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品牌文化建立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从法律图书馆的涵义入手,以挑战和机遇为背景,可以分析研究型法学图书馆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型法学图书馆的品牌建设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形象塑造、管理优化、馆藏资源建设、服务创新、人员和科研建设、品牌文化建设等方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图书馆品牌文化建立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书馆品牌文化建立研究论文 篇1:

图书馆品牌文化的构建研究

[摘 要]文章从品牌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图书馆品牌文化的概念、内涵、功能,阐述了图书馆品牌文化的特征和创建原则,提出了图书馆品牌文化的建构内容,形成图书馆品牌文化理论体系。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方面,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是统一员工的价值观,提高整体的人文素养,培育图书馆特有的精神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图书馆的飞速发展提供文化和精神的保障。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品牌文化;文化经营

在品牌中沉积的文化特质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则可称之为“品牌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品牌被企业视为市场营销与竞争的“利器”,广泛地渗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

随着信息社会和现代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行业冲击与图书馆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仅表现为信息产品与现代技术的竞争,更主要的表现为信息服务、品牌服务与图书馆文化的竞争。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自身特有的功能,从而留住已有的读者,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

一、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文化促修养”,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准。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内省”的方法提高修养,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而“内省”所依据的标准就是“仁”与“义”,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附合“仁”与“义”的要求,是否有“不仁不义”的行为。这些在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在进行行风建设时应予以借鉴和学习。

在图书馆服务活动中,每个员工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要珍惜职业的荣誉感。

二、构建图书馆品牌文化的重要性

1.可增强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图书馆品牌文化是无形的,尤其是品牌文化中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服务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并不直接表露于图书馆外部形态上,而是通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态度等方面体现出来。在建设图书馆品牌文化过程中,必须将图书馆的精神、管理理念、职业道德、意识、价值观等融入其中,所以图书馆一旦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一定可以把公众稳定长期地吸引到图书馆来,从而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图书馆的办馆效益是通过图书馆的利用率、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体现的,通过图书馆品牌文化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光顾图书馆,办馆效益自然也就随之提高。

3.更能加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建设图书馆品牌文化,增强吸引力,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赋予图书馆的职能。一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图书馆与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图书馆,其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那种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对馆藏状况揭示得不够充分且毫无特色可言的图书馆所承担的基本职能也会丧失殆尽。

三、图书馆文化品牌的培育构建

1.服务文化的确立。服务品牌是指图书馆以高质量的、独特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延伸全方位地满足读者,它不仅有高超的服务艺术、丰富的知识底蕴,更重要的是凝聚着一种服务文化:它让读者在获得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愉悦和馆员与读者之间高尚的爱的体验。例如,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引进超市服务经验,实行“站立服务”“微笑服务”“即时服务”“及时服务”“提醒服务”“细微服务”“延伸服务”等,从而让读者到馆后享受到满意加惊喜的“超值服务”。

2.品牌意识的树立。图书馆文化品牌是由服务理念、环境、手段、内容、质量、承诺以及服务能力、保障体系、技术设备、馆员素质等等许多要素组成,形成的一种图书馆形象与实质。它包含图书馆的硬件与软件,硬件是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则是指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硬件设施水平,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使之在图书馆享受到环境之优美、“商品”之精致、服务之周到、文化之深厚、地位之尊贵等,全面提升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3.文化内涵的深化。图书馆与文化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有密切地关系。因为人们接触到多元文化的机会远远超过了从前,图书馆本身也处在多样文化的包围之中,其举动对本地的文化传承无疑影响很大。所以,图书馆文化品牌的培育要求必须提高到更高的文化层次上,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开拓出新的服务道路。如广西图书馆,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面提高读者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信息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终于荣获了全国性服务奖项——“八桂群星服务奖”。

