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小企业融资在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缺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也存在问题。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保障中小企业的融资,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风险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1:

风险投资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法律问题

摘 要: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制度、政策与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的融合。从国内外科技金融的发展形式来看,风险投资都在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突破融资瓶颈问题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借鉴国外经验,找出我国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推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的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和金融的融合。

关键词:风险投资;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法律

现有文献讨论了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总结了国外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模式,指出了风险投资有利于科技創新突破融资难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但几乎都是倡导性、原则性的探讨,涉及领域宽泛而不具体。有较少部分文章谈到了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本文将进一步对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法律问题展开论述,从而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以求能够有利于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我国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立法现状

从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我国就拉开了风险投资和科技创新交融发展的序幕。之后国务院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风险投资发展的法规。如1991年《国家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1995年《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

法律法规是风险投资的强制性支撑环境中的一员,我国现有法律中:涉及风险投资资金投入的法律--《担保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涉及促进风险投资与科技金融信息有效对口的法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知识产权法》和《政府采购法》;涉及提高运行效率的法律--《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信托法》和《税法》;涉及完善退出机制的法律法规--《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破产法》。

风险投资初期在我国发展迅猛,但在科技创新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与法律制度的束缚不无关系。例如,《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参股基金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组织实施。”的规定,体现了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仍然以政府为主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坚持“以市场主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需要逐步突破法律制度的约束。

二、风险投资在科技金创新中的法律分析

测验一国法律制度是否适合风险投资的发展,可以通过一个风险投资主体在科技创新中是否能完成完整的风险投资历程来进行评价,包括从资金投入--科技中介服务--运行--退出机制--资金投入的完整创业投资回路。

1.投入资金的法律局限

据统计,2015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的构成中,政府与国有独资合计35.5%,;民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资金占比19.6%;个人投资占比12.0%;外资企业占比2.2%;此外,社保基金开始进入创投领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和其他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为了加强监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限制社保基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风险投资。然而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包括社会保障基金在内的机构基金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资本”的重要的固定且重要来源,其在美国的发展中占比高达35%左右。我国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一步步打开这方面的限制并弥补法律缺陷。

2.具体科技中介服务的法规缺失

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三十条“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检索、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科技金融发展中信息对口的重视,但是由于其仅带有倡导性和政策性,且层级过于高,不适用于刚起步的科技金融环境。这就需要地方结合全国性指导性意见,建立完善适合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具体实施条例,积极进行监管,规范地方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限制运行的法规体系

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税收优惠方面存在门槛过高、重复征税和税收不合理的情况。虽为扶持创投企业发展,制定了“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照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应纳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据调查,其对象仅限于备案的创投企业,有限合伙创投企业不在其列;有限合伙企业股权投资分红重复征税;非公开市场转让损失及投资损失税前抵扣难;有限责任公司企业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也不合理。另外,由于在我国将创业投资基金视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也存在监管过度、多头监管等问题,在行政法规方面应作出调整。这就需要法律法规和作出相应的调整。

4.过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障碍

风险投资在我国目前主要的退出机制有:上市、并购、回购、清算和新三板等方式。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形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市场的构架。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门槛太高;另外,由于在我国将创业投资基金视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也存在监管过度、多头监管等问题,在行政法规方面应作出调整。

三、美国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法律经验

风险投资(VC)也称创业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国兴起。在美国形成的以资本为主导的科技金融体系,其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非常发达。离不开美国政府鼓励风险投资的各项活动,其中包括了1978年和1981年分别通过的《收入法》和《经济恢复税法》,使资本收益税从49.5%不断降至20%,从而让1982年风险投资额发展到1970年的12倍。1986年,美国又通过了长期降低资本收益税的《税收改革法》。1978年9月,美国劳动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提出新的解释--在不危及养老基金整个投资组合安全性的前提下,不再禁止养老基金进入风险投资业,使风险投资规模迅猛激增,由1977年的0.39亿美元猛增1978年底的5.70亿美元,形成了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第二次高潮。1982年美国制订的《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不仅规定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助和发展经费,而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有关优惠政策,保证了政策的稳定和贯彻实施,在更大程度上吸引了风险投资进入高技术领域。同时,为维护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秩序,形成了以法律规范为主,行政监管为辅的监管体系。

