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学界多从建筑史、艺术风格等角度对民国室内设计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均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从其他视角开展新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文章试从民国工艺美术家的探索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向现代化转型的早期历程,从而拓宽民国室内设计史研究的范畴,并以此证明近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过程是复杂的、多元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技术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技术艺术风格论文 篇1:

现代技术发展与建筑艺术设计

摘 要: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不能因为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性来限制建筑艺术发展空间,也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无视建筑技术。只有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真正特色。生活在新时代的建筑从业者要将新技术和新艺术并驾齐驱,不断开拓建筑行业新的发展空间。在当下如何运用最新最有效的技术,實现最美的建筑外形,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需求,成为了建筑行业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和创作活动基础。

为了促进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我们要不断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不断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技术观念和艺术观念。

关键词:建筑现代技术发展艺术设计

1建筑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从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们现实生活这些理论也得到了充分地证明。在建筑方面,经济的飞跃人们对建筑艺术的需要,提升了人们在建筑艺术方面的审美观。

建筑艺术是指居于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建筑形象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其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风格。建筑筑艺术因为艺术自身只有审美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不具备线性的变化特点,也就无所谓先进还是落后,只有时代风格的区别,另外在审美价值方面有所提升。整个建筑艺术发展史,都是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而发展的。在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发展史上比较注重建筑的比例、尺度、对比、均衡等美学元素,在现今的建筑行业除了以上元素,更加注重空间的处理和建筑艺术的隐喻效果,并强调主观的审美见解和建筑构图规律的结合,另外在经济水平、政治观点、文化观念、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当今建筑艺术领域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

2建筑现代技术发展现状

从广义上讲,建筑技术几乎包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包括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等诸多方面。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的施工工艺、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技术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标志着建筑行业在技术层次上的进步和革新。

建筑技术的发展呈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就像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存在反复和发展迟缓期,但是总的趋势是前进的。比如在建筑面积上来说,从远古时期的狭小简陋的居所,到现在大跨度、超高层、多种结构的建筑,足以看到建筑技术的发展成果;还有在材料方面,从过去的单纯的木质或一些天然材料,到现代的混凝土材料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建筑行业较新的施工工艺包括:现浇混凝土施工,砌筑墙无架眼施工,构造柱、圈梁无架眼模板支设工艺,框架梁、柱、板节点定型模板工艺,填充墙顶部斜顶砖砌筑做法,踢脚板上口镶嵌塑料条施工工艺等众多的施工工艺。应用在建筑行业的新材料有:防水材料PVC、穿墙止水螺栓、特种钢、轻型钢、在模板工程中的应用的海绵条、在砌体中应用的异型砖、在砌体施工中应用的皮树杆等等。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更为新颖和多样,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和筒体结构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3建筑现代技术与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之间的关系式相辅共生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个理性学科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

从表现形式来看,建筑艺术是建筑的外在表现,是直接被大众感知的表面层;建筑技术是建筑的内在基础层,支撑并实现建筑外在形态表现,与使用者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建筑艺术支配并促进建筑技术发展,建筑技术是建筑艺术实现的依据。

在发展层面上看,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立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之上。纵观建筑史可知,建筑艺术的发展往往要落后于建筑技术的发展,这符合科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建筑业整体的发展进步。

在实际应用中,优秀的建筑产品通常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产物。建筑的本质不仅要满足其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还有重视其精神需求。物质需求主要是由建筑技术功能来实现,精神需求则是通过建筑艺术形态来表现。建筑技术是基础,其服务于建筑艺术形态。技术的进步在建筑艺术的发展方面起着刺激性作用,新技术的突破总会激发设计师新的灵感,拓宽设计师的思路。反方面来看,建筑艺术的更高的要求也会催促建筑技术的不断前行,为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例如壳体建筑的经典之作―悉尼歌剧院,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未能跟得上设计概念,工程陷入了一系列的技术及经费远超预算的困境中,几度停工,在这个过程产生了一个个领先的技术,最终完成了这幢超越时代的建筑物。可见,我们不可以用结构上的科学技术问题,去束缚建筑师的艺术感、想象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建筑就会了无生气,僵硬死板,而技术发展也将停滞不前。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也存在消极的影响。过分的重视建筑艺术,如过分地追求新奇的外形,不但对建筑技术带了难题,还会牺牲建筑自身的功能,增加施工难度,大肆消耗材料和能源,使造价大幅上升,维修成本加大,这与当代“绿色建筑”的精神背道而驰。从另一反面来说,过分强调建筑的技术性,忽视建筑的艺术性,也不符合当下人们对审美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价值。

