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法律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9

摘要:师德教风建设是新时期高职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当前高职学校在师德教风方面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阐述了师德教风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重要关系,并针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和高职学校的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法律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职法律教育改革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创立40年来,经历了探索与试点、改革与发展两个重要阶段,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大贡献。40年来,高职教育改革成就卓著:统一管理运行高效,改革路径逐步清晰,制度保障渐进完善,能力社会逐渐形成。展望未来,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高职教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战略;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持续完善,使得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获得突破,达到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国高度;形成由战略性中央政府、竞争性地方政府和有活力的高职教育市场三个维度构成的高职教育中国体制;专科高职教育类型特色更加明显,达到国际水平,形成中國品牌;本科职业教育将创造新理论,向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中国模式”;三维教育体制;40年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现代高职教育创立40周年。40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普及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推倒了横亘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接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倘若我们能够在对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的深刻反思中,理解到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高度一致性,就能够将其巨大的能量转化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

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

(一)高职教育的探索与试点(1980-1998年)

1.职业大学的探索

现代高职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和学生升学的强烈需求下,一些地方根据当时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政策,创立了短期职业大学。最早创办的短期职业大学是1980年8月在江苏省南京市创办的金陵职业大学[1]。此后几年,全国各地共创办了128所短期职业大学[2],这些职业大学与当时国家包办的大学办学体制不同,实行“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办学制度,开设的课程带有一定的职业性。但是,因其类型特色不明显,原国家教委认为,职业大学在高职教育上的探索并不成功。这一判断的原因,需要从当时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说起。1985年中央提出,“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着重加快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3]。经过几年发展,专科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都有明显提高。“但是,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事业的现状还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是比较薄弱的部分,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4]因此,在两年调查的基础上,1990年国家教委在专科教育改革会议上提出职业大学“分流”发展的意见,即“现有大多数短期职业大学……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别甚微……办学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认真研究这些学校的办学方向。一部分应办成以培养高级技艺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可以明确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5]

2.高职教育的试点

在职业大学办学探索的同时,我国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6]、“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7]的号召。国家教委先后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试点。

1985年7月,国家教委首先采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使用的五年制模式,在上海电机学校等3所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8],探索五年制高等技术教育。1994年和1996年,国家教委分两批共批准18所中专学校试点五年制高职班。其次,1987年和1993年,国家教委两次在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文件中提出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期间,上海、天津、沈阳、江苏、河北等省市办学条件较好的职工大学最早试办了成人高职班,至1997年国家教委已分批批准380所成人高等学校举办高职班[9]。第三,1990年专科教育改革会议明确提出,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之下的另一个相对独立、不可缺少的层次,它的任务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改革的方向是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训练。此后,国家教委分4批共对216个专业开展了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第四,1991年,国家教委决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举办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高中后三年制职业教育。1993年,深圳市创办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本科学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也举办了高职教育专业。试点期间,从1989年开始,国家教委、国家外经贸部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简称CIDA)在我国开展了“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Canada China College Linkage Program,简称CCCLP)。这个项目对试点学校成功移植北美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大帮助。经过几年试点与探索,高职教育形成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在以上多种学校试点基础上,经过广泛讨论,1995年国家教委内部在高职教育的性质问题上初步达成了共识[11]。

3.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移植

经过职业大学、高职、高专、中专、成人高校和本科学校10多年的探索与试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成功移植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CIDA利用CCCLP项目合作机会,多次派专家向我国职业教育界介绍基于能力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的DACUM (Develop a curriculum)课程开发方法,对当时的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方法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开发课程,“CBE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由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把各项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再组成一系列教学模块或单元,使不同起点、不同要求的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取舍,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12]由于传统学科体系思想影响较深,许多学校开发的DACUM表在转化为实际课程时对原来课程体系改变并不大。当时,国家教委最早批准的4所高职试点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法,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因在DACUM表转化为实际课程时效果最好,后来成为国家教委推荐的全国学习典型。该校“自1992年下半年起对汽车工艺与维修专业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编制出技能分析表……最后确定18项综合技能、85项具体技能……提出85份具体技能分析表。汽车专业93级教学计划即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总体设计……采取模块式教学”[13]。