四、我国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法律法规完善建议

我国风险投资在科技金融中的法律环境不容乐观,找到现有法的缺陷,及时予以弥补和修正,能够有效的解决科技金融现有的融资困境。结合国外经验,我国应做出以下调整:

首先是解除資金进入的法律限制,根据市场环境,逐步放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中对养老基金投资范围的限制。在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管制度的同时,为全国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推动对应新保险产品的产生,并增添相应的风险规避条款。其次是落实科技中介服务的行政监管,学习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利用多层级的行政法规约束科技中介服务等信息披露行为,增强对不诚信信息披露行为的行政法规惩罚。建立一套完整信息对接服务的行政法规监管体系。同时区别对待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制定单独的监管办法。可以“分类监管,适度监管”。再次是加快运行效率的法律法规,从国外经验来看,运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资金的持续融入和合理的內部机制。要进一步促进融资的进入,必须作出相应的税收优惠。同时,《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信托法》对风险投资的内部约束要作出风险规避的方案,尽量防止抽逃资金行为。最后是完善多层次退出机制的法律,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应该降低中小型企业退出机制的门槛。

五、结语

自1985年开始国家就不断扶持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新经济的发展,目前进入攻坚阶段,即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进行深度融合。但我国正面临科技金融的融资瓶颈,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能够充分发挥有效作用,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其保障,找到相应法律问题并予以解决对我国的发展形势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2]李雪灵,蔡莉.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的作用机理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4:79-85.

[3]袁晓东.论我国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J].现代财经,2003,12(23):17-21.

[4]胡志坚,张晓原,张志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3,

[5]胡志坚,张晓原,张志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3,30.

[6]闫向荣.论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之构建[D].华侨大学,2003.

作者简介:蒋美珍,女,西华大学西华学院在读大学生;李西臣,女,法学博士,副教授,西华大学法学院,主要从事金融法学理论研究及实务工作

作者:蒋美珍 李西臣

风险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2: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小企业融资在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缺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也存在问题。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保障中小企业的融资,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本文结合经济学及法学等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利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原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现状及相关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国内形势和经济环境,参考国外成功经验,提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路径选择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制度

一、中小企业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活跃在中国经济的各个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种全新的活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及进步。中小企业,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一般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期的企业,包括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二、中小企业融资概述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因素,其中,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去获取和使用资金,就是他们的融资能力。融资,从狭义上讲,是指企业依据自身情况、自身发展前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以及现有的能力,对资金进行获取和使用,组织资金的供应,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经济行为。

中小企业的融资可以为企业带来资金流,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会促进社会的资金流动。中小企业结合行业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的经营现状,对自身的经营情况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同时配合融资,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他们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即资金余缺调剂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渠道。大多数中小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即主要通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的资金来实现企业发展的自给自足,通过企业的折旧准备和留存收益来满足企业对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大多以内源融资为主,但由于企业自身能力有限,其资金的周转与提供也有限,所以存在这些限制。同时,外部的支持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中小企业融资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以及资金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问题。

1.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问题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体系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中零星的条文性规定构成,还未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制定的法律,通过这部法律,政府可以相对有效地对中小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于各种条文的规定和解释看来,整部法律从架构到具体规范都是围绕“保护和扶持”这一立法理念而展开,这一理念的出发点虽然正确,但是确实缺乏一些强有力的惩罚或者规定的法律条款,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保护和扶持方面的话,效用不高,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体系层次单一。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是作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基本法,主要作用是对一些普遍基本的现象加以规范和统筹,对于具体的现象,自然不会面面俱到,所以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

2.中小企业法律保障程度不高

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立法是为了更好地规范融资行为,而对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是为了促进其发展。

