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瓶颈制约的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8

编者按:鲜活的案例激起思想对接的火花,智慧的传递点燃教育开拓的热情。2011年10月19日,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之一的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迎来了此项培训的第三批学员,他们分别是来自青海、甘肃、重庆、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八位校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瓶颈制约的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瓶颈制约的艺术教育论文 篇1: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研究

中学美术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讨论的重点就是我国美术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还存在那些欠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中学美术问题措施一、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点偏激,兴趣教学不受重视

老师的教学理念影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学许多老师都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认为美术教育只要宣讲美术技法和美术知识就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目前,中学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美术技法的宣讲以及技能指导,所教内容也只是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并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景模式的教学。

2.教学内容固化、枯燥

中学美术课本内容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眼球,成为制约学生素质提高的瓶颈。第一,中学美术课本设计时缺乏考虑中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没有补充符合青少年需要的内容,违背学生心理成熟和健康成长规律,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材内容本身也过于简单、粗化,不符合青少年审美的观点,最终无法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完成规定的美术教学目标。第二,教材内容搭配粗化。中学美术课本中大部分都是我国传统美术作品,国外以及现代的优秀作品较少,不符合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美术教材中拥有大量的传统美术作品。

3.教学模式单一

美术作品之中的每一笔线条,都传达作者不同的情绪。美术这样一门艺术,具有多种的表达方式。但是,中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模式却较为单一。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能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而且也会缺乏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例如,中学老师进行水墨画教学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水墨画,简单介绍作品的内容,老师自身并不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水墨画核心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最终只能记住水墨一些作品,本身并不掌握水墨画的绘画技法和技巧,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4.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迷失

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并不是学习主体。学生在学习时,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无法进行自主学习,所以也无法激发出自身学习美术的兴趣。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理解,而本身的见解却无从表达,不利于学生探索艺术的世界,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此外,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设置问题,学生解答。但是,老师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急于表达本身的理解。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美学素养的增加。此外,即便一些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可是一旦和传统见解相悖,老师就会驳斥学生,否决学生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降低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美术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1.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教育必须构建完善的美术教学体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新课改不断进行,对美术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中学美术是一门素质拓展课,要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青春期的人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中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外,美术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最大程度激发出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2.丰富教材的内容

美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资源,也是学生提高美术素养重要源泉。教育人员必须针对学生的需要、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修改课程内容,重新编写教材内容,增加教材蕴含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拓展教材范围。美术教材要保罗万象,不仅具有历史性、民族性,而且要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美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还可以拓展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老师在讲解美术课程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特征,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教材更加完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校园进行绿化,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绿化的景色,然后引导学生对绿化的景色进行观察、欣赏、评估,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户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技法,提升美术素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强化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激发的作用。老师要根据课堂实际的情况、学生的性格特点,提出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进行情景教学。美术教学课堂一定要形成审美的意境,形成开放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要增进沟通,加强交流,形成欢快的课堂氛围。此外,老师和学生都要保持轻松的心态,只有这种轻松的心态才可以欣赏出艺术的魅力,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构造一幅幅魅力的图画。第二,分层次教学。美术老师要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将一堂美术课分为有层次几个阶段。首先,美术老师可以讲解一些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在比较愉快的过程之中了解本节课需要了解基本问题。其次,老师可以讲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本美术技法,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最后,老师要展示几幅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巩固掌握的技能。

4.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居于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强化学生的地位,扶正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学生需要自己备课,讲授知识,学习美术技法,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种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因为艺术本身来自实践,只有多亲近自然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户外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获得比书本之中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美书素养,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美术教学更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重视学生美术素养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学需要全面革新教学观念,丰富教材内容,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培养学生兴趣作为第一教学任务,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美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此外,老师也要加强引导,采用“示范法”讲解美术技法,提高学生对美术技法的掌控力,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的提高,成为一名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耘春.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李妮娜.手工课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邵益.在中学美术动漫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读写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學,2011.