经过几年试点与探索,高职教育形成了明显的特点: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培养方案设计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强调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为主旨;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具有“双师”素质的高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人才培养途径强调与用人单位结合、与实际劳动结合、与实践结合。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引入,对于改变我国高职教育中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4.高职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在取得共识的同时,國家教委开始研究在全国大规模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和途径。当时国家还比较贫穷,没有财力新建大量高职院校,而且高专学校、成人高校、职业大学都需要转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决定把这些学校的转型与发展高职教育结合起来[14]。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即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专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来发展;在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后来,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渠道、多模式和多机制发展高职教育的新方针(简称“三多一改”),即“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院校都可以来探讨这个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宽窄专业结合,招生对象和学制都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多种机制办学,可以国家办也可以民办”[15]。

1997年,国家教委对高职学校的设置标准和校名进行了规范,新设高等职业学校一般称为职业技术学院,可根据学校所在地、隶属关系、学科门类等因素冠以某些适当的限定词[16]。当年,首先批准了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这两所学校因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突出,成为当时全国职业院校学习的典型。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由于思想认识、历史传统、管理体制、办学经费等问题,高专学校、高职学校、中专学校、成人高校、职业大学和本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高职教育,并没有完全形成一股合力。因此,统一思想,共同发展,成为高职教育下一阶段改革的关键。

(二)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至今)

1.第一轮改革与发展:规模扩展与基本建设(1999-2005年)

1998年5月,教育部在内部机构改革中将原来分属于高教司、职教司和成教司的高职高专学校全部划归高教司管理,从此高职教育进入统一协调管理的改革与发展阶段(2012年又划归职教司统一管理)。在这一阶段,除了按照“三改一补”“三多一改”方针发展教育规模之外,高教司主要进行了办学方向定位和基本教学改革与建设,为此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9年1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揭开了长达6年的高职教育规模高速扩张的序幕。新的管理模式扩大了省级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的权力和责任。新的运行机制实行以学生缴费为主,“毕业生不包分配……由举办学校颁发毕业证书”[17]。同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大扩招的目标,此后几年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1999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宣布进行第一轮改革与建设。

会后,教育部决定从中央部委院校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支持“实验、实训场所建设;师资及管理人员的培训”[18]。此后3年,教育部分两批共批准31所学校开展示范院校建设。2000年3月,国务院将专科层次高职院校设立审批权限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人民政府[19],为此后几年高职教育规模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年6月,教育部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此后5年共批准4批415个专业进行试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就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20]。2002-2004年,教育部分三次先后召开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会议对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

2.第二轮改革与发展:示范建设(2006-2015年)

在第一轮改革与发展基础上,2005年10月,国务院提出,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拉开了为期10年的第二轮改革与发展序幕。2006年11月,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1]的要求。同月,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示范性院校建设目标和主要内容。这次建设分三批最终选出100所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和9所重点培育(扶持)院校。2010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再次提出,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单位进行建设。经过10年建设,199所院校通过验收。同时,各省、市、自治区还建设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大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实力,带动了高职教育整体的快速发展。

3.第三轮改革与建设:创新发展(2015年至今)