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并且基于当前的金融体制,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募集资金,即过度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其中,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是使用最多的间接融资方式,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的主动性不强,因为需要和银行进行业务沟通和交流,由银行方面带来的各种因素和限制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中小企业融资的活力和能力。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对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没有为所有的中小企业降低门槛,对上市企业规模的各种限制仍然存在。同时,对非正规金融融资法律保障制度也存在缺陷。由于非正规的金融融资存在各种不足,所以也存在许多风险。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的路径选择

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的立法

现今对于中小企业进行相对全面具体阐述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因为这部法律的局限性,它仅仅只是对中小企业一些系统理论的阐述,实际上并没有像发达国家的基本法一样实现其作为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的核心作用,导致这部法律在实践上有所欠缺,这也是应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立法的原因之一。想要对中小企业融资有具体的规范作用,需要进行具体的措施:首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可以适当借鉴国外一些相对完备的法律,如美国的《国家中小企业法》、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等。在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进行一些具体的立法,如在不违背原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情况下,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和法律问题,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可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各項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划分界限,对中小企业有关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方式、中小企业融资时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及拥有的权利等做统一规定,同时也可以完善各种单行法,使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其次,通过法律的规定,设立专门管理中小企业融资的机构,实行专业监管。同时对于中小企业的各项内容进行准确的法律划分。如此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实行。

2.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制度

有了法律的规范,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首先从政府方面着手,政府可以发挥号召和带头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为中小企业取得信用贷款打下良好基础。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协调。其次,可以从私募股权方面下手,健全风险投资法律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风险投资进行明确的定义,以及对风险投资是中小企业所承担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进行阐述,应当对风险投资的流程加以规范和明确,对于中小企业在风险投资时受到的损害进行有效的保障。再次,设立相对应的符合经济现状的监管制度,不仅仅用于对风险投资的规范,同时也对其有保障作用。最后,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经验,排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同时还可以依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合法的资本市场,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进行有效监管。

五、结语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来源,融资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有了充足的资金,中小企业就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限制而产生的不足。所以通过法律等形式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规范和监管,以法律保障的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措施能促使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丹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1-22.

[2]中小企业促进法[S].

[3]徐丽军,王成,白雪.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29):219-220.

[4]付昱.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

[5]罗妮慧.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

作者:张陈韬

风险投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篇3:

关于有限合伙制度的几点思考

新《合伙企业法》第三章规定了有限合伙制度,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制度的创新,是历史的进步,是市场经济和国际法律环境在我国制度层面上的反映。有限合伙制度的确立对于我国新兴的风险投资行业来说也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这仅仅是个开始,相对于英美国家高度成熟发达的有限合伙制度来说,我国的有限合伙才刚刚起步,有许多基本问题还未澄清,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许多现实环境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完善。本文主要探讨了有限合伙的几个基本的法律问题,以期对我国的有限合伙立法和司法的完善提供几点思考。

一、有限合伙的性质及法律地位

有限合伙是合伙的一种特殊类型。合伙产生于合作从事某项活动的根本目的,一般认为自古老的家庭共有制始,即已蕴藏了合伙的基本精神,随后这一合作形态在罗马法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近代,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依然将合伙作为合伙契约来对待,规定合伙不是民事主体,将合伙作为合同的一种列入债编。但是,随着对共同体认识的加深以及对第三人保护观念的加强,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对合伙都有了新的认识,除继续将合伙作为合伙契约来处理外,还将合伙作为合伙组织来处理,合伙除具有合伙契约的内涵外,还具有合伙组织的内涵。前者是指两个以上的主体只是通过一个协议共同完成某一项事务的合伙,并没有形成一个组织;后者是指一种以合伙协议为基础共同出资,组建一个组织体,起一个字号,以该字号的名义进行活动的合伙。英美法系从一开始就将合伙看做一种营利性质的团体。所谓有限合伙,是指至少一名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与至少一名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组织。它以合伙人的合伙协议为基础,由出资可能占99%的有限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而由出资可能仅占1%的普通合伙人经营,对合伙事务负责,承担无限责任。它因部分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掺入而与其他普通合伙相区别。