四、图书馆品牌文化的构建

1.核心能量的构筑。文化品牌是图书馆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图书馆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基础。它可以为图书馆创造长期优秀的服务业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广西图书馆发展的战略应定位为:以培育图书馆文化为基础,以创建图书馆服务品牌为核心,以构筑图书馆雄厚的核心能量为目标。一是要在培育群体的图书馆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个性化的品牌服务,从而打造全新的图书馆服务形象;二是要促使全体馆员都遵从于图书馆服务品牌的信念和行为,向读者兑现图书馆的品牌承诺,从而达到百分之百的读者满意。这样,才会形成图书馆独特的核心能量。

2.公众形象的重塑。从广西图书馆与读者互动交流平台可以看到,该馆积极而正面的服务形象正在不断为广大读者所认可和赞誉。然而,这还只是重塑形象的一小部分。要知道,图书馆建筑、规模、布局、环境美化、馆员的衣着举止以及精神面貌是公众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管理风格、服务质量、文化氛围、工作效率以及馆员的内在素质是影响公众的主导因素;图书馆物质文化系统往往会引起读者产生微妙的首应心理效应,并作为以后评价图书馆的重要依据;图书馆精神文化系统是公众对图书馆更为深刻的认识,必须做不懈的努力树立独特而良好的形象;图书馆行为文化系统中馆员个体形象的优劣、管理决策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总体形象的塑造。因此,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必须通过不断的形象积累才能塑造稳定的图书馆形象进而形成长期的完美形象。

3.特色优势的创建。图书馆应根据各馆所承担的任务、结合馆藏文化信息的特点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通过横向比较,发掘出自身的与众不同,从而确定自身的特点形成优势。特色图书馆以特色馆藏与特色服务为核心,并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取得独特的服务效果,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例如,广西图书馆的“地方特色资源”,集中了广西各地的历史名人、历史沿革及其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文物珍宝、农村科苑等,实行借阅一体,网上浏览,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充分展示了该馆独特的文化层次,也进一步扩大了该馆品牌文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基于品牌意识下图书馆文化的培育与构建.现代情报,2007(08).

[2]王斌.论图书馆品牌文化的构建.图书馆界,2008(03).

[3]刘敏.论图书馆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新世纪图书馆,2012(01) .

[4]王波.图书馆品牌文化理论体系构建.图书馆学研究, 2011(17).

作者:孙立红

图书馆品牌文化建立研究论文 篇2:

打造法律图书馆品牌的战略研究

摘 要:从法律图书馆的涵义入手,以挑战和机遇为背景,可以分析研究型法学图书馆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型法学图书馆的品牌建设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形象塑造、管理优化、馆藏资源建设、服务创新、人员和科研建设、品牌文化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法律图书馆;品牌;战略

我国的法律图书馆主要包括各综合大学法学院或政法院校的图书馆、研究院所法律图书馆、政府部门法律图书馆、律师事务所图书馆等。于丽英老师认为,法律图书馆包括:法学院校图书馆和研究院所法律图书馆、政府部门法律图书馆、律师事务所图书馆等。(参见:于丽英.中国高校法律图书馆现状与展望[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3):37-42.)随着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法律图书馆的品牌建设是关系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决定图书馆品牌的因素是多样的,在明确了办馆理念和思路后,把握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对重庆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分析法律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社会自然环境(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等背景。笔者在此仅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做相关论述。

一、挑战与机遇下的法学图书馆 (一)法律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1.竞争更加激烈。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600余所高校开设法学院系,法学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将面临扩大办学规模与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双重压力,尤其是有权自主设置一级学科博士点且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给更多的学校举办特色法学教育提供新的机会,任何一所高校将他们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法学结合,都会在这个领域发挥示范领军作用,对单科性政法院校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参见:西南政法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1-05-25].http://news.swupl.edu.cn/zhuanti/125zw/News_View.asp?NewsID=2934.法律图书馆在馆舍规模、办馆理念和特色、品牌质量等方面也随之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

2.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需要增强。高校图书馆要通过自己所在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履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等方面的职责,获得学校领导和各学院、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争取更好的办馆条件。目前,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在配合学校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把握和能力上有所不足,受制于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学科专业设置和图书馆自身的软硬件等条件,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法律图书馆迎来机遇

