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政治报道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德华日报》视角下的中国形象(1930-1933)

摘要:本文以1930年10月到1933年12月的《德华日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采用MAXQDA作为辅助分析软件,对998期报纸中的中国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报纸在政治、社会、经济和交通四个议题领域的中国形象,并从跨文化认知的视角探究其形成原因。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其中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梳理了研究现状,并论述了研究的资料范围、研究问题、论文结构和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包括理论基础和分析设计两部分。理论基础部分首先阐述了国家形象的概念,接下来从跨文化认知的视角论述了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特征,然后介绍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和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分析设计部分描述并解释了本文的研究过程和步骤。第三章介绍了《德华日报》的在华发展历程及其受众和发行范围、版面内容设置等方面的特点,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相关和必要的背景信息。第四章通过对所研究时间范围内报纸中涉华报道的定量内容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通讯社消息和中国报刊摘译四个方面确定了中国报道的特点,为建构中国形象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文发现,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12月,报纸中的中国报道总量达到11873篇,其中1930年报纸对中国报道的频率最低,1931年达到最高,之后两年逐渐降低。在报道议题上,报纸全面报道了中国政治、社会、经济、交通、地区、文化、教育、国民、法律等领域的动态,其中政治、社会、经济和交通构成了报纸的主要议题领域,相关报道占报道总量的九成以上。在刊登的通讯社消息中,超过一半的涉华报道来自中国的通讯社。此外,报纸从中国报刊中摘译的文章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报道的这四方面特征是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德国政府的外交及宣传政策、中德关系、德国报业传统和报馆经营状况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形成的。第五章基于定性内容分析从政治、社会、经济和交通这四个主要议题方面建构报纸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表明,从创刊到1933年底,《德华日报》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中国形象,包括内忧外患、无法统一的政治形象,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社会形象,衰退落后的经济形象和努力建设的交通形象。这样的中国形象兼具了正面和负面两种特性,其背后隐藏着报纸对中国既友好又敌视的矛盾情感。报纸对中国进行报道的同时也塑造了德国的自我形象,在政治报道中展现出德国作为中国的“友邦”和“命运共同体”的形象,在社会报道中突出在华德侨的“救助者”形象,在经济和交通报道中将德国塑造成中国的“援助者”和“合作者”。报纸展现的这些正面的德国形象无疑是德国在华宣传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改善在一战中受损的国家形象。第六章从跨文化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德华日报》中的中国形象成因。报纸基于德国本我视角,将中国纳入本我理解体系中,对中国进行了观察、描述和评价,塑造出一种主观中国形象,其中也包含着对德国本国的审视和思考,反映出德国在中国形象中的投射。在这种跨文化理解过程中,《德华日报》对中国的报道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观影响因素分为集体层面、媒体层面和个体层面:集体层面的主观因素包括德国对华政策和国家利益、德国驻华外交机构的控制、德国经济利益、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新闻理念。媒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主观因素分别涉及报纸的商业利益和主编个人的态度及价值观。此外,由于《德华日报》在中国发行,它对中国的报道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国新闻管制这一客观因素的制约。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德华日报》视角下中国形象和德国形象的互动建构。第七章为结语,该部分对论文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指出论文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文以《德华日报》为例对德国媒体中的近代中国形象进行了探索,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这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媒体塑造和呈现的近代中国形象不仅是西方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为解读德国当代媒体中的涉华报道提供有益的历史参考。

关键词:《德华日报》;中国报道;中国形象;内容分析

学科专业:德语语言文学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现状

1.2.1.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1.2 德国的研究现状

1.2.2 《德华日报》的研究现状

1.3 资料范围与研究问题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设计

2.1 国家形象概念的解释及界定

2.1.1 形象

2.1.2 国家形象

2.2 跨文化认知与国家形象

2.3 内容分析方法

2.3.1 定义

2.3.2 目标

2.3.2.1 描述报道

2.3.2.2 推断社会现实

2.3.3 研究步骤

2.4 质性分析软件MAXQDA

2.5 分析设计

第3章 《德华日报》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3.1 《德华日报》的前身:《德文满洲日报》(1929.12-1930.8)

3.1.1 艰难的创刊

3.1.2 办报宗旨

3.1.3 版面内容设置

3.1.4 停刊原因

3.2 《德华日报》(1930.10-1939.9)

3.2.1 创办及发展

3.2.2 受众和发行范围

3.2.3 版面内容设置

3.2.4 洪涛生和《德华日报》

3.3 更名后的《德华日报》:《德文日报》(1939.10-1945.6)

3.3.1 更名后的发展

3.3.2 受众和发行范围

3.3.3 版面内容设置

第4章 中国报道的定量分析

4.1 报道总量与频率

4.2 报道议题分布

4.3 通讯社消息

4.4 中国报刊摘译

第5章 中国形象建构

5.1 政治形象:内忧外患、无法统一

5.1.1 内战纷争

5.1.1.1 持续的军阀混战与地方叛乱

5.1.1.2 严重的派系斗争

5.1.1.3 “危险”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围剿”

5.1.2 国际争端

5.1.2.1 废除治外法权的斗争

5.1.2.2 中日冲突

5.2 社会形象: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5.2.1 自然灾害

5.2.2 鸦片问题

5.2.3 猖獗的匪患

5.2.4 苦难的民众

5.3 经济形象:衰退落后

5.3.1 受战乱破坏的产业

5.3.2 苛捐杂税

5.3.3 失业问题

5.3.4 受质疑的工业计划

5.3.5 中德贸易

5.4 交通形象:努力建设

5.4.1 公路

5.4.2 铁路

5.4.3 航空

第6章 中国形象成因探析

6.1 主观因素

6.1.1 德国对华政策和国家利益

6.1.2 德国驻华外交机构的控制

6.1.3 德国经济利益

6.1.4 欧洲中心主义

6.1.5 西方新闻理念

6.1.6 报纸的商业利益

6.1.7 个人因素

6.2 客观因素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引用的《德华日报》中国报道列表

附录二:引用的《德华日报》/《德文日报》其他文章列表

附录三:引用的《德文满洲日报》文章列表

附录四:引用的德国外交部政治档案名录

上一篇:局域网无线通信论文提纲下一篇: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