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教材与案例教学法论文

2022-04-27

[摘要]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新课改,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应主动与中学政治课接轨,自觉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法教材与案例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际法教材与案例教学法论文 篇1:

“外交学概论”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摘 要: 本文结合“外交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在比较案例教学各种具体方法的效果之后提出案例教学中的最优方法,并提出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值得提倡和完善。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外交学概论 优缺点 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外交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指的是在进行“外交学概论”课程具体章节的讲授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外交案例进行讲解或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力求通过对某一具体的、典型的外交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学习、理解和掌握外交学的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外交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对象一般定位为国家实行其对外政策的外交实践经验及外交行为的规律性。由此可见,这门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把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我在从事“外交学概论”课程的多年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学习内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外交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很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具体的事件中,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使学生领悟书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然后在医学和工商管理教学领域得到推广,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学科中广泛使用。在我国相关高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发展趋势。例如,2003年7月,在外交学院首开了外交案例这门课程。案例教学法呈现全面推广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一些长处。

1.教学内容直观而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长处之一是可以直观而具体地观察分析问题,不至于泛泛而谈。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可以将书本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例如,在学习“外交学概沦”中“科技对外交的影响”一节内容时,结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社交媒体竞选活动及特朗普总统的推特外交等现实案例作为例证进行配合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单纯的理论讲述效果好很多。在讲解“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会产生影响”时,分别引入美国不同总统在任时外交政策的不同,以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时期的外交政策等案例分析讲解“国家领导人对一国外交政策的直接影响”,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案例以生动典型的具体事件为题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纷纷寻找相关案例,并结合相关案例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的单向工作,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使教学内容和过程丰富,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感受在课堂成功展示最优案例的喜悦,从而在下一次案例教学中更加努力,形成更好表现的良性循环。例如,在讲解“一国外交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时要求结合实例对“弱国无外交”这个命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表达观点时都以某个时期的某个国家为案例作为例证,比老师单一一人准备的案例更丰富且多元,这样既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这次课的教学气氛热烈,学生在劳动付出寻找的案例中愉快地、积极思考国家外交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这种较抽象的问题,实现了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使枯燥的学习变成了趣味横生的享受。

3.达到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目的。“外交学概论”是针对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有外交学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能结合所学对外交活动、外交政策进行合理评估,使学生理解建立中国特色外交学的重要意义和了解研究现状,未来为相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部门提供从事外交、外事方面的专门人才。案例教学把课堂融于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例如,在讲授“公共外交”这一节内容时,使用的案例是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要求学生结合孔子学院的具体发展状况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开展出谋划策。此次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学生提出了很多看法和建议。在这节课的案例教学中的目的一方面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实践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为了中国的外交实践服务,在教学和科研中集思广益,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外交实践任务寻找更多的解决思路。

我国一些高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专业的学生在课堂里学习了大量有关国际关系、国际法和外交方面的书本知识,但对国际礼会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却往往有“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拉近他们与国际政治现实或外交实践的距离,使其虽然不在其位,却时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避免以偏概全。因為任何外交案例都有特定的具体条件,所以从某一特殊案例中归纳出的规律不一定对其他案例都适用。尤其是如果被选择的案例缺乏典型意义时,以偏概全的情况就会更加严重。因此,在案例选择时要尽量避免“以偏概全”,要尽量选择典型案例。

2.避免脱离现实。现实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很多,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哪个案例。一方面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知名度高,又要贴近当地实际、贴近学生特点,使学生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任何外交案例,都只有在特定的具体条件下才具有实际意义。若忽略了其特定的具体条件,则任何外交案例的研究益处都不大。教学实践证明,做好案例的遴选和设计,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3.避免流于形式。避免流于形式指的是使用案例教学法时不要只是停留在对案例的描述,而是既要有对案例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教师直接对案例进行概括和提升,指明其中的关键性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二,由学生先分析、讨论案例,然后教师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补充性、提高性讲解。第三,在教师的指引下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得到更多自主锻炼的机会。第四,教师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四、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采取的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式及效果

