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其现象更加明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民带来了希望,然而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文章主要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予以总结,希望对下一步该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起到参考和完善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论文 篇1: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推进解决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困境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员流动频繁而发生了巨大冲击。老人面临无能力养老,无人养老等多重困境。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服务的供给面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参与程度不够,专业机构缺乏等多重问题。在低生育率背景下,要推进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困境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政府、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适当引进必要的社会援助机构,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完善,满足农民养老保障的需求。

关键词: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农村 养老

一、引言

我国人口现在面临低生育率、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人口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数量,包括人口结构,性别结构都面临了巨大的压力。而我国的农村在面对这些变化时,显得尤为艰巨。我国的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且由于生育意愿及政策的影响,导致年轻人口的净流出,人口结构出现明显的失衡,农村有大量需要解决养老问题的老年人。本文着力于探索建立多层次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发挥个人、社会、国家多方力量,解决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难点。

二、现状及问题

几千年来,养儿防老一直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社会人员流动小,子女与父母居住地距离短,方便子女照顾,而当今社会,城乡就业机会的巨大差异,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特别是年轻一代纷纷到城镇工作生活。留下大量老人,养老问题面临多重困难。

1、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压力逐渐增加。随着前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后续影响力,导致当前进入老龄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当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人员多是上世纪婴儿潮时期的人员,正式人口集中出生的时期,所以老龄人口增加速度快。同时一些原本在外乡工作的人员,到了养老时期,由于生活成本过高,在工作地无住房等现实原因,让他们选择回乡养老。这些多重原因,导致农村的老龄化增长速度非常明显。

2、家庭养老面临诸多问题。我国农村的传统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也面临多重问题。由于城乡就业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很多适龄青年选择到城镇工作,传统的居家养老面临冲击。一方面青壮年不远留在农村,另一方面两辈人的生活差异以及老人不愿离乡背井到陌生城市生活。导致了农村的空巢老人数量庞大。

3、社会养老服务的缺失。当前主要补充养老机构还是集中于城市,农村的养老机构从数量和质量上面都处于比较弱的境况。一方面,老人思想观念不容易转变,认为机构养老会让人像话,子女也存在为了面子不愿意让父母去养老机构,另一方面由于收入较低,农村老人也不愿意花费大量金钱到养老机构。多重因素导致农村的养老院缺乏市场以及开展的动力。

4、养老专业人才匮乏。大部分有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养护专业人才更倾向于去条件相对较好,规模更大的大机构工作,而乡镇层面设立的养老院多是由民镇干部兼任。在管理人员素质、绩效考核机制和专业性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专业知识的匮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让村镇级别的养老机构面临多重问题。

三、解决方案

面对多方因素共同造就的农村养老难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保障模式,帮助农村老人解决养老难问题。

1、国家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养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的差异导致农村青壮年的流失,特别是在就业问题和基础建设方面的差异更是影响家庭和社会养老的重要因素。近十年中,国家已经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投入,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在一些助农项目上也有了巨大的成就。但这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养老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只有让经济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

2、引入社会养老体系,并提高其专业性。专业的养老机构在农村依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思想转变需要一定时间,更重要的是由于当前的养老机构的专业能力不够,专业护理知识以及心理辅导等都存在明显的短板。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多层次养老的认可,还可以适当股利老人进行体验,特别是类似“医养结合”等一些新的养老观念,帮助他们减少心理压力,对养老院有正向的评价。养老院也应该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系统化、专业化,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输出,同时结合当地情况采取合理的激勵考察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注重传统家庭养老的作用。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也是农村老人接受程度最高的养老方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对老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家庭成员对老人心理的安抚作用远远大于其他人员,应该多宣传传统的尊老爱幼思想,提倡家庭成员增加对老人的关爱,农村养老问题不能一刀切,认为有了社会和国家的参与,家庭就能不再承担任何养老责任。家庭一直都是养老保障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多层次养老保障模式下,家庭的作业也是不可替代的。

