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8

摘要:农业科技人才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代表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核心竞争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目前已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农业技术推广二合一的综合战略。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逐渐趋于成熟,相比于国外几近于完善的管理体系,我国在人力资源上有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目前,我国需吸取国外的优秀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国情进行改良,大力推广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充分重视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励全职激励政策、加大招聘力度、优化完善岗位制度等关键点上,需紧跟农村人才评价标准,逐步探索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评审权。

关键词: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于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特别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扩大,农村基层专业技术包含的范围也愈加广泛。机电、互联网、一体化生产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农村基層专业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渗透,使得我国农村专业技术焕发出了全新生机。

1 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对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意义

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实践能力和工作实绩。将农村基层工作的病案病历、技术报告、施工组织建设、技术总结、监理大纲、专项施工方案、预算书等关键因素计入职称评审体制内,使其符合人才评价的标准体系,更好地促进农村基层发展。探索农村基层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评审权。而人力资源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培养、实践、甄选、报酬、管理等形式对其组织内的农村基层相关人才的有效运用,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实力发展的最大化。及时调整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仅可根据需求做出人力需求计划,还可对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效激励,充分开发个人能力,实现集体收益最大化。

2 我国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业就业人员在2015年为21919万人,将人数进行平均,每1000个农业从业人员中仅拥有2.6个农技人员,数量稀少使之无法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一个充足有效的农技推广服务。而我国技术人员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的“土专家”居多,通过技术进修培训,进入工作岗位。且在农科专业背景人员中,很多技术人员非农科专业出身,这在某种情况上加剧了企业“倒三角”的现象,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滞后,推广应用效能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针对此问题,人力资源应及时开展人才引进,例如大力推广部门统一招考,实行人员准入机制,同时大力开展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优秀者可适当放宽条件),为我国的农业基层发展贡献新生力量,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以及未来的晋升,建立健全的岗位综合机制。

3 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

3.1 合理运用招聘机制筛选人才

农业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对其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过分注重现在,亦不会幻想未来。在招聘中,对于人才的评价出现偏颇,企业就会痛失人才,使企业受到工作积极性和人才创造性的打击。对于人才的评价以及留用与否要经过多方面参考,而非停留在过去的成绩,在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招聘中,对于技术人才的评价依然较为落后,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造成企业单位用人的损失。因此,在招聘时,企业需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知识、想法和信念,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放在发展前景上。人才对于企业的存亡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同样,对于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亦为关键因素。在常规的招聘考试中引入新型的应聘机制,可起到以外的效果。例如著名的“鲶鱼效应”,可建立健全的竞争机制,既可以培养人才获取渠道的综合有效性,又可以构建打造出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刺激现有农村基层员工,使其具有危机感,从而焕发出新潜能。可从集中考试(面试及笔试)、个人评议、综合考量等方面进行观察,阐明聘用需求,做出合理评测,对强化我国农村基层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着良好的效果。

3.2 构建全新人才管理系统

企业的良好发展与其内部技术人员数量具有直接关系,在技术人才的参与下,所负责的技术成果会使农业发展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脱颖而出。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对农村基层技术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可以良好的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人才管理系统的养成,是一项需要长期、系统的持续性工作,对人才综合发展、福利待遇、职位晋升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进行人才管理时,需充分激活发挥其所具备的优势,将其最大化。例如可通过培训的方式进行,进行集中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成长、跟踪优化,在培养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农业人文精神。在进行农业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时,人才素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加分项,通过人才培养输出,加大我国对农业部门的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农村基层人员的综合待遇,在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时,也可将新技术、新观念引进,并结合本土实操经验,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3.3 注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开发

