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式教师培训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城乡二元结构环境背景下的县(区)域内,通过开展教师全员坊研修,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区域内研训一体教研培训常态化管理机制建设,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工作坊式教师培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作坊式教师培训论文 篇1:

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建设实践与启示

【关键词】特级教师工作坊 教师培训启示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社会性需求日趋强烈,教师培训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以理论讲座为主的传统培训模式,缺少与一线教师和新课程的沟通及衔接,已不能适应教师培训的需要,探索教师培训与培养的新途径成为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当务之急。“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是广西教育厅为更好地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其专业化的发展空间,促进所有教师的共同发展,形成良性的教师互动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城乡教育快速、健康、均衡发展,于2010年9月起实施的项目。2011年10月,笔者有幸成为“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的一名主持人,成立了“象·燕之志”特级教师工作坊,开始对“工作坊”这一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探索实践。通过实践,笔者对特级教师工作坊的模式、特级教师工作坊建设的原则以及如何抓好特级教师工作坊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什么是特级教师工作坊

特级教师工作坊指某一区域内由一名特级教师主持、多位不同层级的教师参加的,具有共学、导教、引研性质的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辐射面广、组织性强的学习共同体。它既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又是一个高层次骨干教师培养的平台。它由指导者、主持人、帮扶者、参与者四个层级的角色组成,其中指导者1名,由熟悉中小学课堂、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突出的研究能力的专家担任;主持人1名,由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组织能力的特级教师担任;帮扶者10名以内,由地方教育教学名师或园丁工程优秀学员担任;参与者10名以内,是与主持人同一地市、同一学科、不同学校的教师。主持人与参与者的学科背景相同,其中参与者是重点培养对象,帮扶者与指导者可以跨学科交流。

二、特级教师工作坊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参与,共同合作

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学习活动均属参与式活动,每类角色、每个成员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应彼此尊重,平等参与,共同合作。

(二)互动、互惠

成员间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群体互动生成智慧,实现互动性与互惠性的统一。

(三)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成员的实际,以主题研究为主导,激发、探讨、解决问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组织学习和活动。

(四)重视体验和过程,注意生成,促成改变

成员通过参与学习和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体会、验证教育教学理念,利用已有经验,自觉构建新知识,促进理念的提升和行为的改变。

三、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建设

(一)做好工作坊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是做好工作坊建设预设,初步构建行动方案,搭好架子。二是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相应的机制,工作坊才能有序运行,学习活动才能深入开展。三是联系有经验、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或教授作为工作坊的指导者,使工作坊工作获得专业支持。四是争取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支持,如申请专用资金购买手提电脑、摄像机等工作设备;申请政策支持,为工作坊开展工作开绿灯,使工作坊有良好的硬件、软件基础。五是依据自愿原则,按程序和要求遴选工作坊成员。

(二)构建团队文化,凝心聚力,突显特色

建设有特色的团队文化,能使工作坊成员对建坊的目的、目标等有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如笔者参与的工作坊设计了富于内涵的特色名称——“象·燕之志”特级教师工作坊;有灵动、创新、含义饱满的团队标志;有明示目标、积极向上的团队口号和团队宣言;有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版面整齐美观的工作坊网页,力求做到以文化吸引人、以文化凝聚人。

(三)以课题研究为主导,以案例为载体,构建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研修平台

1.以课题研究为主导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前导,科研成果在教育的变革与跨越中发挥着理论支撑与指导实践的作用,它深刻地影响教育者治教的思想与行为。一些工作坊的部分教师来自农村学校,而大部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开展不正常、不规范,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展过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主导开展工作,可以增强成员的科研意识,通过亲历“设计方案——获得科学事实(取得相关理论经验)——进行思维加工——实践验证——建立新理论——推广应用”的科研历程获得体验,从而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如笔者参与的工作坊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并将此主线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2.以案例为载体

工作坊应选择针对性强、具有启发意义的真实案例组织研讨。如主持人为成员提供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结合课堂教学情境大胆剖析自己的课堂,在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等方面,为成员提出值得参考的意见和值得思考的问题。组织观看名师课堂,讨论、研究这些课堂教学中的理念、观点、策略的价值及其可行性,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上予以引领和示范。当成员认同教学理论的价值,便会激活其自我反思、自觉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热情,进而自觉借鉴经验,学以致用,研究和共享案例,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策略的改进。以案例为载体的形式,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可以促进成员的学习从理论层面自觉向实践层面延伸,最终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变,达到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构建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研修平台