4、社区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互帮互助政策。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性比较强的区域,老年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弱,社区对当地老人的了解程度相对比较深入。可以多提倡在社区范围内的互帮互助行为,提倡志愿者的一对多帮扶,引导当地工作人员近地探望帮助老人。农村老人多有明显的故土情怀,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员可以适当帮助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比较相近,容易沟通理解彼此。在地理位置、情感和时间上有更明显的优势。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问题研究趋势分析[J].曹献雨,睢党臣.经济与管理.2018(06)

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D].侯翠芳.浙江工商大学 2020

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J].蒋守勇,施丽云.中国集体经济.2018(32)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及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J].胡亚光.鄂州大学学报.2015(06)

重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J].黄婷婷,王海滨.价值工程.2016(12)

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陈天红.岭南学刊.2021(02)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J].郝丽,肖宏宇.就业与保障.2020(02)

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制度创新与路径优化[J].陈晓婧.纳税.2019(33)

作者:陈俊然

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论文 篇2: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研究

摘要: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其现象更加明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民带来了希望,然而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文章主要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予以总结,希望对下一步该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起到参考和完善作用。

关键词:欠发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8月18-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新农保试点的政策措施,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些政策对于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人口占8亿的现实国情,是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等一些惠农政策的又一重大举措。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本文试图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上,总结出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下一步制度完善,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1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养老保险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状况,包括家庭养老,社区集体养老,自我养老和农村社会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四种方式各自出现了不同的漏洞。

1.1 家庭养老主导不在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大约占农村养老比重的90%。农民祈求多子多福,秉着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其年老体衰、丧失劳动力的时候,能够从经济上和精力上得到儿女的照顾,从而安享天年。可以这么说,家庭养老的方式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普及、经济体制的转变,家庭养老的方式已渐渐失去其在农村养老中的主导作用,其他方式的养老逐渐显露其优势。

1.2 集体养老不能普及

集体养老也即我国常见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指集体对农村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给予吃、穿、住、医、葬五方面的帮助,帮助那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我国各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相继创办了敬老院,由集体雇佣专门的人来照顾五保老人。农村五保养老资金从2000年开始,主要是上级财政的支付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安排。农村五保户供养对我国农村养老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只是对那些特殊老人实行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农村老年人,因此这种集体养老也不作为我国农村养老的重要方式。

1.3 自我养老功能减弱

自我养老主要是指那些老年农民,没有依靠子女,又达不到五保户的要求,只能自己继续参加劳作,自力更生,来养活自己,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耕作。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其是西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并且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增长缓慢,致使土地的保障功能減弱,农民已不能完全依靠土地保障自己的晚年了。农民养老成本的增加,已是单纯依赖土地收入不能得以解决的了,自我养老的方式问题百出。

1.4 农村社会养老有待改进

农村社会养老是指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按一定比例承担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为解决农民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保证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是在现实中,这种保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从而实现其真实价值。

2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

在实践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以县为单位的,这与其他保险存在差距,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想在一个县的小范围里把养老的负担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中的人口中分摊开,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毕竟一个小的辖区里人口指标差别小,同一年龄层的人口老龄化相似,疾病、家庭结构及收入水平都相差无几,保险系统内互补性差。而养老保险层次低、范围狭小、覆盖面过窄、社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分散风险的能力。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是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缴纳的,农民缴费标准为每一个月2元到20元,共设10挡,但是多数农民却选择的是保费最低的2元,10年后每月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领9.9元,这远远不能解决其养老问题。

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县里统一管理的,以购买国家政府发行的高利率的债券或存入银行确保增值,但现实中,因缺少合理的投资渠道以及投资人才,一直都是采取存入银行的办法。自1996年,受银行利率下降、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恶意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别说增值了,保值都很困难,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数量。

2.3 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是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现实中,很多集体补助能力不足或是几乎没有,而政府的扶持政策又不能到位,剩下的也就成了农民资金缴费自己养老。这样因制度设计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政府投资不足、农民待遇过低,最终直接导致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参保资金的不足从而导致养老保险工作难以实施,或者说基本停滞,因此也不能让农民感受到老有所养的作用,致使农民参保热情急剧下降。

3 结论

随着农村社保的深入实践,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渐渐接受这种养老措施,但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发展社会保障的重要前提,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社保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的收入不高,因此在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中,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增值保值;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参保;三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村参保的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战梦霞,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J].特区经济,2010,(2).