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与作用突出,法学教育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明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教育优先”、建设“法治政府”等战略,《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凸显了法学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这就为西南政法大学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推动国家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进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需要法律图书馆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法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9年,国务院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设立“两江新区”作为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要求重庆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这对于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参见:西南政法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EB/OL].[2011-05-25].http://news.swupl.edu.cn/zhuanti/125zw/News_View.asp?NewsID=2934.,也为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打造法律图书馆的品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打造法律图书馆品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打造法律图书馆品牌的必要性

“法律图书馆在国家的立法和法制建设、法学教育和研究、法律实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1]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法律图书馆不仅仅是对法律文献的收藏和利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图书馆工作和职能的实现,促进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尽管这种作用不是显现的、即时的,但确是深远和长久的。法律图书馆的建设应该成为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二) 打造法律图书馆品牌的可行性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建于1950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现设渝北校区中心馆和沙坪坝校区分馆两座馆舍,总面积共38 000平方米,阅览座位3 000多个。渝北校区中心馆造型现代、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目前是渝北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也是重庆市信息设备先进、单体建筑面积最大、楼宇智能化最高的高校图书馆之一。在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市“两江新区”之后,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独具这一区域性发展优势。作为国内重要的法律图书馆,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在法律文献的收藏方面独具特色,纸本文献约160万册,数字文献折合馆藏240余万册,除了常用的CNKI、万方等数据库外,还拥有Westlaw、LexisNexis、HeinOnline等国际最著名的法律专业数据库和北大法宝、北大法意等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法律专业数据库,具有打造法律图书馆品牌的馆藏优势。

三、打造法律图书馆品牌的战略 按照西南政法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定位:法学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法学与其他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根据图书馆目前的藏书水平来进行发展定位,并制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包括短、中、长期计划),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型图书馆。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吴 郁:打造法律图书馆品牌的战略研究——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一)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大学图书馆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形象和文明水平,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就是大学的文化品牌,他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有目共睹的[3]。塑造特有的图书馆形象,可以为实现将西南政法大学建设成为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1.图书馆的形象

(1)使用校徽 徽章所赋予的意义是品牌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4]。考虑到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可以直接在馆内各库室使用校徽并配以文字标识。

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徽见上图。徽记中间形似独角兽的阴图,是由西南政法大学六个字的拼音中每个字的打头字母(SWUPL)经过巧妙的变化组合而成。其中,头面、双角组成X,鼻尖为n,正面独角为Z,右边眼睛为f,鼻尖n加一横为D,双角外层为X。整个图形又似包公的脸谱,寓意着法律的公正与威严。中间的阴图与外圈的阳图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关系和互补效果。外圈的阳图是由郭沫若手书的西南政法大学、校名的英文翻译(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学校成立年份等共同构成。整个徽记传承了我国民间的传统,又紧密结合现代意识,巧妙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其含蓄抽象的图形,郭老手书的专一性以及罗马字体的外文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强烈、美观、大方、内涵丰富的校徽。

(2)各种标识清楚、准确 图书馆作为大型的公共场所,各种标识应该做到规范化、系统化。首先,各库室都应有醒目的标识,最好是在文字标识的旁边加上校徽,以增强图书馆的整体活力,提高馆员的荣誉感,塑造崭新的法律图书馆形象。其次,所有的架标都应该做到文字清楚、用语准确,以达到方便读者识别的目的。

2.馆员的形象

通过统一着装和得体的言行举止来体现馆员良好的素质,进而展示图书馆的形象。首先,可以统一着装,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妆”,通过馆员的着装展示法律图书馆庄严大气的形象,可以定制统一的职业服装作为馆服,以示对读者的尊重。其次,规范馆员的言行举止,这既可以体现馆员的素质,又可以展现图书馆的服务品质,还可以避免纠纷的发生[5]。

(二)优化图书馆的管理

科学的管理可以保证图书馆高效有序地运行,法律图书馆需要运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各流程的运行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1.完善激励机制