构建“虚”“实”互补的学习研修平台,能切实提高工作坊的研修实效。

(1)构建实体的学习平台。自主研修是工作坊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而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可使参与者加速成长。实体平台主要采用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主持人引领与专家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会课、专题讨论、行动研究与成果展演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如主持人和帮扶者深入参与者的课堂,了解参与者的工作和相应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问诊”,以课例为依托、以问题为核心,组织集中会课、专题讨论、送教下乡、异地教研交流等活动,对参与者的工作进行引领与帮扶。虽然实体的真实情境可以刺激人的神经,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面对面集中学习的形式灵活性欠缺,常常受到时间、人力、财力的局限。

(2)构建虚拟的研修平台。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构建虚拟网络研修平台,可以发挥其交流便捷、省时、省财、高效的优势,提高研修的效益。如我们在工作坊建立了两个虚拟的研修平台,一个是工作坊网站,另一个是QQ群。我们利用“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支持网站提供的空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站介绍了工作坊及其成员,开辟了坊主专栏、团队预想、理论共享、实践与历练(含“工作动态、教案反思、案例分析、教学课件、教学实录、小晒成果”等)、复习与检测、学生展台、好书推荐、休闲小屋等八个栏目,此外还设置有工作坊活动花絮(活动图片及相关说明)。网站由主持人把关,统一协调,按主页的区域内容指定成员进行管理和建设,定期更新网页的内容,既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又保持网页内容的鲜活。网站还开设有论坛,以便成员在线交流。随着研修工作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工作坊各类角色都在行使自己的责任,围绕主题开展学习、实践与研究活动,成员们利用工作坊网站呈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学习体会、教案与反思、论文等,实现了成员间的学习、交互与共享。

在网页及论坛上学习交流,有空间隔离的局限,存在回应滞后、不利于发起话题、不利于同步互动而导致交互不足的问题,建立QQ群学习平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创建QQ群,鼓励成员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提出自己在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分享学习、实践的体会和经验;专家、主持人、帮扶者在线指导等。还可以在QQ群边观看教学视频边发起话题,或利用视频对话的方式来缩短成员间的距离,丰富网络表达的形式,增强临场感,提升成员投入沟通的积极性,将沟通、交流、研讨引向深入,实现学习共同体的全面交互。

(四)引领、辐射,助人自助,共同提升

在主持人的组织下,各成员分工合作,开展学习与研究,发挥引领、辐射的作用。指导者从专家、研究者的眼光和视角审视课堂,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工作坊建设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使工作坊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主持人、帮扶者一方面可以以理论、具体的案例、真实的情境为示范引领,对参与者进行指导和帮扶,另一方面可结合自身的工作身份,扩大指导和帮扶对象,增强辐射功能。如有些帮扶者在所在学校成立新的科研团队,自己作为主持人组织团队开展工作;有些主持人组织地方教师进行学习方式训练、教学技能培训,对地方课堂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参与者积级学习、实践,执教各级教研课,参加各级赛课,成为学校及地方教研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学校中发挥了示范、辐射的作用。

工作坊成员在学习与交流、实践与历练、培训与指导、协作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教学思想、理念、行为和科研态度、合作态度等方面发生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如何根据具体的时间、空间、资源等条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更强烈,更重要的是学习所获得的体验和经验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带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增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工作坊的积极影响,吸引更多的教师参加到教学科研中,享受教研带来的成就和快乐。

实践证明,特级教师工作坊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集成学校教育文化,成为教育变革的隐性力量——师资培训的新途径。这种形式的培训,目的性强、针对性强,学习时间、地点、组织形式灵活,费用较低,成效大,最突出的优势是理论与实践统一,成员间平等互助、突出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其人员的组成有层次、有特色,高层级人员的引领更有利于低层级的人员走向更高的层次,达到更高的境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在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建设经验,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工作坊的模式开展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责编 周翠如)

作者:李德燕

工作坊式教师培训论文 篇2:

