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牧区留守青少年是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理应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关注,对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宽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领域,有助于帮助牧区留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了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有关的对策及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区学生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牧区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1:

对当前牧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牧区家长每天放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进城,“空巢家庭”。“空巢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长缺乏责任心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牧区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不在身边,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取得一致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现象。

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二、对策及建议

1、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共性。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开发智力,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家长要善于引导和教育。这种引导和教育不仅口头上说说,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目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培养孩子善于思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心灵,以丰富的知识提高素质,以创造我们民族新的伟大时代。

2、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随着岁数的长大,知识的丰富,家长要不厌其烦地对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孩子今天没有完成的作业,经过批评教育改正了,过几天又可能重犯。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火冒三丈,厉声训斥或打骂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家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孩子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要有针对性更细致、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家长切不可把自己的孩子武断地视为“屡教不改”或“不可救药”。

4、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以言传身教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在孩子的学习之余,家长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共同的目标,教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作者:海花

牧区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2:

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析

摘 要:牧区留守青少年是青少年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理应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关注,对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宽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领域,有助于帮助牧区留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主要深入分析了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有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牧区留守青少年;现状;社会工作介入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屡屡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上出现。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学习压力、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境。诸如: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大;经常逃学,甚至辍学;缺乏自理能力;还有如寻衅滋事、殴打抢劫等校内外暴力。甚至有因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都是目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这同时也是牧区留守青少年的持续性问题,由于牧区牧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他们与自己的孩子长期分离,大多数牧区孩子都是寄居在亲戚和朋友家中或是独自居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监管和关爱、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养成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

这里,我们把牧区青少年界定为父母以畜牧业或半农半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生活在牧区而不能陪在其身边、没有专门人员照顾或长期居住在城镇中的青少年。

二、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现状

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然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学习压力、家庭(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境。加上牧区牧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牧区留守青少年的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一) 牧区青少年与外界交流少,自我封闭,内心孤单

自我开放不仅是处于成长期青少年逐步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而且对于青少年自身性格的成长与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牧区生活的青少年,放牧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意义,牧区是留守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他们比较自我比较封闭,与外界和其他的活动场所接触过少。

(二)在校老师关注程度不高

对于学校来说,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度不高,常常忽视了他们的各科成绩的变化情况以及该有的鼓励和期望,此外,在心理上的教育和关注度也偏低,因此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极不平衡和落差。往往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他们极端的心理特征以及对精神层面的忽视。

(三)父母少监管,牧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压力大

牧区的青少年经常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近的亲戚监管,父母由于比较繁忙,对他们生活,学习,精神方面的关心少之又少,常常是只关注了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心理层面的关心。此外,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正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对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较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四)牧区青少年长期独居,个人易受网络、社会影响,厌学、逃学显现

大部分的牧区青少年都是无奈之下选择独居,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同龄群体的影响,网络文化的潜移默化,加之生活学习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空虚寂寞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控制力及其薄弱的情况下很容易染上社会上的不良气息,如:迷恋网络虚拟空间,厌学、逃学,拉帮结派,夜不归宿,甚至吸烟、酗酒、赌博等。

三、社会工作介入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问题

在社会飞速前进的时代里,人才的新陈代谢不断加速,现在的青少年逐渐成為未来的中坚力量,而青少年的成长旅程又格外的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帮助他们认清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如何走出自身迷茫的羁绊就显得格外重要。针对牧区留守青少年成长困境的问题的解决来讲,主要可以从牧区留守青少年的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这四个层面来做出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建议及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个人层面

1、自我梳理。个人应及时通过自己或在他人特别是社工帮助下理清自己实际所处现状,初步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处理和解决。只有在自己了解的基础上,他人的介入才会显得更有效。

2、促进沟通。一方面,个人需要试图积极和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为彼此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与可能。以自己为出发点,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充分、全面地认识、了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将会与留守青少年个人面对面沟通,在了解他们情况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建议。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具有良好品质的青少年才能更好的成长。同时也需要牧区留守青少年群体胸怀理想;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形成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养成积极心态;主动与人沟通。

(二)家庭层面

1、发挥家长的综合作用。与家长沟通说明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家庭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在与父母沟通过程中,让牧区留守青少年的父母能够懂得“家庭”这一主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发生改变,提高家庭培育的质量。

2、发挥兄弟姐妹的榜样作用。牧区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兄弟姐妹帮助。从本次调研结果看大多数牧区留守青少年,愿意与兄弟姐妹相处,他们大量时间在一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留守青少年的同辈,是留守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学校层面

1、加强学校教师对牧区留守青少年的关怀。由于牧区青少年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特殊情况,教师除了对于他们需要进行常规性的学业辅导,对于为人处世、身心调节也要尽可能的完备,让青少年可以打开心扉,帮助成长。

2、学校与家长沟通互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沟通。积极培养学生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开展有助于培养群体协作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注重学习技巧、能力的培养;老师经常与问题学生谈话;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严格管理。

(四)社会层面

1、提高社会关注。社会应加强对牧区这一特殊地区的关注,更多方面的深入了解牧区牧民及其子女在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关注。虽然在物质方面国家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补贴,但究其心理方面的关怀则相对薄弱。

2、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社会大环境的存在对于个人有着多多少少的影响,相对不佳的社会环境促使打架斗殴、厌学逃学、坑蒙拐骗等猖獗,而良好的社会氛围则使得社会趋于和谐,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宏观大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

3、牧区社会工作发展。推动牧区社会工作发展。针对牧区这一特殊地区,就其自身特性发展牧区社会工作,对于牧区工作给予科学联合技术上的帮助,对于牧区牧民、牧区留守青少年给予适时人文关怀。