为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还没有进入“十三五”时,我国就提前启动了第三轮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5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描绘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的蓝图,吹响了新一轮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号角;8月,教育部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主体育人的新模式。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此后3年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施计划。同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的试点要求。2019年 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主要面向退伍军人、新型农民等社会人员。同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计划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5月和12月,教育部先后共批准21所高职学校升格本科院校,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职学校升格与本科学校转型两个路径同时进行,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和规划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高职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部的统一领导是高职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1998年以前,多部门拥有高职教育管理权限,认识的不统一影响了试点和探索。20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和人们对高等学历教育的强烈需求,举办了职业大学,但其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职教司试点了专科技术教育和高中后高职教育,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共识;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教育部(或国家教委)成教司管理的成人高校举办了高职教育试点班,扩大了高职教育队伍,但偏重学历教育;90年代,教育部高教司管理的高专学校受到传统发展路径束缚,改革速度缓慢;90年代末,本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高职班,受学科课程影响较大。虽然1995年国家教委曾建立协调小组,但是协调效果不佳。1998年5月,国家教委内部机构改革后,高职教育统一划归高教司管理,从此高职院校与高专院校共同进行高职教育改革。

统一领导主要解决了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的认识分歧,但是没有解决教育行政部门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认识分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终建立消除了这种分歧。在从1983年国家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到2014年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的20多年时间里,许多高职学校为升格本科院校不断努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规划》发布后,有升格想法的高职学校数量大大减少。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双高计划”,为此后5年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规划了新蓝图,彻底打消了高职院校升格的念头。从最近20年发展史来看,国家的统一规划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二)高职院校持续的创新发展是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

20世纪80~90年代,国家教委职教司为了弄清“什么是高职教育”,选择了4所学校开展高职教育试点。这些学校在职业教育受人鄙视的社会背景下,解放思想,改革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发展职业能力教学,很好地回答了国家教委的问题。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借鉴加拿大CBE教育模式,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式”教学体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形成了新“三段式”课程体系(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三次组织召开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推广高职院校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通过校办产业的企业化运作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他們始终抓住了‘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使学校处处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22]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六个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和幸福生活创造能力”[23]。

(三)渐进式改革是实现高职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选择

与激进式改革相比,渐进式改革的优点是兼顾发展与稳定两方面因素,从总体改革效果来看发展脚步稳,发展效率高。在我国现代化历史上,但凡成功的改革大都采取渐进方式,高职教育发展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为弄清“什么是高职教育”,国家教委职教司组织中专学校逐步开展试点与探索,花费10年时间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电机学校等3所中专学校开展五年制高等技术教育试点;1991年又批准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入学双起点,毕业双证书”试点。1995年,国家教委职教司多次召开会议,总结试点经验,在几个基本问题上形成共识。

1998年后,为办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1999年11月,教育部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统一了改革方向,此后5年进行了教学基本建设和办学特色建设。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教育部迅速组织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经过10年改革与建设,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特色凸显。2015年10月,教育部要求加快进行优质院校建设。如今,300多所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得到加强。2019年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双高计划”,再次启动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计划。5月和12月,教育部先后共批准21所高职学校试点本科职业教育。渐进改革,稳步推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最佳发展路径。

(四)体制机制创新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无法取得突破,是多年来高职教育改革难以真正进入“深水区”的痛点。1999年前,许多高职院校属于企业、行业、部门的一部分,人才培养主要为本单位服务,校企一体。1999年教育体制改革后,高职院校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机构,与原来所属单位分离,学生实习成为学校自己的事情,与企业、行业无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4]。要求学校转变思想观念和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新体制。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后,国家已经做出多项制度安排。比如,2008年教育部等12部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今大赛制度逐步在职业院校中形成,带动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再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后,各部门迅速启动,开始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制度。2019年4月,“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这些新的制度安排正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影响,政府主导的体制机制创新正在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五)持续的改革与建设对于我国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人才制度转变角度来看,我国的现代化也是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经历了相当痛苦的抉择。20世纪80~90年代,一方面经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在许多行业和部门,高等学历与高技术技能相比能为个人带来更多利益。因此,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一段时间里,在发展遇到多重困境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高专学校提出升格要求,严重影响了改革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3年在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提出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并指出改革的方向。此后10多年时间,教育部组织高职高专学校开展了多轮教学改革与建设,从示范院校建设和骨干院校建设,到优质院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持续的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的想法和做法,为我国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赢得了时间,做出了贡献。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走向

