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艺术风格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诗仙”李白深受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响,为人自然、率性,又因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其诗歌散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魅力。

第一篇:艺术风格论文范文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任哲中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前几天整理杂志,偶尔发现他在《当代戏剧》1985年第4期“演员手记”栏目中发表的《就〈周仁回府〉的演出答观众》一文,引起了我的注意。文中谈到他与另一位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为儿童福利委员会同台演出后,一些酷爱秦腔的观众就原“夜逃”中“见嫂嫂直哭得悲哀伤痛”一段唱词的改动向他纷纷投书,各抒己见。一部分署名“花甲戏迷”、“古稀长者”的观众,说原唱词“词藻华丽”、“语句顺口”,且家喻户晓,因而对改掉深表遗憾。而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原唱词与人物规定情境中的感情、语言不相吻合,因而对新改的唱词颇为赞赏。那么,同一段唱词为什么会在观众中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响呢?这便引起笔者对本文论题——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的思考。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从艺术作品的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外在标志和创作思想的内在灵魂。一方面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独创性,另一方面这种独创性又是对客观真实的深刻揭示。简言之,风格就是个性,就是差异。就戏剧而言,一个剧种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成其为剧种;一出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不成其为戏。戏曲表演流派同样如此。

所谓审美趣味,即人们从一定的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好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它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又是它们的结果。

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两者是以艺术作品为媒介、为基础的。艺术风格蕴含于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集中表现;审美趣味以艺术作品为对象,是艺术欣赏者对欣赏对象客观价值的主观评价。

艺术风格作用于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又积极地反作用于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的形成,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旦具备了某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便意味着他对现实生活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新发现,同时也意味着他在艺术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且呈示出一种相对的稳定性。

同样,一出戏的艺术风格一旦形成,也必然呈示出一种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既是其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审美心理达到和谐的默契。它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从中发现其他任何一出戏不能替代的美,而且可以使它的观众欣喜、迷恋、如痴如醉。与此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观众的审美反馈——审美主体的欣赏保守性反作用于审美客体。尤其是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传统剧目,如秦腔《周仁回府》《铡美案》《赵氏孤儿》等,其稳定性就愈牢固,因而,他们的观众就愈具保守性。倘有人根据人物性格及规定情境的需要对其稍加改动,便会立即遭到那些铁杆观众的责难。轻则曰“不顺耳”、“走了味”,重则便斥之为“异端”、“忘了祖宗”。这也正是那些“花甲戏迷”、“古稀长者”对“夜逃”一段唱词的改动深表遗憾的原因所在。如此一来,常常使一些有志于戏剧的改革者望而却步。因为,戏迷是戏剧工作者的“衣食父母”,并始终奉为至尊至圣的“上帝”。然而,戏剧的现状是异常冷峻的。作为维持目前剧场演出来说,那些“花甲戏迷”、“古稀长者”虽然堪称“中坚”,但对戏剧长期处于低谷的萧条景况却爱莫能助,无能为力。

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这一变革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人际关系以至思维方式,也都与旧有的习尚不同。以戏剧而论,面对如此迅疾变化的时代和人们更为广泛、更为新颖的多元化审美需求,必然要求戏剧的艺术风格与之相适应。

列宁曾经说过:“在辩证哲学看来,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都带有必然灭亡的迹象;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任何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①戏剧发展史也告诉我们,戏剧的艺术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自始至终发展变化着的。我们既要看到它稳定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可变性的一面。其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可变性是绝对的。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可变性是矛盾的统一。如果说相对的稳定性既呈示了阶段性的成熟,又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保守性的消极因素,那么,绝对可变性则是戏剧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所在。试想:倘若一成不变,众多优秀传统剧目何以流传至今?所谓变则兴,则存;不变则衰,则亡。

那么,究竟如何变呢?这却是摆在戏剧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研讨的重要课题。

有句俗语叫“万变不离其宗”颇具辩证法。何谓宗?宗若木之本,水之源。木依本而生,水赖源而流;本无木不发,源无流不延;木离本必枯,水离源必竭。戏剧艺术风格的创新也是如此。只有恪守戏剧的本质特征而“万变”,才能不失其“宗”,也只有在“万变”之中,才能保其“宗”。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一方面以戏剧的本质规律为准绳,以时代、民族、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为基点,进行大胆的突破;另一方面可以在诸多规则、手法中去有意保留、发扬和选取,使其以完全崭新的风貌呈现于观众面前。然而,这一切都应以具体的题材内容、具体的观众对象等实际需要来进行,而且,其成功与否应由具体作品的舞台艺术效果来鉴定。

