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论文

2022-04-30

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和育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更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课程体系特色化方面作了大量探索,构建了“蒲公英”课程,孩子们在丰富的、阶梯渐进式的课程滋养下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各自落地开花结果,形成各美其美的景致。记者:众所周知,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于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于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摘 要 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遇到的障碍,探索对策,希望能够为高职微课教师培训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教师培训;多媒体技术

1 前言

微课教师培训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的培训项目。所谓微课培训,具体就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5~10分钟之内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培训项目[1]。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可以是对课本进行的解读,也可以是对题型进行的精讲,等等。微课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有助于建设数字资源,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2 当代高职院校微课教师培训项目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微课教师培训项目得到广泛开展,然而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在此,本文对这些障碍进行分析。

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2]。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学生还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实践当中,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高职院校教师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那么就需要教师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当代相关领域的社会现象;如果教师属于理工学科,那么就需要其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产当中,并且可以解决现实生产的需要。因此,在高职院校微课教师培训当中,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还应该具备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双师”能力[3]。根据高职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岗位要求讲解课程知识的能力。此外,高职教学还要求教师具备将教学知识归纳成为实际教学实践的能力,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编写。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学必须对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解。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备校企合作的社会能力,并且可以带领学生去相关单位开展相应的实习和训练。然而,在高职院校微课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存在不足。

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并且实现了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4]。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在教育当中也应该注重在信息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受此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也应该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具体来讲,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所谓信息意识,具体指的是高职教师在信息面前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以及对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

所谓信息能力,具体指的是高职教师对信息进行的选择能力、检索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运用的一种能力。当然,这种信息能力是为高职课堂服务的。

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更新能力非常快,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对自己的信息知识库进行更新。

然而,在高职院校微课教师培训中,微课培训项目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存在不重视之处。

3 高职院校教师微课设计培训对策研究

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的需要,高职教师需要通过微课设计培训项目来提高教学能力。

坚持“以赛促建”的培育方法 对于微课来说,微课项目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往往需要长期的培训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5]。学校应该根据微课的特点,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科学规划,规划必须将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并且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职业培训的最终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微课培训项目在制定时,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在微课培训当中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比赛活动中去,通过比赛来充分调动起高职院校进行微课培训的积极性。如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课建设项目以及教学信息化比赛建设,借助于此类信息化建设,从而为微课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使培训项目更加具有主动性 微课培训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就需要设计微课时能够根据专业以及学科的独特性来制定微课培训内容。在微课培训当中,教师也可以直接将教学当中的案例运用到培训当中。当然,对于微课培训来说,最好不要进行单纯的软件技术培训教学,这样不具有针对性,很难达到培训目的。在培训当中,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及课堂的录像和后期制作等方面,都需要尽可能地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开展。

高职教师微课设计培训的具体内容分析

1)对微课基本含义进行讲解。在微课培训当中,需要让高职教师通过微课培训了解到微课进行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微课实施后能够发挥的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可以使高职教师意识到微课培训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意识到微课培训的重要性。

2)微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研究。对于微课教学来说,首先需要对课堂的主题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6]。在教学设计当中,需要对每一个教学案例进行详细设计,并且将多媒体工具运用到微课设计中,如将投影、触摸屏、板书运用到教学设计当中。对于课件培训来说,应该使培训更加侧重于构图和色彩的搭配。通过培训使高职教师能够独立并且准确地进行微课选题工作,科学制定出教学设计内容。

3)媒体使用和加工。多媒体是现代科技在教学方面的运用,也是当今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掌握多媒体技术。通常情况下,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图片运用功能、视频、动画、音频以及字幕等技术能力。高职教师应该对每一种素材的搜集和加工技术进行必要掌握,如截图能力、视频制作能力等。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职微课培训项目得到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和广泛参与,对高职微课培训项目中的障碍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强高职微课的培训效果,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最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郝双美.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教师培训项目的障碍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5(1):46-49.

[2]牟辉.基于“微课”模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J].都市家教,2014(7):127.

[3]梁丽芬.基于TPACK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以《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5):31-33.

[4]夏文雁.利用微课推动中小学教师有效培训新模式的构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2):80.

