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旅游产品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休闲旅游作为未来旅游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各级政府和业界的重视,而作为我国现在旅游主要方式的传统的团体旅游却一直饱受诟病,它与休闲旅游的诉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以休闲旅游的诉求为出发点,探析团体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休闲旅游产品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休闲旅游产品发展论文 篇1:

城市休闲旅游产品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文章从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休闲旅游产品入手,提出了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体验营销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的需求,城市休闲旅游一跃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方式。如何使休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休闲旅游产品的特点

休闲旅游产品是指,在休闲旅游活动中,休闲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资源、休闲设施以及必要的劳动资料,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休闲、游憩、度假等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旅游产品。

休闲旅游产品具有深刻的体验性。休闲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情感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休闲旅游产品对旅游设施也具有相当的依赖性。休闲旅游产品的吸引物主要包括休闲旅游资源和休闲旅游设施。如果只有休闲旅游资源而缺乏休闲设施,那么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是不完全的,一个地区休闲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该地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条件。休闲旅游产品还表现出较强的娱乐性。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通过休闲旅游来解除长期紧张工作所造成的身心劳累和心理压力,寻求消遣、娱乐、休息和放松,大多希望旅游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保健设施。休闲旅游产品正是迎合了人们对在旅游中休闲娱乐的需求而产生的,这也是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所在。

二、国内城市休闲旅游体验的现状

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旅游体验研究开始逐渐成为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得到不断发展。根据我国旅游体验的现状与参与程度的差异,可以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深度体验三个层次。表层体验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它要创造难忘的经历必须依赖吸引物本身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游客体验效果更多地依赖旅游资源品质的高低,在资源品质不高的情况下,游客难以获得独特、难忘的体验效果。传统旅游停留在表层体验阶段,以观光为主,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少接触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对当地的地方民俗文化了解甚少。中度体验是游客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来体验景区特色、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放松心情。游客在身体上、精神上与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居民有部分的接触和交流,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可以给旅游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更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者的体验效果,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深度体验则是指游客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与旅游景区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深刻体验景区的特色和文化。

旅游体验理论为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为旅游者创造或生产一种可以满足大多数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不同体验程度或层次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定位。显然,休闲旅游产品属于中度体验与深度体验层次的旅游产品。休闲旅游者更期望近距离地、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那么在开发产品时,就应该注重体验对于游客的重要性,将“体验”、“参与”更多地融入到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当中,从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三、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设计

1.以资源为导向,有步骤地进行市场调研和推广

首先,要开展休闲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对城市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做出科学和美学评价,发掘已知旅游景区的休闲娱乐价值和内容,并不断挖掘新的休闲旅游景区。其次,要搞好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在不断完善已知景区的基础上,增加新项目、新内容,增强景区的科学文化含量。第三,要大力开展休闲旅游资源的宣传工作,提高城市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树立城市休闲旅游新形象,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部门等旅游业三大支柱的工作,以及城市市容美化、社会治安和出入境管理、旅游商品销售等工作,使旅游者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丰富多彩和价格实惠的旅游环境,充分享受到休闲旅游的乐趣。最后,还要加强对休闲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工作,这是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

2.以市场为核心,针对旅游者需求开展差异营销

在单个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确定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重视旅游者的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通过向旅游者传递各种有关休闲旅游产品的信息,增强旅游者对该产品的理解与感知,获得各种美感和知识;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休闲娱乐活动,甚至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使互动更加具体、深刻,使休闲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从表层体验到中度体验,最后到达深度体验的层次。

在整体休闲旅游产品的规划上,要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而转变观念;适应当前旅游需求由大众观光游览型向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方向发展趋势;要根据休闲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将消费者需求与客观条件相结合,找准产品定位,强化休闲旅游的不同核心利益,形成产品的特色与差异性,开发不同档次、不同规模、适销对路的休闲旅游产品。

在具体产品开发时,要加强现有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在完善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的基础上扩大资源开发的辐射面,深层次开发特色景区,注重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有效地将潜在休闲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休闲旅游产品,使各区域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缓解热点线路的旅游环境压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培养旅游者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娱”、“购”产品的开发,增强产品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延长旅游者的停留天数。开发潜在顾客群,巩固现有顾客群,形成持续稳定的客源。