戏剧艺术的欣赏活动,是通过具体的舞台整体艺术形象作用于观众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观众对其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②戏剧艺术的客观价值虽然不以观众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观众之间个人艺术修养的差异而受影响,但这种客观价值在没有被它的观众领悟以前,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价值。由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存在这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因而戏剧艺术的客观价值实现,即产生社会意义,一方面取决于它能否反映并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观众能否欣赏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感受和理解审美对象。

从宏观上讲,人的审美趣味受特定的历史条件制约。作为历史的产物,审美趣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准,而且“审美趣味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携手并进的。同时,不论在这里还是在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总是生产力状况的准确标志”。③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因其生产力状况及狩猎的生活方式所致,总是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而对他们生活周围的奇花佳卉却毫无兴趣。

从微观上讲,人的审美趣味同个人的文化水平紧密相连。一般来说,审美主体的文化高、见识广,就能对审美对象作出较为全面完整的审美评价。而这是最充分、最完美地判断审美趣味的必要条件,也是审美趣味与客观审美价值相符的必要条件。由于观众文化知识结构各有差异,便自然划分为不同的审美层次。加之审美趣味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出现,不同层次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就有不同的偏好,因而对戏剧的艺术风格也必然有不同的偏好。但这种偏好并非是绝对的,在真正优秀的舞台艺术形象面前,这种偏好必然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犹如厨师之于品尝者,虽说众口难调,但高级厨师的一道名菜,照样可以赢得满座宾客的嘉许。同时,人的审美趣味也可通过经常的艺术欣赏活动,得到不断地培养和提高。

经验主义者休谟指出:审美能力“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程度可以差异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的最好办法无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④以戏剧而论,各具独特艺术风格的剧目既有待于具不同审美层次的观众加以欣赏,同时,通过这种欣赏活动也训练、培养、提高着不同层次的观众的审美能力。当观众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到客观的戏剧艺术形象多少适应了他的欣赏能力,表现了他的欣赏趣味,从而肯定自己的时候,他才能从中获得独有的审美享受。而这种能够引起审美享受的艺术欣赏活动,正是提高观众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主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方式。值得称道的是,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所举办的“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中国秦腔四小名旦”评选活动及“秦腔名人堂”入选活动,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综上所述,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也表明: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最为集中地反映着不同时期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这种变化,通过文艺欣赏活动而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趣味的变化;欣赏者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着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变化。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艺术家个性千差万别,艺术表现方式丰富多彩,这一切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不同艺术流派的涌现,常常是一个时期艺术繁荣的表现。从艺术家个人的风格来看,它所具有的客观社会意义,取决于它在怎样的高度上体现着某一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需求。衷心祝愿有志于戏剧改革的艺术家,对已经形成的艺术风格不断推陈出新,并创造出颇具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尽可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不同层次观众的特别需求的艺术新风格、新流派,这既是时代的热切呼唤,也是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8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79页。

③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第18页。

④休谟:《论趣味的标准》,见《古典文艺论丛》,1962年第5期第9页。

作者:张自胜

第二篇: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摘 要:“诗仙”李白深受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响,为人自然、率性,又因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其诗歌散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魅力。其艺术风格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被誉为“诗仙”,是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诗人。他身受晋代名士陶渊明、阮籍等不为权势所屈,追求本真自由的独立人格的影响,再加上盛唐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给李白提供了追求个性自由、彰显自我的土壤。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下颇得闻矣”,“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造就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使他无比自信,甚至自负。18岁时因兴趣而投师赵蕤门下,身为纵横家的赵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堪称独特,他自编教材《长短经》,其中的知识虽芜杂,却显得鲜活、独到,师生二人以相互问答、共同切磋为教学方式,这既利于调动李白的思维活力,又有助于培养李白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精神,使李白形成了不依附于任何势力,不屑成为附庸的独立人格。李白一生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但对于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始终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文人气节。

秦牧《在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中指出:“一个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

李白一生虽不以功名显,但在文学上,尤其是诗歌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就,他的诗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完美诠释了他的人性光辉。

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使读者内心激荡不已,“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清真先生遗事》)。

1.对人生无比热爱。李白诗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生活如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诗人的这种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达到“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旷达境界。率真的李白在人生得意时更是毫不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人生之路向来多艰,而又转瞬即逝,何必辜负这美好时光。对时间的紧迫感,纠结于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留住美好时光所表述的一种自然和高贵的深情。诗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满热爱之情。“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一起游玩,快乐无比。