在农业发展上,我国一直都能实现农业上的自足自给,在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农民对于人才教育发展以及综合文化素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十分不利的。部分地区受不良因素(经济)等影响,导致其思想观念落后,绝大部分农民认为耕作与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力气,不需要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孩子的文化教育疏于管理,毫不在意。这也导致了很多具有开发潜力的技术人才缺乏相关培训,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使群众对其抱有抵触心理。因此,进行农村基层技术人才培养就成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优先采用“集中培养”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从基层中选取可提拔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在培养中,可组织其参观知名企业,领悟先进技术,同时派遣发达国家、高等院校进行继续学习,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获得更好的成长。在培训结束后,经过培训的专业人才额外组织培训小组,再次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专业人才的得力助手,在农村专业技术上互相帮助,共同成长。“集中培养”模式的成功运用,为我国农村专业技术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作为农村基层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也可培养并输出大量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应积极构建“树立以农业为本的工作观念”“合理运用招聘机制筛选人才”“构建全新人才管理系统”“注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开发”这四大人力资源体系。在招募吸收人才的同时积极培养人才,双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成功构建,对于我国掌握自主性人才以及推动农业技术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作者:曹阳

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篇2: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农业科技人才是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代表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核心竞争力。依据《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材料,针对2010—2017年农业科技人才变化情况,利用Excel软件对其地域、专业、学历结构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对人才集聚具有明显优势,但学历结构分层仍有待改善等;探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交叉农业学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

收稿日期:2019-07-10

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业法制建设与政策调研项目(编号:2130112)。

作者简介:孟 洪(1990—),女,北京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研究。E-mail:1078572934@qq.com。

通信作者:李仕宝,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研究。E-mail:437970307@qq.com。  改革開放4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强国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习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力量,依靠农业科技人才。然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高校“重金挖人”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省(市、区)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管理机制越来越处于劣势,导致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引进,现有人才流失严重,且农业科技人才统计口径不一,缺乏公开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数据。本研究以2010—2017年《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的人员数据为依据,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1 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1.1 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变化趋势

农业科技人才是指具有某种专门知识或技能,在促进农业发展中,作出了比一般劳动者较多、较大贡献的人[1]。具体包括科技管理人员、课题研究人员、推广与应用人员和农业技术教育人员。根据最新的农业科研机构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职工及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分别为8.54万、6.90万人,科研机构职工人数比2010年减少了103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2010年上涨了392%[2](表1、图1)。

1.2 农业科技人才地区与专业分布情况

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从业人员共8.54万人,总体呈现东部地区占比较大,占总量的46.51%;中部地区占比中等,占总量的32.95%;而西部地区虽有12个省(市、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但其拥有的农业人才比例最小,仅占总量的20.54%(图2)。

农业领域主要分为五大行业,分别为种植业、农机业、畜牧业、农垦、渔业。其中,种植业从业人数最多,占比67%,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畜牧业

次之,为14%;而农机化从业人数最少,为5%(图3)。同时,不同地区专业分布也不同,如东部地区主要

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机化和农垦在我国占比虽都不高,但农机化行业在我国西部地区占比更高,农垦行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占比较大。

2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面临的问题

2.1 人才数量不断减少

2010—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规模不断减少,减少幅度达10.39%,减少的人员主要流向企业、出国、政府部门、离退休等。然而,在众多减少人员中,尤其以离退休人员为主。自2012年起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新增人员总数远不及减少人员总数,年均减少率为1.96%,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科研力量的减弱,对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表2、图4)。

2.2 人才专业分布不平衡

与2010年相比,2017年种植业科研机构数量减少最多,农机业、畜牧业、渔业占比基本平稳,农垦科研机构数量减少最少。自1999年起,我国推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构想,提到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饲料作物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农作物生产,加强农产品的产后加工等一系列政策导向[3],导致一定时期内形成专业人才结构偏颇的格局,这对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4]。

2.3 人才地域分布不均匀

根据近年来不同区域的人才统计数据不难发现,现今中部地区人才主要向东部地区流动,通过国家各种政策红利虽使西部人才数量略微提高,但增长幅度并不明显。且东部地区以种植业和渔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而农机化行业多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农垦行业在我国东部地区占比较大。2010、2017年东、中、西部人数对比情况可参见图5。可见,地域特征使得专业分布较分散,不利于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2.4 人才学历结构分层不合理

随着社会整体学历水平的提升,现今各行业从业人员都须要有一定的学历,且高学历人员比例不断上升。2017年全国农业科技统计数据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比最高,其次为