3.依据具体产品类型制定政府营销策略

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政府的参与,但并不是任何休闲旅游产品都需要政府的全程参与,应该视具体产品的性质而定。依托国家自然资源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就要采取“政府主导”参与的方式进行。国家自然资源属于国家财产,首先要受到国家的保护,如果政府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有秩序开发,任由企业自行开发,则面临单个企业资金短缺,或企业盲目开发的危险。

对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则可以选择“政府辅助”参与的方式进行,各地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休闲度假疗养地。一方面,企业有能力建设一个休闲度假场所或旅店,在资金方面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建立起来的度假场所也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不同地方的休闲住所会带给休闲旅游者不同的感受,增强了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政府只要建立完善的休闲旅游度假场所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对各地的休闲住所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保证质量,便可以做到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持续发展。

4.加强区域间合作营销

加强区域合作,区域间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可以实现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同时也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针对具有竞争优势且临近的区域,要进行产品联合开发,取长补短,科学布局,发挥各区最大优势,营造大休闲旅游产品,是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区域内城市之间应走竞合之路,通过合作竞争带来和谐和效率,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区域分工的客观规律,兼顾各区域的比较利益,寻求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的最佳利益结合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资本优势、管理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等开发旅游资源;合理编排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把经济中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协同收益,实现多区域的协调发展。

5.积极探索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营销方式。它强调站在顾客的角度去体验消费者的购买理念、购买程序、购买心理和购买的原动力,使“交易”成为“记忆”是体验营销的关键。休闲旅游产品本身就具有体验性强的特点,休闲旅游者的大部分休闲感受都是对休闲旅游产品体验的结果。因此,对休闲旅游产品进行体验营销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加以精心设计和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客人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

在城市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①感官式营销策略。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让游客建立感官上的体验,提高游客休闲旅游的积极性。②情感式营销策略。即在营销过程中,要触动客人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比如,日趋流行的科技文化休闲旅游产品,青少年在参观体验高科技带来的惊奇的同时很容易产生“发奋图强”的积极心理,这种心理体验可以对青少年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这无疑会拉近青少年与该休闲旅游产品的距离,形成深刻的体验。③行动式营销策略。即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来增加休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城市风情休闲旅游产品,游客到达目的地后,不光体验地方特色生活起居方式,还可以在这期间参加一些当地特有的庆典活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加深休闲旅游者对该旅游地的印象,使地方风情休闲旅游产品内容更丰富,从而提高产品的体验性。

参考文献:

[1] 娄世娣.论双休日休闲旅游开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87-88.

[2] 皮婉妹,吴楚材,杜江.我国休闲旅游产业化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7,(5):35-37.

[3] 陈雪钧.对我国都市休闲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1-74.

作者:屠立峰

休闲旅游产品发展论文 篇2:

对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摘要】休闲旅游作为未来旅游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各级政府和业界的重视,而作为我国现在旅游主要方式的传统的团体旅游却一直饱受诟病,它与休闲旅游的诉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以休闲旅游的诉求为出发点,探析团体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团体旅游;休闲旅游;休闲性

我国的旅游事业经历从起步开创、改革振兴到全面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空前繁荣。2007年,时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的弗朗加利先生指出,在今后几年当中,中国会超过美国、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1]。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旅游接待大国和排名第四的客源输出国[2]。目前我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过渡,在此背景下,本文拟结合方兴未艾的休闲旅游,结合作为我国目前主要旅游方式的团体旅游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于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休闲旅游是未来发展趋势

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直以来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而作为一种产业去研究和开发,则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并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近十几年来,在我国,休闲作为一种产业,从学者到政府都对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开发。2010年12月,国家旅游局在珠海召开的全国休闲工作会议上对休闲做出了定义:休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开展的观光度假、康体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服务、生产和保障的相关业态与产业[3]。随后各地逐步开始引导和推动国民休闲产业的发展。山东省在国民休闲产业的发展上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推出了“国民休闲汇”等一系列推动国民休闲活动发展的举措,旨在使全省旅游业逐步由原来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休闲经济发展模式的轨道上来。

而对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在学术界也形成了几大类不同的看法。刘德谦先生认为,休闲包括异地休闲和本地休闲,旅游包括闲暇类旅游和非闲暇类旅游,休闲与旅游的重叠部分即为异地休闲也即闲暇类旅游。李仲广先生则认为,从本质上讲,旅游与休闲没有任何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即旅游是休闲的一部分。而李文明则认为旅游休闲化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由之路,即旅游与休闲相互渗透乃至结合[4]。尽管上述看法有着较大的差别,但都可以体现出一点,即休闲与旅游有着紧密的联系,休闲中应重视旅游;旅游,特别是非商务性旅游应着力体现休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观光的同时更多会去追求一种愉悦和放松,因此,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类型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类型,这种旅游模式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使旅游者通过旅游能够得到身心自在、闲适达观的休养,则应是休闲旅游体现的主要价值。