总体来看,永恒的建筑艺术总是与当时的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完美结合,建筑艺术可以暂时地先于技术而产生,但是不能脱离技术而存在。没有建筑技术的支持,建筑的艺术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建筑艺术也不能独立于建筑技术之外。

4结论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从过去的重物质的阶段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一点在建筑上有很好的体现。现代建筑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力求达到在建筑领域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更好的体现建筑的实用和审美效果。本文阐述了建筑现代的技术发展与艺术设计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融合方式。

参考文献:

[1]古霞.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7-28

[2]刘韶军,田伟丽.建筑设计如何表达建筑技术.工业建筑,2009(39):73-75

作者:贺洁

建筑技术艺术风格论文 篇2: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家的室内设计实践探析

摘 要:当前,学界多从建筑史、艺术风格等角度对民国室内设计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均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从其他视角开展新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文章试从民国工艺美术家的探索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向现代化转型的早期历程,从而拓宽民国室内设计史研究的范畴,并以此证明近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过程是复杂的、多元的。

关键词:民国时期;室内设计;工艺美术家;实践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nalysis on Interior Design Works of Industrial Artist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ZHOU Yu-xi(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

Key words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nterior design; industrial artists; practi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20世纪初,尽管传统建筑体系在中国广大地区中仍在延续,但建筑体系及营造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室内设计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与营造模式也产生相应转型。民国时期,随着各大城市建筑活动的日益增多,室内设计逐渐进入设计行业、学界与公众的视野,并出现早期的现代室内设计实践。

一、民国室内设计从业群体的主要构成

现代意义的室内设计师(Interior Designer)指受过专业训练、经过实践并通过考核获得资格认证,以提高室内空间的功能与使用质量为工作职责的从业者。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室内设计师”,室内的设计与营造工作通常没有明确分工,统一由匠人负责。而到民国时期,虽然出现了本土现代建筑师与近代营造业群体,但中国依然没有独立的室内设计师职业,室内设计的任务主要由建筑师与部分营造厂来承担。因此,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民国时期的室内设计从业群体即为建筑师和一些兼营设计业务的营造厂商,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与中国近代建筑史并无太大差别。由于这种强调建筑的观点直接反映在相关研究中,使得书写中国室内设计史的必要性遭到质疑,从而阻滞了室内设计史论研究的深入。

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时期学界和公众对室内设计的界定与认识较为模糊,多以“内部建筑”“内部装饰”“室内装饰”等来指代室内设计。而且政府管理部门对室内设计也还没有清晰认知,故未出台相关法规对“室内设计师”职业进行明确地释义。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时的室内设计从业群体的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

诚然,建筑师在从业群体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同时期的本土工艺美术家作为另一股力量,也进行了极具专业特色的室内设计探索与实践。与建筑师群体相似,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工艺美术家多曾留学海外,或在国内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同时许多人不但在国内高等院校任教,还联合其他同仁在社会上创办社团和公司,进行学术交流与商业设计活动。其中著名的有钟熀、张光宇、雷圭元、庞薰琹等人。1934年春,王扆昌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质的工艺美术家同业团体——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初名为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会员最多时达500余人,涵盖了当时大部分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工艺美术家,影响深远。

二、著名工艺美术家的室内设计探索与实践

(一)钟熀

钟熀是活跃于1920-1930年代的工艺美术家,在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尽管关于他的生平记载相对匮乏,但根据已有资料可知:钟熀自1919年起在法国研习工艺美术,并于1925-1927年间先后在巴黎世界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博览会、巴黎工艺美术展览会中获特等奖等殊荣。1928年底回国担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授。