根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节奏判断,高职教育将会在最近10年时间里从引进借鉴全面转向自主创新,形成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

(一)进入宏观调控领域的高职教育,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在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5]通过高职扩招政策,与就业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到国家宏观调控领域[26]。未来5年,是我国制造业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跨越关键期。然而,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外需渐进疲软,国际经济形势持续向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要求其承担越来越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责任。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稳步实施、各地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学校内涵建设的持续推进,高职教育必将更多承担起制造业转型升级、青年和大众就业的多重重任,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高职教育体系走向完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未来几年,我国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将不断走向完善。从层次结构上来看,专科高职教育类型特色鲜明,形成中国品牌;本科职业教育模式初步形成,规模初现;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步建立。从体制机制上来看,产教融合、技能大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

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促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内部来看,现代高职教育自成体系,协调发展;从外部来看,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崛起,使得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提高,與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和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相比,达到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国高度。

(三)形成由战略性中央政府、竞争性地方政府和有活力的高职教育市场构成的高职教育新体制

20世纪80~90年代,在高职教育试点探索阶段,其多头管理的现实导致改革思想不统一,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效果。其后,多头管理转变为统一管理,体制改革使得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近年来,随着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正在形成在国家战略决策指导下,在地方政府持续推动下,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办学,私立院校群体与公立院校群体竞争,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竞争的市场格局,形成战略性中央政府、竞争性地方政府和高职教育市场的三维体制。未来一段时间,这种市场格局逐渐成熟之日,就是高职教育新体制形成之时。

(四)专科高职教育类型特色更加明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计划用15年时间,使高职教育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双高计划”,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品牌建设行动,该行动及此后的升级行动很可能会在15年左右时间内确立起专科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

(五)本科职业教育加速发展,将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教学理论

我国高职教育从探索试点到规模扩展,再到示范院校建设和优质院校建设,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目前采用的“高等学历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存在教育投入过大、投入产出比不高、教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现有教育模式的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不宜再用这种模式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因此,自2014年我国明确提出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规划以来,一些高职院校、本科职业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已经在积累本科办学实践经验的同时,开始构建区别于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的职业教育理论。根据高职学校试点本科职业教育情况[27]判断,新教学理论的初创期可能在未来5~10年时间。这种理论可能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高职学生的能力层次、心理和素质成长特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人才培养的制度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社会效益等。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有:稳妥高效的三维教育体制、完善独立的教育体系、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支撑产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如果说英国职业教育是以证书体系为主体,澳大利亚是以TAFE体系为代表,美国是以社区学院为特色,德国是以双元制为特点的话,高职教育“中国模式”就是以三维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体制中对教育市场实行弱干预[28]不同,我国实行的是强干预。我国的体制比发达国家多出战略性中央政府和竞争性地方政府两个维度,就是说,我国各级政府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战略规划和指导作用,比发达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强的多。一强一弱,就会使得高职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强干预性的高职教育有利于保证其始终能够成为支撑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职教育40年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参 考 文 献

[1]叶春生.江苏职业大学十年[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13.

[2]王千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1.

[3]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1985-05-27.

[4]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448.

[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重要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092-3093.

[6][7]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63,508.

[8]国家教委.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Z].教计字083号,1985-07-04.

[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33.

[10][1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8.140.

[11]国家教委.委内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问题讨论会纪要[Z].1995:1.

[12]中国CBE专家考察组.CBE理论与实践[R].1993:1.

[13]刘树华.在总后生产管理部教学计划审定会上的报告[Z].1993:7.

[14]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7-15.

[15]刘志鹏.多渠道 多模式 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34):19-20.

[16]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Z].教计[1997]95号,1997-09-25.

[17][1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1999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1.154.

[20]UNESCO.Gross Enrolment Ratio for Tertiary Education by Sex[EB/OL].[2019-12-15].http://data.uis.unesco.org/#.

[21]《中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2006-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6.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简介[EB/OL].[2019-05-31].https://www.szpt.edu.cn/xxgk/xxjj.htm.

