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本科法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以应用和实践为基础的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过程,深入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现存问题及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本科法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本科法学论文 篇1:

以司法考试为视角的法学案例教学法改革

摘要: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具有良性互动关系,案例教学法与司法考试的要求相吻合,司法考试也必将对法学案例教学法产生引导、促进作用。在法学案例教学法实施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和完善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法;司法考试

作者简介:高泉(1971-),男,河南南阳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北京?101149)

随着司法考试制度自身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必将对法学教育的观念、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产生日益重要的引导、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一、司法考试与案例教学法

关于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一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法学教育应当向司法考试输送合格的考生,甚至建议将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比例作为衡量法律院系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但也有学者对司法考试可能对法学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表示了强烈的担心,认为弄不好法学教育会围着司法考试的指挥棒转,蜕变成另一种应试教育。[1]笔者认为:法学教育在司法考试面前应当保持其独立性,同时法学教学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司法考试要求。司法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必将促进和引导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推动法学教育的改革。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推动法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案例教学上。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育中的判例教学法于19世纪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创建并被全面引入该学院的法律课程。[2]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教学法毫无阻碍地确立了其在法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但我国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直接将判例教学法移入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目前只有案例而无判例,也不必要在审判活动中采取遵循先例的原则。从今后的发展来看,中国也不可能建立起类似英美法国家的判例法制度”。[3]基于这种情况,我国法学教育工作者逐渐发展出一种有别于英美法系判例教学法和大陆法系传统讲授教学法的法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4]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律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司法考试的考试科目、形式要求分析来看,其考试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案例”、“小案例”所占比重很大,考查的重点在于考生能否正确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处理实际问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与司法考试的客观差距,决定了有必要对法学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革,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与司法考试的要求相吻合,可以促进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

二、法学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学案例教学法在适应司法考试、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观念与认识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将案例教学法混同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低估乃至否定讲授式教学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虽然名称相近,但性质不同。首先,判例教学法是在课堂大量分析先前判例,主要用来归纳判例所创设的法律规则。而案例教学法一方面用来解释成文法,另一方面发掘成文法中有待改进之处,推动成文法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的重要渊源就是法院的判例。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不研读判例则无法了解其法律的精髓。但我国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案例教学法必须与讲授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完成法律教育任务。否则,虽然学生有了更多的提高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但他们对整个法律体系的了解就难免支离破碎了,也不能满足司法考试的需要。而且我国高校的本科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基础教育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法学教育,尚未形成案例教学法所要求的法律思维,所以在比较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之前,根本达不到案例教学法所期望的目的。[5]

2.案例选择方面的问题

案例选择上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上运用多少案例的问题。有人认为既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应该多用案例,而且越多越好。而实际上简单的堆砌案件容易把案例教学变成“故事会”,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很热衷介绍 “新奇”案例,将案例教学变成了“猎奇会”,这和案例教学法的目的相去甚远。其次,在教学案例的组织与选择上,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不足。目前,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素材主要依靠各学科教师自行准备,案例来源随意性较强,在浩如烟海的案例中,并非每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使用,案例选择如果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不足,与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密,也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课堂组织方面的问题

在课堂组织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将案例教学法简单变成“举例子”,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双向交流性差。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是将案例作为示例加以运用的,教师运用案例通常是为了解释、印证所讲授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定,课堂上很少有同学的激烈辩论,教师注重对案例结果的分析,忽视对案例分析思维的讲解与引导。这种方法仍然没有摆脱偏重传授法律知识、轻实践的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讲授式教学法。但是“实例研习乃在培养处理案例的能力,可以说是为将来从事实务工作而准备”。[6]显然,简单的举例并非真正的案例教学法,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4.政策与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做准备,无疑将增加工作量和工作负担。目前,很多学校鼓励教师从事案例教学,但很少对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给予政策上的必要支持,比如在课时工作量和报酬、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其次,从事案例教学,需要建立丰富的案例数据库,教师与学生对图书和资料的要求更高,需要印刷必要的材料发给学生做准备工作,有的情况下还有必要聘请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做兼职案例教学老师。这些都需要一定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如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案例教学的开展也会面临着实际困难。

三、改革与完善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对策

针对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以下对策加以解决,以改革传统案例教学法,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法学教育更好适应司法考试要求。