钟熀十分关注室内设计理论研究,并以首位非建筑师的身份在《中国建筑》上发表相关文章。在《谈谈住的问题》一文中,他首先指出当时建筑装饰已经到各国重视,然后批判中国的建筑装饰自秦汉以来“只知仿模古化,毫无改进的思想”。对此,钟熀认为:住的问题是民生四大需要之一,必须要“悉心研究”。虽然“建筑”与“装饰”时常连用,却分别指代建筑外观与室内装饰,二者缺一不可。优秀的建筑装饰不仅有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还具有改造人的思想、推进民族文化、改善社会现状的现实意义。在钟熀设计的一个作品中可以充分体现他的室内设计思想(图1)。这是一个客厅空间,在界面装饰装修上,其顶棚装饰为金色配黑色线条,四周设置由三层平板条制成的二级吊顶。室内立面分别涂以金色和黑色,与顶棚色彩相符,但墙脚饰以红色以突出其凹凸感。客厅与餐厅的过渡位置选用高约一米的矮铁门,在不妨碍室内交通的前提下既增添了装饰元素,又使得光线得以共享。在室内家具选择上,桌子底座由产于福建的黑色磨光漆喷饰,并添加三道红与银色的铝条。而椅子的布艺部分则选用金红色的丝光绒,地毯也是同样的色彩与材质,从而使陈设和界面色彩呼应。由于整体色彩华丽,钟熀在二级吊顶中设计暗藏光线,这种室内照明处理方法直至今日依然常见。因此,整个空间的界面设计简洁、富有现代性,可以满足当时人们的心理需要。室内色彩和谐,家具布置舒适,使人身心愉快。最后,文章提及当时上海的现代建筑装饰发展迅速,并呼吁国人能以“爱美的热忱、社会的福利”继续支持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由此可见,基于丰富的阅历与实践经验,钟熀对室内设计的前景充满信心,并将室内设计的意义提升至社会层面,相较当时国内刚起步的建筑学理论,这些观点极具前瞻性。

不仅如此,钟熀在家具设计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曾在上海霞飞路创立艺林公司,专营家具与室内设计业务。20世纪初,木材工业开始生产胶合板。相较当时常用的实板,胶合板具有不易变形、重量较轻、做工简易的优势,所以迅速改变了家具行业的面貌。然而,当时中国的胶合板生产与供应被外商垄断,导致国内家具行业的发展依然缓慢。1920年代末,钟熀率先与日方合作生产胶合板,艺林公司也成为上海最早生产胶合板的中国企业。之后钟熀又在此基础上自设工厂,直接为家具生产提供胶合板。同时,钟熀在家具设计方面亦进行了西式、中式的双重探索。一方面,他受当时西方立体派艺术的影响,自由运用点、线、角等几何元素设计家具,强调人机工程学,并降低家具式样的高度,以减小家具在室内空间中的投影,从而设计出立体式家具,被视为“立体派艺术输入的先声”(卢毓骏语)。另一方面,他反对一味模仿西式古典家具,却非常关注西方工艺技术在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他以胶合板为主材,参考中国古典家具的结构,采用立体色彩、金属扶手、暗铰链等新式工艺,设计出造型更美观、具有中国特色的流线型家具。这两款家具在当时均大受好评,而艺林公司也具备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室内、家具设计的整体服务能力,这使得钟熀成为当时行业中的佼佼者。

(二)张光宇

作为现代中国装饰艺术奠基人之一的张光宇,他的现代设计实践长期受到学界忽视。但随着近年来张光宇涉猎颇广、数量颇丰的设计作品被陆续出版,使他在室内设计领域的探索逐渐引起学界重视。

张光宇早年供职于上海外商烟草公司广告部,在工作之余担任《上海漫画》主编。由于擅长漫画与工艺美术,他对室内设计这种“用的美术”十分关注。自《上海漫画》创刊号起,张光宇便亲自编排图文连载介绍新潮的室内多功能家具,在《上海漫画》第64期上介绍刚回国工作的钟熀及其在巴黎创作的中国式室内设计作品,并开设“近代工艺美术研究”专栏宣传中外现代设计。1929年底,他开始尝试涉足设计行业,与钟熀等人集资成立“工艺美术合作社”,业务包括绘画、建筑、装饰、雕塑、木器与铸金,基本满足了当时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的需求。可惜由于资料有限,工艺美术合作社的具体设计作品与实践项目等信息不得而知,尤其是在“一 · 二八事变”后,该社销声匿迹,但张光宇对室内设计的思考、实践并未停止。1932年6月,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他的专著《近代工艺美术》公开发行。该书是民国时期第一本全面、系统阐述现代设计与设计理论的著作,在书籍设计上延续了《上海漫画》的排版传统,注重图文结合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论文、图片说明两个部分,并有许多涉及室内设计的内容。例如《板料与木器》一文介绍了新体木器(室内陈设和家具)中夹板与花纹板的工艺与应用。而图片说明部分专门设有“室内装饰”一栏,除了介绍西方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还收录了张光宇本人和刘既漂的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家具与灯具造型设计图。同时,该书还设有“近代建筑”“小工艺”“舞台工艺”等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图文专栏。