硕士学历,而博士学历仍属于高精尖人才,占比最少。此外,不同行业的学历比例也有所不同,如种植行业博士学历人才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畜牧业、渔业、农垦行业,而农机化行业中博士学历的人数仅占所有博士人数的0.36%,硕士学历占比仅为全体研究生人数的3.00%(表3、图6)。

3 原因分析

3.1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引起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制约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可以给人才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和配套设施,并提供相对丰厚的物质基础以留住人才。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农村软硬件条件较薄弱,且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是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5],这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并影响到经济发展,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留不住、补不进,进而出现基层农业科技发展受限,大量研究技术无法落地等问题。

3.2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新兴人才不足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为了解决14亿张嘴吃饭的问题,确保粮食自给自足,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畜、渔、垦为辅的生产格局一直未打破[6]。且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現,需要更多的领军式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7]。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速度仍有待提高。

3.3 地理优势不平衡,导致人才区域分布不均匀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熟的人文环境,吸引了众多科技人才。且许多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都集中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在农业发展和科技人才结构间形成良性循环[8]。而西部地区由于科研资源少,科研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得人才流失严重,研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匮乏[9],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导致科技人才成长和人才引进困难。

3.4 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制约了人才深造和评价的积极性

一是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受限。人员培训需要经费支出,国家虽设立了部分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专项资金,但其主要集中在中央级科研单位,多数情况下地方单位如遇到经费不足、培训金额提前支完或人手不足时,会出现缩减培训人数、减少交流和学习机会等情况,科研人员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水平得不到持续提高,致使培养力度大打折扣。二是职称评定不适应现代形势需求[10-12]。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评价办法单一,评审程序形式化,极易出现片面性和盲从性;或评审标准较死板,缺乏岗位特点和人才需要,使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造成评审中的论资排辈,从而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和晋升空间。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坚持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人才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宏观调控体系[13]。这就须要时刻牢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推动农业“产、学、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各单位实际,制定人才开发和培养规划,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含金量,最终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

4.2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交叉农业学科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均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大幅度地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14]。因此,从人才专业性培养的角度看,我国的农业板块可以适当调整,不能局限于传统农业,还可依据农业供给侧改革方向,设立现代农业相关专业,如都市农业、设施工程、森林生态旅游、农产品物流工程等学科交叉专业。这既结合了国家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更培养了社会亟需的新兴农业人才[15],可以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专业人才基础。

4.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科研、实用和领导型人才[16]。因此,要树立“分类评价”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打破唯论文论或奖项论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职位特点,分类评价各级人才,以工作能力、人才品质和工作业绩为导向,引入科学考评和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一套专业性强、灵活度高的培养和激励体系。同时,通过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以国家承担部分培养资金,用人单位或个人承担剩余费用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进而为更多农业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与学习机会。

4.4 因地制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遵循农业人才的发展规律,结合地区农业人才趋势特点,落实好已有的区域发展政策,保持东部发展势头,加快实现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崛起,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具体而言,可以将中西部地区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使其根据地区发展特点和需求,构建一套集教学、科研、推广、应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发挥高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活动,集中财力物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增长潜力较大地区的投资,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等红利政策[1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培养出一批适合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冬林. 湖南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8(5):6-8.

[2]李仕宝,孟 洪,程 楠,等. 2017年度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年度工作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EB/OL]. (1999-12-29)[2019-05-20]. https://www.lawxp.com/statute/s553369.html.

[4]安玉琢,王世昆,张东生.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 科学管理研究,1999,17(6):70-73.

[5]谢丽威,梁兴英.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及其启示[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3):81-84.

[6]孫好勤,邵建成.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518-522.

[7]王 川.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05,24(2):67-69.

[8]肖军飞. 科技政策视野下的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研究——以H省为例[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刘 杨.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J]. 现代经济,2008,7(4):9-12,15.

[10]柳晓冰.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1]商春荣. 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J]. 广东农业科学,2008(10):160-163.

[12]高百宁. 农业科技人才职称制度建设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19):167-68.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EB/OL]. (2003-12-26)[2019-05-20]. http://www.gov.cn/test/2005-07/01/content_11547.htm.