二、我国目前的团体旅游模式及其不足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旅游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但作为传统旅游模式的团体旅游仍是我国旅游方式的主体,我国团体旅游模式在饱受诟病中不断地调整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模式,如图1所示:游客和旅行社购买标准旅游产品,旅行社委托或安排导游协助游客完成标准旅游产品的消费。

随着旅行社管理的加强、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旅游产品的优化和游客对这一形式的被动性适应,我国原来较为凸显的团体旅游模式问题逐渐淡化,但因为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旅行社、游客、导游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休闲旅游大发展的前提下,团体旅游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休闲旅游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如下:

(一)导游人员导购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放开,我国旅游业,特别是旅行社业经历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过程,大大小小的旅行社遍地开花,甚至一部传真、一部电话即可经营旅行社业务。这就直接导致了旅行社业的恶性竞争,并逐渐形成了导游人员与旅行社的权责利的分离。随着导游人员的猛增,僧多粥少的现象明显加剧,导游人员从旅行社获取旅游业务委托只能拿到较少的导服费,甚至导游需要通过向旅行社交人头费的方式获取“优质”旅游团的委托业务。为了保证团队旅游的顺利进行,导游人员还需要为司机及其他同行人员等支付一定的报酬。这就必然导致导游竭尽所能,从游客手中赚取相应的资费;在我国小费制度及小费文化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导游只能努力推销各类“赢利产品”,通过加点、购物等方式从游客手中赚取相应的收入,从而使导游逐渐导购化,也很难保证游客得到较好的休闲。

(二)跟团旅游疲累化

形成跟团旅游疲累化的原因,一是旅行社限于成本的控制等原因,经常会将行程安排得过于紧凑,如山东全线七日游,会有大部分时间在车上度过。二是导游为获取一定的收益,经常会在原有行程基础上增加诸多的新景点和购物店等,使得行程更加紧张。三是跟团旅游往往要求团员的高度同步化,限制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显然与休闲旅游相去甚远。尽管部分旅行社也推出了“纯玩团”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三)旅游景点观光化

受传统旅游模式和以往国民旅游需求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景区在规划和建设上都将重点放在景点本身上,努力开发景点的“观光”价值,较少关注甚至忽视景区的“休闲”价值。景区运营的市场化,也使得经营者更加注重能够带来直接利益的“观光”价值开发。缺乏良好的宏观规划和先进的休闲意识的引领,导致众多景点的重复性、同质化建设。这使得我国的大部分景点都停留在重观光、轻休闲的低层次建设水平上。此外,大部分地区将旅游收入着眼于景区的门票收入和景区内消费上,缺乏大旅游的概念,这也限制了休闲旅游的发展,部分地方也开始尝试做出改变,如济南市大明湖新区的免费开放,初步估计,免费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大大超过原来老区的门票收入。

(四)付出回报脱节化

从理论上讲,在图1所示的团体旅游模式中,游客参加团体旅游,利益关系主体应为游客(旅游产品购买者)和旅行社(旅游产品提供者),即游客为享受旅游产品向旅行社支付对等的费用,旅行社协助游客完成旅游产品的消费并收取对等的费用,至于交通、导服、景区、住宿、餐饮等一切关系和费用都由旅行社这一主体安排和支付。在这一模式下,游客向旅行社支付费用并消费对等的旅游产品,旅行社提供旅游产品并收取对等的由游客直接支付的费用,付出与回报较好地结合起来。而实际的运作中,付出与回报却存在较大的脱节,特别是游客、旅行社、导游、司机等的付出与回报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上述利益相关者较为常见的支付系统如图2所示:

在该支付系统中,首先,游客向旅行社支付的旅游费往往是较低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消费能力较高的所谓的“优质”团,旅游费往往低于旅行社所提供的标准旅游产品的成本,即旅游费与旅游产品成本存在脱节。第二,导游接受旅行社的委托进行带团,向旅行社获取导服费等报酬,导游根据旅行社要求进行导游服务。实际运行中,导服费往往是很少的,有时甚至为负值,因为,导游要向旅行社交人头费等。有时导游也会从游客处获取一些小费,但在中国的小费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部分往往会少到可忽略不计。这就产生了导游提供导游服务与获取的导服费脱节的状况。第三,旅游车司机从旅行社获取交通费,但经常只是基础的交通成本。这导致司机的辛苦付出与旅行社支付的交通费脱节。为调整上述种种权责利互相脱节的态势,各方利益相关者只能采取其它措施,如旅行社向导游收取人头费,导游向游客推销计划外景区、购物店和商品而获取回佣,司机向导游收取回佣中的分成。这样势必直接导致团体旅游中各种矛盾的产生。

三、解决团体旅游与休闲旅游差距的对策

从上述团体旅游所体现的问题显然可以看出,它与休闲旅游所追求的身心自由、闲适达观等相去甚远。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相关者利益分配机制的畸形和先进旅游理念引领的缺乏上,基于此,拟提出如下解决方案,以期缩小团体旅游与休闲旅游存在的差距,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建立和完善旅行社优胜劣汰机制

近几十年,我国旅行社业经历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旅行社的准入条件设置较低,管理上较为混乱,产生了大量旅行社和旅游组织者,进而导致了旅行社业的恶性竞争,价格竞争尤为突出。近几年,部分地方政府已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旅行社的过度增加,但力度较小,很难较快地整合和增强各旅行社的实力,不能较好地遏制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应尽快加强和规范旅行社准入、淘汰机制,将旅行社数量控制到较为合理的范围。这将会有效地增强旅行社的整体服务实力,为加强和规范旅行社管理,完善团体旅游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推行富有激励效果的导游分级制度

《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中对导游人员建立了等级考核制度,并将导游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等级。但自实施以来,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较少有导游人员为提升等级付出相应的努力。因此,应建立起更具激励和引导作用的导游分级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并将导游人员的等级与补贴、工作权限挂钩,这样将会对提升导游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改善团体旅游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重视和加强导游权益的保护

尽管现在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通过导游提供服务的团体旅游模式仍会是旅游方式的主体,因此,导游的工作对旅游休闲性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导游曾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而现在的导游人员几乎成了无基本工资、无基本福利保障、无社会地位的“三无人员”。导游人员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心理健康状况等不容乐观,而且导游人员流失率高,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导游权利的立法缺失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虽然现行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办法》等对导游的人身权、代表旅行社履行职务权等都制定了相应条款,但显然不足以为导游权益提供足够的保护,这也导致了导游的安全保障、劳动报酬、人格尊严、社会保险等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出满意的服务,因此,通过立法等加强对导游权益的保护,提高导游工作的满意度成为必然。

(四)引领和创造健康、休闲的团体旅游新模式

各相关部门及媒体的宣传对引领和影响社会对导游工作的理解和休闲意识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各类宣传中,对导游工作的宣传较少,且多以负面批评为主,这也导致了社会对导游工作的误解,极大地影响了团体旅游的发展。在这个旅游大发展的环境下,政府、媒体等应加大对旅游工作,特别是导游工作的正面宣传,引领和创造健康的团体旅游模式。当前,休闲旅游还是一个较新颖的概念,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休闲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主体,团体旅游也将逐渐由以观光为主向以休闲为主转变。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休闲意识的加强将决定着休闲旅游的发展速度,因此,政府各相关部门及媒体应加大对休闲旅游的宣传,助力休闲旅游的发展。

(五)鼓励和加强休闲产品的开发

受传统旅游模式和人们消费能力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旅游目的地在建设均以观光作为主要卖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加强,人们对休闲的要求将更加明晰和强烈。近几年,各地逐渐开始重视休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旅游产品还是以观光为主,因此,应鼓励和加强休闲产品的开发,将旅游产品从以观光为主逐渐过渡到以休闲为主上来,为休闲旅游新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此外,以观光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受季节影响,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这也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

(六)促进各类假期的科学规划

我国休假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我国假期的相对一致性导致出现明显的旅游扎堆现象,如到“十一”等较长假期,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著名景区人满为患,各旅游景区及相关行业都超负荷运转,游客几乎是人贴人,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这严重地削弱了团体旅游的休闲性,大大降低了旅游的质量。基于此,国家可以出台措施,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休假制度,在保证不缩减休假天数的同时,在假期安排上给各行业一定的自由度,以期在总体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假期结构,从而使团体旅游达到相对的平稳,使各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将会有效地提升团体旅游的休闲性。

四、结束语

尽管现在的团体旅游模式与国家所倡导的休闲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旅游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旅游消费意识的转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旅游主模式的团体旅游将不断得到改善,健康、休闲的团体旅游新模式将成为中国旅游的新主体。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网站[EB/OL].www.gxta.gov.cn,[2007-7].