[5]周洁.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6]鲁剑萍,胡琛昀.微格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69-1470.

作者:张峰 周青青

基于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论文 篇2:

“蒲公英”课程滋养孩子们飞向美好未来

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和育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更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课程体系特色化方面作了大量探索,构建了“蒲公英”课程,孩子们在丰富的、阶梯渐进式的课程滋养下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各自落地开花结果,形成各美其美的景致。

记者:众所周知,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换言之,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陕师大实验小学构建的“蒲公英”课程,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思考?又是如何建构的?

罗坤:社会和家长对差异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色和创新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打造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创建什么样的教育特色成为关键。我校是一所仅有5年的超常规发展的民办小学,为了打造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品牌示范学校,在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创建一所真正属于学生、适合学生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校,课程改革首当其冲。

蒲公英的种子靠风来传播,只借助小小的力量就得以繁衍生息,风轻轻一吹,像伞一样的绒花随风而去,每一颗种子都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蒲公英的精神也正是教育的精神。我校课程体系命名为“蒲公英”课程,象征着学生、教师在“蒲公英”课程的滋养下得到全面发展,带着梦想飞向各自美好的未来!

“蒲公英”课程重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结构进行统整,使三者之间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课程结构。“蒲公英”课程在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以“人”为基础,知识为核心,逐步实现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课程的减负增效。为了保证课程结构的系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我们提出“夯实基础,个性发展,整合拓展”的课程设计理念,搭建了涵盖三大内容维度(人文—社会—科学),三大主体课程(学生—教师—家长),三种课程类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成长课程)以及五大学习领域(语言与交往、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思维与创新、运动与健康)的“蒲公英”课程体系。预期通过“蒲公英”课程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让学校内的每一个个体和生命在课程的滋养下都得以成长,享受幸福和阳光。

记者: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了宏观的要求和指向,而每所学校的校情、师资、学情等不尽相同,校长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如何将各个方面统筹考虑,具化成符合学校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对校长领导力和办学水平的考验。

罗坤:是的。在课程建设中,校长首先要紧绷“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应该如何指引课程建设,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去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这根弦。其次,细化并让全体师生认同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培养目标,并将细化的内容渗透到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中。

在課程改革中,我校在综合分析校情、学情、优势学科、校园文化特色等基础上,在“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构建统领全校发展的“蒲公英”课程体系,主要通过“蒲公英”课程的“细化”和“筛选”功能,实现课程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统筹和引领,最终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

其中“细化”主要是指将通过课程实现对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关键要素的提炼和补充,将课程中的价值追求渗透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学校管理文化中,把师生视为管理的主体,体现了课程中重视孩子的体验及立场和重视教师的思想;在教师文化建设上,把营造有温度、人性化的教师管理理念作为主题思想,建设了和谐开放的组织文化和共享多元的绩效文化。而“筛选”则主要是通过课程改革寻找出学校工作中哪些方面需要强化,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剔除,哪些需要弥补,通过“蒲公英”课程优化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进而引发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变革和发展,最终把顶层设计落实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细微之处,实现了课程的全面引领。

记者: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现代教育理念强调适性教育,其核心意思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课程,是“一人一张课表”。

罗坤: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学校要兼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发展权,从而培养学生鲜活的个性,是实验小学应有的义务。

“蒲公英”课程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也是尊重学生成长、突出个性选择的课程体系,所以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版块中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优化、校本化处理的同时,增加了学习的选择性,如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对学习评价的选择。在增加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上,各学科在优化学科内容的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级化处理,如语文阅读中将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学业情况进行难度分级;数学学科中通过分级任务设计单,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任务。在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上,我们按照必修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的方式实施每个学生的课程安排和课程计划。在选择性必修中进行了跨年级选修的尝试,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每周五下午还进行全校的走班性教学,学生在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

成长课程则围绕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的相关要求,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化、体验化课程,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再次实现自我的个性化成长。

为了全方位分层解决学生在小学阶段面临的各种学习问题,开发学习潜能,发展良好个性,我们创建了西北首家学习支持中心。中心开设五年来,成为国内首家在普通学校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认知辅导课程的专业部门,已经累计为200名左右的学生提供了近1万次的个性化认知课程辅导。中心还开设家长咨询课程,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真正做到了不让实小的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掉队。

记者:课程是否有效,关键是在于教与学。在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学校作了哪些探索?

