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乡村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乡村休闲产业承载着城市带动乡村、扶持弱质产业和贫困地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与社会功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旅游规划乡村休闲农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旅游规划乡村休闲农业论文 篇1:

乡村旅游视角下休闲农业体系规划策略研究

摘  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结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以休闲旅游为目的,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多产业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价值、建设美丽乡村健康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规划;策略;衡阳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衡阳农业与休闲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研究”(2018B00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以衡阳市为例”(19C0273)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总体布局,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扩大农村非农业就业和农业增长空间。从概念界定来看,乡村旅游规划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都是通过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和农产品等多项资源优势,进行休闲游憩等服务业的策划与开发,通过强化游客的参与机会,刺激农村绿色产业集聚和体验型经济扩展,并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乡村旅游的规划过程与休闲农业的产业路径高度契合,乡村旅游热的兴起与发展能够丰富农业生产多元化经营,促进村民增产增收,同时也为休闲农业面临的多种现实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具体的规划路径。

一、衡阳市休闲农业现状

在《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5)》的战略布局中,衡阳市休闲产业划为京广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发展方向定位为:着力打造临近粤港澳地区度假胜地的优势产业带。整个衡阳市休闲产业布局分为三个方向:(一)依托南岳衡山、蔡伦竹海等自然风景区发展景区观光、生态养生、养老度假型休闲农业;(二)依托船山書院、蔡伦造纸等历史文化,发展文化认知型休闲农业;(三)依托云雾茶、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在上位规划的统筹指导下,以及近些年衡阳市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衡阳市休闲农业经过不断发展,现已从自发形成的初期乡镇企业,步入到政府指导下的规范化、规模化经营阶段,并逐步形成具有休闲度假、观光观赏、互动体验、农耕文化及民俗体验等多种类型的产业维形。

二、衡阳市资源与特点分析

(一)农业资源丰富

衡阳地处湖南省中南部,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随着农业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衡阳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畜禽、油料、蔬菜、林木、茶叶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和以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和休闲农业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衡阳秀丽的山川、丰富的植被、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为衡阳描绘出了山青、水绿、林盛的“潇湘”风光长轴画卷,为衡阳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二)文化底蕴深厚

衡阳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祁东的渔鼓、祁剧,衡东的土菜节、花鼓戏、剪纸、常宁的雕刻、版画,耒阳的造纸术、农耕习俗等民间文化。而石鼓书院则开创了湖湘文化之先河,湘西草堂船山文化源远流长,南岳衡山佛道儒“三教合一”,同尊共荣,香火鼎盛,是享誉海内外的宗教文化圣地。还有戎马一生的罗荣桓故居红色文化,所有这些,形成了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宗教之旅、休闲度假之旅等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引导不力,市场定位盲目

休闲农业作为集生产、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兴业态,对生态环境、产业特色、交通区位具有优势性要求,而现有的衡阳“十三五”农业规划无法满足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城镇休闲农庄的开发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产业集聚规模、空间布局、功能配置、景观规划不尽合理,其结果就是休闲农庄市场定位不准确,建设风貌“乡味”不浓,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发展重点不突出,同质化严重,供给结构性矛盾影响了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2.空间布局失效,缺乏休闲农业拳头品牌

从产业布局来看,虽然农业基地面积逐年增加,但尚未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还没有出现类似安化黑茶、东江鱼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拳头品牌,缺乏核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休闲农业品牌;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仍然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同类产品品牌较多较杂,如衡阳有茶叶品牌10多个,粮食品牌70多个,茶油品牌20多个,但是能代表衡阳相关产品形象的品牌很少。

3.产业融合程度低,休闲农庄发展动力不足

依托农业、农村、农耕文化拓展乡村旅游功能不深,一、二、三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叠加产出效应低;经营主体之间合作意识不强,单打独斗情况较为普遍,孤园求变较多,集聚发展效应较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不够紧密,没有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多功能复合性。

