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21

摘要:《复印店》是奥地利导演维吉尔·维德里希(virgilWidrich)的—部短片名作,片长只有短短不到十二分钟,给人的视觉体验却颇为奇特。影片以一种“哲诗化”的先锋镜语非常尖锐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悲观主义以至颓废主义的人生体验与世事观察,当中又问杂着作者一种极度的焦虑感和无力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近似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艰涩和深刻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论文 篇1:

浅析亨德米特小号《奏鸣曲》

【摘要】保罗-亨德米特(1895-1955)为小号和钢琴所创作的《奏鸣曲》是他在20世纪创作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亨德米特的作品总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但通过对他的《奏鸣曲》的学习和演奏,我开始慢慢学会了欣赏他的作曲技巧和他独有的和声语言,加之对作品细节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喜欢上了亨德米特的作品。作为一名作曲家而言,他的作品产量丰富,被广泛演奏,成就卓越。在当时的一代人中,他被视为佼佼者。他曾在法兰克福(1908-1914)学习小提琴和作曲,他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学院风格和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双方面影响。作为演奏家,他曾是法兰克福交响乐团的成员,不久后成为了该乐团的首席。他同时也参加了几个最优秀弦乐四重奏组(1910-1920)。亨德米特的《奏鸣曲》中,我们听到的第一个旋律(1-9小节)就是该曲的主题,被分成了两个动机。方块3(第27小节)开始转调,小号的加入(28-29小节)标志着下一个部分动机的开始,由此直到方块5,亨德米特开始谱写他的节奏织体,并由此开始了小号与钢琴之间戏剧性的音乐陈述。1939年,亨德米特在瑞士创作了一系列奏鸣曲,包含了单簧管、圆号和小号。在此期间他从德国出逃并最终于1940年移居美国。亨德米特的《奏鸣曲》是小号众多保留曲目中最难演奏的曲目之一。在生理机能上对该曲目保持音的控制和精确性的要求,使该曲的风格自成一派,同时在演奏的专注度和音乐情感表现上也要求颇高。

【关键词】亨德米特;小号;奏鸣曲

保罗-亨德米特(1895-1955)为小号和钢琴所创作的《奏鸣曲》是他在20世纪创作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亨德米特的作品总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但通过对他的《奏鸣曲》的学习和演奏,我开始慢慢学会了欣赏他的作曲技巧和他独有的和声语言,加之对作品细节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喜欢上了亨德米特的作品。

一、保罗-亨德米特

作为一名作曲家而言,他的作品产量丰富,被广泛演奏,成就卓越。在当时的一代人中,他被视为佼佼者。他曾在法兰克福(1908-1914)学习小提琴和作曲,他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学院风格和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双方面影响。作为演奏家,他曾是法兰克福交响乐团的成员,不久后成为了该乐团的首席。他同时也参加了几个最优秀弦乐四重奏组(1910-1920)。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兵役成为了一名打鼓打击乐手,感受到了音乐穿越政治的力量。兵役结束后,他将自己的主要乐器从小提琴改为了中提琴,也就此释放出了他创作的能量,创作了大量新的风格的作品。亨德米特成为了当时令人敬畏的新音乐创作家。

二、曲式分析

亨德米特的《奏鸣曲》中,我们听到的第一个旋律(1-9小节)就是该曲的主题,被分成了两个动机。方块3(第27小节)开始转调,小号的加入(28-29小节)标志着下一个部分动机的开始,由此直到方块5,亨德米特开始谱写他的节奏织体,并由此开始了小号与钢琴之间戏剧性的音乐陈述。第二个主题是一段如歌性的旋律,出现在方块6之前(47-54小节),如第一个主题一样,第二个主题也进行了重复性的出现,之后建立了一个如结尾性的音乐材料。戏剧性的乐章(67-84小节)重复着开场的主题,围绕这D的主和弦进行,最终在方块9后(84小节)解决到了D。这一段可以被认为是发展部的开始。接下来进入呈示部(85-107小节),几乎用了与第二主题同样的引用,重复主题并使用了双重伴奏的技巧。接下来的部分进入了12/8的节奏,该部分不呈示部的转换相同,以同样的织体直到进入方块14的9/8拍节奏(124小节)。旋律开始改变(119-122小节),由B-C-D的模式进行重复(124-126小节),给人一种回归的感觉。半音阶的旋律在方块14(127小节)回到主题,虽然在我看来再现部缺乏第二主题的旋律,但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主题再现(127-142小节)。

