制药企是否还有利润、有能力转向创新,是需要回答和有待观察的问题。
(视频截图)2019年11月11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工作开始,五个专家组用3天的时间对150个品种进行准入谈判。其中11月13日对药品达格列净片的谈判,药企代表 (左方) 报价每10毫克一片5.62元,专家组(右方)经过多轮“砍价”,最后以4.36元成交,被网友称为“灵魂砍价”。

集采之后的断供现象

近日,因中标药品布洛芬缓释胶囊在山东省未按约定供货,华北制药被国家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列入违规名单,并被取消在2022年5月10日前申报国家集采的资格。

这是国家集采中,企业因断供第一次受到如此重的惩罚。而被罚的华北制药出身不凡,其前身华北制药厂,建于1950年代,开创了中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被称为“共和国医药长子”。华北制药是在2020年8月20日的第三批国家集采中中标的,尽管其中标的布洛芬价格是四家中标企业里最高的,达0.268元/片,但降幅仍达到了50%。

对于断供问题,华北制药解释称,因扩张产能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又赶上今年年初处在石家庄疫情风暴眼等原因,其产能跟不上,无法完成布洛芬的协议供应量。8月11日,经与山东省医保局沟通,华北制药提出放弃中选资格。随后,珠海润都制药作为替补企业,为山东省供应布洛芬缓释胶囊。
展会上的华北制药展区。图/IC

王冬是国内一家上市制药公司经营部门的经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标之后,除了面对需求量暴增带来的产能挑战,药企在生产中的确面临着原料药短缺、环保或疫情等不可抗力带来的短期停产风险。此外,利润下降也在改变过去的配送模式,所有这些影响,最终都会传导到医疗机构。

2020年11月,在浙江的省级带量采购中,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射用头孢美唑钠中选。但今年4月,该公司却拒绝履行中选义务,原因是原料短缺,停止药物供应。2018年,信谊天平药业以原料药价格上涨、中标价格低为由不能正常供应药品,被辽宁省集采办警告。

南京乐药创投合伙人郭新峰是产业政策专家,有时会给合作的药企制定集采投标策略。从他掌握的情况来看,集采断供是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云南、贵州这样的偏远省份,经常会出现因为配送不及时导致的短缺。在产能方面,按要求,各省一般会要求中标企业先按照集采量的30%~50%供应,剩下的再陆续供应。有些企业短期内可以满足需求,但是降价之后,往往会使临床的实际需求量几倍、十几倍地暴增,而车间一时无法扩大产能,就会出现断供。

为应对断供的风险,国家集采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优化,“4+7”带量采购时,单个药品实行独家中标,此后,入围厂家数量持续增加,到第五批集采时,已经最多允许10家企业入围。但这只是全国层面的增加,具体落实起来,会由这些中标企业来“瓜分”全国各个区域。郭新峰解释说,在一个省或者一个区域,按国际惯例,还是独家供应,否则可能会出现混乱,比如医疗机构到底用哪家的药品,不同药企的中标价不好协调等问题。

王冬说,其实在每一轮集采中,都会有断供现象。一般中选企业断供,医保局允许医院自主采购替代产品,但要优先从备选企业采购,且要求自主采购的药品也必须已通过药监局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一般情况下,发生断供的药企会与地方医保局主动沟通,双方会在省级层面就把问题解决了,不会让事情搬到明面上来。

随着集采的深入及常态化,集采后环节的问题在纷纷冒头。2020年11月,冠脉支架的集采中标价,从此前均价1.3万元下降至中位价700元左右,平均降幅94.6%。到了今年元月底,河南一家地方三级医院的心内科逐渐开始将心脏支架更换为集采中标的产品。该院一位心内科主任医师说,一开始要什么型号没什么型号,货缺得厉害,现在情况好一些了,但是,各种型号的供货量还是比不上集采之前。

这位心内科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做心脏介入手术,需要的支架型号很多,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原来是经销商主动提前在医院备货;现在反过来,是医院根据常用的型号、数量,提前跟厂家订货。但问题是,经销商没有像以前那么积极了,能够做到随时补货。与此同时,心脏支架价格降下来以后,现在这位心内科医生要做的手术更多了。去年他所在科室大约完成了300例心脏介入手术,今年才到6月底的时候,科室已经做了270多台手术。

9月6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了《國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平稳实施中选产品供应充足》一文。文中指出,集中带量采购改变了原有的流通模式,需要生产、配送、使用等各方加强协作,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适应新的机制,在磨合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因改革而受到格外关注。

根据该文,具体有两大问题,一是集采前支架价格虚高,支撑了配送企业提供“随叫随到”、随时补货加赠送的“保姆式”服务。集采挤出流通环节灰色费用后,生产厂家、配送企业和医院回归正常、平等的购销关系。目前,供应链上各相关方的衔接仍在相互适应中,也使个别型号支架出现临时性紧缺。二是部分医院高价药物球囊使用快速增长。对于中选支架供应问题,联采办一直在会同相关部门、企业和医疗机构努力解决,已经取得明显改善,下一步,将协同各方采取针对性措施。
大杀价后还有利润吗? 