全员坊研修:区域教师共同成长新境界

摘 要:在城乡二元结构环境背景下的县(区)域内,通过开展教师全员坊研修,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区域内研训一体教研培训常态化管理机制建设,转变教师培训的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通过全员参与、全学科覆盖的教师工作坊研修,建立区域内教师研训一体的培养机制,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核心素養的提升;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研修,构建区域内学科教学共同体,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共同成长;通过教师工作坊主题式研修,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共同成长,从而有力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关键词:全员工作坊研修;混合式研修;研训一体教师培养

一、基本情况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以下简称“我区”)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滨,全区辖1个乡、3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451.39平方千米,总人口59.02万人,是湘潭的商贸、科教、文化中心。区属中小学一共有44所,其中18所学校位于城区,26所学校位于“一乡三镇”,属于乡村学校。我区在职教师1685人,52.7%的教师位于农村学校。我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属雨湖区教育局下设副科级二级机构,自1993年建区以来,我区就完成了教研、培训、电教和体卫艺工作的整合,在雨湖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承担全区教育业务工作职能。近五年,我区多次被授予“湖南省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课题管理先进单位”“湖南省远程培训先进单位”“湘潭市教育系统综合先进单位”“湘潭市教育科研综合先进单位”“湘潭市教师培训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研修背景

未来教育是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为成为最好自己而学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必需。未来学校也将成为“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是“一个有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挑战,教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未来的学习,强调个性化、选择性与开放性,未来学校主要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而教师是教育系统变革中最大的变量。

我区有中小学专职教研员17人,覆盖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有15个名师工作室;每3年认定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各学科、各学段都有专业领军团队。但主要集中在城区,造成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一直以来,我区的区本级各学科教研活动异彩纷呈,每年省级课题立项数自2014年以来均居湖南省县市区首位,教育科研气氛浓厚,但存在各教研员“各显其能,各做一方”的状态;参与教学研究的多是熟面孔,单纯通过教研活动培养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教师均衡发展的需求。

常规性教师培训又侧重于对新入职教师、教育管理干部的专题培训,将学科专业培训交给了国培、省培甚至是校本培训,区本级的学科专业培训没有明确的学科目标和研修主题,也不能满足各学科教师的需求。加之面对区域内优秀教师城乡分布的不均衡、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教学结构性缺编等诸多问题,如何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区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途径一直困扰着我们。

2015年9月,我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周水清主持的课题“基于‘互联网+’时代区(县)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机制的有效性研究”立项为省级重点资助课题。作为集教研、培训、电教、体卫站四项职能于一体的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契合我区教师队伍特点,满足我区教学要求的教师培训发展模式。

2016年9月《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意见》出台,我区初步考虑建设“通过建立教师全员坊,完成互联网环境下区域内研训一体教研培训常态化管理机制建设”,使教师培训形式的逐步转型,通过全员化工作坊的研修形式,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发展,从而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

2017年我区承担了《湖南省国培计划(2017)省级教师工作坊小学品德(C214)项目》的研修任务,举全区之力高质量完成了省级教师工作坊的研修任务,考核为A类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2016和2017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举行的省级学科教师工作坊坊主团队的培训,我区已有22名教师获得了省级学科教师工作坊坊主资格,为推进我区教师全员工作坊研修培养了骨干队伍。至此,实现全区教师全员化工作坊研修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坚定了我们的转型决心。《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全员工作坊研修机制正体现出了教师培训的“全员性”“混合式”“教学一线”的要求。

因此2018年3月,我区着手启动区域整体推进教师工作坊研修机制,教师全员参与工作坊研修得到了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

三、顶层设计

(一)描绘建坊愿景

一是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省内率先完成教师培训形式的转型,实现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是整合区域内教师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完成教师研修一体的常规化建设,将各学科教研教育活动序列化、主题化,将各类教育教研活动规范化、评价机制科学化。

三是打造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研修活动的区域性建设特色,构建我区教研培训的常态管理机制。

(二)明确研修目标

一是依托湖南省中小学发展网,整合网络研修与区本研修,组织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和研讨、研修与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

二是直击学科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着力解决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有效落地等实践问题。

三是持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觉,实现教师研修常态化。

(三)提出研修任务

一是建立覆盖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教师工作坊。全区教师依据现任教学科,每人选择加入一个工作坊,完成全年的远程网络研修和线下集中研修,合计84学时。

