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阶段式指导工作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是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主要就如何依托党支部这一载体有效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及有效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展开论述。关键词:学生党支部;1带2;就业指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就业阶段式指导工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就业阶段式指导工作论文 篇1: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最为党和国家所重视。有效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高校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就业稳定至关重要。但在进入新时代,社会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凸显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已迫在眉睫。

关键字:高校职业指导;就业;问题;策略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经济进入新常态,各领域、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亦迎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我国是社会主义高校,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大学。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能使大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进行人职匹配,使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使社会主义建设更有效。但在看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到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成效,影响到高校向社会顺利、高效地输送人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正视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有成效地探索应对策略,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大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大意义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持续教育的过程。通过职业指导,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探索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认清社会形势和需要,初步进行职业探索和定位,更有目标地学习、成长,使高校教育更富有实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有效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提高高校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保证,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显著体现。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成果落地的必由之路,为高校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高校都有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细致,成效不显著,凸显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中只重就业结果,不重指导过程的现象十分普遍。高校中只关心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就业率,没有认识到高校职业指导本身持续的教育意义及对高等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大有人在。在此情况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制度建设缓慢,工作没制度保障,资金缺乏,职业指导队伍建设长期停滞不前,专业师资匮乏,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2、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跟不上发展

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已开设多年,但课程体系建设缓慢,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偏重新生及毕业生,忽视大二、大三的学生,没能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革新教学。课堂实行传统教学,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理论教学研究不够,照本宣科,激发不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环节多采用职业生涯访谈报告、职业规划书及创业计划书的形式,但只考核结果,过程难于监控,导致流于形式。

3、专业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缺乏

高校专职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教师十分缺乏。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负责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但中心人员配置少,忙于大量的就业、创业事务性工作,能组织好职业指导课堂教学已属不易,难以开展具体咨询、服务及管理工作。包括职业指导课程在内,高校多依靠一线专职辅导员开展工作,辅导员虽熟悉学生,有开展工作的优势,但自身职业指导理论水平、专业指导水平、咨询、服务及管理水平有限,加上培训学习机会少,造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很多只限于完成职业指导课程及融入辅导员日常教育中,成效不明显。

4、工作个性化、精细化程度低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多停留在大班教学授课,理论大水漫灌阶段,忽视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工作中,未能对在校学生进行动态分类分析,未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咨询与服务工作。高校职业指导是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只是高校职业指导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大学生个体的不同开展个性化、精心化的咨询、指导、服务与跟踪。高校大学生中心理或生理困难学生群体、贫困生群体、离校未就业群体和消极就业群体等不同的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并不同,可惜的是当前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很少有分类精细开展。

5、测评工具单一、使用不合理

使用测评工具进行职业相关测评,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一种手段,也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内的职业指导测评工具单一,甚至沿用多年,有效性不高。即便如此,测评工具利用率低,多是低年级同学在写实践报告时使用,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而测评工具的使用也不规范,测评模式主要是公开网址,让大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自由测评,缺乏指导和监督,未能对每位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解读和指导。

6、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固化,创新不足

自从高校开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来,工作方式方法多年不变,基本都是倚靠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开展,个体咨询和跟踪服务开展缓慢,技术和工具一成不变,引进和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开展工作不够。

7、理论研究落后

自我国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以来,我们用来教学和指导工作的职业指导理论基本都是从国外传入,使用的职业测评工具也多来自国外,本土化的理论和测评工具研究與开发甚少。

二、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地位,加强重视和制度保障

高校必须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大意义,认清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质,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将其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加强职业指导专业队伍建设和资金支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技能培训和场地建设,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二)、建设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上好高校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仍是现阶段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基本的形式。它覆盖面广,可以使大学生对职业指导有个快速的了解。为了将职业指导课程的作用最大化,高校应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新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多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寓于轻松的课堂之中,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理解,接受职业指导。

(三)、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匮乏是制约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最大因素。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现阶段条件,可采取多种途径充实职业指导队伍。通过“引进来”,加强专业专职职业指导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多培训,加强兼职职业指导队伍建设。特别要将一线辅导员纳入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熟悉大学生情况,是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身份有效开展工作。为保证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及工作成效,应对职业指导咨询、服务与管理工作进行核定,建立考核激励制度。

