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法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分层次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是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有效的实现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目标。

第一篇:分层次教学法论文

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出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盛况,程红兵、李镇西甚至起步更早的魏书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收获和独到的见解。这让教师更清醒地认识到,搞好高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只是低头赶车,还要抬头看路。

路在脚下,脚下的路,要摸索,要探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情况也越来越多样,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各有所求,学习能力也有高有低。有的学校采取分快慢班或实验班的形式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名目不同,目的相近,以名次促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希望优中选优,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体制面前表现得有些尴尬,有些无奈。普通班也好,实验班也罢,只要是班级授课制的状态,就会凸显出学生的差异性,也许语文的学习差异性稍微弱于数理化,但是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于是,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遭遇了第二次尴尬。所以,对于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这一课题,需要教师潜心探究,需要教师努力完善,以便更好地遵循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寻找个别差异,发现差异中的可塑性因素,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实现教育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

一、教学观念要转变

1.教学主体是学生。

教师为人师表,都知道做教师是良心活,经济发展了,教师的待遇提高了,地位也在提高,但是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师道尊严似乎并不重要。在课下,学生和教师是朋友,随意而不拘礼节;教学的讲堂也不再是“一言堂”,教师的一段讲解有时会被学生打断n回,或者先经一番拷問,除去很多种可能才能讲解完毕。如今的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情绪的变化都是教学的一部分,更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学生想学、学生学了、学生会学才是教学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是教育教学的主体,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目的。

2.重视后进生。

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比尔盖茨也说,“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到头来你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这无不昭示教师,学生都有他们可贵的一面,今天的后进生曾经可能是优等生,将来可能是某一行业的奇才,所以给他们一个平台,帮他们成就人生的辉煌。优秀教师霍懋征教育学生从未找过家长,特级教师魏书生积极研究探索教育后进生,给他们学习的方向,让他们享受学习。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人们,顽石也是石,朽木也是木,顽石可雕,朽木可化。只要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3.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注意多学科交叉。

独生子女增多,科技进步,信息量增大,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观察不同学生的行为特征,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文史哲不分家,理化生也要懂,媒体和网络发展迅猛,学生知识面宽,也就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利于教学的需要。一杯水和一桶水的理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厚积薄发,才能高屋建瓴地全方位把握课堂教学,成功地進行分层次教学。

二、教学设计要多样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教学设计多样可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

讲读课中,要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问题提问过程中也要注意多关注程度稍差的同学,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能力稍差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多鼓励成就感低的学生,避免他们出现习得性无力感的情况。强调学生间的合作探究,鼓励资源共享。比如,在设计《包身工》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小组间的合作,以主题探究、文本探究和纵横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课上研究文本,课下查资料,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学生间的互补互助,以达到思维最活跃的状态,进而引起不同层次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略读课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设计问题,大胆引进六步教学法,让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模块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出试卷,互测互评;在作文写作训练中,也坚持采用互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2.立足生活,多元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对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正确地反映现实规律的真理,而且是一种干预生活、影响现象发展进程的手段。”有人曾质疑过语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其实文学性也好,工具性也罢,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有性质,要关注生活,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生活中体悟到语文的重要,看到自己的成果。高一教学中梳理探究部分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都是学生热衷的话题,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后进生表现出非凡的热情和成就感。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是作为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也有一定之规。语文教学法中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都给教师无穷的启示。所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师探索的方向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侯凤杰

第二篇:有效实施分层次教学 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摘要】 “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是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有效的实现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目标。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分层次、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没有价值的数学既使人人能够接受也不应进入课堂,数学教育首要的是让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这样宝贵的时间内仅仅学习从属于哪一种价值或需要的知识,而必须设计出具有双重乃至多重价值的数学课程。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们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了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两个层次。

1.1 显性目标:让学生认识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掌握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一课时,我们确定其显性目标为: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2 隐性目标: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如:函数思想、统计思想、优化思想和计算机思想、应用意识等),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主要用于分析问题的模型化能力,主要用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一般智力意义上的推理能力等)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数学品质(如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求实创新精神,一丝不苟,勤奋学习的科学态度等)。

2 学生主体分层次,实现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个性等差别把学生分为A、B、C、D四层。A层学生是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较高、性格开朗活泼、个性独特、有独创性的学生。B层学生为在各个方面都较突出,但有一个或两个方面稍差的学生。C层学生为某一方面较突出,其他方面稍差,和成绩不稳定的学生。D层学生为知识水平低,能力发展慢,性格、个性方面稍有缺陷的学生。然后由每层中抽出一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为了保证人人都能在小组中积极活动,我们经历了这样几个探索过程:

