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在高中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在逐渐的转化,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变成了高中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在课堂创新能力这一块的养成已经引起所有教师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在物理方面的综合素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研究论文 篇1:

高中物理新课程下的教学与学生成长

摘要:物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不断展开和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既传授科学知识,又培育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学生

高中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

物理教学的聚焦点,不应只是放在传授知识上,更多地应该落实在关注教育对象上。物理知识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载体,服务于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学生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他们去认识物理、理解物理、感悟物理和应用物理,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科学素养。

1 物理知识与技能——点燃智慧人生

物理知识是一种精华,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的钻研、概括和实践后凝聚而成的科学知识,大到宇宙,小到微观时空。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不同层次上物质的内部结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简洁美,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整个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探索自然、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并逐渐完善的基础。学习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前提,技能的掌握又会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学生对大自然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认识隐藏在自然界背后的规律。而物理课程刚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随着学生探究欲望的增强,以及物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地提升,能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以更理性的思维角度去看待事物,理解客观世界。

在讲解万有引力时,教师强调了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使学生能领悟到物体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在引入质点的概念中,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不产生影响时,可以把物体看成具有全部质量的一个点,使学生领悟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辩证思想。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知道生活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善于对周围事物作出正确、科学地判断,提高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以理性的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实知识,提升技能,点燃智慧人生。

2 物理过程与方法——开创创造人生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模型的建立,从实验的分析到结论的验证,直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总结,都透射出物理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他们历经科学探究,潜心研究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不断地创新、完善和总结,造就了如今宏伟坚固的物理学大厦。

物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创新思维,设置创新问题,构建创新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锻炼研究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分析和推导,本身就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了解科学,认知科学的探究意义。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和学生实验,认真落实每一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总结实验,注重实验过程与方法的思考,把学生的参与融进教学主体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养成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生活中的趣味实验设计比赛,如:鸡蛋走钢丝、水火箭等;或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根据电学知识,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利用发光二极管制作电源开关指示器等等,使学生在快乐中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家也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把物理学家的杰出贡献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惊叹于其不断思考的创造性和不断钻研的创新性,也能够在其心灵深处感受震撼,得到教育。

物理过程与方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开创创造人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成就优秀人生

物理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化。加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和思考,是教育目标的最高体现。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捕捉进行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物理学中有许多珍贵的科学思想,如:“守恒”思想、变量控制思想、辩证唯物思想等,这些都是极好的人文思想教育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科学知识的价值观:牛顿三大定律,解决了自然界力和运动的关系;开普勒三大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宣告了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有的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科学的魅力。

使学生经历艰辛,体验获得的成就感,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价值观。物理教学需要面对问题,以事实为依据,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运用物理思想和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教材中有许多验证和探究性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做一做”小实验,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分析、设计和操作,有时甚至安排实验的失败,使学生在过程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逐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科学精神和意识的渗透,培养理性思维的价值观。感性思维侧重于主观意识,理性思维侧重于客观思考。理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作出科学地判断和选择。“落体运动”在生活中很常见:水果熟了,从枝头落下,发现下落很快,但树叶从枝头掉下,却很慢,这是不是说明了下落的物体,其运动规律与质量或重力有关?又如:人推桌子,对其施加推力才会运动,撤去推力,桌子就停止运动,这是不是说明了物体运动必须受到力?由于实际情况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掩盖了其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没有对现象背后的原因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求实的精神,科学的素养,理性的思维,通过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和精神,是物理教学留给学生的宝贵财富,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提炼成的思维和方法,是物理教学留给学生的才智,这就是物理教学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就优秀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

[3]潘守理.行进在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栏目编辑 邓 磊)

作者:杨银海

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研究论文 篇2:

试论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在高中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在逐渐的转化,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变成了高中教育教学的重点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在课堂创新能力这一块的养成已经引起所有教师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在物理方面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新能力  有效实施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将更加迫切,所以在当前高中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科目,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但是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当前的很多物理教师来说依然是个问题。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普遍共识。创新思维就是当前高中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什么创新思维呢?就是对于新的事物、新的关系的一种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旧的事物逐渐不符合时代的需求,需要以新的关系或结构来替代,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创新来找出更好的替代关系。创新思维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其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都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就创新能力的特性来看,包括了如下的五个方面:1.对新事物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并且对于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2.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3.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激动能力;4.面对问题要具备多样化的反应;5.要具备新奇的、独创的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解释世间万物之间关系的学科,对于创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学习物理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物理课堂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每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中都有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责任,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带动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运用物理学科的有利特点和优势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物理学科的主要特点就是物理实验,实验是高中生比较感兴趣的过程,物理学科的主要内容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都是高中生所熟悉的。因此,物理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使高中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自主寻找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在物理方面的成绩得到突破和超越,以此来提高创新意识。