方块23,开场主题再现(7-10小节),配以庄严的号角(7-8小节),小号的半音阶旋律增加了戏剧性的惊叹效果(9-12小节),然后进入相对轻松的进行曲旋律(12-15小节)。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半音阶旋律解决和庄严的号角(16小节),然后再以半音阶进行解决进入曲子的B部分。B部分(17-50小节)是一个歌唱性的乐章,使用了大量模仿和加速的谱曲方式。和前面相同,主题的三个部分依次呈现,先由钢琴进行演奏(17-26小节),然后是小号以第一主题作为旋律进行回答性的演奏(26-29小节)。最后是钢琴与小号共同进行主题的省略性交替演奏(30-33小节)。一个简短的转调(33-34小节)建立了下一部分卡农主题,先是两拍子的卡农(35-38小节),然后是一拍子的卡农(38-41小节)。接下来的新主题以很厚重的织体在小号和钢琴之间进行模仿(42-45小节),之后在方块28解决到了纯五度和纯八度(46小节)。小号接着以第二个陈述部分的方式展示出新的主题(46-50小节)。整个A部分(51-67小节)以新的节奏型为基础,加以唯一的终曲。在一个引导性的小节后,开场以模仿四度音程的形式完成A部分的第二乐章,由小号演奏作为节奏基础。主题的材料是有很多长的保持音构成,没有使用短而轻快的节奏型。接下来的有钢琴伴奏进行号角般动机,演奏出主题。小号和钢琴同时进行坚定的模仿演奏,然后慢慢淡出进入下一个悲伤的主题乐章。终曲的主旋律引用了整个《1710赞美诗》,和巴赫使用的《赞美诗》前奏曲有和同样的标题。

三、结尾

1939年,亨德米特在瑞士创作了一系列奏鸣曲,包含了单簧管、圆号和小号。在此期间他从德国出逃并最终于1940年移居美国。在他自己的日记中曾表达了当时的感受:我总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在陷阱前鲁莽起舞的老鼠。也就是在这种危机的环境中,他创作了这首忧郁的小号《奏鸣曲》。

当我带着这样的思维再次研究这一曲目时,其中的一些片段会带给我新的意义。第一乐章带给我一种追逐感,在追逐中冲向最后的摧毁。其中钢琴不可逃避的节奏性,在方块4和方块12出现,坚决的小调三度和旋像是为当时欧洲紧急的时局而发出的警报。感觉更为轻巧甚至柔和的第二乐章,给整个乐曲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性形成一种回应。第一主题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歌唱,音乐却是给人以接近死亡的感觉,其中小号与钢琴的对抗般的演奏,让我联想到马勒《第五交响曲》中死亡的一幕。最后的颂歌部分,素描出亨德米特自身的情感,带给人们以甜美的希望,充满了巴赫般的编曲,最终在最后两个小节进行解决,带给全曲新的力量。

亨德米特的《奏鸣曲》是小号众多保留曲目中最难演奏的曲目之一。在生理机能上对该曲目保持音的控制和精确性的要求,使该曲的风格自成一派,同时在演奏的专注度和音乐情感表现上也要求颇高。该曲目如果设置在一个曲目量较为丰富的音乐会中,着实是对演奏者体力的一种考验。尽管对亨德米特《奏鸣曲》的写作技巧和乐谱研究对演奏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仍然会遇到诸多节奏型非常困难的演奏片段,这便是亨德米特作品的精彩与独特之处。这也是让此曲成为众多演奏家的钟爱曲目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哈克特著.20世纪音乐理论和分析[M].布锐斯大学出版社,1997(奥兰多).

