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2022-04-23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德育工作,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改善学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篇1:

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的在校生已经逐步过渡到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时代。90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在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体现出很多新的特性,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性在德育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德育工作 90后大学生 思想教育

随着2008年和2009年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我国大学的在校生将逐步过渡到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时代。根据本课题组对九江学院2008年和2009年的新生年龄的统计,2008级新生中90后大学生比例为44%,2009级新生中90后大学生比例为79.6%,由此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大学在校生的主角。随着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90后大学生在成长环境、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体现出很多新的特性,这给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充分了解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新特性以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构建有效的教育工作模式将是我国今后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性

(一)影响90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90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的时期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思想观念大大解放、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这就使得90后大学生身上明显具有时代的烙印,思想也受到时代的洗礼。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观念开放、思想前卫,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另外,90后大学生的成长也深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在现代高度开放的社会,各类不同取向的外来文化和传统的本土文化相互冲击和交融,一旦取舍不当,价值选择存在困惑、矛盾,便会导致90后大学生行为消极、思想恶化。其消极面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错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对精神生活、集体利益普遍冷漠;价值目标取向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价值结构模糊化、交错化,导致思想流于平庸,人生态度肤浅,目标追求歧化、道德观念混乱。

2.家庭因素。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到了64%,也就是说90后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均为独生子女,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90年代中后期更加严格,因此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以后还会逐渐加大。这些学生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成长,从小就深受家人的呵护与溺爱,性格的养成很容易偏离方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将在进入大学后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很多大学开学时出现了一家人送一个学生读书的局面,有的家长还希望大学给学生公寓安装空调,希望给学生提供独立的卫生间等等。这些学生在大学之前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的,他们自小就没有过多的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大多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做决定的,习惯于旁人的指导与帮助,深受家长的袒护与关怀;他们考虑问题不甚全面与周到,常常考虑自身,展现自我。种种迹象表明,90后大学生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给了他们设定的成长环境所造成的。

3.个体因素。

90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符合青春期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心理由半幼稚半成熟逐步过渡到成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复杂状况。90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肤浅,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有个别90后大学生甚至不能做到个人生活自理。另外,由于认知能力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导致他们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矛盾。因而,亟需高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怀和指导。

(二)90后大学生的新特新分析

1.社会环境优越,思维活跃,个性张扬。

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经济社会急剧变革和发展的时期,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和开放,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并迅速普及的一段时期,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几乎是中国互联网的同龄人,到现在对于大部分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于互联网的接触中,通过接受的海量信息使其思想更为活跃,对任何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想法新颖,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张扬自我个性。很多90后大学生在文字表述、思想行为、衣着打扮上都追求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在竞选学生干部时善于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

在对于问题的思考和个人志趣的选择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自主性,并且善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竞选学生干部时善于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体现出了很强的表现欲;一部分同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能自主填报,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了解专业的具体情况,并能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去选择,而不是听任父母安排或者盲目跟风,与70后和80后大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理性。

2.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独立生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

相对于70后和80后大学生而言,90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得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困难和挫折也相对较少,因此90后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90后大学生往往深感自身应该独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摆脱对家庭及他人的依赖。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这样就造成了90后大学生在身心方面尤其是在心理方面表现脆弱,抗挫折能力不强。由于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使得这个群体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推崇的目标,张扬自我个性,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同时也使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缺乏受挫能力的锻炼。

3.人生目标相对模糊,克服惰性实现人生目标的意志力不强。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接近一半的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认识,有近70%的同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当前就业形势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和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认识很模糊。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进入大学后首先就是要放松自己,以补偿中学时期失去的娱乐时间。一部分同学有相对清楚地人生目标,但是缺乏克服惰性实现人生目标的意志力,更有部分学生因为就读的大学和想象中的大学有差别,产生了心理落差。一部分同学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心态,面对从未有过的大学生活,在自我放松中错失了学习和锻炼的良机。

4.理想信念趋向于功利化,政治观趋向于现实。

在调查中,有30%的90后新生缺乏理想、信念、人生规划和目标,33.4%的学生不相信理想和信念对人生的作用。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仅为45%左右。理想和信仰缺失,间接导致90后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功利欲望比较强烈。调查中20%的学生能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他们强烈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拥护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能正确对待,关心党风和社会风气,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然而,多数学生的政治观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政治观过于现实,评论国家大政方针的标准就是对个人的利益是否存在损害。