1.注意案例教学法与讲授式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法学教育仍应以解释成文法规则、法律理论及运用问题为主。从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来看,考试内容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等,单纯采用案例教学并不能够满足国家司法考试要求。因而,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适度,不能轻易否定讲授式教学法在构建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和完整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而应注意案例教学法与讲授式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当然,具体应在哪些课程中,分配多少比例的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2.根据教学目的,精心组织与选择案例

根据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要坚持以下两个标准:首先,关联性和合理性标准。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必须能够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而不在于案例数量多少,案例是否“新奇”。同时,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案例必须能够适应司法考试的测试目标,即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关法律原理、观点和方法,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综合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对社会法律现象和实务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其次,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标准。案例的内容应是源自于真实世界中人们所遭遇到的问题,而非虚构的故事。案例应有适度的典型性和复杂性,能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这样才能锻炼学生批判思考的推理能力。另外,从适应司法考试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历年试卷,也有助于提高案例选择的合理性,近几年的司法考试试卷显示,即便是单项选择中的案例也是一环套着一环,需要深入好几个层次分析以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案例选择不当,就很难适应司法考试的需要。

3.规范和细化案例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上,如果把案例教学法简单变成“举例子”,这种简单组织手段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环节:教师布置案例,分发案例资料;学生研读案例资料,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和归纳案例中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论;点评总结。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倡学术自由和民主。当然,在倡导学术争鸣与学术自由的同时,针对司法考试试卷中的“大案例”、“小案例”试题来说,都是有所谓 “标准答案”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点评总结过程中,根据司法考试的考试内容、科目与要求,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和理解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原理及规定,并对案例所涉及法律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评价。

4.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为案例教学提供保障

首先,要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鼓励教师更多地从事案例教学。比如,现在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主要以科研成果和教学量为主,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则不太重视。若职称评定的标准能适当多注重一些教学方法和效果,必然会引导教师多投入一些时间从事案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真实案例教学数据库,丰富案例教学资源。为此,教师需要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必要的联系,获得真实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组织、编辑、分类、管理,建立持续更新的案例教学数据库。同时,也要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法律图书馆或法律资料室,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办公用品。

参考文献:

[1]潘剑锋,陈杭平.再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关系[J].法律适用,2008,(Z1).

[2]李楯.在清华法学院做案例教学[J].法学家茶座,2003,(3).

[3]王利明.合同法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曾文革,唐仙丽,等.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吴海珍,李笑盈.对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若干理性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4).

[6]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高泉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本科法学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高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以应用和实践为基础的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过程,深入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课程教学;应用型高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案例教学法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交通运输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既具有抽象的理论知识,又密切联系实践知识,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知识点难以掌握[1]。众多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游强等[2]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进行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介绍了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李柱等[3]认为在应用型高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将讲授、练习与实例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朱春凤等[1]认为在该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效果较好;刘少东等[4]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卢育英[5]基于任务驱动导向,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总结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现有教学方法发现,结合工程实践和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重视,对于强调“用”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提倡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6],以应用和实践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的首选。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结合笔者在该课程中的教学实践,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并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现存问题及对策,为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高校课堂中的应用及推广积累实践经验。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为教授知识的载体,教学者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团队讨论,并启发学习者对案例主动思考,给予学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7]。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1918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将案例教学系统化,并命名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引导性、情境性、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

第一,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学生转变为主体,教师起引导性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等。

第二,案例教学法是真实问题的再现,有较强的情境性,能有效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知识内化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第三,案例教学趣味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案例教学中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讨论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案例选择

教学案例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好的教学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案例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一致

案例在教学中是组织学生学习的手段,教学工程案例应围绕教学知识点来选择,要尽可能贯穿一个章节全部的知识点,并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并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

2.教学案例应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具有吸引力的案例应包括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好的案例应该具有新颖性,比如同样是讲滑坡工程案例,选择一个多年前的滑坡案例与选择四川茂县624这个刚刚发生不久且轰动全国的特大山体滑坡案例相比,显然后者更具吸引力。其次,选择的案例应尽可能是发生在学生周边,与学生生活空间较为贴近的。比如在讲授基础工程设计时,可以选择以学校学生某宿舍楼基础设计为案例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情境感强,兴趣高,讲解效果也就好。此外,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客观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能有效凸显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3.教学的案例难易程度應当合适