[4]柳晓燕.融入“变废为宝”理念的中学创新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李昂.新课改下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王敏

中学瓶颈制约的艺术教育论文 篇2:

点燃思想火花,传递教育智慧

编者按:

鲜活的案例激起思想对接的火花,智慧的传递点燃教育开拓的热情。2011年10月19日,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之一的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迎来了此项培训的第三批学员,他们分别是来自青海、甘肃、重庆、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八位校长。在为期10天的跟岗培训中,参训校长跟随布吉高级中学的马锐雄校长深入了解了该校的“扬长教育”理念及其带来的学校跨越式发展成果,通过借鉴布吉高级中学特色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成功方略,进一步打破了自身对于在现实制约下无法开展特色素质教育的偏见,力图从布吉高级中学的发展历程中窥见自己学校的影子,掌握薄弱校走向“柳暗花明”的关键点。

针对此次培训,马锐雄校长工作室为参训学员量身打造了翔实的培训方案,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为校长培训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有特色、见实效的活动范例。在培训总结会上,张世林组长代表培训团发表感言,对此次培训活动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是自己经历过的最好、最彻底、最有收获的培训。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形式让参训校长们皆感到耳目一新、收获颇丰且愿意随之趋之?马锐雄校长工作室又为他们准备了怎样的精神大餐?本文将为您一一讲述。

教育均衡发展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前提。为加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由教育部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于2009年正式启动。该培训项目旨在通过“影子培训”和远程培训两种形式促进参训校长学习省内外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切实提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和管理实践能力。如何将“影子培训”有效落实?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布吉高中)的影子培训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成功案例。

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的实践基地之一,布吉高中于2011年10月19日迎来了“影子培训”项目的第三批学员。来自中西部的八位校长在为期10天的跟岗培训中,不仅深入考察了布吉高中的跨越式发展成果、特色教育开展状况及教学管理的成功方略,还随同马锐雄校长一起参加了“马锐雄校长工作室”成员之一的汕尾市林伟华中学的现场诊断指导活动及南岭村社区、大芬油画村的现场考察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此次培训更为立体、开阔与深入。

10天的“影子培训”彻底颠覆了参训校长们此行前的想象。他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更像是实战性演练,从实战见闻中提炼出的感悟前所未有的深刻,本以为布吉高中的成功是优越经济条件造就的一种天生优势,此行才发觉事实并非如此,之前“到此一游”的心态也已荡然无存。布吉高中从一所村办学校到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跨越式成长案例使得至今仍在办学困境中未得良策的中西部校长们如获至宝,从中也隐隐看到了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契机。在最后的总结交流会上,张世林组长代表学员团给予了本次培训极高评价,认为是自己经历过的组织得最好、培训得最彻底、让学员最有收获的项目。

量身打造:以案说法、以身说法的立竿见“影”

为何此次“影子培训”的中西部校长学员会如此豁然开朗、如获至宝?记者联系了此次培训活动的承办方代表——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的马锐雄校长,试图更深入地了解个中详情。

马校长介绍,“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经过经验的积累得以不断创新完善。作为此次培训的承办方,布吉高中也着力打造了新的特色,那便是围绕着“真”字做文章,为学员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参训校长一到布吉高中便参与了一系列围绕着布吉高中的办学实际展开的交流研讨活动,布吉高中就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将其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思想呈现在他们面前。

为能详细陈述创建优质学校的“门道”,马校长为参训校长们准备了一场题为《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他从“普通高中培养的目标与优质学校的内涵”和“布吉高中创建优质学校的实践”两方面展开汇报,阐述了布吉高中的办学理念内涵、学校制度与文化创建思路、学校特色建设等内容,参训校长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讲座之外,布吉高中还安排了本校德育、教学、行政、后勤、安全等各线负责人与参训校长们进行“无缝”交流:参训校长们与学校分管各项具体工作的校长交流,与年级领导交流,与班主任交流,与管办社团的教师们交流,与后勤管理人员交流。此外,参训校长们还参加了校务会议、安全工作会议,直观感受了布吉高中行政、后勤管理的实践经验与技巧,对其“扬长教育”思想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参与学科组教研活动时,每位参训校长平均听课10余节,还就教学设计、课堂评价、学生反馈等内容与教学骨干进行了座谈,深入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等问题。总之,参训校长们通过“跟”(跟日常管理),“听”(听工作交流),“看”(看资料、看课堂),“观”(观察教师工作、学生行为),“访”(访问教师、学生),“思”(反思)等学习方式感受着布吉高中的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学习着其决策过程和组织程序,了解着“扬长教育”的理念基础与现实依据,由此更明了布吉高中从村办普通学校到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轨迹,以及广东省名校长马锐雄“探索—创新—实践”的成长轨迹。