(四)、开展精细化、个性化职业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能是大水漫溉,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指导工作的精细化、个性化。每位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及个性特征,这些必将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这就需要建立在校大学生职业指导数据库,并进行分析和研判,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对大学生群体中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学生、贫困生群体、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及消极就业学生等群体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与服务。

(五)、切实利用好职业指导测评工具,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测评工具是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技术支撑。当前多数大学生不仅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十分迷茫,对自己也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通过科学的测评,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有更清晰、更理性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及未来的职业定位有一定的认识。在测评的基础上,辅以职业指导老师专业的解读及有针对地职业指导服务,能使大学生逐渐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更好发挥职业测评工具的作用,高校职业指导老师应注意对各种测评工具的使用进行指导,对测评报告进行解读、分析。

(六)引入、利用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进入新时代,各种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新时代各行各业最显著的新技术特征就是互联网+。职业指导工作也应探索利用互联网、云服务等新技术,革新工作方法,开发新的工具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创新和传统相结合,取长补短,提升工作。

(七)加强理论研究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在进行教学、咨询、服务与管理的同时,不应放松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国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早,理论丰富、系统,在我国职业指导工作起步之初占据指导地位,为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所借鉴势所必然。但我国国情与国外各方面情况毕竟有所不同,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已日臻系统、成熟,急需有适应我国国情的本土化职业指导理论做支撑,推动工作进一步发展。高校职业指导老师有着良好的教育指导资源和宽松的研究环境,理应积极探索,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为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更进一步做出贡献。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就业问题。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策略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将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和就业稳定,使高校毕业生顺利步入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吕筠.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7(10):235、237.

[2]李向明.高校职业指导系统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179-181.

[3]盛莹.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途径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79-82.

[4]张敬.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探究[J].牡丹江大學学报,2017(1):173-176.

[5]黄喜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就业指导,2014(4):27-30.

作者简介

徐伟(1986年4月6日—),男,汉族,河南永城,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

作者:徐伟

就业阶段式指导工作论文 篇2:

学生党支部建立“1带2”接力式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可行性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是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主要就如何依托党支部这一载体有效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以及有效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1带2;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有资料表明:目前,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①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当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作粗浅探索。

一、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可行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的对象是学生,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的服务机构。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最基层的组织,其工作对象也是学生,二者拥有同样的工作对象。与就业指导部门不同的是,学生党支部的工作中还有学生参与。学生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意见、要求和思想情绪,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具体指导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努力维护学校的稳定。②从上可以看出,与就业指导部门相比,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的关系更紧密、接触更经常、联系更密切。虽然从职责上看,并未对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有具体要求,但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学生党支部所处的地位和本身的特点也决定其可以、也应该为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的现实发挥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主管就业工作的机构是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发布的渠道主要有二:一是指导中心把就业信息发给各学院就业指导专职老师(或分管副书记),专职老师(或分管副书记)再发给学生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再发给学生;二是指导中心将所有就业信息上网,所有学生都可以上网查看。

在当前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中,学生党支部实际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其作用发挥微乎其微。

三、当前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缺少学生党支部参与的情况下,笔者以为,这两种就业指导模式存在如下弊端:

(一)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不强。在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结构中,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是落实的终端。在“辅导员→学生”结构中,实际上是一种“点”对“面”的工作现状。在这种结构中,辅导员接触面过宽过广,首先,由于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原因,在就业信息的传达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发布或传播不够及时,也不可能做到对照各个学生特点分析所有就业信息并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其次,学生对这种“大锅饭”式的指导方式在思想上不容易引起重视,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会忽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导致就业指导工作事倍功半;再次,缺乏学生意见反馈渠道,由于辅导员以一人对多数学生,加上还要完成院系其他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只能疲于应付,对学生的意见建议或者缺少耐心倾听,或者倾听后没有认真对待,或者答复学生的时间较长,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不愿意与辅导员或就业指导部门沟通,从而使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意向缺乏了解,影响就业指导工作实效。