[2]唐志国.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37.

[3]山东省旅游局.国民休闲读本[Z].中国: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2011:4.

[4]山东省旅游局.国民休闲读本[Z].中国: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2011:8-9.

作者:王振林

休闲旅游产品发展论文 篇3:

对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考

【摘要】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闲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点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

【关键词】城市 休闲旅游 发展思路 城市文化 休闲产业

休闲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休闲旅游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也都逐渐得到深入展开。这其中,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是关注的热点之一,已有众多学者对其内涵、意义、市场定位、功能定位、产品体系、要素体系、运行机制等进行研究论证,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也应纳入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它对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对于尽快形成景区与城市“两条腿”走路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对于全面提升西部旅游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和社会开放度等都存在较大差距,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优势资源使西部旅游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也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注重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休闲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以及应精心规划打造城郊休闲旅游区,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构建“双链”结构,营造休闲氛围,精心规划城区休闲旅游区

1、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文化产业与休闲产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

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城市休闲旅游亦是如此。城市休闲旅游是城市旅游资源与城市文化资源、城市休闲旅游经营与城市文化经营、城市休闲旅游消费与城市文化消费的结合,城市文化既是城市休闲旅游开发的前提,又是城市休闲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休闲旅游的发展中,文化个性越鲜明、主题越突出、注入文化内容越多、荷载的文化附加值越高的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理应主导城区休闲旅游开发的总体走向,城市所拥有的独树一帜的文化环境、人文遗产资源、文化资本、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产品、文化氛围、建筑设施的外观风貌和文化设施等,应该成为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载体。为此,城区休闲旅游开发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把握城市文脉,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标记,每一座城市在它长期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中,都会逐渐积淀、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性,而这种独具的文化特性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因此,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切实加强人文内涵的开发,注重城市文化内容的策划和文化形象的设计,准确把握城市最具地方特色的文脉,强化文化载体整合包装,有效地集聚整合和利用那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把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融汇到休闲旅游产品中,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将城市文化力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休闲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让人们在休闲过程中感受当地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有韵味。城市文化作为城市休闲旅游开发的灵魂和精髓,是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品质和品味的象征,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应该渗透到城市休闲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并对其运作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寓城市特色文化于休闲娱乐项目之中,提升休闲娱乐项目的文化性,丰富游人文化体验

城市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往往是蕴藏在寻常街巷、旧坊民居、名阁古楼、园林胜迹等物化形态和地方戏剧、音乐、特色工艺品等艺术形态中,因此,在民居、古街区、古寺庙、古祠堂、古楼台亭阁、标志性建筑以及美食文化街,会展中心、体育中心、音乐广场、文化艺术广场、塑像广场、主题公园、娱乐中心,购物中心等所在的街区,应配套完善与街区文脉大相一致的娱乐休闲旅游项目,并与周边观光游乐景区(点)联运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向游人提供种类多样的组合产品。如在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街区,重修仿古商场,出售特色商品,让游人亲身体验古代购物情景,如保存有古舞榭歌台,则应利用开发为能提供听书、看戏、品茶的娱乐休闲场所,丰富游人的文化体验。

(3)城区休闲旅游的开发应与城市建设及城市旅游的发展统筹规划

首先,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物保护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休闲旅游开发的关系。历史是城市之根,在城市建设中,寻找城市的历史底蕴已成为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的着眼点,休闲旅游的开发必须要与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保护、修缮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能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古典建筑、文物古迹等,用文化来恢复城市的记忆,传承城市文脉,展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味。其次,要把城市建设与休闲旅游服务设施及景区(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休闲旅游协调发展、整体规划、步调一致、有机统一。注重构建有个性特色的城市景观,打造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的特色产品,展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在统筹规划中,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功能定位主题化、空间布局合理化和整体运作市场化,把存量做精,把增量做优,实现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市场张力和活力。

(4)发展旅游创意产业,促进城区旅游业的发展与科技、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产业要素在产业链的高端有机整合