三、怎样培养高中生在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1.积极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高中生主要接受知识的途径就是源于课堂教师的传授,因此物理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平日课堂中对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养成。物理学科的知识大多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学生的生活常识,所以这可以很快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遵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规律,然后力求高中生能够在学会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物理课堂的创新能力。

其次,物理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增进物理知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师应该从过去死板的教学方法之中走出来,积极改变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当今的社会热议话题与物理知识理论紧密融合在一起,以此增加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物理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其实教师想要激发高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不是难事。多媒体教学是每位教师都喜欢的教学手段,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把物理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博得高中生的眼球,刺激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课堂中物理老师讲到某个物理学家的理论知识时,首先可以让高中生了解该物理学家的生活趣事,把课堂注意力吸引过来。除此之外,高中物理老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将一个积极乐观的形象展现在高中生面前,散发自身的个人魅力,俗话说“爱屋及乌”,当一个学生喜爱这个教师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的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一旦高中生可以真正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法门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间久了就会成为学生的快乐源泉,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物理教师切记一定要时刻关注高中生整个学习过程,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然后自觉地总结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当遇到问题时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质的提高。高中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创新能力一定会随着提高的。

2.利用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的特点在于自然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验证,因为其本身就有较强的探究色彩。新课标对于探究性学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中探究性学习的比重上升,这使得教师更有利开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中学生普遍好动,相比课堂的理论讲述更喜欢动手实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能够大胆创新,以动手、动脑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慢慢掌握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现象的原理,树立科学探究的学习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首次实践的结果做出大胆预测,然后对预测进行下一步实验,从而修正预测,这是正确实验流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物理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西方著名教育学家卡尔·罗述斯曾说过:“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同理,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有多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课外自学辅导等方面更加重视起来,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并告诉其学习方法,这样更加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方法,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刺激高中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经過调查研究表明,人类会伴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自身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逐渐下降。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和充分的求知欲望,这就是创新教学的首要工作任务,创新教学是要给学生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空间。

4.巧妙运用物理实验提升高中生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课堂中,其中物理实验是提高高中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所以,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物理实验中,教师不单单是要让高中生学会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掌握一部分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让高中生理解和专研物理知识问题的实验方法,以此为提高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物理课堂中我们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等。物理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典型的实验进行学习。

5.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甚至充当配角和看客的角色。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需要展开太多的思考,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所以,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氛围。要让课堂氛围处于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中,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有效拉近。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智力水平处在不受压制的状态,从而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首先,教师务必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发自内心的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自由。其次,教师务必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保护学生提出疑问的热情,还要尽量与学生一起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局限。

6.鼓励学生质疑并通过解决疑问激发创新

实践经验表明,创造性越强的人,往往具有越强的个性,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同于常人,不会随便和他人附议,而是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创新思维事实上就是一种不随波逐流,不以常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开展往往是严格按照教师的思维展开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思维,而无法有效展开自主的思考,这对他们的创新思维是极大的抑制。所以要正确看待学生的疑问和质疑,甚至包括一些别出心裁、古灵精怪的问题。在面对这样的质疑的时候,则要对其实施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触类旁通中展开全面的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设计出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以相同的电路,还能够完成哪些实验?”这样的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既往知识的思考,进而得出设计出其他的方案,而且对他们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效的激发。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它是一项长远而复杂的教育教学工程,这其中就对物理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健康且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地迎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带领高中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高中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课程实践,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加强高中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从而做到提升高中生创新素质,在课堂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发展。新课改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这必须建立在高中生能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高中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物理教师要把教育最终落到实处,为社会储备更多更优秀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赖德胜.《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与仪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趙耀华.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作者:袁本浩

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研究论文 篇3:

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探究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其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强盛的生命力。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35条中规定:“国家和学校鼓励实施启发式等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启发式教学的复兴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着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符合新课程概念。那么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中学物理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必成为广大物理教师面临研讨的热门话题之一。下面就中学物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做法和思考,笔者愿抛砖引玉,与同行们一起探究。

1 物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主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民主相处,教学相长。为使学生在各种启发诱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精心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一般需要考虑的方面有:

(1)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索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2)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上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在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延伸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从回答问题“卡壳点”挖掘启发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点”寻找的启发点称为“动态”启发点,它是伴随着教学的动态过程出现的,如果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4)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探寻启发点

在错误之处探索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启发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2 物理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师是主导作用,益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见解说明: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者”,“用”要使其“自致”,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要靠教师的引导、启发和辛勤培育,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启发需要通过哪些方式,笔者整理归纳出如下方式: 2.1 实验启发

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及探究的冲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大气压的教学,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可让学生动手做一组由浅入深的系列实验:

①由“水杯一纸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②由“漏斗——橡皮膜”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方向存在大气压;

③由“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多大”;

