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话语霸权分析论文

2022-04-19

一“精英博客”和“话语霸权”是两个很“潮”的概念,时下社会热议,学界也在探讨。《中国新闻出版报》6月份就发表过述评,认为“名人博客”存在传播特权和话语霸权,必须进行法律规范,加强自律。所谓传播特权,表现在门户网站以超链接方式向受众推荐;所谓话语霸权,是指博客的所谓“民风效应”,即社会影响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媒体话语霸权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媒体话语霸权分析论文 篇1:

西方国家推行话语霸权的隐蔽性策略及其应对

话语霸权,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持资本主义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美国等西方国家不仅基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和优先发展起来的现代传播体系竭力维护其话语霸权地位,还积极采取各种隐蔽性的伎俩,诸如利用所谓“普世话语”、议程设置等方式方法,着力于从细微处入手,逐步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应对。

自21世纪初始,美国就开始把西方民主、三权分立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推行其霸权主义的新概念、新手段。奥巴马上任总统以后,更是把推行所谓“普世价值”提到了战略高度。2010年,白宫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作为4项维护美国持久利益策略中的1项,并强调美国将致力于在世界范围推广“普世价值”。同年12月,美国发布《四年外交与发展评估报告》,详细阐述了奥巴马政府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并将尊重所谓“普世价值”及国际秩序作为美国的主要利益,强调美国将从这一点入手重塑世界格局。同样,日本右翼分子安倍晋三,也在两度当选首相后将“普世价值”作为其外交理念的中心,积极向亚洲和全世界推广这一价值理念。自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利用其掌握的互联网综合优势,一方面,对我国高调炒作“宪政民主”“人权高于主权”“政治体制改革落后”等话题,借此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方式遭遇严重挑战的今天,西方国家又借助各种隐蔽性手段,着力从细微处入手,以图逐步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其中一个最惯用的伎俩,就是挑选认同所谓“普世价值”的学者、名人进行包装,通过资助其著作出版、提升其媒体曝光率、培養其社会影响力等方式,使他们承担起推广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职责。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例如,在“人权”问题上,西方国家一贯的做法是,批判我国的人权状况糟糕、标榜自己的人权状况良好。但事实上,他们却在“人权”的旗号之下,绕开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肆意侵略主权国家,给这些国家造成深重的灾难。他们在侵略战争中导致大批平民死亡,从没有保障过这些国家受害者的人权。事实表明,无论是“人权”,还是诸如“民主”“平等”“法治”“博爱”“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都极具欺骗性与伪善性。

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为推行话语霸权所采取的隐蔽性策略,除了体现在话语包装方面,还体现在巧妙地设计传播过程上。这种通过传播过程巧妙地推行话语霸权的做法,在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那里被视为“议程设置”。李普曼认为,经过媒介筛选、加工和建构的“拟态环境”是相对于现实“客观环境”的存在,在由媒介主导建构的“拟态环境”中,“先定义后理解”的惯性思维使民众容易相信先入为主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之不相符的事实却往往视而不见。当媒介在进行传播时,首先要对事件作出定义、进行“编码”,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在行使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众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判断。

有着长期意识形态输出经验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是因为深谙“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在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中十分注重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近来,有学者曝光了一份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于2012年在中国问题上花费750万美元的详细资助清单,他们用重金捧出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并花费巨资支持包括各种基金会、人权中心在内的无政府组织的活动,这些意见领袖和组织在引导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方面确实变现出了不俗的成绩。不少国内舆情热点,往往能够借助他们长期经营起来的社会影响力和掌握的媒介平台优势,第一时间出来发声,通过议程设置掩盖真相、构造“拟态”,极力渲染中国官员腐败、警察滥权、城管暴戾、医生无情和贪婪等,把一些偶然的社会事件上升到政治体制的问题,引导大众落入“中国政治制度不完善”“中国缺乏法治”等话语陷阱,最终将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有学者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代理人阶层在我国已经形成,而且气焰嚣张,在这些代理人之中,就包括长期接受西方价值观灌输的“所谓公共知识精英”,他们努力发挥自己的能量,在媒体和网络上建立起了某种“话语霸权”。

