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毕业论文

2022-04-22

摘要:培养校企联合型专门应用人才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但实践教学仍在教学计划执行、实验室资源、毕业设计、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巩固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结合全国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针对本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探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毕业论文 篇1:

积极应对WTO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我国加入了WTO,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这使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通辽市农牧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入世,加快全市农牧业经济,特别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发展具有无公害、无污染、营养、卫生、安全的绿色食品产业既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通辽市农牧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同时还是“农业大市”创建绿色工业城市的必然要求。

一、我市农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TO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做到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和市场准入。这会给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加入WTO,会促使包括通辽市市场在内的国内本土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趋向直接流动、配置。我市可以抢抓入世良机,充分利用和发挥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更多地借鉴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通辽市绿色食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使绿色和特色产业、产品优先抢占国内本土市场,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提高竞争力。二是可以尽快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WTO在要求全面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同时,正在高筑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非关税壁垒。绿色食品标志将是21世纪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通过非关税壁垒的优先通行证。我市农牧业只能借此入世之机,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上背水一战,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可以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入WTO后,取消农产品出口配额或许可证限制,农产品自由贸易,我们可以享受各成员国多边、稳定、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获得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规范渠道,改善出口环境,促进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出口,扩大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我市农畜产品朝着外向型方向发展。四是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将促使我市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减质量差、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农畜产品生产,扩大具有较强优势的绿色食品生产。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更加有效地配置全市农牧业资源,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农牧业产业结构。

利用好上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迎接好入世的挑战:一是入世后,我市农畜产品的加工价格和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入世后,国家进口关税降低,取消配额,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进军中国市场。价格上:我市粮食价格会因进口增加而普遍下降,其中玉米下降幅度会最大。我市除蔬菜行业生产成本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将会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畜牧业比较优势强于种植业以外,其它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没有优势。目前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玉米、小麦、大米、大豆的每吨价格折合人民币分别为679、804、1161和1462元,而我国国内市场分别为1200、1250、1850和2150元,分别高出世界市场价格的76.7%、55.4%、59.3%和47%。但注有“绿标”的食品在国内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20—30%,在国际市场上可高出50—150%;质量上: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积压严重,质量难以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普通玉米质量尚可,但价格较高,专用玉米尚未发展起来。我市的各类肉制品价格比国际市场低许多,猪、牛、羊肉类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平均低57%、84%、54%,但由于其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而发达国家加工比重达60—70%,甚至90%。我市其它大部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食味、口感、整齐度、外观形状、成品率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如果我们按国际统一的质量标准发展绿色食品,逐步调整、规范并与之接轨,将会大大促进我市农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通辽市发展以绿色食品及加工品为主导的农业,是应对入世农产品价格和质量挑战的重要选择。二是入世后,我市农民的增收和转岗将受到重要影响。入世后,在国外农产品强劲竞争优势的压力下。通辽“农业大市”粮食过剩、价格低迷、“卖粮难”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农民的收入也将受到极大制约。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岗压力必将增大,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转岗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大省黑龙江去年全省农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20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不足3%上升到9%。三是入世后,我市农产品进出口将受到巨大冲击。据统计,去年全国肉类产品猪、牛、羊、禽肉出口仅仅分别为其总产量的3%、1%、3‰、3.5%,而其进口全部大于出口,净进口达79万吨(不含走私进口)。根本原因是我们肉制品的质量未与国际接轨,质量要求严格的国家不进口我们肉类。肉类产品今后出口,只能绿色适销才能走出国门。进口方面:入世后,我们利用关税配额调控进口的余地将减少;因缺少解决贸易纠纷的经验,将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农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将会更难;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等与国际接轨还有一定距离,采用技术壁垒措施限制进口的手段也将很有限。出口方面:因我国承诺取消农产品补贴,我市农畜产品出口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WTO成员国有权使用针对我国的保障措施,也将增加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关于“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保护环境”条款,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对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设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已成为限制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四是入世后,“农业大市”的思想观念受震荡。过去,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农业大市却囿于农业,规模不经济,长期追求的是单产、总产、讲产值,不问销售,缺乏对市场研究预测,形成单一的种植业、单一的粮食生产、单一的玉米种植,因而出现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各级财政不堪重负。市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和“一转三超两提高”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二、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与优势