5.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上趋向于追求时尚,对高科技产品的兴趣较高。

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近六成大学生有电脑、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更为注重实际、实用,并且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超以前的大学生,大量信息的包围,使得其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更为丰富。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中74.%和63%的学生以发短信、打电话和聊QQ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大学生青睐,这无疑使得90后大学生的社会交际素质下降。

总之,90后大学生的成长处于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在探讨90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专业培养和日常管理的途径、渠道和方法时,应当对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性予以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德育工作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务必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要结合当前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变化,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促使他们能更好地引导90后大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可以通过加大政治理论的教育力度,加强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团队意识培养,探索有效的思想教育模式和载体,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90后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创新德育工作理念,拓展德育工作的容。

良好的教育方法、渠道是做好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在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时候务必根据90后大学生的生活情况,探讨有效的工作方法,开辟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渠道,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可以尝试开辟网络渠道,以QQ群、博客、飞信等90后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作为与90后大学生交流和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时可以尝试开创更多的90后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创新高效教育工作。

3.开拓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式,发挥高年级学长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90后大学生在与高校教师的交流时感觉很难找到相同的话题与共通的语言,他们更多地倾向于从高年级学生身上获取解决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技巧方法。可以通过实施高年级学生做助理辅导员的措施,引导90后大学生尽快适应并热爱大学生活。通过选拔一些表现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来做新生班级的助理辅导员,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处理好90后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问题。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助理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到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生活状况。这样一来,既可以根据既定的目标和内容开展相关工作,又能快速有效地引导90后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的生活。

4.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德育工作的规范性结合起来。

开展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的优点,在全局把握育人工作的基础上局部范围内保护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现在多元化的社會里,学习研究能力不再是判断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大学应当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应当容纳更多的个性。但是提倡发扬学生的个性并不表示对学生无限制的纵容,在工作中还必须尽力保持德育工作的规范性。避免学生形成一味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全的人格。这就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对有利于90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个性要鼓励其张扬,而对90后大学生有害的个性必须加以限制和引导,努力达到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高校通过这样的教育,要让90后大学生成为个性鲜明且符合社会思想道德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重点项目“90后大学生的新特性及教育规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ZD012)

作者:赵丽芳,陈国锋

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篇2:

搭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路径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德育工作,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改善学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多年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为实现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点面结合、多重保障、依托专业、文理渗透、以赛带练、服务成才”的工作思路,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紧抓“三支队伍”,规范“四个环节”,广泛调动全院师生参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通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全院近2,800名学生中,有近50%的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15%的学生获得国际级、国家级以及北京市级各类科技竞赛奖项,学院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教学工作得到有益促进,学风得到明显改善,育人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完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运行机制,构建应用型大学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1.完善“五个保障”

一是思想保障。学院立足于为青年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明确把“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学院科研、教学和学生德育工作”作为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学院领导到一线教师都十分关注、支持活动的开展,学院主要领导还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

二是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立足于已有的组织机构,理清工作职责,整合和优化功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制度保障。学院在落实上级有关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2005年学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规定》、2009年制定了《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细则》,内容涉及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和激励措施等。

四是条件保障。首先,安排专项经费。近几年,学院为实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良性发展,给予了持续和有力的经费投入。学院通过设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不断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开辟和建设科技创新实践场所。完成了经济管理系ERP会计沙盘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设立了学生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开辟了智能车竞赛测试的场所。另外,学院优化教学与实验室资源,实行公共与专业实验室开放制度。通过与公司或企业合作,借助其先进完备的生产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五是激励保障。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的调动,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学院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对科研成果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专项奖励,而且还在人事聘岗晋级条件和科研考核认定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将激励保障落到实处。

2.明确“三个层次”培养目标

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 学院坚持举办适合不同培养目标的课外科技活动,树立了多层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参与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期待学生能作出多大的科研贡献,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一层,重点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学院充分利用校园橱窗、横幅、展板、网络、院报、论坛等载体,以图文并茂、实物展示、现场比赛等形式,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例如,开展科普讲座、学术报告、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览,组织学生赴天津全国智能车赛现场观赛等活动。

第二层,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如学生科研立项、社会科技实践等活动。

第三层,是以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水平为目的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例如,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龙头, 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并吸纳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协助教师做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3.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为了使学生增强对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多出创新性成果,学院着力加强了 “三支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梯队,大力扶持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活力和长远发展,搭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梯队尤其重要。大一学生打基础,主要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在大一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察、选拔赛等方式,在大二学生中挑选一部分优秀学生集中培训、遴选部分大三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赛、市级比赛、申报重点资助项目,还选拔部分学生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院在组织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时也特别注重团队优势的发挥,鼓励大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成兴趣小组,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有助于大学生团结协作品质的培养。

