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30

一、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为了便于对农村实用人才现状的总量和结构上的分析,根据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现状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基本界定原则与方法,专题调研组对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采用了五个方面的类型分类法。1生产型人才:是指从事种植、养殖、捕捞、农产品加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论文 篇1:

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以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完善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储备、吸纳、培养、整合、使用、更新等机制,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等政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人才 ;农村“原生态”人才 ; 市场化配置 ; “柔性流动”; 整体效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农村人才队伍,形成促进农村产业开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引领农民变革思想、带领群众建设家园的骨干力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要紧紧围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有用人才,切实加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1.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平凉市在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5年,全市有农村人才156 737人,其中,作为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村社干部4327人,专业技术人才14 539人,乡土人才134 460人,引领产业发展的“能人”3 41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农村“原生态”人才和城市支持和帮扶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新农村人才队伍,为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具体来讲,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1.1转变人才观念和实施人才开发并重

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平凉市上下对人才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人才是农村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有用即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新农村”等观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与此同时,市上研究制定了“五带两区一园”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计划中,既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又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特别注重农民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全市组织实施了人力资源培训“万千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近三年来培训了一大批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务工创业技能的农民人才,比较可喜的是其中一部分成为民营经济的“小巨人”。据统计,全市有3.87万农民进入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领域,各类民营企业发展到838户,有735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在城乡市场,农村信贷信用村达到350个,信用等级户发展到16.9万个,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可以说,农村“原生态”人才、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外省外专家人才“三位一体”,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培育人才市场和加强政府引导并重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的大趋势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平凉市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人尽其才”,鼓励各方面的人才到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时,打破地域、身份和户籍等限制,组织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技术顾问、“星期日专家”等,通过“柔性流动”方式吸纳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静宁县靳寺村聘请甘肃农业大学教授作技术指导,帮助修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科技园区;泾川县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4名专家教授,参与指导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有34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方式,与乡村联合进行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等工作。此外,全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市县两级都建立了人才交流中心,部分乡村还建立了人才服务站。各级政府在注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利用人才市场,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农村产业开发、技术推广和项目建设,近三年来,有280多名新分配的大学生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村。

1.3理顺管理体制与发挥人才作用并重

平凉市坚持从不同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分配激励和绩效管理制度,特别注意破除人才条块分割、单位所有制等壁垒,引导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产业开发、乡镇企业管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向农村流动,并在政策上向人才倾斜,为他们提供信息、工作条件等方面的便利,把管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服务和保证上,从而实现了人才管理从“管住、管死”向“管好、管活”的根本性转变。在农村“原生态”人才的管理和作用发挥上,针对不同人才的具体情况,细化了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的具体措施,泾川县坚持把建设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社干部队伍与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结合起来,以“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直接选举”的形式,从乡镇企业经营者、农村技能型人才和科技明白人中选拔了186名村党支部书记,占到全县村支书总数的89.3%,并在41个村开展了推荐、考试、公开选拔相结合的村支书选拔试点工作。目前,全市有1 370多名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的农村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活跃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中,成为联接统一大市场和分散的个体农户中间的桥梁和纽带。

2.平凉市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平凉市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2.1从人才结构上看,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平凉市共有村社干部4327人,农民技术人员5.6万人,农村实用型人才9.3万人,引领产业和龙头企业的经营型人才3 410人。人才数量约占全市农民总人口数的8.7%,即相当于每万人中拥有人才870人,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4,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现有人才队伍的类型和层次上看,新农村建设最急需的是技术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但这两类人才比例偏低,在技术型人才中,真正懂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以及金融、贸易、法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少;村社两级干部与农民的关系最直接,他们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最为直接的联系,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领头人,经过多年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村社干部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致富带富能力上都有了明显变化,但是仍然缺少像卢定华、杨丕基、张佐明、王有仁等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村干部,尤其是优秀的村支书。从学历和专业结构上看,村社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26人,占12%,中专和高中程度的2 082人,占48%,初中及以下程度的1 719人,占40%;在526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干部中,熟悉金融、贸易、管理、营销和信息技术等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全市有农民188.3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5万人,占1.51%,中专和高中程度的15.8万人,占8.39%,初中程度的45.47万人,占24.14%,小学及以下的124.2万人,占65.9%,可以看出,在农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程度的占绝大多数,较高学历人才和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人才十分贫乏。

