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发展问题论文

2022-04-19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有限风险投资主体是指从事风险投资活动的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即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主体是风险投资的主动参与者,在整个风险投资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风险资本的筹资与运营主要由风险投资的主体来负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险投资发展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险投资发展问题论文 篇1: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问题研究

一、引言

风险投资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为富有个人管理财富的家庭办公室,以1946年成立的“美国研究与发展机构”为标志,真正意义上有组织的风险投资拉开了发展的序幕。美国风险投资不仅造就出了英特尔、苹果和微软等高科技巨人,而且促进了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繁荣。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的风险资本几乎为零,然而,随着GDP规模保持高速增长,风险投资活跃程度也逐年上升,特别是2007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398.4亿元,约为2006年的3倍。目前,我国各类风险创业投资机构的数量已达380多家,注册资本1200多亿元。大量耳熟能详的优质企业如新浪、搜狐、阿里巴巴都是通过风险投资的扶持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风险投资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

然而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一些体制性的问题也在危机的考验下迅速凸现出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风险投资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风险投资的内涵和发展出发点,通过对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进行分析,探索新形势下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思路。

二、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受金融危机的重创,我国的资本市场自2008年以来始终萎靡不振,宏观经济停滞不前,风险投资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打击,募资和退出均处于低迷态势,这些对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项目数量上看,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资案例数大幅减少,共发生477起投资案例,较2008年的607起投资案例数降低21.4个百分点;从投资金额上看,市场投资规模出现紧缩,已披露的425起投资金额共计27.01亿美元,较2008年直降15.10亿美元,降幅达到35.9%;从退出数量上看,2009年风险投资市场的退出活动明显收缩,全年共发生123笔退出交易,比2008年减少了12笔。金融危机使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 风险投资的目的是在产权流动中实现投资回报,而不是控制公司。获利性退出既是风险投资的最终目标,也是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风险投资的退出主要有三种方式:首次公開发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或股本回购;破产清算。在我国,风险投资仍缺乏畅通的退出途径。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市场行为尚不成熟,主板及中小板市场上市门槛较高,创业板刚刚面世,其完善还需时间,所以对于刚步入扩张阶段或稳定成熟阶段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风险资本难于通过资本市场变现;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脱胎于科研机构,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模糊,加之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有场无市”的现象较为突出,缺乏健全的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体系,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不能自由地转让产权。上市发行股票难、产权不能自由流动,风险资本金只能滞留在企业,使风险投资很难适时退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股票价跌量缩,出售困难,IPO出口基本封闭,由于缺乏其他有效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基金已经转移到对原有投资组合中项目的追加投资,风险投资退出阻滞,而退出的阻滞又反过来影响了风险资本的循环投资,风险资本背离了其投资的初衷。

(二)资金来源有待优化 风险资本的来源对其投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资本来源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行为特征。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来源有限(见表1),资本结构较为单一,各地区很多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都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由于政府投资的能力和运作效率都存在天然的局限性,不仅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而且使投资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降低了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既不利于引进创新精神与竞争机制,也不利于调动起民间主体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国内机构资金在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制障碍,使巨大的潜在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而民间资本的投资理念还不成熟,普遍存在着短期利益的要求,资金来源不稳定。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 风险投资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种新的投资行业,法律环境尚不够成熟、完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风险投资机制也不能良好运行,抑制了风险投资的有效性。由于我国缺乏一部调整风险投资法律关系的专门法律,而现有的经济法律都没有对风险投资相关机构的行为和操作做出规定,法律制度不系统、完善。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税法等法律部门中,不仅对风险投资企业这种专门从事资本经营的特殊类型企业存在诸多的不适用,而且各部门法律法规之间缺乏配合并存在冲突,直接导致了行业管理的不规范,风险投资的运作处于无序状态。另外,有限合伙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落实,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等因素,也加大了风险投资的不确定性,使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在金融危机余威的侵袭下举步维艰。