三、衡阳市休闲农业规划体系构建策略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规划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部分。一是休闲农业资源的调查与分类,这是休闲农业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二是休闲农业产品的设计,这其中包括商品、旅游服务等,这是规划的目的,更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着力点。因此,休闲农业规划体系的构建可分为“面、点、线”三个维度。第一个是 “面”,根据产业和区位优势,规划休闲产业要素空间布局,重点培育休闲农业示范县区;第二个是“点”,即创建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重点拓展休闲农业产品产业链延伸;第三个是“线”,依托区域经济理论以及出游空间模型规划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一) 衡阳市休闲产业要素战略布局

基于衡阳各区域产业优势、生态特征、交通区位、文化特色等优势,将衡阳休闲农业规划为“一心一区两带”的产业布局(如图1)。“一心”即“环城郊”都市休闲农业核心;“一区”即大南岳休闲农业区;“三带”即衡阳县祁东县人文+生态农业带、衡东县耒阳市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产业带、常宁市衡南县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带。乡村旅游线路的规划既要考虑到资源和农产品的合理布局和有效配置,也要考虑消费者出游的一般规律。目前国际上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路径分为进入路径、游憩路径和返回路径三种。基于衡阳市休闲产业战略规划布局,衡阳市乡村旅游线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坎贝尔模型,并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分为市区周边放射状扩散设施、区域性非线性度假群组和沿公路零散分布服务点三个类型,具体线路设计如图2所示。

1.“环城郊”都市休闲农业核心

本区含雁城记忆游览区、“都市周末”休闲游览区。本区系衡阳市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龙头”,地域上环绕市区周边,以雨母山风情区和茶山坳特色小镇为双核,依托湘江、耒水、蒸水沿岸以及城郊生态田园风光着力打造都市休闲农业核心优势产业带,重点发展自然科普教育型、参与体验型、创意科技型以及养生养老等康养型休闲农业。

2.大南岳休闲农业区

以南岳衡山景区为核心,以花果山为依托,为旅客提供体验宗教文化、原始次森林、观光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场所。突出发展萱州古民居、优美的乡村景观和农产品种植基地,将宗教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打造南岳衡山旅游后援服务基地。

3.衡阳县祁东县人文+生态农业带

以岣嵝峰森林公园为核心,依托衡阳县人文景观以及祁东黄花菜生态农业资源优势,挖掘名人故里与名胜古镇,打造集名人故里、农业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区农业带。

4.衡东县耒阳市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带

以蔡伦竹海为主要依托,规划黄市镇、淝田镇连片区域,突显“农耕”与“世外桃源”建设风貌;以罗荣桓故居景点为基础,突出“红色故里”建设风貌;以新塘土菜、洣江水上乐园为内容,构筑以红色人文景观、特色餐饮、乡村度假等多功能的休闲产业带。

5.常宁市衡南县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带

以银杏公园为核心,开发宝盖、江口、花桥等镇,突出“中药材”“休闲农业”“户外拓展”, 利用莲湖湾水域及周边宜垦山地,创建生态湿地科普园,重點开发梦东方国际旅游度假区传承湖湘文化,以西江为纽带,连接天堂山和印山,辐射塔山瑶族乡、庙前镇部分村,结合西江漂流、印山文化、工矿文化等元素,打造一个生态农业+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休闲农业产品产业链延伸

笔者认为,休闲农业产品是指休闲农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线路和服务的总和,是满足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情、奇全方位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商品。休闲农业产品设计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通过规划、设计、实施更新换代。农业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深度产业融合才是乡村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在客观分析外部和自身资源特点后,以特色产业为设计要素,以生产生活空间为乡村旅游活动的载体,按照产业特色开发对应乡村旅游商品序列,生成衡阳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融合体系(如表1)。此表中的产业链,以乡村旅游作为载体全方位呈现产业价值,产业作为旅游的元素贯穿始终。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通过乡村旅游活动呈现,产品、服务以旅游接待的形式输出。因此,可深度拓展衡阳市休闲农业产品产业链,并逐步形成旅游观光、研学基地、互动体验、科普教育、康养禅修、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品。

四、结语

本文以衡阳市休闲农业产业规划为例,从乡村旅游视角提出构建休闲农业规划体系策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打造特色休闲农业产品,提升拳头品牌形象,各县区要根据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布局,科学定位。二是在业态的发展上,必须大力推进产业融合,构建丰富的休闲农业产品体系,开发多层次复合型主体项目,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并以此不断反馈规划与建设,从而保证衡阳市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7—2025)》的通知.[EB/OL].http://www.hnagri.gov.cn/web/hnagrizw/9681/9691/content_301296.html.