健全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强化馆员的岗位责任。对业绩突出或考核优秀的部门和馆员,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

2.构建安全、和谐的图书馆

建立矛盾纠纷妥善处理机制,在与读者产生矛盾和同事之间发生纠纷的时候,要善于疏导当事人的情绪,妥善处理问题;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增强面对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偷盗、斗殴等违法事件的能力;加强图书馆的网络、人员、物资及书刊等方面的管理,构建安全、和谐的图书馆。

3.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

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尊重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着眼于整个馆员队伍,尽可能使馆员的个人目标与图书馆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6]。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进馆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加强团队精神,以促进工作效率和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强馆藏资源的建设

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是建设研究型法学图书馆品牌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建设,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建成了以政治法学类文献为主、非政治法学类的专业文献为辅、一般性文献为补充的藏书体系,馆藏文献总量400余万册,涵盖古今政治、法律等社会人文类书刊,港台及美、英、法、德、日和前苏联等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法学专著等,覆盖西南政法大学所有学科和专业,基本上能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目前,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珍藏有普通古籍线装书17 000多册,善本书53种605册,最为珍贵的是乾隆五年武英殿刊刻的善本《钦定大清律例》和乾隆年间手抄本《大清律续纂条例》,经专家鉴定为研究级藏书。2010年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成功入选首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还收录了中外著名的法律数据库,如:北大法宝、北大法意、Westlaw、LexisNexis、HeinOnline 法律全文数据库和HeinOnline国际法数据库、NSTL外文期刊库等。另外,还有经典法律图书、东盟法律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以及以本校教师为主的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学子文库。

(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以“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办读者满意的图书馆”为办馆理念,做好读者服务工作,配合学校,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争取各学院和职能部门的更大支持和帮助,争取更好地服务于重庆市的经济和法治建设。

1.对外降低服务门槛,创造开放的服务环境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校友、教职工家属、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居民等特定群体开办借阅证,扩大图书馆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2.对内提供特色服务

各业务部门都提供特色服务,推进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第一,文献资源建设部门加强图书馆与各学院和重点学科的联系,了解其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及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等,听取其对藏书建设的意见,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使藏书体系更趋合理。邀请各学科带头人、师生代表等共同参与本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定期召开中、外文期刊征订及文献资源配置工作会议、现场选书展示会等,以进一步保障重点学科的文献信息需求。

第二,读者服务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对各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优秀本科生和经学院同意、有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各类学习研究小组和读书小组提供额外的借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打印、复印、扫描等服务,这样既弥补了复本量的不足,又为读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如设置排行榜并对名列前茅的读者以实质性的鼓励;创办馆报《学科信息快报》、《西政图书馆通讯》和《法府书香》等,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第三,信息咨询部门提供电子资源下载、信息与课题咨询、文献传递、文献复制、用户培训、多媒体点播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五)加强人员、科研建设

目前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在人员结构上不合理,高职称和高学历人员偏少:在编人员共70人,高级职称12人,占在编人员17.1%(其中,正高2人,占全馆在编人员2.9%;副高10人,占全馆在编人员14.3%);中级职称37人,占在编人员52.9%。研究生学历9人,占在编人员12.9%;双学位1人,占在编人员1.4%;本科学历45人(全日制本科生11人),占在编人员64.3%;大专以下15人,占在编人员20.2%。因此,馆领导在培养已有人员的基础上,尽可能引进具有硕士(尤其是法律、计算机、图书情报等相关专业)以上学历的人才,使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在年龄、学位、学缘、职称结构方面更优化合理。

因此,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加强对馆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法律、计算机、外语、图书情报知识和信息检索能力等)、职业道德、礼仪和沟通技巧以及学习和科研等能力的培训,帮助青年馆员迅速成长;积极支持馆员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组建科研团队,打造科研平台,整合法学相关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的既有资源,以学科馆员为平台,或以申报课题项目为切入点,组建以学科群为基础的图书馆科研团队。同时,建立科研转化平台,使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发表或转化。