通辽市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市由于开发建设时间较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大气、水体、土壤三大自然资源基本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生物资源几乎没有受到过污染。可以说,是全国少有的一块“净土”。据绿色食品开发有关部门环境监测表明,通辽市绝大部分地区都符合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开发绿色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兼有草原、山区、平原、沙地的地形地貌,具有较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一些名特优农产品,素有“内蒙古粮仓”、“黄牛之乡”之称,尤其黄牛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有森林面积1400万亩,覆盖率20.89%。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市每平方公里仅有50人,相当于南方地市的12%,空气清新纯净;全市有可利用草原300万公顷,耕地79万公顷,土壤有机机质含量较高;有水域面积8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生长着近千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近百种;通辽市地处西部大开发中的东部区,三面环向多座数百万人口的大中城市;通辽市有5条铁路辐射6个方向、4条国道和起降多个方向的中型客机,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这些都为我市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入世后,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优势,重构通辽经济新优势。二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造肥料、饲料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全球环境污染加重。人们对食物的安全、卫生、健康等问题日益关注,而绿色食品以其安全无污染、优质富营养和利健康而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人们不仅仅要求食品“无病害”,即“放心菜”,“放心肉”,而且进一步要求“粮——豆——油”、“瓜——果——菜”、“肉——蛋——奶”,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安全、卫生、健康。国际上实施的食品卫生标准都以此绿色食品筑起“绿色壁垒”。90年代后,美国、日本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据预测,全球绿色食品贸易额将由现在的每年35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00亿美元,每年将以30%以上的递增速度增长。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基础和组织保障。全市初步建立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果业、水产业、特色养殖业、牛产业基地。按绿色食品标准种植的各种作物基地面积15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扩展到粮油、乳品、蔬菜、山特产品、畜禽产品等5大类2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机构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A级绿色食品17个、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9个。全市绿色食品企业已发展到8个。另外,通辽市建立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以指导企业的管理、生产、销售、策划人员和原料基地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初步形成了管理、服务、监测、技术、推广、培训、初级认证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更好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明确思路和技术措施。在发展思路上,市里提出了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优先重点地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业,并具体提出建设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大市、绿色农产品大市、农畜产品加工大市的目标。在政策保障上,市里陆续制定出台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的决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农业名牌产品评定实施方案、绿色食品种植生产技术规程、绿色农产品生产栽培技术措施、禁止使用27种农药的规定等政策措施,使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为入世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三、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以公司+农户+基地为主要模式,走绿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的路子。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高起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逐步过度为与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重点扶持精加工,建设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绿色食品产业。在未来的三年内,力争A级绿色食品在全市大宗农产品中达到15%,在名优特产品中达到30%;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平均每年新增1个。绿色食品产值分别占全市农业总产值和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5%和20%,在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0%,为此,建议市里采取如下对策:

(一)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基地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环节。一是抓好重点基地建设。通辽市绿色食品基地要按照分级推进,分类指导,优势优先的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实现原料基地化、基地良种化、良种区域化。集中智力、物力、财力,向规模较大、特色型重点基地倾斜。要确立开发重点,选准主导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建设绿色玉米基地25万亩、水稻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豆类基地25万亩、杂粮基地25万亩、油料基地15万亩、林果基地32万亩、山杏基地50万亩、沙棘基地125万亩、肉类产品20万吨、蛋奶5.5万吨、水产品340吨。突出发展以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城市郊区优良奶牛业及鹅、鸭、兔等食草畜禽畜牧业生产基地。二是优化基地布局。要优化布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在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基础优越的左中敖宝、花吐古拉、兴和、团结,开鲁辽河农场及库伦、扎旗、霍市的大部地区重点发展AA级(有机食品)基地。在开鲁、奈曼、科尔沁区部分区域、左中宝龙山、后旗金宝屯重点发展A级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加大基地科技投入。要加快高新技术在全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使用已经认证和推荐的绿色专用生产资料,确保基地绿色食品的质量。四是搞好基地示范工作。我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应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路子。关键是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示范户、村和基地三个层次的示范,探索经验,带动面上发展。要重点抓好开发早、潜力大、效益好的现有15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五是推进基地规模发展。要注重扩大全市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小宗农产品基地规模。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基地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大旗、大乡、大村。

