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2024-04-24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精选9篇)

篇1: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的古代先哲早就提出了乐教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正身形、广教化、美风俗”。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为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只有三者互动,才能真正落实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六方面把握好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正美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专才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尽快摒弃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2、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收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所谓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音乐教育理论与音乐实践方面的素质。所谓业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辅导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以及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些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音乐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目前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他们在学校学的是很专的声乐、钢琴、作曲等,作为一位公共音乐教师就必须拓宽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知识面,不断提高音乐修养与文化水平,从各方面知识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惟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以良好的基本功、精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支持,并由此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热情和浓厚兴趣。

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确保音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3、调整课程结构

要把人文艺术课纳入正式教学计划,扩大选修课范围,增加选修课内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选修辅修专业。教育部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在前要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

”普通高校应在现有选修课基础上,开设“合唱艺术”、“管弦乐演奏”、“艺术与审美修养”等多种艺术类课程;也可考虑将一至两门音乐类课程设为必选课或必修课,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动者。

目前有些音乐课程在内容上接近、交叉乃至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另外,音乐课程的设置或多或少往往不是由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的科学和合理。

因此,普通高校应“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网络技术和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深化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4、置备必要的音乐教学设备,真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必要的教学设备,音乐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音乐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音乐教学得以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少院校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偏少,教学设备缺乏。因而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教师应付教、学生凑合学的不良现象,教学效果根本无从谈起。实际上,作为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公共音乐课,所必需的教学设备不是很多,开销也不是很大,这里主要有一个舍得舍不得的问题,说重点儿其实就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5、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备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尽职尽责;同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类协会等组织给予积极帮助、指导和扶持,校内多活动,校外多交流,让活动积极有序,努力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水平和表演能力。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影响形成的学生素质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有条件的地方应多请一些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到校演出和讲学,举办不同形式的报告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要通过广播、书报栏、音乐沙龙等形式,选择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魅力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中领略音乐作品不同的美,通过多听、多看、多练、多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节日等,以艺术类社团为龙头,经常开展一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既严肃高雅又情趣新颖、能够吸引多数学生参加的音乐活动,增加学生音乐审美的实践机会,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

6、音乐素质教育应走普及之路

音乐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的专业培训教育,应该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的均等性及音乐文化素质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二、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大学生非常渴望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渴望艺术的陶冶,渴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探索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之路,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2: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形成到现今的普及,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使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模式及功能更趋向国际化。

[关键词]形成;发展;改革;多功能;多元化;研究型

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开设音乐课,进行音乐教育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任何根据。之所以这样认为是他们没有对这门学科去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关注。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学习这门学科。

一、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形成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早在五四时期就在北大由蔡元培校长发起了。当时成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并强调应把美育教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规划了一幅全民艺术教育的蓝图。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天华、肖友梅都曾先后在北大执教。而清华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建校初期也开始了音乐教育,成立了中乐部、西乐部,逐渐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普通音乐教育,1946年还成立了音乐室。这一方面为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也带动了音乐教育的国民普及。

二、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发展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早期只有极少一部分在学校开设,发展比较缓慢。确切地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这时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有两种功能:首先,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开设普及性艺术类课程,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开设课程王要是音乐赏析及音乐基础知识。另外与学校艺术团挂钩,为学校艺术团进行专业性指导与教学;面向全校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指导和服务。

三、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改革

到了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又有一大批普通高等院校大力度地发展音乐教育。这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及教法、硬件设施等全面发展。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了改革的领跑者。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发展。北京大学重新成立了艺术系。这次改革增加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学术研究功能。学校除了音乐普及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又积极培养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要达到较高要求;并使他们最终通过对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种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它具有多元化,多功能;它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结合我国现时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这是通过研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进行再研究,使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改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在很多大学都有开展。他们把学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学校的艺术团相结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样走在了前面,清华的学生艺术团非常丰富,有军乐队、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键盘队、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国际标准舞队、美术队共11支队伍,吸引了数百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参加艺术团活动,现规模为800余人,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高雅的艺术氛围。而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他们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使北京大学艺术具有迈向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这些改革证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经从高校音乐普及渐渐过渡到多种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型教育。这与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同时也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多维化发展。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普及性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实践和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研究来拓宽知识面,更好地把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起来。让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丰富,使其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在模式及功能的转化上吸引学生,更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硬件配备。这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很重视。他们建立艺术教育专用教学楼。在北京大学、在东北大学都有专门的艺术大楼。尤其北京大学还设有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募集国内外各门类艺术和艺术学的图书音像资料。现今我国很多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的发展音乐教育;他们的发展必将带动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更广泛的普及。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为学生带来新鲜的血液。据统计,学生每年选修各类音乐课达到学生总数的50%以上。与课余社团活动相结合,参与的学生能够达到90%。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各高校的普及应更快;实现音乐教育的教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研究国际化;真真正正地做到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滕青.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与提高[J].艺术百家,(03):170-172.

