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15

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精神,“细腻精致”为特点的海派玉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国南北流派的典型代表。“海派”玉雕是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它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玉器作坊、店铺达200多家,有200多人从事雕刻专业工作,主要生产佛像、仕女、仿古炉瓶等摆件雕刻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雕刻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雕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1:

从贝尼尼的作品看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雕刻艺术风格

摘要 贝尼尼是17世纪巴洛克雕塑最杰出的代表。他的雕塑作品热情奔放而富于戏剧性,强烈的动态具有旋风般的力量,在雕塑上发展出一种奇特的空间关系和幻觉效果。其技巧娴熟流畅,造型光洁精致,富有贵族气派。他还善于把雕塑与装饰性的背景相结合,利用特殊的光线使雕像与建筑融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 贝尼尼 巴洛克 雕塑 戏剧性 艺术风格

在17世纪同一个辉煌的时刻,所有这些艺术家们都在工作着,并创作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普桑、鲁本斯、凡·代克和委拉斯贵兹。但是,如果从这一时期选择一位最富创造精神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我认为首先当数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简·洛伦佐·贝尼尼,因为在当时他不仅被普遍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家,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艺术世界之光。尽管贝尼尼生活的时代已是文艺复兴的落日,但贝尼尼却有着可以与列奥纳多或米开朗基罗相比肩的艺术才能。凡是艺术家所能做的,贝尼尼不仅可以做到,并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形容贝尼尼:“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在雕刻方面,他将皮肤、衣服褶皱的触感表现得栩栩如生。此外,他也改革了半身肖像、喷泉和墓碑,因而他在那个时代的影响是无人与之匹敌的。

只要一提起贝尼尼,人们就会想到“巴洛克”艺术。所谓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一称谓源于16世纪所流行的两个名词:一是意大利语,意为中世纪的一种繁缛迂腐、缺乏辩证的神学辩论:一是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的、奇形怪状的珍珠。两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而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评论家把这层含义用来形容17世纪的西欧艺术:在他们看来,那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明显具有反常、怪诞、不规则与非理性的特征。19世纪后期以来,这一名称已渐渐失去了贬义,而单指17世纪那种繁缛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艺术史家将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归纳为强烈的动势、纵深感、光影对比效果、戏剧性、空间幻觉,以及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要素的融合。它是1600年到1750年间艺术的主导风格的词。与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比较,巴洛克艺术色彩更为丰富,形态更为夸张和“富于戏剧性”。巴洛克雕塑追求技艺的完美,雕塑家以真实地表现不同对象为目标,以精湛的技巧生动地雕凿出不同形态、质感和肌理的形象,使大理石仿佛“具有生命”。

巴洛克艺术是在狂热的反宗教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符合天主教会利用艺术作为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并影响于其他艺术流派,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

一、光彩与荣耀

简·洛伦佐·贝尼尼1598年12月7日生于意大利的那布勒斯,1680年11月28日在罗马去世。他是17世纪巴洛克雕塑最杰出的代表。贝尼尼自幼从父学艺,其父是佛罗伦萨的雕塑家,为那布勒斯宫廷服务,1605年随家迁居罗马。他花去连续三年的时间,研究和临摹古代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以及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

在11岁的时候,贝尼尼雕刻了一件半身肖像,在罗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使得教皇感到衷心的欣喜和惊讶,于是他把贝尼尼托咐给一位杰出的艺术爱好者和保护人红衣主教马菲欧·巴贝里尼,并预言道:“我们希望这个年轻人将成为他这个世纪的米开朗基罗。”贝尼尼25岁时奉召入教廷供职,并获得骑上勋章,他一生完成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来自教会和宫廷的订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一生中绘制了100多幅作品,他的人物生动活泼,线条流畅有力,并且还从事服装设计和舞台美术,写过剧本。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建筑师,著名的罗马圣彼得广场和柱廊就出自他之手。1665年他曾应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邀请,到法国筹划卢浮宫的建造。