“断供”的背后,往往是利润驱动所致。支架集采后,从均价1.3万元下降至几百元,厂商真的亏损了吗?对此问题,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曾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在集采前,医保局作了调研,根据国内企业财务报表、国际比较价格研究与财务成本分析的结果,发现支架成本价其实远低于集采最低价。

华北制药断供后,外界也有一种猜测,是因为布洛芬集采中标价格低、无利可图,因而药企没有生产和供应的积极性。毕竟,就像俗话说的,无利不起早。

王冬算了一笔账:布洛芬的原料差不多是100~120元/公斤,每公斤大约可以生产3300粒,一盒药的原料成本一块多钱,再加上人工、能耗、辅料、包材,共计大约两块多,而华北制药的中标价是一盒8块多。也就是说,布洛芬中标,对华北制药应该不是一桩亏本生意。另一家中标布洛芬的企业易亨制药的一位高管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企业不存在中标之后出现亏损的情况。
黑龙江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图/新华

江苏南京市一家医院里“医药代表禁止进入诊疗区域”的警示牌。图/视觉中国

国家联采办8月24日回应该事件时称,国家集采坚持市场在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各市场主体具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同时在采购标书中要求企业不得低于成本报价。郭新峰也说,每次国家集采完成以后,对于中标产品,都会有成本调查表下发给企业,如果发现低于成本报价,会取消集采资质。

王冬则表示,目前集采中标的218个药品,中标价格有低于成本的,也有高于成本几十倍的,成本与报价之间的利润空间差别很大。他举例说,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中标价大致与成本持平,没有利润。而几乎所有中标的滴眼剂产品,虽说比以前价格压低了很多,但利润空间还不错,因为这类产品单支生产成本不会超过1元,中标价基本在每支5~8元。

“我感觉有10%左右的产品肯定是亏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集采品种,有6家以上企业参与竞争,杀价就比较猛。二甲双胍的普通片剂,当时参与报价的有20多个企业,中标后的企业基本上没有赚钱。而竞争少的品种,降价就更温和。

“如果吃一盒药,价格还不如一碗米饭贵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怀疑,哪个环节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一位泌尿外科医生这么表达对集采后药品质量的担心。他说,虽然自己不是学药学的,但在业内会议上也听说过,一款药品里加的辅料,贵的每吨卖一万元,便宜的每吨只要一千元。

“没人敢在质量上动手脚。过评之后,不管赚钱还是不賺钱,肯定要保证质量的。”王冬很坚定地说。今年6月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带量采购中选仿制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报告》,基于超过11万份北京三甲医院真实病例、跨度达两年的研究,报告显示,14个第一批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效果和使用上具有等效性,不良反应也无统计学差异。

2017年,当医药代表吴雨馨加入恒瑞时,在她销售的三款药当中,有一款叫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是全国主流麻醉用药之一。麻醉产品线是恒瑞医药重要领域之一,过去,恒瑞在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的市场上一家独大。国内样本医院数据库显示,2018年,恒瑞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占比高达81%。

但在2018年,恒瑞的这款药未能进入集采,反而是扬子江的同款药物因首家过评顺利进入集采,且因为没有竞争,价格并未下降,中标价133元/支,比恒瑞此前多年的市场均价120多元还要贵。集采后的2019年,恒瑞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在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占比下降到51%,而扬子江占比上升到36%。

在一些药品集采中,极低价中标并非是游戏规则造成的,也是药企选择的一种市场策略。比如,正大天晴的乙肝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分散片第一轮集采中标时,0.5mg/片报价0.62元,降幅高达94%。一位药品领域的业内人士说,正大天晴低价保中标,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该公司有庞大的肝病药市场,要维护医生关系,未来还要推出第二代、第三代肝病药。而像齐鲁制药这样的国企,低价投标,考虑的不完全是经济效益。“如果有的企业没有任何组合策略,那就只能还是盯着价格去玩。”他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牛正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家医保局的目标并不是唯低价,因为当整个行业都没有合理利润,这个产业就会消失,这并不是国家想看到的。集采政策背后更深的用意,在于政府需要摸清楚,药品价格究竟能降到什么程度,然后给医保支付制定一个比较可靠的参考标准,而国家集采通过公开竞争,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第五轮国家集采结束后,国家医保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说,这一轮出现极高或者极低报价的情况比较少,说明随着集采的推进,企业集采经验更丰富,报价也更理性。