近年来,随着对合伙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对合伙作出了深层次的分类研究,以合伙包含的两层含义人手,即合伙不仅是指合伙契约还包括合伙组织,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合伙作了进一步的分类研究。依据合伙目的的不同,把合伙分为民事合伙和商事合伙,或者称营利性合伙组织和非营利性合伙组织;依据主体范围分为法人合伙和自然人合伙;依据合伙人责任形态的差异分为有限合伙和普通合伙等。

有限合伙作为商事合伙的一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失为一种独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因为有限合伙具有其他企业形式或投资方式不可替代之优势,因此自其产生之日便受到创业者们的青睐。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伙企业法》均未对合伙企业的法律人格进行明确定位。

我们认为商事合伙(包括有限合伙和普通商事合伙)能成为独立的商事主体,自由地参与市场交易活动,这已经足够了,至于形式上称之为第三商事主体还是法人已经没有多少实际价值。而且基于传统和现实考量,与其大动干戈地大幅度全面修订已经成型的法律,倒不如选择第三商事主体来得简单。

从合伙的发展历程来看,合伙经历了从单纯的契约概念到契约与组织的并列内涵的发展历程,因此对于在商业领域兴起的有限合伙来讲,从法律性质考量,已不再是单纯的合伙契约关系,而是以契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营种性商事组织。有限合伙之混合责任模式使得这种组织体可在很大范围内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当前我国刚刚起步的风险投资行业更能发挥其优势。无论法律对于这种组织将给以何种名称,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商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有限合伙的适用范围

(一)有限合伙与风险投资

有限合伙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司制的不足,满足了风险投资家们的创业思想。在有限合伙中,既有人合因素又有资合因素,它承载了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两种形式,既能扩大融资渠道,又能积极防范道德危险因素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司制风险投资的弊端,从而在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望成为风险投资业的最佳组织模式。这种理论在美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美国经济活力的增强,风险投资功不可没,如今,有限合伙制投资机构在风险投资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80%的风险投资企业采取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这足以说明该组织形式对风险投资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10年制(依照《美国有限合伙法》有限合伙一般存续期为10年)有限合伙成了风险投资市场上的一种标准性组织形式。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英国的风险投资机构逐步形成了以有限合伙制为主的发展模式。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有限合伙制度仅仅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了发展,原因在于英美法系国家不仅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比如美国纽约州于1822年制定了美国第一部有限合伙法,1916年美国全国州法统一委员会通过了《统一有限合伙法》,后于1976年修订颁布了《修订统一有限合伙法》;英国于1907年制定了《英国有限合伙法》),而且有限合伙制在英美法系国家并未因为公司制的普遍发展而衰落。在大陆法系国家无论是与有限合伙相似的隐名合伙还是与有限合伙具有同质的两合公司都未曾出现如此规模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有限合伙并非风险投资的唯一组织形式,赋予有限合伙合法地位并不代表当前风险投资必须都采取有限合伙制。当前有将有限合伙神话的倾向,似乎当前中国创业投资企业的种种问题都源于当前只能采取公司制度,只要有了有限合伙,整个创业投资就可摆脱低迷局面,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抱着这种心态对待创业投资企业的制度创新,不仅有可能使得原本十分宽广的创业投资企业制度创新之路变得极其狭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有限合伙企业的健康发展。从法律组织形式和制度设计上看,创业投资可采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公司制(包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合伙制和信托基金制。上文已经论述了有限合伙制在美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美国并未从一开始就将有限合伙与创业投资结合起来,直到1958年才创立了第一个有限合伙创业投资机构,而有限合伙创业投资机构成为主流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了。英国作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业资本产业大国,在创业投资组织形式上除了采用有限合伙制的独立创业投资基金之外,还有公司型上市交易的创业投资信托基金等多种形式。另外在西欧,其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采取有限合伙制和产业附属公司这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大企业联合组织模式。在日本,金融机构附属投资公司是日本创业投资的主要组织形式。我国台湾地区根据其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投资模式,并没有采取有限合伙制,而是以投资公司的