[2]http://www.handelandhaydn.org/learn/history/history_home.htm 哈弗音乐词典[EB/OL].2003.

作者:高韧

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论文 篇2:

“哲诗化”先锋镜语:欧洲电影短片名《复印店》分析

摘要:《复印店》是奥地利导演维吉尔·维德里希(virgil Widrich)的—部短片名作,片长只有短短不到十二分钟,给人的视觉体验却颇为奇特。影片以一种“哲诗化”的先锋镜语非常尖锐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悲观主义以至颓废主义的人生体验与世事观察,当中又问杂着作者一种极度的焦虑感和无力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近似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艰涩和深刻来。

关键词:《复印店》 电影语言 叙事分析

《复印店》(英文名《COPY SHOP》),奥地利导演维吉尔·维德里希(Virgil Widrich)制作于2001年的一部短片名作,曾获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提名。该片全长不过十二分钟,但其叙事的手法和风格却是相当独特的,以下从电影语言的角度对它进行一番分析。

一、叙述:荒诞故事与重复蒙太奇

同许多先锋电影一样,本片的情节很荒诞,很难用语言对它作一简单的描述。大致上说,影片叙述的核心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在城市里刻板地生活着的中年男子,一天早晨一如既往地起床、洗漱、出门、过街。然后来到自己工作的复印店,可在他打开复印机之后,他相当惊异地发现:复印机把他早晨起床以来的这一段生活自动地复制成了无数页的二维画面!他慌乱地把复印机断电后离开复印店回到住处,可是他却更加惊恐地发现自己也已经被无穷无尽地复制了:床上、卫生间里、柜子里、街上走的、遛狗的、开车的……到处都是和自己的面容、动作一模一样的“复制人”。再次回到复印店,发现店里也有许多个和自己一样的“复制人”,而且所有人都做着同样的事情:无休止的复印。于是。这个中年男子惊恐地拿出复印机里的硒鼓撒腿就跑,因而引来无数个“复制人”在后面狂追。后来他在无路可逃情况下爬上了一个大烟囱,结果他又惊恐地发现四周的烟囱上也冒出来许多个“复制人”!他转而向下一看,看到地上密密麻麻站着无数个手里抱着大叠复印纸的“复制人”!最后,他在绝望中向地面坠去……

可见,从风格上讲,本片是不以讲述一般意义上的精彩故事取胜的,而是以极度夸张、悖理及非现实的“噩梦”般的虚幻形式来表达思想。本片的主题也相当暧昧,勉为其难概括一下,我们也许可以说本片揭示的是一个关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被无穷复制的“存在之真理”。鉴于本片的这一主题,“重复蒙太奇”作为本片最重要的剪辑手法和最明显的特色就不足为奇了:譬如男主人公早晨起床洗漱的这一组镜头就出现了多次,这组镜头的多次出现一方面展示了男主角刻板、单调和乏味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提示了男主人公无数的“复制品”的诞:再比如另一个颇有意味的特写镜头也重复出现:男主人公的手被复印机非常清晰地复印到纸上。这个镜头传达了影片的某种哲学观念,因为手的被复制,夸张地渲染了“社会异化力量”(以复印机为代表性符号)对人的控制和支配,深刻地呈现与表达了“复制”这一主题。因此总的来看,本片的重复蒙太奇手法确实起到了颇为出奇的艺术效果。

二、镜头与视点:主客观镜头的混淆及复印机与电影放映机的互通

《复印店》用了一个很特别的叙事技巧。就是: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的互通与混淆。在《复印店》中同样的镜头第一次被用作客观镜头,可接着又被作为一个主观镜头,或者同时互为主客观镜头,即同样的场景可以由不同的观察者所看到。这就产生了非常复杂的类似于无数个镜面互相映照的“镜像”结构。例如:短片开始。观众可以看到男主人公起床去洗手间洗漱的一组客观镜头。但在后面的桥段中,这组镜头又被作为站在洗手间里的男主人公眼中所见的一组主观镜头而出现,同时也成了另一个正起床去洗手间洗漱的“复制人”眼中的主观镜头。

该片的叙述视点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以一部复印机的视角来呈现画面。复印机不仅仅是影片画面里的一个道具或角色。同时也是假想中的观察者及故事的实际呈现者和叙述者。复印店复印的速度变成了每秒24帧画面,成了事实上的电影放映机。影片直观地给人这样一种印象:画面粗糙、晃动不止,甚至画面的边角不停地呈现像复印纸一样的划痕、裂痕、折痕,而且冷不丁地穿插闪烁刺眼的灯光来模拟复印机的复印扫描时的灯光!