二是将分散的学科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整合为系统的有主题的“线上+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以通识培训为主的线下集中研修,利用教学日开展坊内的主题研修活动。

(四)组建研修队伍

研修行政管理团队:建立以教研培训中心师训室总负责,各学科教研员主管,学校师训负责人确保学员的行政管理体系,确保报名、线下研修管理、坊研修评价的到位。

坊主持人团队:建设一支以学科教研员为坊主,依托已有的名师工作室和22坊主研修结业学员为辅导老师、管理员的“三人行”的管理团队,分工合作完成坊研修。

坊成员的构成:同一坊任教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语、小数人数多的按任教年级分坊,人数少的学科合并建坊如中學理科、中学文科。

(五)确定研修流程

确定主题—明确任务—课程研习(包括资源分享)—深度研讨—开展活动—自主创造—相互评价—成果汇聚—总结提升(融入实践)。

确定主题是关键:各学科研修内容由各工作坊自行设定。围绕“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这一中心主题,通过多种方式对学员开展需求调研,根据我区一线教育教学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筛选和确定研修主题,围绕研修主题设置针对性强的课程计划,组织学员对课程(包括研修团队提供的本土课程、培训机构支持的课程以及研修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讨,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有效开展研修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业水平。

(六)落实保障机制

研修方案作为研修行动指南:出台了《雨湖区教师全员工作坊研修方案》,各坊在此基础上再制订《XX坊研修方案》。

研修制度是保障:针对考核各学校学员参与研修的情况,制订了《雨湖区教师全员研修奖励方案》,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落实研修经费。同时各坊制定了研修制度和激励机制。

四、平台选择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是湖南省教育系统权威官方网站,安全性和稳定性可靠,预设课程学习资源丰富,课程资源质量有保障。存储空间大,可以传输共享大量的资源。在中小学教师发展网上,湖南省所有中小学教师已注册,用于学分查询和继续教育结业证书,教师熟悉登录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888888,操作简便;学习留痕,便于查询,而且学分直接计入学员个人账号。

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上,当工作坊数量达到15个以上,便拥有独立的研修社区,所有的学员可以在研修社区访问,便于学员间的相互学习,还可以跨工作坊、跨学科、跨学段学习,属于真正的开放式的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任何一级管理者都能掌握所需要的学员信息和坊信息,这就是大数据充分应用于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坊学习的相关内容可以保留到个人空间,同步将个人空间建设好,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标测评,奠定非常好的基础,更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资料信息化建档的最佳平台。

五、组织实施

组织发动。2018年2~3月组织调研,制订并下发实施方案,召开全区中小学校长专题会议,布置相关工作,完成前期准备。

团队建设。2018年4月遴选确定21个工作坊支持团队,5月组织坊主持人团队的培训,提交各工作坊研修方案。

信息收集。2018年5~6月,召开中小学负责人会议,建立学校专人负责制,完成学员报名,根据报名人数,建坊21个,完成网络分班。

线下研修。2018年7月11~12日,举行我区教师全员工作坊第一次线下集中研修,既有通识培训,又有学科专业培训。

网络研修。2018年7月,21个工作坊报送课程要求,开始网络选课,完成网络课程的推送。7~8月,学员开始网络课程研修。

落实方案。2018年9月11~20日,21个工作坊均完成第二次线下集中研修,落实各工作坊研修的活动方案和学员研修计划,原则上每坊一次线下集中研修,尽量使线下集中和线上研修两者不脱节,相互补充和延伸,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跟踪指导。每月举行一次由坊团队主持人参加的推进会,通报各坊的研修情况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选取具有特色的坊的进行分享交流,为相互学习交流提供平台。

六、初步成效

截止到2018年11月12日,经过近9个月的建坊、4个月的坊内研修,21个工作坊,1377名学员参训,1人特殊原因外,其余全部上线学习,已有1154名学员合格,社区合格率为83.8%,其中小学数学一坊合格率为98.96%。

网上学习是从2018年9月中旬正式全面开始,但我们的21个工作坊,设计活动46个、上传文章1702篇、上传视频741个、资源总数2006个、布置作业50个、教师提问6869个、教师心得1495篇、沙龙活动115个、随笔总数11988篇,小学科学上传925篇、评论总数72582条,小学科学4749篇、点赞总数128427个,中小学体育教师坊9815个。这一组组的数据,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到研修的火热程度。同时也看到我们的预期研修目标在逐步达成。