罗坤:三种课程,作了不同的探索。基础课程是在主题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拓展课程,是在走班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成长课程是在活动化课程平台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在国家基础课程的框架下,2016年,我们开始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确定了由小学科逐步拓展至大学科的课改思路,率先开始了对美术课程的校本化探索,在一年级开设了美育课程。相对传统美术课,美育课中,学生是核心,充分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出发,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通过作品展现学生内心感受。

2017年年底,对基础课程的探索由美术拓展至体育、信息、科学等综合学科。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通过主题单元教学优化课程结构,节省课程时间,避免学科内容的交叉重复,如我们开发了信息编程课,进行了“一带一路”主题下的综合学科融合,在高效完成课标的基础上,拓展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在学习方式上,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课堂中学生是核心,学生的体验是出发点,教师成为引导者。尽可能丰富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开发各种的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

学校开设的包括击剑、舞蹈、民乐、管乐、陶艺、茶艺、戏剧在内的50多类拓展课程,由82位省市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周五下午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实行全校性的走班教学。

在成长课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把实践性活动和主题活动作为课程形态,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进行深度融合。在实践体验课程中,利用家庭、社区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方向和主题,在体验中获得成长。如博物馆课程、健康饮食课程、周末由家长少工委组织的多种形式的体验课程、职业体验活动等。在主题活动课程中,主要是开展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实小朗读者、十岁成人礼、“红领巾看丝路”、“红领巾岗位招标大会”等,增加学生的成长体验性,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和自主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教师是运行课程的中心,学校是如何建设一支保证课程质量的教师队伍?

罗坤:一是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最优先、最有价值投入的工作,打破了“零敲碎打”的教师培训模式,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建立了“高目标·大课程·微教学”的教师培训体系,设计了涵盖14个教师专业领域、30个课程专题的教师发展课程体系。邀请专家驻校指导,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二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搭台子、铺路子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多样的学习研究空间,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深化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仅2017年,学校为教师“搭台子、铺路子”近20次,我校30余位教师与名师同台竞技,陕西省乃至全国教育专家、学科名师33人次走进我校进行示范教学。建校五年来,我校共培养出省级教学能手2名,市级教学能手4名,区级教学新秀3名,中级教师十余名。三是探索实施薪酬改革制度,完善岗位聘任制,合理配置教学、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四是建立了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

记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单凭学校力量和资源可能远远不够,借力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实施好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方面,學校有哪些可提供的经验呢?

罗坤:我校是陕西师范大学附设的一所实验型小学,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陕师大优质的科研等资源,组建了“蒲公英”课程专家引领团队,就学校课程方案的整体规划、科学性、可实施性进行了专业的指导和把脉;在打造优势学科建设、开发校本教材等过程中,陕师大相关专家就学科建设方向、具体方法、实施步骤等进行全面跟踪与指导,保证了“蒲公英”课程体系的方向性和权威性。

我们还积极与省市两级的教科所、教师进修学校等教研机构紧密合作,争取一切可利用资源,营造宽松的课程改革外部环境,减少课程发展阻力,同时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就课程相互切磋搭建并提供广泛的平台。

记者:课程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教师专业化和学校特色化发展。实小的课程建设成效如何?

罗坤:我们于2016年初提出“蒲公英”课程理念以来,“蒲公英”课程实现从无到有,从框架到实质,从全面覆盖到特色逐步彰显,受到了国家、省、市教科所等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有这么几个方面变化很大:

一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课程建设中,我们构筑了创新型教学模式,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以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校荣获“全国首批体育工作示范学校”“陕西省优秀少先队集体”“西安市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星光特色教育戏剧课程示范校”“最佳艺术教育学校”“青少年英语教育戏剧研究院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是教学科研取得明显进展。课改以来我校在课题立项、获奖数量、参与人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7篇;成功申报西安市十三五小课题8项,位列莲湖区第一;近300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区举办的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我校王珊、许程等15位老师作为全国教材编委,编写了《少先队活动》教材;32位教师参与编写了全省的《爱国主义读本》,现在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三是带动家长成长,形成教育合力。在“蒲公英”课程体系下,学校成立了全国首个“家庭少工委”组织,开展300余次家长特色课堂,80余次红领巾假日活动。周末的“假日小队”、周内的“亲子课堂”已经成为学校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学校教育理念内化为家长行为,转化成家长支持、理解学校的实际行动。