[2]徐珊.北京市农业园区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张威涛.基于乡村绿道构建休闲农业功能性空间网络的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4):56-59.

作者简介:

罗吉,硕士,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景观。

王英,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作者:罗吉 王英

旅游规划乡村休闲农业论文 篇2: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乡村休闲经济研究

摘 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乡村休闲产业承载着城市带动乡村、扶持弱质产业和贫困地区、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与社会功能。我国是乡村休闲资源大国,应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休闲体验经济的发展前景,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全面推进休闲与农林牧副渔业的产业融合,着力把乡村休闲产业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扶贫开发的新支点、城市扩大内需的新热点。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乡村休闲经济;研究

乡村休闲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观光、度假、娱乐及乡土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休闲形式。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不仅是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扩大城市休闲供给、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平台。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乡村休闲产业承载着城市带动乡村、扶持弱质产业和贫困地区、促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经济与社会功能。中国是乡村休闲资源大国,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全局,通过战略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促进乡村休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乡村休闲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1.乡村休闲产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弥补农业弱质性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表明,物质经济由于受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其附加值和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就农业来说,如果仅仅局限于生产粮食的传统功能,其附加值和发展空间将日益狭窄,农业的弱质性难有大的改观。农业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跳出单一的“一产农业”(物质农业),发展“三产农业”(体验农业),谋求物质经济与审美体验经济的产业融合。乡村休闲产业作为集物质农业与体验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既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休闲产业门类,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的融合。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业的体验经济附加值将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农林牧副渔业的体验经济收入甚至会远远高于产品经济的收入。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作为体验经济的钓鱼业产值已大大高于作为第一产业的传统渔业。1988年美国钓鱼业的经济收入高达300多亿美元,而同年其传统渔业的产值仅为24亿美元①。法国许多葡萄园的体验经济收入也明显大于产品经济收入。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农耕文明悠久历史,地理环境差异极大,生态多样性特征突出,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可供产业化开发的乡村生态休闲资源和文化休闲资源均极为丰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和乡村的体验价值将日益提升,乡村休闲产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体验经济将为我国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乡村休闲产业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文化战略。所谓经济发展的文化战略,就是用文化发展经济。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局和战略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的文化转向,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带动和文化支撑。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建造一个连接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②,推动经济增长从物质空间向文化空间转移,由物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用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的文化战略成为西方后工业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许多工业衰败的城市通过文化战略的成功实施得以振兴和繁荣。实践证明,发展经济的文化战略不仅适用于西方也适用于东方,不仅适用于城市也适用于农村。日本和我国台湾省把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手段进行战略定位。这种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就是利用乡村的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体验经济的战略。

3.乡村休闲产业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平台和切入点。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国内外休闲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休闲产业以其综合性、关联性和较高的乘数效应在城乡统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休闲消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形式、新渠道。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有助于农村振兴和农民脱困,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土特色文化传承。乡村休闲产业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休闲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了解并且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增强城乡居民和决策部门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城市来说,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有利于丰富完善休闲产品体系,增加休闲供给,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乡村文化审美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乡村休闲不仅是城市休闲供给的重要补充,而且已经和正在成为日益重要的休闲门类。尤其是环城市乡村休闲产业带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休闲品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陶冶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总之,乡村休闲产业是文化经济时代日益重要、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切实提高对乡村休闲产业的认识,高度重视农业和乡村审美体验功能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发展前景,大力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区域发展战略、国土开发战略、城乡建设规划等各个层次的战略与规划中充分体现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乡村休闲经济的产业统筹

