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农业技术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简述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二者的优缺点及各个地区对有机农业技术或无机农业技术如何选择给出建议,然后从有机农业技术应占主导地位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过渡两个方面,指出了二者相结合的关键节点,希望对我国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发展的促进有所帮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才培养下农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培养下农业技术论文 篇1:

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助推京郊经济腾飞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所成人中等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下设昌平、房山、延庆等13所分校,乡镇及村办校教学点70多个。秉承“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會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的办学宗旨,近年来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市农广校统筹规划,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手段,结合远程教育与面授的学习方式,对郊区农民及失地农民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为北京郊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技术过硬的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京郊农业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

一、坚持办学方针,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农业生产;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利用市、区、乡校和村级教学点四级办学体系,面向京郊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失地农民、驻京部队现役军人等人员开展中等专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郊区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制定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新专业,调整和优化已有的涉农专业。如:北京市已禁止新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新建水产养殖场,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使得京郊的养殖业发展受到限制,畜牧兽医专业由此较少招生或停止招生。

二是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知识、新技能发展需要,积极组织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发适合新形势下农民教育的新课程。

三是组织实施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北京市校自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化的全过程管理。

四是组织编写讲义、教材及实验、实习大纲和指导书,制作适合远程教育的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采取网上授课、督导、检查到考核的“一条龙”学习模式。2011年以来,北京市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编写了《文玩核桃栽培》《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果品贮藏保鲜技术》《新农村应用文写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有机蔬菜家里种》等针对性较强的教材达20多种。学校还开通了咨询热线,免费为农民提供种植和养殖技术咨询,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现代农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

五是对辖属各分校及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加强横向联系、联合,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六是面向京郊开展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办农民满意的学校

北京市农广校作为教育教学宏观管理部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管理制定出师资队伍管理、考勤管理、试卷管理、考场管理、成绩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办事,杜绝一切无规则的操作行为。

作为北京唯一一所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学校,北京市农广校多年来一直履行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和科学普及等公共服务职能,招收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学员平均每年达5000人,全科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参加短期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学历教育设有畜牧兽医、园林园艺技术、农村综合经济管理、社区文化艺术等22个专业。学校多年来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构建“政府支持、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平台,强化内涵建设,办农民满意学校,全力实施文化驻乡工程、农艺入户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区域和谐”。

三、坚持驻村帮扶和文化驻乡工程,助推京郊农村经济发展

(一)开展驻村帮扶工程

2016年开始,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意见》精神,北京市农广校联合各分校,以村为帮扶单位,在每个区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开展扶贫项目,与乡村的生态、物产、风情、习俗、生活方式等重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的驻村帮扶工程——“五帮”活动。

驻村帮扶的具体目标确定为“四个一”,即打造一桌农家宴、一个农家院、一个旅游村、一支人才队伍。项目先后在门头沟区炭厂村、房山区黑龙关村、大兴区前野厂村、密云区石塘路村等村开展试点。其中,门头沟区炭厂村地处神泉峡景区,专家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提出打造“旅游景区+田园采摘+农家乐园+神泉文化”休闲农业综合模式。从农家院的设计、功能区的划分、服务人员的培训、历史文化的挖掘、文化与餐饮的结合、食材的来源、菜品的制作等各方面进行了重点指导。该村30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会了多种特色农家菜和面点的制作技术,精心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泉饼宴”,让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去。由此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使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同时,农广校把学历教育与乡村旅游服务相结合,实施送教下乡。30个民俗旅游接待户在家门口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中专班学习。通过远程教育的线上学习和面授,根据农事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时间,同时加大实践实训课时。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民俗旅游接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学会了经营方法,提高了自身素质,而且增加了经营收入,增强了创业信心。

驻村帮扶开创了北京市精准帮扶低收入村的先例,把课堂教学搬到民俗户的农家院里、厨房里,手把手教会他们用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制作成特色农家菜。在旅游旺季,经营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日报》曾以“一桌农家宴 帮扶一个村——北京市农广校开展低收入村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精准培养纪实”为题进行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二)实施“文化驻乡工程”

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面貌、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发生变化,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知识文化生活充满着渴望。2010年8月北京市农广校首先在延庆县8个乡镇16个村试点开办农民文艺中专班,注册学籍776人,跟班学习的农民达400多人。