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依托城区原有旅游元素的感知度、服务性和创意元素的新奇度、体验性,通过创意性的主题设定和动漫、动画形式,将街区静态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和动态活化,借助影视热点、文化艺术表演,旅游节庆活动与休闲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打造更多新的参与性、娱乐性、科普性、特色性的主题公园,进一步增强城区原有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并通过创意产业休闲化经营,用LOFT生活方式带动城区休闲旅游发展。

2、完善休闲娱乐设施,构建商业与休闲产业双链结构,促进商街休闲化

商业街区休闲化是城市休闲旅游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配套完善商街休闲娱乐服务设施,建设集商业服务与休闲服务两大主体功能于一体的游憩商业区,营造良好的购物休闲氛围,提升现代都市休闲娱乐功能,是加速商业街区休闲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促进商街休闲化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合理发展休闲娱乐项目,注重专业分工,优化产业格局

根据市民、游客出行率、出行频率、出行目的和对游憩类型、游憩设施的选择,合理发展休闲娱乐项目,并注意使之成为专业分工和一城一品(或几品)的产业格局,形成有机的上下游产品链、横向旅游产业体系和空间地域积聚,为城市居民和异地差旅公务员、游客提供地域集中;内容丰富的娱乐休闲产品。

(2)积极推进休闲娱乐业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群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促进生活方式休闲化

按照市场运作方式,组合、优化配置资源,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休闲娱乐企业集团,实现休闲娱乐业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群化、现代化、国际化,创造良好的休闲娱乐氛围、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和高尚的休闲娱乐文化,促进商街娱乐休闲化,为市民创造一种愉快的休闲生活方式,为异地游客提供一种舒心的休闲体验。

(3)融休闲娱乐于商街,精心规划“特色街区”

针对不同社区、不同社群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异地游客的不同市场需求,通过已有的街区的更新与积累、历史沉淀街区的规划开发与积聚、全新街区的开发规划与积聚等方法,建设集观光、休闲、餐饮、文化、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街区;业态集中,独具特色的主题型街区,多功能的文化产业园;不同模式的复古型休闲娱乐街、古玩街、美食街、历史文化街,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种公园、动植物园和歌舞娱乐、洗浴按摩、美容美发、吧馆休闲等室内外休闲娱乐场所,开发康乐型、保健型、娱乐游憩型、文化艺术型、社会交往型、追求时尚型等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并将各项休闲娱乐项目广泛渗透在酒店业、餐饮业、社区物业、景区景点中,加速造成集休闲、娱乐、购物、文化、美食为一体的中央娱乐区和众多的次中心娱乐区,为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体育旅游、保健旅游、文化旅游者及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活动。

(4)促进商业街区功能转型,实现购物与休闲的结合

准确把握商业街区休闲旅游的市场规律,遵循环境适当性、建筑适当性、经济适当性和文化适当性的原则,依据休闲理念,在大型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地方特色商品商业街、古玩商业街、文化艺术品商业街、大型超市等所在的繁华商业街区,配置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将休闲与购物、娱乐、餐饮、康体结合起来,促进传统的以商务活动为主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向面向旅游者(兼具当地游憩者)、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的城市游憩商业区转变。繁华的商业街向以当地居民和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为导向的商业休闲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购物与休闲的结合。

二、突出“山水”特色,注重休闲体验,精心打造城郊休闲旅游区

1、近郊乡情体验与娱乐休闲化

城市近效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城市功能与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较好,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发展。然而近效休闲旅游开发总体上仍属于城市旅游开发发展范围,其开发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其他专项规划协调一致。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遵循“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开发理念,旅游项目体现生态性

近效休闲旅游开发应遵循“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开发理念,以城乡一体化结构为核心,以娱乐休闲化为方向,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为根本目标,可采取沿路开发型、景区组团型、旅游小镇型、主题公园型,观光农业型、农业庄园型和度假区型等开发方法,重点开发一些能体现民俗文化性、生态性特征的娱乐、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2)实施绿色开发,打造“真品”和“精品”

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实施综合开发导向模式(既强调旅游经济高效益,又把生态保护作为主导因素,贯穿于开发的全过程)、综合投入开发模式(强调资源、资金、知识综合开发投入)和循环开发过程模式(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监测4个环节循环相扣),实施绿色开发,科学安排活动范围、方式和线路,严格控制客流量,确保资源开发规模与市场发展速度、区域生态环境相适应,把休闲旅游活动规模严格控制在近效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生态环境潜在承载力和心理承载力所能容许的范围内,杜绝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开发倾向,保护旅游景区(点)的原生韵味,促进自然美的溶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结合,把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提供给市民和游客。