罗马是贝尼尼的城市,除去他童年的时期,以及66岁时对法国进行了六个月的访问外,他整个漫长的一生都是在罗马渡过的。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作为雕刻家兼建筑师共为八个教皇服务过。而这八位教皇都致力于为这座城市和教会添加光彩和荣耀,并且他们对于贝尼尼的天才都非常赏识和敬重。今天,当人们在罗马旧城区内散步时,不超过几分钟就会遇到一件贝尼尼的作品。如亚尔比列尼广场的《特里同喷泉》和纳沃那广场的《四河喷泉》;《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以及《圣德列萨祭坛》等。贝尼尼的雕塑作品强调对情绪表现,喜好强烈的姿势,具有一种外向的动势,从而使西方雕塑艺术发展出一种新的空间关系。他的雕塑技巧娴熟流畅,造型光洁精致,具有贵族气质。大理石在他的手下似乎具有蜡一般的可塑性。他可以用石头生动地表现出温热的肉体、柔滑的绸缎、轻盈的薄纱,逼真而传神。他还擅长于把雕塑和装饰性的背景相结合,配以特定的光线,和建筑融为一体。这些手法有效地表达了天主教会所需要的热烈豪华、喧嚣迷人的效果,成为当时宗教宣传的有力手段。正是由于贝尼尼,罗马尽管有其他时代辉煌的艺术遗存,今天向世界显露的却主要是以17世纪巴洛克艺术为代表的一种风貌,一种情感。

二、戏剧性情节和强烈的动感

在一件事上贝尼尼超过了以往所有的艺术家,那就是他把一维新的空间引入到雕刻艺术中去,即“时间的概念”。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家们常常塑造运动中的竞技者或战士。由于雕刻的性质,这种运动是冻结的,但并非必然地冻结在最富有戏剧性的那一点上。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拉奥孔》雕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在与两条巨蛇搏斗。如果雕像忽然变活,搏斗将立刻恢复,但要经过一段不确定的时间,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说明一个高潮在这倾刻的瞬间马上就出现。同样,古希腊的另一件雕塑作品《掷铁饼者》被优雅地表现出紧张感,但在下面紧接着的一分钟内他将不会扔出铁饼:可能他还要等半分钟,也许他甚至会畏缩不前,根本不把铁饼抛出去。同样的无时间性——一种瞬间感觉的缺乏——在大多数表现杰出人物的古典时期或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中都能感觉到。比如摩西和圣保罗,通常都被表现为强有力的,但是一种平静的态度,不是处在当他们意识到或听到的声音是上帝的声音时所显出惊慌失措的那一刻。不过在贝尼尼看来,却正是这一时刻,才是艺术家所必须把握的,因为真实在这一时刻得以显现。

这种富于戏剧性情节的“时间的概念”在贝尼尼27岁时创作的雕刻作品《阿波罗和达芙妮》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公元1世纪拉丁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讲的一个故事。年轻自负的神明阿波罗讥讽了还是孩子的邱比特,说他不配玩耍这许多的弓和箭。恼怒之下,邱比特用一支金箭射中阿波罗,使他爱上了美丽的少女达芙妮,一位河神的女儿。然后他又用一支铅头的钝箭射中达芙妮,使她厌恶阿波罗,阿波罗向她求爱,她却因恐惧而逃去。当在后面追赶的神灵鼓动着爱的飞快翅膀就要追上她时,达芙妮恳求众河神救她。在由美国诗人罗尔夫·汉夫里斯译的奥维德的诗作中写道:当她的声音刚刚落下,她的四肢已变得麻木而沉重,她那柔软的双乳也为细嫩的树皮所覆盖,她的秀发变成了树叶,她的双臂变成了枝杈,她行走如飞的双脚根植地下,而她的头就是那树顶,所有的东西都去了,却留下她的光彩,她的优雅。

达芙妮变形的一瞬间,完全是一位画家的主题,而用石头表现它,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贝尼尼正是选择了这一瞬间,环绕着她的双腿刻出一片正在形成中的树皮,从她的飘动的头发和伸展开的手指中长出树叶,而她的双脚则确实变成了地下的根茎。这件作品从石刻技法上讲是一件力作,在欧洲艺术中无与伦比。这里所表现的是处于运动状态中的人体,其动势正处在运动的高潮。巴洛克雕塑所强调动势与动感的特点,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显示。另外,这件作品还显示出他的技艺的完美,以及高超的写实技巧,出色地表现出各种质感和肌理效果。他自己在很久以后宣称他再也没有作品超过这件作品的轻盈,但是并非仅仅是肉体的转变吸引了贝尼尼:他还捕捉到追逐者和被追逐者倾刻间的心理状态——阿波罗的表情从喜悦而转向惊讶,达芙妮的表情从恐惧转向麻木。