过于简单的案例教学就成了举例教学,而过于复杂的案例,远远超出教学大纲的知识要点,这样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开始介绍地下水对土压力影响时,我们应以静水对土压力的影响案例进行讲解,而不是一开始就考虑动水压力的作用。

(二)教学案例的呈现

1.案例的展现形式

案例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文字、图表、多媒体、MOOC平台等形式。MOOC平台中的“雨课堂”,采用微信和Power Point为操作技术,师生易于接受,操作简单,可以轻松实现教学案例课前推送。“雨课堂”通过“开课”——“雨课堂”课件制作和推送——学生分析——结果反馈,在课前完成教学案例的推送和案例独立分析。这样课程教学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大大节省了案例教学的课堂工作量,实现了课后学习。“雨课堂”的应用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课前案例思考、课上扫码签到、课内案例讨论、立体化数据反馈等,可有效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不同的案例适用于不同呈现形式,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快的投入案例情景当中去[8]。

2.案例的呈现时机

案例的呈现时机可以先呈现案例后分析总结规律和原理,同样,也可以在讲解规律和原理后再呈现案例,根据需要也可在案例的展示过程中分层次和阶段总结和分析规律。根据教学需要,老师可以灵活的选择案例呈现时机。

3.案例呈现的内容

案例呈现应客观完整,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案例应该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处理和计算所需要的参数、工程发展过程、处理办法和处理效果等。比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事件,若不具体客观的介绍谷仓结构尺寸参数和加载情况,仅介绍这起事件过程,学生就无法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很难达到案例教学效果,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和知识掌握度将大打折扣。

(三)教学案例分析及讨论

1.独立分析

案例分析从学生独立分析开始,学生根据接收到教师推送的工程案例,课前独立思考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处理,以便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检索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课堂节省了时间,很好的培養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习惯。

2.分组讨论

一个教学班分组控制在6~8组,每组4~5人,单组人数过多不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组数太多对后期评估带来困难。通过分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3.分组答辩

由老师和学生约4~5人共同组成专家组,每组根据各自的讨论结果,总结出本组对工程案例的处理办法和理由,并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分组汇报。专家组对案例分析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打分,并将评估成绩纳入学生的课程考核指标中。

(四)案例总结

案例讨论后由老师对各组的处理方案进行点评。并介绍对工程实际的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同时,对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案例教学效果

为了研究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对本校2013级工程管理专业的部分班级开展了案例试点教学,其中工程1301班为传统教学班,班级人数46人,工程1304班为案例教学班,班级人数41人。对两个班级分别从课程平均考试成绩、及格率和学生满意度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对比结果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三方面均优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在试点教学中已经表现出绝对的优势,后期教学改革将从案例选择和教学组织方面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度优化研究,进一步推广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课程教学的应用。

三、案例教学法现存问题及对策

1.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高校教育处于转型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高等职业学院,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9]。办学定位的变化要求教学方法随之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再胜任全新的办学定位,也极大影响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推广。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并以此引导广大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实践和试验来学习课程的知识点。比如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和土压力理论若能结合挡墙垮塌案例来讲解,学生就会理解得既深刻又形象,也让学生更能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将理论融入工程案例的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当前应用型高校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专业教师直接由高校到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工程实践当中,讲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过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没有运用土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历。这样的老师讲解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样的课程定会是乏味的,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结果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工程实践的老师是难以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即使有现成案例,没有工程现场实践经验,其讲解的深度和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对教授本课程的老师应提出硬性要求,要求必须有相关工程的实践经历和实验室工作经历且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清晰,必须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对于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理论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也能使专业教师找到实践的平台,为今后开展教学工作汲取养分。

3.教学氛围不利于推广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西方,因此自由开放、自我表现及大胆质疑的精神渗透于案例教学法中[10]。而国内学生很难对老师提出异见。案例教学国内发展较晚,包括教材的编写都缺少较为系统、新颖的工程案例。这些都无形当中限制了案例教学发展,削弱了案例教学的优势。对于应用型高校应拓宽教学形式,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引入翻转课堂等概念,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积极探索,要敢想敢做,敢于发表异议。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互动,老师应该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11]。