在“外交学概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较常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老师分析讲解案例。这种方式主要是由老师收集和准备相关内容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讲解。该方法的优点是授课内容很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仍然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参与教学,缺乏对案例的寻找、选择、分析的过程,学习效果不佳。

2.学生分析案例。该方法主要指的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同一个案例写一份分析报告。该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在读书报告中能进行判断、分析和总结,容易产生不同的见解。此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乏互动。由于对彼此的意见都不了解,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导致老师在对案例进行升华和总结时存在困难。

3.全班共同讨论案例。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第一,精选案例。首先教师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典型性案例。第二,发放案例。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发放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案例探讨课程当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目的。第三,讨论案例。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见解,在分享中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第四,点评总结。教师要点评总结每位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老师的认可和点评表现出来的对学生准备工作的重视往往会成为学生下次案例教学中更好表现的动力之源。在总结点评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延伸、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

该方法集中了前两个方法的优点,例如授课内容很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沣意力,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进来;又避免上述两个方法的缺点,例如学生没有参与或互动等。这种方法效果较好。

五、结语

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发现,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動性、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法把抽象、枯燥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改造,把实际的案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明显提高,而且对所学知识常常有延展性思考,因此,在“外交学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值得提倡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建民.外交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2]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3]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

[4]陈晓红.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政治学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1).

[5]张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案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

[6]吴高臣.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7]刘惠.试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作者:廖成梅

国际法教材与案例教学法论文 篇2:

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新课改,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应主动与中学政治课接轨,自觉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该专业的法律课程而言,应根据中学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要求,对教学目标作出理性设计;按照中学政治课中的法律知识、理论,设置相关法律课程和专题讲座,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自觉探索和运用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摒弃“背多分”,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高师思政专业 法律课程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余华(1972- ),男,四川高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四川 成都 610068)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开始。《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师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担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诉求和职业前景,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培养要积极应对新课改的机遇与挑战,主动与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接轨。本文拟对该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模式作较为深入的探究。

一、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目标的理性设计

思政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①。高师思政专业设置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思维方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地观察、分析法律问题,具备向中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理念的能力。

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应在未来教学中“管用”“够用”。凡是中学政治课涉及的法律知识及相关法律理论,都应深刻理解和掌握,且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于实践。如果该专业学生在走上讲台前对相关法律知识、法律理论不甚了解,或者说只是一知半解,必然会在从教时以其昏昏而致学生昭昭,轻则让本人惶恐不安,重者让学生轰下讲台。该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教师职业中,不但自己要正确理解法律、明辨是非,能分析、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还要能准确表达法律的内涵和要旨,进而影响他人。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时不仅要记住法律条文、法律原理,弄懂这些法律知识、法律理论怎样出现的?现实中针对哪些问题?法律又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更要能识别现实社会中各种争议、纠纷的法律影响,培育深厚的法律情感和坚强的法律意志,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此外,由于法律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新法律法规陆续出台,该专业学生今后要教好中学政治课中的法律内容,必须及时了解与掌握最新的法学理论研究信息与法律法规文件,因而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或今后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能力。

为了在未来更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该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相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更易树立“唯一性”倾向的法律思维方式,而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更可能树立“优先性”倾向的法律思维方式,即社会问题一旦可纳入到法律的调整范围,就优先按照法律的规则、原则与精神来思考和处理,且在合法性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最大的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究其原因,一是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是介于职业法律人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法律中间人,侧重于养成解读法律现象、传播法治精神与法律原则的能力,而法学专业学生侧重于培养对法律条文的精细研读与法律实践的能力,其中始终坚持法律至上是重点。二是高师思政专业尽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但该专业同时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知识,而法学专业的学科背景基本上是法学。高师思政专业的多学科背景一方面使高师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显得很厚实、广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形成法律思维、经济思维、政治思维、道德思维等不同思维方式。一般认为,经济思维具有主观性、政治思维具有权宜性、道德思维具有多元性,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任凭以经济思维、政治思维、道德思维来思考和处理,很可能难以达成共识。而法律是一元、客观、确定、公开的,法律思维围绕合法不合法、法律有没有规定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及与此相关的利益与关系,从而为人们搭建了一座找寻“正确答案”的公平正义之桥,有助于复杂社会纠纷的有序控制和理性解决。高师思政专业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在与现实生活的交织中相互碰撞,逐渐形成“优先性”倾向的法律思维方式。