形式设立和运作的。

由此可见,有限合伙制并非风险投资的唯一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有限合伙制只在承认有限合伙的部分国家被采用,且除美国获得成功外,并不是所有采用有限合伙制的国家都取得了成功。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创业投资方面取得的极大的成功,并非依靠有限合伙制。

(二)有限合伙与有限责任公司

我国公司法规定了两种公司法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因股份公司设立运营等制度的严格规定而被剥夺了利用股份有限责任的机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限责任公司即为中小企业创设,实践也确实证明了这种创造的必要性和价值。而且,其相对公开公司的某些独特性质也使其赢得了某些大型企业的青睐。由此,有限责任公司在基本定位为中小企业的同时也有被大型企业利用的空间。尤其是在这次《公司法》修改之后,以中小企业为定位的有限责任公司体现出其灵活的特性。《公司法》通过授权性规范和补充性规范的形式为公司自治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如股东会的职权、经理的设置、股东会表决方式、利润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公司章程自治。而且,《公司法》在最低注册资本上作出了重大让步,3万元的最低额与分期缴纳的规定使得设立公司的初始资本要求几乎不能构成小型企业选择有限责任公司的障碍。门槛的降低与灵活性的增强结合起来共同形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特定环境下的广泛适用空间。

然而,无独有偶,最近《合伙企业法》的修订中明确规定了有限合伙制度,又使修改后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处在了被动位置。有限责任引入合伙,这无疑给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带来了挑战。由此,在两个同时定位在中小企业的企业形态中必然存在竞争,这种竞争会日益激烈。这是因为,在风险投资领域外的普通投资活动中,有限合伙也表现出了某些独特和有利的特点。

第一,税收方面的优势。大部分国家的税法都对公司和股东分别征税,公司要缴纳公司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股东在取得股利、红息等之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只对取得投资回报的合伙人征收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避免双重征税的特性无疑可以刺激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第二,与有限责任公司相比,有限合伙在融资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灵活性。有限合伙制企业融资方式比较简单易行,一般情况下,只要双方达成协议,投资者即可以成为有限合伙人,甚至连有限合伙证书都不用修改。对于技术出资的比例根据双方协商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也可灵活变通。此外,有限合伙制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有限合伙中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的存在无疑可以使贷款人相信企业会以与他们的利益相一致的方式经营管理,从而可以使有限合伙的融资成本低于其他有限责任企业。

第三,有限合伙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降低监督成本。在公司制企业下,由于公司的经营者原则上不对公司债务负责,公司经营者有可能违背其应负的忠实与善管义务谋求一己之私。此即公司治理实践中常发生的经营者道德风险。而在有限合伙中,普通合伙人一方面可以享有对整个合伙事务的经营管理权,另一方面却要对合伙事务承担无限责任。这种权责统一的经营模式使经营者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紧密地联系着,把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为普通合伙人殚精竭虑提高有限合伙的经营绩效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从而避免或降低了普通合伙人的道德风险。对于有限合伙人来说,也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普通合伙人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降低了监督成本。

正是有限合伙所具有的以上优点,使得人们在公司制以外又多出了一种投资模式,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相关管理和运营经验或者不愿意参与经营决策的消极投资者来说,有限合伙制无疑表现出了更大的吸引力。

一项制度的适用范围往往取决于该项制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限合伙特有的资本结合方式与混合责任模式,使得其在理论上具有迎合风险投资行业以及未来的高科技知识层面的需求的特征,它的确立有利于创业投资事业的快速发展;但实践中有限合伙又是合伙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只是它所面对的最原始的作用对象,而不是全部,有限责任的引入,使得它与有限责任公司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其未来的命运取决于多重因素而处于不确定状态。在没有一种可替代有限合伙的公司形态的情况下,扩大其适用范围是可能的,扩大的结果可能对有限责任公司已有势力范围再次掠夺。

需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无意否定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在现代经济生活当中的地位、优势及发展趋势,相反,笔者对公司在现代企业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是深信不疑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司还不能覆盖所有的经济生活领域,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仍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这两种简单、原始的企业形态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有限合伙将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结合在一起,综合了公司和合伙的特点,理应成为一种可选择的企业形态。