2.对友情真挚。“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更有对已故贺知章的追忆,“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对酒忆贺监》),物是人非,内心深感凄凉。

3.对权贵蔑视,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李白的反权贵思想意识,随着生活实践的丰富而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意识,如“昔在长安醉花柳,王侯士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了解的加深,最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如《古风》第五十一首、《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

总之,李白诗中无论是对人生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权贵的藐视,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发自内心的情感,把率性自然、人格独立、重视友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阅读他的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或随李白对人生感悟,或随李白思念追忆挚友,或随李白藐视权贵的坦率而钦佩不已。李白诗歌以其真情实感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二、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鲜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如身临其境。李白在描写山川景物时多用整齐的五言、七言、九言,抒发强烈感情时则多用长短句。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眼中一点一点地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想象瑰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有如置身在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之中。

《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描写的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自然使人联想到好像银河从天而降,显示出李白写景诗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之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人读之便感山势高危而望而生畏,山川险要而惊心动魄。

总之,李白擅长利用瑰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动态的观感,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读其诗仿佛把读者带入其景之中,流连忘返。

三、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文学语言讲究浑然天成,不假雕琢,似初发芙蓉,如行云流水,“极练不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静夜思》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月静醉人的秋夜意境,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自己是何等自信又勇敢,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唯李白也。

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诗人愈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对本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灵活多样的句式利于诗人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与诗的意境浑然一体,毫无雕琢之感,于平淡之中有震撼心灵之意。

林庚先生评价李白的诗是最天真的,其风格达于惊人的淳朴,这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李白诗歌《草书歌行》中的“古来万事贵天生”,是他诗歌语言的毕生追求。

综上所述,李白这位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以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外儒内道的矛盾性格,在诗歌方面的天才造诣,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诗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真挚直率的情感表达,“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想象力,“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自然、清新”,“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语言特点,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燕华.李白与李白诗歌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7):59.

[2]何念龙.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人文杂志,2002(4):85-90.

[3]孙沛东.李白精神和个人悲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228-230.

[4]陈静.李白七绝艺术风格论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12(1):21-25.

[5]高亚超.浅析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7):8.

[6]王国维,著.滕咸慧译评.人间词话.主编徐潜.国学一本通.编委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24-125.

作者:钟馨

第三篇:服装艺术风格评析

摘要 服装艺术风格是服装设计和服饰配套最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通过对服装艺术风格的本质及成因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服装设计师针对不同审美人群设计出高品位的服装造型款式。

关键词 服装艺术风格 成因 造型 审美

一、服装艺术风格的本质

服装艺术风格是服装艺术家在创作整体上反映出来的思想与艺术上的稳定个性,是其作品成熟的标志,是服装艺术家之间相区别的独创特征。没有特色不能成就风格,特色多变也不能成就风格。设计师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就不是服装艺术家。服装风格是构筑服装流派的基础,设计理念相近,风格相近的艺术家会形成或松散或紧密的群组,这就是所谓的流派。风格强调个性,流派强调类性,没有风格的划分,就没有流派的组成。

风格成熟的服装艺术家的作品,总有喜欢他的一个着装群体,就像一位作家总有最能理解他的读者群体一样。服装艺术家的小我融汇在某一群体的大我之中,组织起了一个独特的形象社会,他们是一个细分市场的审美作者,是一个亚文化群体审美理念的深度开发者,以特有的文化视野观察、体验、塑造着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的人都追随他们,有限的在风格上才是有效的。

成熟的服装艺术家要有共生意识,不应该随意挑剔其他类型的作品,只有具体作品水平高低的问题,没有艺术风格的高低问题。但是,由于艺术家是一种主体职业。人们容易形成白恋情结,再加上艺术评价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要形成和谐共融的局面并不容易。好在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特定的接受群体,只要在这一群体中被充分认可,风格就成熟了,其他艺术家是否赞赏并不重要。

二、都市风格

都市风格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一种夸张的服装审美追求,它反对本质主义传统,表现以感性形象为主要特征的唯美主义追求。作品透着中心城市的自信,表现着市民追求多彩生活的情趣,大胆,富有个性,带有引领现代生活审美潮流的动力意识。

都市风格有两个最明显的标志。首先是艳。款式多变,色彩浓烈,质地丰富,造型火爆,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艳丽,但不俗气,也不华贵。蔑视保守的服装文化观念,强调装饰性与人造的创新特点,讲究色视觉刺激,透视繁华社区的绚丽生活。