张光宇的家具设计造型、色彩特征鲜明。例如在他设计的某办公室家具图中(图2),桌椅壁橱采用了简洁的几何造型,通过选用不同颜色的木材区分家具的使用功能。空间紧凑,功能合理。在灯具设计上,台灯底座采用球型方底;吊灯造型以英文OFFICE为原型,由不同规格的灯管组合而成,十分别致。1930-1940年代,他还设计过朱红漆家具系列和许多室内布景、展厅设计作品。

(三)雷圭元

雷圭元是中国现代著名工艺美术家,他对民国时期的室内设计教育有着重要贡献。1930年代,留法归国的雷圭元任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主任、教授,并主持专门图案的教学工作。当时图案系的专门图案中设有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他与其他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课程的交叉结合,譬如要求学生在室内设计的训练中需综合考虑建筑装饰图案与室内家具的陈设,从而磨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抗战期间,雷圭元担任中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工艺美术高等学府——四川省立艺专的教务主任,负责教学大纲的制定。其中,家具科首次独立出来,其五年制的培养计划对民国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课程设置大致为:前两年课程为基础图案和简易装饰设计;第三年以室内小品制图学习为主,课程有陶瓷、金属、木器制图设计;第四年课程为全套家具制图设计;第五年课程为室内装饰制图设计、公私住房家具布置等。同时其他科系也设有类似课程,如漆工科五年级的精制家具、贵重陈设制图设计课程。因此,四川省立艺专更注重室内家具与陈设设计,而室内空间与界面设计课程比重较低。这大概一是源于民国工艺美术教育关注图案装饰教学,二是由于当时各高校建筑系也都设有室内装饰课程,有必要区分教学特色。所以,正是凭借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办学理念,即使在时局维艰的年代里,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依然相对较多,这自然离不开雷圭元的努力。

雷圭元在行业团体活动中也积极参与和室内设计相关的工作。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原名为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后称协会)是民国第一个全国性质的工艺美术家同业团体,雷圭元任常务董事。1936年,协会主办了第一次全国商业美术展览会。在此次展览会上展出了雷圭元的室内设计作品《室内装饰设计》(图3)及其弟子蔡振华的《小住宅设计》等相关作品。而在次年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工商业美术展览会上,他们二人的吊灯设计与室内设计作品再次入选。随着学术发展的蒸蒸日上,协会决定成立商业美术函授学校,并与上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合办商业美术科联合招生。学校下设室内装饰科、家具设计科、广告灯及门面装饰科等14个科目,同为雷圭元弟子的丘玺与蔡振华崭露头角,担任室内装饰科的主讲教师。然而不久后因淞沪抗战爆发,教学工作中断,协会也终止活动。尽管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存在时间短暂,但雷圭元及其弟子通过这个平台对室内设计的宣传、推广却有着重要价值。

三、结语

民国时期工艺美术家们对室内设计的不懈探索,有力推动了中国室内设计的现代化转型。由于篇幅有限,虽然还有庞薰琹、郑可等工艺美术家的贡献未被提及,但这也间接表明民国室内设计史的研究范围是广阔的。只拘泥于室内设计物质形态、建筑艺术风格和建筑主体论的研究已经难以反映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原貌。因此,综合室内设计理论、实践、制度、教育、观念等角度展开的整体研究,对目前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海平 等. 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 钟熀. 谈谈住的问题[J].中国建筑, 1933, 1卷2期

[3] 张光宇. 近代工艺美术[M].上海:中国美术刊行社, 1932.

[4] 袁熙旸.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5] 中国工商业美术家协会出版事业委员会. 现代中国工商业美术选集:第二集[M].上海:中国工商业美术家协会, 1937.