三、新经济形势下我国风险投资面临的机遇

金融危机虽然对风险投资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但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建立在早期投资之上,以被投资企业的创新产品为发展的导入点,经济环境对其影响有限,加之绝大部分公司还没有上市,可以说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我国风险投资决不能因为遇到国际金融危机而因噎废食,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我国风险投资业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一)国内经济相对稳定,市场回报率较高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经济基本面良好,增长潜力巨大,金融市场稳定,宏观经济走势向好。我国市场庞大,对资金需求量大,使整体的资金供求关系仍然是有利于基金的释放,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虽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总体规模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中国投资的回报却早已达到世界级的水平。在我国,较好的基金年回报率超过了60%,有的甚至超过了100%,风险投资平均回报率要远远高于美国的平均回报率,同时也高于世界的平均回报率。例如进入中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商IDG在中国互联网市场接连投资了搜狐、金蝶软件、易趣、百度在线、腾讯、携程旅行网等数十个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公司,赚回了平均5倍的利润,投资回报约10亿美元。而日本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软银投资盛大网络,也以4000万美元的资金成本获得了超过5.6亿美元的回报。高成长性和高回报率已使我国成为全球风险投资业的一片热土。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来看,还是从风险投资业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势必成为风险资本日后关注的焦点。

(二)泡沫消除,风险投资回归理性 前几年是我国风险投资的迅猛扩张时期,风险投资业呈现出一片非理性的繁荣景象。尤其在2007年的牛市诱惑下,“热钱”大量涌入,投资范围集中,风险投资机构纷纷争抢项目,投资价值取向从对公司成长前景的考虑,转化为对于项目公司上市速度的关注,忽视了对企业合理谨慎的估值。资本市场的过热直接导致项目投资价格虚高,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证券市场的泡沫逐渐消散,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企业的估值开始回归理性,投资人选择项目日趋谨慎,风险控制程序也越规范,被投资企业的扩张性、可持续性、商业模式以及团队等核心价值再一次受到关注。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那些在高速成长态势中无法辨别的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反而愈加突显出来,出现了许多高性价比的投资机会。

(三)创业板面市,改写我国风险投资“内弱外强”的格局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正式上市。创业板的推出不仅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了又一个“出口”,而且有利于分散风险,促进了风险投资资本的良性循环,提高了风险投资的流动和使用效率,推动了基金募资的进程,是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性利好。首先,相对于中小板,创业板提供了一个更低门槛的进入渠道和一个更灵活便捷的退出渠道,是对资本市场很好的补充,有利于构建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其次,创业板的推出将本土风险投资机构从体制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势必改写我国风险投资“内弱外强”的格局。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长期缺失,风险投资没有一个顺畅的退出渠道,大多数优质的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寻求到香港、纽约等地上市,造成大量民间资本不愿意涉足风险投资领域,本土风险投资受到压抑,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无力与境外风险投资竞争。来自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本土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总量仅为95.54亿元,而外资机构主导的风险投资总量超过302.50亿元,双方差距悬殊。创业板的面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民币基金的退出渠道问题,中资机构必将更加活跃。由首批挂牌上市的28家企业数据(见表1)可知,在曾获风险投资的创业板企业中,本土机构在数量上开始占有优势,这意味着国内退出渠道的通畅以及已投资金的高效回笼,已使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境内资本“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良性循环模式将逐渐成熟,将带动我国本土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四、新经济形势下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思路

一直以来,风险投资都是产业投资的领先指标。金融危机使我国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理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只有以长远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正视我国风险投资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适时调整思路,才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带动我国风险投资的新一轮发展。

(一)行业调整风险投资对象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点。通常情况下,风险资本倾向于投向成长较快、利润较高的行业,但在金融危机之后,行业格局也应当有所调整,风险投资向受“口红效应”影响较大的行业、抗周期行业以及国家重点投资的行业倾斜将更有裨益。“口红效应”是对某些消費现象的描述,指在经济不景气或危机时,人们的物质消费受到影响进而转向文化消费品或购买廉价的商品,从而带动整个消费市场。

抗周期行业是指那些在经济周期中产出,收入和就业等经济变量与经济波动状况不相关的行业。在金融危机后,作为受系统风险影响最小的抗周期行业,需求稳定,增长平滑,在周期性行业投资价值减弱时不受影响,无疑会赢得风险投资基金的更多的青睐。如医疗、教育等行业,究其本质是消费者对其自身的投资,需求刚性特点明显,资金需求量大,发展潜力也大,具有可观的投资价值。

