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壁垒特点毕业论文

2022-04-2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摩擦已不仅限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壁垒的实施更具隐蔽性和灵活性。本文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多年的发展数据,客观分析了我国招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以及服务贸易摩擦对我国贸易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健康发展服务贸易、减少摩擦的路径选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服务贸易壁垒特点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服务贸易壁垒特点毕业论文 篇1:

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服务于农产品出口实践的策略

摘要: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性,频繁遭遇贸易壁垒等情况,农产品出口面临较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了农产品外贸的现状,从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服务于农村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跟单实务课程目前涉及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提出外贸跟单课程服务于农产品出口实践的对策,以期提升农产品外贸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外贸跟单实务  课程     农产品 出口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产品本身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开展国际贸易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再者,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使得原来已经惨淡的农产品出口蒙上了更为浓重的阴影。

一、农产品外贸的现状

随着多年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以及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从2002 年的180.2亿美元到2019年的791.9亿美元,17年间增长了605.5亿美元,增长率达336%。除去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额和增长率都呈现正比关系,并且农产品贸易的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农产品不易保存,易腐烂,价格不高,重量大等原因,农产品外贸进口额大于出口,尤其食用油大量依靠进口。201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300.7亿,同比增5.7%。其中,出口791.0亿美元,减1.7%;进口1509.7亿美元,增10.0%;谷物,棉花,白糖的增幅都在15%以上。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下降明显。中国农产品的贸易伙伴国日益增多,主要的进出口市场包括日本、、韩国、欧洲、东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农产品65%出口到亚洲国家,其次是欧洲国家。受制于产品的特性,没有成熟的农产品供应链来实现。农产品国际物流实施的复杂性决定了高额的国际物流成本。农产品自身固有的易腐坏、季节性强、对贮藏环境要求高等因素也会增加运输途中的贮藏成本。因此需要具有技能高超的跟单人才来组织安排农产品的农产品的供应链。缺乏高水平的农产品外贸领域的从业人员来推介优秀农产品,所以农产品外贸的发展速度赶不上其它类型的产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的农产品需求是较大的。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之后,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正式开始腾飞。2019

本文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NO.JKY2021015,新乡贤助力数智乡村协同创新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1简介:游蓓蕾(1979---)女,汉族,浙江平阳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壁垒 . 作者2  蒋丽清(1982---)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额395.75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的17.3% ,占

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6.2%。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

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随着RCEP的签订,协议签订国之间贸易的零关税将给农产品的贸易带来机遇。零关税的贸易优惠安排,必然会使各国为了本国利益提高实施技术壁垒的比重。截至2020年底东盟国家发布TBT/SPS通报数量接近6000件,2020年一年就出现了293件。2017年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出口企业因东盟国家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遭受的直接损失额高达417.76亿元,重点就是农产品。依据通报数据分析来看,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实施了较为严厉的技术标准。但是了解此类技术标准的人才却极少。

从以上可知,虽然农产品出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仍然面临着严苛的技术壁垒,

较高的运输成本等困难。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服务农产品出口实践的情况

外贸跟单实务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步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转变。但是课程内容较少涉及农产品的外贸。实际上,农产品外贸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设计模块。只要在产品品质检验模块会涉及农产品,举出了农产品出口遭遇的贸易壁垒及有关农产品的严苛的技术标准。课程的实践部分完全没有涉及农产品检验等环节,所以学生对于农产品的外贸流程及流程中关键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全一无所知。毕业后如果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完全不了解产品的特点,不明白物流运输的注意事项,不明确进出口通关环节各国的要求,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会出现违约,面临高额索赔的局面。即使有了农产品的出口订单,也很难成功履行订单。

课程服务于农产品外贸实践的策略

(一)课程标准添加农产品跟单模块

课程组成员应该深入江浙沪或至少浙江省典型的农产品出口基地调研。明确典型的出口农产品的种类,农产品出口实践遇到的问題,经验及教训。从而明确农产品出口领域外贸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修订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标准,在标准中添加农产品跟单模块,增加农产品的品质及属性、农产品的相关国际技术标准和认证证书,检验质量标准,农产品的物流运输要求,进出境通关要求等内容;设置教学情境,明确每个情境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及考核要求;配备实训条件。还需要大量收集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案例,让学生积极思考此类案例,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课程还需搜集关于农产品的国际标准及各国的技术标准,方便学生查阅,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农产品出口跟单模块增加思政元素