三、艺术与观念

贝尼尼的艺术风格还有另一个方面的特点,与早先的艺术观念加以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米开朗基罗那个时候的雕刻家毫无例外地都是用整块的石头来雕刻他们的作品的。米开朗基罗本人对于这一点一就有一种神秘的观点;他主张要把束缚在大理石中的形象“解放出来”。他说只要把包在隐藏着的形象周围的多余物质凿去就行了。相应的,一位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就可能发展出这样的见解,即一件好的雕刻能够安全地滚下山去,如果这座雕像确实成功,它就会完好无损。

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的石雕不仅在形体方面受制作石料的限制,而且在神情上也受到约束。它们并不与观赏者“交流”,因为既不把他放入它们存在的空间,也不打算让它们进入特定的空间。它们是孤立的、被隔离的、展示于人的东西。例如,多那太罗、委罗基奥和米开朗基罗的三件著名的《大卫》就是这种形式的优秀作品。而贝尼尼的《大卫》则被称为第一件真正的巴洛克雕像,它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与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趣味迥然相异的巴洛克审美精神。在这件作品面部表情的刻划中,《大卫》被处理成几乎是凶狠的,嘴唇紧闭,额前的垂线形成愤怒的表情,而米开朗基罗对大卫表情的刻画是对战斗结局的信心和内心的沉着力量。这一切对17世纪的艺术大师来说已感到不够了。贝尼尼对《大卫》形象的处理标志着向新方法的转变,是对传统塑造方法的大胆改革。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人类崇高与力量的理想化显现,显示出静穆、单纯的特质,那么,贝尼尼的《大卫》则以其富于动感的造型以及戏剧性的艺术处理,将人的灵魂和肉体、情感与动态融为一体,反映出热烈而充满节奏的精神。贝尼尼运用了他对于真实感的所有的支配能力,他对于紧要时刻的捕捉,以及他对于艺术空间的新的概念,并且配合以其他的观点,其中包括他提出的多层次真实性的追求。

贝尼尼另一件著名的作品《圣德列萨祭坛》,也充分反映出巴洛克雕塑的开放性与空间幻觉效果和强烈的绘画性。面对这件作品,我们能够感到在其周围存在着一种氛围,一股使天使与圣德列萨修女的衣袍飞舞飘转,并且将二人带向上方的力量。这种飘浮升腾的效果,由于那金碧辉煌的背景的衬托而更加得到强化。背景是一束用道道金属条制成的宽阔光柱,这一人工制作的幻觉的光束,与那道从天窗射入的自然日光相掩映,使两个形象更显得飘然欲仙,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天国圣境。贝尼尼舍弃了雕塑的体积感和重量感,柔化了轮廓线,依靠光影产生富有韵律感的线条,造成一种细腻、纤巧的形式美。圣德列萨修女的大衣和天使的衣裙,线条变化极其丰富,组成了优美抒情的旋律,强化了雕像憧憬爱情的主题。贝尼尼的精湛技艺还体现在这件作品炉火纯青的雕刻技巧上。在这组雕像上,无论是人物的肌肤还是衣袍的绸缎,都显示出生动而逼真的质感。在这里,坚硬的大理石似乎失掉了其本来的性质,而变得如肌肤和丝绸般柔软。整个雕像的表面被表现得细腻、光滑而圆润,所有细节都是那样精到和准确,因而造就了他在雕刻中产生绘画性效果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贝尼尼是继文艺复兴以后到1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巴洛克雕塑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反宗教改革最激烈的时期,而他的艺术风格,恰好迎合了天主教会营造热烈豪华、喧嚣迷人的气氛及艺术效果的需求,因而,他的艺术备受教会和宫廷的赏识。作为一个宫廷艺术家,他一生一帆风顺,就雕塑艺术本身而言,巴洛克艺术所表现的动感、激越的新风格冲破了传统的清规戒律,跨越了古典主义的和谐、宁静与平衡,极大地开拓、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力。他在雕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巴洛克雕塑艺术的顶峰,也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者:崔 彬