[24]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1.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5-31].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index.htm.

[26]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6.

[27]郭俊朝,等.高等职业学校举办本科专业教育的法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34):12-14.

[28]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75-179.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hina Model”;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System; 40 years

Author  Liu Caiqin, professor and secretary of Party Committee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Xingtai 054000); Guo Juncha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作者:刘彩琴 郭俊朝

高职法律教育改革论文 篇2:

新时期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探讨

摘要:师德教风建设是新时期高职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当前高职学校在师德教风方面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阐述了师德教风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重要关系,并针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和高职学校的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学校;师德教风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产物。在当前全球经济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和挑战。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突现出师德教风建设方面的新问题。作为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大责任的高职学校,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教风的教师队伍,是高职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青年学生成为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探讨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新问题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的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

纵观当前高职学校师德教风的状况可见,在高职学校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整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在师资队伍中,部分教师在师德教风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师德方面,部分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泊,疏于学习和掌握高职学校办学方向的有关精神,思想认识模糊,只埋头教书,不管育人;既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关心学生的全面成才;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急功近利,消极应付本职工作,缺乏无私奉献精神。还有的教师缺乏理想信念的追求,热衷于名利的追逐,做学问不讲科学精神,急功近利。其次,在教风方面,轻视本职工作,对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心存厌烦,高傲自大,瞧不起学生。敬业爱岗意识淡薄,治学不严谨。不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责任感、使命感,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根据笔者的调查統计,有25%的学生对教师的师德不满意,有23%的学生对学校的教风不满意。

二、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批来自各高校的教师成为高职学校的主力军。同时,由于新办高职学校发展的需要,青年教师在学校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近300 名专任教师中,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超过了60%,这些新情况带来了新问题,首先是教师的道德观念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挑战,教师的自我认可程度下降,把教师这个神圣岗位视作与一般职业岗位一样,仅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年青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用个人价值取代社会价值。其次,当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也动摇了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信念。不少教师开始用新的社会坐标观察教师这个职业,以实用主义作为标尺,衡量自己的的岗位价值和利益。再次,目前在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中,虽然提倡德才兼备,但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却存在着重业务轻政治、重智力轻德育、重学历轻素质等问题。对人才的使用忽视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不重视对新入职青年教师敬业精神、教风建设、师德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施。有些针对新教师所举办的高校教师岗位培训流于形式,没能完成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培训,就让他们走上教学工作岗位。还有,目前高职学校整个教育管理的硬件相对于其他高等学校来说比较薄弱。师德教风建设中有关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不完善。虽然很多高职学校都成立了师德教风领导机构,但普遍存在领导精力投入不足、监督管理力度不大、评价体系不实等问题。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高职学校的师德教风建设。

三、解决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培养良好的师德,树立良好的教风是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教师师德教风的建设,塑造良好的师德教风,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工作,需要从多方面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特别要注重研究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对策,优化教师的群体心理,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教风建设、师德规范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努力营造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的良好环境。笔者认为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目标

在师德教风建设过程中广泛、深入、持续地进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将政治理论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高职学校师德教风领导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彻实有效的措施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思想认识和方向原则问题。同时围绕育人问题,组织教师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使教师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把自己的知识才能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信念和目标。将教书育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二)以法制教育作为契机,致力于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和良好教风的营造

高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学校的社会影响,教育质量是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学校始终要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生命线。如果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影响学生。因此,学校应致力于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高校师资管理、教学管理等法律法规,把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保持和开拓教师“立业德为首,执教品为先”的思想境界,以高度的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同时,学校要着力于良好教风的营造。教风、学风、校风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教风与学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好的教风就能带动好的学风,好的学风又能促进好的教风。