教师在课上大力宣传高品质的农产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产品的优良品种,精良的外观,绝佳的口感,养殖技术,精益的加工工艺,以提升学生中国制造的信心。并且在跨境电商实践或其他的实践中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发农产品,拍摄农产品的种植及加工流程,确定农产品的宣传资料,并大胆尝试向国外的客户推介此类农产品,充分展示产品的卖点。这样可以给国外的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增加了学生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在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增加服务新农村的实践项目

鼓励学生运用暑期社会实践环节延续课程的实践项目,到当地农村去了解农户的需求,了解农产品出口的实质困难,并给出对策建议。运用新型的营销手段,采用跨境电商平台上线农产品,进行农产品的跨境营销,辅以直播等方式将产品的加工过程、包装方式、运输方式直接展示给国内外的买方。国外客户尤其跨境电商对于农产品的定制化和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倒逼农产品生产端必须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高品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从农产品生产、供给、销售三个方面促进跨境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具有地理标志的地区是跨境农产品电商业务的稳定生产基础,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国际贸易提供具有独特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农产品,跨境农产品电商借助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信任可以额外推销其他相关农产品。学生应该深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宣传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性,帮助设计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中英文式样,并且翻译相关的产品说明,适应国际市场。

(四)课程添加冷链物流模块跟单

农产品的一大痛点就是物流困难。农产品易腐烂,分量重,缓慢的物流速度不能跟上农产品外贸的跨界运输的需求。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对配套冷链物流具有较高的要求,而相较于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冷链物流系统,我国冷链物流建设比较落后,生鲜类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再加上疫情的影响,疫情较为严重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以及疫情隔离措施,跨境物流过程中严格的检疫措施和进出口管制措施也使得国际物流配送成本增加。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课上以项目的方式,加以分析,并给出对策。

四、课程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农产品出口面临进口国严苛又不断变化的技术标准和检验和检疫要求,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农产品出口必备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身先参加海关定时举办的农产品国际技术标准,各国检验检疫政策和我国出境检验检疫知识的培训。学习农产品进出境许可相关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研究完善的贯穿生产、流通和销售全过程的数字化供应链,提升农产品外贸企业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及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聘请农产品的专家进入课程专家组共同建设开发课程。研究RCEP协议签订后,各国对的实施的进度,分析给农产品的外贸带来的机遇。

(二)学校配套农产品的实践基地

学校应该开辟专门的区域,供学生农产品的种植、加工等实践之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农产品种植、运输及加工面临的关键点及难点,以更好地了解农产品的特性,农产品质量把控的关键点,才能更好地向客户推介,妥善处理农产品的国际供应链遇到的问题。设置农产品跨境电商实训室,配备相应的农产品的品种实物。配备显微镜等设备了解农产品的病虫害,配备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指标的检验设备。添加直播设备,因为农产品的时效性,更需要展示农作物的种植、加工及运输环节,让客户真切感受它的生产环境的环保性和安全性。添加物流跟踪设备,让学生了解物流跟踪设备对于农产品外贸的重要性,明确物流跟踪设备的操作。

五、结束语

当前新冠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我们外贸专业要苦练内功,做好服务于农村经济,服务农产品出口的课程研究与开发。随着疫苗的广泛铺开,疫情终将过去。那么学生就能根据课程所学大展拳脚,为农产品出口添磚加瓦。

参考文献

[1]狄昌娅,竺杏月.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出口困境与对策研究 [J].对外经贸,2017(2):90-92.

[2]郭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J].世界农业,2016 ( 08):130—135.

[3]杨娟美.物流视角下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探究[J].商情,2018 (18):66.