雕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2:

海派玉雕及当代名家

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精神,“细腻精致”为特点的海派玉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中国南北流派的典型代表。“海派”玉雕是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它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玉器作坊、店铺达200多家,有200多人从事雕刻专业工作,主要生产佛像、仕女、仿古炉瓶等摆件雕刻品。流入上海的玉雕艺人按主流分为“苏”、“扬”两帮别,各自沿袭了当地的传统技艺特色。上海玉雕业中,主要为洋人需求生产制作的被称为洋装派,扬州迁入的扬帮艺人生产以摆设玉器为主,多属洋装派;苏州艺人专做玉首饰、花饰,以玉首饰和把玩件为主,被称为本装派。另有一支专做青铜器造型和仿秦汉以来古玉为主的被称之古董派。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玉雕摆件类作品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翡翠珍珠塔》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翡翠大宝塔》被美国旧金山博物馆长期收藏。

20世纪60年代始,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和雕刻装备的改进,海派雕刻行业发展迅速。80年代末,上海地区玉雕从业人员已逾2000人,花色品种200多种、炉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鸟、走兽和天然瓶成为著名的海派五大类雕刻品种,其中以炉瓶器皿类最为出色。

海派雕刻以炉瓶器皿之精致、人物鸟兽生动传神为特色,雕琢细腻、造型严谨、讲究章法、庄重古雅。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代表人物有“炉瓶宗师”孙天然、孙天仪,“三绝艺人”魏正荣,“传承创新”的周寿海,“南玉一怪”刘纪松和“飞兽大王”董庭基等。

由三绝艺人魏正荣领衔设计、13位雕刻技师合作雕刻的巨型密玉《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重2500多公斤,历时三年半,于1962年完成。艺人们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技艺,生动刻划了我国41名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墨碧玉周仲驹彝》、《青玉兽面壶》等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著名海派雕刻大师、“南玉一怪”刘纪松设计制作的《翡翠百佛炉》,在高7.5英寸、直径8英寸的炉瓶上雕刻了100尊造型不同、神态各异的佛像,在1980年9月日本横滨举办的中国上海工艺品展览会上引起轰动。老艺人黄德荣创作的《珊瑚百花瓶》和《紫翡翠龙凤天然瓶》、《羊脂白玉巧雕蝴蝶菊花瓶》、《白玉海棠薄胎瓶》、《墨碧玉万寿万年灯》、《玛瑙冠上加官》、《白玉五羊》,《青玉独角兽》、《黑白玉调色器》、《墨玉犀牛尊》等等一大批海派名作,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并享誉国内外。

海派玉雕工艺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江浙地区玉雕艺人的雕刻风格基础上,综合了扬帮、苏帮、南帮以及宫廷玉雕的工艺特点,继承了中国明清玉雕精华,博采众长,在“细腻”上下功夫。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萧海春、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关盛春、老艺人黄德荣、孙英德,工艺美术大师朱宁芳、韩国卫、魏忠仁、朱其发等,有的擅长玉器人物、有的擅长走兽、花鸟、炉瓶器皿的设计和雕刻,成为海派玉雕20世纪80年代的领军人物。由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肖海春设计、高级技师张建平雕刻的《珊瑚释迦牟尼降生图》,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项珍品金杯奖。

当代海派玉雕人才辈出,各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各领风骚:

被誉为海派“八大金刚”的大师们在玉石雕刻设计创作上独创一门,才艺横溢,是海派玉雕的杰出代表。这“八大金刚”分别是:“雕刻全才”刘忠荣、“罗汉三杰”首席吴德昇、“泾精有味”于泾、玉坛奇人“雕刻教父”倪伟滨、“半仙半神”的铭文大师易少勇、“十八罗汉”颜桂明、中西合璧的“中西风”翟念卫和“东方少帅”王平等,他们已成为当代海派玉雕的领军人物。