培训形式新颖求实,注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讨、对话,重视个案研究。就拿前往汕尾市林伟华中学开展的诊断活动来说,参训校长们与马锐雄工作室成员一道,首先对该校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解,继而对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对症下药”,为学校开出提升“良方”。这种实践活动有力提升了参训校长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对南岭村和大芬油画村的现场考察活动也是这样,不仅使参训校长们进一步领会了布吉高中“依托名村办名校”的工作思路,更深入了解了学校是如何与社区发展进行关联的,对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学校的操作策略有了直观认识。

在以案说法、以身说法、对照学习的指导思想下,马锐雄校长提出,此次培训绝不做作、虚妄,会坦诚地将布吉高中办学初期的困难以及将困难逐个突破的措施与各位参训校长进行交流、研讨。因为他知道,许多中西部学校的现状正是布吉高中过去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布吉高中在特殊的城中村地理位置下的发展道路,以及这些年来领导班子在艰难求索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一定会让这些来自中西部学校的校长学员们找到自己所在学校的发展点和提升点。马锐雄校长希望通过与参训校长一同探讨研究布吉高中的成长轨迹及他本人任校长以来的成长经历,来帮助参训校长建立一个案例学习的坐标系,使他们能在坐标系中对照自身的现实情况,找到与布吉高中发展的对接点,突破在高考指挥棒下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的工作“瓶颈”,以谋求中西部地区学校创新发展的“柳暗花明”。马锐雄校长认为,这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大事。

正如参训校长付慧丽所言,在坐标系中,自己在寻找治校的方略,寻找教学的创见,寻找成功的主因,寻找和谐的根由,同时也在寻找学校文化的根,寻找先进教育的魂,寻找本校赶超的路径。她感叹,能到这么好的学校学习,真是太幸运了。在全国,哪怕在深圳,比布吉高中响亮的名字有很多,可是大多让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即,布吉高中这一“坐标系”为学校与校长成长提供了立体案例,大家可从中看到本校或本人发展的影子,更具示范性。

另一位参训校长表示,目前许多考察、学习、交流活动都像是走马观花,来来回回一趟却让人收获很少。但此次来到布吉高中感觉明显不同,学习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每一项培训活动的开展也都非常扎实、认真。他说:“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让我们意想不到地挖掘出了学校发展的宝藏。”还有一位校长在致马校长的一封信中说,“我当了二三十年校长,从来没有这么震撼过”。此次影子校长培训活动之所以能在各位校长心中产生巨大影响力,除了布吉高中的组织得力外,还与该校能够为参训校长们提供的治校经验“含金量”息息相关。

原点思考:聚思想之闪光,寻跨越之发展

翻开学校那段泛黄的历史,回忆起自己陪着学校风雨兼程、共同成长的那段时光,马校长满脸自豪。

对比现在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一流的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以及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很少有人能够将这样一所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与十多年前那个破旧的小学校联系起来。1995年创校之初,布吉高中仅有6个简陋的教室,没有校门,没有独立校园,周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办学第一年靠东拼西凑才“张罗”了20多名教师,6个教学班。当时的生源十分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之区重点录取分数要低上100多分,许多学生家长只想着让自己的小孩混个高中文凭,对于升学几乎不抱任何期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最艰难的时候,马校长回归教育原点,锤炼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布吉高中精神,在难以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实中,创造性地提出“扬长教育”办学理念。当外界在赞叹布吉高中创建特色教育的成就时,马校长说,布吉高中的特色实际上不是创建出来的,而是实施“扬长教育”之后自然呈现出来的阶段性成果。

参训的青海昆仑中学校长刘春梅十分欣赏马校长积极回到原点思考问题,把看准的事情做透,并逐步形成发展优势的智慧与魄力。同行的姜校长也对马校长勤于独立思考,不盲目照搬别人套路,遇事善于观察,果断行动的风格赞誉有加。

马校长在整个培训活动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校长的思考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命运。他认为,要实现从优质学校到卓越学校的跨越,首先必须提高校长的思考力。校长要加强对学校教育现实的思考,据此明确学校教育的功能和教育者努力的方向。校长应该清楚地看到,学校教育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学校教育在创新精神、公民意识、人文情怀的培养方面,以及在加强学生人生规划、职业选择、学法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还做得不够,面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困惑,学校和教师还难以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基于这样的现状,作为学校带头人的校长更要进一步思考:在信息时代,教育在塑造人与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拔尖人才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教师“个人成长”与师资队伍“团体成长”之间的关系要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问题,马校长提出了学校优质发展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的发展策略。他说,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让每个孩子获得最适宜的发展,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能够创造个人幸福并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判断教育的好坏就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他指出,作为中学校长,必须时刻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高中阶段是学生从被监护走向自主的转折点,高中学生有梦想、有冲动、有力量,但需要培养理性、责任和涵养,他们就像正在被组装的机器,还需要整合、调试、检测和校正。这一过程是需要人文关怀的,而不能仅仅按照所谓的“标准”去生硬地塑造人。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坐标,做负责任的现代公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整合、思维整合以及文化整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还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为不同学生设置个性发展方案,使其能在各自起点上实现最优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正是对教育本质最好的诠释。