二是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科技竞赛的基础和土壤,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水平。所以,学院非常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在岗位聘任和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方面,制定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关鼓励政策,吸引教师参与指导,壮大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院还通过各系部领导干部、专业负责人,结合专业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学院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班级导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师自觉将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自己教书育人的重要义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学院还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利用大赛前的指导、教研室活动等形式,进行传、帮、带,实现老中青指导教师的梯队建设,增强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能力与主动性,使教师自觉加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目前,全院已有近50%的专职教学人员加入到指导教师行列。

三是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团学干部对师生热忱的服务是组织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文保障。学院在组织管理队伍的建设上也从未松懈,不仅经常组织各级团学干部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相关培训,积极交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经验,而且还组织他们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帮助团学干部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规律、方法、途径和发展现状、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等,以有效提高团学干部服务师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经过常抓不懈的努力,学院培养出一批“站得高、看得远、能奉献、实在干、敢创新、出精品、促学风、益教学、重德育、建文化、谋发展”的青年团学骨干,团学干部用他们细致入微的服务、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成才的使命,诠释着育人的光荣与神圣。

4.重点抓好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四个环节”

在学生创新实践管理过程中,学院重点抓了“四个环节”,即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

近年来, 学院在大学生中重点加强了科研课题立项的宣传、动员、组织、申报等工作, 坚持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规范化运作, 对选题认证、指导教师配备、课题研究进行全过程管理与指导, 最后结题、验收, 都按上级主管单位要求坚持规范化操作。学院通过对立项申报的动员与指导,使学生明确了钻研方向,扩大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为科技创新的竞赛阶段建好了蓄水池,学院获奖的大批优秀作品几乎都是产生于此;通过对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排除了科研创新道路上的障碍,给学生增添了成功的信心;通过及时的结题评审,给学生适当的压力,起到了督促作用;通过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对鼓励全体学生勤奋钻研、追求真知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了学风的改善。通过几年的工作,学院学生科研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科研的学生逐年增多,项目完成质量大幅提高,参加竞赛的作品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科研益教学、促学风的良性循环发展势头良好。市级和校级学生科研立项课题的数量也逐年递增,2012年市级立项获得资助36.5万元,校级立项获得资助4.25万元,约占校级资助总量的1/3。

5.形成学院特色竞赛体系,构建应用型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构建系统的科技竞赛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创新人才涌现和交流的有效载体。学院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依托专业建设,紧密围绕教学需要,每系都明确具体参赛项目,全院形成了重点专业有项目、各系竞赛比特色、文理渗透出亮点、以赛带练促教学的院级竞赛体系。通过完善的体系建设,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取得了明显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学院形成了以“挑战杯”系列科技赛事为龙头,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以大学生科研立项为突破口,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工作成效

1.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起到示范作用

自2001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首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尤其是近几年,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科技立项数量愈来愈多、获奖水平逐步提高。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各类相关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获“科技&未来之美”首届国际概念汽车设计大赛全球前30名、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二等奖、全国挑战杯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通过参加各类科技比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渐提高,展现了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激励和鼓舞了更多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2011年,全院超过15%的学生直接参与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2.学风得到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院把鼓励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开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系统、严格的理论知识教育,更离不开第二课堂的实践和提高。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这个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与检验,它有效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且能增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为学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以创业计划大赛为例,团队成员由文理科学生共同组成,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要想做出一份计划周密、可行性高的创业计划竞赛书,就需要熟悉掌握文科类相关课程。经过竞赛实践,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创业梦想会很困难。因此,通过鼓励文理科共同组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推动了不同系、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完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了在培养专才的同时,进行通才培育的效果。

3.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得到促进

教育过程不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水平也直接反映了教师科研水平。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利于教与学,有益于深化教学。首先,教师指导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充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处理的新问题,可以充实教材内容,为今后教学能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和难点打好基础。其次,学生的新设想、新思路、新办法,能给教师以启发,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直接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这样不仅能锻炼、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且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另外,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就必须有较高的水平, 至少在某一方面要有独到之处,这促使了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4.育人效果显著,促进学生就业与成才