要有效应对当前西方国家推行话语霸权的各种伎俩,赢得话语优势,就要有针对性地在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当代魅力、争取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注重确立根本话语方式和学术话语权等方面有所作为。

1.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魅力。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说,作为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上层建筑范畴,某种话语最终能否实现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与这种话语能否反映群众的关注焦点和实际诉求密切相关。因此,在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中,应该注重从“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出发,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关心大众的所思所想,密切关注舆论“晴雨表”变化,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注重解疑释惑,满足群众的认知需求。尤其是面对一些重大理论与根本原则问题,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解答群众的思想疑惑。例如,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以后,针对一度泛滥的“宪政民主”话语,需要及时阐释清楚“人民民主”与西方“宪政民主”的区别,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揭露西方“宪政民主”的实质和危害;同时,对于实质上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用西方价值观取而代之的所谓“普世价值”话语,以及用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连带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等诸如此类的反马克思主义话语,需要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作出让广大群众信服的回答,进而争取民心、凝聚共识。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充分坚持这一理论品格,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进步相结合创新发展话语表达,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新的概念范畴。中国梦、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五大发展理念等新概念新表述,都体现了我们党根据实践发展所进行的话语创造。事实证明,只有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和丰富主流话语体系,从鲜活的中国实践中提炼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理论高度上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新认识,才能在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真理活力的基础上实现对话语权的有效掌握。

2.争取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议程设置是一种使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的媒介传播,经过这一环节传播的往往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已经被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在这里,优先对事件进行议程设置尤为重要,掌握主动权的话语主体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述赋予话语议题以不同的意义,而这些被“设置”好“议程”的话题产生的共振与聚合效应,将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真实事件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应对西方國家推行话语霸权实施的隐蔽过程策略,可以积极尝试如下一些措施:一是注重提高主流媒体的报道效率,及时发声,第一时间争取议程设置的主动权。二是主流媒体要注重运用传播的技巧方法,提高把主流意识形态转换成社会大众关心关注的议程的能力,提升对舆论热点的叙述技巧,打造出舆论易于关注的中心点,赋予焦点话语议题以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意义蕴涵。三是着力打造一批能力强、素质高、反应快、判断准、水平高特别是信仰坚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保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要重视对舆论走向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意见领袖群体,注重防范一些“公知”“大V”可能具备的西方代理人背景,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批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发声的意见领袖队伍,发挥好他们引导舆论按照既定方向发展的作用。四是制定系统的舆论工作规划,着力建设好话语载体和话语平台,广泛占领主阵地,助推议程设置主动权的良好掌控,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疏导与及时封堵相结合、传播健康信息与清除有害信息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能力。

3.注重确立根本话语方式和学术话语权。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迫切需要在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根本话语方式上着力,阐释清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基本哲学问题,阐释清楚“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基本思想,阐释清楚真理与价值的区别、“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危害等问题,避免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或跟在西方文化的权力话语之后亦步亦趋,筑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基础。

同时,对于已经渗透进我国学科体系的西方学术研究范式,特别是对学界那些认为不运用西方基本观点、分析框架、论证方式来阐释中国问题就不能称之为“学术”“科学”的错误主张进行深入辨析和批判,着力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切实提升和增强中国学术话语的解释力、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学术研究固然要走向世界,但与世界接轨的、有生命力的学术绝不是屈居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之下甘愿为其附庸,而是要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上,打造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使之在解读中国实践、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建构中国理论方面有所作为。以此为前提,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表达技巧和能力,让世界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和理性地认知和理解中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中国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C710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尹霞 马建辉

作者:李江静

媒体话语霸权分析论文 篇2:

不必夸大精英博客的话语霸权

“精英博客”和“话语霸权”是两个很“潮”的概念,时下社会热议,学界也在探讨。《中国新闻出版报》6月份就发表过述评,认为“名人博客”存在传播特权和话语霸权,必须进行法律规范,加强自律。所谓传播特权,表现在门户网站以超链接方式向受众推荐;所谓话语霸权,是指博客的所谓“民风效应”,即社会影响力。