2.2从人才布局上看,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平凉市地域跨度相对比较大,自然资源、交通通讯和生产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比较大,新农村建设人才分布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均衡。从地域分布上看,总体可以概括为,在人才拥有量方面,市、县城市比乡镇多,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例,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4 539名,其中市级4 245名,占29.2 %,县级7 781名,占53.5%,而与广大农村联系最为密切的乡镇仅有2 513名,占17.3%;从农村“原生态”人才的分布上看,条件和实力好的村比偏远落后的村多,以崆峒区为例,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可以分为中部川区、北部塬区和南部山区三部分,中部川区有8个乡镇 102个村,这里自然条件好,交通方便,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农村人才也相对较多,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4%;而北部塬区和南部山区有11个乡镇252个村,占村数的71.2%,农民人数占69.7 %,而人才的拥有量却比较少,仅占劳动力总量的8%。新农村人才的专业分布也很不均衡,在技术人员中,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多,而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电器技术和机械操作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比较少,目前广大农村急需的那些有市场理念、掌握市场规律和信息、会经营管理、能够把农村产业、分散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结起来的中间人、经纪人和组织者也比较少。农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多,但情况也不容乐观,全市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人才17名,中级435名,初级5 320名,但是,82.7%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市、县两级,乡镇仅占17.3%。在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除一部分年龄偏大或即将退休外,大部分人的专业知识老化,更为严重的是有70%左右的人改行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仅占30%左右。

2.3从管理体制上看,不顺畅的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在人才管理体制特别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下了大力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制约因素较多,这方面迈的步子还不够大,与发展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差距尚远。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新的技术人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在一些单位和局部还存在人才单位所有的壁垒,一部分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服务还有后顾之忧,到农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作技术指导、开发产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有4 976人,占总量的34.2%。二是除了村社干部以外,大量的农村“原生态”人才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无序管理状态,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培训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市上开展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训了部分种养殖大户和技术人才,县乡也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在人才的选拔、管理和使用上,措施没有完全跟上去,有计划有组织地管理和使用这些人才还做得不够,大多数人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

2.4从作用发挥上看,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部分农业技术人员走进了农村,或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或参与产业开发和技术推广,对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日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本人也找到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但这部分人才仅占农业技术人才的15%左右,绝对数量较少。在农村“原生态”人才中,除对村社干部有计划有组织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外,其他人才的作用发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村龙头企业、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人才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市有龙头企业236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35个,但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相比,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上也不均匀,一些偏远山区农村更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农村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数量比较多,分布行业和范围广,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更为直接,这些人才或拥有一技之长,或有某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类人才分布范围广,比较分散,培养教育和组织管理没有跟上,人才的整体效能发挥得不够充分,因此,如何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使用这类人才,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3.加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解决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应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从理顺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

3.1把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趋势,完善人才储备机制

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加以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才开发的不断深化,人才的需求供给和人才的流动配置主要由市场来决定,“找工作到市场,要人才靠市场”的观念逐步被全社会所接受。因此,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协会的自身作用,把人才的培养、输出、引进以及智力、技术的交易逐步推向市场,最终走向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轨道。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各类人才界定和评价标准,广泛开展摸底调查,切实弄清现有各类人才的基本情况,分门别类登记建档,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把农村人才纳入整个人才队伍的统一管理之中。把储备人才与项目结合、与产业结合,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与人才相结合,把项目建设过程变成了人才结构调整的过程,为经济发展供给新的血液,形成人才带动产业、经济吸引人才、人才发展经济的互动格局,实现人才成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良性循环。

3.2把握人才流动的自主化趋势,完善人才吸纳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已经拓展到了国际舞台,限制人才流动的各种强制性措施越来越少,人才自身的主动权、选择权和流动性越来越大,人才流动由“刚性流动”向“刚性与柔性流动并举”转变,由小区域流动向跨市、跨省、跨国流动转变。适应人才自主化流动趋势,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将农民作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主体,实行“以城带乡、人才反哺”。一方面,大力引导人才密集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通过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包村帮扶、单位对口支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类人才到农村开展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在各个季节的不同需求,通过院校合作,乡院合作、村企合作等活动和载体,积极组织乡村向城市争取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志愿服务。

3.3把握人才构成的多元化趋势,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才的构成也进一步向层次化、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的层次结构与分布格局产生了新的调整与重组。必须按照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挖掘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建立解决农村人才问题、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长效机制。统筹制定和规划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坚持走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路子,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实际效果,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充分利用各级教育培训设施、人才等资源,做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要从人才开发的源头入手,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夯实农村基础教育。