北京市农广校结合农民需要,以农民为培养对象,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积极开展“文化驻乡工程”,加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挖掘农村文化能人,培植文化发展土壤,培养了一批留在农村“种”文化的乡土文化人才,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舞台的主角。

2011年北京市农广校开始举办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设曲艺创编、电子琴、唢呐、礼仪、化妆、乐理、歌舞等课程,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的有机融合。

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的开设是以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本,因地制宜,在普及文化、文艺知识和文艺技能的同时把学员上课地点设在村里,在学习形式上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行以学为主的弹性学习时间,在合理安排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同时确保了教学质量。截至目前,13个分校共招生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学员9692人,有102个自然班分布在京郊的各乡镇,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了理解和信任,懂得了尊重和谅解,也为乡村农民提供了主动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这些学员成为当地的文艺骨干。

“文化驻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曾深入“文化驻乡工程”一线采访并进行广泛宣传,肯定了农广校在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方面作出的贡献。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一所成人中等农民学历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是开展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作者:史文华 王华

人才培养下农业技术论文 篇2:

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探索

摘 要:本文简述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二者的优缺点及各个地区对有机农业技术或无机农业技术如何选择给出建议,然后从有机农业技术应占主导地位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的过渡两个方面,指出了二者相结合的关键节点,希望对我国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发展的促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有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农业协调发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传统有机农业和现代无机农业间的结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绿色农业被广泛需求的背景下,对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结合性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目前,一些国家的新兴技术,在我国已经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中生物技术方面,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对于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从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过渡到二者共同发展,仍然应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前进的方向。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实现的,只有把多种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才能使其效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相关概念介绍

1.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是指以生物科学为根本,凭借农业内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环境间产生的能源及物质的循环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对农作物品种进行选育改良,同时施加有机肥;采取农、林、牧相结合的方式和生物防治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培育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有机农业技术体系对保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故其又被称为生态农业。

2.无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是指凭借工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通过投入大量的化石能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无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利用各种生长激素和营养素、除草剂、农用药剂、工业施肥、化学肥料、农业机械等来进行农业生产。因为无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化石能源,故其又被称为高能农业或石油农业。

三、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各自的优缺点

1.有机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1)有机农业技术的优点。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可以节约我们逐步减少的化石能源,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2) 有机农业技术的缺点。由于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所以在将有机农业向社会推广和在专业方面发展上,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资金供应不足、化石能源比较短缺、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但对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在农耕方面劳动力比较充足,合理轮作方面的限制比较小,农林牧结合性较好的区域来说,很有优势。

2.无机农业技术的优缺点

(1)无机农业技术的优点。无机农业技术可以迅速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面向社会,并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无机农业技术的缺点。无机农业技术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所需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会使土壤肥力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衰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可能会造成生态失衡。所以,无机农业技术在化石能源较为充足、工业生产水平较高、资金支持较高的区域,可以取得优势地位。

四、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关键节点

1.有机农业技术占主导地位。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比较弱、底子薄,农村地区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大多数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很低,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短时间内,我国农村地区的首要任务仍然是解决广大农村百姓的温饱以及农作物的增产增收问题。此外,我国地形条件多样复杂,气候不稳定,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迅速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促进二者并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以有机农业技术发展为主,以无机农业技术发展为辅的结合方式,契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才能使农民最大程度上在农业发展中受益。不过,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大力鼓励二者结合并重视农业技术的发展,从而加快推进当地农业发展目标,使得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2.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共同发展。有机农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农业必将会过渡到二者并重发展的阶段,两种农业技术共同发展。

农产品产量高低是受到投入农业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制约的,如果全部实行有机农业技术,没有外界物质能量的投入,仅仅依靠农业内部循环来生产,难度非常大,而且产量会越来越少,这样就违背了我们实行有机农业技术的初衷。尤其是现在农产品大多是以商品形式售出,售出的农产品包含的物质能量不会返还到农业循环中,可用的物质能量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需要以无机农业技术来弥补所缺的能量,我们必须要把无机农业技术放到与有机农业技术同等的位置上。

3.政府足够的支持。无论是有机农业技术发展为主还是有机无机技术并重,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无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要制定政策,在人才培养、技术改良推广、改善税收等方面,加以重视,并将其纳入到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使无机农业技术发展无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工业也要支持其发展,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污染较少的能源,降低其成本及环境污染,广大农民才会考虑使用该种农业技术,加速农业技术在社会上的推广,让更多地区能够接受使用。

五、结语

我国被叫做农业大国,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并不先进,可以说是落后的,发展底蕴非常脆弱,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并重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也一定是不同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短期内可能就会实现目标,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或者不适合农耕的地区,想要实现该目标可谓十分困难。所以,我们要向尽快实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发展,就要为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有利条件,包括资金支持、能源支持、人力支持、技术支持等方面,才能尽早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使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齐头并进,促进我国农业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艳波,张凤珍,徐海艳. 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 农业与技术. 2014.01 .