就休闲经济来说,产业统筹包括休闲供给与休闲需求的统筹,农业多功能的统筹,以及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统筹。

(一)休闲消费力与休闲生产力的统筹

休闲消费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居民是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群体。一方面乡村休闲产业要围绕城市居民休闲需要提供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则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把乡村休闲导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使乡村休闲成为其休闲活动的重要选项。

1.围绕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扩大有效休闲供给。有效供给产生需求,就乡村休闲产业而言,供给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产品与服务与城市居民休闲需要的匹配与对接。要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心理,开发休闲产品与休闲服务。一是突出乡土特色。乡土特色是乡村休闲产业带核心竞争力。恋木亲土、回归自然,到农村和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生态之根和文化之根,是长期生活在水泥森林的城市居民乡村休闲的心理动力和精神诉求。乡村休闲产业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市场需求,在项目开发和经营中坚持“三乡三土”③原则,着力打造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乡土特色,包括乡村文化特色和乡村生态特色。二是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要打好文化牌,把休闲与文化的融合作为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着力点。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除了欣赏和体验乡村的自然风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体验乡村特有的文化。要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围绕休闲做文化,做好文化促休闲。加大文化发掘、文化解读、文化推介和休闲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魅”力度,提升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乡村休闲产业聚集区。三是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在山水资源丰富的山区丘陵地区,要做好“靠山吃山、靠山吃山”的文章,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山乡、水乡休闲旅游。在平原农区,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要围绕生产做休闲,在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中嫁接休闲体验功能,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在城市郊区及郊县,要着力打造环城市休闲产业带。城市郊区和郊县是城市居民周末或小长假短途休闲出行的重要选择,应把郊区郊县作为现阶段乡村休闲产业开发的重点区域。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城市周围规划建设永久性绿带④,抑制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在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的同时,确保环城市休闲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四是重视创意策划,加大产品和业态创新。要丰富和拓展乡村休闲产业的内容,提升乡村休闲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休闲产业的升级换代。

2.积极引导和培育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一是要通过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引导城市居民尤其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到乡村休闲。大量事实表明,一些人出问题往往与八小时之外的不健康的休闲娱乐生活有关。城市中一些充斥黄赌毒的休闲场所是诱人误入歧途的重要因素。乡村休闲活动则具有生态与精神的双重保健功能,有利于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二是把乡村休闲纳入政府扶贫计划,以休闲消费反哺农村。一方面,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休闲旅游项目,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和引导城市居民到老区和贫困地区进行休闲消费。三是把乡村休闲产业项目纳入热点旅游线路。采取行政协调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促成乡村休闲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姻。城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休闲产业发展中认真贯彻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帮助和扶持乡村休闲产业的使命感,积极进行产业辅导和组织协调,把符合条件的乡村休闲产业项目纳入热点旅游线路。

(二)农业的多功能统筹

农业的多功能包括农业的生物生产功能、工业原料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审美体验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乡村休闲产业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农业多功能的统筹协调。所谓农业的多功能统筹,就是正确处理农业多功能的关系,统筹协调农林牧副渔业的一产属性与二、三产属性的关系,在保障生物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对农业进行多价值开发,提升其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1.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业审美体验功能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发展前景,把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作为兴农惠农的重大战略产业来抓。乡村休闲产业是对乡村和农业所具有的审美体验功能的开发。其核心是在农业的物质生产功能基础上嫁接和延伸审美体验功能。如上所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结构的升级,满足消费者基本功能需求的产品的附加值将逐步走低,发展空间日益缩小,而满足精神需求的体验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则逐步走高,发展空间日益广阔。农业和农村如果仅仅停留在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的产业链低端,永远难以脱贫致富。必须在生产食物的同时,努力向高附加值的体验产业延伸,在生产满足功能消费的物质产品的同时,生产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体验产品,才能使农村经济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跨越,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民的增产增收。