(一)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内教师研训一体机制,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教师专业培养模式

运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相互补充的模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线上学习课程、围绕每个学科的研修主题完成研修沙龙、参与研修活动、提交各类资源;在线下则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专家讲座评课,坊内磨课等形式将原有的学科教研活动整合完成集中研修,所有的学习研讨在工作坊都留有痕迹,可以反复看、来回研。

发现各工作坊研修共同特点,都呈现出从研修主题到活动到课程到作业到沙龙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直击学科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着力解决广大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紧密联系“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将原有学科教研活动融入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升培训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研修的主体化、专业化、有序化、痕迹化研修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教师工作坊建设的意义得到了体现。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了区域内完整的学科专业共同体

课程的学习确保每个教师能够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优秀案例。在运用省平台的课程资源基础上,每个工作坊的坊主还推送了大量的优秀课程资源。

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坊推出了网络信息辨真伪、三维趣味巧设计、旋转工具的使用、小红帽PPT等自主教学视频研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制坊推出《美育》教材解读、《道德与法治》部编新教材微课视频;中学英语坊推出了《交互多媒体下的听说,读写教学》《初中外语自然拼读发音口型》微课。这些坊内课程资源直接对应教师需求,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每一位教师掌握了坊研修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能力:从如何开始课程学习,到后来的能够提交视频资源,完成网络作业,许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进步,从不会到成为坊内的活跃分子,许多老教师完成了“逆袭”。全区所有教师通过这一方式的学习登录“我的空間”上传资源,浏览别人的资源,体验“坊内资源共享,社区互相研讨”的新型网络研修模式。每位教师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上的“教师个人空间”也同步得到了建设。

各学科通过坊内研修,构建区域内的学科共同体,通过小组研修—工作坊研修—社区研修,逐步形成各学科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并且外延到跨学科的研修。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的局限,组建出各种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研修中思考,在研修中进步。教师工作坊成为全区教师学习之家,通过教师工作坊研修持续提升我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觉,实现教师研修常态化,实现城乡教师的共同成长。目前的研修初步实现了我们的这一预定目标。

(三)通过坊主持人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引领区域教师发展

21个工作坊63名主持人团队成员,由“教研员+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111个学习小组,111名小组长,有的工作坊还安排了班干部,这批骨干力量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学段、所有学校,他们在工作坊研修中承担研修管理、氛围营造、专业引领、学习指导的责任,对他们自己来说,从开始的不知从何做起到现在能熟练地开展组织线上线下研修,受益匪浅。这批将近200名教师是工作坊研修的中坚力量,既引领了全区教师的发展,又使自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如他们认真阅读学员的日志,与学员一道在论坛上分享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的喜与忧,对学员从陌生到相熟再到相知,认真批阅学员的作业,慎重地写下每一条评语。通过精短的评语,为教师们加油喝彩,让教师们感受到工作坊学习的温馨。在点评学员的学习成果时,自己的思想不断撞击出精彩的火花,享受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在研修过程中,主持人团队不仅要做好研修的领路人,还要做好服务员,提醒、督促和鼓励因为工作繁忙而耽搁了学习的学员、协调全班的学员一起前行。我们充分利用QQ群、班级公告等平台,挖掘相关资源,出好每一期的简报,通报学情、提醒学习进度、推出“学习之星”等,做好了相关组织工作。

截止到2018年11月12日,主持人团队完成研修实施方案21篇,开展研修活动46个,组织研修沙龙115次,批改学员作业1916篇,发表评论4953次,发送研修公告205次,研修简报62期,学情发布147次,获得学员点赞6756个,登录10691次。

通过教师坊研修,培养了一支既有教育研究能力,又具备教育管理能力的教学骨干,通过这批骨干的引领,拉近了各学校之间的距离,吸引了各层面、各年龄段的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的研究中。“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通过工作坊“三人行”主持人团队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每所学校以及局机关办公室和中心校都悄然形成了浓厚的研修氛围,大家在线观课程,记笔记,写随笔,办公室内自由交流也不忘向办同伴请教,在晒出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晒出了学习幸福。大家一致认为,全员工作坊研修使教师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研修新境界。