一些源于国家策略,有政策支持的行业同样具有较大的投资回报空间,例如农业、能源等行业。目前国家刺激经济的思路已经明确,首先便是针对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行业整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日渐成为我国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必将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国家对于基础工业设施的支持,在能源行业建设方面尤为突出。我国能源供需紧张的问题由来已久,这是由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所决定的。金融危机不仅使能源行业成为“拉动内需”的重点之一,而且使紧张的煤、电、油、运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使能源供给不再成为对能源行业进行调整的刚性约束,有利于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二)建立畅通的退出渠道 风险投资如果没有出口就无法获得成长阶段的高额利润,无法补偿失败项目的损失,一个健全有效的退出机制是促进风险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一是要积极稳妥的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的约束条件有很大的放松,不但可以带动风险资本总量的增长和流动性的提高,为风险投资退出提供一个畅通的通道,而且有助于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体系,改写我国风险投资“内弱外强”的格局。我国创业板市场刚刚起步,当务之急是加大创业板市场的建设步伐,认真分析创业板的特点和风险规模,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培育和创新,健全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和风险对冲机制。二是要建立规范活跃的产权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风险投资退出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尚不规范,只有加强立法,制定一套规范产权交易方式、交易内容、交易程序、交易中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品种的开发和创新,依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产权市场进行整顿,才能使产权交易循环时间短、限制条件少、增值效应大的优势得以彰显,进而使产权市场与主板市场、二板市场相互配合,构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部分。

(三)拓宽资金来源,实现资金多元化 资金是风险投资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长期以来,我国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较为单一,资金来源相对有限,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约束作用。我国只有大力加强融资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才能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我国风险投资经受得起危机的考验。首先,要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7885亿元,比2007年增长26.3%。我国社会事务专项调查表明,我国目前仍有79.6%的居民即使在征收利息税时仍将储蓄作为个人金融资产投资的首选,储蓄存款在家庭投资中所占比重达64.7%。因此,如果能够吸引部分储蓄存款参与风险投资,将形成庞大的资金来源。其次,应适当放宽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投资限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是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在我国,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适当放宽准入限制,既提高了基金的收益水平,又扩大了风险资本的来源,必将为风险资本提供强大的支持。再次,应打破企业惜投的状态,鼓励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利用自身在管理、资金、专业技术、市场网络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参股、收购或自己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参与风险投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最后,要正确界定政府角色,充分利用政府资金的放大的作用,拉动境外及社会资金对风险企业的投资,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培育风险投资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规范。风险投资的有效运作对法律制度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健全和稳定的法律制度为风险投资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然而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法律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因此,为了使我国风险投资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首先应当结合国情,抓紧立法,尽快出台一部针对风险投资法律关系的专项法规,弥补原有法律制度的空白。其次是要及时废除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因素,为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最后应当完善风险投资的辅助法律制度和政策,包括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创新中介机构的法律体系,完善资金退出的法律保障机制,增加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款,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景涛:《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成思危:《成思危论风险投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实习编辑 李寒珺)

作者:吴迪 张炳才

风险投资发展问题论文 篇2: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有限

风险投资主体是指从事风险投资活动的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即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主体是风险投资的主动参与者,在整个风险投资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风险资本的筹资与运营主要由风险投资的主体来负责。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主体单一,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基金来源中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80%,大大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到9%的比例。居民投资理财渠道不宽,储蓄存款增速加快,很少用到风险投资领域。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民间资金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机制尚未建立,这不但增加了政府部门的负担,也对风险投资的良好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投入不到GDP的1.5%,以至于我国风险资本增长较慢,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另外,现有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实力薄弱,只能支持一些短平快、投资少、风险低的项目,风险投资的真正意义无法得到体现。

(二)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我国风险投资才刚刚起步,缺乏具有相应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懂金融投资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现有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及品格特征等方面都还不能完全满足风险投资的要求。现有风险投资机构大都由地方政府创办和资助,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本地的高科技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搞活地方经济,这与遵循“高风险、高收益”的真正意义的风险投资基金有很大的不同;风险投资基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通过政府或政府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管理运作,出资人与管理人一体化,监控机制不完备,资金运作者和政府官员双重身份,使其对投资缺乏责任感,还容易出现行政干预。

(三)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于风险投资这一新生事物,我国的相关法律显得比较滞后,在该领域内几乎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规章。《风险投资基金法》、《风险投资公司法》尚在制定中。过去制定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法规未考虑风险投资的运作特点,在许多方面未能给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二、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规范风险投资主体、拓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民营官助”为主的模式转变。所谓“民营官助”,指的是民间经济主体负责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管理,而政府则主要通过参与出资、参与发起设立、提供政策优惠等方式对风险投资机构予以支持。这将有助于确立我国风险投资运作的市场原则,及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行政干预和“软预算约束”问题。

