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较容易引起大家关注的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代际冲突。调查发现,小学生家庭教育代际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祖辈和父辈之间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以及缺乏有效的沟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浅议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分析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计划及其策略,创设智慧学习交流平台,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听障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与创新能力,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在线平台。

[关键词] 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 朱慧琳(1995—),女,内蒙古通辽人,助教,研究方向:聋教育、手语。

根据我国《家庭教育法》《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家长对听障大学生做好家庭教育。在具体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听障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引领者,引领听障大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通过家校合作激发听障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听障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听障大学生与家长的有效互动,为听障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基础。如何真正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本人从事管理听障大学生四年有余,在实践中发现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听障大学生依赖性较强,听障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大多数以“给予式”为主,由于听障大学生不同程度的丧失听力,因此影响了听障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1.沟通困难。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由于听障大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为生活奔波忙碌,缺少与听障大学生的沟通,对于听障大学生的听力残疾情况,家长更是伴随有复杂情绪,不能正视听障大学生的听力残疾,故家长与听障大学生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家长和听障大学生进行微信或短信沟通时,难以读懂听障大学生的信息,语句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在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听障大学生伴随冲动,易怒的情绪,当听障大学生存在这些不良情绪时,大多数会选择逃避,屏蔽外来信息,由此产生家长与听障大学生之间沟通困难现象,间接影响到听障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

2.忽视听障大学生习得的迟缓性。听障大学生群体是视觉语言思维,以视觉形象记忆为主。有研究表明,听障大学生的记忆表现出一种强烈趋向,即记忆表象很快发生明显变化,彼此之间越来越相似,区别逐渐淡漠,以至于发生雷同现象。随着对于事物的理解,认知水平逐渐提高,才越来越注意事物之间的区别。听障大学生很容易将容易混淆的汉字或者专业技能的操作顺序记混,与其他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习得知识或技能具有一定的迟缓性。

3.忽视听障大学生精神的培养。由于听障大学生全日制在校生活和学习,长期处于与父母聚少离多的状态,家长把听障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全部依托于辅导员。由于这种聚少离多的情况,家长过于溺爱听障大学生,以“给予式”为主,听障大学生已习惯于这种获得。在学校里,大多数听障大学生表现出只想获得,不想付出,由此家庭教育是“罪魁祸首”,家长将爱过多的通过物质给予给听障大学生,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引导与启发,从而导致听障大学生过于重视物质层面的满足,精神上空空如也。

4.忽视听障大学生心理的调节。在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过多的关注听障大学生的物质层面是否得到满足,由于平时较少与听障大学生沟通,听障大学生出现一系列问题时,会选择相对信任的老师或朋友寻求指导建议,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听障大学生心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时,第一时间应该和父母进行沟通,显然由于沟通不畅,家长忽视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过多关注于物质层面是否得到满足,由此造成听障大学生与父母形成一道“玻璃墙”,这种“玻璃墙”看得到对方,但是语言上存在障碍,从而导致心理上的隔阂,由此会引发听障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创建无障碍家庭交流平台,针对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家庭教育策略,尊重听障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化教育,采取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对策。

1.创设智慧学习交流平台。由于家长与听障大学生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创设智慧学习交流平台是必要的,通过学习通平台、特殊教育资源库、飞信、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方式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和交流,促进家长与听障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从中化解听障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厌学情绪,从而减少听障大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听障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根据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情况进行沟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如手语、书面语、口语、唇语、手之声在线翻译平台等。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沟通,逐渐提高听障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長教育行为规范》中指出,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听障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家校合作可以进一步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围绕听障大学生营造更具有教育影响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听障大学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第一,家长可以和辅导员共同引导和监督听障大学生实现个人成长规划目标。第二,家长可以将学校教育拓展到家庭教育中,听障大学生的学习进度较慢,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所需时间较长,因而要格外重视听障大学生的教育连续性,家庭教育在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家长还可以引导听障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家庭以及社会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

3.培养听障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与创新能力。开展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尊重听障大学生个性,并且采用引导的方式对听障大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家长不能只是以传统的说教方式进行教育,需要对听障大学生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帮助听障大学生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例如:家长可以让听障大学生进行手工作品的创作,根据听障大学生所学专业布置作品创作任务,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可进行汽车外形设计或汽车模型制作;计算机运用技术专业的则可进行动漫作品创作,听障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作品创作,这样既可以激发听障大学生的创作热情,又能提升听障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使听障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听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听障大学生的情感世界。