篇3: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据目前国内调研情况看,从我国目前音乐素质教育的总体状态分析,在开展实施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高校中,将音乐会作为一种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极其罕见的。但近年我国个别高校不仅逐渐具备开展高水平普及性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表演团队等基本条件,而且愿意把音乐会形式融入针对普通大学生甚至社会公众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2012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二批上线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便是一例,它很快成为网友评论参与程度较高的12门课程之一。何平教授还有意识地总结了自己建设课程的一些经验,认为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有理论、有历史、有欣赏;形式上要有可听性、亲切感、现场感;教学上不照本宣科。

另一个典型的实践便是2014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推出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该课程从表演、讲解、录制三大课程团队建设到改革选课模式,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音乐会系列备选课程,赋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一则将音乐会变为一种课程形式,不仅能教育课堂现场的学生和观众,而且可以录制下来成为社会共享资源。二则既有的实践也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上海市乃至全国其他高校没有这样做,一则可能是没有这个理念,二则可能是没有这个能力。就后者而言,实施该课程的教育改革难度极大,至少需要三个教学团队相互配合:(1)比较专业的音乐表演团队;(2)较高水平的主讲团队;(3)前期策划、课程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团队。

二、音乐会课程的主要目的

(1)核心概念。(1)所谓“音乐素质”,是指学生个体可以进行一般音乐鉴赏或音乐实践的内在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处于可以进一步升华为音乐专业技能的萌芽状态,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凸显艺术素养的精神关照,对学生个体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潜在的催化作用。因此,针对普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出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的特点。(2)所谓“音乐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主体和主导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它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教育融合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形式,在艺术教育中传递浓厚的人文关怀。(3)所谓“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立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寻求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提高课程实践的有效性为重点、音乐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互补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集中探索音乐会作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条件和作用。

(2)课程目标。“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目标主要有两个:(1)探索实现课程目标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目标一致的有效途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应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探索课程创新模式即应以学生为本。构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第一步是发现那些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力、效率等方面的具体方法;其次才是从这些方法中提炼既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又符合现代社会“立德树人”要求的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2)构建兼具上海市地域特点和市属普通高校特色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生长出来的,音乐素质教育也是如此。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想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就应当立足于上海大学自身的特色,依托上海市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资源,建构可推广的课程创新模式。