作者:游蓓蕾 蒋丽清

服务贸易壁垒特点毕业论文 篇2:

贸易摩擦对中国服务贸易发的影响与应对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摩擦已不仅限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壁垒的实施更具隐蔽性和灵活性。本文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多年的发展数据,客观分析了我国招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以及服务贸易摩擦对我国贸易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健康发展服务贸易、减少摩擦的路径选择。

一、引言

服务贸易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领域,是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1982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而2012年已达到了4705.8亿美元,增幅达到106倍。根据世贸组织公布的2012年各国服务贸易新的排名,我国全球排名提升到第三位。其中,出口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口28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为12.3%,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量的5.6%,同比提升了0.5个百分比1。

服务贸易被WOT纳入全球的贸易自由化体系之中,将商业存在作为服务贸易内容之一,发达国家对覆盖率的承诺为81%,而转型经济体则为66%2。伴随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各种发展因素也在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安全运行产生了极大影响。2011年起,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危机,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先行指数持续走低,为了转嫁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主义贸易政策越演越烈,贸易救济措施与日俱增,中国的涉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的标的物具有无形性、消费和生产过程的同步性和不可储存性,国际服务贸易本身表现出难以监管的特性,而非关税壁垒的实施本身又具有灵活性和隐蔽性,在服务贸易这种特定领域尤为突出。特别是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包括银行、保险、电信、运输等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贸易救济措施的提出影响面更加广泛。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统计,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可分产品移动壁垒、资本移动壁垒、人员移动壁垒和商业存在壁垒等四种形式。在壁垒众多的贸易环境中,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截止2011年,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摩擦案件共21起,大部分集中在分销服务、金融服务和通用服务这三个领域。涉及中国的有6起,其中4起由美国发起,并且全部以中国败诉而告终。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摩擦诱因分析

(一)国际比较总量小,市场份额较低

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排名为世界第三,排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中国服务贸易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源于大国优势,我国的经济规模总量大但国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主要为实体标的物,对服务则显不足。目前我国经济更多依靠于工业增长的支撑,服务业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统计,我国201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为4705.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5.6%,在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10.8%。相比而言,美国的服务贸易2012年出口和进口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比分别达到14.13%和9.9%3。从增长率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依靠进口拉动,2012年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达到23%,远超过世界平均的9%,而出口增长率则为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是人口大国,服务贸易的载体主要为自然人,如果按照人均计算的话,这个比值悬殊则远不止于此。

美国的服务贸易份额一直占据领先,1980年美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就占世界服务贸易的14.6%4,2000年增长为18.5%,之后存在波动性下降趋势,直至2012年为12.07%。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占比均在10%以下。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具有较好的表现,但绝对份额仍较低。

(二)服务贸易仍倾向于传统行业,比例失衡

我国服务贸易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如2012年运输、旅游两项出口额合计达到我国服务贸易的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而电影音像、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等具有高端服务特定的领域则只有很少一点份额,有的甚至不足1%,2012年四项合计也仅为2.5%,而美国的金融服务单项在2009年就占8%。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和咨询服务的份额增长较快,分别从1997年的0.3%和1.4%增长为2012年的7.6%和17.6%,出口额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发展,但绝对份额量仍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比如软件运营服务(简称为SaaS),北美和西欧发展的较早,虽然近几年所占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但仍拥有了全球SaaS营业收入的85%。

(三)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竞争力较弱

我国1997年服务贸易逆差为32.2亿美元,之后逐年递增,2012年逆差高达8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3%,创历史新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服务贸易国,2012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超1万亿美元,顺差2080亿美元。在服务贸易出口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少有的几个逆差国之一,并且位居逆差之首。中国服务贸易的最大顺差项目来源于咨询服务,其次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通信和金融服务的顺差额仅为2%。其中,建筑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顺差额较上年分别减少了27.9%和14.1%。逆差主要来源于运输服务、旅游服务、保险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在国际航运、先进技术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