4.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在线平台。根据听障大学生在校参与学习以及各项活动进行在线指导,通过微信公众号作为信息传播途径,对听障大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发布,家长可了解到听障大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从无话聊到有话聊,从有话聊到深入听障大学生的内心,听障大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家长的关心,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的亲密感,提升听障大学生的幸福感。利用互联网移动平台进行指导,进行一对一服务,进行个别化家庭教育在线指导,有利于家长与听障大学生的相处,使其减少隔阂,进一步促进听障大学生与家长的有效互动。

三、结语

家庭教育对提升听障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听障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听障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操。听障大学生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重视听障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创新意识,为听障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听障大学生体会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深刻体会到个人发展的必要性,感受到父母的谆谆教诲,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性。听障大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个人创新能力,为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芝.浅议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5,(07):47-48.

[2]周宏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听障学生健康成长[J].现代特殊教育,2009,(12):22-24.

[3]王春晖,贺文均.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研究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03):11-13.

Key words:hearing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curr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作者:朱慧琳

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代际冲突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摘 要】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较容易引起大家关注的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代际冲突。调查发现,小学生家庭教育代际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祖辈和父辈之间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以及缺乏有效的沟通。笔者经过探究发现,通过以下对策可以较好地缓解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冲突:祖辈和父辈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祖辈和父辈接纳对方的教养方式、祖辈和父辈共同学习科学的教养知识、祖辈和父辈进行有效的沟通。

【关键词】代际冲突;家庭教育;小学生;原因;对策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父辈相对于祖辈来说,没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小学生,祖辈就承担起教养小学生的责任,祖辈参与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祖辈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孙女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6.47%[1]。在祖辈参与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家庭中,由于祖辈与父辈之间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和受教育水平的差异,较容易发生关于小学生教育的代际冲突。

社会心理学家雷文将冲突定义为“由于实际的或希望反应的互相不兼容而产生的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张程度”[2]。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冲突,是由于祖辈和父辈之间个性的差异、責任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沟通等原因造成的在小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上产生的分歧和冲突。这些冲突会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小学生出现易怒、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口头表达能力差等问题。本文中的代际冲突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切入,研究家庭教育中由于两代人生活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与争执。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冲突存在于绝大部分家庭中,尹晶晶(2019)认为,这也是家庭关系的一部分,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知,最终决定家庭成员互助的意愿和行为[3]。

祖辈参与小学生的教育减轻了父辈的压力,让父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工作和学习,同时,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如代际冲突。朱莉等人在2020年对上海94名参与隔代教养祖辈的调查研究[4],以及笔者在成都市CD小学的家校共育调研中都发现:父辈“重教轻养”,而祖辈“重养轻教”。诸多的因素导致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代际冲突的产生,探其原由可以发现,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代际冲突主要是由于教养理念的不同而导致的教养行为差异。

一、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代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祖辈和父辈教育观念存在差异

人的观念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言行都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教育观念是家长对小学生教育教养的理解与认识,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代际冲突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代人观念的差异。李洪增(2006)通过对上海市各区县中小学生家庭和在园幼儿家庭的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祖辈主要教养人的教育观念比父母辈主要教养人传统。同时发现,“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传统文化,“父权”不可侵犯的封建宗法思想,“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祖辈主要教养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烙印[5]。但父辈的教育观念受西方的影响较大,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现代社会所推崇的科学的育儿观念,更加重视小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愿意与小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小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在两种观念的碰撞下,冲突由此产生。

(二)祖辈和父辈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

王瑞晴(2019)认为,隔代教养冲突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由祖辈父辈双方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思想观念以及受教育程度这几种原因造成的[6]。其中受教育程度影响着许多方面,如祖辈通常在育儿过程中以经验替代科学。李洪曾(2006)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祖辈的学历层次确实低于父辈[7],由于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父辈,较难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会使祖辈和父辈之间形成代沟,互相不能理解对方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如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小学生教养的主要责任由父辈承担,祖辈则协同参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照料和上下学接送,父辈拥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的育儿知识,但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没有办法全天陪伴小学生,而祖辈有充足的时间可以陪伴小学生,但祖辈缺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育儿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祖辈经常会以长辈的身份干预父辈对小学生的教育,冲突由此产生,并且产生“1+1<2”的效果。

(三)祖辈和父辈教养方式存在不同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受到一定教育观念的指导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养风格。许颖、孙巧峰(2017)的研究结果显示:祖辈和父辈的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父辈一般追求民主的教养方式,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的品德和性格;而祖辈更加呵护溺爱小学生[8]。祖辈溺爱孙辈的现象在隔代教育中屡见不鲜,我国传统上就有“祖孙亲近”的现象存在。而现代父辈大多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熏陶,关注环境对孩子发展的影响,重视孩子的智育。