二、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内容的科学安排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②在此思想指引下,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八年级下册“权利义务伴我行”等四个单元、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九年级全一册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人教版)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内容有政治生活(必修2),包括“公民的政治生活”等四个单元;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选修3),包括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五个专题;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包括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六个专题。由此可见,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在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比重。

作为思政专业唯一以法学命名的专业主干课程,《法学概论》几乎覆盖法律专业所有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大而全的内容设计、面面俱到的知识要求似乎只是反映了我们的美好愿望,希望为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打下广博的法律知识基础。作为一门课程,“法学概论”的教学时数不可能无限长,加之该课程的法学专业概念、术语较多,而学生的法律理论基础又相对薄弱,要让教师讲清楚、学生弄透彻全部教材内容,似乎只能是囫囵吞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换句话说,仅靠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就要使学生在未来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似乎也只能是一个应然目标,可以作为大家不断努力的方向。但是,高师思政专业开设较多的法律课程与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不相吻合,在实践中亦很难被接受与运行。笔者认为,该专业学生可在开设“法学概论”前先行学习“宪法学”,同时对应中学政治课的教材内容,安排法学理论方面的系列讲座,如“人·社会·法律”“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这样一方面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法学概论”奠定了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如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应当履行哪些基本义务,使他们认真对待自己、他人的权利与自由,提升充分行使权利以及切实履行义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完成了部分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学任务,从而减轻“法学概论”的教学压力。同时,鼓励该专业学生选修学校、学院开设的其他法律课程,这是对已学法律知识的拓宽与深化,亦是对本专业或今后工作所需法律知识的有益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必要的,但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整合,与中学政治课涉及的内容重点把握、详细讲授。以“法学概论”为例,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其中的法理、宪法内容不再讲解。第二,对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特别是在中学政治课中有反映的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能融会贯通。如对刑法的学习,不但要搞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该受到怎样的刑事制裁,更要提高法律风险和防范意识,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对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合法权益的侵害。“法学概论”中的其他内容或与中学政治课没有直接关联,或在现实中用得不多,只作简单介绍或安排学生自学即可。第三,国际法、教育教师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现行的“法学概论”教材一般未包括这一内容,但中学政治课包含国际法律知识(特别是国际组织的知识),且对这些未来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而言,补充教育教师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若“法学概论”的教学时数有限难以补充,也可将这部分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对学生讲授。

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自觉探索和运用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

高师思政专业的法律课程涉及法学概念、法律术语较多,实践性很强,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经对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的认真探索和运用,证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运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法律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进入法律情境,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掌握其中的法学理论,并追寻解决问题最佳方式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③ 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在教师讲授法学基本概念或原理后,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总结。恰当的案例教学不仅使教师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现实化,使学生能透过事实理解法律,透过法律解决问题,而且对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养成法律思维方式,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的案例讲解是为教学服务的,一次课不能讲太多的案例,应尽可能选择近几年能够反映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热点、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表述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果案例材料太多、太复杂,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使学生不知所云。有些案例无法简化,可事先印制书面材料发给学生或播放案例内容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前了解、熟悉案例内容,必要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初步的讨论。同时,案例教学法属于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另一些学生参与较少,甚至一言不发,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分配”发言机会,启发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最后老师要以案说法,对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和理论作出总结,特别是针对学生对案件事实的把握不准确、不全面以及错误的法律理解、适用,作出正确的剖析和指导。