(四)通过教师坊主题式研修,收集整理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构建了各学科区域教学资源库,增强了学科吸引力

教师工作坊研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主题研修,分类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源运用于教学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推进和指导中,各工作坊在研修过程中都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

如中学理科综合坊研修主题为“为未来而学”小组合作式学习深度课改理念下初中理科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研修活动旨在提高教师们的实验教学能力,解决实验教学中的困惑。研修作业就是上传学生规范操作的实验视频,从上传的视频可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对学生实验经过了多次的培训和指导,其中江麓学校的谢军雄老师分享了30多个自己设计的物理实验探究报告。教师工作坊研修魅力在于民主平等、资源共享、人人为师、处处可学。融洽的研修氛围中,教师们都在努力释放自己的能量,非常多的教师都把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压箱底的“宝贝”都晒出来了,同时也激发了其他教师努力原创,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共享时代的真正到来,共享无处不在,共享魅力无穷。

小学英语坊的作业要求教师收集整理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电影片段视频,教师们上传了76个视频、158个教学资源包,这些视频和教学资源都能直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方便了一线教师。这些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都建立在课堂教学需求基础上,紧接地气,服务一线,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增强了学科专业魅力和团队吸引力。

在2018年省级在线备课大赛中,我区有60个团队近200名教师参与,获特等奖4个,获一等奖12个,其中风车坪建元学校就有7个团队获奖。教师们感慨:因为工作坊让我们爱上了在线研课,方便快捷,畅所欲言,线上热烈的研修氛围很快延伸到了线下集中研修,没有了往常的生疏,让我们亲如兄弟姐妹,其乐融融,甚至很多教师和管理员都说,希望工作坊研修能长期拥有。

七、研修经验

其一,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争取各方支持,营造民主温馨和谐的研修氛围,构建优秀的研修文化是推动研修进程的软实力。线下集中研修是工作坊研修的加油站,能有效推进研修过程,促进研修目标的达成。

其二,线上研修,研修目标明确、研修活动设计要符合一线教师需求,直击学科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才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其三,线下研修整合区域内原有的教研活动,完成教师研修一体的常规化建设。

其四,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定期召开项目实施分析会;落实研修经费,安排配套资金支持。

八、研修思考

其一,探索完善区域全员教师坊的学员评价体系。通过健全完善学员评价体系提高线上研修质量,要思索如何加强线下研修的考核,确保线下研修的质量。目前研修学员采用的评价体系是省平台统一提供的,主要针对线上研修,对于区域教师全员坊,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双线并行,考核标准就要有所体现,如何将线下研修的考核体现在“学员评价标准”中,是我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二,探索制定专人督导、考评工作坊研修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专人独到的监督巡查制度,定期对工作坊進行督导,确保研修有序性、科学性。在保障层面落实以奖代投,通过对优秀工作坊的表彰奖励,整体推进各坊的研修,从而全面完成区域内互联网环境下研训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型。

其三,探索研修社区管理机制,如何通过研修社区的管理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管理,建立规范的研修社区管理体系,确保区域内研修的整体性。

教育部提出“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目标:“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指出,我国运用到教育方面的信息技术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网络社区的启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对未来的中国教育产生良性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实现教师优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和中职教师,让教师先应用,让每位教师有一个自己的网络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等,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学习资源。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标准化、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指标,一是能够为本地中小学教师提供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有效的支持和服务,二是具有支持本地区教师有效开展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的网络平台。优先发展试点项目地区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信息化水平,有利于建立区域教师培训混合式学习、研训一体化的机制,实现区域教师培训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促进教师变革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自2018年3月开始启动教师全员工作坊工作,从春到冬的这个历程,作为管理团队,有焦虑、有担忧,有喜悦、有满足,更多的则是感动。每一次进入研修社区,看着各个工作坊日益充实丰盈,可以深深感受到了工作坊研修所散发的魅力,也看到了工作坊研修过程中,种的发芽、根的舒展、茎的拔节、花的开放和果的饱满,参训教师正在默默地耕耘,独特的研修文化正在涌现,这是区域教师共同成长的新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雨湖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整体水平即将走向新的高度,雨湖教育的未来,前路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德燕.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建设实践与启示[J].广西教育,2013(18):5-6.

[2]张 思,刘清堂,熊久明.认知学徒制视域下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84-89.