国际上衡量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其中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是最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该指数用出口和进口之差与出口和进口之和的比值来衡量,其取值范围为(-1,1),两个极端值分别出现于某项贸易完全进口没有出口或者完全依靠出口拉动。我国的TC指数在1992年-2012年间一直为负值,且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历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整理出以下分行业的TC指数统计表,同样能够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专有权利、保险服务、电影音像、运输服务以及旅游服务。其中以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最为明显,几乎达到了负向极值。需要提出的是旅游业的TC指数近两年出现了大幅滑坡,主要源于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深远,入境旅游者数量下降,而国内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境外旅游需求却有明显提高,双向共同作用使我国旅游贸易竞争优势陡然下降。

(四)国内服务贸易相关法律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缺乏针对服务贸易的立法,主要是以《对外贸易法》为基础。在《外贸法》的第四章中规定了国际服务贸易,确立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除此以外,特定服务部门也各自颁布了法规,如《人民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各立法部门大都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使服务贸易整体上存在立法不统一的状况,并且各项立法基本只针对“商业存在”,而忽视了GATS所规定的其余三种。而有些部门则存在立法的空白,如旅游、商业服务等,问题层出却无法可依,不利于行业发展,也无法适应GATS框架下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我国的服务贸易部分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存在不一致性,很容易产生贸易纠纷,并招致贸易摩擦。

我国服务行业由商务部统一管理协调,但中央和地方之间对于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利存在交叉,又很难协调,这样就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也容易产生行业垄断。

三、贸易摩擦对我国服务贸易安全发展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其一,在当今的服务贸易发展阶段中,知识和技术的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其具有高创新性、高互动性以及高附加值等特点,成为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发展方向。频繁的贸易摩擦也迫使我国必须要大力提高服务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使之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比如我国长久以来在知识产权方面一直不够重视,我国对于服务商标的注册从1993年才开始,20年的历史发展,还没有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商标。侵权案件的屡屡发生,使我国政府和企业逐步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应用,并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向高层次发展的有力支撑。2013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还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及投诉台,并最终保证了知识产权“零投诉”。

其二,贸易摩擦也迫使我国服务贸易部门提高行业指导,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应对体系。通过涉华服务贸易摩擦案件的分析,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存在很大缺口,国内行业法规也与国际惯例无法接轨。比如在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中,美方认为我方有16个法律文件不符合GATS的规定,并因此对其进行指控和审查,其中不乏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所颁布的法律文件,涉及广电总局、文化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7个部委。除了不规范的法律法规,我们同样认识到法规缺失的问题。服务贸易摩擦的频发迫使我国相关部门加强规范的管理及对各地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在以上案件发生之后,我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即于2009年11月发布了《关于下发音像(电子)出版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并计划在两年内对国内的音像业进行改革。又比如2012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完成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对文化产品的出口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也能够帮助巩固行业发展的基础,促进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这足以看到贸易摩擦带给我们的紧迫感,也促使我国相关部门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来推动服务产业的规范发展。

其三,通过对贸易摩擦的积极应诉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影响,帮助企业赢得更大市场。2012年,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因为怀疑HUAWEI(华为)和ZTE(中兴)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而建议阻止其在美所开展的相关投资贸易活动,在此之前,美国政府也曾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HUAWEI和ZTE进入美国市场。之后作为该案的延续,美国的专利经营公司(TPL)又对包括以上两家公司在内的中国通讯企业的芯片提出了专利侵权。经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初步裁定,认为被诉中国企业并未违反美国337条款的规定,没有侵权行为。HUAWEI、ZTE则因此而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在欧洲市场的开拓计划更加顺利,英国、法国等国家对中国的通信等企业表示出欢迎姿度。这个案例的成功也为那些受制于“美国贸易壁垒”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二)负面影响

其一,我国很多服务贸易部门的发展尚不成熟,在努力自我发展的同时还要应对国外的贸易摩擦纠纷,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企业应接不暇。为了达到国际较高的技术标准,企业不得不加大国外设备的进口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运营成本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发展瓶颈,削弱了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这对于尚处于幼稚发展期的我国服务贸易行业来说极其不利,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甚至使我国某些服务贸易企业因无法达到较高的国际认证标准而被拒之门外。以运输业为例,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制定了一系列的管制标准,比如航空运输中航空器的噪音、航空器的操作、发动机排出物等,以及海运中对于船只污染、船只号码鉴定、海员的培训认证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运输企业因为很多技术标准无法达到而被拒之门外。