由于学院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较强,比较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院就业率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学院多名参与“挑战杯”、智能车、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顺利找到了较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学生在竞赛中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切实增强了创新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总之,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不断提高,专业学习更加刻苦,主动成长成才意识更加强烈;学校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教学工作得到促进,学风得到改善,育人效果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作者:张有 王子君 张春菊

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思考和实践

摘 要: 对独立学院近十年的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的研究认为取得的经验是:必须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优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及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通过“三贴近”取得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本文指出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党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学生党建的创新工作应当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学习优秀的学生的三支学生群体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学院党政管理干部、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员工同大学生群体的贴近联系为重点加强校园和谐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政治建设。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生党建 工作创新

独立学院是21世纪之初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是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重要的创新途径。她利用母体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汇集社会力量投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快又省举办高等教育的路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贡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文)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要建立健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在上级和本校党组织领导之下,应当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开展党、团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维护稳定的工作。同时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独立学院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自从《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0〕7号)、《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19号)和《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14号)三个阶段性文件分别下发以来,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稳步扎实的发展,在母体大学或所在地方党委和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积极探索和实践独立学院学生党建的创新工作。

一、独立学院党组织是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一个基本保证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高考录取的第三批生源,一般被称为“本三学生”,自有其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根据调查分析[1],相对于本一学生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科学学习上主动性不够,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第二,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完全成型。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意志薄弱,学习毅力较低。但是,他们政治上求上进,综合素质较高,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面对这样众多的学生,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突出,学生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显得尤为强烈。不同于公办高校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设有专职党委书记,独立学院一般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建工作遇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个新情况新问题,给独立学院党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发展。就在独立学院举办不久,独立学院纷纷及时建立起党组织。新的党组织面向基层,面向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打牢基础,充分发挥着政治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给独立学院党组织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党的建设本质上是实践的、创新的。通过加强和改进,来指导创新;通过创新,促进加强和改进。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质。只有通过加强和改进,创新实践,才能做好独立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才能发挥好党组织在独立学院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作为独立学院党组织,必须始终重视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全过程、多渠道、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体系,切实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一些独立学院的做法是,在党委的组成人员中,有过学生辅导员工作或共青团工作经历的保持过半人数。学院党总支民主选举时,保留学院团委书记和学生辅导员骨干各1名做推荐党总支组成人选参加党员大会的选举。从而加强党组织与大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力地针对性地团结教育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做好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责任重大。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是通过辅导员来向大学生传达、贯彻、落实的。辅导员与大学生交往密切,更了解大学生,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直接产生着影响,而了解学生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强调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客观必然的要求。但个性与社会性是可以而且也需要统一的。尊重个性差异,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不能离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独立学院,辅导员往往直接担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培养、发展任务,是第一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不少还担任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负责职位。他们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保证队伍数量的基础上,更要提升这支队伍的素质。要为辅导员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思想教育环境。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极大提高,会创造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积极、生动活泼的局面,会有利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实效。

独立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针对大学生有着明确的指向和导向,重在教育,重在引导,重在机制。要特别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做到“发展一名党员,带动一片学生”。加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又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既要考察其平时表现、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通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有的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在接受大学生入党申请书时就明确具体地告知申请学生“12345”:

1.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一帮一。

2.两个带头:带头遵守校纪校规;带头学习成绩领先;平均学分绩点2.5以上或计算机二级以上。

3.获得三等或以上奖学金;或三好学生。

4.带动宿舍四人一起做好宿舍卫生安全;完成四年学业;英语达到四级或以上。

5.五个关键点:考试、评优评奖、社会实践(实习)、毕业、就业。

要从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高度出发看待独立学院的学生党建和思想理论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软实力即国家所表现出的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之源。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相关。从根本上讲,就是增强大学生群体软实力。它的任务就是教育帮助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认清自身的责任,不辱使命,信心百倍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完成好这个任务,国家的软实力就能增强。要培养和提高辅导员、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造就出大学生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这样,大学生们就会在未来的征程上积极投身到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在日常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当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学生党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三方面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号),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其他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再次提出,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结合独立学院实际,事实证明是可行的。早在2004年,一些独立学院就开始率先尝试让愿意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且有一定教学教育能力的辅导员骨干走上讲台,为大学生分别进行《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成功。基于利用辅导员擅长管理学生、在学生中有好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优势,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逐步基本铺开。为了使辅导员能够上好讲好课,通过组织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教授和离退休干部观摩指导,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学生评教,提升辅导员的教学教育能力。同时,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加强领导亲自抓,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教育质量。在独立学院初步形成了由专职辅导员、专职党政管理干部组成的一支既能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取得了新实效,同时稳定了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队伍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人力资源效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用好用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在实践中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