④由托里拆利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数值及测量原理。

这组实验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设疑启发

设疑启发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努力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启发方法。设疑启发在于通过将设计的难易适度的疑难问题加以发掘深化,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问题。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可设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更好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3 比较启发

心理学谢切诺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藏。”在物理教学应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寻找知识之间的的相互联系,对巩固和深化知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比较启发是通过比较,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差异,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启发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思维,开阔思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在比较启发中抓住可比知识,运用多种比较手段来启动比较思维,活化思维,开拓新思路。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进行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深思,就能架起教与学之际间的思维桥梁。例如,讲压强时,举学生熟悉的对比例子:①同一人滑雪与步行陷入雪中的情况怎样?②胖人和瘦人滑雪陷入雪中的情况怎样?启发学生深思,就能沟通思路:“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什么有关”,学生顿时彻悟:“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4 情景启发

情景启发是指通过实验演示、挂图、板画、文字叙述等手段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启发方法。例如,讲浮体所受浮力大小的特点时,可在蜡烛尾部嵌一铁钉,使之竖直漂浮在水面,再向水中撒一些盐,让学生观察蜡烛是否上浮,为什么?随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能否水澡不撒盐也能使蜡烛上浮?”这时学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有的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点燃蜡烛使之上浮的办法。教师将蜡烛点燃,让学生观察这个物理情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所能反映出的物理规律是什么?学生利用创设和转换的情境,多角度思考问题,活化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5 归谬启发

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评价,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求新求异。例如,在讲“惯性”知识时,由一些学生的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把惯性大小跟速度大小混为一谈。他们往往根据“汽车行驶得越快,刹车越困难”一类现象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矫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局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很难讲深讲透。为此,教师可利用归谬启发来诱导学生。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三个相同的铁球,让其中一个静止不动,另二个球以不同的速度滚动。教师根据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缺陷有意设问:“假设物体的惯性与速度有关,那么三个小球谁的惯性大,谁次之,谁为零?”当学生中出现争论时,教师随即向出现思维偏差的学生指出:你的结论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矛盾吗?通过学生参与归谬过程“识物讲理”,准确理解了惯性的概念。

2.6 研讨启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识物讲理”,大胆猜想,来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因此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维时也要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密度的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师提出了一些现象和问题的让学生讨论,如去商店打酱油,打1千克酱油,售货员用提筒提1次,打2千克,就提2次,为什么酱油的质量数可以用容积来量度呢?学生研讨大致可以得出:

①同一提筒每一次提酱油的质量数相同。

②相同体积的酱油质量是相同的。

③酱油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思:

①其它液体,如酒、醋等是否也有这种性质?

②固体怎样?两个完全相同的砝码,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经过学生的研讨,也可以得出:两个砝码的质量和体积都是一个的两倍,其质量与体积之比mV =定值(设为ρ),由此推广到对一切均匀物质都具有上述性质。教师再提出:不同的物质对应的ρ值是否相同呢?比如把1千克酱油和1千克豆油装在完全相同的两个瓶子中,会发现什么问题?这说明什么?经学生的研讨,可以概括:不同的物质对应的ρ值不同,ρ值反映物质的特性,由此,很自然地引入密度的概念。可见,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研讨,能启发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培养思维的能力。

2.7 激趣启发

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学生思维。例如,在讲热传递时,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水已沸腾了,下面小鱼却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喷泉”、“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新奇的现象常常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使他们兴趣盎然。这种兴趣不只是停留在被观察现象的表面,而要力图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可见,教师以“趣”去启发学生思维,实乃妙法。

2.8 悬念启发

悬念启发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的目的。教师先是创造事物矛盾冲突,并使之达到一触即发之势,学生此时急待知道事情的发展或结果,从而造成学生思维紧张兴奋之态,为解疑排难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学习“大气压强”之前,拿着一支盛水的试管。然后把稍小的试管套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当把相互套着的两支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其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的齐答:一定掉下来。于是将相互套着的试管倒转过来,使其管口竖直向下。学生清楚的看到:倒转过来之后,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反而沿大试管闭端上升了。即使竖直朝下抖动,小试管仍然不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强烈的矛盾冲突,引起了学生的悬念,学生纷纷刨根问底。通过悬念启发引入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

2.9 设问启发

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提出来,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回答清楚,也就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线索,指出了思维方向,但还必须给学生思维的“阶梯”和“时间”。例如,在浮力应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弄清轮船的原理,可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设问启发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进一步问:同样重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里又怎样?如何解释?待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浮在水面上?这些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怀疑。通过设问引发了学生探究新知欲望。进而理解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参考文献:

[1]吴亚平.引发初中学生物理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学》.1993年10期

[2]曹喜.启发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1998年10期

[3]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作者:赵小平

上一篇:史学联系文学中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管理机制核心竞争力相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