马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悟性和决策力让参训校长们赞叹连连,纷纷表示对自己启发很大。“要做一名有思想的校长”是来自陕西汉中的姜校长在本次培训中的最大体会。他反思自己学校未能实现优质发展的原因,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作为校长的自己缺乏思考、规划与总结,在思想上的懒惰和工作倦怠的双重“袭击”下,学校工作基本只能靠惯性去维持运转,想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十分困难。姜校长表示,这次要把马校长思考问题的方法带回去,努力拓展思路,优化思考方式,敢于挑战,打破原有秩序,扬长避短,要从根子上解决近几年优质生源流失的现象,努力实现学校的优质化发展。参训的蒋校长也认为,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来开展。在学校工作中,除了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外,对学生心灵的关照更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邱校长也感触颇深,他说:“同为西部地区的学校,同样面临着生源不好、基础薄弱的状况,但我们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好学生身上,一门心思抓高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契机,使成功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这不仅没能有力促进考学成绩的提升,而且给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许多麻烦。‘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满载而归:采“扬长”“特色”之种,播中西部教育土壤

在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路带动下,布吉高中选择了“扬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发展道路。对此,马锐雄校长特意组织了专场座谈会,与参训校长们共同探讨“薄弱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交流和培训期间,参训校长们对布吉高中处处彰显的“扬长教育”理念,以及令人眼前一亮的“四大特色教育”啧啧称赞。

在介绍布吉高中素质教育特色的探索实践时,马校长从战略到策略再到具体措施,深入浅出,侃侃而谈。他提出,为了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学校应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爱好专长,制订学生的成长计划,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推出“扬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崭露头角,鼓励学生“特色学习,个性发展”,在体验成功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用参训校长姜校长的话说就是:“布吉高中现已形成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的三级发展格局,正不遗余力地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协作型团队,力促整个学校的科学规划、和谐发展。”

参加培训的中西部校长纷纷表示,在布吉高中,“扬长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模式,而是渗透在学校各项发展措施中的特色实践策略。在此引领下,校长、教师、学生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将布吉高中带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其中,参加培训的张副校长谈到,学校不仅对学生实施“扬长教育”,也在“扬长”策略下要求教师群体制定自我发展规划,这让他印象深刻。据他所知,布吉高中的所有新入职教师都要接受以校情、学情为主题的岗前培训,由名师负责传、帮、带,每位青年教师还必须有自己的三年成长规划,相关管理者还会针对教师们的规划给予他们分类指导,进而提供具体帮扶措施,这样的管理举措给了他很大启发。他指出,布吉高中针对教师发展的一系列措施都很有借鉴意义,如为青年教师提供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际级别的培训;对中年教师在职称评定、荣誉评定方面予以倾斜性支持;对年长教师在学术论文、著书立说上提供帮助等等。可以说,通过这些措施,布吉高中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开拓进取、育人和科研俱佳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是布吉高中发展“扬长教育”的保障,对此,张副校长表示受益匪浅。

而付慧丽副校长则对于布吉高中重视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方面,有着深切感悟。她坦言,在她所在的学校,每年的高考过后家长和学生咨询率最高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专业方向问题,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成长缺乏规划,这已经困扰她多年。而她了解到,布吉高中的学生们一入校,就能在学校的引导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细致指导下,进行大到人生志向、小到学科每周学习安排的成长规划,并通过文化课、社会实践活动和特长生的培养等渠道来实现其规划。她表示,一定要借鉴布吉高中的这一管理创新思路,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一套可行的操作办法,使本校的学子们也能够“认清自我、发现优点;自我规划、学会发展;立足起点、跨越自我”。

在为期10天的培训活动中,参训校长们对布吉高中成功探索的素质教育“四大特色”同样印象深刻。张世林校长感叹道:学校的办学要体现时代特性和发展性,不能搞千校一面,盲目追求升学率,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布吉高中就是一所特色极其鲜明的学校。