(三)强化青年教师师德教风教育,树立青年教师在学生中的典范作用

青年教师在高职学校所占的比例大,在师德教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又是高职学校发展建设的希望所在。以我们女子学院为例,近年来学校选拔和吸纳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引进优秀的青年师资,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肯定,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他们在学术水平、知识传授、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由于青年教师多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社会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磨砺,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加之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年教师的师德教风出现了偏差,而这些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学生的成

长成才。因此,很有必要强化青年教师师德教风教育。

同时,由于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更容易沟通,所以树立青年教师先进典范,以自己的楷模言行去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经常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人生观及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对教风和教师形象的讨论,使他们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是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社会进步和人类未来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事业心和责任感,按照教师行为准则约束自己,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根据高职学校的特点,完善师德教风建设的新机制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仅仅靠个人修养,仅仅要求教师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高度重视师德教风制度的建设。高职学校在办学方针、培育对象、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完善师德教风建设的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学校要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作用。要通过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使师德教风建设进一步落实到实处。师德教风评价是推动师德教风规范落实的“杠杆”,要把师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统一进行。并将师德教风考核指标量化,通过学校、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五)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优良的师德教风形成也不例外。因此,搞好高职学校师德教风建设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培养高品位教师道德的沃土。在当前,营造高职学校师德教风的良好环境应包括优良持久的校园传统、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敬业奉献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諧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向正确的道德舆论以及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等。同时,净化校园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高职学校教师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实施灵魂塑造工程。新时期的思想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会议里、文件中,应当贴近教师、贴近工作和生活,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渗透到教学科研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校园文化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学校教师思想境界始终走在时代最前沿。

总之,师德教风建设是高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成败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的实施,更是高职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学校应该结合新形势和教师思想道德的新动向,大力开展教书育人和“树、创、献”及其他有效活动,把教师道德规范和教风要求纳入有关的规章制度中,融入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各个环节,推动师德教风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不断开拓新局面。

[责任编辑:吴纪龙]

作者:陆 珩

高职法律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基于“幕课”模式的高职教育与创业实践

导读:2013年以来,围绕“幕课”的争议一直不断。分析人们对“幕课”的态度,基本上分为三种——反对、支持或怀疑。实践证明,“幕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空间的拓展、时间概念的突破、教育方式的革新、教学效果的提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网上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校园网络使信息教育融入校园教育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这正是“幕课”产生的时代大背景。面对来势汹汹的“幕课”浪潮,社会各界欢欣鼓舞者有之,反对、质疑的也大有人在。无论如何,“幕课”的到来给教育界带来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幕课”的魅力何在?我们如何利用“幕课”的优势,来为我国高职创业教育改革服务?

一、“幕课”与高职创业教育的效能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之一。高职教育的重要体现是专业教育,而创业教育则是包含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内的更高级的教育。[1]因此,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现状很不容乐观,除了存在开展不够深入、师资队伍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之外,影响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业教育缺少一个学习、交流的公共平台。缺少借鉴、学习的平台,许多学校创业教育因而呈现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比如课程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创业课堂上传递出的更多的是世界五百强等大企业的作战原则、作战方法,而不是针对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创业课程围绕“如何创办你的小企业”开设。

二是创业教育教学方式简单,流于形式。创业教育除采用课堂讲授之外,更应注重实践和实务,应当采取活动开展、案例研究、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创业企业家面对面深入沟通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开放的讲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创业是怎么回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是学习形式和考核方式僵化。目前大多数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即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时段内进行学习,并且必须按规定完成考核。这种传统的学习、考核方式往往对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学习过程造成冲突。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的循环过程,更需要给学生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以及一个灵活的学习机制,传统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这些问题的产生跟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有关,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创业教育资源共享性较差,教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存在困难,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受时空的限制,等等。基于此,高职创业教育对传统教学模式须提出两项改革,即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而备受瞩目的“幕课”,在如今广泛地探讨教育的本质的时代,显然已为高职创业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