并有“四大天王”尊称的吴德昇、刘忠荣、倪伟滨、于泾大师分别在美女罗汉、子冈牌、人物佛像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作“罗汉三杰”的是吴德昇、颜桂明和洪新华。

“美女鬼斧”、“罗汉三杰”首席吴德舁大师被业界公认“赋予玉雕人物新生命的第一人”,他的玉雕裸女艺术作品将西方罗丹、米开朗基罗等雕塑大师的精髓融汇进东方艺术中,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让抽象与写实交替,体现出艺术大师丰富的人文思想,在玉雕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玉牌大三元”由“雕刻全才”刘忠荣、“半仙半神”的铭文大师易少勇和中西风“翟一刀”翟念卫组成,成为海派玉牌的三大王牌。

“雕刻全才”刘忠荣,既擅长炉瓶、又擅长人物怫像,花鸟走兽,他的子冈玉牌雕刻风格独特,在方寸天地里的线条运用和层次丰富让人叫绝,“跟脚”处理从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挺劲有势,形成了名誉港台的“忠荣风格”。1981年他设计制作的《黑白玉调色器》首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84年设计制作的《青玉兽面壶》获轻工业部优秀产品设计奖,并被国家定为历史珍品予以收藏。

“半仙半神”的铭文大师易少勇,善于子冈玉牌的“造型”,将花草山石,飞禽走兽和不同书体的诗词文字表现在造型各异的“天蜀牌”中,自成一体成为“少字”派,他作品的阴线工表现,提升了传统玉牌的形制和技法,弥补了有史以来阴线工玉牌的空白。他的作品横溢着东方文化清香,让人品味“立体”、“有型”的国画、书法和篆刻兼融的高雅艺术。

中西风“翟一刀”又有翟“逸道”艺名之称的翟念卫,汲古而不泥旧,在玉牌造型和整体布局上追求自我,推陈出新。其作品深浅互依,层次丰富,刚柔相济,雅韵横生。“工为意,艺为质,因质而增辉”,这是他的艺术追求,他的玉牌作品鬼斧神工,在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中注入欧美艺术新元素,“中西合璧”让人耳目一新,极具视觉冲击力。

“佛人五帅”倪伟滨、于泾、壬平、张建平和郑梦贤,在人物塑造、观音佛像刻划上别有一功。

有“雕刻教父”尊称的玉坛奇人倪伟滨,培养了一批海派玉雕高级人才,足以影响当代玉雕几十年。

以精致细腻著称的“泾精有味”于泾大师,十分注重作品的细节处理,人物结构和动态把握准确恰当,作品温润厚实没有“火气”,越看越有“回味”。他的观音佛像成就了独特的“泾精工艺”。

“东方少帅”王平以“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的艺术创作,注重表述心声,善于捕捉灵感,他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传统艺术气息,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

海派玉雕中最具特色的炉瓶器皿类有“七君子”之称的是:戴永才,宋鸣放、瞿惠中、李玉和、蒋大雄、钟建林和韩永年。海派炉瓶器皿以“规矩、对称、端庄”为特征,“七君子”的作品扎实、严谨又不失动感,用料十分讲究,是“功力派”的杰出代表。

“鱼鸟三圣”由“虾圣”袁新根、“鸡圣”韩荣昌和“鹤圣”王鹤兴担纲。

“动物领袖”则由“羊老大”陈平,“动物猪王”沈水富、“蟹王”夏伟骥、“鹿姑”杨伟芬、“天龙”唐浩和“牛魔”樊林伟领衔。

“晶科状元”沈德盛,专攻水晶玉材的设计雕刻;还有从牙雕中走出来的玉雕大师陈国良,插屏大师张建平和花卉天然瓶“三弟”张焕庆等,在海派玉雕行业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一批移师上海滩的新上海人——“小苏州”、“小安徽”、“小天津”、“小四川”、“小福建”,“小江西”、“小贵州”等玉雕业内的外埠九小龙已显露其横溢的才华,融入海派玉雕成为又一支新生力量。