(六)营造图书馆的品牌文化

图书馆的品牌文化是图书馆的精神要素,不仅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建筑规模等外在因素,还包括提供知识服务的水平,馆员、读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群体对图书馆的满意度等方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文化共同融合的集合体[4]108-111。打造法律图书馆的品牌文化要以深厚的校园文化为支撑,以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依托,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如通过与各学院加强联系,举办各种法学论坛、名人论坛、国学论坛等学术活动,扩大图书馆的学术影响,营造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形成法律图书馆的品牌,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夯实学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丽英.中国高校法律图书馆现状与展望[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7,(3)::37-41.

[2] 于丽英.中美法律图书馆比较研究[J].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2,(4):28-38.

[3] 红英.论图书馆形象[J].前沿,2006,(2):247-248.

[4] 黄红华,韩海涛.高校图书馆品牌文化构建[J].图书馆建设,2009,(1):108-111.

[5] 张静.细微之处见真情——应注重高校图书馆服务细节[J].黑龙江史志,2009,(2):78,108.

[6] 陈光华.“唐僧团队”对高校图书馆团队建设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7):136-137.

Building Brand Strategy of the Law Library:

A Case Study of the Library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WU Yu

(Library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本文责任编辑:邵 海

作者:吴郁

图书馆品牌文化建立研究论文 篇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河南省

摘要:文章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等建议。

1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有力举措。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负有特殊使命。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学文化、服务大众阅读与科研等职能,公共图书馆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2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从馆舍、文化活动形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截止日期为2011年9月1日,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图书馆及河南省辖市公共图书馆。调查结果见表1。

3调查现状

笔者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形式、服务网络与文化共享工程四个方面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进行综述。

3.1基础设施建设

笔者调查的19家图书馆,馆舍面积在15,000M2以上的有8家,约占42.1%,其中与学校共建的图书馆有3家;10,000~15,000M2之间的有4家,约占21.1%;10,000M2以下的有6家,约占31.6%;焦作市图书馆旧馆以拆除,新馆在建,目前未能提供服务。在网络建设方面,19家图书馆中拥有网站/网页的有9家,约占47.4%;超过一半的图书馆没有网站/网页。

3.2服务形式

19家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外,都有不同形式的服务。其中,河南省图书馆、鹤壁市图书馆、济源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濮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等开展的活动形式较多,有征文、展览、讲坛、送书上门、送书下乡、培训等,各具特色。突出的有鹤壁市图书馆的“图书银行”活动、济源市图书馆的文明志愿者活动、开封市图书馆义务为市下岗职工举办计算机培训,洛阳市图书馆的“洛图讲坛”、南阳市图书馆的“诸葛亮文化讲堂”、濮阳市的“龙乡讲堂”、三门峡市图书馆的“三门峡市小记者之家”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厅”、郑州市图书馆的“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

3.3服务网络

19家图书馆除正在建设新馆的焦作市图书馆以外,服务范围从省、市延伸到社区、县、乡镇、村,自上而下层层服务。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辐射面和影响力。主要有:①在馆外开设外借点。河南省图书馆在全省开设30余处外借点;郑州市图书馆先后建立了郑州送变电社区、南阳寨社区、郑州监狱、管城回族区4个分馆和郑州交巡警九大队、郑州盲聋哑学校等30多个图书流通点和服务点;鹤壁市图书馆设立馆外流通点。②在馆外开设流动服务点。济源市图书馆建立济源市流动职工书屋,设市级馆外阅览室23个;平顶山市图书馆和周口市图书馆提供流动借阅服务。③与镇政府共建社区图书馆,帮助建立乡村图书室,支持农家书屋。济源市图书馆在镇文化中心设立社区图书馆,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举办了农家书屋工作及培训会议;三门峡市图书馆帮助革命老区卢氏县木桐乡良木村、官道口镇耿家村、潘河乡潘河村、渑池县段村乡柏隆村、灵宝市川口乡棉勿村和碑基村等乡村建起乡村图书室等。④对基层给予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河南省图书馆实现“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全覆盖,大多图书馆都开展送书下乡、对基层图书馆(室)技术培训等活动。