(二)办好绿色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适应WTO规则的市场竞争主体。龙头企业是决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推进结构提档升级。要支持全市现有“绿”字号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逐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开发新品种,实现绿色食品多样化、系列化。二是发展重点骨干企业。全市要以粮油品、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等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主要是扶持发展科尔沁牛业、科尔沁乳业、绿太阳、维尔、万顺达、金锣、通粮集团、蒙古王、雪航、岳泰、源源等重点骨干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改造和产品销售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帮助和扶持,促使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提升其产品绿色等级和规模;尚未生产绿色食品的要引导鼓励其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抓紧转向绿色食品生产。三是加快进步型小企业发展。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如:燕顺斋、科锡羊业、佳源肥料等企业要及时扶持。通过完善机制,提高绩效,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挂靠联等措施,使其真正成为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四是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围绕全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拳头产品,以骨干、龙头和资产为核心,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外引内联,把相关企业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较大型企业集团。五是处理好利益联结关系。全市龙头企业要通过合同契约、技术指导、定向服务、组织收购、加工和销售,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销售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实施通辽市绿色食品品牌战略。一是品牌扶持。对通辽市已获A级和AA级的绿色食品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要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鼓励生产者争创名牌,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化经营。二是品牌整合。对质量相同,区位相近,自然条件相似的绿色食品进行品牌整合,每种产品可推出一两个品牌,其它的同类产品都可通过一定程序加盟使用。三是品牌宣传。围绕我市绿色食品的特点,通过商业广告、产品展销、“818”赛马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要创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绿色食品群体。四是品牌保护。全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及时办理商标注册、产品原产地标识。用商标和产地标识保护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名牌的创立。五是品牌营销。全市农畜产品生产企业都要坚定树立名品意识,认真研究市场和需求,密切跟踪和分析研究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和绿色壁垒,并依此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加入全国绿色食品批发市场营销网络,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网上销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销网。六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按照严格标准,提高品质,跟进开发,配套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全市生物肥、生物农药、包装、储藏、保鲜、运销、市场开拓等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力度,提高绿色食品的技术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决定因素。通辽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绿色食品特有的生产程序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集中力量搞攻关。要针对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各方人才智力,联合攻关,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全市要尽快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适用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加工技術。二是搞好良种选、繁育。市有关部门和涉农站所要认真抓好作物、畜禽、水产品优质高效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培育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三是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市农产品企业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储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拳头名牌产品。要抓典型,在全市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食品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入先进管理和质量认证体系。全市企业要在产品品种、质量、等级上下功夫,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贯穿于生产各个环节。按照国际绿色技术、环境、包装、卫生检疫要求争取加入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ISO9000、ISO14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五是搞好培训、考察、人才开发。要通过绿色食品技术、管理标准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到区内外科研单位和深加工企业进行学习考察的办法,以及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本市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家作顾问或兼职等办法,吸引人才参与我市绿色食品开发。六是激活科技人员。要改革我市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积极引导科技人员与农民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促进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的有机结合。

(五)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绿色食品的开发。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快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全市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通过开展融资入股、原料入股、设备入股等形式,增加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的投入比重,尽快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市内外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二是财政金融部门加强扶持力度。本着“欲取之、先予之”的原则,市政府和驻市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有关部门要调整现有农业资金投向,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有偿流动使用,重点用于骨干龙头项目和生产基地及种养大户建设。全市生态建设、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投资以及支农周转金、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应重点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三是广泛吸引外资。我市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吸引区内外、国内外特别是国外资金的力度,投入绿色食品开发,扩大利用外资开发绿色食品的质量、数量和范围。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正在中国实施中德合作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有机农业发展项目,并已在我区的巴盟磴口实施,现还在寻求其它的合作对象。

