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在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学习状况、道德行为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倡导教师加强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寻找针对该类学生的家校共育策略,促进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论文 篇1:

浅析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的价值内涵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关键。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生活中严重缺乏劳动,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责、智能化时代方便了生活,禁锢了四肢和手机依赖性增大。为此,必须强调中小学在家庭劳动中的价值,让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形成劳动观念。并能够体悟出家庭劳动的价值: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学习劳动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和家庭劳动中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生;家庭劳动;家庭劳动价值

一、前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早的启蒙老师,而家庭劳动则是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为了让社会重视劳动的教育价值,2020 年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家庭教育要日常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1]阐明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应该扮演主要角色,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质素对孩子的成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家庭劳动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缺失的影响因素,及家庭劳动对中小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人类原本赖以生存的技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边缘化,一系列的“文明病”正在吞噬着年轻一代。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在不断地病态退化,中小学生基本的劳动权利被各种因素所剥夺。虽然一直在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结果并不如人意。“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情况比比兼是,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不足,脏活累活更不愿意涉足,也导致劳动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展现,育人的价值逐渐弱化。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也皆聚焦在学校层面,忽视了对家庭劳动的深入研究。家庭劳动中孩子劳动观念的缺失原因,主要是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位、错位和越位。劳动教育仅停留在学校层面喊喊口号的形式上是完全不够的,劳动教育中家庭是关键。

二、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缺失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失责

“子不教,父之过”,文中的“父”字放在如今的社会,把它理解成“家长”也许更为贴切。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長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家长的思维认知和素养,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犹如大海中的孤舟,而家长则是舵手。自古流传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导致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首先,只重视孩子的脑力劳动,忽视了体力劳动的存在。从孩子背上书包走入校园开始,考试成绩是家长唯一关心的话题,各种课外补习班,周末各种兴趣班。我曾接触到一个小学生,据了解周六一天就报了八个兴趣班,但学生真正喜欢的就只有两门课。正是这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家长不假思索的跟风,殊不知,这并不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其次,现在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的较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以后从事脑力劳动,不用日晒风吹雨淋,认为从事体力劳动太辛苦,也不体面。每当孩子犯错或者考试成绩下降时,家长就用体力劳动或者做家务来惩罚他们,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认知里,劳动就是惩罚。这让孩子的劳动意识产生严重的误导,不利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因此,孩子的成长中,家庭劳动一定不能缺席,不能剥夺孩子接受劳动的权利。现在中小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可是寒窗苦读十二载,有多少学生完成了家长的这唯一的任务呢?原本丰富多彩的童年和学校生活,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重新给自己定位,孩子的成长不能干预太多,做好幕后的“舵手”即可,而不是什么事都冲在前面为孩子铺好路,这种爱真的是为了孩子好?

(二)智能化时代方便了生活,禁锢了四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随之改变。“在物质匮乏时代,劳动具有非常明显的谋生功能。基于劳动谋生功能的教育逻辑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上具有很强的动机作用。但是,谋生的重要性对当代孩子来说已经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日益降低。”[2]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使现在的中小学生惰性变大,外在依赖太大。科技的发展进步,智能化、物联网的日趋普及和成熟,让现在中小学生动手实践的劳动几乎都可以用机器代替。基本的劳动生产已经被人工智能精细化切割,在人惰性的依赖下,只会让现在的中小学生丧失基本的劳动技能。曾在高中做班主任时,每到周末放假回家,学生们都会拉个箱子回去,据了解,里面装的都是平时换洗的衣服,一旦到冬天,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平日宿舍阳台的衣架上大多都是空荡荡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劳动意识,物质生活富裕后,不能禁锢孩子的四肢,能够用人力做到的事,就是引导孩子劳动实践的契机。中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共同作用,启蒙阶段需要外驱力为主导,父母是关键。然后逐渐向内驱力过度,并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导。从不同年龄层次和劳动需求出发,培养孩子形成自我劳动意识。

(三)手机依赖性增大

现如今手机问题是造成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缺失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生原本作业量就大,在仅有的闲暇时间里也被手机占据,且对手机依赖性越来越大。有调查研究表明,“手机依赖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行为,会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多种不适应症状。尤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而其行为控制力相对较弱,因此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行为。”[3]空闲时间如果没有家长强制干预,学生肯定会选择玩手机,而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有的家长对于手机的依赖性也很大,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的玩手机,殊不知,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启蒙阶段。手机的依赖性过大,不仅仅是影响家庭劳动观念的养成,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也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中小学生在空余时间放下手机,从事家庭劳动,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父母对孩子树立榜样的基础,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引导。