作者:周水清 王璨

工作坊式教师培训论文 篇3:

大数据背景下学前教师工作坊的模式探究

摘 要:幼有所育是民生事业之首,办好学前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师工作坊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打造幼儿园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学前教师工作坊理论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工作实践中瓶颈的分析,思考教师工作坊的数据优势,从当前教师工作坊的数据研究的基础成果上出发,借助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提出学前教师工作坊在大数据背景下系统优化措施,构建系统化的创新运作模型。

关键词:教师工作坊;大数据;学前教育;线上培训模式

文献标志码:A

一、学前教师工作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项民生事业之首,办好学前教育也是2018年备受瞩目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学前教育不断发展。随着第一、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持续推进,全国学前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6年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77.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五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但不可否认,学前教育仍面临整体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幼教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专任教师缺额大、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1.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发展学前教育首先要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教育部围绕学前教育将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首先学前教育师资总体短缺,且城与乡、公办与民办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专业教师比较集中城市和县城的公办幼儿园、乡镇及民办幼儿园师资素质普遍较低。其次,教师受训机会不均、培训效果不佳。幼儿教师培训机会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新手教师和园长等高级教师群体中,对于处于一般普通教师的培训机会极少;且培训在设计上缺乏过程性监测和阶段性反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效益低。最后,教师教育资源少且流通不畅。教师教育的优质课程是教师自主学习和提升的有效载体。贫困县地区因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民办幼儿园培训经费无保障,教师较难接触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专家资源和课程资源。

2.学前教师工作坊助力师训发展

针对以上有关幼儿教师培训的困难与问题,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开展学前教师工作坊研修是创新幼儿园师训模式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学前教师工作坊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打造幼儿园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采集与数据的监控与分析,实现培训过程从“非量化”到“可量化”,培训管理从“不可见”到“可视化”,培训模式从“大众化”到“个性化”,培训决策从“经验化”到“科学化”,培训评价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改变,从而增强對贫困县地区幼儿教师整体水平的把握,并提高贫困县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引领的前瞻性。

笔者所属的师训项目团队正是基于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组织贫困县教师开展教师工作坊学习,并在大数据的背景与思维模式下开展福建省贫困县幼儿园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的实践研究,针对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和优化的研究设想。

二、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指南指出,培训机构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为各地开展校本研修提供线上与线下的专业支持与服务。教师工作坊是指聚焦于主题或者问题, 通过共同探讨, 在合作学习共同体中逐渐提升参与者能力和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1]。当前教师工作坊已成为培训的常态。

1.学前教师工作坊研究有待丰富

当前相关研究的方向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模式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应用研究、策略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六大类,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居多,应用模式、资源建设、策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少[2]。同时,在教师工作坊主题下涉及学前教师的研究仅3篇,其中两篇是有效性研究,付琳(2015)、李思源(2017)以“国培计划”的个案培训班为例,得出教师工作坊研修对参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相当的正面效果[3]。另一篇基于认知学徒视域下的工作坊研修模式思考。巢世清(2017)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幼儿评价”专题为例设计了工作坊研修方案。可见,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研究数量少,视角单一,研究缺乏系统深入性和实践推广度。

2.学前教师工作坊的实践瓶颈

在学前教师工作坊的实际组织工作中,学前教师普遍存在周期性的个体学习懈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结构较为松散,知识共享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交互网络结构稀疏、交互内容紧密度低、联结性少、整合度弱,此外交互的实践导向性较弱,缺乏问题的针对性和结果的指导性。从教师工作坊系统自身出发,其功能性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工作坊平台缺乏学员的需求预测与识别,在研修干预方面错失了重要时机,在过程中缺少及时而科学引导与支持,最后考评被无形弱化,无法给到学员客观评价和正面的激励,从而导致整体研修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工作坊的数据特征和发展方向

1.教师工作坊的数据优势

相较实体组织,网络研修下的教师工作坊在数据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一,网络研修环境下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海量积累研修过程中的信息;其二,网络研修环境下的数据完整全面,可以做到个体的研修轨迹的全程记录和还原;其三,网络研修环境下记录的数据信息多维立体,可以在时间点和时间段内进行多元截取和组合,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2.教师工作坊的数据资源有待整合