(六)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和监督检查,逐步实现绿色食品生产和国外对接。产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查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市商检、技监、环保、质保、土肥等有关科研和监测部门为依托,尽快向国家申报建立通辽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监测中心,配足专业技术人员,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加强绿色食品初级产品和终端产品抽检抽查,严格检测和评价绿色食品生产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生态环境。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加快通辽市绿色食品生产与国外对接。根据美国市场重点开发生产食、药两用的绿色食品;根据德国与欧盟国家市场,重点开发小杂粮、坚果类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根据日本市场重点开发生产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类绿色食品。根据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信息,全市要下大力量发展以养牛为主的食草型畜牧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市。

总之,应对入世,发展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是一个多领域、多环节的大工程,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市和旗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当作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抓好“七个一”工作,即:大兴一个绿色食品产业、组成一个领导班子、制定一个发展规划、采取一套促进政策、创建一批现代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食品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手段去领导、组织和协调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要引进激励约束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具体指标和责任,将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考核,兑现奖惩。要逐项研究,逐项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全程监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各项服务。积极应对入世,大力发展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

(作者单位:通辽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杜广兴

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毕业论文 篇2:

基于校企联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培养校企联合型专门应用人才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但实践教学仍在教学计划执行、实验室资源、毕业设计、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巩固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结合全国高校的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针对本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探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校企联合

作者简介:沈君(1969-),男,黑龙江庆安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讲师。(山东 威海 264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研基金项目“国贸专业校企结合型应用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201022)的研究成果。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与实务的一门学科。1954年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创了国际贸易学科点,并形成了早期的国际贸易学科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约有700多个,主要集中在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对具有坚实的国际贸易基础、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操作流程并具有外语翻译能力和对话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是调查的结果显示,由于高校扩招、教学体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等原因,造成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国贸专门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国贸专门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的第一线,动手能力欠缺,业务操作不熟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对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成为培养校企联合型国贸专门应用人才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主要从实践教学环节来分析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与体会,提出建设性的改革措施。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也被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目前的各高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来看,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重视理论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把实践教学定位于从属地位,可有可无,再加上难寻实践接收单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时间少、内容简化、缺乏统一安排,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无论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简称“我校”),还是其他高校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全国高校国贸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我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计划的执行不严肃

教学计划是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的,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安排的,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是在已经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才能进行的教学环节。目前很多高校在计划中有实践教学安排,但是在执行时因为实践条件不具备,或者没有实践基地,就临时安排其他课程,而实践教学被抛之脑后,四年大学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没有更多地接触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充其量是个满腹经纶的书呆子。

2.缺乏实验室资源

实验室以及配套的实践资源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来说尤为重要,根据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已经建立了国际贸易的相关实验室,但也只是机房和软件的组合,不能满足实践模拟教学和实际业务操作的需要,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

3.实践基地建立与巩固存在问题

根据多年来实践教学的执行情况,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深入主要受实践基地建立与巩固的影响。一些企业认为学生去企业实践会增加企业负担,打乱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因此建立实践基地比较困难,结果导致实践基地很少或没有,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某种原因,如学生的能力、企业的效益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已经建立的實践基地不能巩固,得而复失,造成实践基地的流失,这势必也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开展。

4.毕业设计环节的盲目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毕业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对贸易理论知识的掌握、应用和创新能力,[2]这一环节的改革方案很多,但国贸专业的毕业设计多数是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根据我校国贸专业2006~2010届的毕业设计统计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选题上存在盲目性。虽然对国贸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进行了改革,采取教师提前列出课题名称,学生可以在诸多课题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也可以自拟题目,但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擅长的领域、关注的问题来选题的很少,多数学生都是在诸多课题名称中选来选去,不知所措,最后在截止时间到来之前随便选个课题名称完事大吉,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不是与自己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相关的领域,这样就造成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已选的课题,也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甚至出现重复选题的现象。如果指导教师把关不严的话,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种毕业设计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是难上加难。

(2)毕业论文没有创新。通过对2006~2010届国贸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翻阅,发现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够体现出创新的选题很少,多数是多年来一直研究的问题,如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服务贸易等,选题没有新意,毕业论文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为了能够及时交稿,闭门造车,查阅的资料有限,甚至有的学生不考虑后果,直接从网络资源上或者电子期刊文献上采用复制和粘贴的手段来蒙混过关,这类学生也不在少数。这不但不符合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初衷,也不能提高学生的任何能力,反而形成了不好的学术风气,这不但影响到本届毕业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会造成辐射效应,影响到下一届,形成恶性循环。