三、中小学生从事家庭劳动的价值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而劳动则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劳动串联着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和演变,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一)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

劳动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付出实践才能有所收获的体力过程,有实践过程才能有所获,有所悟。家庭劳动中父母应该起到表率作用,特别是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在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时候。家庭条件再好,工作再忙,回家后要带着孩子一起从事家庭劳动,让孩子知道,劳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贫穷富贵,无论老幼尊卑,劳动始终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一个家庭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家庭才会幸福,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觉地参与家庭劳动,形成自我劳动意识。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孩子与父母相处最多的时期,也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阶段是孩子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形成劳动观念的关键时期。在从事家庭劳动的过程中,父母做好榜样,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能够抓准劳动教育契机,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在从事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和孩子分工与合作,共同体验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最为敏感,容易叛逆的时期。身体发育、学业压力、同学关系等问题都会让学生产生偏激的情绪。如果父母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就能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而不是有机会就是低头玩手机。青春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很有必要,而家庭劳动就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在劳动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的中所想、所需,而不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一味的责怪和抱怨;在劳动过程中,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袒露心声,防止孩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很多中小学生产生抑郁症、性格孤僻、情绪极端,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此类学生多是与父母缺少沟通。

(二)学习劳动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5]弘揚劳动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只有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感受劳动文化的魅力,中小学生在家中才能有相对较多劳动的机会。对青少年生活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长是家庭劳动中最重要的教师,从劳动观念出发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劳动计划,从小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从劳动的累与苦中体悟,并有正确认知劳动精神的态度,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劳动精神激励自身成长。“在劳动的过程中,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体力水平和审美能力充分提升,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快速发展,劳动的主体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对我们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冲击。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让中小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其文化内涵,领悟其内在精神。促进中小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家庭劳动中的教育价值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站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体视角下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起科学正确劳动认知与积极主动的劳动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将其培养成为热爱劳动的合格公民。”[7]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教育是劳动的理论基础,劳动是教育的实践过程。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根基,是学校和社会所不能代替的。中小学生家庭劳动中,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形成劳动观念和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具有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时期,此时,学生在认知层面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家庭劳动是让中小学生在“小家”中磨练和成长,并逐渐向社会的“大家”中融入,提升个人修养,方能在任何集体中生存。

家长要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要着重发挥劳动教育的教化作用,家庭劳动教育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劳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在问题中找准教育契机,在劳动后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将来具有自我认知和理性判断的时候,还可以发现自己和社会中存在的缺陷,启发思考,增强革新的意志。在以后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或许能够让自己所有专业或者有兴趣的问题得到灵感和激情。

四、结论

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社会生产生活生存方式,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无需体力时代”、“体力缺乏时代”、“脑体严重不均衡时代”。现在的普通人享受着以前的皇帝都享受不了的“舒适”“便利”,人类远离自然、远离运动、远离生物的本性,肆无忌惮地违反“用进废退”生物进化准则,导致人类的退化。劳动回归人类日常生活迫在眉睫,现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很多弊病,家长需要改变观念,从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对于影响中小学生的从事家庭劳动的因素,家长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推进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路还很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糟糕的局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班建武.物质丰裕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J].中华家教,2021(02):83-86.

[3]李蓓蕾,张莉莉,邓林园,白瑄.高中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以北京市某校高中生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9(08):73-79.

[4]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M].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曹葆宁,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37-148.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1).

[6]郑子君.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J].人民论坛,2021(19):82-84.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344.

作者:杨兴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的家校共育策略

摘 要: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在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学习状况、道德行为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倡导教师加强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寻找针对该类学生的家校共育策略,促进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家校共育;策略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乡差距迅速扩大,农村地区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离婚率迅速上升,同时因意外事故等导致一些农村山区学生成为单亲孩子。这些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着学习、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惑,困扰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老师及时行动,加强针对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支持,和家长一起行动,帮助农村单亲学生走出迷茫,健康成长。下面我就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家校共育策略谈谈我的认识。

一、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现状

大部分农村单亲学生的家庭经济重担全压在单身家长一个人身上,单身家长为了生计外出奔波,收入有限,经济条件较差,生活质量跟不上。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问题。经调查分析,农村单亲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活习惯差