3.4把握人才效能的整体化趋势,完善人才整合机制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个体素质的竞争,而是人才政策和制度、人才管理体制和模式、人才群体效能的竞争。为此,营造一个地域的人才优势,不仅仅靠人才个体素质,更依仗于人才的最佳配置与布局,依仗于人才创造性的激发和人才整体优势的聚集。因此,必须通过人才整合,不断完善机制,更好地培养人才,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应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人才工作首先必须科学规划,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性和科学性,这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对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实施。其次,应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对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加强对人才政策的研究,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人才政策体系。第三,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对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认真组织实施并协调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加强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督促检查,确保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各项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

3.5把握人才评价的效益化趋势,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目前对人才的评价,已经逐步由过去的看学历、看资历,向看能力、看实绩、看效益转变。以绩效评价人才的优劣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各类人才成长规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完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和组织,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和手段,形成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推动人才评价的社会化进程。积极探索资格考试、业绩考核、水平能力测试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建立专业资质证书鉴证制度,推动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设。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大力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评聘制度,对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不受学历、资历、结构比例限制,实行特别评聘。

3.6把握人才激励的综合化趋势,完善人才更新机制

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已成为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在人才的更新使用工作中,应更多地关注人才的干事创业环境和实现人生价值、关心人才的成长和社会成就,关心人才的情感依托等问题,善于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才,坚持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注意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使人才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制度,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起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效应。积极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凝聚人才的作用,整合资源,增强功能,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的格局,积极发挥专业大户等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民技术职称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和用工单位对农民职称的认识,增强农民技术职称的市场实用性,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使农村人才真正成为农村最吃香、最受欢迎、最受尊重的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扩大辐射影响。

[作者简介]李志勋,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级农业推广硕士。

[收稿日期]2006-10-15

(责任编辑:梅文)

作者:李志勋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关于河北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研究

一、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便于对农村实用人才现状的总量和结构上的分析,根据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现状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基本界定原则与方法,专题调研组对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采用了五个方面的类型分类法。

1 生产型人才:是指从事种植、养殖、捕捞、农产品加工。达到较大规模,或在同等投入条件下,单位产出和效益明显超过本地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农村劳动者,主要包括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和捕捞能手等。

2 经营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中介和其他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创办专业合作组织,有一定规模并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或能解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主要包括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

3 技术服务型人才:是指农村中专门或主要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型的各类人员,主要包括村级畜禽防疫员、植物保护机防员、农机作业驾驶员、农村能源建护员、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农村生活资料经营者、村级水务管理员等。

4 社会服务型人才:是指在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提供服务的各类人才,主要包括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文体艺术人才、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金融保险员、村组管理干部、农村社区民政人才、其他社会工作人才等。

5 技术带动型人才:是指具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特长和技能。并能带动其他农民掌握技术或进入该行业,在自身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主要包括各类能工巧匠、技术带头人等。

(一)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和结构特征

据调查推测,目前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1989756人,占农村人口(54569350人)的3.65%,占农村劳动力(30861256人)的6.45%。其中女性325056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6.34%。

1 从行业分布上看:①生产型人才736631人,占人才总量的37.02%。其中:种植能手473628入,养殖能手183832人,捕捞能手5886人,加工能手73285人;②经营型人才219708人,占人才总量的11.04%。其中:企业经营人138819人,农村经纪人58569人。合作组织带头人22320人;③技术服务型人才305937人,占人才总量的15.38%。其中:畜禽防疫员42775人,植保机防员16846人,农村作业驾驶员129590人,农村能源建护员29844人,农资营销员52603人。水务管理员34279人;④社会服务型人才282591人,占人才总量的14.20%。其中:农村劳务经纪人33786人,村级金融保险员31535人,村组管理干部153654人。农村社区民政人才9588人,其它社会工作人才54028人;⑤技术带动型人才444889人,占人才总量的22.36%。其中:能工巧匠280035人,技术带头人70848人,进城务工返乡人员94006人。

2 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249432人,占人才总量的12 54%:31~40岁635565人,占人才总量的31.94%;41~50岁670990人,占人才总量的33.72%;50岁以上433769人;占人才总量的21,80%。

3 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193279人,占人才总量的59.97%;中专(高中、技校)721781,占人才总量的36.28%;大专以上学历74696人,占人才总量3.75%。