2021年1月22日,江西抚州市的一家药业公司,工作人员在全自动化流水线上生产一款仿制药片。图/中新 

低价中标后,保证企业还能赚到钱的一个外部条件,是在完成采购协议的过程中,企业不要遇到大的市场波动。多位业内人员指出,原料药价格暴涨是带量采购后,药企普遍面临的灰犀牛事件。有药企高管曾提及,有些原料药药厂会专门抬高中标品种原料药价格。王冬说,原料药市场是一个全球供应链,说涨价就涨价,起伏很难控制。遇到这种情况,中标企业只能认亏,默默流泪。
仿制药的钱不好挣了

由于国内药企的产品多为仿制药,所以国内公司参与集采的前提,是药品通过国家药监局的药物一致性评价。一位江苏省某肿瘤药物销售经理说,圈子里面流传着一句话:参加一致性评价是“找死”,不参加一致性评价是“等死”。背后的逻辑是,不参与集采,就是把某个药品的大市场拱手相让了,参与集采,利润空间又被压缩得很厉害。

在2019年中国医药战略大会上,亚宝药业董事长任武贤坦言,集采之后,仿制药高毛利时代已经结束。在集采第二次招标以后,他的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一次研究,“原来我们计划要做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有30多个,但现在我们根据实际,将这个数字缩减了一半。一个产品做一致性评价的支出往往高达千万元,但今后可能三年、五年,甚至永远都收不回投资成本,所以做仿制药我们也得慎重。”

价格下降之后,一些中标的企业,以价换量没有带来销售额增加,财报可以简单归纳为增收不增利,有一些反而出现亏损。恒瑞曾是中国仿制药龙头,2018年,仿制药为公司贡献了86%的营收。然而,此后,恒瑞进入国家集采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2.6%,对业绩造成较大压力。



恒瑞今年8月19日的半年報披露,2021年上半年,恒瑞实现营收132.98亿元,同比增长17.58%;但净利润同比只增长0.21%。该公司财报称,受带量采购的影响,公司传统仿制药销售收入下滑。其中,第三批国家集采中标的6个药品从2020年11月开始执行,使得今年前半年销售收入环比下滑57%。

王冬具体解释说,集采之前,恒瑞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和苯磺顺阿曲库铵大概一年合计有30亿元的市场份额,而支撑恒瑞业绩的重磅产品——造影剂碘海醇和碘克沙醇,此前一年差不多收入40多亿元。集采之后,恒瑞的碘克沙醇和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未中标,这两个原先均属市场份额第一的品种,被其他竞争对手瓜分;而苯磺顺阿曲库铵和碘海醇虽进入集采,但价格又大幅下降。仅这四个品种,就对恒瑞造成了大概60亿元的损失。

今年8月,中标支架集采的微创医疗公布了财报,其2021年上半年业绩亏损预期9000万至1亿美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主要归因于冠脉支架带量采购的降价影响,及研发投入的同比显著增加等。

集采之下,药企并不都是“哀鸿遍野”。国内一家仿制药龙头企业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中指出,利润下滑的大多是原本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集采未中选的品种;对于原本市场占有率较低、但集采中选的品种来说,是利润增长。

四川汇宇制药凭着一款药物入围集采,今年成功登陆科创板,被称为带量采购受益“第一股”。该公司于2017年9月取得一款抗肿瘤药物、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的注册批件。当时,这款药80%的市场份额被豪森药业、齐鲁药业与原研厂商礼来瓜分,汇宇制药的市场份额不足1%。

然而,2018年底,作为该品类唯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汇宇培美曲塞二钠独家中标。在此背景下,汇宇该药物的销量由初入局的一年2.58万支,暴涨到2020年上半年的超112万支,销售收入达到12.36亿元。

像汇宇制药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曾经有医疗垂直媒体整理了“4+7”入围的25个品种中的24个,对比这些药品在2019年和2018年的销量和销售收入,发现21个品种的销量都环比增加了,但其中只有7个药品销售额是正增长,其中,吉非替尼销量增速最大,比前一年多销售了71%,但销售额却下降了13%。