“小天津”崔磊的人物雕刻集形、神、工、巧于一身,融传统和现代于一炉,作品形成了“精、简、独”的崔氏特色,他刀下的神话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成为海派新生代的突出代表。

海派玉雕善于运用各类玉石的天然形状和不同色泽,因料制宜、因材施艺、造型挺秀,形成了玲珑剔透、俊俏飘逸的“海派”艺术风格,它与北京宫廷派等几大流派共同形成了当代中国玉器的主流风格。

愿海派玉雕继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作者:钱振峰

雕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3:

海派玉雕炉瓶技艺与传承

炉瓶器皿件是玉雕作品之尊。玉器种类很多,有摆件、挂件、手把件等等,炉瓶器皿是难度最大、最费时间、最费工艺,气势弘大的一种玉器件。纵古观今,高质量的玉雕炉瓶器皿作品无一不是材料、设计、制作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在玉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派玉雕是以上海地区为中心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源起于十九世纪初,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其中海派风格的炉瓶器皿以稳重典雅的造型、古朴精美的纹饰在中国玉雕行业中享有盛誉。三脚香炉、四喜炉、五亭炉、调色器、天鸡瓶、端炉、羊尊、犀牛尊、百佛炉等都是海派玉雕久负盛名的代表作品。

现结合本人从事玉雕炉瓶器皿件创作、设计、制作的实践,作几点浅析:

一、玉雕炉瓶雕刻的技术特点

玉雕炉瓶器皿主要以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作为灵感来源,借鉴青铜器中鼎、炉、薰、豆、盘、爵的造型,以及远古时期的石器、彩陶形状,稍作变化而来。这些器皿,原件均系先祖们用来祭祀天、地、东西南北中各方神灵的礼器,含意吉祥厚重。

海派玉雕炉瓶器中的仿古作品,特点是结合玉石本身的特性和使用观赏习惯,让冷冰冰的青铜器化为温暖的玉器,可玩可赏,可亲可近。炉瓶器皿的制作工序有繁有简,但总体而言,其流程都离不开选料、图形设计、玉料剖切成型、纹饰加工、器皿掏膛、抛光和穿孔等近十余道工序。

第一、材质最优化和价值最大化

在制作中,首先一定要慎重选料,观察材料的形状、体积、颜色及其内部的各种瑕疵,也就是行内所说的“相玉”。创作时去“脏”留“俏”,便能使作品更加出彩,“生动”起来,以达应料制宜之精神。笔者曾创作过一件糖白玉《龙瓶》作品。初见此玉,其糖色深厚,巧色分明,当时为设计怎样的作品禁不住怦然心动,感叹于它的材质细腻、温润,体量硕大、无瑕疵无裂纹。又好又大的玉石材料现在十分难觅,必须在对材料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同时也要尽可能撑足材料,物尽其用,将材料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在作品正面。在创作、设计、制作白玉《龙瓶》之时,既要考虑撑足其原材料,又要运用上好的天然糖色,使巧色惟妙惟肖地体现在作品的正面。将白玉的白色设计为主题瓶及祥云,而天然糖色则设计成双龙戏珠,为了使糖色和白色巧得更干净利落,构思过程煞费心思,几易其稿,将瓶盖龙向瓶身延伸,改变原先龙爪的伸展方向,上下龙遥相呼应,整体布局合理,严谨,充满谐趣。这样既可以使材料的特点得以发挥,又能赋予作品最大的价值。

第二、因材施艺

炉瓶器皿的制作对工艺的要求也很高,主要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不同的技艺,浮雕中又辅之以扎实的阴刻、阳刻、线刻等工艺技巧。正如《诗经·淇澳》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游刃有余地使用工具,尤其是在运用斩、压、顶、掏、勾、顺等各种雕刻技法时,要做到“一刀定型、掏壁见影”。非一体成型的器皿,还要看各部分是否做的活动自如、严丝合缝,协调得体,有的还具有使用功能:合格的炉瓶器皿,器壁应该厚薄均匀得当,膛内不留死角。整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上下一致,前后一致。极为考验人的技艺。笔者在制作翡翠《八角炉》时,就运用了“一刀定型,掏壁见影”等技艺。器件呈八角形,整体为多个大小不一的梯形块面组成,八面相等对称,侈口,束颈,宽腹,高圈足,颈部四侧附龙形耳衔环,自口沿及于下腹,口含香草,栩栩如生。另四侧腹饰龙纹,繁简有序。盖顶有蟠飞龙手把,炉口八面能盖,紧密如一。内膛形状与外形一致,膛壁薄而均匀。整体造型搭配巧妙,块面线条挺拔流畅,工艺精湛,古朴浑厚,庄重大气,可谓上海玉雕器皿件的经典之作。