[2]黄慧英. 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6 .

[3]周娟枝. 现代农业发展趋向判别及其机制构建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5 .

作者:赵德利?刘彦东

人才培养下农业技术论文 篇3: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缺失及对策

【摘 要】本文在概述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植物品种权保护为重点、强化产权保护意识和完善激励机制、在优化法律环境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并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技术 知识产权 产权保护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泛指农业科技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农业技术知识产权是与农业科学技术等领域智力成果相关的所有知识产权的统称,是相对于工业及其他领域知识产权而言的,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种类;其次,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具有其他领域知识产权的全部属性,即专用性、无形性、时间性、地域性和法定性;再次,由于农业科技对象的特殊性——以生物为研究对象,体现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内容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 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加强,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除了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制度相关的法律条例逐步得到完善外,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工作也不断加强:农业部汇同国家林业总局在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宣传和培训、执法检查、促进品种权实施等许多关键环节上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增强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保护品种权的意识,使《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目前已有62种主要农作物、78种林业植物被列入了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为育种者提供了保护空间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报方面,截至2006年3月底,申请总量已达3207件,授权总量高达747件,其中在国外的申请量已达114件,从而使我国的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位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的第四位,也表明了我国的品种权保护工作正在得到国际认可。

2 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

从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然而,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其是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整个保护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农业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偏重学术研究和社会价值,忽视经济效益和知识产权的潜在经济价值;偏重对有形财产的保护和积累,忽视对专利技术、商标等无形财产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专利技术没有被及时申请,商标被抢注的事情时有发生,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全球仅“花菇”一项的年产值就高達100亿美元,因为没有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专利,其损失可谓十分惨重。

2.2 自主知识产权量少质低,侵权现象严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与积累了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经验、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之间所进行的知识产权竞争中,我国处于明显的劣势,尤其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领域,我国农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下,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对薄弱。从有关数据来看,截至2001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累计受理专利申请137万件。其中国外专利申请为23万多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6.9%,从知识产权申请行业来看,我国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更为落后。

2.3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有效激励

我国农业技术产权缺乏激励,突出地表现为科技工作者通过专利申请、品种权申报等获得经济收益不高,现有机制不能很好地激励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受农业技术产权界定不清的影响:明晰的产权是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农业技术产权界定不清加大了技术交易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产权收益功能弱化的影响:收益是技术产权的重要权能,直接影响产权功能的发挥。由于我国农业技术产权收益标准低,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激励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农业技术产权缺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

3 强化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加强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突出重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法律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各种中介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

3.1 强化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涵盖面很广,其主要领域是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农业著作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和农业商业秘密权的保护等,而最重要的是植物品种权的保护,这也是各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以植物品种权的保护作为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突破口,做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植物品种权保护为重点,必须把握两个主要环节:首先是品种权的申请必须严格遵守和符合《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所规定的程序;其次是要做好品种权的保护工作,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赋予相关利益主体相应的市场跟踪、监督管理、防范和制止侵权等权利。

3.2 强化对产权保护意识的激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强化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才能切实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农业技术知识产权法规的教育宣传必须针对农业教学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农技工作者来展开。同时要大力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积极鼓励组建各类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性组织和维权性组织;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应结合自身条件,设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专业,以理论教育和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大量知识全面、实战工作能力强的后备人才,以提高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3.3 加强对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依法进行,为此,必须首先优化相关的法律环境,加大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体系,为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同时,在做好有法可依工作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法必依、执行必严和违法必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打击各种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的执法素质;此外,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赋予的职责,建立和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维护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的各种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杜菁、黄涛,我国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3)

[2] 楼洪兴等,农业科研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7)

[3] 朱玉春,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

[4] 施晓琳,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

作者:林宏程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