对于任何现象,我们必须像胡适所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精英博客的话语霸权”是一种过于笼统的描述,似乎是要“一言以概之”,要用一句话描述一种文化现象。这种“一言以概之”的主观愿望,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一两个概念所具有的包容能力。单就“话语霸权”来说,可能也要加以明辨,不可以拿大帽子吓人。

精英博客,或曰名人博客,是指那些有名气、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所写的博客。精英、名人本身具有很庞杂的成分,各行各业都有精英、有名人,而且他们都在写博客。不同行业精英所写的博客,就有可能大异其趣,不能简单地归为一类,然后“一言以概之”。比如知识精英写的博客与影视明星写的博客,就不是“一类事物”。现在很多时评人写博客,而时评这个圈子也算“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同是时评人,各自思考问题的深度和达到的高度是不同的。

在传播方面,精英博客确实享有某些特权。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都把博客当作一种重要的内容、载体和互动平台,而将博客平台设置在显著位置。对于那些所谓的精英博客,它们都在点击率很高的新闻网页、博客圈子主页等显著位置进行推荐,提供超链接,从而为精英博客带来高点击率。相比较而言,那些非精英博客的点击率就显得极低,除了几个、几十个、上百个熟人、好友捧场外,基本上没有陌生人受众,可以说“门前冷落车马稀”。仅仅从传播效果来看,精英博客似乎具有“话语霸权”特征。

由于大众传播的特点,精英博客的广泛传播在客观上给社会设置了“议程”。不是热点的,被精英博客登高一呼,弄成了社会热点;本来社会关注度就高的事物,被精英博客的关注放大了。结果不仅是设置了社会议程,甚至设置了政府议程。《中国新闻出版报》的文章作者所举的这方面例子,是电视界名人阿忆曝方静“间谍门”事件,弄得沸沸扬扬,最后却被证明是一个乌龙事件。在一段时间里,很多国人议论此事,媒体也跟风报道有关进展。

于是有人断言,精英博客影响了人,改变了人,这就是精英博客的话语霸权。这种话语霸权,是通过挤占、剥夺草根博客的话语权实现的,精英博客影响力大了,草根博客的影响力自然就小了。思索内中的逻辑,似乎有一个“被传播权”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平等的被传播权”的问题。把媒体报道的“平衡原则”应用在博客这种新媒体上,自然就得出了精英博客话语霸权违反原则的结论。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精英博客并非一类同质的事物,其成分相当庞杂。不同类型的“精英”,写博客的动机不同。目前,我们可以把写博精英大致分成三大类:知识精英,重在观察与分析,不排除也有扩大自己在学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意思;业界精英,重点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制造市场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图利”,当然是间接图利;影视明星,基本上属于“求名”,以增加自己在制片人、导演心目中的分量,以便得到更多上戏的机会。

不同类型的精英,其博客的意义也很不同,对受众的影响也不一样。人们点击知识精英的博客,目的主要在于“释疑解惑”,极言之是“追求真理”。而知识精英的博客一般较为理性,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保证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从近两年有关经济学家的巨大社会争议来看,知识精英也有其专业偏狭,但他们的博客仍然为社会提供了参考性知识,提供了认识、思考上的坐标,至少可以胜任“批判的靶子”,对整个社会都具有启发性。至于点击知识精英博客的人,多半也是“追求真理”者,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思想和辨别能力,不会轻易屈服于知识精英的所谓“话语霸权”。

至于业界精英,本身成分也很庞杂。有些业界精英,比如医生,因为专业的缘故,他们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真理”,可以近似地认为,他们的博客中没有主观成分。他们教你如何防病,如何保健、食疗。对于这类“真理”,谁都没法拒绝,所以它也不能算一种霸权。有些业界精英,比如房地产大鳄任志强、王石,他们在社会上闹腾得很厉害,他们在为图利而做“舆论引导”工作。对于他们在博客上阐述的观点,信不信由你,从实际情况来看,相信他们的老百姓很少,大家都大睁着怀疑的眼睛。而那些政策制定者也不是傻子,他们出台某项政策,未必真的是受了精英们博客上的立场、观点的影响。