而这部片子的制作过程据说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复印店》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在拍摄完成之后,由DV录入计算机中,再由计算机激光打印成数万张黑白的图片,再把这些图片做成35毫米动画电影!因此,先是影像变成了纸,再由纸变成了电影,电影本身就是复制者,一个关于“复制再复制”的故事也成为了事实!或许这个过程是有点费事,但平心而论,选择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进行叙事还是有点特别,也是颇有意味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表明事实上通常给电影院提供的仅仅是电影的复制品,而且也表明了电影的画面本身根本上说也不过是一些“复制品”而已。

三、其他元素:声音、构图与色彩

本片的叙事风格特别,全片没有一句台词,仿佛有意让人回到默片时代,但影片里复印机的复印及人物的动作都是有声音的,作为配乐的紧张、忧郁的小提琴曲子营造着不安的气氛,这种声音上的对比一方面显示了机器对人的压倒性优势,传达了机器对于人的一种压迫感,另一方面也深刻而尖锐地表达着人物惶恐不安、怀疑绝望的情绪。

在画面方面。构图以中近景结合特写为主,刻意使用黑白的影像,营造出单调、灰色和乏味的世界。画面粗糙、抖动。给人以一种紧张、无力和恐惧的氛围。角色也很单一,而且人物身份其实也是相当模糊,尽管画面中有多个人物出现,但大都是以男主角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出现的,如果把几个其他人物的遛狗、看报等镜头忽略不计的话,可以说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演员在表演!人物动作单调重复,表情麻木、疑惑、惊恐。可以说事实上反映的就是主角(或者导演)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一切都是荒诞的,是与人相敌对的,“日光之下无新事”,“人生永远是无下场的悲剧”,世界的色调就是灰色和黯淡。

另一方面,黑白的画面粗糙、凌乱、晃动不止,可以让观众时刻意识到影像叙事本身的存在,从而让观众对影片的叙事本身产生一种“间离感”(这或许可以名之为影像叙事的一种“元叙事”的技巧吧),促使观众主动思考影像叙述本身存在的意义。于是,当我们看到,片中男主角的生活、男主角本人以至电影画面本身(片中有一个镜头是主人公在撕复印纸而影片画面也同步呈现为被撕成两半!)都被还原为复印机复制的一页页纸时。我们就明白本片的片名《复制店》实在是与影片主旨紧密相关:所有的一切(包括影像本身),不过是无所不在和无穷无尽的复制而已。人的生活本身是病态的、虚弱的与孤立无援的。人已经完全丧失了掌控这个世界的信心和能力,对所有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无可奈何。

因此,总的来看,本片是以一种“哲诗化”的先锋镜语非常尖锐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种悲观主义以至颓废主义的人生体验与世事观察,当中又间杂着作者一种极度的焦虑感和无力感,从而表现出一种近似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艰涩和深刻来。也许,也正是在这点上,可以说本片的确也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作者:陈善劝

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论文 篇3:

在德意志的苍穹下寄出爱的明信片

动画片《龙猫》中有一辆被施了魔法的猫巴士,我一直想坐上这样一辆巴士飞奔去天涯海角。

晚上八点半,我和几个朋友坐上开往上海的巴士。夜幕下,雨点不住地敲打着车窗,直到凌晨四点我们到达机场才重新迎来豆芽黄的阳光。德国,待会见!