付瑶(2018)认为,祖辈在照顾孩子时更加有耐心,更注重方便实际;而父辈在照顾孩子时显得较为急躁,更加理想化[9]。在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祖辈和父辈互相不认同对方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都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特别是祖辈认为“我就是这么把你(父辈)教育成人的”,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是正确的,双方各执己见,更容易产生分歧。

(四)祖辈和父辈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10]。家庭中祖辈和父辈的沟通属于家庭成员之间所进行的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祖辈与父辈在教育理念不同的情况下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冲突由此产生。由于祖辈和父辈在对小学生的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的差异,在小学生教育方面产生分歧时,双方缺乏沟通,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认为自己的做法才是对小学生最好的,本来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结果演变为祖辈、父辈两代人关于如何教育小学生的争吵。

二、缓解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代际冲突的对策

(一)祖辈和父辈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祖辈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对父辈来说,在学习新的教育观念的同时,也要虚心听取祖辈的建议,对祖辈给出的建议要选择性采纳,去粗取精,发挥两代人的力量,让两代人在教育小学生时是站在同一立场上,尽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同时,父辈要肩负起帮助祖辈更新教育观念的责任,祖辈对新的教育观念接受程度低,对此,父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祖辈,缩小两代人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保持教育观念一致,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祖辈和父辈共同学习科学的教养知识

由于成长环境、受教育水平等造成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祖辈和父辈的代际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作为亲子教育的重要主体,父辈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主动缓和因教育水平差异带来的代际冲突。首先,主动承担教育小学生的主要责任,摒弃依赖思想,拒绝当“甩手掌柜”。其次,在学习科学的育儿观念的同时,也要多向祖辈学习经验。在遇到问题时,私下与祖辈沟通,提前和祖辈达成共识,共同讨论有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行为习惯。隔代教育家庭的和谐,很大一部分责任都是落在父輩身上,父辈应该协同祖辈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定期开展育儿家庭会议,一起学习先进、科学的育儿知识,在会议上把冲突提出来,共同商议出解决办法。定期开展类似的活动,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避免代际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三)祖辈和父辈互相接纳对方的教养方式

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有祖辈参与教育的家庭,代际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要针对原因对症下药。对于教养方式的差异,祖辈和父辈要互相理解,学会换位思考,接纳对方的观点和付出。父辈要理解祖辈的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原因,并与祖辈进行沟通,汲取祖辈教养方式中的可取之处,而不是一概否定祖辈的教养方式。作为祖辈,应尝试理解父辈的教养方式,并且向年轻父母学习新的教养方式,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育儿讲座等方法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四)祖辈和父辈进行有效的沟通

祖辈和父辈在互相理解对方的教养方式的前提下,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如父辈要尊重祖辈的教养观点与方法,以及祖辈为教养孩子的付出;祖辈也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对父辈的教养行为,应采取认同的态度并相信他们有教育孩子的能力,不要和父辈争抢教养权[11]。在发生冲突时,祖辈和父辈尽量不要用伤害性的语言攻击对方,避免在小学生的面前争吵,并且在发生冲突后,更多地应关注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主动地进行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面对问题。祖辈和父辈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不在小学生面前产生分歧,有利于给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成长环境。

总之,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冲突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也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代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化解冲突的办法是多样的,祖辈和父辈应该共同努力,达成一致,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助力亲子教育。针对隔代教育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社区可以提供相应的指导,根据两代人之间产生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家庭进行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汇编[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

[2]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尹晶晶.家庭代际冲突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4]朱莉,李燕,俞峰,等.祖辈视角下的家庭代际冲突与支持策略[J].教育观察,2020(4).

[5]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

育科研,2006(11).

[6]王瑞晴.城市隔代教养冲突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7]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

育科研,2006(11).

[8]许颖,孙巧锋.幼儿家长教养观念及方式的现状调查——基于祖、父辈教养的比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学报,2017(10).