农村单亲学生普遍个人卫生习惯差,不注重饮食卫生,营养状况差,身体素质差。他们不能有序整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物品,到处乱扔垃圾,不遵守校纪校规,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习成绩不良

大部分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长的家庭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忙于生计,对他们放任自流,任其自由成长。他们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他们学习习惯差,课前不预习,上课走神,作业潦草,成为班级的学困生。农村单亲学生较差的学习成绩导致受到周围人的歧视,使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厌学情绪浓厚,对自己信心不够。

(三)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内心较孤独,缺乏和亲人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他们由于家庭原因,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胆怯、自信心不足。他们缺乏亲人的关爱,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常常有强烈的叛逆心理。

(四)道德行为不良

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常存在一些不良道德行为:说谎、打架、语言粗鲁、缺乏爱心、法制观念淡薄。

二、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教养的特点和类型

(一)溺爱型

部分家长由于单身的缘故,觉得孩子很可怜,有很强的弥补心理,所以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满足,结果导致孩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性格孤傲,眼中没有他人,不懂得感恩和尊重,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二)专制型

部分农村单身家长有浓厚的封建家长思想,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简单粗暴,常通过命令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他们通常不对孩子讲道理,不向孩子表达爱、理解和同情,甚至还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极易使孩子形成懦弱和反叛的性格,形成靠暴力处理事情的思想。

(三)放任型

放任型家庭中的家长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单身家长一般都很忙,没时间、没精力去管教小孩。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不学坏,不要做太出格的事就可以了。农村单身家长文化水平低,根本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他们干脆就什么也不管了。这种教养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内心需要,使孩子逐渐产生不安情绪。

三、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的家校共育策略

(一)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习惯的家校共育策略

1.明确目标,制订计划

教师要和家长通过家访、家长会积极沟通,首先要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包括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安全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礼貌习惯、消费习惯。其次,家校双方要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科学地制订具体的生活习惯培养计划。

2.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步实施,即每一个月培养一个好习惯。因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地重复,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地提醒、纠正。在每一个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家校双方根据计划要有明确的安排,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固化习惯,家长也要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生活习惯进行监督和巩固。家校双方通过一个月的重复,基本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需家校双方根据单亲学生的成长历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每年把前一年培养的习惯进行巩固、提高,在要求上提升一点。

3.榜样示范,抓好落实

教师要和家长保持沟通,协调一致,双方都要做学生的榜样。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家长都是他们行为的传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此,在生活习惯方面,老师、家长必须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意识地来影响单亲学生,使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蒙教育。教师要定期提醒家长注意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同时安排单亲学生监督家长的生活行为,让他们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共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严格约束,坚持不懈

家长、教师要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质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生活习惯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坚持不懈地加以培养。

(二)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学习习惯的家校共育策略

1.家校协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家校沟通,使家长明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认真书写、复习归纳、主动学习、积极阅读与写作等。其次,家校双方要根据单亲学生所处的学段制订详细可行的培养计划,包括每日、每周、每月的具体要求。再次,家校双方要抓好落实。教师提醒家长在家庭中尽量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提醒家长对学生采取温和、尊重的沟通方式,和教師配合把教师安排的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在家庭中抓好落实。家校双方要做好对学生的约束和监督工作,常抓不懈,严格训练。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从开始就抓紧训练,必须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严格训练以至习惯成自然。最后,家校双方及时反馈,不断修正。教师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家长也要把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不断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家校协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家校双方都应该对单亲学生进行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单亲学生重点关注,不断督促,不断帮助,多给予爱心和耐心,多给单亲学生各种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尽量创造条件,让单亲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如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家校双方要善于发现单亲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使其克服自卑,爱上学习。

(三)农村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教育的家校共育策略

1.教师指导家长营造温馨、关爱的家庭氛围

教师要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指导家长使用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对单亲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的方法,帮助单亲家长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单亲家长学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教师提醒家长尽可能多地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确定自己并没有与别的孩子不同,更没有低人一等。教师要通过努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两个家长都来关心孩子,让另一方的父(母)坚持定期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精神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友和思想动态,让孩子懂得明辨是非、善恶,让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父母抛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2.学校教育尽量多关注单亲学生的心理状况

教师要充分尊重单亲家庭的学生,以真诚的情感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努力在班级中为单亲学生创设一种没有轻视、敌意,充满体谅、关爱、平等的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相应的归属感。教师要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要密切关注单亲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以便给予单亲学生一些心理上的辅导,及时有效地解决单亲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