三、音乐会课程实施的情况

(1)课程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实施,都不可能由哪一位甚至某一类专业教师独立完成,需要建立优秀的团队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从课程分工上来看,有表演团队、讲解团队、录制团队。从成员来源上看,有校内人员、校外人员,或专业教师、专业学生。选择表演人员,严格而不苛刻,有分别地对待。本校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是表演团队的基本力量,校外人员是补充力量。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适当放宽条件,具有准专业以上演奏水准的非音乐专业学生,也可以加入课堂教学表演团队。讲解人员一般由音乐理论功底扎实和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当。校内讲解教师事先进行统一培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明确讲解的内容和方式。外请专业教师,由教改负责人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表明课程设置的缘由和意义、希望讲授的内容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本次课程改革外请教师虽然风格各异,但其所授内容以及上课的方式基本符合课程的预设,有的外请专业教师水平很高,上课的把握尺度和效果超过了预期。录制团队,主要负责策划及录音录像和后期制作等课程后勤保障与技术支持。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虽然一场音乐会可以包含音乐艺术的多项内容,但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与单一的音乐艺术教学不同。如“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专门就交响音乐进行教学,它只是把交响音乐表演引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现场体验感,其教学重点还是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音乐知识。而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却不仅是这样,它是要借用音乐会的形式,在音乐会上展示专业的讲解,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某类音乐知识的强烈兴趣,引导其自觉地在课外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说来:(1)以学带教,“选”“学”并举。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给予了学生方面很大的主动权,我们的音乐会场次、数量远多于一个学生需要选修的数量。这不仅意味着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即便其他场次没有选择修读,也可“免费”旁听。(2)寓教于乐,“演”“说”结合。课程把专业表演和专业讲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师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与快乐,让观众不仅仅理解表象的音乐旋律,还能深入理解构成旋律的内在音乐元素与结构。(3)通过高标准的团队协作,在教学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该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其教学质量的源头在于讲解与表演团队,而这两个团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4)创新选课及预约方式。每学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选课(每学期限选1000名学生左右),选课成功后即有选择参加音乐会的资格;从音乐学院网站“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预告中了解一学期中5场音乐会的具体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场音乐会进行网上预约(每场限约300名学生),网上显示预约成功后即可在观摩音乐会时考勤;在音乐会演出前,必须使用本人学生证在考卡机上考勤。(5)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音乐会系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定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考试不可能采取严苛的闭卷考试形式,也不采用开卷考试考知识点的形式,而是让学生书写听课感想与总结,让他们从总结与回顾中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其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3)课程实施的主要阶段。(1)2014年3月—2014年5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先期进行了三个月的策划和调查,初步确定了实施方案。随后通过表演、讲解和录音录像三组教师团队的联合与协作,音乐学院举行了三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新型授课活动。课堂效果与方案预期非常吻合,每次课程结束后,音乐学院即安排有工作人员对观众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7.5%的观众十分希望将此类音乐会列入选修课程;对于此课程的教学管理方式,80.5%的观众表示认同。(2)2014年6月—2015年6月,正式实施了22场音乐会课程。每次上课,安排专人统计实际到场人数,包括选课学生和旁听观众。每次课后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意见、上课效果等信息。在此过程中,适时结合上海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引入了音乐学院创新项目成员参与调研。(3)其后该课程仍然继续实施,截至2016年5月,共计顺利举办34场。

四、课程实施的特点和成效

(1)讲演并重,风格各异。课程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融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

(2)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课程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西乐(弦乐、管乐、键盘)、声乐、民乐、舞蹈皆占一定比例,其中包括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浓厚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了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3)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师自我修养和能力。将音乐会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故被称为“非传统”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音乐教育课程与音乐会的结合,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音乐会系列课程教学中必须将音乐理论和表演实践结合起来。

(4)课程的困难和问题。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有显著的效果,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虽已尽可能调动校内外资源,尤其是邀请了校外高水平的音乐家参与,但由于学院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在内容的多样性和高水平上仍有进一步改善与提升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胡树祥,谢玉进,陈士平,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3):11—12,53.

篇4: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关键词 公共音乐欣赏课 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课”在普通高校中自开设以来一直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门选修课程,它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丰富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改进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欣赏课这门艺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课程顺应新时期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有待于深入探究,并且具有相当的迫切性。本文就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在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应采用动态教学法

学生要理性欣赏音乐首先必须具备感受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力度、调式、曲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高品质欣赏音乐的基础。而学生普遍认为要掌握这种能力有相当的难度,这也是制约他们更好地去理解音乐作品的一大障碍。那么,怎样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这种感受音乐要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心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在不断的实践中训练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视谱演唱两方面入手,从五线谱、简谱、音乐各要素音程和弦、调式等角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遵循“综合音乐教学法”的原理,需要学生眼看、口唱、心想、手动练习,可培养人的专注力、反应力、表现力、敏捷性、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欣赏中以节奏律动来巩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节奏律动通过人体这一种“乐器”来展示音乐的要素,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参与表现音乐,从而发展他们的内心听觉去接触音乐的本质。节奏律动包括了随音乐节拍踏脚、拍手、做即兴表演动作等,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只有选用适合学生做的节奏律动来进行教学,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受。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

首先,在介绍音乐家的时候,除了介绍音乐家生平、创作思想、作品的创作背景外,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家的趣闻轶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无形中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分析音乐家的性格形成及特点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爱屋及乌,从而使学生喜欢音乐家的作品。