二、玉雕炉瓶雕刻的艺术性

在诸多玉器品类中,炉瓶器皿是最富有生活意趣的一种。它既能呈现生活的美好,又能在器物之外展现更多的文化韵味。

我认为必须坚持在数千年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要认真地深入生活,捕捉时代灵感,对于所创作的作品要在造型艺术、展现风格上进行大胆创新与探索。每一款作品都力争在制作过程中打破传统模式,在结构、造型、线条上提炼出现代元素,使远古时代青铜器皿的古朴、稳重、严谨与玉石的温润、细腻、柔美融为一体,从而使作品“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黄玉《爵杯》便是一件完美体现“传统而不唯旧”理念的代表作。它是由整块黄玉在仿青铜器的基础上,结合玉质特点,精心设计制作而成,既有青铜器的浑厚稳重,又有玉石的细腻滋润。作品前有流,后有长尾,平顶二柱在口沿与流链接,圆形鼓腹,国底,三扁棱形锥足,充分体现了上海炉瓶器皿设计的特色与风采。

玉器皿在商周时就有,由于玉料要求高,琢制难度大,隋唐以前一直较为少见,宋元时期数量有所增加。及至明代,器皿件才陆续出现。到了清代,玉器皿的品种、数量和技巧均达到鼎盛,可谓品种繁多、雕琢细致,古色古香,富有情趣。

2010年世博会期间,笔者曾创作一件白玉《佛炉》作品,它的构思与工艺涉及美学、史学、佛学、几何学和建筑学的原理,作品以传统的佛塔为题材并结合了炉的基本造型,腹正面两侧都塑有佛像,下边圈莲花花瓣,炉盖上段雕琢莲花,四面圈环,以宝葫芦为装饰,使作品有了一种新的玉雕语言,一种艺术上、心灵上的震撼力。

不仅如此,本人创作的器皿的纹饰也大量借鉴古代传统造型纹饰,借鉴古玉礼器的形制和图案加以变化,讲究造型的线条美,线的曲直张驰有力,给人以无穷的动态美感。

三、玉雕炉瓶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玉石原材料的稀缺和价格的居高不下,玉雕炉瓶器皿的收藏价值和稀缺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玉雕市场和收藏潮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玉雕炉瓶器皿件正在向小型化、文房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文房四宝造型的器皿件在市场上增多,器物的造型也比之前更當代化,原本在橱窗、家具柜中展示的场景转换到了书桌、案台之上。贴近生活、可使用的炉瓶器皿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是一种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玉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在实践中密切关注现今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方向,并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和表现方式加以创新应用。在创作玉雕炉瓶器皿件的时候,更要考虑到“线条化”和“生活化”,使人们在生活中有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玉雕炉瓶器皿较之别的玉雕品类制作风险更大,制作周期更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投入与回报很多时候也不成正比。这些都是玉雕炉瓶器皿件制作的难处,也是现在很多人不愿意涉足此类玉器制作的原因。正因为其在技艺上难以雕制,所以数量相对也要稀少一些。大凡有所成就,多是艺术的充分体现,是技术的高超发挥,是玉雕师呕心沥血的杰作。

作为海派玉雕炉瓶器皿制作的传人,我们应当在系统继承海派玉雕制作技法精髓的基础上,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更要认识到炉瓶器皿件制作目前面临的挑战。炉瓶器皿品种繁杂,要在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找到规律、抓住要点,不断突破创新,才能使海派玉雕炉瓶器皿件在独特性、传承性、创新性、时代性上通过艺术的表现、时代的美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达到更加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境界。

作者:吴俊明

上一篇:优化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电力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