(四)农村单亲家庭学生道德行为的家校共育策略

1.建立信赖,消除疑惧

家校双方都要努力和单亲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信赖关系。单亲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常常受到他人的歧视、批评,其怀有很强的戒心、敌意和对抗情绪。这不利于家校双方对他们的教育。教师、家长应想方设法改善和单亲学生的关系,应该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他们,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家长的诚意,让他们和教师、家长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单亲学生才能激发出向上的意志,倾听家长、教师的意见,明辨是非,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2.创设环境,榜样示范

家校双方要认真分析单亲学生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努力消除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不良环境因素。家长要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教师也要树立良好形象,率先垂范,同时在班集体树立优秀的榜样,让周围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单亲學生,矫正他们的不良道德行为。

3.提高认识,明辨是非

农村单亲学生存在的不良道德行为,大多是由于是非观念欠缺,辨别能力差。家校双方要通过浅显易懂的道德故事、道德案例,通过耐心的心灵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他们从中得到借鉴,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4.耐心纠正,不断巩固

农村单亲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纠正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反复的过程。由于受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他们会不断重犯过错。因此,家校双方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教育,双方密切沟通,消除家庭、学校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家长要加强课外监管,杜绝单亲学生的不良人际交往;教师为其不断推荐优秀的朋友,引导其多参加健康文娱活动,通过多方的努力来矫正其不良道德行为。

总之,农村单亲学生的成长需要家校双方全方位配合,齐心合力,需要家校双方倾注更多的关怀和呵护,这样才能让他们走出迷雾,健康成长。

注:本文系兰州市教师个人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单亲家庭学生的家校共育策略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LZ[2019]GR2540)。

作者:刘涛

学生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论文 篇3:

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基础与路径

摘   要

职业启蒙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基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处于劣势,但应看到农村广阔天地,职业启蒙教育大有可为。通过文件梳理可以发现,职业启蒙教育伴随我国劳动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已凸显其地位与作用。因此,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具体要求,应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转变乡村小规模学校及家长观念;因地制宜,挖掘和整合乡村丰富资源;根据学生学龄段特点,以初步职业体验为主要载体;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可行之路。由此,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的贯彻,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底部激活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

乡村小规模学校  职业启蒙教育  劳动教育  乡村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十八年发布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中特别指出“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条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我国小规模学校目前虽多数以小而差、小而弱存在,但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是基础教育的基石,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它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对于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

1.小学阶段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

职业启蒙教育并不是过早地为孩子们确定一个发展方向,而是一种引导性的非专业定向教育。职业启蒙教育中的“职业”是职业启蒙教育的起点,它是个体主要生活来源,也承载着面向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缩小教育与就业鸿沟的责任;开启个体的蒙昧状态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养成健全发展的人格、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目的[1]。

根据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师舒伯的划分,小学教育阶段属于成长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意识萌芽、职业认知教育的关键阶段。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应该从初等教育就开始,并一直贯穿到中等教育前几年,它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技术和职业教育是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体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了“职业启蒙教育的不足或缺乏,均可严重影响终身教育的继续进行”[3]。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也即基础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发展、提升个体素质的需要,也是普职融通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基础职业教育帮助儿童通过科学探索、职业体验、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得个体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实理解,培养其初步的职业认知,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朦胧的职业理想和意识,渐进式地寻找生涯发展的方向,为儿童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完满打下基础。

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小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初步探索,如,江苏省一些城市在中小学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有机结合[4]。但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相比,我国的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还处于朦胧的起步阶段。

2.职业启蒙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伴随着乡村人口数量呈现显著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城挤、乡空、村弱”等乡村衰落问题逐渐显现[5]。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6],关键要素是人,根本在教育。乡村学校是连接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桥梁,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和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对振兴偏僻乡村有重要意义[7]。《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乡村小规模学校界定为“不足100人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8]。据全国教育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普通小学总数16.0148万,小学教学点就有9.6456万个[9]。由此可见,乡村小规模学校虽弱势,但数量多,居于义务教育最“末梢”,起着底部攻坚重要作用,事关国家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小学教育基本是一种升学教育,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成为许多乡村孩子努力读书的奋斗目标。但由于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各方面处于劣势,片面的应试教育造成孩子辍学严重,无法继续升学的孩子离开学校缺乏农业技能,也缺乏进城务工的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人,所以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什么是农村所需要的教育,探索适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绝对不能陷入全民高考泥潭,农村教育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让农村教育真正体现“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位置”。