3.4文化共享工程

19家图书馆中1家(河南省图书馆)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支中心、6家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随着远程访问系统的开通,全省各市、县(市、区)图书馆均可共享省馆数字化资源,“十一五”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10]。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心、支中心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坚持资源建设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服务形式和服务效果相结合、定点服务和跟踪服务相结合、网上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广开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共享工程服务能力。4河南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调查发现,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经费不足、服务水平不平衡、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1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提到了经费紧张,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书的经费都非常少,图书资源补充缓慢,设备缺乏或陈旧,可支配于其他文化活动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4.2服务水平不平衡

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各个图书馆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图书馆的经济条件、基础条件、网络条件、人员队伍等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也不平衡。河南省图书馆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郑州市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一个主馆、四个分馆和多个小型乡村、社区和单位阅读站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一定的距离。

4.3服务机制不完善

笔者根据调查,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但是,从整体上看,未能形成一个由省到市到基层覆盖全省的系统化的服务机制,河南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起到了带领作用,但是如何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调动市级公共图书馆及基层公共图书馆,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有关建议

根据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的调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

5.1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遵行的是“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体制,建设主体多头多级、管理相对松散而不集中,因此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鉴于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经费、技术、人员等不平衡状况,可建立由一馆领导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加强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其主要宗旨就是在资源建设、管理服务、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上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间协作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在不同建设主体资助的资源之间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及服务机制,其核心是确立成员之间共建共享资源的方式和建立文化服务机制,并为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本质上是行业间的合作。

5.2建设多样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也根据需要出现多样化,有总分馆制、馆外固定服务点、馆外流动服务点等,这些服务模式都是由图书馆单独进行资源建设和管理,根据各馆情况、地方居民需求等选择不同形式的服务模式,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在实施这些服务模式时都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地址、资金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

5.3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11],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这给公共图书馆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契机。公共图书馆要抓住机会,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网络,建立基层文化服务机制,直接或间接为基层提供服务。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8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把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至“信息贫困”地区,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5.4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地方文化资源特点和地方发展的目标定位, 策划、设计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可分别以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以面向外来务工为重点、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以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为重点等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拓展服务,增强辐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视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5.5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

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特色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保存和传播的载体之一,所以,特色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内容。河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而且所属各市(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楚汉文化”、“玉文化”等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公共图书馆在资源收集、整理、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对特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加以重视,收集多种载体类型的特色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二三次文献,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设置特色资源专栏,多途径宣传、保存和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目前,河南省省市级图书馆都在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或专栏,如“河南地方戏曲数据库”、“龙文化书籍目录”、“济源文化”、“卢仝文化”“商都溯源”、“少林文化”等专栏。

6结语

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不仅是图书馆界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我们积极呼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地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图书馆[EB/OL].http: www.henanlib.gov.cn,2010-8-15.

[2]安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aystsg.anyang.cn,2010-8-18.

[3]济源市图书馆[EB/OL].http://www.jytsg.com,2010-8-18.

[4]漯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hlib.org.cn,2010-8-22.

[5]洛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ylib.gov.cn,2010-8-22.

[6]濮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pylib.net,2010-8-8-24.

[7]新乡市图书馆[EB/OL].http://www.xxlib.net,2010-8-25-26.

[8]驻马店市图书馆[EB/OL].http://info.huanghai.edu.cn/gb/library,2010-8-27.

[9]郑州市图书馆[EB/OL].http://www.zzlib.org.cn,2010-8-27.

[10]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建设情况[EB/OL].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tsgsy/201104/t20110406_88699.html,2010-9-1.

[1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EB/OL].http://www.ndcnc.gov.cn/,2010-9-1.

(编校:马怀云)

作者:徐丽晓

上一篇:计算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工作职能的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