作者:周予希

建筑技术艺术风格论文 篇3:

南京与苏州古城建筑艺术风格及其保护比较研究

摘 要:南京和苏州作为历史名城都有其独特的古城建筑艺术风格,南京古城建筑主要分为民国建筑和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而苏州古城建筑分为园林和临水而建的民居。同时,南京与苏州也必须面对古建筑传承和保护问题。这两座城市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古城建筑保护规划,苏州是尽量保留古城建筑群,另外建立和发展现代化新城,南京则采用不整体保护建筑群,而是把古迹和现代化建筑融合,造成新旧融合的风貌。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只有对古建筑进行完美的保护,才能突显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南京;苏州;古城建筑;建筑风格;保护;比较

一、南京古城建筑风格

(一)南京明清时期的建筑

南京这座城市先后经历了吴、东晋、刘宋、齐、梁、陈,产生了丰富的六朝文化,而后明太祖朱元璋又定都南京,使得南京留下来许多明朝时代的建筑,例如那长达33.6公里的世界第一城垣。在明之后的清朝,南京依旧是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京城中留下的明清建筑也成了其古城建筑的代表。

南京明清建筑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宫衙建筑(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等)、公共建筑(夫子廟、江南贡院、朝天宫等)、宗教建筑(鸡鸣寺、灵谷寺等)、纪念建筑(李鸿章祠堂、曾公祠等)、民居建筑(甘熙故居、杨柳村等)、园林建筑(瞻园、愚园等)、军事建筑(明城墙等)、陵寝建筑(明孝陵等)。而其中明清街巷和尚存民居是南京原住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的历史见证,是南京作为古城活着的历史,也是本次研究中体现明清建筑风格的主要建筑类型。

现在再去老南京的城南走一走并不能看到成片的民居街巷,明清街坊大多都已经破碎无序,我们从残存的这些零落街巷窥见这些民居建筑顺应着城墙和河道分布,长长短短,曲曲折折。这些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高高低低、进进退退地散落在东门、西门的古巷之内,充满节奏之感。

青砖、石阶、马头墙、雕花格窗常被人们认为是江南民居的共性特色,其实共性之中各地方古民居也各有个性。从古至今,南京及周边城市之间交流紧密,各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南京的传统民居受到徽州、苏州等地的影响,其中徽州民居的粉墙黛瓦和马头墙等建筑形式在南京民居中的影响较大,常有体现,这是由于徽商在南京地区活动比较多,将徽州风格带到了南京。南京城古民居把北方风格与江南民间风格相结合,又融入徽派建筑的特征。南京现留存的明清民居屋顶大多用小青瓦,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室内多以青砖铺就,院落是砖石混砌,少有特别复杂的石雕和木雕,大多三进院落,比徽派建筑的规模要小,青瓦小砖马头墙的南京民居更为简洁和实用。

把徽派民居和南京城南的明清建筑加以对比,不难看出民居的外墙是南京明清建筑的地方性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和江浙民居是粉墙黛瓦的花格窗和飞翘的马头墙,而一座座青砖水墙则是南京民居的特色,砖砖水磨、块块扁砌,清水一色,显得宅院古朴宁静。若是抬头向上看可以发现,南京古民居马头墙的墙檐并没有像传统徽派建筑那样飞翘的檐角,连屋脊脊尾也未见翘角。

南京明清时期的建筑融合本地的文化,发展出了其地域特征,兼容南北风格又简洁实用接地气,这就是南京明清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二)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

现存一千余处的民国建筑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南京民国时期的建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军政建筑(总统府、国民大会堂、国民政府国防部、南京市政府旧址等)、公共建筑(浦口火车站、中央体育场等)、公馆建筑(拉贝故居、美龄宫等)、使馆建筑(瑞士公使馆等)、陵墓建筑(中山陵、音乐台、陶行知墓等)、教育宗教建筑(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基督教圣保罗堂等)、科研金融建筑(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银行大楼等)。南京的民国建筑如此之多,却幢幢风格迥异。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南京的民国建筑既展现来西方文化与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维持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点,本文以南京总统府为例来一窥南京民国建筑的艺术风格。

南京总统府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建筑,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之一。总统府门楼是1929年由姚彬设计的古罗马建筑风格门楼,上有八个爱奥尼式柱子。除了西式风格,总统府内中式和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也不甚枚举,孙中山起居室就是小青瓦木结构硬山顶的两层中式建筑。二堂在民国时期用来举行各种仪式,曾多次改建,内部的空格窗、天棚、四壁、屋顶、门窗皆为木结构,是明显的中式风格,而门外却是西式纹样的长廊。我们可以从总统府这一民国时期建筑的风格中窥见同时期南京建筑的特色。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其建筑风格不仅参考了南北方不同建筑的优点,而且又借鉴了西方建筑的艺术特色,当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思想碰撞在一起时,就形成来南京兼容并蓄的民国建筑。