那些娱乐明星呢,自然是喜欢讲些圈内的花边故事,贴些性感照片,制造噱头,博取成千上万的点击量。但是,到底是谁在点击,从而实现了这类精英博客的“话语霸权”呢?正是那些喜欢他们、崇拜他们的人,也就是那些需要明星精英来娱乐自己的人。如果说这是话语霸权的实现,还不如说是娱乐的实现。

“平衡原则”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则,媒体在实现大众传播时,应当力避可能的“话语霸权”,指向一种“话语权平等”。这种“话语权平等”,目的是避免偏颇,给大众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但博客作为互联网上的一类传播形式与内容,跟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媒体版面、频率、时间有限,内容容易形成片面性,从而导致某种形式的“话语霸权”。而互联网在内容上具有无限丰富性,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内容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它是一个信息、观念、知识、思想的市场,供给的前提是需求,有需求然后有供给。它提供了交易传播内容的可能性,但传播交易能否实现,最终要看需求方是否愿意。

归根结底,精英博客是一种市场供给,因为有市场需求。精英博客的话语霸权,可以理解成大量旺盛的需求,而最终的交易基于自愿原则,并没有多少强制成分。精英博客点击率很高,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目前缺乏专门研究,还很难说清楚。点击知识精英的博客,了解了知识精英的观点;点击业界精英的博客,发现有人在耸人听闻;点击娱乐界名人的博客,给自己找了点乐子。如果只看到精英博客的话语霸权,却不承认受众的知情权、求知欲和娱乐需求得到了满足,那是不诚实的。

“精英博客的话语霸权”这样一种描述,言外之意是要反对话语霸权,实现“精英”与“草根”在话语权上的完全平等,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无论你是出于知情的目的、求知的目的,还是找乐子的目的,总之,你需要点击博客。网站把精英博客置于显著的位置,相当于进行商品分类和分类展示,以方便选购。把精英博客与草根博客混放在一起,人们还是会点击精英博客,只是那样更费神一些而已。这就像人们逛商场,让人们两眼放光的总是那些名牌。我们可以说名牌有一种市场霸权,但这种所谓的霸权,其实是我们的购买偏好。

我们不排除某些所谓的精英利用自己获得的传播优势,故意在博客上耸人听闻,以达到自利的目的。但对于这样的精英,人们是当娱乐明星来看的,这就是精英的娱乐化和博客的娱乐化。热闹一阵,大家娱乐娱乐,就完了。也不排除有人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但精英玩这样的游戏玩多了,以后也就不灵光了。除开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精英博客要形成所谓的话语霸权,实现对受众的暴政,其实是蛮难的。

(作者为长江日报评论员)

作者:杨于泽

媒体话语霸权分析论文 篇3: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看广告的话语霸权

【摘要】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已取代政治宣传,成为最大的话语霸权。从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角度来看,这种霸权式的话语背离了其中的质的准则,即虚假,不真实的成分过多。国家、媒体及消费者都应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尽到相应的责任以还原真实的广告环境。

【关键词】合作原则;广告;话语霸权;背离

一.引言

在当今消费时代,广告无处不在。如何使产品从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打动消费者的心,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成为现代商业广告汲汲追求的目标。隐藏其中的广告的话语霸权也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本文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广告话语霸权的本质,指出这种话语霸权背离了其中质的准则。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对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以破除这种与多元化的时代不相符的社会现象。

二. 广告的话语霸权

广告实际上是其利益主体将一种观念或行为方式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传递给公众。当然,最终是为了获得公众的观念认同,从而实现其获利的根本目的。因而,广告是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文本形式,除了公益广告,大多数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加拿大学者贝林汉姆指出,“应该首先将大众媒体视为实体,它具有两重性:一是通过媒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直接发挥生产剩余经济的作用;二是通过广告,在其他商品生产部门中间接发挥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 强大的资本支撑是广告得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是资本寻求增殖的手段。为了寻求这种增殖,广告用语往往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运用极强的诱惑力来“催眠”消费者使其接受传达的观念,这就形成了广告的话语霸权。