4 从培养渠道上看: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养258608人。占13.00%;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191981人。占9.65%;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188839人,占9.49%;通过农函大培训59461人,占2.99%:由代际或师承培养228444人,占11.48%:自学成才720197人,占36.19%;其它渠道培养342226人,占17.20%。

5 从认定的称号上看:有专业技术称号的132200人,占人才总量的6.64%。其中:高级技师只有1198人;技师2295人;技术员120955。

(二)农村实用人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

1 促进了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

2 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3 促进了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4 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和经营体制的变革。

5 促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我省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培养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 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拔尖人才缺乏。 2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3 人才素质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大。 4 扶持力度还不够。 5 管理、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6 资金投入不足。

二、我省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启迪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摆在事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位置,认真谋划部署,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中,涌现了不少先进典型与有益做法。

(一)建立组织,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目前,大部分县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如:藁城市委组织部2006年成立了人才科,市本级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乡建立了人才工作站、村建立了人才工作室,22个成员单位参与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探索了多途经、多渠道人才培养的路子。该市实施了“一定双培”、“结对帮扶”、“双联双带”、“创业富民”、“大学生村官”、“十佳评比”等一系列政策。二是提供经费保障。如:隆尧县2008年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金达16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资金30

万元。涿州市农发局2007年至2008年连续两年依托国家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资金116万元,确定了50个培训示范村,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开展了系统培训1300场次,现场指导1500场次,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素质。

(二)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

涿州市面向农村抓职业教育,把职教中心、农广校、劳技校、电脑培训学校等专业学校作为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目前,已有1751名农村两委干部获得了“绿色证书”,掌握了一技之长,307名村干部取得了大、中专学历。抚宁县集中开展实用技术与技能培训。近年来。每年培训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户、示范户800余人:培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新型青年农民3069人。2007年9月,组织了80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山东潍坊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学习考察。

(三)创建良好环境,服务农村实用人才

一些地方已围绕鼓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领办、创办民营科技实体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审批、办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优先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无偿提供科技扶持。承德县吸纳150多名优秀乡土人才在村、支两委中任职。为此。使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者达1872人。涿州市开展“致富手拉手”、“科技结对子”活动,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帮助91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大批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不仅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也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涿州市码头镇向五村杨英华,自2005年开始投资200多万元建现代化养牛场,奶牛存栏发展到500多头,扶持带动100多户走上了养奶牛致富路。每年收购玉米秸秆7000立方米,价值30万元,作为青贮饲料,达到了既创收又环保的双赢效果。抚宁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2.4%,河北宏都集团生猪年产达到120万头,全县存栏50头以上规模猪场3562个,荣获“中国生猪之乡”的称号。

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一)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按照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确定我省到2020年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本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对策同步推进的客观需要,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加强。制定培养、开发、扶持、服务、管理、激励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同农村今后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特别应同广大农民群众热切盼望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相适应。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断扩大总量的同时,优先加大生产型、技术服务型、经营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我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在工作指导上。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基本工作目标

1 提高培养能力,增加总量,改善结构。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在现有200万人的基础上,到2020年新增100万人。使每个村平均增至60人左右,提高50%,实现“一带十目标”。提高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技术带动型实用人才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

2 形成稳定的财政金融扶持保障机制。

3 建立起符合农村实用人才成长规律下要求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4 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政策体系。

5 建立分级负责,组织有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作领导与责任体系。

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措施

1,健全体制,创新农技推广网络。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立健全县(市)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在村级农技服务组和农业技术示范户这两级,聘用优秀实用人才兼职农民技术员,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生产大户组成村级农技服务组,切实发挥基层农科网在培养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方面的作用。

2 加强管理,开发人才资源。一是进一步明确落实县以下农村实用人才领导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县(市)、乡镇、村三级农村人才信息库,按照农村实用人才的不同类型,颁发农村实用人才证书,把农村实用人才纳入政府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开发和利用并重。二是结合当地产业情况,以优势产业带动或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鼓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市场+农户”等的形式,由公司、协会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将技术、人才、市场结合起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3 强化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素质。一是建立县(市)、乡、村三级农业科技培训网。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的作用,重点对村级农技推广员、村级两委干部和农业生产大户进行系统的农业科技培训,使其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乡镇中心站建立农民培训学校,与农广校的乡镇教学站一体化建设,实施中等职业的免费教育,重点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行政村由农技推广员重点培训普通农民。二是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搞好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科技培训和素质提高两方面入手,主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农村两员中专生培养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加强对农村青年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村干部、青年妇女、复转军人、生产经营大户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优化培训结构。把农业大中专院校作为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把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和农广校作为向农村实用人才传播技术、传授技能的培训基地,把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实践指导基地,使这些基地成为培养各类农