[2]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海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J].经济研究导论,2009,(32).

[4] 吴昊,司翠.中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0,(1).

[5] 张敬一,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万怀韬,河南驻马店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县域经济;朱四元,湖北荆州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方向:农村改革与发展。

作者:万怀韬 朱四元

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论文 篇3:

创新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探析

摘 要:我国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是重中之中。根据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区农村经济收入状况和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实施状况,探讨将农业税改革为农村社会化养老基金,加上国家专项扶贫财政资金的配套补助,由省级统筹,建立农民的社会化养老保险体制,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养老的可行性。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创新;税改金

一、西部农村老年人口现行的养老状况

自民政部于1991年开始实施“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截至2000年底,全国积累养老金198亿多元,黑龙江、上海、湖南、湖北、海南等7省市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部、省、地、县、乡、村六级工作网络,积累基金达150多亿元,占现有基金积累数的绝大多数。西部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区(以下简称5省区)由于滞后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使得农村社会化养老工作几乎处于空白境地,只有陕西和宁夏少数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累计有450多个乡镇参加了统筹,积累资金约一亿多元,人均交费均为最低档次的每月2元,即使累积到十年后再发放,人均每月只有6.8的养老金,远远不能满足养老之需。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微弱,家庭在老年人口的经济供养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西部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5省区农村老年人口的平均年收入756.0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7%,把5省区城乡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作横向比较,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仅及城市老人的22%,经济收入上的悬殊更说明了西部农村老人是更需要给予密切关注的社会群体。

二、西部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养老社会化覆盖率低

由于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集体经济微弱,国家的政策扶持的有限,使得民政部于1991年实施“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在这5省区的覆盖率很低,仅仅只有4.1%,根本达不到社会化养老的需要。

2.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减弱

一方面,由于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微薄的农业经营收入使得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人口加大了向城市转移趋势,许多人从事第三产业劳动或劳动密集形、技能大众型的劳动,处于城市社会的最低层,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使得他们对家庭人口的供养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简单化,人口变少,而具有劳动力的农村人口又流向了城市,这使得在家留守的老年人口对家庭养老的依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减弱。

3.土地保障功能的衰退

一方面,由于恶劣生态条件和薄弱的农业生产条件,使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成本高而产出少,再加之农业税费的负担过重,使得农业种植面积大为减少,土地收入日益减少,土地对家庭的供养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被频繁与不合理的征用,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不稳定、征用补助标准过低,来自土地的收益大打折扣,因此土地的保障更为微弱。

与全国农村人口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收入偏低;与全国平均农村社会化养老覆盖率相比,西部地区则几乎处于空白;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长期积贫积弱并出现土地收入衰减,这些充分说明西部农村老人是更需要社会给予密切关注的群体,因此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建。必须建立一个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体系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对西部农村老人的冲击和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

三、西部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讨

结合西部农村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利用农业税改革的契机,探讨建立西部农村养老保险新制度。我们的设想是:把农业税改革为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资金由各地市税务部门转移至省级税务部门,再由省级税务部门结转至省级社保财政专户,由社保部门负责基金的运营管理和按计划发放。该方案简称为税改金、省级统筹的社会化农村养老模式。

1.农业税改制为农村社会化养老基金

2004年3月,国家提出逐步取消农业税,为农业税改制为农村社会化养老基金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中央一号文件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现状深刻的认识和迫切解决的高姿态面世,这对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经济薄弱的西部地区农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幸之又幸的大事;社保制度的入宪,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地位,这对最需要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西部地区农村来说更是孕育了无限的期望。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2年统计年鉴网络版第十一卷”

从西部地区农村收入状况来看,按国家农业税收以地区农业生产收入的5%征取,则西部地区农村人均缴纳为70元左右。但在实际征收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人均负担额,从1990到2000年平均达到146元,超出国家规定两倍之多。这种事实上的不公正已经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是导致了农业播种面积萎缩、产量降低,也剥夺了农民扩大农业再生产的经济实力和主观意愿。这一现状使得在税外单独征收基金实施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体制建设可能性不大。