四是学生快乐成长,享受幸福学校生活。“蒲公英”课程着眼于未来国民的基本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让实小学生在课程中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我们不断为学生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建校后累计一万多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仅2017年实小共320人次学生在各级各类综合素质展示及比赛中获奖。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信、乐学、阳光、向上。毋庸讳言,实小已成为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的家园。

作者:冯丽颖 刘朦朦

基于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论文 篇3:

走进狮城

摘 要 2015年1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九个机构进行了考察。经过考察,项目组认为新加坡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稀缺的岛国能够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全球排名第二的国家,其中职业教育扮演了重要的助推角色。项目组对该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认为,新加坡职业教育构建了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设置了紧跟市场需求和创新的专业及课程、形成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 职业教育体系;体验式教学;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新加坡

一、考察情况介绍

受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教研中心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承担了“借鉴新加坡及国内经验,推进朝阳区职业学校课程建设项目”。为深入了解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及开发方法等有关情况和经验,2015年1月15日至22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率领下,由中国职教学会、朝阳区教委、朝阳区教研中心及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9个机构进行了考察交流。

此次考察的9个机构分为三类:

第一类:理工学院,类似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此类学院为三年学制,主要招收10年级(小学6年+中学4年)应届毕业生中通过剑桥“O level”考试、分数处于中段的40%左右的毕业生。技术团队考察了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和义安理工学院4所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建设情况,以及各院校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研究与教学情况。重点了解了“教学工厂”理念和有关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建设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科研开发项目的获取与团队协作、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及运行机制、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与待遇、如何引导和支持学生就业或创业、教师培训与进修制度、学历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开展、教育机构如何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的做法及经验。

第二类: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类似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院学制视专业不同为两年到两年半,但多数学制为两年,包括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主要招收10年级(小学6年+中学4年)应届毕业生中通过剑桥“O level”考试、分数处于低段的毕业生。技术团队主要了解了新加坡中等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保障机制、专业文凭证书与岗位资格证书的设置与分类、课程设置和开发方法、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兼职教师的聘用等,并就可引入我国的优质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资格证书等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第三类:其他机构。在新加坡期间,项目组还考察了新加坡管理学院(高等教育)、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民办教育)、西门子公司亚太总部green power & PLM(企业)等机构。技术团队与这些机构探讨了开展合作交流等相关问题。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特点

新加坡国土面积714.3 平方公里,人口526万,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稀缺的岛国。1965 年独立时,新加坡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但后来迅速成为举世闻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于1996 年升级为发达国家。2014年新加坡的人均GDP为 54776美元,全球排名第八,国际竞争力全球排名第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体系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院校归属教育部管理,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50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面向工商企业需要的一套比较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见图1。其具体特点如下:

1.职业院校布局合理

新加坡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由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和部分培训机构构成。

(1)理工学院(Polytechnic)

新加坡共有5所理工学院。开设课程以工程、科技及管理为主。在“O level”考试中成绩为35%~75%的学生可以进入理工学院,前35%的学生进入预科(也称初级大学,学生年龄为17~19岁)学习准备继续升学。事实上,由于理工学院的课程对就业有直接促进作用,半数甚至更多可以升入高中的学生选择进入理工学院。这类学院在学生学习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行科研开发,任课教师全都有项目,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实际项目学习。

(2)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

在新加坡,经过小学6年、中学4年的义务教育后,学生要参加英国剑桥的O、N水平考试,高中毕业生则要参加A水准考试,以保证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多数为两年制。工艺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相当于我国的专业)有四个级别,即: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Nitec)、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Higher Nitec)、国家工艺教育学院技师(Master Nitec)、技术文凭(Technical Diploma)。并提供各种类型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和课程进修,为在岗员工举办技能水平鉴定考试,等等。政府对这类学院高度重视,并给予各方面的保障。