其二,丛生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服务贸易产品范围随之减少,不仅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损害了企业的实际利益,更拉大了服务贸易逆差,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收支平衡。比如在旅游行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都限制了外国投资的旅游企业所占股份,通常不允许控股;如若在印尼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则该公司必须注册为印尼的企业,并采用合资、联营等方式;新加坡对外国在新设立的旅行社不给予国民待遇,俄罗斯、欧盟在这方面也存在限制。在建筑行业问题也很突出,我国的企业曾参加阿富汗喀布尔-坎大哈公路等工程的修复项目的投标,就因为投标主体是国营企业而受到限制。再如,在 2007 年下半年,德国劳工局要求所有申请赴德工作的中国厨师,必须持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这个新规定加大了通过获得签证到德国从事厨师职业的难度,也给我国“输德厨师”特别是湖南省的“输德厨师”国际服务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其三,贸易摩擦易于引起贸易纠纷和贸易战,减少整体社会福利。服务贸易壁垒较之货物贸易壁垒更加隐蔽,这也使局面愈发错综复杂,贸易报复行为随之发生,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近几年来,对于不同国家的劳务签证、证书标准认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纠纷频频发生。如始于2007年4月的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案,虽然我国于2009年9月22日提起上诉,但世贸组织最终于2009年12月21日仍认定认为中国对进口电影、音乐和图书的限制存在违规行为。这个历时1年8个月的服务贸易案例成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最大的一次失利,外国电影公司可以不通过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而直接向中国的电影院发行电影,这也严重影响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和政治关系。再比如,位于江苏省的华奇化工有限公司在2012年刚进入美国市场时,就被USITC以盗用商业机密为由发起337调查,该公司为此付出的应诉成本已超过1000万美元,同时也丧失了很多商机,企业声誉受到影响。

四、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应对贸易摩擦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立救济保护机制

我国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还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要使之系统化,最重要的是解决统一性和整体性的问题。对于现有的法律,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服务贸易产品的更新及时调整修改,同时应认真研究GATS相关规定以及国外关于服务贸易各方面的法律,促进有序竞争,使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扩大政策的透明度,让服务贸易企业能够通过专门的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并等到帮助。在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的同时,更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企业的违规成本。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政府应加大监管的力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督相结合,防微杜渐,打破诸侯割据的地方保护主义禁锢,净化市场环境,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兼顾地方政府的灵活性和积极性以及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全局性,形成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

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已经做出了多项服务贸易的开放承诺,面对外国强有力的竞争,国内的服务企业一时很难招架,必然导致弱者更弱。我国应建立梯度逐步开放的制度以及开放评估体系,系统评价开放收益及风险,同时建立相应的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的各项条款,减少目前被动应对壁垒的状况,修订并完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在相关产业受到损害时能够找到自我保护的合理方法和途径。

(二)优化服务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现阶段,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满足消费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却十分欠缺,这也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巨额逆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从资源禀赋角度考虑应大力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应竞争力的提升。目前资金和知识技术的比重不断增加,很多服务贸易的产业都减少了对劳动力禀赋的依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原始的资源禀赋优势,也无法因此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提升。为了保证服务行业的高层次、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服务产业中资金和知识技术的梯度转移,同时加大服务业由消费性服务向生产性服务的转化力度,以此优化和提升服务产业结构,加强整体竞争力。

我国在传统服务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在巩固原有优势并深入强化的前提下,也应该寻求新的增长点,比如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等具备较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贸易,根据《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力争在2015年使其占比超过45%。我国也不乏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比如中医药、文化艺术、体育等,应该通过多途径进行弘扬,顺应市场要求,扩大其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推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

为了使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平衡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弥补短板现象,更要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在彼此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利益增长点。我国的货物贸易虽然在总量上处于优势,但大多来源于低附加值、低利润点商品的出口,可以通过服务行业的发展来延伸产品出口的价值链,同时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专利,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促进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结构的升级,摆脱目前“中国制造”的尴尬局面。