由于学生对交响音乐接触甚少,不会听,听不懂,因而不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鲜明易理解的特性乐曲、舞曲等小品,从培养兴趣入手,由浅入深地进行。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同学们不仅从中了解这些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道路,还欣赏了他们的名曲及代表作,既扩大了艺术视野,又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增强学生对交响音乐的爱好。当我们将一些优秀作品展现给学生时,他们的情感会随着音乐的起伏逐渐丰富起来。随着欣赏者音乐作品的积累,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愈来愈丰富,欣赏音乐时的情感参与意识也会愈来愈强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水平也会愈来愈高。

三、注重在聆听中审美、聆听中思辨、聆听中感悟的体验式欣赏教学

作为普通高校的青年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方面薄弱,在音乐欣赏课中,过多专业术语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和产生距离感,在音乐欣赏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音乐语言交流、说话,就必须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去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创设一种情感体验的“聆听”的氛围,采取以聆听为主,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同时要善于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比喻等,并留给学生充分的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将要欣赏的乐曲有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抓住“听”这个重点,让学生倾听,倾听,再倾听。引起学生的动机和兴趣;通过“聆听”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从而与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此时,学生不光是用耳朵来听乐曲,更主要的是插上想象、联想,这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让我们不但从听觉,而且从内心体会感悟音乐。

在反复聆听之后指导学生参与体验分析评价,待学生听完音乐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乐曲的情绪、情节、风格和形象的感受,让学生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再通过教师内容的讲述,欣赏者就能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乐曲。

在聆听中审美,在聆听中思辨、在聆听中感悟的教学尝试,着力使欣赏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为一体,产生共鸣。通过“聆听”达到拨动学生心弦,提高审美体验的目的。 这种形式打破了原来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倡导运用“以音乐作品比较为基础的研讨式”教学方法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对象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从经济、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到农村以及边远山区的学生,音乐背景的不同也给音乐欣赏课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但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虽然普遍音乐知识与技能较差,但是他们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对音乐有着相当的渴求。教师在教学中,可着眼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宝库,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大胆创意,寻找作品之间有价值的各种“可比点”,敏锐地发现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主动提出问题同时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地寻求跨学科的联系。作品之间的“可比点”定位在人文艺术范围内的各个层面,比如历史风云、时代背景、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地域风俗等等。在比较中,学生必定要调动起或学习了解到与之相关的人文艺术知识,音乐与其他人文艺术形式互相影响和促进,真正从“融会”到“贯通”,以此提高全面的人文素养。

五、将多媒体教学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渠道,更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采用多媒体电子教案“图、文、声、像”立体化呈现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发其视觉、听觉方面的表现力,将使传统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和富有艺术性。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来综合编排。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教学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鉴于音乐欣赏课是大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是一条塑造大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就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一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12月.

[2] 冯兰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二十年回顾与展望(1978-1998 ).人民音乐,1999年第10期。

[3] 陈朝霞.大学公共音乐教育定位与改革的思考.艺术教育,2005年05期.

篇5: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普及――提高模式是基于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欣赏平均值的教学理论,在具体的模式实施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普及――提高模式要求音乐教育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创建一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对音乐文化或歌词含义进行互动交流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通过重点激发部分学生的音乐热情来带动其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兴趣,以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兴趣。该模式营造的是音乐大众氛围,让音乐成为学生群体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讨论话题,音乐教育时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作辅助,诸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在课堂内欣赏APP上的古典音乐和优质的电台音乐,采用贴合学生群体的音乐教学方式将古典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带进大学生群体的听歌单,掀起一股全民共享潮。另外,高校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形式制作与音乐课程相关的音频节目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收听,能随时随地感受高校音乐课堂的音乐文化氛围。普及――提高模式适用于高校在第一学年开展公共的音乐艺术教学时期,对大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热情培养有积极作用。