(二)就业指导的科学性不高。当前,尽管不少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已经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有效的方法,但根据笔者调研了解,在一些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规范的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问题:在指导内容上主要以政策性和观念性指导为主,形式过于单一不够丰富;在指导方针上,只注重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问题,满足于暂时性工作的完成,对就业指导工作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思考,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指导对象上,主要围绕当年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展开,缺少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考虑和总体安排;在指导的方式上,主要是发布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请校内老师或有关企业负责人或专业人士开设就业讲座,缺少对学生读书期间的全程指导,以上种种,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因此,虽然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可能会取得一些成绩,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科学持续发展。

(三)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课程形式出现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笔者所在学校主要是为学生设置“职业生涯发展”选修课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但这种课程设置主要是采取“灌输”的形式,指导老师满足于课讲了、作业布置了,由于工作量太大,他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爱好都弄清楚,对每个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也不可能了解十分清楚,使其原本应该具备的在市场和学生之间充当桥梁和窗口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加上不少就业指导老师本身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缺少相关培训,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够熟悉,导致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足。

解决上述三个方面问题,离不开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从高校培养人才的大视野来看,就业指导工作,不应只是针对毕业生的指导,而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程;不能只停留于应付眼前事务性工作的层次,而应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创新性上多下工夫;不能把就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单位,而应作好学生就业的跟踪问效,了解职业发展的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和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学生求职观的培育等工作。要有效做到这几点,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四、增强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发挥的思考

增强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先进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充分体现,与加强党委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调研了解到的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认为:要有效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将指导的“点对面”模式改为“点对点”模式。笔者称之为“1带2”接力式就业指导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通过规定1个责任人带2个责任对象,下两个责任对象再分别负责两个对象,负责就业信息的传播、就业理念的探讨、求职方式方法的交流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生辅导员,也就是学生支部书记,作为这个模式的顶层,不再是单枪匹马干工作,也不需要再以一个人对一二百人的毕业生群体。他(她)作为第一责任人,主要抓好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两个支委的工作。同理,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分别选定两个正式党员作为工作对象,两个正式党员分别选定两个预备党员作为工作对象,两个预备党员分别选定两个入党积极分子,两个入党积极分子再分别抓好两个学生群众。通过这种层层推进层层抓的模式,至少保证能吸收62个学生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如果学生比较多,还可以在学生群众中再通过选定一个人来带动其他两个人,以此类推)。

这种“1带2”模式在本质上就是充分吸收学生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增强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相比较之前所述两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党支部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坚强领导。学生党支部采用“1带2”模式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使得该项工作的领导从原来的个人领导变为组织领导,从原来个人层面的工作上升为党组织工作的层面。在党支部领导下,支部委员、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都可以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通过召开支委会、党小组会或党员大会的形式,组织党员一起交流就业体会,研究、分析就业形势,发挥集体智慧,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并积极向学校上级就业指导部门反映,推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进步。党支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尴尬角色,而是重要一环,无论是信息发布还是指导工作开展,都比原来辅导员一个人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在此过程中,党支部更加关心和爱护学生,更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解决在就业方面存在的疑惑或难题,使党的先进性更加生动、更加贴近、更加具体,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有利于各类信息的及时快速传播。从表面上看,“1带2”模式比原来两种信息传播模式增加了更多的层次和环节,可能会影响各类就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但实际上,由于党支部的坚强有力领导,由于各个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强烈责任感,他们对自身职责的重视和对该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这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相比“学生对学生”的平面结构反而更有利于加快各类信息的及时快速传播。在这种“塔”式结构中,每一层面的每一个人,对上和对下分别负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一环紧扣另一环,支部书记总揽全局,各层次责任人权责明确。如果信息在哪个地方受阻,很快便可以查清楚。这种方式以组织纪律来管理和约束各个层面的人员,对于各个支委、党员以及积极分子无形中也施加一定的压力,增强他们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支部的重要功能是组织和教育学生,使其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党支部日常议程后,支部在组织教育学生的时候,可以把相关职业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可以通过上大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探讨求职的方式方法,在心理上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好准备;还可以通过“个别交流”的形式,变“一人想”为“众人帮”,减轻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专业化水平不高所带来的影响,帮助在就业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的学生正确看待各类就业问题,搞好自我定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过硬的素质能力迎接挑战。在“1带2”模式下,上一个责任人只需对下两个责任对象负责,更容易掌握责任对象的个性特点,了解其优势劣势,了解他们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帮助他们搞好自我设计,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