另外,充分利用我国在货物贸易方面的优势,扩大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业,比如在货物贸易的操作中运输、保险、金融等行业不可或缺。目前很多贸易公司都使用国外具有更高水平专业人员以及更完善系统服务的外国公司,在积极提高国内相关产业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应通过一定政策倾斜来鼓励企业优先选择国内的服务企业。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以政策创新来带动多行业联动发展,促进商贸、金融、航运的大融合,提升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四)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策略,提升整体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业集聚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研究表明,服务业的集聚以及效率的提高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促进产业调整、规模经济、扩大就业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我国的服务业集聚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地区差异,呈现多层分布的特征。例如,上海的服务业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并且具有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各集聚区应该根据地域特点,依托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合优化资源,完善配套,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区域产业能力的同时增加整体竞争力,适时推出区域服务品牌,并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知名度,打造“中国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

(五)加强劳动力培养,增加高端人力资源储备

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整体素质水平并不高,高素质的服务从业人员欠缺,呈现结构性失调。在服务贸易国际化、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的力量尤为突出,服务贸易的特点也决定了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相应的人才是竞争的焦点。对于现有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应加大培养力度,并且使培训常规化、制度化,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潜在员工的培养成本外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针对性的进行“订单式”培养,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利双赢。拓宽培训渠道,将国外先进的服务行业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合理引进海外人才,鼓励国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同时营造优良的竞争环境和企业文化,保持优质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1]黄建忠.服务贸易评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昝欣、李孟刚等.中国服务贸易安全与发展研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

[3]于立新.中国服务贸易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

[5]李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6]徐光耀.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和比较差异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程炜杰

服务贸易壁垒特点毕业论文 篇3:

生产性服务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摘 要] 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劲发展,推动着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更多地转向生产性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外包正在成为外包业务的核心。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以及机遇和政府角色等六个方面,分析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条件,对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服务外包 竞争优势 对策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即生产者服务业(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业(又叫个人服务业,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医疗、健康、教育等)。其中,生产者服务业就是我们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2008年1~7月,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7834份,同比增长121.2%,合同协议金额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从事服务外包的从业人员达33万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489家,信息技术外包依然是主要方式;发包主要是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服务外包的企业仍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总的发展特点是:1.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仍远落后于货物贸易;2.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地位不断上升,构成服务贸易主体;3.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有所改变,但仍以传统生产性服务贸易项目为主。

三、国家竞争优势要素分析

迈克尔·波特在反思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以及机遇和政府角色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条件,对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剖析,通过“钻石模型”分析工具,推导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已日益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具有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结论。

1.生产要素

生产性服务外包作为新兴的产业,他与传统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决定了该产业生产要素的特殊性,人力资源要素尤其占有突出地位。

(1)人才储备丰富

中国能够提供快速增长的具有多语言支持和跨文化融合能力的人才储备。全球仅有少数国家如中国、印度拥有大量可以培养的工程和IT人才,在人才供应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主要瓶颈的情况下,拥有充足、可培养的初级人才资源将为中国承接服务外包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巨大,2006年,全国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374万人,与美国每年130万毕业生相比,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559万人。同时,每年到海外学习的人数和回国工作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构造世界级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国外企业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来的重要原因。不断充实的人才储备,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

(2)中国独有的对日韩的语言文化优势

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合作过程中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中国和日本、韩国地理位置接近,生活习惯和文化相通。地理和文化相似性、语言优势帮助中国确立了在北亚服务外包与离岸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我们得到的日本服务业务一直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50% 以上。按照GARTNER日本的统计:日本服务外包离岸业务,占日本国内市场需求的5%,而日本离岸服务业务的70% 发到了中国,2007年日本到中国的业务总量为18亿美元。