在寄宿家庭遇见“石膏头”

因为我们在出发前幸运地联系到一个德国的寄宿家庭,两个礼拜的行程,我们有一半时间是住在博霍尔特市的寄宿家庭,也因此认识了“石膏头”——马克。因为他长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我们都叫他“石膏头”。

马克的家温馨和睦,位于博霍尔特市外的丁登小镇。原以为德国人做什么事都严谨认真、不苟言笑,我们来到德国看到的却不是这样,至少马克不是,他的好朋友麦克西也不是。

有一次,我们到麦克西家吃饭,马克用手去熄灭蜡烛火焰,被烫得急忙把手缩回来。麦克西却大胆地把手指放在火焰上烧,毫无惧色,我和朋友们看了大吃一惊。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个蜡烛火焰其实是用灯泡伪装成的。德国人的恶作剧令人忍俊不禁。

疯狂啤酒节

啤酒节是德国重要而又盛大的节日,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了。虽然没去慕尼黑,但在丁登这个小镇,啤酒节的氛围也浓到化不开。

这天一大早,我们买了面包到马克的一个同学家吃早饭,大家都已经换上特定的服装。帐篷里,人们举着酒杯疯狂地跳舞,椅子被掀翻在地上,桌子上有人在跳舞……

德国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跳舞、合影,几个醉酒的老人用口齿不清的英文一遍一遍问我们相同的问题,还有一个人说要送我一辆车……

狂热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夜里,直到马克的嗓子已经喊到嘶哑,我们才在附近的比萨店吃了晚饭。

让人心醉的城市

德国首都柏林的街道上有色彩绚丽的大巴,看上去颇有现代主义艺术风格。远远望去,绿色穹顶的柏林大教堂高大冷峻,令人顿生敬畏之情。

看到柏林墙的遗址,人们往往会想起战争中的腥风血雨。现实的柏林墙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有色彩斑斓的涂鸦,也有粘在墙上密密麻麻的口香糖。一时兴起,我也把我的“益达”粘了上去。

犹太人纪念堂是个神奇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四方形应该有让我无法理解的寓意吧,穿梭在里面,到达彼岸,一回头就看到空中天堂入口般的云彩。

柏林街头的公交车像是一个个会移动的礼物盒子,穿梭在精致典雅的路灯和惟妙惟肖的雕像之间。我们来到国会大厦,躺在半圆形玻璃屋顶下,屋顶的中间破开一道口子,柏林的苍穹湛蓝得仿佛要滴下来。

柏林真是座让人心醉的城市!

科隆大教堂

砌起科隆大教堂的砖像密密排列的音符,哥特式的建筑往往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半仰着身子将它纳入相机,按下快门后我几乎倒下。忽听硬币鱼贯掉在地上,回头看,是身着小丑衣服的街头艺人弄翻了装钱的盒子。

阳光被云截住去路,原本冷峻的教堂更添肃杀之气,墙壁上赫然是一道道墨色的泪痕。空气里弥漫起一股香水的味道,朴素淡雅。

一会儿,我的耳边传来儿童的歌谣:“科隆科隆,蓝色袜子味的冰激凌;科隆科隆,宏伟的哥特式教堂……”

马克思的家乡

大巴车沿着莫塞河缓缓前行,我们来到了如画的特里尔。眼角的天空如醉酒的面庞,透出海棠花瓣的粉颜。前方的夕阳肆无忌惮地伸出桃色的手,像要把我们一车人拉拢过去似的。

特里尔是个名副其实的古城,是卡尔·马克思的家乡。中国导游带我们夜游特里尔,深夜的特里尔很安静,没有如川的车流,没有炫目的霓虹灯,只有那些淡淡的昏黄的路灯。

德国是冰酒的出生地,所谓冰酒,就是在气温较低时,用葡萄树上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味道甜美甘醇。我们几个人合买了一瓶,在大巴上举杯畅饮,疯狂而又欢乐。

在这两周里,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找到卖明信片的小店,在一张张满是德国风情的明信片上写上心里的话,然后寄回远方的家。“再见了,德国,我心中永远闪烁的童话!”这是我写在最后一张明信片上的话。

作者:阿U

上一篇:工程机械设计美学论文下一篇:师院政治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