4、因地制宜,挖掘潜能。发掘牧区发展潜能。例如通过牧区农家乐等方式吸引外来人口,在帮助牧区本身发展增加牧民实际收入的同时,满足牧区留守青少年对于“家”的特殊依赖,同时在也不同人群的交流中也逐步提高牧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降低这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章国宾.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02)

[2] 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12卷第1期

[3] 张秀丽,侯凤珍,许正刚.新型农牧区中青年学习需求及学习策略研究.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4]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

作者:向泉 张星

牧区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3:

浅谈牧区基层教育改革的设想

【摘 要】目前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我国稳步前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趋势不可阻挡。如何使得素质教育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内铺展开来,成为许多专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国家基层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牧区基层教育,它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着重从西藏地区的基层教育入手,谈谈对牧区基层教育改革的若干设想。

【关键词】牧区;基层教育;改革

一、引言

民族教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甚至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和谐发展。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民族自治区域,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8%以上,学龄儿童中的85%左右都在农村牧区。因此牧区教育在整个西藏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目前来看牧区的基层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研究牧区基层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西藏基层教育发展历程

解放前的西藏教育十分落后,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都不到2%,青壮年的文盲率达到了95%以上。但在西藏的和平解放之后,西藏地区的基层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在学前教育方面,截止到2011年,西藏的3到6岁的儿童入园率达到了12.7%;其次在义务教育方面,西藏地区的学校不断建设起来,在校生已达到了四十多万人,青壮年的文盲率也下降到了1.2%,西藏的义务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期。“十一五”期间,以实现“两基”为目标,西藏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以及稳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的加快西藏基层教育的发展,国家对自治区农牧民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实施“三包”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并近年来多次调整“三包”的费用,同时实行以寄宿为主的中小学办学模式。这些举措,不仅调动了广大牧民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自治区基层教育的发展,推进了自治区的全面进步,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藏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西藏落后的面貌。

三、牧区基层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西藏地区的基层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我国内地的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西藏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民族自治区域,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牧区。因此,牧区的基层教育占整个西藏教育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当前,牧区基层教育工作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第一,从办学形式来看,牧民大多居住分散,当地交通又不便,所建的学校一般是寄宿学校。但由于很多家庭都不富裕,需要孩子回家干农活,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每天来回,每天要步行几公里的山路,有的地区路段还非常的危险,这对于孩子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

第二,家庭教育的空白,很多牧民对教育观念的认识还不深,甚至还有拒绝子女上学的家长。因此牧区人民并没有完全形成支持教育、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学生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一般也只能收到学校的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是空白的。

第三,从教学设备来看,基层牧区的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是很差的,没有配备齐全的音、体、美等一般的教学器材,当然更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教育设备。甚至有的地区,学生学习用的课桌凳都存在问题,一方面课桌凳残缺或者破损的现象相当普遍,另一方面这些课桌凳的规格大多和学生的身高是不相匹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

第四,师资的缺乏。首先从教师的数量上看,是不够的;从教师的任职类型来看,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代课教师,同时教师的学历普遍比较低,甚至有些老师只是小学学历,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仅为百分之二左右;另一方面教师的水平低,当地师范毕业的老师对于国家的政策、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知之甚少,一定程度上很难驾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五,从学校的管理体制来看,牧区的学校多数为寄宿学校,这些学校在抓好教育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后勤,维持学生的生活,但由于经济的落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寄宿学校的后勤管理往往难以达标。

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区,比如说西藏。基层教育还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双语”教育发展滞后,双语即藏语和汉语,往往在西藏民族教育上会忽略汉语的学习,藏语是西藏民族优秀文化结晶,是要继续传承发展的,但汉语的学习也同样要重视;另一个是“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缓慢,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注重文化资源开发的只有西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这些高校,并没有在基层教育中体现出来。

四、牧区基层教育改革意见

牧区基层教育存在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牧区的基层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呢?是直接“拿来主义”,还是“经验主义”?笔者认为,要改革牧区基层教育就必须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以及学生、教师的实际,来探究改革的正确方法。

第一,改变牧区学校的办学模式,因为一直沿袭应试教育体制,牧区的教育并没有建立起一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教育在很大一方面与生产的需求相脱节。根据牧区的实际情况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创办教育与牧区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第二,要在牧区树立教育观念,为了使广大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可以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牧区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从而增强家长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

第三,近年来牧区的教育工作普遍都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布点办学上,只追求数量的发展,而忽视学校的设施建设。政府应要转变方向,把重点放在学校的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为牧区学校配备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以及能与牧区生产相结合的设施。

第四,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各牧区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以及学生观。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甚至对于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的教师还应该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得这些教师能安心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高校毕业生支教这些地区,但在选择上也要注重选择对牧区文化有一定了解的高校毕业生。

对于上面提到的,西藏地区特有的两个问题。首先,要建立“双语”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双语”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同时培养一批优良的“双语”教师队伍,切实保障西藏适龄学生同时掌握汉语以及藏语。第二,开发多元化的课程,一方面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在课程上设置,应该十分丰富生动,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五、结语

牧区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从纵向来比较,牧区教育可谓是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以及质的飞跃,但从横向来看,牧区的教育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教育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从目前来看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牧区基层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改革要结合牧区的实际,真正做到解决牧区教育所面对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牧区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才让.推进牧区基层教育改革的设想[J].教育论坛,2009(03)

[2]江卫华,仁青扎西,苏肖萌.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9)

[3]王嘉毅,梁用平.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

[4]江夏.德吉卓嘎.牧区教育必须进一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对西藏牧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教育论坛.2012(08)

作者简介:

官却杰,男,(1982~),青海省共和人,工作单位:理塘县君坝中学,职务:教师。

作者:官却杰

上一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施工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