为了落实扬长理念,满足特色教育的需求,布吉高中把教学线细分为七大中心,分别是:文科中心、理科中心、课程开发与教师评价中心、艺术中心、科技和社团中心、体育中心、科研与培训中心。精细化管理既明确了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使学校突破升学率的桎梏,走上可持续的优质发展道路。学校将科技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打造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四大特色,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来自白银市的邱校长表示,作为西部的普通高中,自己所在学校的生源跟布吉高中建校时期的生源类似,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终日得过且过,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布吉高中“坚持把德育与教学相整合,把德育作为智育支撑力”的策略让他深受启发,马校长对一些高效德育举措的分享更是让他如获至宝。邱校长谈到,布吉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点面结合,软件硬件设施齐备”“德育课题、校本课题积极推动”“德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到寝室”“注重寝室文化建设,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加强对寝室长和生活老师的培训”“后进生的转化从课堂延伸到寝室”等德育创新方案都让他惊喜连连、收获多多。邱校长说,布吉高中的德育成果体现在了学生们饱满的精神状态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中以及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里。

除了对布吉高中的德育亮点给予一致的肯定外,参训校长对于布吉高中在打造科技、体育、艺术教育特色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表示了极大的钦佩。他们看到,布吉高中在科技创新(全国中学生遥感实验室)、机器人教育、海陆空三模三大方面的科技特色教育成果显著;形成了以田径为特长的体育教育特色;在艺术教育特色方面,积极发现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对艺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训练。来自青海的刘校长激动地说:“布吉高中真正在高考指挥棒下挥舞起了素质教育的旗帜,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可感的成绩。布吉高中的特色素质教育不以强制为手段,而是以内涵建设去引领,通过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成长,这样的参训体验让我们获益良多。”

“扬长促科学发展,创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布吉高中的“扬长”理念和“特色”创建之良种,让中西部参训校长们满载而归。沐浴在这样高境界和高追求的学校文化之下,参训的蒋勇校长表示,“扬长教育”思想已经转化为一种办学精神,形成了一种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文化,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心中。在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布吉高中的教师看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既有教书的理想,又有育人的幸福感觉;呈现在参训校长们面前的布吉高中学生,自信阳光,积极向上。2011年12月底,该校杨博赢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成为首个迈进北大校门的布吉高中学生。大家有理由相信,在这里,每一位师生都可以凭借特长拥有足够广阔的舞台。

此次“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不仅着眼于对中西部校长的培训,还将工作置身于更为广阔的教育舞台,通过以案说法、跟岗学习、交流诊断等方式为校长培训工程提供了成功的实施范例。此次活动获得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参训校长与马锐雄校长工作室真正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实践的共同体、成长的共同体,真正做到了培训有期,交流无限”。

短短10天的“影子培训”项目已经结束,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培训创新能够为全面提高中西部校长素质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助一臂之力。

(责任编辑:李德刚)

作者:谭烨

中学瓶颈制约的艺术教育论文 篇3:

过分追求升学率的高考制度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学现象论析

摘要:本文对目前过分追求升学率的高考制度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学现象的分析,通过阐述五种不合理教学因素,总结出只有美术技术和艺术素质两方面都具备的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考;美术;教学

当下,在美术高考的大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其中不乏有刚刚接触美术就要背起工具踏上考试征程的学生。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专业低一半,这种差距对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考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磁力。联想到几年前的自己在各个战场上匆忙考试的情景,结合当前的高中美术教育和美术高考形式,面对当前高中美术教育和美术高考的种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现状

近几年来,美术高校招生的扩招,使美术考生急剧增多,为了减轻考生的负担,很多省份实行了艺术类专业统考,但还有一些省份没有实行统考(比如山东),即使实行了省内统考,其成绩也不被省外院校所采用。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面对庞大的考生群体,学校必然要采取一种统一的规范的技术化的教育模式,而非艺术教育模式,导致不同艺术个性和精神气质的学生群体接受统一的教育模式,就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初衷,陷入了技术化教育的误区。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严重制约着中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考制度只侧重学生的智力水平检测而轻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大多数中学将艺术类课程课时压到最低限度,同时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投入不够,导致了学生忽视艺术教育,其审美能力更得不到多方面训练和提高。另外,当前的美术高考制度也过于强调考生对美术基础技能的掌握,而不重视对考生审美素质和创造力的测评。历年来美术的高考题目不外乎就是静物、石膏和人物写生,过去要考的创作现在也大都不考了,因此就很难在卷面上看出考生所应具备的整体艺术素质。