4.案例教学法应注重课程系统性

教学案例往往都是孤立的,如果一门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难免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容易让学生忽视知识点的前后相关性,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全面的掌握知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学科既具有较强实践性,也包含了较强力学理论知识,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系统消化是不利的,或者会只见案例不见理论。所以,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应与其他教学方法一起运用,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多管齐下,多法组合,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不失教学的系统性。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的改变,要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变革。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逐渐受到应用型高校教师的青睐,为推进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程的应用,应该克服案例教学法当前高校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传统保守的教学氛围、教授知识不系统等问题。只有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探索,才能使得课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春凤.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才智, 2016(5):6.

[2] 游强, 游猛. 问题式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J]. 力学与实践, 2012(4):86-88.

[3] 李柱, 吴渝玲.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8):261-261.

[4] 刘少东, 薛凯喜, 郑鑫,等. 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3):78-82.

[5] 卢育英. 基于任务驱动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改革[J]. 职业教育研究, 2013(1):104-105.

[6] 吴中江, 黄成亮.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66-70.

[7] 张永华.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探讨[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 106-109.

[8] 钟艳华. 案例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7.

[9] 陈文远, 潘玉驹, 高宇鹏,等. 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5):139-143.

[10] 赵彤.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12(11):102-103.

[11] 喻问琼.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21):46-47.

[责任编辑 钟 岚]

作者:谷淡平 黄阜 庞朝晖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本科法学论文 篇3:

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注入式知识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基于案例驱动以及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以学生主动思考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为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任务驱动;案例驱动;项目驱动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首先需要熟记一些基本概念,然后在教师的讲解下学习相关的应用,从而由浅入深地理解课程的知识,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奠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作用。但对于强调学科间联系、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来说,除通过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技术素质外,更需注重数学思维、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并强调工作态度、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非技术性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任务”、“案例”和“项目”的提出,将学生带入思考的环境中,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自觉地接受知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强调个性发挥与协调工作相结合。它是将所学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当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来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学科学习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目标)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方式,分析该任务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在我们的课题中,针对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中的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编译原理及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法,并付诸实践。

1,1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兴趣引导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中,首先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然后设计出一个趣味性设计任务,每个任务以问题的展示、知识点分析引入知识点的传授方式,在对任务中所使用的知识点功能基础上,扩展本知识点的功能及相关知识点的传授;最后根据本任务,提出训练任务,学生利用己学的知识,自己去分析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1,2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中每个任务由任务、任务所含盖的知识点和实训任务三个小部分组成。

在任务设置这部分中,教师给出一个趣味性题目后,将解决该问题的结果在课堂进行演示,这个任务中,包括了当天课程要讲的新知识、新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前面课程中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

在任务所含盖的知识点这部分中,教师根据任务完成的需求,首先对任务中所使用的知识点进行引导性讲解后,通过程序一步步地引出本任务中完整的知识点,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

在实训这部分中,分三种训练方法:一是给出相类似的题目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二是给出若干个使用任务中含盖的知识点完成的存在一些小问题的设计任务,由学生阅读并挑错进行设计能力的训练:三是课后通过实践完成相近任务来进行巩固与提高。

下面以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该教学模式以及任务的设计。

1,3基于任务驱动的C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首先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包括:表达式、语句及程序设计方法、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数组、指针、构造类型数据、位操作、文件等,再根据本堂授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选出相应的任务,然后按照任务进行教学设计与讲授。下面给出了一个包含部分知识点的设计实例。

任务:爱因斯坦的一道数学题

在你的面前有一条长长的阶梯:如果你每步跨2阶,那么最后剩下1阶:如果你每步跨3阶,那么最后剩下2阶:如果你每步跨5阶,最后剩4阶;如果你每步跨6阶,最后剩5阶;只有当你每步跨7阶时,最后才正好走完,一阶也不剩。现在,问你这条阶梯最少共有多少阶?

对于此问题我们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解。

·笔算步骤和结果分析

·程序设计思路

·算法描述

·完成该任务的程序

·任务含盖的知识点

·知识点的详细讲解

讲授完成后,给出课堂实训任务,由教师指导完成。

(1)程序设计题,题目:牛数递增。

有一位数学家曾提出这样一道算题:“有一头牛,它每年年初生一头小母牛。每头小母牛从第四个年头起,每年年初也生一头小母牛。问在第二十年时,牛的头数共有多小?”