专题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上不是采取全面系统的方法,而是根据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或重点,分成若干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题组织教学的方法。④专题教学法一改以往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按节讲授教材的传统,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选定若干问题,对所选问题由教师分专题进行教学。专题教学法可对所用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优化组合,能妥善解决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教师不断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在高师思政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除开设上述的系列法律专题外,专题选择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贴近现实生活,着眼于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注意选取学生所关心的法律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根据中学政治课与法律相关的内容设计专题。在各专题教学中,教师注意以问题为突破口,着力于对学生的看书和思考提出要求,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指导,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及学术层面的提升,使学生通过专题的学习,既能够掌握课程的精神实质,又不致对专题讲授产生断章取义和观点零乱的感觉。

四、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摒弃“背多分”,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

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改变传统的一次性闭卷形式,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客观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制定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组合来考核评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比,本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但考虑学生对这种方式的接受和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开始实行时平时成绩一般不要超过40%。这种组合方式可以避免以简单的卷面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检验出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笔者在“宪法学”的教学中,采用公开、民主的方式制定了该课程的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学生平时成绩占30%,其中学生按时上课、遵守纪律占15%,实行无旷课、扰乱课堂秩序等不良记录即得分,反之则扣分。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学习表现占15%,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宣讲以及课后收集宪法(政)案例、理论观点并评析,或开展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或旁听法庭庭审活动并记录、写出感悟,或撰写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文等,实行有则加分,无则无分。标准一经颁行,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自觉学习与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效果良好。

其次,进行期末开卷考试的探索。以往该专业法律课程的期末考试习惯于采用闭卷形式,考查重点放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方面,较少考查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上导致了“背多分”,考试作弊也时有发生。而开卷考试可消解闭卷形式死记硬背的弊端,但低质量的开卷考试也易导致学生不重视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有教材或考前准备好笔记,抄一下照样可以蒙混过关甚至拿高分。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必须提高考试的难度和质量,着重考核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法律原理、法律知识去分析问题、阐述见解,从而真正考查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与否、接受程度的高低、实际运用能力的强弱。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③张建伟.“法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公民与法,2011(4):43.

④何俊生.专题教学法初步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7(9):28.

作者:余华

国际法教材与案例教学法论文 篇3:

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思考

【摘要】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不当,导致教学改革出现困难,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文章主要对《国际法》课程教学中最主要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进行了简要的利弊分析,试图厘清三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区别,希望有助于《国际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国际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缘起

由于在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法》课堂上,教师往往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或主导地位,所以在《国际法》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授方法”便具有核心或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对教学方法认识有误或不当,经常在《国际法》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下,盲目地转换各种教学方法,美其名誉“教学改革”,导致学生生厌,进而对《国际法》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为了纠正《国际法》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倾向,重新唤起学生对《国际法》课程学习的兴趣,现对《国际法》课程教师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其利弊进行简要分析。

二、讲授式教学法及其利弊

考察国内外本科院校《国际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讲授法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知识,而对学生而言,其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因而,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传授较多的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示知识结构及其脉络,并且能够比较系统化地向学生传授教师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意味着弱化了学生的互动参与,课堂的知识信息流往往是单向的、不对称的,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如果运用不当,极其容易演变为“满堂灌”“填鸭式”教育模式。讲授法主要有以下精要之处。

(一)讲授法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最高的要求

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课堂讲授就是舞台表演。讲授法的成功运用,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理论储备,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深邃的思考能力、前瞻性的独立判断能力;另外,还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相反,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上述综合素养,讲授法的运用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两个极端,其一是“朗读教材” “读PPT”“念讲义”或“有选择地朗读教材、PPT、讲义”等照本宣科的行为;其二是讲授如“蜻蜓点水”,没有理论深度,也没有学术思考,只是简单地解释概念,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解释不清,或者为了博取学生欢心而“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地讲述。