当前有少量的研究关注到了教师工作坊的数据价值,并应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修规律探究及提出改进建议。例如,黄庆玲(2017)分析工作坊讨论深度的影响因素;刘清堂等(2016)关注工作坊中用户参与行为背后的情感因素;张思等(2015)、马晓能等(2017)研究教师共享知识行为的差异,提供交互建议;刘清堂等(2017)分析用户投入行为;何皓怡等(2018)提出了一种教师工作坊中学员话题挖掘方法。这些研究为教师工作坊在大数据背景下系统优化奠定了基础,因其不仅验证了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也为数据系统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但是就其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而言,还未突破个案研究的局限性。其次,当前有关教师工作坊在数据基础上的改进策略还缺乏系统性,大多是聚焦教师工作坊中某一个方面或环节的优化建议。

3.大数据背景下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研究方向

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大数据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一方面基于全体数据的分析,既可以宏观把握群体的共性需求,又可以在微观上给予个体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并基于海量数据去抽象归纳出教师学习成长路径,突破个案研究和样本分析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推广价值;另一方面大数据面向的是全体数据,体量巨大,数据多样且混杂性显著提高,此外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上也都有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适应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系统优化方法,并尝试构建运作模型。

四、大数据视角下教师工作坊的系统优化模型

系统优化首先以数据架构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工作坊数据运作模式,最后具体结合数据交汇结点对优化路劲做阐释,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数据架构

以学员研修过程为逻辑,建立了注册、登录、内容选择、参与行为、学习创造等五个维度,以学员基础、学习规律、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成果五大类型模块捕捉研修全过程的數据指标,并逐步细化出16个具体数据指标,以期构建教师工作坊的数据架构,为教师工作坊系统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2.运作模式

以学员在教师工作坊中的研修行为为脉络,收集注册、登录、选择、参与等各环节产生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流疏导,分类导入教师工作坊实施中对应的服务模块,形成系统化的运作模型,从而建立了学情督导、资源建设、学习测评以及学习共同体组建四个模块的优化路径。

(1)学情督导

综合学员注册、学习登录以及学习过程性参与行为三大板块的数据对学员形成多点、实时、系统的学情督导,及时发现学员在注册、登录以及研讨等各大环节的完成情况,建立系统化的反馈机制,并结合人工进行有效干预,保障学员的实际参与。

(2)资源建设

以学员基础信息为依据,形成科学的资源推送机制,并依据学员对于推送资源的接收情况,进行资源优化建设的反馈,从而实现了对资源的分类调整,包括原有资源板块的重构、热点资源的挖掘与延伸,并将内生性资源导入进资源整体结构中,形成多元的资源补充形式。

(3)学习测评

重点聚焦学员的交互信息,从学员的交互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对学员的研修情况进行测评,通过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学员活跃度与影响力;从其观点间的联结性与整合程度,以及他人情感认同等多角度对其非结构化的文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综合考察其学习水平。

(4)共同体的组建策略

依据学员的学习起点水平,结合学员动态性的学习成长,主要从学习作息规律、学习投入程度、学习专注度、兴趣演化的动态监测、学习交互质量测评等多个维度给予信息补充,多元丰富学员的信息标签,为学习共同体的匹配和调整提供丰富的参考和科学的支持。

笔者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学前教师工作坊发展的初步构想,但是各项优化路径的实现还有赖于流程的细化和技术的配套。此外,教师工作坊的数据价值随着数量体量的积累和数据应用的综合,教师工作坊的数据运作模式将被不断地拓展延伸。例如,教师工作坊可以依据不同教师知识建构的行为信息,来聚类探究构建进阶式师资成长的路径等等。这其中还需要对教师的学习兴趣、关注点、困惑等进行需求建模,在学科的知识图谱形成不同教师在认知发展途径上,有关于教学问题、目标等一系列的知识表征、评测、诊断方法,并包含教学引导、问题预测、情境支持以及阶段评测等一系列的核心技术突破。

参考文献:

[1]辛宪军.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7(22).

[2]张美芹,徐霞.近十年我国教师工作坊学术期刊的内容分析研究——基于CNKI的期刊文献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

[3]李思源.提高幼儿教师音乐教研能力的有效性探究——以“国培计划”重庆市种子教师工作坊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7.

作者:李佳

上一篇:刑法案件处理思考论文下一篇: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