通过以上分析,一方面,在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的趋势下,将农业税改制为农村社会化养老基金,客观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基金仍由税务部门代征,不会产生新基金征收的成本,另一方面,基金的改制统一征收,可以大大减少以前农业税征收过程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保障了他们的长期养老。农民对社会化的养老需求已成为客观的态势,只要宣传到位,农民是乐意支持的,因此基金的改制征收工作具备可行性。

2.基金的省级统筹征集

由各地市税收部门在每年农业税征收时间代征基金,统一结转基金到省级税务部门,省级税务部门再将基金转帐至省级社保部门,然后省级保障部门根据各地市的申领计划拨款到该地市的社保部门。收支两条线,可以减少挤占、挪用和非法任意占用基金的情况,使基金的安全得到保证,使今后的发放工作得到极大的保障。省级统筹一方面掌握社保体系的人事权,可保证征收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这一政策的实施得到各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省级统筹可以极大解决同一省区因地区经济差异带来的工作普及和推广难题,由省级保障部门统一调拨资金,就可以平衡同一省区因经济水平差异而造成基金缺口,有力地保证了社会化养老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在实际操作中,实施税改金,将原本用于交纳农业税的资金由税务部门代征,在社会化养老帐户中列为个人基金。按照国家现行的农业税征收比例为基准,以 5%的比例在西部地区的平均征收的数额为70元。人均月交纳费用为6.7元,显然这样的交费数额积累起来的基金对于养老来说起不到实质作用。既然为社会化养老体制,那么投资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至少国家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国家每年用于扶贫的基金为200亿元,而国家每年在西部地区投放数额已达150亿元之多,但是真正到达扶贫对象手中的资金少得可怜。根据国家审计署2002年审计资料显示,西部5省区违规挤占、挪用、贪污的扶贫基金为实际总额的2/3,也就是说真正能够起到扶贫作用的专项资金仅有50亿元。我们按照西部5省区现有的人口状况分析,基本情况是2000年西部5省区人口为23473.65万人,为了使现有的扶贫资金能够达到最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设想拿出100亿的资金配套到西部5省区的农村社会化养老基金,那么人均可达到43元。这笔资金在社会化养老基金帐户中列为社会化配套基金,为省级统筹,用于平衡同一省区内的各地市因原农业税征缴基准差异而产生的养老基金差额,这笔基金再加上个人基金,合计123元。扶贫基金的救济对象大多为生活无依靠的老年人口,将扶贫资金统一配套于他们的长期养老,可能会减少他们目前的到手的扶贫金数额,但总体上对他们是很有利的:一方面统一配套可以保证专款专用,充实扶贫基金;另一方面使他们的长期养老和生活可以得到基本保障,按照累计十年后于每月月初开始领取养老金,则如下表显示:

这一政策实施10年后,这些地区人均每月可领取35元左右的养老金。这笔养老金对于有农产品保证食用又有家庭支持的西部农村老人来说,可以初步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这一政策把扶贫与养老很好地结合起来,是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养老保险的可行性途径。模式图示如下:

3.这一构想的优点:

(1)政策的实施基本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又可减轻农民养老压力,使国家每年的扶贫基金的边际效应达到最大化,也没有从实质上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2)农业税交纳对象转变来的投保对象基本上普及了西部地区所有农村人口,不用甑别参保对象、也不用细分具体的费用交纳数,作到了应保尽保,这极大减轻了社保机构的工作强度。

(3)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下,首创性优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落后的西部省区的农村养老问题,对促进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探索性的税改金、省级统筹的社会化养老制度,当然还面临一些尚待解决问题,如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加快,这个帐户的归属地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城市化进步,这个帐户如何实现与城镇现行模式的接轨,达到一元化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比较而言,这个帐户的基金累计额度较少,如何增加基金额度,提高保障水平更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统筹解决,对于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乔晓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分析[J].北京:人口研究,1998.3.

[2]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J].北京:社会保障制度,2002. 2.

[3]于景元、袁建华.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北京:中国人口学,1992.1.

[4]康文龙.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目标选择[J].昆明:云南社会科学,1999.2.

[5]郭晋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览[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6]温兴琦.切实关注农村社会保障[J].北京:宏观经济研究,1999.5.

责任编辑:浩 宇

作者:凤启龙

上一篇:会计内部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中职旅游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