2.1 小组活动无序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分组后,教师的管理没有跟上,致使分组活动成了几个优秀生的表演舞台,而其他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2.2 教师介入管理阶段。为了改变 这一现状,我们特别任命学困生(即每组中的D层学生)当组长,赋予它们一定的小权利和小义务(如分发学习材料,管理小组纪律等),其他学生各展所长,有的当记录员,有的当计时员,有的当发言人,强化教师的介入管理,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2.3 学生自律学习阶段。通过前一阶段的介入管理,使学生学会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到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去。这样人人参与,个个争先,使小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使人人都能在小组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3 课堂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施教,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分层次,注重一个“活”字,即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我们总结出了“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大致如下:

3.1 分层生疑。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包括两个部分:①创设情景。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①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在感受学习情景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然后小组内互相解答这些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在小组内得到了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便随手记录下来,留待全班集体研讨。实际上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虽然不大,却突出体现了分层: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全班学生提出各个层次的问题,这就为第二个环节合作质疑埋下了伏笔。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既能充分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又为学生下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3.2 合作质疑。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它包括小组讨论、合作验证、总结概括三部分。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步骤是让学生结合第一个步骤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使学生思维发生冲撞。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不同,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乃至争论,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一教学步骤的设置,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而作为合作验证来说,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把本组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来。这样,合作学习中便出现了学生的猜测,推理,操作,实验,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一些疑惑迎刃而解,使有价值的数学规律产生于学生的勤奋探索之中。但由于学生思维水平所限,此时仅是小组归纳,是否精炼还需经过验证。这样第三个小环节总结概括便自然浮出水面,使学生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和点拨者,它强调老师要备问题,但又严禁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出示问题,教师课前备好的问题只能作为各小组提出问题的补充和完善。

3.3 探索解疑。这一环节是对知识的深化和概括。它包括深化讨论和学习小结两个层次。前者主要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后者不仅总结所学知识内容,更要总结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和方法。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这一环节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1、组内合作,深化讨论

(1)、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吗?

出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能切的),让各组长任选一个,组织本组同学验证。

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是绝对可靠的,因此,组织学生对总结出的公式进行验证,增加了结论的可靠性,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2)用字母表示公式。

(3)让学生尝试完成例1并交流订正

(4)合作探索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5)让学生尝试完成例2并交流订正。 '

2、学习小结:整理归纳,总结学法。

通过学习我们探究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呢?

3.4 分层递进。包括验收反馈、小组批改、主体重组和布置作业四个环节。其中验收反馈以课堂练习为主,它既是学生深化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手段。小组批改采用小组或同位的形式批改练习、分析纠错。主体重组是学生分层的再处理过程,不可能每堂课都搞,而是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灵活处理。布置作业指家庭作业,也注意了分层,即根据知识的难易、学生思维的差异等合理安排。

3.5 反思创新。这一环节由完成作业、互批互改、反思创新三个层次构成。一般来说,下课前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所做的练习以及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和整理,课下写出反思报告,以利于知识的应用及后继知识的学习。及时进行反思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长此一往,必定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大有益处。

这一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了主动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对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如何实施“小组研讨”并在其中探索学习、合作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作相应的调整,以便于发挥其最大作用。

4 练习分层次,让学生学得扎实稳固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及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练习可按三个层次设计:模仿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1、模仿性练习: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右图:

a.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b.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c.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d.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发展性练习:

一个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3、综合性练习:

把右图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15厘米,10厘米,5厘米)

5 作业分层次,自选A、B、C

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乏的环节。课后作业如果一刀切,往往会使 A 组学生吃不饱, D组学生吃不消。因此我们在课后设计四个层次的作业,即模仿性习题、发展性习题、综合性习题、提高性习题,要求 D组学生完成第一层次习题,第二、三层次习题选做, C组学生完成第二层次习题,第三、四层次选做, B组学生第三层次练习题必做,第四层次选做。A组学生第四层习题必做,其他习题选做。选做题由学生选择做与不做,这样作业量与难易程度与学生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分层次布置作业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 D组学生没有强迫性,不会产生抄袭现象,每组学生中还有人会去尝试着完成更高层次的习题,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6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体系下的数学课程,将在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为此,我们设立了数学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对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指导,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上一学期,我们重点开展了“智力七巧板”的操作培训活动,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班学生在第一届“智力七巧板”竞赛活动中设计的七巧板多副组合图案获得济南市一等奖,山东省一等奖。在第二届“智力七巧板”竞赛活动中设计的七巧板多副组合图案获得济南市二、三等奖,单人比赛获章丘市一等奖。

7 评价分层次,建立自信心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此,我们建立了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具体做法是为每一个学生设立成长记录袋,把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记录下来。记录袋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家长的评价,还有学生自己的评价。使学生逐渐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养成自省,自律,自为的良好习惯。

现代人才观理论认为:优秀人才不一定是少数,在一个班内应该有三十人、四十人,甚至是更多的人成为优秀人才,不能只有几个人才算优秀。过去的人才往往和一般人群有对立关系,是被“神化”的人,往往是在对别人否定的基础上选拔上来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起就接受失败的教育,那怎能期望他长大后的成功呢?如果成千上万个孩子带着失败的心理走上社会,那又怎能期望我们社会的成功呢?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人人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把千差万别的孩子都培养成胜利者,培养成社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秦田荃:《主体分层,探索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 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让学生走进思考的世界》