二、“幕课”与高职创业教育的革新

2013年以来,围绕“幕课”的争议一直不断。分析人们对“幕课”的态度,基本上分为三种——反对、支持或怀疑。反对者对在线课程的扩张感到恐惧。在反对者看来,“幕课”是被过分吹捧起来的泡沫,是对教育核心价值的破坏,是高等教育被劫持并与商业机会主义沆瀣一气的结果。支持者则认为,“幕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在未来十年为高等教育的组织和运行带来根本变化,是一种“颠覆性的革新”。怀疑论者虽然承认“幕课”的作用,也承认传统高等教育存在问题,但仍然认为在线和离线混合型的教学比“幕课”更好。[2]

总结各种观点,从发展态势看,“幕课”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网络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呈现几个鲜明特征:

(一)“幕课”可以形成大规模、开放性的教学平台,使课堂从固化走向流动

传统的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指向、稳定的教学体系、自循环的教学内容和自成一体的教学模式,构成了比较确定的封闭式教学边界。而“幕课”的出现,让人们分享和贡献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让学习资源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资源信息化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不仅学习者可以实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学者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达到教学管理的目的。

(二)“幕课”使教学内容从一元变为多元,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

“幕课”以其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大量虽是源于同一课程主题、却是来自不同院校的不同样本,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每位学习者可以按自己的速度来学习,学习速度快的可以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则可以反复学习,并可以寻求帮助。

(三)“幕课”把教学时空从整体切成碎片,是低成本、易获取的教学方式

在“幕课”模式下,青年学习者凭借“触屏一代”的社会群体角色,用移动智能产品作为信息接收终端、以“微阅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能增强学习的灵活性。

(四)“幕课”重需求、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管理

在传统教学课堂上,为了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始终密切注意课堂上的学生动向。在“幕课”平台上,学生的学习是自由选择行为。学习哪门课,不是被动而是依据兴趣,不是来自强迫而是来自需要。

鉴于此,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幕课”的特点和优势,针对高职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体上进行交互意义上的耦合,以推进高职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升。

三、“幕课”与高职创业教育的耦合

以创业教育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幕课”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形成如下耦合思路。

(一)以“幕课”模式为借鉴,优化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结合具体专业,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需求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形成一套活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比如,可开设以创业学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把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促进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创业教育上述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不仅对创业教育师资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受传统的教学形式的限制,其课时分配也难以满足。[3]而在“幕课”教育模式下,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幕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线下学习,课堂答疑,也就是当下所谓的“翻转课堂”了。学生利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对于存在的疑问进行线上讨论或者课堂答疑,可以很好弥补创业教育学时不足的问题。

(二)借鉴“幕课”教育模式,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创业人才在思维特点上须表现出不为陈规旧俗束缚,能随机应变,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能摆脱惯性,改变定势,还能追寻可能的世界,探索未知等品质。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创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固定不变,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

而“幕课”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移动数据平台的利用,把教学内容的学习变成“移动学习”,甚至APP,使师生双方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课程互动及资源管理。传统的用教科书和课堂讲授所能做到的,在“幕课”模式下可以变为借助其他资源和学习技术,这种转变能够有效地把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时间节余出来,满足个人需要。[4]同时,通过在创业教育中引入“幕课”模式,使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在培养学生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塑造学生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三)利用“幕课”这一平台,依托网络资源这一强大的资源库,构建一个深度立体化的创业教育学习资源库,并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创业教育课程共享,实现整个地区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任何教育都是一种旅程,“幕课”的出现应被视为获得新教育选择和改善教学的机会。当然,创业教育面临的很多难题,“幕课”可能也很难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但可以把它作为探索教育改革的实验路径之一,激发创业教育者去寻找更有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说明:本文系上海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创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基金项目课题“‘幕课’与高职创业教育适配性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冯培.挑战与变革:“幕课”时代的高等教育[J].前线,2013(12).

[3]刘晓明.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一体化高职人才培养探讨——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导刊,2010(9).

[4]李小兰.浅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9).

责任编辑:张 炜

作者:陈锡宝 朱剑萍

上一篇:我国科普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全球化多元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