二、苏州古城建筑风格

(一)苏州的园林建筑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说到苏州的建筑就不得不提苏州园林的盛名。其实,在南京的明清建筑中也有园林的身影——六朝皇家花园和明清宅第花园,因江南地区屡遭战火,南京玄武湖成为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苏州的园林建筑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保存较为完整。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都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翘楚。

借景是中国园林的特点之一,也是苏州园林的一大特点,在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等园林中通过不同造型的门、窗、廊等使园林建筑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更有移步换景之感。

苏州的园林也是文人园林,园林建筑中看到楹联、诗词等表现士大夫对于景致的情感,如同写意山水画中的题跋,使得园林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学意境。这些匾额、诗词等言简意赅,富有书卷气与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不仅对园林景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致完美融合的一大特色。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人们对苏州园林的一个评价,这就反映了苏州园林的另一特征——宅园合一,在拥挤城市之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使得苏州园林的建造融宅院、山石、树木、湖景于一体,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住宅文化,也影响了整个江南的建筑艺术风格。

(二)苏州的水乡民居

水城苏州,自古水网密布,有“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河道两岸遍布人家,形成“家家门外泊舟航”景象,这里的古民居有着江南建筑的特点,也有苏州自身的特色。

苏州水乡民居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建筑,那就是桥梁。现在的苏州依旧能看到许多古桥,它们是依水而建的古民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桥上行人车马,桥下停航泊船,一座座古桥把零星散落在河道两岸的水乡民居都串联了起来。古民居因水而灵动活泼,构成了自然朴素的水乡民居画卷,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特色之一。

三、南京、蘇州对于古城保护的启发与思考

苏州是座现代化的城市,为了保护苏州的古建筑和古城风貌,苏州政府规定整个市区新建建筑不能超过150米,古城区内新建建筑高度不能超过23米,这样保持了苏州古城的风貌。

从一座城市的古建筑保护就能看出其城市发展理念与精神、对于建筑历史的尊重、对于以人为本的追求,以及平衡现代化发展与文化遗迹的生存空间。

除了保护古建筑,苏州政府还充分利用苏州古建筑的特点,建设新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贝聿铭设计,是将古建筑融合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成为现代苏州城市建筑的代表作品。

和苏州相比较,南京城近年来较热门的建筑群莫过于秦淮的老门东了。地处于老城南附近的老门东现在是历史文化街区,虽说老门东为南京古建筑与秦淮文化做出了宣传,但是现在老门东里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古民居因为年月的侵蚀,在修复的时候技术上与时间上都有巨大的困难,于是“拆”“重建”就是最迅速的一种方式。2006年和2009年,南京老城南曾有过两轮拆迁,评事街当时就在城南的改造范围内,而当时的拆迁,就使得曾经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民宅变得相当破落。有的房子已经被拆除,只剩下一堆残砖碎瓦,有的墙体部分坍塌,一眼便望穿房屋内部。就在这一拆一装之间,古建筑的味道就变了,这样拆掉的不仅仅是建筑和民风,更把历史和文化也一同拆掉了。

当然,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千年不变,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并不是要我们舍弃和修改这千年文脉——古建筑。目前,由于对古建筑具有的文化价值认识的不足,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坚信和滥用,在古建筑维修中会发生经常任意更换构件、粉饰一新,更过分的是改变建筑原有的形制现象,对文物价值造成破坏的情况。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在修复建筑上有一定优势,但也不能代替传统技术,应该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拆掉重建的古建筑“保护”思想,还是需要商榷的。

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曾经说过:“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古建筑承载了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精神等方方面面众多的信息,是一个地区文化最直观、最鲜明的载体。观城市的古建筑,可以领略城市昔日的风景,能够找到这座城市的精神,其一砖一瓦一木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古建筑在当代,也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的实体。古建筑的存在,又为现代化城市增加了魅力,无论是文化、历史,还是艺术。因此,保护古城建筑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杨琳姗

上一篇:财政监管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网上银行数据挖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