[3] 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力》

[4] 布鲁克菲尔德著:《批判反思型教师ABC》

[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6]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

收稿日期:2008-4-28

作者:王蕾华

第三篇:古代文学分层次教学初探

摘 要:大学生对古代文学教学的需求日趋丰富,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发展的绊脚石,故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古代文学分层次教学主要有三层:其一,人文素质型教学,是基础与前提;其二,实践创作型教学,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必要;其三,学术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古代文学 分层次教学 人文素质型 实践创作型 学术研究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丰富,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熟悉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古文释读文献的能力。然而,古代文学课时一缩再缩,现已压缩至240学时,分四个学期在大二、大三两年时间学习。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如此丰富的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又要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难度比较大,故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本文拟以《古代文学分层次教学初探》为题对人文素质型教学、实践创作型教学、学术研究型教学等缘由、内容以及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人文素质型教学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等教育改革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贵族化转为大众化,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既然如此,在教学内容上势必有所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面对素质教育被忽视的问题,“教师应该自觉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联系当代社会与文化,更新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具有新颖性、前沿性、知识性和思考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古代文学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

人文素质概念的内涵解释众说纷纭,但基本特质不变,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要有人文知识,也要有人文精神。古代文学课程人文素质型教学肩负着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措施上,主要有二:其一注重经典,在文本解读时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经典之所以形成,与经典在历史文化中的接受过程息息相关,“经典包含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不仅仅是待人接物的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它包括一种境界,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2]。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教学过程时,注重经典内涵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如讲授陶渊明作品时,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正义正气的人格品质,也可以展开联想:陶渊明追求的桃源社会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其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古代文学课程体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基本素养,故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践创作型教学

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相结合是目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迫切之点。所谓实践创作型教学是指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人文素质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际创作的能力,主要指古典诗词的写作。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大学校园出现了大学生对古典诗词了解甚少的现象。2007年8月10《光明日报》报道:尽管喜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很多,但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从阅读量来说,自认为量较大的只占4%,绝大多数学生自认为阅读量一般,占总人数的78%,甚至有许多学生几乎不读古典诗词,这些人比例高达18%。而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大学生的古典诗词写作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三个步骤:其一熟读经典诗词,其二模仿和韵,其三即景写作。鉴于二本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的古典诗词修养有限,故古代文学实践创作型教学不是普及的,而是在人文素质型教学的基础上面向其中一部份古典诗词爱好者。古代文学实践创作型教学的首要阶段即是要求学生熟读经典诗词,因为只有熟读,才能对古典诗词创作的相关环节有所了解。熟读经典诗词之后,学生还不能立即进行即景创作,其中还有一个环节,那就是模仿和韵。古代文学实践创作型教学中的模仿和韵类似于书法中的临摹,既熟读了经典诗词,又为即景创作做好了准备。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要鼓励一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即景创作,抒写真情实感。

三、学术研究型教学

研究型教学既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参与协助者。所谓主导者,是指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钻研、分析、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皆处于茫然无绪的状态,因此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时,教师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培养学生批评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因此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比,教师又处于参与协助者的地位。

研究型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三。其一,指导学生研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研读教材是解决这一紧要环节的首要一步,也是重要的一环。首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优点,这需要从总绪论与每一编的绪论入手;其次,注重教材的注释,从注释中扩展自己的知识以及挖掘线索;再次,提供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研修书目,如《两宋词史》、《中国词学史》、《唐宋词汇评》等。其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教师的科研心得,做到教研结合,以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新的研究成果是促进良好教学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特别是将自己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与学生交流,这样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其三,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古代文学的考试一般以闭卷考试为主,其题型主要是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以及赏析题等。大学古代文学考试的内容以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笔记为主。然而,大学教学不是比赛学生的记忆力,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掌握知识。斯塔夫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用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3]因此,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考核方法与普通人文素质型教学有所不同,主要以撰写课程论文为主。故在进行研究型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4]。

四、小结

古代文学分层次教学宛如金字塔。人文素质型教学是古代文学教学分层次当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亦是首要执行的。可以说,人文素质型教学是后面两层次实践创作型与学术研究型教学的前提,没有人文素质型教学就不存在后面两层次的教学。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实践创作型教学并不是普及型的,而是面对少数古典诗词爱好者并有此创作潜力的学生。学术研究型教学与实践创作型教学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面向的学生并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少数一部分,相异的是学术研究型侧重于研究,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释:

[1]邱美琼:《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探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尤西林:《古今之争:经典与大众化》,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刘志军:《走向理解的课程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4]刘宝存:《美国研究性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袁志成 益阳 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 413000)

作者:袁志成

上一篇:电工技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家校共育的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