汤林森指出,“大众媒介正以平稳而快速的步调扩张其技术能力,在西方社会当中,它们对于公众领域的生活、夹其渗透、报道及再现的能力,已经具备非凡的影响效果。” 这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中表现的极为充分,可从近二十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神话般飙升的事实得到佐证。从1983年到2003年这20个年头里,我国广告总营业额由2.34亿增长到1078.68亿,增加了约461倍;而我国电视广告营业额则由0.16亿增长到255.04亿,增加了约1594倍,居全国四大媒體之首。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也充分说明了广告这种话语言说的热情和对话语霸权的追求。高密度传播的广告对观众的主题意识是一种“施虐。” 不过,由于施者技艺的高低可能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受虐者奋起抵制或甘当“受虐者。” 所以,当某种产品拼命在电视上宣传“送礼只送…”时,有些人会坦然接受,有些人则会反驳,“凭什么送礼只送…?” 但这些人在其无数次无意识状态下的强势灌输下,最终也可能会被“催眠”了,明明自己知道“送礼只送…”是荒唐的逻辑,仍然鬼使神差地买来送了人,可见广告的话语霸权的强势威力之所在。

三.从合作原则看广告的话语霸权

合作原则是Grice在1967年的William James讲座中提出的。Grice认为人们进行交际活动必须遵循一般的标准——合作原则,即根据目前交际的目的或方向,使谈话始终符合交际的需要,交际双方只有相互配合,朝向共同的目标努力,才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合作原则之下,Grice细分出了体现合作交际的四条准则,共九条次则,即:

1.量的准则:1)话语应包含有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

2)话语不应包含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

2.质的准则:努力使你说的话真实。

1)不要说你相信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你认为缺少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话语要清楚明白。

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要简练。4)要有条理。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看,广告的话语霸权背离了其中的质的准则,即虚假成分居多。当今广告大多使用模糊的、欺骗的、操作他人的方法进行劝服或诱导,从而达到获利的目的。这种背离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即为那些没有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过于夸大产品的功能,甚至把某些产品“神化,” 似乎非买不可的背离。这类广告大多借助精致的画面,温婉动人的语言,体贴入微的关怀与高科技造就的特技。其影响显而易见,许多用过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会大呼上当。

另一种背离则较为严重,现在多数广告追求的“新、奇、特、怪”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观念主张及与之匹配的价值判断。它们将这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强加于人,以期影响进而同化受众的文化信仰及价值判断等。广告已成为塑造大众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温情的广告商通过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以其特有的话语,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提倡的价值观及新的生活方式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广告引领着消费者去追求时尚、追求幸福、追求美,同时也为消费者界定着什么是时尚、什么是幸福及什么是美,使消费者在这种追求中迷失了自我。这种背离虽然不易在短期内被轻易察觉,却易产生致命的后果。正如周宪主所言,“在传媒所掀起的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反攻倒算中,整个文化界改观了:消解意义而张扬欲望,反对永恒而酷好当下,弃置精神而嗜谈本能。大众文化在传媒广告的牵引下,已经从文化的价值层面向游戏层面回溯……”

四.破除广告话语霸权的对策

由此可见,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广告的话语霸权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即虚假、不真实的成分过多。因而,我们要从根本上破除广告话语的这种霸权姿态,为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严厉打击广告的话语霸权;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同时可适当增加公益性广告,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从媒介的角度来看,各种媒介不仅要承担着经济职能,更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尽力避免绝对化和失真的表述方式,促进真实的话语构建,使广告真正成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先进、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的标志。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大众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消费观念,避免其主体的丧失。

五.结语

通过合作原则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广告这种霸权式的话语传播方式的本质,这无疑是与我们当今的多元时代背道而驰。每个人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维护一个真正透明化的广告环境,使广告从劝服转向告知功能的回归,让我们也真正享受到高科技的文明社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M)

[2] 周宪主,《90年代的文化景观》,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1998(M)

[3] 桂诗春,王初明,《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4(M)

[4]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5年(M)

[5] 杨再华,《广告的话语霸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1月(J)

作者:史才华

上一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阅读感悟基础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