(3)研究成果没有实用价值。由于选题缺乏新意、学生态度不认真等原因,导致国贸专业毕业设计成为形式主义,最后不管写得好坏都能蒙混过关,虽然答辩中回答问题语无伦次,甚至有的学生对其所研究的课题并不熟知,对教师的提问一问三不知。但是答辩分数也只占40%的分值,指导教师不认真把关,给的指导分值却很高。毕业论文的成绩公式为:

毕业论文的成绩=指导分值×60%+答辩分值×40%式(1)

即使答辩成绩低,但是指导成绩高,按照公式(1)来计算出来的成绩仍然能通过,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只是一堆垃圾。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尤为重要。

1.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国贸专业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操作能力,专业培养计划中教学环节的课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因此,建构适合国贸专业特点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1),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将有利于国贸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实验室的建立与完善

实验室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没有实验室,许多模拟实验无法进行,课程教学也只能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因此,为了既能在教学中增加实践课时,又能充分使用实验室资源,建立国贸专业综合实验室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从我校商学院目前实验室的建设来看,还远不能满足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应该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为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和模拟实验创造实验条件。

3.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参观实习

校外实践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参观与实习。经过对从事对外贸易的几家大公司的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到都有成为我校国贸专业实践基地的意愿,在合适的工作上可以接收学生进行业务熟悉、实际操作流程等环节的实践,一方面企业可以节约一定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由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带队的,可以相互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对企业和学校都有益处。学生是参与实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把已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4.因人而异的毕业设计改革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积极性,应该对国贸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即因人而异的毕业设计模式。

(1)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因人而异: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设计多以论文形式为主,学生通过一篇一万字左右的论文来完成毕业设计,既没有实用价值,又难以进行创新。因此,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市场调查报告、操作流程报告、各种设计报告等等。[3]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市场调查、直接操作、参与设计等直接接触到所选择的领域,学生写出来的成果既有客观性又能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我校采取团队形式的毕业设计方式也是可取的,这样可以优势互补,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做出比较理想的研究成果。

(2)采取校企联合型毕业设计模式:为了真正实现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結合,改变原有的毕业设计模式,采取校企联合型毕业设计模式,即已经找到毕业接收单位的学生以接收单位为毕业设计的实践基地,没有找到接收单位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分配到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可以由校方出面与企业联系,或者由学生推荐,校方以信函的形式与企业联系,确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设置可以遍布全国的各个城市,不受区域限制。为了保证实践效果可以通过实践单位的鉴定评语和校方的抽查对学生进行考核,抽查可以根据实践基地的分布情况确定抽查方式,如果比较集中在周边,可以采取实地抽查,如果比较分散,且路途较远,为了节约实践经费,可采取通讯方式进行抽查。通过访谈威海市的几家对外贸易企业,他们非常欢迎这种方式的毕业设计实践。

三、结束语

由于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和实践基地的缺乏,导致我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这将是今后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所有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付丽红,武艳.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162-164.

[2]齐再前,白守礼,郭广生.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8).

[3]邹凤楼,等.高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6):23-24.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沈君

绿色国际贸易壁垒毕业论文 篇3: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

[摘要]结合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改革情况,通过对河南省部分从事国际贸易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国贸专业存在着如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资源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孙阁斐(1980-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管理教学。(河南 郑州 450018)

一、国贸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结果

1.专业分布和就业规模现状。我们对河南省郑州市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企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较少。新进员工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仅为总体的20%左右。通过进一步对比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较本科院校学生有差距,受以上因素限制,国际贸易类企业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在所调查的深圳航荣(郑州)物流有限公司和河南豫鑫物流有限公司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百分比,比在国际贸易类公司就业的人数比例高出10个百分点。物流类公司比国贸类公司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现象,说明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方向的一致性。

企业规模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呈负相关。企业规模较大的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反之需求量相对较多。