整体来看,仿制药的蛋糕无疑变小了很多。郭新峰估计,去年化学药中的仿制药市场萎缩了1000亿元左右。当然,这原本就是带量采购的目标之一。牛正乾表示,带量采购主要是影响仿制药,而仿制药的成本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其核心是用较高的管理和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在全球都是这样。如果不具备成本优势,就要转型到创新药或者其他大健康领域,如果不能,就面临自然淘汰。
大分流

眼下,中国制药行业将会经历一段转型的阵痛,何去何从出现分化。

郭新峰分析,就好比原来是10个人吃10个包子,现在就剩下3~5个人吃10个小馒头了。对此,有些企业选择退出,改变赛道,比如研发创新药,或者放弃主流的公立医院市场,走向药店、电商等渠道;还有一些企业决定继续游戏,比如,一些企业原本就是原料药巨头,有成本优势,如果中标又可以利用集采的销售渠道。

浙江华海药业便是加码仿制药的一个典型。作为全球最大的普利类、沙坦类药物原料药巨头,凭借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优势,截至2020年底,华海药业在前三轮国采中合计12个品种中标,中标品种数量位居企业前五,是少数的“大赢家”。华海药业公告,2020年营业收入为64.85亿元,同比增长20.3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3.24%,而国内制剂及原料药销售大幅增加是其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

仿制药市场大幅收缩之后,恒瑞开始集中资源在创新和国际化两方面发力。今年上半年,恒瑞研发投入25.81亿元,同比增长38.48%,同时,创新药销售收入占整体营收约四成,其营收结构正在更迭。恒瑞是仿创结合的代表。

而一些传统大型仿制药企的做法,则是推進多款药品过一致性评价、积极中标,多将“小馒头”收入囊中,在未来几年中继续依赖仿制药创收并慢慢壮大,这类代表包括石药、贝特、齐鲁、中生等企业。

出于全球定价策略的考虑等原因,一些外企对集采的态度不是很积极,而是转向其他赛道。阿斯利康、罗氏、默沙东等跨国药企,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院外市场。以第一轮集采品种降脂药瑞舒伐他汀钙为例,原研厂家阿斯利康落选后,选择发力零售市场,今年第一季度,该药品在药店的销售额达到4.1亿元,同比大增七成。

与主要玩家们进击的态势相比,一些老药企风光不再。就在华北制药收到国家集采的首张“断供罚单”的同时,8月23日,方大钢铁全面收购东北制药,国资彻底退出东北制药。郭新峰说,东北制药没有几个品种过一致性评价,即便过评的产品,也没有赶上国家集采,越来越被动。一些小药企,因为无力投入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做一致性评价,不能在集采中分到一杯羹,慢慢地就萎缩、淘汰了。

王冬说,中国有着多于实际需要的仿制药企业,2000年~2015年间,国内一个仿制药企业,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十几年如一日,不做研发,靠着几个产品赚钱,一年收入几亿元甚至20亿元,这种情况在全球都是很少见的。“中国医药行业,成本拼不过印度,创新拼不过欧、美、日,怎么向前发展”?

2019年,曾经在电子行业一家全球龙头企业从事多年采购工作的袁晓加入一家药企担任高管后,他越来越感到失望。“和电子行业相比,制药行业太低端了。”就拿研发来说,虽然这家上市药企被称作高新技术企业,但他看到的是,把原材料拿过来简单搅拌一下,改一下原来的配方,就是一个所谓的新药,其实只是在低端生产,“根本没有什么创新”。

袁晓说,电子行业如果有超过3%的纯利润,大家都乐开花。因为利润低,所以老板不敢在哪个环节出错,但是药企可能利润高很多,所以就不太重视人才和管理。公司没有一个博士,留不住人,大约每三个月就流失掉一批员工。生产理念也很落后,质量控制管理,本应是药企的生命线,但公司却做得很差,比如负压无尘室需要一直有人监控、记录,公司没人在意;抽检频率、ISO质量体系意识,都比电子行业差很多。

袁晓所在的公司2020年的营收不足10亿元,属于中小规模药企。王冬对此分析,该公司后续没有新产品,老产品营收一般,没有什么未来,集采对这类公司的冲击会比较大。去年年底,因为新冠疫情、利润下滑等原因,该公司每个部门大约裁员了30%。