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居于弱势,职业启蒙教育在“普及新的知识、思想,使人摆脱愚昧和落后状态”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启蒙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乡村小学生进行初步职业体验,培养学生正确职业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积极的劳动精神,必将成为开启乡村小学生职业生涯的钥匙,对乡村小学生职业意识成长起着重要基础性作用,为今后高质量就业打下扎实基础,因此,在乡村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比城镇更具緊迫性,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

3.乡村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从基层激活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紧密关联,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中“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在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实施职业教育的第一步,有着十分重要的职业引导与启蒙作用。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要求,“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让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由于我国农村目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势必成为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要路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主要来自农村,据统计,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80%以上,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46%[11]。职业启蒙教育能够为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认知支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未涉及职业启蒙教育,直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提出了“职业启蒙教育”,并将“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同时并列呈现,这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构建必须“向下融入义务教育,加强职业启蒙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各学段普职融通政策缺乏衔接贯通,缺乏从职业启蒙、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完整终身教育体系架构。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根,没有坚实的职业启蒙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2]。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底盘大,弱势兜底,职业启蒙教育有效开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唯有把乡村小学教育根基扎牢,才能健康完善发展。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基础

1.学校小而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条件处于劣势

当前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尚无正式文件出台,且未被列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范畴。“有劳动无教育”或者“有教育无劳动”成为普遍现象。梳理我国基础教育普职融通政策及实践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全国各地职业启蒙教育以零散形式出现,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学校也是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与体系一知半解,职业启蒙教育呈无规则状态[13]。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政策匮缺,乡村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研究与实践是被严重忽略的。小、弱、差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失;受制于各种因素,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开展欠缺各种条件。

(1)乡村小规模学校承载的职能过多,外部支持弱,缺乏专项职业启蒙教育资金

过去20年,农村村落逐步瓦解,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进一步缺失,作为村落仅存不多的社会机构,学生安全、环境改善、扶贫纾困、评比检查等都纳入到乡村小学学校职能。而乡村小规模学校内部管理总体处于“无权、无力、无援”状态,地处偏远,外部支持弱[14],且缺乏职业启蒙教育专项资金。

(2)乡村小规模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师缺乏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素养

一方面,多数小规模学校没有达到基本运动场所标准,生活设施也普遍没有达标,基建设施过于简陋存在安全问题;基础设施设备利用率低,数字教育资源缺乏,正常学习需求不能满足。另一方面,教师编制紧缺,工作量大,教师身兼多种角色,承担教学、行政、后勤、扶贫工作,音体美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无法开足开齐,成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常态,更无法要求教师具备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素养。

(3)乡村家庭观念落后,学生缺乏对职业与自我的认知

家庭是进行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场域。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家庭条件差,家长基本都是在家务农,文化程度低、“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农村小学生身在农村长在农村,最常听父母念叨的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到大城市大公司上班,不用再回农村做农活;乡村小学生耳濡目染父母务农艰辛,但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清楚;且乡村小学生因年龄尚小,接触面窄,身心发展不成熟,对职业与自我的认知尚不具备。

2.农村广阔天地,职业启蒙教育大有可为

农村小规模学校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陈宝生部长指出,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文化积淀,不断探索体现实效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广[15]。农村广阔天地,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机会,应善于挖掘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优势。

(1)乡村小学身处有利于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独特社会和自然环境

村落是乡村小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生态。一方面,农村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学校与家庭、村委会联系密切,有利于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更容易践行“做中学”。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作为学校潜在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开发乡土教材和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现乡村之美以及学校对乡村文化认同,实现教育内容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相结合,为职业启蒙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2)学校规模小、人数少,更容易进行职业体验

城市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硬件设施好,但往往受制于班级人数多,教师看管吃力,以及担心各种安全问题,校外职业体验活动经常无法进行。而农村小规模学校不足100人,学生人数少,在课程安排、教学组织等方面就具有较好灵活度,且农村廣阔天地都是农村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天然场所。

(3)农村优良劳动美德传承为职业启蒙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村长期积淀下来的勤劳节俭、耕读传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良劳动美德代代相传。乡村孩子家庭条件普遍较差,要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已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特别是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提升至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层面;紧接着,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晰了劳动教育内涵、精准劳动教育目标、细化劳动教育内容,扎实推动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落地。在此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劳动教育重要内容和途径,也逐步凸显其地位与作用。为方便研究,我们梳理了21世纪以来我国有关“职业启蒙教育”表述的相关政策文件(见表1)。