村实用人才的摇篮。突出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职教、农广校、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采取重点培训和经常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办法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能力。四是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改变单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做法,注重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扩展到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五是不断提高农村各业骨干分子的学历层次。要通过学历教育的途径,让农村的中坚力量系统接受理论培训,更新观念、拓展思维、增长知识、提高站位。六是多方面为他们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如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参加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等。

(二)人才成长的扶持政策

1 增加投入,支持人才培养。一是各级财政应将每年财政收入的0.5‰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保证支付给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任务的机构。二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三是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教育,政府买单。对学习中专涉农专业的学生,可采取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按全日制学生待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

2 增加投入。促进人才创业。一是要整合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各涉农部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资金,形成合力。培养一批带动效应大的种植、养殖大户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实行农村实用人才信贷联保制度,放大贷款额度,简化申贷手续。三是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要坚持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个体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人才开发。四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基金,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创业的,在经专家论证其创业项目可靠后,应给予其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

3 建立机制,保障人才权益。要积极围绕农村实用人才的市场配置、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探索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要尽早研究制定诸如农村人才流动、农村实用人才的聘用合同鉴证、农村人才争议处理等办法,保护各类农村人才的合法权益。

(三)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

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扶持农村实用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一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和向种养大户集中,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二是鼓励他们兴办流通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带领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三是由省、市(县)政府规定农村实用人才可免费进入人才库,免费参加人才交流会,免费参加县、乡实用技术培训,优先获得农业项目贷款,对农村实用人才创建的农业产业园区,实行挂牌保护,享受招商引资的税收、工商规费相关优惠政策。

(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措施

建立人才自由流动机制,推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让实用人才尽可能找到最适合、最能发挥特长的岗位。把农村实用人才列入农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双向培养和利用。

(五)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政策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人才“创优争先”、“十佳实用人才”等评比表彰奖励活动,不断增强各类实用人才创业信心。二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使昔日的“乡土专家”有名有份。有条件的还可以为中高级职称人员加入养老保险。营造选人、育人、用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三是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健全完善我省农村人才工作体系,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培养农村人才、广泛关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工作格局。建议成立省、市、县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一系列规范性配套文件,由省、市、县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各乡镇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分别结合自身如何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制定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计划。

作者:何建斌 张会敏 王彩文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辽宁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人才总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改善人才培训机制等途径入手,切实提高乡寸人才培育成效。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以人才为根本。十八大以来,围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辽宁省以培养高层次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与经验,为全力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面对全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全省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宣传导向、政策环境、乡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等多方面加以调整。

1 本省乡村人才建设中突出问题分析

1.1 人才总量及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当前本省农业农村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本省共有农村实用人才约47.58万,全省每万名乡村人口中农村实用人才只有370人,与京津鲁苏浙等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省农村实用人才中,主要从事一线种植养殖活动的生产性人才共有24.03万人,占比高达50%,比国家规划的同期目标多出9个百分点。而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科教文卫保障、农民居家美化及康养等与涉农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的经营型、技能型、带动型、服务型、社会型人才明显偏少。传统种养产业方面和服务行业人才多,优质无公害化生产、产品后续加工、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人才少。这些与加快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上看都不足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1.2 乡村人才流失严重难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的是乡村发展不充分[1]。由于乡村社会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尤其在道路交通、基础生活设施、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发展滞后,极大的削弱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升学流失。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到农村。二是劳务输出。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现在全省农村普遍缺乏劳动力,参加农业劳动的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三是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留不住进入农村工作的人才。农村人才的“空壳”化,使农村社会处于低发展状态。

1.3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农业走向现代化迫切要求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2]。本省农村人才中初中学历人才占人才总数70%以上,并且有近l0%的人才只上过小学或没接受过教育;中专(包括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才非常稀少。同时,80%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没有获得任何国家职业等级认证,尚无表明其技术水平的客观依据。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各级农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稀缺,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现有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水平有限,队伍老化严重,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效果有待提高。全省农民素质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深度发展。