2.课内――课外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相对其他课程而言,音乐课程的课时比较少。音乐课程设置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完成不了预期的音乐素质教育和延续作用,达不到理想的音乐教育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延伸音乐活动来弥补这一缺失。课内――课外模式是以现代化的互联网教学为教学手段,如MOOC、微视频和微信教学等都是该模式的一种实践。课内――课外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来安排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软件形式,包括讲解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赏析等。一个教学视频的时间不宜太长,10分钟至15分钟是最好的,这个时间也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通过课内――课外模式的视频知识点片段可以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师生互动,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事先将知识点视频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堂进行前就能进行知识点预习,那么课堂时间就直接用于有疑问的知识解答和经典的音乐作品欣赏。而没有完成知识点理解和消化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通过观看知识点视频进行巩固和复习。同时,对于经典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通过这种短视频方式进行分享,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和查阅音乐文化知识点的平台。这种课内――课外教学模式将音乐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虽然降低了音乐教育的课堂仪式感,但是拉近了学生与音乐欣赏之间的距离,让经典音乐作品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

3.学习――实践模式

篇6: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研究的意义

管理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谈发展是一句空话。管理机制需要人性化。所谓人性化,是说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机制也需要有约束性,所谓约束性,是说在运行中要对违反制度的现象给予明确的态度,或沟通,或批评教育;机制也要有强制性,因为惰性是人的普遍心理特征,所以要落实“要么履行职责,要么取消权利”。对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具有与一般管理学或一般音乐教育学不同的独特性, 无论教育界还是管理界,目前几乎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但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管理学及音乐教育学各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等诸多问题,却没有得到更多的讨论与探究。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重视既是当前教育学科由综合到细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同时又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研究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工程之一,是文化艺术事业人才支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高水平、高度发展、高质量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就不会有持续高度发展、高度繁荣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因此,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具有战略意义,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依然有与普通教育管理共通的地方,因此,音乐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学之间有一些共同或交叉的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则,是可以互相借鉴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如何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音乐教育管理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这是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我们坚持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尊重音乐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管理领域有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已逐渐成为共识,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地不断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的各个音乐专业针对学生特点和高校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此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还形成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但与此同时,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也呈现出不少弊病。过去30多年来,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但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战略中,经济领域的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即把经济领域的绩效管理模式化地、片面地应用于艺术教育管理之中。此外,调查发现,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等艺术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但知识基础的厚度亟待增强;二是学生素质水平差异增大,学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三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此外,不能合理地把握对学生管理尺度,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等问题依然是艺术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法研究

对于音乐教育管理方法,目前国内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将教育市场化。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音乐教育管理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但无论是哪一种主张,其最终都是要通过社会这一市场进行检验的。因此,面对当前崭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管理人员应该在规章制度、教育目标、岗位职责等方面有所加强,使音乐教育管理更具科学性和延展性。当前各个高校音乐教育已经逐步认识到教育管理应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道路。音乐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育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先进方法,建立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体系,对音乐教育进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管理决策系统,继而实现对音乐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方案,教育管理系统运行的好坏由决策系统来掌控。同时,教育信息的管理又是教育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系统指导下,才能使整个教育管理系统合理地运行,因此是相辅相成的。目标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方法之一,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结合教与学的相关信息,合理制定教育工作目标,并且将目标细化、量化,以便达到预想的教学成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给予科学的教学评估。 音乐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中,也需要各级教育管理工作者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质量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先进化、规范化的关键,这就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先进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此外,还应认清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要在音乐教育管理中,重视教和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的效果。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化

高等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关键所在,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也要强调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高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将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实现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以精干高效为原则,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综合考虑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对包括教育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分配奖励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整个管理体系都要作出具体安排。

此外,高校还要以质量为核心,构建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在学校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建立起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将学校质量方针和组织结构的管理职责、质量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检查总结评比、预防和纠正措施等都用文件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可以较好地保障管理的效果;其次要建立管理领导小组、管理职能机构和质量管理小组群,来形成一个有明确目标、职责、权限,互相促进的质量管理网络。另外,艺术教育制度化还要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师培养制度。为了使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在队伍建设上,要科学分类,分别建立三个层次的教师梯队。对新教师要建立“新教师帮教制度”,培养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对富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要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对于已经成为骨干的教授学者,要建立“专家名师选拔制度”,培养名师名家。三个层次的教师培养制度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可以有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要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总结高校教育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与弊端,进而提出全面、系统、科学的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形势需要。无论是在哪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创新音乐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中,效率都是核心。音乐教育管理与普通教育管理并非是完全脱离的,音乐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以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为根基,再在其之上来发展特殊性的。它们之间在拥有不同个性之外,还具有部分共性,而这些共性就使得音乐教育管理有了借鉴和参考的地方,如管理规则、管理思路、管理创新等等。