(3)培训机构

与其他国家一样,新加坡的培训机构也是多样化的。公办民办兼有,层次类型不一。这些机构对前两类学院起补充作用,与工艺学院和理工学院一起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任。

虽然近年来新加坡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很快,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定位却非常理性。由专门的政府部门制定各级各类院校的招生计划,按照“O level”的考试成绩划分学生去向,保证各类职业院校的生源。对于工艺学院,不但不削减招生,还有计划扩大招生;对于5所理工学院,合理专业布局,使之各有特色,加上分配招生名额,从根本上杜绝招生的恶性竞争,使所有职业院校健康有序发展。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方法,加以消化吸收,并结合本国情况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方针。如今,职业教育不仅是新加坡教育的主体,也成为新加坡经济的支柱。新加坡职业教育训练的目标是:学生一毕业就要为雇主创造效益。考察中得知:受过职业训练的学生,在新加坡倍受雇主青睐。雇主对工艺学院和理工学院毕业生满意度很高①。

2.公共财政保证投入

新加坡政府是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其财政拨款占教育总经费的80%以上。在每年的预算中,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建国前1959年为6300万新元,建国后的1978年为5.2亿新元,2013年为116亿元②。新加坡教育部部长黄永宏在2011年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教育部的开支预算时总结道:过去10年,教育部以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3.5%的经费提高教育质量。从2000年至2010年,教育部预算增加了45%,教育部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约20%,这个比率,比韩国(15%)、日本(10%)、英国(12%)和美国(15%)都高。其经费有50%用于小学、中学教育,45%用于中学后的初院、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教育。

公办职业院校的校舍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并且保持每5年维修一次。

政府按照生均标准给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拨款。以工艺教育学院为例,生均标准为15000新元一年③。学生只需要付很少的学费,如华人家庭每个学生一个学期付500新元,不到生均经费的7%。马来家庭付的更少,一个学期只有400新元(可以用新加坡的工资收入作为参照:工程师月薪3000~4000新元,高科技人才6000新元左右,平均月薪3000新元)。

按照政府规定,学生到企业实习时,企业要付给学生每人每月420新元的津贴。每个学生都有时间不等的海外学习机会。参加海外学习项目的学生,每人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可以获得50%到100%的资助。政府还出资支持职业院校开展科研,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每个计划最高可以补贴2000新元。

职业院校的设备条件普遍比企业好,在本地生源减少后,职业院校有实力为企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

以上种种政策保证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避免了将学生作为简单劳动力使用等行为。

3.教师资质有保障

新加坡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经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根据需要进人,完全凭工作能力与业绩决定教师的晋升。这一举措充分保障教师能专注于教学工作。新加坡各职业院校从企业物色师资,引进业界精英,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要有至少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教师入职后有严格的教学培训,经过90学时教学培训之后才签第一个合同。
在新加坡政府职教投入的支持下,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普遍先进,甚至有实力为企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图为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空乘培训基地的教学实习机。

新加坡建立终身进修制度。政府规定每个专业教师除每年100学时的进修时间外,每5年要有半年到原企业或行业“回炉”。这样的规定使他们到学校上任后还保持着与相关企业的密切联系,保证了他们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的跟进。教师在校时教学,到企业时解难,是能力非凡的真正的“双师”。以南洋理工学院(NYP)为例,该校明确规定,每个员工平均每年必须有25 天的培训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新加坡不仅非常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而且重视教师接轨国际,鼓励并帮助教师创造机会到海外讲课,在海外企业学习或兼职,以提高师资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教学水平。

新加坡的职业院校也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以保证把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知识带进校园。在企业同意的前提下,学校请兼职教师,每小时支付80新元课酬④。

4.学生出路多样化

进入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有多条出路。进入理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工作(男生先服兵役)。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为90%,其中一半是对口就业。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掌握了市场急需的技能,在就业市场中很有竞争力,就业起薪能达到3500新元左右。如果毕业生想继续升学,也可以插入本科二年级继续学习。升入本科不需要再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科目和成绩决定。事实上,60%的理工学院毕业生继续上大学学习,其中1/3在新加坡本土升学,其余到海外升学。