2 对本省乡村人才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乡村人才整体发展观和制度创新

乡村人才的总量缺乏甚至匮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具有其历史根源。长期以来,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的扩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总量在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严重缺失甚至“饥荒”,人才流动形成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状态和观念。而已有的支农政策尚不能有效应对这种情况。比如,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向乡村输入人才的力度,出台了让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制度,倡导和激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等[3]。但是时间较短,容易沦为走马观花、短期镀金行为,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低效和不稳定状态。

2.2 缺乏有利于乡村人才稳定成长的社会环境

造成乡村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乡村社会建设整体状况距城市社会差距巨大。本省农村生活环境在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用电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以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休闲、社会保障等多领域公共服务等,对比城市存在较大的鸿沟。同时乡村工作普遍待遇低、工资少。多种因素造成乡村能够提供的生活品质远远落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造成显著的人才流失甚至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二是城乡人才流动存在区隔与壁垒。乡村基层党政人才队伍,是乡村人才的中坚力量。而在现实中,乡村干部較难成为城市干部,基层乡镇干部很难提升到县市,而大多数村干部也很难转化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行政人员,晋升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乡村干部队伍的储备。同时,城市人才到乡村落户、创业等存在制度障碍。

2.3 缺乏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乡村人才教育环境的薄弱是造成乡村人才不足的根本原因。首先,科技支农队伍力量不足。长期以来农民对科技知识、市场信息、以及农作物植保等方面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然而自撤销人民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的支农机制已不复存在,而新的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的服务机制,部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履职能力不强,工作效果有限,难以取得农民信任。其次,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现有乡村人才开发政策体系主要依赖体制内专家培训,没有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到人才管理范畴之内。乡村人员分散、农业技术种类繁多、涉及行业杂乱,已有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设置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脱钩现象。同时,一些地区培训场所紧张,条件短缺,一些地区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夜校等却有名无实、场地闲置,培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培养责任不明确,培训成本较大,但效果较差。缺乏资金投入,基层政府对对各级各类农村管理人才、实用人才、农业产业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形成留人育人的政策环境。

3 加强辽宁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价值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转变观念,把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普及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人才培育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引导人才愿意流向乡村,并使人们认识到乡村人才建设是增强广大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类带头人促进各种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才能切实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召开各类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经验,使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到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3.2 以产业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乡村人才结构

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养必须与区域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以特色产业聚才,不断加强特色经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专业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另一方面还应该着重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引领农民突破现有瓶颈,积极利用农村电商、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平台,加快延长产业链、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业利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还应突出以美丽乡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挖掘辽宁省农村多种人文资源。

3.3 加快改革农村教育体系

改革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的各类职业学校,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事劳动,进而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同时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密围绕本省农村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农业特点设置课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4]。

3.4 加快改革乡村人才培训机制

一是要加快改革现有的乡村人才培训形式,变现在的集中培训式为指导式。现有的培训方式是把农民集中起来,由专家学者进行短期授课讲座,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甚至话语体系都跟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未来应注重组织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与实践指导,进行农业知识普及、农业科技推广,解决农民实际问题,提高农民对培训活动的信任度与参与度。二是应大力吸纳活跃在基层的农村大户、农业科技带头人等“领头雁”进入培训专家团队,真正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选用影响面广,经济效益显著、德才兼备的农业经营大户作为试点,由他们率先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经营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对周围农民真正实现“传帮带”,农民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带来的收益,就会自发形成跟随效应。对这部分贡献较大的民间能手,可以给与荣誉表彰、适当的物质奖励,灵活运用现有政府各级培训资金。三是要积极组织县区级、乡镇级、村组级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代表外出参观、进修,交流思想,开阔视野。

3.5 建设有利于乡村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必须注重提高各级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文件的解读能力和执行能力。二是建立乡村人才登记管理制度,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培训的进行整体归档,建立人才库。三是建立乡村人才自主创业绿卡制度。鼓励各类乡村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扶持在外务工人员和各种形式到乡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创业,在建设用地、创业培训、项目立项、减免税费、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四是实行乡村人才年度表彰与优先录用制度。对其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进行给予表彰与重奖,在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村、乡录用干部上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吴波.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融”机制的建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11).

[2]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2000(6).

[3]赵秀玲.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J].江汉论坛,2018(4).

[4]余方才.大力加強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发展型人才队伍奠定基础[EB/OL].人民网,20120328.

作者:李晓南 王磊 闫琳琳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电力工程论文下一篇:信息管理系统下的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