1.转变观念,把握内涵

首先,应宣传职业启蒙教育理念,改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引导乡村学校、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启蒙观念,应让乡村学校、教师、家长明确职业教育启蒙教育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初步的职业体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评估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获得职业幸福感”。

其次,职业启蒙教育要在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坚持“五育”并举,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16]。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具体要求,当前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开展应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乡村小学生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担当;尊重一切劳动和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优良品质。

2.因地制宜,挖掘、整合资源

首先,根据乡村资源,挖掘乡村小规模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特有环境。随着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导师、农民企业家、农业职业经理人、志愿者进入校园进行职业辅导;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农作物绿植、“责任田”;或开设种植、养殖等课程,这些都是乡村学校有条件开展的。同时,校本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小规模学校可以将乡村和社区作为学生实践和体验的重要基地,吸收当地优质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其次,整合资源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一方面,可以借鉴南京行知小学“村校联合”的办学经验,与所在的施教区展开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共享,农田、科学实验田、家庭农场、工厂、茶园、果园、鱼塘,这也都是职业启蒙教育生动的活教材[17]。另一方面,可借助中职、高职院校的职业启蒙专业资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需要有专业性指导,可依托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启蒙读本,形成正确职业认知;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进行职业体验。

3.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教育部统编教材加强了劳动教育的渗透,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也加大了与职业教育融合力度。目前乡村小学多数使用的是教育部统编的教材。乡村小学教师可利用教科书中的职业启蒙元素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进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一是培养乡村小学生热爱劳动情感。五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和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引导乡村小学生感受农家夏忙以及“屋前瓜架、屋后河中鸭嬉戏”美丽而又熟悉的情景。二是教导乡村小学生尊重劳动并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引導学生了解生产米、熬糖生产劳动,感受米糕的来之不易。三是培养乡村小学生劳动意识。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明白劳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四是培养乡村小学生树立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观念。如,一年级上册《悯农》,反面素材《揠苗助长》。五是理解“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六年级上册的《詹天佑》。六是培养乡村小学生职业情感。如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法官和警察等角色,培养职业情感。

4.根据学龄段特点,引导学生初步职业体验

首先,根据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设计乡村小学生职业体验过程。第一,选择或设计与乡村小学生贴切的职业情境是职业体验前提,以激发乡村小学生的认知兴趣;第二,体验过程应先进行实际岗位演练,然后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学生在活动与经验中形成新知识、能力,发现自我特长,这是职业体验的关键。第三,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18]。

其次,引导乡村小学生初步职业体验应注意契合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职业认知水平。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学段低年级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处于职业懵懂的状态,此时应培养儿童对劳动和职业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如,二年级口语交际,以“长大以后做什么”为主题,以消防员、医生、教师和厨师等熟悉的职业为例,引导乡村小学生认识职业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于偏重抽象思维阶段,但仍需要用具体内容来支持思维活动,应带领儿童初步感受和体验农村周围职业工作环境,如利用科学实验田这些农村便捷的资源和场所,采取模拟方式进行职业体验活动,促进职业认知,使学生建立知识、生活与职业的联系,为今后确立职业方向和接受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打下必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意义重大,但困难重重,需要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出台职业启蒙教育规范政策文件;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健全社会职业生涯指导与发展系统;加强立足本土化的职业启蒙教育理论研究;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配置,落实乡村教师振兴行动计划等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鹏.职业教育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44.

[2] UNESCO.Rvised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2001)[EB/OL].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

/information/nfsu-nesco/pdf/TECHNICA.PDF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1.

[4]张健.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推进策略[J].江苏教育,2019(76):27-31.

[5] 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6]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

html,2018-1-2/2018-5-18.

[7][14] 任春荣,左晓梅,等,著.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37,128.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5

/02/content_5287465.html.

[9][11]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0611_464804.html.

[10][16]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

tent_5526949.html.

[12] 陳鹏.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意蕴[J].教育与职业,2019(12):12-18.

[13] 郁珂,刘晓.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开展现状及其提升策略——基于C市5所小学的调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9(05):33-39.

[15] 教育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调研座谈会[J].大学(研究版),2019(08):126.

[17] 杨瑞清.学习陶行知,探索农村小学教育新路[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02):1-6.

[18]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

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30/content_5235316.html.

[作者:高葵芬(1975-),女,福建龙海人,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高葵芬

上一篇: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指向论文下一篇:老子伦理思想逻辑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