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入学分数不高,但在学校学习两年后,90%可以顺利毕业,并且找到工作。他们在企业稍加培训后,能够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并且有令人满意的收入。如果他们之中有人想继续学习,可以升入理工学院的对口专业(20%~25%的学生),甚至升入本科(经过一些课程补习),也不需要再考试。

由于学生有多样化的出路,家长和考生减少了顾虑,不必担心未来的学业发展机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考生报名职业院校,甚至可以上初级大学(预科)的考生也有很多报名理工学院。

(二)紧跟市场需求和创新的专业及课程

“70年代重技能、80年代重科技应用,90年代至今靠创新”是新加坡自己总结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政府各高职教育机构和各培训中心与企业共商培训计划,所有的培训内容和课程都根据行业企业对技术的需求而制定。

1.紧密的校企合作

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企业有动力参与职业教育,使校企合作不再是院校一头热。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接收实习生的很多规定,比如在企业同意的前提下,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职业院校兼课,对课时费也有规定;又如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企业可以得到减免税的优惠,但是要按规定给学生发津贴,等等。

这样的政策环境给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学校设有“咨询委员会”(School advisory committees),人员都来自企业,每年两次评估学校课程。企业紧密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普遍欢迎实习生,以致学校的实习生供不应求。

2.紧跟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

在新加坡的职业院校,新专业的形成是自下而上发生的。根据新行业或新职业的发展,当院校感到有必要开设新专业时,会到企业聘请顶尖的专家做顾问,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前期论证后,由相关系部拿出初步意见。所有的专业计划都由对应职业资格、毕业生能力标准、教学计划和证书授予几部分组成。校内各有关方面统一意见后由校董会将新专业方案提交教育部,教育部征求其他利益相关部门意见,其他利益相关方都要签署同意,教育部才批准该专业成立。之后如果需要调整专业的部分内容和课程,则属于院校学术自主权范围内的工作。如果原有专业需要更新,步骤也基本相同,只是不用上报教育部。

这样的机制保证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里,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满足用人市场对技能的需求,同时给院校一定的自主权,使各校的同名专业各具特色。

成立于1992年的南洋理工学院由工程系、信息科技系、保健护理系、工商管理系、设计系五大学系组成。其办学宗旨是竭尽所能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与课程培训,为他们在未来生活与就业上做好准备,以便他们在毕业后能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学校的工程系由制造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电子工程、工程信息和多媒体与信息通讯科技五个专业组成。学生在第三年开始时,可以选择以上五个不同专业进行学习。这里有着新加坡工业最新的科技,包括大数据分析中心、机电一体化、3D打印等。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成功教学模式。其是指教师和企业联合进行旨在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项目研究和开发,是在学校进行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真实的项目教学。项目的发生地就是“教学工厂”,它是集教学环境、工业项目及经验积累与分享的学生实践场所,包括现代化的机器、标准的操作,以及到处呈现的产品展示。教学工厂的项目一般由来自多个领域教师参加,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学校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支持,学生在获得专业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企业为教学工厂提供设备场地,学校与企业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教学工厂保证了学生在三年学习中犹如处在一个大企业的不同部门,既学到有用的理论知识,又获得“企业”所需的有效技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群体精神、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灵活应变能力,毕业后更容易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工作中。经过多年努力,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院内各处的电子钟、灯具控制器,各门口的刷卡器、送信箱等都是他们设计的。对社会,他们与公司合作,如摩托罗拉的机壳设计就是他们的杰作;与航运合作,制作导航信号灯;与地铁站合作,为新加坡的地铁设计收费卡;与医院合作,为模拟手术制作头颅骨的壳,便于医生在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还与国际伙伴合作,开展国际培训课程。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食品创新资源中心(Food Innovation and Resource Center)是支持食品类专业技术创新和师生实践的机构,同时该中心也为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服务。这是新加坡职业院校支撑专业建设的特色模式。该中心的业务主要有咨询、培训、应用研发(Applied R & D)。在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心从事的技术创新有食品加工开发、食谱(秘方)、质量评估、加工设备的应用研发等,具体项目包括减肥、老龄食品、市场调查与客户、新产品、产品改良、副产品利用、高温过程、包装材料和技术、保质期、设备研发、营养食品(冻干技术)等,与公司合作的单位中80%是中小型企业。公司接受实习生和教师实习,对相关专业的竞争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艺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有五大类,即应用健康科学、商业与服务、设计与媒体、电子与信息通讯、工程和酒店等,其中航空科技、航空电子、海事科技、零售和橱窗布置等都是独有的。专业紧扣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好,同时区别于理工学院的专业,加上现代的校园环境、先进的设备设施,形成工教院的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