[14]宋长青,李子伦,马 方. 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分析[J]. 城市问题,2013(6):46-51.

[15]李 妍,薛 俭. 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分析[J]. 城市问题,2015(1):22-26.

[16]梁 冲.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高职院校农科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13.

[17]郑志刚.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许标文,陈雪丽. 食品工业生产效率测算及区域差异——基于累加型LHM全要素生产率指标[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1):313-319.

作者:孟洪 李仕宝

人才评价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助力辽宁乡村振兴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辽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阐述,提出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 辽宁 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

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发布,拉开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序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特别是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是引领和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代表着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辽宁地处东北重要发展位置,国家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为辽宁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在实施乡村战略规划背景下,亟需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综合性复合人才和科技推广人才为主的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以及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故探索如何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有效发挥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在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步伐,具有特定的研究意义。

二、辽宁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情况

近年来,辽宁省在实施国家及省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方面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出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依托省内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科技资源及人才优势,重点在辽宁省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重点学科领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端和高层次人才,以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水平。如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团队4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辽宁创新团队4个,选拔培养35岁以下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20名,且在省内农业院校每年培养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5000人左右,其中大约有1/10的毕业生能加入到辽宁农业科技队伍中。加大力度培育全省的科技特派、科技共建、科企共建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派驻省级科技特派团大约有30个、企业科技特派组122个,在全省77个涉农县(市、区)选派特派员26000名,培训农民技术员10000余人,农民企业家200余人,培育农业技术(合作)组织1000余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941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每万名农村人口中科技人员数量远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与山东等农业发达省份更是无法相比。大部分农业推广站只有2~3名工作人员,与所承担的农业技术推广、质量检测任务不相匹配,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合理的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如正高级职称的数量偏少,而中初级职称的数量明显偏多,人才梯队不合理。由于公开招聘单位往往根据学历等条件进行优选人才,结果致使频频出现科技人员有高学历却没有实用高能力的情况。

2.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趋向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目前,从事传统农作物遗传研究与品种选育、良种繁育、高产高效技术研究,集约化生产与开发的技术人员比较多,而新兴专业、农业改良品种所需的生物技术、现代大型农业机械、产业融合、产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科技人员非常少,尤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普遍比较缺乏。如辽宁评选出的57名首批领军人才中,属于农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仅有4人进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需要适时调整和改变。

3.农业科技人才的年龄“断层”情况十分严重。从对辽宁省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情况分析,呈现出高龄比例高、低龄比例低的突出问题,年龄梯次缺乏连续性,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压力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年龄较大,严重缺少35岁以下的农业科技人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懂农业、爱农业、愿意为农村发展奉献心力的有情怀、有活力的农业科技創新人才队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4.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配套政策缺乏。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以及由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向技术主导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目前辽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改善人才分布不平衡、学科团队的人才梯队不合理、优秀拔尖人才流失、科技人员收入和待遇水平较低的情况。在全面推进辽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政策。

四、辽宁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对策建议

1.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提升本土农民生产经营综合素质,打造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强化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技人员能力建设,增加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配置数量,重视县、乡、村级的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努力培养一支精准服务产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农户致富的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力量。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建设,大力培育高层次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2.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部署。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予以优先保障。相关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等部门要结合农业科研的发展需求,适当扩大农业科研单位的人员编制,允许农业科研单位适当引进特殊人才。适度增加县、乡镇两级生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招聘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补充农业科研单位的新鲜血液,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3.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成长机制,探索多样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与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培养机制,加大“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侧重农村科技推广人才、重点领域创新人才、综合性复合人才,保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具备充足的人才保障。

4.努力营造创新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建议相关部门强化科技人才创新激励的政策导向,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考核考评机制,形成以业绩、品德、知识和能力为重点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为农业农村人才“名利双收”创造良好条件,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从优确认,遵循农业科研规律,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稳定支持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才整体综合实力,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作者:钟智利 王志丹 王沛

上一篇:图书馆搬迁研究论文下一篇:CDIO工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