(一)实行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管理中,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由被动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受教育。激励机制的应用要遵循公平和时效的原则。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中利用激励机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激励机制是激励活动的各项要素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其在激励效果之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机能。首先,我们要做一系列调查研究,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心理需求,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给师生留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其积极性。高校音乐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学校特色、时代特点和师生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考核与评估

对教学实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应加强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工作,完全依靠过程控制是不够的。科学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估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工作的水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强调教学检查与监督的常规化,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管理的基础手段;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个制定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客观评价、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改进工作提供方向;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不合格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竞争意识会在教育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研究管理技巧

对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的定位,一直是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总结后,提出建立高校音乐教育督导委员会和音乐教育的民间协调机构,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管理层次。在音乐管理教育中,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对不同教育体制下他们的教育政策、管理体制、管理形式等问题做出比较,吸取其精髓。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当下,我们正处于新经济时代,新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管理的发展,赋予了管理学新的使命。

在当前音乐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管理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目前音乐教育体制不论是学院资源配置,还是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相适应的。为了契合音乐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新需要,我们应该以创建管理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和新手段来激活创造力,完善与健全音乐教育管理体系。

结语

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使得高校音乐教育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对音乐教育管理观念的思考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变化。新音乐教育管理理念也在新经济发展的大形式下慢慢形成,音乐教育管理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裴龙.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

[2]张智杰.教育管理制度手册(第一册)[M].北京:中国民艺出版社,2007.

[3]黄颖仪.浅谈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学的构建[J].音乐探索.2009(4).

[4]李振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历程与走向[J].石油教育.2007(1).

[5]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5(2).

篇7: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核心。高等学校的学习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所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高校体育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自发自主性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2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当今,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可以围绕课程类型、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等内容进行改革,不断更新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如,适当减少部分必修课的内容,增加选修课对的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尽量提供多种课程组合,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组合进行学习,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增加开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如身体锻炼的方法、心理健康等;将健美操、拉丁舞、街舞、肚皮舞等时尚体育项目和太极拳、武术、跆拳道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气排球、短式网球等休闲体育项目纳入大学体育选修课程,从而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这些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必然会深受选修这些课程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有显著的体育锻炼的效果。此外,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凡是对这些项目感兴趣的学生都可选修,从而使体育选修课程的范围扩大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除了改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使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做到身心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相结合;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相结合;一般教学手段与电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体育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相结合。其次,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

2.4加强体育教学配备建设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场地设施和一支业务精深,且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高校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积极地总结和创新,不断提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和独立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与工作效能。

2.5改革现有体育教学评估体系

学生的体育素质的高低不仅要看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要强调其对实际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表面沉积,更应体现学生能力的增长情况。鉴于高校学生存在自身条件和基本素质的差异,高校体育技术项目成绩的评价可以采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法,即将同一标准下学生的原始成绩分为相同等级,确定状态空间,求出转移矩阵,再根据马尔可夫链的平稳性和遍历性求出极限向量,根据极限向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得出成绩。

总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终身体育教育为教学目标,要让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向生活化和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探索了改革的思路,但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十分复杂,只有继续对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使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发展,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宗有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9).

[2]李柯莉.对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

[3]曾庆涛,胡明道.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冷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

篇8:普通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所以, 这就使得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背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音乐教育的核心功能应该是审美教育。

一、普通音乐教育应把审美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中小学的学生需要进行教育的种类有很多, 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劳动观念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艺术审美教育, 等等。而音乐审美教育则是艺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就是美育, 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和使命,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的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对音乐审美的创造力, 进而促进美好音乐文化建设的传承和发展, 加快社会文明进程的步伐。