3.中职教育多样化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

工艺教育学院属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其办学目标是为毕业生提供好的工作、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学习深造机会。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以“一校三址”方式办学,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令人兴奋的、高质量的、满足全球化市场经济性发展需要的学习机会”。这里的学习者不但包括全日制学生,还包括各种离校生和成人。

工艺教育学院的最大特点是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学生由此获得不同级别的资格,其资格体系分为四个级别: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成功教学模式,师生在这里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真实项目教学,并为企业提供服务。图为南洋理工学院大数据处理中心。

(1)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Nitec),入学条件为GCE的“N”或“O”级水平;

(2)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Higher Nitec),入学条件为GCE的“O”或“N”A级水平;

(3)国家工艺教育学院技师(Master Nitec),入学条件为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Nitec)以及若干年工作经验;

(4)技术文凭(Technical Diploma),入学条件为相关专业的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Nitec)或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Higher Nitec)。

这些不同级别的证书相互沟通,建立起灵活、有效而且相互衔接沟通的“分级制度”,在中职教育层次建立起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见图2。

新加坡中职教育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分级制”,即在中职学校的“大屋顶”下,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有选择的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技能为基础。每个专业的课程包括15%的生活技能课程(即我们所说的普通文化课)模块、80%的核心课程(专业课)模块和5%的选修课模块。所有这些课程均采用综合化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涉及规划、探索、实践与实施全过程,以及对整个工作学习过程的反思,也被称为“辣椒模式”。

所有核心模块中都包括理论和实践部分。为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所有课程设置都是以学生专业能力的开发为目标。其课时分配比例视专业不同有所不同,一般为理论课40%,实验课20%,项目开发18%,工厂实习10%,其余为行为素养规范方面的教育。由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完成了4年中学学业(相当于我国高一),职业学校文化课课时不多。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新加坡中职教育课程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面的人才培养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新加坡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为确保其在全球化经济大环境下的竞争力,新加坡认为,其劳动力大军必须有能力快速适应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善于抓住机会。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提供跨学科、多层次的学习机会,不但让学生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技能培训、创业教育、领导人计划和全球教育项目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手、头、心合一的教育”,不仅学到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具备独立性、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从而适应未来工作和社区发展的要求。

二是“基于职业集群的课程框架”模式。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学生必须具备范围更广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更强、更灵活的学习能力。2014年开始,新加坡引入“基于职业集群的课程框架”(CCF),即从过去培养学生“单一职业”的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掌握一个“职业集群”或一组相关职业的共同技能和知识。CCF的特点是:每个职业集群有若干职业方向和数量更多的专业化方向,包括内容和级别不同的学习内容。在一个集群内学到的能力,可容易地迁移到本集群中其他专业化方向。这不但提高了在一个职业集群内灵活就业的可能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跨学科发展。“职业集群课程框架”是应对未来工作方式变化做出的反应,它为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相关职业广泛工作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更加灵活的综合性课程,获得一个职业集群所需的综合能力,可以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和接受继续教育进行更好的准备。由于不同级别之间的更好衔接,学生不但可以节省学习时间,而且有更多的跨领域学习机会。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职业集群课程框架”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学成本。

三是按照企业要求及时更新、完善课程计划。为确保课程计划满足企业和行业标准的最新要求,新加坡建立了完整的课程评价和管理体系,保障其课程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不同专业的学术咨询委员会(AAC)负责各自产业集群的课程标准。AAC定期讨论和审查课程计划,提供来自产业界的反馈意见,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AAC的代表包括雇主代表、来自各行业的高水平实践工作者和专家。