从我国情况看,采用“官助民营”的模式较为可行。当前,为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包括成立“官办”的风险投资公司,或者由国家提供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基金)。如1999年6月,我国启动首期1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可看出,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官办”色彩非常浓厚,这从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但这种模式在我国并不可行。1985年成立的中创公司是典型的“官办”风险投资公司,但该公司却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导致资不抵债,最终于1998年被迫关闭,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由于我国正处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政府资金的投入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可以引导其他民间资金的投入。但是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业逐步走向成熟以及政府资金的退出,民间资本应成为风险投资业投资的主要来源。除了政府财政资金外,还应考虑以下四方面的资金来源:首先,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银行业等机构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最佳资金来源。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机构投资者中最有实力的是保险公司。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养老基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其次,引导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参与风险投资,同时解决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供增值服务的问题。第三,个人投资基金。虽然我国居民储蓄额在20万亿元左右,但由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单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就是一条转化途径。第四,国外风险资本。在美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中,有一成以上来自国外。我国也应适当创造条件引入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扩大我国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

(二)培养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

风险投资家素质的高低是决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是实践性较强且涉及诸多学科理论和知识的一项非常特殊的投资活动。通过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尽快培养大批既懂金融、证券、投资,又懂财务、会计(审计)、管理、法律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必要条件,通过招聘或国际交流,引进风险投资专家,弥补国内人才的不足,改善人才缺乏状况;利用社会传媒,大力宣传风险投资知识,培养公众的风险投资意识;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层次科技与经济管理人才投身于风险投资事业中来。

(三)完善风险投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需要加强法制建设。风险投资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它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系统的管理进程将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项特殊投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应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风险投资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将风险投资与常规投资区别开来,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创立、运营、风险转移等方面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

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世界各国和地区为了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都制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我国也应该研究制定支持风险投资的财政税收政策,同时,要对风险投资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如发行高科技债券,设立高科技发展风险基金,推出高科技企业股票上市等。

今后十年被认为是中国风险投资“由弱到强”、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需要以长远眼光和全球视野来正视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期望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洲的风险投资大国。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来看,还是从风险投资业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一愿望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李风震,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

作者:李风震

风险投资发展问题论文 篇3:

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迅速,投资规模与机构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我国风险投资业由于起步较晚,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进行阐述,继而从投资环境、资本来源与投向、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外实践经验,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风险投资 投资环境 退出机制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环境有所欠缺

风险投资若要迅速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我国目前在各方面都有所欠缺。一是政策环境不完善。我国的科研经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行政部门进行分配,而金融机构较少参与高技术研发投资,这就使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推出过度制度供给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违背了市场规律,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导致风险投资运行效率低下。二是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条款较为分散。目前对风险投资进行规范的法律条款散见于《公司法》、《税法》、《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文件中,不同法律的侧重点存在差异,这样的法律安排就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对风险投资业进行统一的管理。三是市场环境不完善。因为只有高收益的产业才能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风险投资机构要通过市场来撤出投资获取高额收益,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在建立中,主板市场上市门槛高,中小板和创业板才初具规模,产权交易市场还需规范,使企业的融资和风险资本的退出都缺乏有利的市场环境。

(二)资本来源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以政府资金占主导地位,其他资本未得到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所占比重仍然较小。2006年我国逐步放开对保险、券商资金进入风险投资的限制,但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往往为了控制风险,对进入风险投资的资金数量有所限制。目前非上市企业现已成为风险投资的首要投资主体,占比为42.81%,政府及国有独资投资机构的投资资金共占总资本的32.79%,仍居于重要地位,而上市公司、外国资本与金融机构的投资比例较少,分别为2.34%、3.18%和1.43%。

(三)资本分布极不平衡

一是行业聚集不均衡。互联网、电信和IT业均位居前三且占据了大量份额。医疗健康行业没有获得大量风险资本的投入,其投资案例数仅占全部案例数的4%,投资金额也只占全部金额的3%,我国风险投资者目光相对短浅,更愿意追求近期收益,忽视长远利益。这便导致我国风险投资业出现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风险大、资金投入多且投资周期长的行业因为缺少投资而发展缓慢。二是区域聚集问题。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项目均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风险投资越发达。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其风险投资的发达程度遥遥领先,不仅风险投资案例数量是其余地区的数倍,融资金额也超出其余地区的总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广东和上海均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两地风险投资规模也大大超出欠发达地区水平。长此以往,各地区之间风险投资的差距将逐渐拉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也将加剧。