(一) 审美教育应该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 艺术的最根本价值就是审美价值。因此艺术的教育功能就应该把审美价值作为基础;与此相应地,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 它既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也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但是, 其最核心的作用和功能却是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 这也是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然而, 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德与智的角度去规范音乐教育的目的, 去评判音乐教育的成败, 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和智育的附庸, 这种不突出审美本质的音乐教育显然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笔者认为, 一方面, 正是在德育、智育的无能为力之处, 音乐教育才获得了生存的空间, 也只有把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时候, 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才能够得以发挥, 就是说, 音乐教育所具有的辅德、益智功能, 实际上也是音乐教育审美育人功能的产物。不尊重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不维护音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而凭借最没有艺术特征的艺术教育的附属价值来证明音乐教育的价值, 只会使音乐教育永远扮演一个敲边鼓的角色, 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在所难免。

(二) 审美价值是音乐艺术的最根本价值

前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 我们探讨艺术的最本质的价值, 首先必须确保艺术的主体地位, 应该主要从艺术本身、而不是主要从艺术之外的其他方面出发来加以探讨, 就是说, “不能把艺术本身仅仅理解为一种消极的事物, 仅仅理解为其他强有力的近邻学科加以干预的对象。”他认为, “艺术价值必定同艺术相联, 是艺术品的属性”1因而只能在艺术的活动过程中产生。而“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称为艺术的活动, 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 都能够产生美的成果, 创造审美价值, 因为它是‘按照美的规律完成的’。”2由此可见, “艺术的艺术性和艺术价值就是它固有的美。”3斯托洛维奇进而这样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4

目前, 我国有不少人都持与斯托洛维奇相同的观点, 认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审美, 而艺术的其他价值都要以审美价值为依托。杨恩寰曾经说过:“审美是一切艺术的美学本质, 无审美也就无艺术。”5胡经之在《文艺美学》一书中还专门强调, 在对艺术的审美价值本质的追问中, 我们才逐步揭示出艺术的意义所在。敏泽也指出:“离开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价值, 艺术的任何社会价值都将无所以依托、无所附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追求艺术的社会价值, 最终只能是缘木求鱼, 并使艺术沦为艺术的赝品和低劣的宣传。”6

二、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重要的艺术教育, 毋庸置疑, 它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审美教育, 这意味着音乐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育, 在实施的过程中, 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 音乐教育重在情感体验

一是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也就是音乐的感知能力。学生在欣赏或学习音乐的时候, 会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自己的大脑, 这时候的音乐感知, 主要指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力度、表情等, 通过这种感知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因此, 在普通音乐教育中, 要特别注意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要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让他们在对音乐的感知过程中, 增强情感的体验, 进而熟悉和理解音乐旋律中的基本规律。

二是要主动启发学生在音乐学习或欣赏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文学有语言, 音乐同样有自己的语言, 所不同的是, 音乐不像文学那样, 具有更加明确的语义。音乐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很抽象、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可塑性,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音乐带给欣赏者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内心感受等方面, 要比文学的语言来得更加直观和广阔。欣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 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因为具有不同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 往往不同的欣赏者即便是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 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想象, 但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符合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 哪怕是不同的音乐感受, 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 在音乐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启发学生, 让他们的思维在想象力的原野上任意驰骋, 进而把这种想象力转化为情感体验中的创造性思维。

三是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音乐作品种类繁多, 有声乐作品、也有器乐作品;有标题音乐、也有非标题音乐。此外、音乐的欣赏方式也有很多种, 有纯音乐的欣赏方式、有形象化的欣赏方式、还有情感化的欣赏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由浅入深地讲解一些必要的音乐基本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音乐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流行音乐。俗话说:“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流行音乐因为具有强烈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直抒胸臆的歌词可能会更容易为中小学生所接受。但是, 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流行音乐或歌曲中, 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适合他们的, 哪些是不适合他们的, 甚至有些歌曲是有害于他们的。

二是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并欣赏严肃音乐和高雅音乐。高尚的、好的音乐作品, 会让人们心情愉悦、产生共鸣、给人以启迪, 并催人奋进, 因而这样的音乐作品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因此, 我们一定要把高雅音乐中雅俗共赏的好作品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可由声乐作品过渡到器乐作品, 由民族作品过渡到外国作品, 有欣赏片段过渡到整个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鉴赏水平。

三是要帮助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简称三观) 。三观教育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 也要与三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音乐的美有很多,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含有艺术美、形式美、社会美和自然美。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这四种美和三观教育紧密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审美教育体系, 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进而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三) 音乐教育应强调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整统一