三、有限合伙的立法意义与发展前景

在我国规定有限合伙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立法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限合伙制能够极大地调动投资者的热情,广泛吸纳资金

较之合伙人全部都必须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人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满足了不愿承担高风险的资金持有人的投资需求,有利于吸纳资金。因此,对于那些可能是基于对投资项目缺乏相关管理和运营经验或者不愿意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消极投资者而言,有限合伙制可能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创建有限合伙制是完善我国合伙制度的现实需要

多样化的商业组织形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社会与法律应当尽可能为投资者提供实现投资的渠道和方式。在我国的企业组织中公司占据主导地位,本就发展空间狭窄的合伙企业,又因其组织形式单一(多为个人合伙)而步履维艰。有限合伙企业与公司不同,它没有严格的组织要求、资本要求、信息披露要求。它所具有的资格与人合的特性、有限与无限责任的划分、设立的简便和运作的灵活性等特点尤其适合中小企业。有限合伙因其特有的混合责任制可以容纳多元化的合伙人,为合伙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有限责任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多元化的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的途径,也为合伙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有限合伙制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上文已经谈到,有限合伙具有的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统一及人资两合的特点,使得有限合伙在风险投资领域显示出较大魅力。风险投资机构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对巨额资金的需求,二是对专业化资金管理者的需求。有限合伙制度正好可以满足以上需求。从国际经验上看,无论有限合伙制在风险投资领域中所占的比例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有限合

伙制的确立对于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有利而无害的。对于我国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要想使有限合伙制在风险投资中发挥应有的价值,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管理制度及发展环境罢了。

总之,有限合伙自身所特有的价值因素使得这种制度为合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资本模式中人合与资合的统一,责任模式上有限与无限的有机结合,也使得有限合伙制度在组织形式上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维需求,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因此有限合伙制度的确立是市场经济作出的自然选择。

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些价值,在《合伙企业法》中规定有限合伙制度仅是个基础性的工作,该法对有限合伙的运行规则规定得还非常笼统。比如关于有限合伙的适用范围、有限合伙人的资格、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的出资比例及普通合伙人的管理费用等问题,修改后的合伙企业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允许法人成为普通合伙人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但该法对此也未给予解释。但无论如何有限合伙已被明确地写进了法律,这就为合伙企业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制度的成熟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以上所提到的不足可以通过日后的司法解释来慢慢弥补。这仅仅属制度建设范畴的事情。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似乎大家对有限合伙的意义的解读主要指向了风险投资,但事实上并不是有了有限合伙制度就必然会大大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上文也谈到美国的有限合伙之所以能在风险投资行业大放异彩,与美国完善的法律规则、完整的配套制度及美国人民传统的创业精神和文化背景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在我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探讨有限合伙的未来,只能在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尽量为有限合伙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对于风险投资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是政府和风险投资家。政府虽不是风险投资行业的参加者,也不是风险投资行业的主宰者、掌控者,但政府的政策、方针甚至对经济发展所持的态度都将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政府是风险投资发展全过程的调节者。我国属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保守、谨慎思想不利于风险投资家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提高。因此,应该鼓励有闲置资本、有能力的企业或自然人大胆投入风险投资行业中去。只有风险投资行业本身发展有了广泛的空间,有限合伙的引入才可能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有限合伙的发展还需要其他相关制度的紧密配合,因此建议尽快修改《投资基金法》、《养老金基金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等的相关规定,允许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养老基金涉足创业投资,使它们能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出现,从而拓宽融资渠道,拓展有限合伙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限合伙所包含的人资两合的特点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结合,使其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因此自其创设起便受到了投资家们的青睐。如今法律对有限合伙的明确规定是顺应市场经济作出的自然选择。随着有限合伙的确立,处于低迷状态的传统合伙形式被注入了新鲜的生命血液,这对搞活中小企业必然会起到积极影响。结合我国国情发动政府和立法者的力量,为有限合伙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有限合伙能对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也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宁金成 魏可欣

上一篇:航空制造企业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统一企业所得税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