(四)退出机制尚不完善

有效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风险资本主要通过IPO、并购和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产权市场不健全,所以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还不畅通。一是IPO退出障碍。我国通过IPO来进行退出的风险企业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市门槛较高,上市费用十分高昂,上市等待期较长,而且上司公司对出售股权的限制性条件影响了风险投资者的投资收入变现。二是股权转让退出障碍。在当前我国IPO退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股份出售和回购进行退出已成为我国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渠道。然而,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善提高了风险资本通过该方式退出的操作难度:首先,早期的风险企业依靠政府、高校或科研机构而成立,这些企业的产权界定较为模糊,因而难以进行产权交易;其次,我国的产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均由地方政府主导,现有产权市场已逾200家,具有规模小、不集中等特点,造成各行政区域间市场分割、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等缺陷;最后,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较为困难,不同评估方法所得价值不同,导致产权交易双方意见难以统一。三是破产清算退出障碍。当前我国通过清算方式退出的风险资本比重却明显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这方面主要是法律障碍,《公司法》规定企业只有在出现资不抵债的客观事实时才能清算,这一规定易使风险资本错过最佳的退出时机、其次是认识障碍,部分风险投资者对破产清算认识不足,宁可追加投资也不愿宣告破产,结果就是损失更加惨重。

二、针对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风险投资是发展知识经济的突破口,是知识经济的一台发动机。因此,风险投资业应该得到高度重视。我国可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当前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快建设配套制度

一是完善优惠的税收政策。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来刺激风险投资的发展。政府可以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三个方面给予优惠,并辅以一定的补贴,从而调动风险投资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二是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我国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体系:优化知识产权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法,利用法律这一有力的武器来维护风险投资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修订现有法律中与风险投资运作不适应的部分条款,如修改《公司法》中公司清算的条件,从而使资本提早退出,降低损失;将现有的各部门规章集中起来,编纂一部完整的《风险投资法》,使风险投资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拓宽风险资本来源

一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我国对民间资本的利用尚不充分,政府可以在保持原有的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个人投资者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激发民间资本的经济潜能。二是吸引更多海外资金。国外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早,其发展与国内相比也成熟很多,海外投资者不仅具有雄厚的资金,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国应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进入国内风险资本市场,使我国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机构自身调整

风险投资机构自身应进行调整,以适应风险投资业迅速发展而不断增加的需求,降低运作风险,提高风险投资成功率。一是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风险投资机构必须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有效的选拔与考核机制,促进从业者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二是谨慎选择投资时机。风险投资机构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应该在企业创办之初进行投资,使风投机构较早监督管理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帮助被投资企业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培养起企业创办者的战略发展思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提供更多增值服务。风险投资机构要为被投资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信用支持,利用自身的关系网和信用,使被投资企业更易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凭借自身业务优势为被投资企业寻找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共同协助被投资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募集更丰富的资金。

(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一是扩大中小板容量。目前深圳中小企业板块发展良好,对于发展较好的风险企业而言,在该板块上市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而且该板块容量较小,适当扩大容量并不会对股市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加强对该板块的监管,控制涨跌幅、换手率等指标,遏制炒作现象的发生,使之更利于中小企业的上市。二是完善创业板市场。创业板是针对具有成长性的创业企业设立的,应对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一步筛选,杜绝圈钱现象的出现,正确发挥创业板的作用,为有发展潜力的风险企业服务。三是规范产权交易市场。首先,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建立高效安全的线上交易系统,将现有零散的小型产权交易所联系起来,改变市场分割的局面,形成有序的产权交易网络;其次,清晰界定企业产权,对创业者、投资者等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合同形式明确指出,避免因产权界定不清而发生纠纷;此外,还要对产权交易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加以监管,规范产权交易,促进全国性产权市场的建立,使风险投资企业能够顺利转让股权从而退出。

综上所述,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中存在投资环境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本分布不均、退出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为了解决我国风险投资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加快建设风险投资配套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创业企业、中介机构、个人投资者等各类参与者应该加强自身调整,深入了解风险投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相信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更加卓越的投资绩效。

作者简介:高志(1972-),男,汉族,建设银行鄂州分行个人金融部六级客户经理,曾任人力部培训师、个金部副经理、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个人贷款业务。

作者:高志

上一篇:汽车物流企业研究论文下一篇:公路改造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