(四)有利于“全程就业指导”的实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由于人力和精力所限,在对各个年级学生实施“全程就业指导”中存在不小困难。这个担子可以由学生党支部来肩负。学生党支部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即已选定组成,并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在人员上基本保持稳定,这就为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提供了便利。党支部可以在大学生入学时,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大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家教育会,制作就业服务信息网,进行日常咨询和就业政策宣传。具体来说,对大一新生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使他们了解当前市场就业形势;对大二学生着重引导他们通过努力,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对大三学生,要帮助他们学习政策法规、行为规范,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大四学生,主要进行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使他们形成就业冲刺、自我推销的心理;对已经就业的学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生党支部可以一起进行追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进行信息交流,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待遇、福利、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

(五)有利于师生双向沟通渠道的畅通。在以往的指导模式中,师生双向沟通渠道不畅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点→面”结构中,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双方在沟通的量上处于不对等的局面。在辅导员与上级指导机关的沟通上,辅导员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自身的话语权很少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辅导员本身并非分管院系就业指导工作,这种问题更加明显。在“1带2”模式中,学生有了意见建议不用直接找老师,可以向他(她)的上一级责任人反映。上一级责任人再逐层反映,直至支部书记。这样,至少在支部架构内,学生的意见建议可以快速地为支部书记所掌握。这样做,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有的学生所提供的可能是通过其他渠道掌握了一定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那么这种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可以进一步整合现有就业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对于推进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有利于凸显党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在现有就业指导模式中,党员、学生骨干与其他学生一起,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作用很难凸显。在“1带2”模式中,党员、学生骨干被放到了重要位置,各个支委、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分别担任第二、第三层责任人,他(她)们既要承担帮带下一层对象的责任,又要及时向上一层负责人反映学生们的就业想法和就业情况。这种既是责任人又是参与人的双重身份,使学生骨干承担更重的责任,承受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有利于党员和学生骨干的快速成长进步,使他们更用心地对待就业指导工作,更投入地参与这项工作,在工作中锻炼才干,提高对就业工作的认知水平,从而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The Student Party Branch Establishes “Area Two” the Relay-like Career Guidance Working Pattern Feasibility Study

SUNYu-lan

(College of Fine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Key words:student party branch;area two;career guidance

作者:孙玉兰

就业阶段式指导工作论文 篇3:

浅析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及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眼前,轻长远等,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丰富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改善职业指导的方式等,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指导 质量

[作者简介]张翠英(1978- ),女,河北唐山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指导。(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3—2014年度科研规划联合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B2013010)

1916年,职业指导传入我国,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一个高峰,之后慢慢进入沉寂。20世纪90年代初,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职业指导又开始复苏。随着对职业指导的不断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职业指导工作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12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即通过专门的课程来进一步提升职业指导的质量。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开展,有的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作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但随着生源、就业环境、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者要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

1.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具备相关专业技能与素质、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并拥有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发展观。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并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特长等,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规划,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2.促进学生的成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做好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求职观;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校期间形成良好品质、培养相关能力,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规划人生,使他们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均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导致高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寻找与自己匹配的工作岗位;有利于学生及时获取就业信息,掌握求职的技巧,以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我国高职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针对职业指导工作我国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也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这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眼前,轻长远。重眼前,即学校过分重视就业率,以学生找到工作单位为主要目的;轻长远,即学校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

2.重突击,轻贯穿。重突击,即对毕业班学生开设关于择业技巧的课程,或是在学生参加招聘会前开设求职材料准备、面试技巧的专题讲座;轻贯穿,即学校缺乏对学生连续、有效的指导,不能将职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