(二)讲授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是最高的

严格意义上来讲,讲授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课堂讲授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考方向,但是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在上课之前要预习即将讲授的内容,熟悉基础知识点,勾画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知识,并整理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更深入的讲授法还要求教师查阅大量相关的权威性资料,以体现自己判断问题和思考的正确性和价值。其次,要学会听讲。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课内容,理清教师的思路、判断和思考方式,要速记教师讲述过程中自己不知道、不明白、有启发、有疑问的问题,特别要关注教师经常推荐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以及感到困惑、不解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再次,在课后要及时和教师交流在听课中自己的不解之处和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看法,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佐证教师的思考和自己的疑问,并复习课程内容,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但是,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只是在上课时“拿起教材冲进教室”,在听课过程中疯狂抄笔记或PPT,下课后“拿起教材冲出教室”的话,自然领略不到讲课的精彩,甚至如坠云雾之中,不知所措。

(三)讲授法要求教与学的有效衔接

讲授法其要旨是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不同的讲授方法,采取不同的讲授策略,区分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安排讲授的难易度。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出现与预期相反的努力,如学生学得很努力,但教师讲得不行,或教师讲得很好,但学生消极怠慢,则教与学很难达成有效衔接。当然,理论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教师和学生都很努力,但因为没有因材施教,所以教与学也没有有效衔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研讨式教学法及其利弊

研讨式教学法是《国际法》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研讨式教学法也称讨论式教学法或课堂讨论法,严格意义上是指小规模的集体讨论,通常是由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教师指定一个主题,课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形成观点,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主持或监督讨论,每位学生都要发问、交流,甚至争辩,最后由教师总结,引申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鼓励学生自学,并在群体之间交流观点和学习心得,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思维碰撞,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但是,研讨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

(一)学生参与规模不宜过大

只有参与学生的人数比较少,教师才有精力去指导具体的研讨课题,同时学生才能比较深入地就研讨的课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如果人数过多,教师精力分散,无法悉心一一指导,并且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交流和讨论就流于形式,无法集中和深入。

(二)教师要给予认真的指导

研讨式教学法的精髓在于讨论交流,因而,保持较高的交流效率和良好的交流效果非常重要。這就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并且引导学生紧扣主题,步步深入地进行讨论,进而达到争鸣、碰撞、思考、沉淀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往往会各说各话,只发言,无交流,没有争锋,没有焦点,泛泛而谈,进而就无法产生思考,也无助于学识和才智的提升。

(三)学生必须拥有研讨的知识储备

研讨式教学是专业水平的讨论,因而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的理论都不了解,或者与研讨课题相关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那么研讨就是一场闹剧,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无法进行。因此,研讨式教学往往适用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群体,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而原则上不适用于本科教学,因为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正处于学习入门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时候,在学习《国际法》课程之前,可能对国际法知识毫无所知,无法深入交流。

四、案例教学法及其利弊

案例教学法也是《国际法》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最初是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创立,主要通过真实的工商管理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角色变换和身份定位来分析、思考商业管理问题,直接目的是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结合实务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而受到了有志于向更高领域发展的学生的青睐。后来被援用到其他实务性较强的专业领域,进而进入了法学课堂,成为《国际法》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真实案例(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课程要求虚拟一定情节的模拟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解读、研究、分析、讨论,进而训练学生对于国际法基础知识的理解、反思和掌握,其实质是借助真实的案例,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日常生活,借助于活生生的案例情节故事,让晦涩、艰难、拗口的国际法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进而找出解决国际社会现存或将来可能存在问题的办法。与研讨式教学法面临的问题一樣,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且一般要求学生已经具备或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本科国际法学习的主要方式,只能作为讲授国际法知识时的辅助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在《国际法》课程教学过程中例举真实的国际法案例作为例子以辅助课堂讲授,被很多人认为就是案例教学法。其实这种看法是存在误解的。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例举大量的真实案例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这并不是案例教学法,就本质而言,这是一种举例,是一种介绍或者解说方法,应该属于讲授法中的讲授技巧法或讲授法,其与案例教学法有本质的区别。

五、小结

总之,讲述法、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大学《国际法》课程教学中主要使用的三种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和客观实际来选择使用最契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不可一概而论,盲目遵从。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王建雄

上一篇:色彩教学体系下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Flash技术网站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