袁晓所在公司的情况代表了一批中国药企的现状。带量采购加速了行业的洗牌,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集中度,也被认为有利于倒逼行业创新。不过,王冬说,医药行业忽然之间政策就变了天,国内药企过去更多还是做仿制药,现在仿制药战场竞争升级利润骤降,而创新又跟不上。

8月9日,国家医保局在一封答复政协提案的函中写道,总的来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通过改革释放了降价空间,引领企业从销售手段的竞争转向成本和质量的竞争。2020年,A股医药上市公司销售费用近5年来首次呈下降态势,比2019年减少6%,研发费用比2019年增加22%,表明药企正从重销售向重研发转变。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原来仿制药利润很高,大家不愿意花大精力去挑战创新,一些中国药企的研发投入率非常低。他统计了2020年度全球处方药销售额前50的公司,云南白药排名37,但是其研发投入仅占到年销售额的0.5%,而美国礼来、诺华、阿斯利康等巨头药企的这一指标在20%左右。当然,创新这条路并不好走,而且过去几年,支撑中国药物创新的主要是资本市场投资,集采只是其中一个倒逼因素。

“同写意”是一个新药研发论坛,会员中有约200家医药研发企业。创始人程增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去年开始,在各种圈内人的会议上,大家开始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带量采购、创新药医保谈判等一系列以控费为特征的医保政策之下,创新药该如何做?

医保是中国药品最大的支付者,而且医保改革中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仿制药降价、原研药替代,节省医保基金,用于支付专利药、新药。不过,程增江说,相比较美国,中国的医保市场太小,而且医保局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一旦一些药品是相似的,必然就要遭遇集采。“国家集采之后,市场和媒体都在说:仿制药不挣钱了,创新药才是未来。药企就哗哗地换到创新药赛道,结果因为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又变成了准仿制,最后就是高投入、低回报。”

以近年来热门的抗肿瘤创新药物PD-1为例,他说,大家以前认为,这应该是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结果发现,因集采压低了价格,市场规模只剩不足百亿元。2020年12月的医保谈判之后,国产四款PD-1均进入医保目录,以恒瑞PD-1为例,其降幅超过80%,每年治疗费用从11万元降至1.5万元左右。创新药进入医保是通过国家医保谈判,但它的逻辑与带量采购一样,都是“以价换量”。

“PD-(L)1的集采从侧面证明,同质化的创新会遭遇市场惨烈的竞争。PD-1有几十个产品在研,十几个产品申报,不降价岂不违反了经济学规律?只要是有多个竞品的,作为买方或支付方肯定要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今年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是唯一的创新药,医保支付不起,患者自付也要花大价钱来买。

金春林说,中国当前的创新药并不是真正的颠覆性创新,都是可以被复制的,国产PD-1属于me-too类药物。国内的创新药企绝大部分还处于fast-follow(快速跟随),有一点类似于创新性仿制,真正的源头创新,应该是能直接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在美上市并在国际市场上赚钱。然而,对于国内药企来说,这个“快速跟随”的过程,便是必经之路。

有医药圈内人士将2021年8月19日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五”。当天,“医药一哥”恒瑞半年报发布,受到集采重创,其净利润接近零增长,成为该公司近18年中,净利润率最低的一次,恒瑞当天开盘跌停。程增江就说,“行业里面就感到很悲哀,觉得恒瑞都做不好,其他药企又怎么会做得好?最近医药股长期持续下跌,投资者不太愿意把钱放在医药赛道里了。”

程增江因此担心,中国药企刚刚开始从仿制向创新转型,一下子采取这种“急刹车式”的办法,将产品利润拉得很低,企业恐怕没有资金和积累进一步投入新药研发。宋瑞霖也指出,药品是特殊商品,如果集采过分追求低价,使生产者无法获得合理利润,不仅会使行业无法发展,创新无法延续,更会使市场供应不可持续,最终伤害广大患者的用药可及,这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根据今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集采结束试点阶段,进入常态化。有专家分析,两年之内,占用医保基金80%的全部药品和耗材都将纳入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凡是价格虚高、销售成本高、有价格水分的产品,都会被纳入集采。

“坦率地说,让基本医疗保险完全承担支持创新的责任,可能也承受不了。”宋瑞霖打了个比方,现在把医保比做一头奶牛,谁过来都想从这一头牛身上挤奶,奶水很快就会被挤干。企业要想发展创新药,也不能完全指靠医保支付这块市场。
河北石家庄市一家药企的药品制剂生产线。图/新华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雨馨、袁晓、王冬均为化名;实习记者田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彭丹妮

上一篇:薪酬激励设计影响绩效论文下一篇:ACE抑制剂医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