3.重表面,轻实质。重表面,即注重对学生自荐材料、面试技巧的指导,工作方式传统、单一,只以学生找到工作为主要目的;轻实质,即轻视学生对职业指导的真实需求,忽略学生的就业质量。

4.重数量,轻质量。重数量,即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基本上由就业部门工作人員、学生辅导员、思政教师三部分人员组成,进行相关的教育与指导工作,从数量上看已基本能满足要求;轻质量,即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培训,专业化水平不够,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或相近专业背景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导致职业指导的质量不高。

5.重灌输,轻引导。重灌输,即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着重于就业观念、就业形势的灌输,以便使学生尽快做好择业决策,提升就业率;轻引导,即缺乏对学生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

6.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即在职业指导课程中以理论课堂上讲授为主,泛泛而谈,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轻实践,即缺乏课堂内外的实践锻炼(如模拟或真实的面试训练等),使学生感觉课堂上所学对自己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而忽略职业指导。

三、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措施

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又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又要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既要面对全校的每一位学生,又要注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每一位职业指导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1.丰富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召开招聘会等传统的工作内容之上,要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还需要不断完善、丰富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学生从入校到求职、再到实现就业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有效就业信息的基本方法、途径;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择业决策等相关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为他们办理就业手续、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门服务等。

2.改善职业指导工作的方式。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传统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现场办公的咨询式服务,即学生到就业部门办理就业手续,或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疑问需要在上班时间打电话或现场进行咨询。然而,要提升职业指导的质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职业指导工作方式。一是由单一到丰富。单一的课程式指导与咨询式服务很难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应该全面、灵活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方式,以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开设一门课程,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应开设全校性的与职业指导相关的系列课程,如“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创业”等,因课时的限制,可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程与学术讲座相结合、课程与各种类型的比赛(如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大赛、模拟面试等)相结合;另一方面,除了正常上班时间的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等现代技术(如网站、留言板、QQ、微信等),打破时空限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职业指导的工作效率。二是由固定到灵活。通过一门课程与工作咨询的传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固定,已很难满足当今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要求。一方面,学生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渴望进行真实的体验;另一方面,就业咨询基本上也是停留在就业政策、就业情况的咨询,尤其在招聘会前,就业部门往往人满为患,很难对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需要打破传統职业指导服务的固定模式,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服务。开展个性化服务工作,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免费的职业心理测试等,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自我;开展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的咨询与指导服务,在课堂外,以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小组辅导与“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参观用人单位、参观招聘会、进行情景模拟等;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为学生提供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如校报、校刊、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就业指导手册、电子显示屏、就业信息网等,既有定期出版的相关知识,又有及时更新的电子信息,为学生的发展与就业提供帮助。总之,以灵活的服务方式去补充固定服务模式的不足,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将更易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3.优化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着职业指导的质量,要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工作质量,就需要不断地优化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做好职业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然而在高职院校中,职业指导兼职教师较多,而专职人员却相对较少。兼职的职业指导老师基本上是由学校的学工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等组成。而这些兼职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主要工作,他们拥有解决学生就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作为指导,使得工作的质量不高,一方面需要增加专职的人员充实到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中去;另一方面需要对兼职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相关培训,并且尽量去聘请具有职业指导工作经验的教师,从而充实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4.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与需求调查。在高职院校中除了对“职业指导”课程进行学生满意度测评外,很少对其他职业指导工作进行评价。要开展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评价,除了正常工作完成质量的评价外,对内要引入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存在问题;对外要引入社会评价,了解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及其他相关要求。通过全方位的客观评价,才能了解到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完善相关工作。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高职院校除了做好工作质量评价外,还要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把握社会与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快捷、细致的服务,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只有满足学生、社会与人才市场等多方的需求,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杜月菊.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5).

[2]顾雪英.构建大职业指导体系,深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李斌.以人为本,提高质量,打造就业工作品牌[J].交通职业教育,2010(5).

[4]徐隽.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5]王军.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曹晓军,张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途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作者:张翠英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后技术时代人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