当然,新加坡(中职)工艺教育学院的课程也有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随意性较大,对职业发展的规律性关注也不够。因此工艺教育学院一些高水平的技术类专业仍然引进德国和法国相关教育机构的课程。

理工学院的学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习基础课程。第三学年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成绩选择专业,然后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实验。这一年中有14周全日制项目制作及8周的企业实习(可以在学院内企业或学校工厂完成)。每一学期都开设主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必须及格,而选修课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进行选择,便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达到180分才可毕业,不及格者可在校延长一年积满学分数。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开展体验式教学。各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创设体验式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为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飞机维修实训场

职业院校的课程多数是证书课程,每个课程都对应相关证书,多数证书属于文凭证书,证明学生已经完成该专业的学习任务,可以获得文凭。如逸安理工学院的“资讯通讯技术文凭课程(Infocomm Technology)”“信息安全和取证文凭课程(Information Security & Forensics)”“财务信息学文凭课程(Financial Informatics)”;也有一些证书是职业证书,证明学生已经经过该职业的岗前培训,可以上岗,比如家用管道证书课程、家用空调证书课程、电焊证书课程,等等。

(三)体验式的教和学

1.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学习

新加坡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都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学习,注重“实境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注重发挥个人特长,鼓励教学做合一。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全球化学习,一切为学生”。工艺教育学院针对学生中小学阶段成绩不好的特点,制定了“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的方针。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品德、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弱、学习兴趣不强的事实,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教师说,“我们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骗’着学生去学习”。学校降低了课程的学术化要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和案例学习发现新的技能和知识。在基于问题的学习小组工作中,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练习他们学到的东西并设法将其展示出来。学校很重视创造体验式学习环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除了真实学习环境外,信息化手段也是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学习的重要措施。学校普遍采用面授与e-learning 结合的混合式学习,20%~30%的课程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的,包括微课、翻转课堂等。一个有利条件是他们可以直接利用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目前各理工学院正计划在商业机构的帮助下建立平台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

2.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

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投资带来了教育的高度现代化,也带动了新加坡创业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由于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硬件的改善,新加坡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师从过去传统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很多大学相对减少教师直接授课节数,而增加了辅导课节数,并突出个别辅导,采用创新互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融入创业的生态圈,使师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迪,形成“互通、互助、互联、互促”的交流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学员的自信、沟通与思辨能力,优化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他们还采用案例分析、现场角色模拟、分组讨论、计算机模拟、拓展训练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实战模拟,另一方面将学生直接导入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风险投资人、发明家、知识产权律师直接对话的机会。

在新加坡的职业院校,每个学生都有指定指导教师,该教师讲授第一年课程;每个学生有参与校企合作活动的计划;每个学生有以活动为基础、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习途径;每个学生有海外学习机会。这些措施有利于为青年人创造具有批判性和创新的思维,有利于实现“坚实的教育,全球的眼界,学习和社交空间的能力建设”,有利于使毕业生实现“能工作、会生活、面对全球(work-ready, life-ready, world-ready)”。

参 考 文 献

[1]张秀君.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教通讯,2012(36):78-80.

[2]赵革委.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0):73-74.

[3]王聪,唐玲.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5-66.

[4]赵佩华,钱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88-90.

[5]李晓杰.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演进论析[J].职教论坛,2013(31):85-88.

[6]ITE. Prospectus 2014: Full-time Education & Traineeship[Z]. Singapore, 2014.

[7]ITE. Prospectus 2015: Part-time Education with ITE CET Qualification. Singapore, 2014.

[8]Nangyang Polytechnic. Prosprctus 2015/16[Z].2015.

[9]新加坡教育联盟. 新加坡:经济危机不能影响教育 教育拨款仍年年增加[EB/OL].[2010-03-10].http://www.studysg.com/detail_6291.html.

Walking into Singapor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Liu Zhanshan, Wang Wenji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xperiential teaching; market demand; specialty setup; Singapore

Author  Liu Zhanshan, standing director of Chinese Societ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29); Wang Wenjin, director of train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Societ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作者:刘占山?王文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