[9]付瑶.学前儿童父辈与祖辈教养冲突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10]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1]柯俊波.隔代教育家庭中教育冲突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江娟丽(199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家庭教育等。

刘华锦(1977~),女,汉族,四川蒲江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家庭教育等。

作者:江娟丽 刘华锦

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3:

中职学校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职学校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进入大城市打工,他们没有能力把子女安排在身边读书,只能将其留在农村,由夫妻中的一方留下照顾,如果夫妻双方均进城务工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代为照顾,由此,他们的子女就成为留守儿童。经过几年的留守生活,这些留守儿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读书,这些群体称为中职学校留守学生群体。留守学生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带给他们更多的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二、中职学校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不多

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到大城市打工,为了省下车费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一年才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情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法缺乏,对孩子疏于管教和约束,部分留守学生坚守“读书无用论”,纪律散漫,出现行为偏差。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与孩子沟通交流方便,给每个孩子都配备手机,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对手机进行合理的使用。很多孩子手机不离身,打网络游戏成瘾,甚至通宵玩游戏,睡眠严重缺乏,导致第二天上课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更有甚者在课堂上睡觉,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而这些情况,除非教师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不然在外打工的家长是不知道的。

2.家庭教育弱化,监护主体变更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监护的主体由孩子的父母变为其他的抚养者,这些抚养者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一般比较疼爱自己的孙辈,对孙辈有求必应,在生活上嘘寒问暖,不舍得对孙辈的顽劣行为严加管教。更有甚者,有些留守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致使他们养成了任性、放纵、自私自利的性格。

3.亲子情感缺乏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以自己的言行身教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孩子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感受到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父母的联系可能仅限于电话或者微信,这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心里有委屈也不会向父母倾诉,有困难也不会找别人帮助,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焦虑不安、孤独抑郁、自卑敏感的心理感受,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父母的教育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有的父母在外打工,远离孩子,心里就想着如何远距离管理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以金钱为诱饵,学习成绩好或者表现良好就有物质的奖励,如果学习成绩差或者纪律差就一顿痛骂,完全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这也导致一些孩子为了取悦父母,不惜以说谎为代价来取得物质奖励。

5.家庭教育没有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以为培养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以平时工作忙为理由,和学校的沟通交流比较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有甚者认为孩子还没到年龄去就业,就把孩子放在学校“养大”,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就没问题,完全不关心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情感。另外,在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中,政府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社会关注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资源不多。

三、中职学校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政府方面:强化政府职能,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

政府要加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放宽户籍迁移政策,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改善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就目前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福利待遇,放宽农民工子女入城学习的限制,进一步加快实现医疗、教育以及就业等权益的公平。此外,地方行政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构。成立关心留守学生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二)家长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多与子女沟通联系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真诚沟通交流,聆听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做朋友,让孩子在健康和睦的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如果学不了什么技术,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或者不用读书就直接到社会就业。家长应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将自己在外工作的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经历告诉孩子,这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有利于孩子远大理想信念的建立,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

2.家长应多与子女联系

父母在外打工,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父母多鼓励孩子心里有什么想法要积极与父母商量,有什么高兴的或者不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和父母分享。当孩子取得比较大的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赞扬,当孩子心里有委屈时,家长要积极进行开解,家长除了满足自己子女的物质需要外,还要及时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3.家長应多与老师联系

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学习教育子女的方式,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校方面:以学校管理为中心,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班级管理体系,关爱关注留守学生

首先,班级尝试建立温馨的班级环境和同学关系,为孩子构筑一个“温暖的家”,孩子就是这个家的一个重要成员,每个孩子都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些孩子感觉到亲情缺失的时候,孩子不被关心和重视的时候,学校和老师要承担起关爱学生的任务,让这些孩子感觉到关爱。在寄宿学校,学校老师要关心每一位留守学生,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他们的心理感受。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要互帮互助,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当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找学校和老师帮忙。

其次,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打下基础。

再次,在班级活动中,举行寻找最美家庭的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氛围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父母。

最后,建议学校每年举行两次家长会,要求家长必须参加,老师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表现,父母可以从中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父母和孩子之间通过家长会,能互相了解,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2.丰富学校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学生心有寄托

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与人交流沟通,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温暖,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更加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学校、省市技能大赛中,学生们努力拼搏,勇于挑战,他们在比赛中收获更多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在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中,勇洒汗水,秉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他们在比赛中收获的是勇敢拼搏的体育精神;学生可以在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比如点钞社、古筝社、电商精英社、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圈,能够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要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把孩子的状况告诉家长,架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家长也可以把孩子以前的一些经历告诉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四)社会方面:开展各种社区活动,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也是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制约和影响着家庭教育。社区应该在社区教育组织的带领下,定期开展各种互助社区活动、关爱活动等,使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小结

外出务工是广大农民工改善生活条件的一个主要途径,他们进城打工已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所以留守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也将长期存在。要解决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仅仅靠父母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家庭、学校、社會教育是一个整体,只有四者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宁关连

上一篇:快乐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保险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