2.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调查统计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电脑应用和道德素质方面比较满意。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最为不满。且用人单位在高职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中突出强调的依次是: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电脑知识及应用(尤其是办公类应用)、国贸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英语口语、人际关系、专业英语、市场营销知识。

二、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表现为过于专业且涉及面不够宽。首先,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过于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设置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概论、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为主;其次,专业选修课涉及面不够宽,局限于国际贸易领域,致使选修课与专业主修课内容重复,专业课前后衔接层次不突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首先,教学内容更新迟缓。经典理论占教材比重较大,而近几年被大众认可的新理论、新思路却没有及时更新,教材更新速度与应用实际操作有一定的“窗口期”。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形势多有变化,国际贸易政策从保护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再到协同管理的相对中性的贸易政策,而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形势以多边贸易为主,双边贸易为辅,由双边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转为区域集团的区域性贸易等。故应根据相关趋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调整教学。

其次,学习过程中动手实操内容不多。重理论、轻实践,在国贸这种社科类课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中受各种条件制约,理论和实际操作不能完美结合。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理论知识讲授所占比例在80%左右,实际操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所占比例仅为20%。由此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竞争力相对较弱。

3.教学方法单一,配套设施落后。国贸课程的讲授大多以课本为主,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偶有创新教法加以尝试,像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都未产生较大影响。

多媒体虽已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多年,其资源的紧缺仍不容忽视,很多学校因设备不足常常排不到课。有些学校即便拥有多媒体资源但相应的实训设备不足。更常见的问题是,很多公司出的软件设有加密狗,只能在特定的实训室机房使用,学生上完课后到学校机房不能及时复习。另外很多软件的设计与实际操作并不吻合,导致实训的效果大为降低。

三、优化专业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的措施

1.重置课程设置定位,加大实践操作力度。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一线的生产、基层管理和创新性基层岗位工作。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合格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调整“大而全”的培养思路,尽量压缩空洞的理论课程,够用即可,增加实务或实训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增设考证课程,例如跟单员、国际货运代理等,将考证植入教学。

2.校企合作开发实用型教材。与对口企业合作开发相关教材,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等实际操作指导书籍,促进实训课程标准化。在理论指导下,加大实训室的利用效率,完成各项以实际操作为目标的任务。教师编写教材要注意根据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变化,随时补充教材内容。如现在流行的农产品贸易、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案例等。

3.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由于国贸专业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把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多媒体技术、情景模拟、计算机软件模拟等各种手段用活,使课堂声情并茂,学生乐于接受。此外可以定期请企业人士或校外专家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陶冶职业素养,让学生真正了解现实中的国际贸易,进而确定发展目标,实现自身发展。

4.课内课外并重。课堂上学生以3~6人为一组合作,进行模拟交易,重现真实交易场景,共同完成合同的签订及后续履行。并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讲解对交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解析。课外则是引导鼓励学生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补充。

5.校内和校外并重。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训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实训,一部分是校外实践。

国贸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很重要,除硬件建设之外,还要请企业专家训练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在真实的贸易环境中了解国际贸易的环节、注意事项以及贸易进程。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单证实务等课程,学生可以在实训环节中通过实际操作加以消化吸收,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应注意规范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进行工学结合。由教师带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参观海关、工厂、国际博览会等用以开阔视野,对实际操作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

6.考试与考证并重。课程考试可以与考证结合,部分课程可以采取以证代考模式,取得了课程相关资格证的学生期末可以免考。把报关员、单证员考证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教学与考证对接。同时要求国贸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等相关证书的考试,为就业奠定基础。

7.打造专业师资团队。重视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建设职业课程特色的关键。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仅靠文化理论素质的提升远远不够,还需到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或一线“能人”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以弥补校内师资在实际操作上的短板。让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或假期到企业兼职“修炼”,以真正提高一线教师的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教法、课程设计等方面,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开发制定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深造进修,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研讨机会,以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经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唐超.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的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2]任晓娜.《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设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7).

[3]钟飞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4]原玲玲.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

作者:孙阁斐

上一篇:新常态视域下经济结构论文下一篇:粮食经济市场结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