(3)强化乡村景观意境,满足游客情境体验

强化乡村景观意境(如乡村文化意境、水乡意境、农耕意境等),近郊休闲旅游的开发,应注意乡村生活回归取向、乡村农耕体验回归取向和田园风光回归取向,强化乡村景观意境(如乡村文化意境、水乡意境、农耕意境等),通过了解农村生活、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民风等、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和民俗节庆、制作农家美食、开展垂钓和摘果等、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等,体现亲知、亲行或亲情体验,展现乡土风情和田园诗韵,创造乡情、吸引都市游客。

(4)重点开发6类休闲旅游产品

观赏休闲类产品:观光农业园,乡村建筑小品园,乡村娱乐,乡村集贸,现代农业示范园,盆景花卉奇葩园,蔬菜瓜果观赏园,珍稀树木观赏园,科普植物观赏园,食用菌养殖园,珍稀树种观赏园等。亲水休闲类产品:具有康复疗养保健的温泉休闲产品;具有洗浴、游泳、健身功能的冷泉休闲产品;具有娱乐功能的亲水乐园产品;具有城市时尚气息的山水酒吧等,将传统的个别性的休闲项目与沐浴、桑拿、按摩、药浴、游泳、娱乐等结合起来,形成以休闲产业链与康复疗养产业链双链结构为核心,以会议、会展、体育、娱乐、购物、观光为辅的大型亲水休闲产业聚集区。郊野运动休闲类产品:坡地滑草、高尔夫球场、训练营(基地)、定向越野、急速滑道、野战游戏等。消遣娱乐类产品:原生态歌舞表演、民俗文化表演、野外实景戏表演(以山水为舞台,使用实景道具)等。野趣游乐类产品:生态乐园、景观迷宫、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郊野公园类产品:综合性公园、娱乐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景观浓缩园、科普园等。

2、远郊山水体验与养生休闲化

远郊应以山水为基础,以康体养生为目的,以休闲娱乐为手段,重点发展山地休闲旅游。

(1)依托“山水”资源,展示自然野趣

山地休闲旅游是一种内容广泛、综合性强、选择面广、自我调节度好的旅游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开发融观赏山水风光、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山野生活、享受休闲度假的山地休闲旅游产品,应该在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旅游者兴趣及其需求和旅游地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容纳能力的前提下,从审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创意性的角度出发,采用参与互动和情境体验的手法,充分展示山水休闲的魅力,让游客在空气清新、幽静舒适的山水环境中,领略山野情趣,细品山水画卷,尽情地享受美的愉悦。

(2)实施多元化产品开发策略,突出产品的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

远郊山地休闲旅游是人们双休日、节假日、年假期和带薪旅游的首选项目,这些旅游者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年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所以,远郊山地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如针对离退休人员应该多提供生态养生、山野餐饮、观赏、休闲、文化娱乐等产品。而对于中青年人来说,则以山野运动、野趣游乐、山水观光、生态养生等活动为宜,产品主题要鲜明,格调品位要高,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要强。不过,无论为何种游客提供何种产品,首先必须对远郊山地旅游景区进行认真的资源分析、市场分析(特别是产品的弹性与游客的产品选择偏好)和产品分析(特别是产品创新),然后进行形象策划(主要是主题定位、形象包装和主题体系的建设)和市场开发(确定重点客源市场,制定市场开发的策略和规划),提升产品的地域组织度、类型组合度和区域优势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3)重点开发4类产品

山水观光休闲类产品:以峰林、溪流、瀑布、峡谷等山水景观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打造亲水赏山等休闲产品;山野餐饮类产品:如山水酒吧、生态大棚餐厅、山珍野味品尝屋等;生态养生类产品:负离子呼吸区、生态阳光浴、森林浴、雾浴、野营、垂钓、时尚运动等;山野运动类产品:如登山、攀岩、溯溪、越野、远足、“野战”、山地穿越、山泉浴、漂流、拓展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王迪云、夏艳玲、李若梅: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7(11).

[2] 李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1).

[3] 王京传:城市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开发[N].中国旅游报,2005-6-10.

[4] 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田金霞

上一篇:计划生育机制管理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