此过程主要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上面讲过的知识点来完成程序设计任务。

(2)挑出程序中的错误,题目:该数有多少?

个位数为6,且能被3整除的五位数共有多少个?

此过程给出解决此问题的笔算步骤和结果、程序设计思路以及算法描述、带有典型错误的程序,让学生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点改正程序中的错误。

最后根据讲授过的知识点选择若干趣味性较强的训练题供学生课后实践训练。

2 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的“概念一理论一应用”模式完全相反,采用“案例一理论和概念”模式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中首先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际问题,接着由老师用规范的分析、计划、实施和验证的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相类似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可参照专家的方法和步骤来解决该问题,即在老师指导下的实践;最后学生必须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新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课题中,针对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中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技术等课程,采用了

“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法,并付诸实践。

2,1基于案例驱动教学法的过程

案例驱动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案例分析与讲解

·课堂讨论

·综合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由于其教学方式独特,使得案例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案例教学最早应用于法学和管理学,不同的应用领域,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

下面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该教学模式的设计。

2,2基于案例驱动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目的性、突出实践性、体现真实性、增强启发性特点。

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

把知识点置于一定的典型案例之中,应用启发式,将教师讲与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习题与实习相结合。

授课过程中我们以《葫芦岛自来水公司用水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为例,深入浅出的说明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过程。

(1)需求分析。归纳出用户对新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的要求。

(2)概念模型设计。画出系统的E-R图。

(3)关系模式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由系统的概念模型得出关系模式。

(4)数据字典(物理设计)。

数据字典是物理数据库的具体体现,主要规定各关系的名称、各列的数据类型、长度、小数位、完整性约束等。

通过对《葫芦岛自来水公司用水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过程的论述,学生学会了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同时,对于需求分析的方法、经验,E-R图的要素及画法,概念结构向逻辑结构转化,关系模式优化(范式),数据库物理设计等基本理论方法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以此完成了相关案例的设计。

3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法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若干个项目案例,按照实际软件开发中的方法与步骤展开教学。在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边进行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使学生处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积极沟通、不断实践的学习环境当中。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者,而是发挥着导师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我们的课题中,针对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中的计算机图形学、操作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采用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法,并付诸实践。

下面以计算机图形学这门课程为例简要介绍该教学模式的设计。

3,1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方案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主要面向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包括三个层次:首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使用当代图形API编写图形应用程序,并将这类程序与其他应用相结合:其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图形学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了解学科前沿,同时能够理解和实现部分经典算法;再次,寻找一个可行解决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解决方法对问题进行测试,验证模型及其解决方案的正确性训练学生以图形作为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可视分析、建模和求解技能。

在教学方面,我们借鉴优秀大学的先进教育方法,主讲教师上课主要侧重课程的要点、难点和方法以及理念,具体细节要求学生课后学习和实践。这种授课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学来强化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弥补了学时的不足。

3,2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我们设计了三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项目,学生可在全天候开放的专用机房完成。学生通过这些课后的实践项目来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门课程学习,若学生能够完成三个实践项目,便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利用图形编程接口进行图形程序开发,并将它们结合到其他应用中;对图形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有直观感性的理解,能了解学科前沿,理解和实现部分典型的算法;在以图形作为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项目驱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为该课程的每1个教学班配备3名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助理,达到了平均10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学助理。教学助理和主讲教师一起,根据项目内容和学生反馈意见通过多种方式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按项目被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活动在指导教师和教学助理的指导和监控下进行,项目考核中学生根据项目不同部分各司其职地进行相关问题的答辩;教师评定项目小组总分,小组组长根据不同成员所起作用分配具体分数。通过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软件应用开发的各种基本能力、系统维护和配置能力、尤其是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与社会进行无缝连接应继续努力的方向。

4 结语

目前,IT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长,然而扩招后却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岗前的专业素质、应变能力、自学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开展的基于问题体系结构的教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潜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促进自主学习等方面入手,对缩小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彭晏飞 崔彩峰

上一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