美术高考改卷中缺少统一的评分标准,考生在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常出现同时考两所学校却分数相差悬殊的情况,面对此类情况,学生、家长及辅导老师常常是一头雾水,因此,考生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并且“撞大运”的心理严重,这也约束着高素质考生的出现。

二、中学美术教学现状的优劣

现行的美术教育基本上片面追求技艺教育,重技能,而轻理论素养。单纯进行考试内容训练,不但没有真正提高学生正确的技能水平,反而养成了毫无个性感受的“概念化表现”,不但没有教授给学生正确的艺术理念,反而教会了学生许多错误认识,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对自己需要学习哪些东西仍然较为迷茫和困惑。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不合理

(一)高中美术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

升学的需要,传统教育的束缚导致高中美术教育思想的偏移。学校领导层中普遍缺少艺术专业教师,无法在决策和管理层上面控制艺术教学的进程和结果;艺术至今没有被规范化,艺术教师之间在教学和认识上差距很大。

(二)高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众所周知,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制定了一至九年级的新课程标准,也制定了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材。而80%的高中很少开设美术欣赏课。然而,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有美术高考生,而高中的美术专业学生和老师却没有相应的美术专业教材可循。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美术教育界的一大失误。对于高中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有关领导怕学习专业影响文化课成绩,给学生训练的时间大多是课外活动和晚自习,时间短且不集中。很多学校没有给美术专业的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畸形发展的高中美术教育。

(三)以己为主,以客补缺

以本校的教师授课为主,再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高校老师讲授重点或教授本校老师不擅长的专业。这一方式的问题很明显,虽然学生可以从中受益,但如果外聘老师的教法与本校老师有出处,学生将无所适从。同样外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老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外请的老师只是出于利益的驱使到学校进行所谓的授课,也就是在画室里装个样子,对学生的专业不管不问,心安理得的拿着所谓的课时费,这样的教学并不是学校的初衷。

(四)一个考题,统一招生

对于多年来如此统一而单一并日趋僵化与“透明”的考试内容、考试办法及其评判标准等,必然产生或已经产生哪些弊端与恶果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深入了解和认真观察一下我们绝大多数的考生及至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专业基础的表面化,创造能力的低能化。

正是由于这种考试内容的固定化、统一化与单一化,导致了考生们为了应试而只练习素描和色彩,甚至只练习人物素描头像和水粉静物的临摹与写生,其他如美术常识、中外美术史、中国画、美术鉴赏等知识一概不知。因此,许多虽然已经录取入学的学生,一切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素描和色彩)均还须从头学起。尤其是对中国画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是十之八九“一问摇头三不知”。

(五)“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

“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采取这样的方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第一,升学的诉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高三才开始接触美术,为了短短几个月内过关专业老师特地为他们量身订做了一套高考应急方案--采取素描静物、素描头像、色彩静物、速写人物和命题创作等内容。这就导致了考前学生对传统美术训练的背弃。即便是有些院校对这三种考试内容之外的专业进行加试,但由于素描、速写、色彩为主考科目,加之人们对美术考前的固有认识,也导致了考生对传统美术技能训练的轻视。学习的时间是缩短了,画画只能像背课文一样,十分机械。第二,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大部分学校都有轻基础、重考题的倾向,也就是常说的“考什么,练什么”,千篇一律对着范本临摹,“照葫芦画瓢”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能积累许多素材,但是出现了千人一面,概念化,脸谱化倾向。第一眼看上去效果不错,但经不起细细的推敲,毫无内涵可言。

结论

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学业中地位越来越高。高考粗浅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的学习对提高艺术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但应该改变过去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的方式。把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考察考生的一个标准。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只有多看、多想、多实践,才能逐渐地对艺术规律有一些基本认识。文化素质是艺术素质的基础。很多考生进步缓慢,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对知识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所造成的,随着专业深度的拓展,文化素质已经成了制约他们发展和提高的瓶颈。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专业课的同时应该向学生灌输艺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以高考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脱节;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我们需要的是美术技术和艺术素质两方面都具备的人才。艺术教育正朝着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使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艺术学科的这种发展,也说明艺术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创作必须有文化素质的积累。所以我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参考文献:

[1]张丕余:《艺术与艺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

[2]谢彷《中国美术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范凯熹:《外国美术教育简史》,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4]谢雾:《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国家教委学生司:《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展望》,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版

[6]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版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8]杨学为:廖平胜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版

作者:李玥 李宁

上一篇:电网建设全过程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焦化厂检修维护机电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