独立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在进学生头脑,关键在融入党团组织的活动中,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把服务于大学生成长需要的个体价值与服务于政治教育需要的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不断汲取时代营养中增强实效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十年来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大学生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及时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优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及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三者结合起来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灌输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将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亲和力也灌输进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独立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毕竟才只有十年的历史,目前还不同程度地遇到以下问题。

1.独立学院由于生源的原因,学生党员分布结构比例往往不够协调,学生党员比较集中在三、四年级,而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中党员人数极少甚至没有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快速发展,也使形成“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存在较大困难。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辅导员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大学生党支部建设,辅导员在组织协调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党的知识比较缺乏,因而在入党和担任学生干部问题上也常会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从目前情况来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党支部推动发展、服务学生、互帮互助、激励关怀、促进和谐的作用还有待充分发挥,学生党员教育尚未形成人力、财力的稳定的保障。在学生党员教育中对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往往分析不足。独立学院还需要健全一套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独立学院作为党委建制的学院党组织应保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组织员。

3.学生党员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党员素质需要提高。新的就业形势,使相当多的大学生党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进入流动党员之列,学校应该使培养的学生党员能够继续始终保持先进性,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接受组织考验的机会相应不多,为了保证学生党员质量,怎样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学生党员的实践活动及组织工作,如何对学生党员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党性定期分析,还必须加强实践和创新。如通过毕业前党支部对学生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勉励谈话”就是一个很好形式。

4.独立学院由于存在一定的市场因素和发展的要求,把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就业指导、学生服务、学生资助、发展辅导这些具体事务上,而对作为这些工作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重视不够。建议其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发展服务结合起来,把学生事务工作作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在就业指导中倡导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建功立业观念的教育,在学生资助中提倡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渗透和谐观念。

深入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思维行为模式、学习规律等,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探索用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做到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协调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方法上要简易而有实效、自然而有策略。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对待,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论,才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为了切实稳步推进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特提出如下创新思考。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组织开展宣传工作。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有必要使其成为宣传者。一是要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如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三下乡”学会宣传、感受教育。二是要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党员骨干对党章学精学深,增强党员意识,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在学生宿舍楼内设立固定场所的“党旗室”,不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实施“党员宿舍”挂牌等“标识”、“品牌”活动。三是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结合起来,把学生党支部工作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思想教育和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既达到了培养选拔学生党员的目的,又促进了学风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完善积极分子的培养体系。在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理论教育培训方面,一般是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党校培训,对提高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还是不够的。加强大学生骨干分子理论素养培训甚为紧迫。因此,由学院团委常设的青年共产主义学校理论班,既解决了学生党支部单独对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分散而不够集中、长效的问题,又将学生中的骨干分子的培养关口提早到新生入学的第一周,还能充分发挥共青团理论教育和培养学生干部的优势,加强党团组织的联系,做到党建带团建。通过团内推优活动,发挥团组织的助手与后备军作用。

3.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联谊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理论水平和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也丰富了教工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多、党员教师多的特点,开创活泼生动的组织生活。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考研和专业学习,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考试及实践等环节遇到的问题,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新特点,也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更好地完成学业。要鼓励和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兼任辅导员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为加强支部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编入学生党支部,并担任支部负责工作。

4.给学生党员交任务、压担子,同时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助机制。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党风党纪教育,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学生党员认真履行义务、投身独立学院发展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实施大学生党员50小时义务志愿劳动制,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大学生党员队伍,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中的骨干与核心。努力做到“思想上是一面旗帜,学习上是一个榜样,能力上是一个强者”。要培育自强、进取、和谐和阳刚精神的校园文化。

总之,大学独立学院学生党建的创新工作应当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学习优秀的学生的三支学生群体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学院党政管理干部、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员工同大学生群体的贴近联系为重点加强校园和谐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进一步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信心和决心。探索和把握新时期独立学院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独立学院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求真务实,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强化特色为重点,不断开创独立学院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围绕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以独立学院新机制为内容实践党的建设,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载体创新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维护独立学院的稳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辉,季城钧主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60.

作者:谢 跃

上一篇: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下一篇:分类讨论思想中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