2.需求条件

(1)产业转移效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一项新兴的行业,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对我国而言,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是一种全新服务贸易方式,这种产业转移无污染、无能耗,有利于发挥服务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扩大我国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份额,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当前解决贸易结构低级化状态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传统加工制造业,占地多,污染大,产出少,科技含量低。生产性服务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运营成本低,且多由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士开创与运营。因此,它不仅可作为制造企业精简机构时的一种无奈选择,而且还因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为制造企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合理选择。用生产性服务业改造并提升低端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例如,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逐渐渗透到现代制造业中,能够极大地提升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研发设计服务业在产业链条上处于上游和高端环节,能够通过研发攻关和创新设计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3)突破贸易壁垒效应

以软件、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是智力劳务,主要集中在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密集行业,完全可以不出国门实现“智力出口”,突破货物贸易壁垒和国际劳务输出中自然人的流动的贸易障碍,直接降低劳务出口的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实现互利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尽管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较小,如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2人左右,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解决就业方面的贡献甚至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譬如,从1975年到1995年,美国经济共增加了5000万个工作机会,就业增长率为50%,而其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为101%,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2倍。自1977年到1996年,加拿大经济共增加了370万个工作机会,就业增长率为37%,而其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为138%,大约为全国平均增长率的4倍。生产者服务外包的发展必然带來新的工作岗位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队伍中智力密集型劳动力的比例,进而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就业总人口中的比例,促进现代服务业规模的发展,在当前,对提高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和整体就业量,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包括国家在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供创新与升级的优势。软件、通讯等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外包的技术载体和实现手段,通讯网络则为服务外包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服务外包商业环境的重要指标。离岸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呼叫中心、远程培训、系统运营维护等都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工具搭建的平台实现的。

中国具有高质量和大规模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中国拥有世界级的电信基础设施。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高速互联网和宽带接入、向主要的软件基地提供稳定的不间断双电源供电、拥有连接大部分一级和二级城市的大约150个民用机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同业竞争因素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公司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以及国内竞争的性质。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主要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已经达到3000家以上,从业人员高达30万。企业业务类型齐全,能力素质全面,承接业务覆盖ITO与BPO的所有细分领域,能够为本国以及海外客户提供软件开发、软件配置与支持、应用实施、应用管理以及应用托管、硬件配置与支持、硬件设备托管、网络集成、IT培训、IT咨询等各类ITO业务,也能够提供研发设计、人力资源、金融财会、采购、营销、客户关系等各类BPO业务。

5.机会因素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创新成果的支撑和应用。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日趋活跃,产生了一批对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例如,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一批对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成果。

6.政府角色

为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国务院已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设若干个服务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商务部2006年开始启动了承接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确定的首批五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别是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2007年初,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和济南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

四、提升生产者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设立相关的部门,改善承接的“软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软实力”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生产者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将对我国研究制定相关促进生产者服务外包发展的措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2)建立生产者服务外包在内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到目前还未建立包括生产者服务外包在内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的服务贸易情况只有一部分数据,并且不够全面,对全面了解中国包括生产者服务外包在内的真实、准确情况难度较大。

(3)打造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中心城市,引导区域协调发展。一国的承接中心城市往往能够代表该国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最高水平。所以中国应该打造承接生产者外包服务中心城市,使起成为一张“世界名片”,借机提高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

2.行业层片

行业协会是企业与外界市场交流的桥梁。在中国国内,生产者服务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国外,中国生产者服务外包企业又被知之甚少。因此,中国也应该组建类似与行业协会的机构,积极组织协调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中国生产者服务业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3.企业层面

要做大做强企业,扩大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的规模是提高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现在全球跨国生产者服务外包市场上, 生产者服务外包发包方对承接方的生产者开发实力、CMM认证级别、企业的品牌及信誉情况、项目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想要在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扩大规模。中国政府和各承接城市政府,可以筛选一批基础扎实、技术雄厚、品牌形象好、发展潜力大的生产者服务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资本手段,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好、市场份额多、国际竞争力强的国际性大型骨干龙头软件企业。

参考文献

[1]連廷广:论发展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急迫性和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2)

[2]彭一峰: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6(02)

[3]何会文:生产性服务的战略角色[J].经济导刊, 2006(04)

[4]刘 莹:论中国发展全球服务业外包的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11)

[5]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庄嘉琳

上一篇:设备档案下的医院管理论文下一篇:物流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