2.正确处理物质生产与体验经济的关系。在基本农田和粮食核心产区,要把农业的粮食生产功能放在首要地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因休闲产业开发而下降。在山坡、林地、滩涂等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地方,要把休闲体验功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产业优势和悠久历史传统的地区(例如传统花卉之乡鄢陵等)要实行一定程度的灵活政策,鼓励和支持这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在休闲需求旺盛、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的环都市郊县也应实行与农村腹地有所不同的差别化政策。

(三)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统筹

乡村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是吸引休闲消费者的核心吸引物,也是乡村休闲产业的资源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乡村休闲资源就越珍贵。为此,必须树立高度的生态意识和文化自觉,重视保护乡村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防止在休闲产业开发、城市化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对于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破坏。

1.重视文化休闲资源保护。一是在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过程重视中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严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二是重视发掘整理和保护民间民俗文化。对全省乡村休闲文化资源进行摸底普查,登记造册。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文化政府进行抢救性的研究和整理,做好文化传人的遴选培养工作。三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多样性。四要在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古民居和以古民居为主体的村落保护。五要重视民间戏曲文化的保护,要把民间剧种列入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六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培育乡村文化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与传播者。

2.重视生态休闲资源保护。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带建设。二是重视荒野资源的保护,荒野资源是重要的休闲资源,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荒凉原生的东西越受人们重视和青睐。应该着眼于生态和文化双重考量加强保护。三是加强河流湖泊水库等水资源保护。四是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乡村休闲资源。五是加强乡村环境治理。一方面要治理农村自身的污染源,另一方面要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三、乡村休闲经济的管理统筹

乡村休闲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其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协调统筹。在产业起步阶段,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乡村休闲产业以农户为主,涉及部门与行业的众多、农户经济实力的底下、以及管理、技术、信息的局限性都使其迫切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

加强政府对乡村休闲产业的统筹协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能统筹,实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为确保乡村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成立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发改委、农业、旅游、财政、建设、林业、水利、卫生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标准制定、项目评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二是重视政策法规的协调统一,避免政出多门,打架撞车。认真清理阻碍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地方法规,为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对乡村休闲产业的支持力度。除了规定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一并适用于乡村休闲产业外,还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支持这一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城乡一体化的休闲产业基础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加强通往乡村休闲目的地的干线公路、乡村道路的建设。加强包括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以及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推动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其职责是“规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为会员提供优质、高效、专业化的服务,建立起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促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各地应与国家级协会相衔接,尽快成立地方分会。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其参与面,除农业和旅游主管部门之外,应广泛吸收与乡村休闲产业密切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加入,充分发挥该协会在促进乡村休闲产业中的行业指导作用。五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构建休闲产业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及相关部门帮扶乡村休闲产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加强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协调、行业统筹和城乡对接。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农林牧副渔业的产业融合,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努力把乡村休闲产业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经济落后地区扶贫开发的新支点,城市扩大内需的新热点。

注释

①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旅游学刊2007第8期。

②Sharon Zukin著,张廷全等译:《城市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2页。

③“三乡”即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三土”包括本土资源、本土特色、本土体验,参考孙明泉著:《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8—160页。

④英国早在1938年就颁布了大伦敦环城绿带保护法,确定在伦敦市周围保留2000KM2的环城绿带用地,规定不准建设工厂和住宅。国土面积极为狭小的新加坡也非常重视城市之间绿带的规划与建设,参见张捷等:《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王景全

旅游规划乡村休闲农业论文 篇3:

略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摘要: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一朵奇葩及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科学决策;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休闲

一、休闲旅游与乡村休闲旅游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及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缘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消费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前,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乡村自然风光游,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参与型乡村旅游,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