三、职业风格

职业风格源于工装,但它超越工装,是一种有职业感觉的主体审美状态,它表现在有品位追求的职业装与有职场特征的生活装中,是工作与生活一体化的表现。这类服装作品大都比较干练。如果说都市风格具有城市的夜幕色彩,职业风格就有阳光特色。

职业风格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简洁。形式参与要素比较少,装饰的面积比较小,使用起来谨慎,强调感觉的整体性。职业风格突出功能主义创作方法,适应写字楼里的活动。形式简洁就为主体内涵的表现提供了机会,外饰细节不会抢夺视觉注意。其次是力量。职业风格的服装一般比较严肃,颜色偏冷,直线条多,款式也不夸张,在女装的表现上,有比较明显的男性化特征,暗含妩媚。

四、田园风格

田园风格与都市风格相反,表现的是回归自然的感受,强调的不是装饰,而是自由。崇尚清淡,甚至平淡的格调,不事夸张,以顺其自然为基本追求。

田园风格的服装作品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自然装饰,设计的灵感常常来自于自然风光(图4-44),树木、花草、岩石、沙滩、蓝天、大海、阳光、月色、星辰……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追求归真返璞的效果:第二是自由人体,这类风格的作品大都随顺人体,表达主体形象的自然美与生命魅力,反对塑造人体,强调舒适、宽松、飘逸,便于人体活动。便装与休闲装轻松恬淡,比较容易形成田园风格,近些年来,公务与商务活动中也出现了休闲装趋势:第三是天然面料,这是构筑田园风格的物质基础,天然诉求的直接效果就是美感中要有舒适感,心理与生理要素应该完美地融合起来。

五、民俗风格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服装有很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固定的形制,已经成为稳定的文化符号。

民俗风格服装是带有民族特点的现代作品。它基于民族服装,又超越了它,它不属于民族,而是属于大众,不是传统的,而是现代的。换句话说,民俗风格要经过现代社会审美情趣的过滤,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服装要素都会原样照搬过来,它必须与现代人流行的审美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

六、嬉皮风格

嬉皮风格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股文化潮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服装上也表现得非常强烈,虽然时过境迁,依然在主流文化中沉淀下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服装艺术中的嬉皮风格就是一种自觉反对主流形象,以丑来对抗美、以刺激来对抗审美的青年追求。Kitsch是德语。有伪造物件与不良品质的意思,这类着装者足蹬10cm的高跟鞋,穿着长裙,带着金光闪闪的首饰,穿着颜色刺眼的热裤,也被称为“反流行的”(Antimode)和“粗野时尚”(SavageMode)的一族。

七、抽象风格

抽象风格是现代艺术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流派,它否定了具象艺术,淡化了艺术模仿生活的痕迹,用形式直接诉诸人的精神,使各种意义符号化,使美趋近于简化,图形和色彩的概括性把形式的审美价值提高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人类艺术在写实与写意此起彼伏的潮流中发展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各有自己的巅峰状态,20世纪是艺术进行各种试验、人们反传统的意识最为强烈的时期,随着创造技法的发展,艺术符号经历了千百年的进化。逐渐成熟并发达起来,形式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展示在世人面前,形式主义摆脱了生活真实与心理真实,独自走进缪斯殿堂,抽象概括能力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本领。

八、梦幻风格

梦幻风格的服装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表现着一种神奇、猜度、自由、浪漫的非现实感觉。有时梦幻风格流露的是对现实失望者的自我迷醉,有时透露出宗教主义者的神秘莫测,有时显露出未来主义者的无限畅想。这类服装与生活的距离都比较远,不愿意融入主流社会,用幻想代替现实,用避世来代替人世,用非理性来代替理性,用个人化来代替社会化。梦幻风格的服装款式有时比较怪诞,但是又没有嬉皮服装的躁动,是宁静的梦。

九、古典风格

古典风格的服装是一些怀旧的作品,大都有些贵族味道,与中产阶级的现代情调格格不入,追求封建宫廷格调,表现上流社会的雍容华贵与不凡气度。这类款式取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贵族服装文化,甚至使用传统制作工艺,装饰细节比多,做工也比较讲究,具有比较强的外饰特点,深受上流社会人物的喜欢。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服装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原因。主观原因是服装艺术家个人的出身、经历、修养、习惯、才智、世界观、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是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他所生活的具体环境。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交融着发挥作用,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对性格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反过来讲,性格决定命运,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使适应这一性格的机遇发挥作用。主观原因是服装艺术家风格形成的内因,客观原因是服装艺术家风格形成的外因。

作者:许平山

上一篇:文化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射频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