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科学决策

我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发挥引导、推动作用。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涉及饮食、住宿、娱乐、交通、文化、商业等诸多部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禀赋和品质是旅游竞争力研究中的焦点并决定着旅游业的规模与质量。旅游业一般利用的是公共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和利用,如果其损耗速率超越自然或人为的更新速率,那么将严重破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的原则,在相关部门、专家和乡村利益相关者充分评估后才能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否则不仅不会取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原生态破坏等,从而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种类多样,有着风格各异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各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进行合理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当地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新亮点,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重游率,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建立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淳朴乡村风情的休闲农庄,让游客体验农家饭、农家景和农家院;在湖区要发挥水资源优势,开发垂钓、竹筏等旅游项目,养殖水产,让游客尽情享受山水、品味海鲜;在农产品种植广的平原地带发展园区经济,发展观光农业,让游客们在采摘果蔬中尽享劳动情趣等。总之,乡村旅游目的地要改变产品和项目雷同化、内容和吸引物单调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服务,满足市场选择的个性化需求。

(三)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与其他地区的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另外,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本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把握好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明确各旅游区的发展重点,做到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息息相关的,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到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来。

(四)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

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突出地域特色文化,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这样有助于避免旅游开发的产品特色少、雷同性多的现象。我们认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使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乡村文化,有利于满足游人的不同需求,也就提升了旅游品牌的效应,最终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休闲。另外,在注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的同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创新意识,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业体系发展不成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扶持政策、资金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当地政府首先应该按照国家在对乡村旅游质量、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制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点标准,打造系列特色示范园区,加强行业培训、规范协会运作、开展星级评定、推动质量升级,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其次,政府在整合乡村土地资源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征用土地补偿制度,协调好与村民的利益分配关系。

(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完备的基础设施,这包括道路、交通、住宿、通信等多方面,因此我们在论证开发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有效投入及合理使用,政府应该起主要的引导作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推行股份制和多种形式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引导村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乡村旅游。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将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及其他帮扶政策结合起来,将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奠定资金基础。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敢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导中介组织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和信托融资服务,推行土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权益抵押、动产抵押等担保形式,通过土地使用、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有地方优质的服务做保障外,宣传力度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宣传效果好了,势必会吸引周边城市和乡村的消费者来此休闲度假。做宣传需要精心的策划,除了对内做好宣传外,我们还要加强与省内外各大媒体的合作,通过专业人士制作宣传短片,编辑风景画册或刻录宣传光盘等方式进行地方乡村休闲旅游的宣传,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开展节庆活动的形式,向外界推销我们的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展示本地方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铸造优质品牌。

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意义

(一)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发展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可以改变乡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调整农业布局,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同时,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能增加农业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另外,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财政收入。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改革日益深入,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各地农村都出现了大量需要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城乡流动人口增加,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城乡稳定的隐患。而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对劳动力的能力较强,需要大量的基础服务人员,并且从业门槛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在当地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这将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就业和生存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城乡的稳定和谐。

(三)改善乡村民风,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塑造农村新文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农村,农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悠久历史。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农民相对落后的文化素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仍然存在,农村新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根本性。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但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还可以促进城乡交流。游客将城市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乡村,使村民接受现代化意识和生活习俗的熏陶,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消除封建残余思想,改变以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文明的行为。同时,还能为农村带来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扩展村民的人际关系,促进村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高,从而塑造新的文明乡风。

(四)有利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了向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休闲消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必然会加速当地道路交通、村庄绿化、农田水利、景观建设、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得乡村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也会完善乡村的文化、体育、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整体建设的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对接,缩小城乡差距。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适度原则,因地制宜,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投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刘邦凡,张向前.论农村休闲经济的开发与城郊休闲经济的发展[J].经济纵横,2008(08).

[2]王晶亮.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作用和意义[J].安徽农学通报,2009(11).

[3]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4]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5]刘邦凡,施永福,王宏禹.基于PEST框架的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03).

[6]刘邦凡,王金华,周海娟.试论我国城市河湖的休闲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0(04).

[7]刘邦凡.关注休闲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J].生产力研究,2007(16).

[8]李继峰.休闲旅游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9]刘邦凡,刘丽波.从休闲文化看人的全面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8(10).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下的河北省休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302004;负责人:刘邦凡)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2BJY005;负责人:刘邦凡)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刘邦凡、王静,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李明达,秦皇岛市卫生学校)

作者:刘邦凡 李明达 王静

上一篇:行业职业道德中职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中专学校中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