一是要选择思想高尚, 内容健康, 催人奋进、艺术性较强的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教材。

二是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音乐作品的艺术性, 还要强调音乐作品的思想性, 这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对青少年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是要坚决把品位差、不健康的流行音乐隔离于校园之外。当前, 有部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听或唱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爱情歌曲或消极的流行歌曲。为此, 我们有必要慎重提出, 不但要反对不健康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而且要杜绝不健康的流行音乐出现在校园的任何角落。

总之,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在普通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切实担负起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重任。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无愧于我们的三尺讲台, 才会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摘要:普通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它既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也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但是, 其最核心的作用和功能却是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 这也是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笔者通过对普通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着重提出了针对目前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普通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161页.

[2]、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163页.

[3]、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229页.

[4]、斯托洛维奇.生活?创作?人——艺术活动的功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24页.

[5]、杨恩寰.美学引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161页.

篇9: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探索的论文

关键词:高校特殊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教育改革

近年来,国外很多教育学家已经对高校特殊音乐与普通音乐教学做了区分,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措施。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学设计中已经意识到此类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但是还无法足够有效的对高校特殊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提升,使其不能得以有效发展。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二者之间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特殊音乐与普通音乐之间的差异

(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差异

特殊音乐教育就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体,其整体结构融合了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内容,使其与普通音乐教育之间存在较多相同之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教育教学的差异性。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特殊音乐教育受到了忽视,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教学目标,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还对高校的教学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培养出技能较高的人才。对于音乐教育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够从事教育工作。然而,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得到音乐知识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弥补不足之处,并且突出特殊学生的特长,例如:视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突出其听觉特长[1]。

(二)能力培养的差异性

高校特殊音乐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培养对象为特殊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是教授其一种或几种音乐知识,使其得以有效的肢体或是形态的训练,进而提升训练效率,例如:存在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对其实施舞蹈方面的训练,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动作领悟能力。在知识点技能教学的同时挖掘其音乐领域的特长,如:节奏、音乐感知能力,通过适宜的手段表现。

高等学校普通音乐教育能力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运用方式,使其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三)教育内容的差异

高校普通音乐教育在入学之前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内容进行拓展,从教学内容来看,纵横发展的都是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主要教学内容。而高效特殊音乐教育,其内容分为两方面,第一就是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根据音乐特殊教育的特点,教授其主要音乐知识。第二,对于一般的特殊学生,教师会根据其不足之处而设定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课程内容,以便于发挥特殊学生的优势。

二、高校特殊音乐的改革方式

(一)健全音乐机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较多责任,学校应该设置专业的教育机构,并且对其进行严密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实施社会实践活动,面对我国高校特殊教育而言,音乐教学还存在较大的空白,很多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特殊音乐教育机构。因此,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特殊音乐机构的建立[3]。

(二)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高校特殊音乐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目前,国家只有几所高校的特殊音乐教师具有专业的师资,其他学校的特殊音乐教师只具有普通音乐教学能力,无法有效实施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这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特殊音乐教育人才队伍,使其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与先进教育技能培养特殊学生音乐素质,进而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作用于常规课堂教学或者活动设计中,摆脱教育定式观念,发展教育教学新常态。

(三)对特殊音乐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高校特殊音乐的专业课程模式对于特殊学生的发展而言是较为重要的,教师要想更好的实施工作,就要有效的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参照普通音乐教学的教育方式,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大纲以及培养计划,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增强。

三、结语

目前, 在高校特殊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将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国外优质的音乐理念运用到课堂实践中转开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特殊学生的不足之处,根据普通音乐的教学引荐,不断的优化特殊音乐教育方式,引进先进教学技术,对特殊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还要设立专业的教学机构,以便于特殊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使其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音乐知识,然后在某个音乐因素上,增强自身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到的相关音乐理念和技巧,学会设计和组织音乐活动。

【参考文献】

[1]钱雪莲.基于高校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差异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 2013(04):150-152.

[2]静文佳.基于高校普通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下的教育改革[J].音乐时空, 2013(13):115-115,114.

[3]杨甦,陈燕.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86-190.

上一篇:端午节主题班会6下一篇:豪气纵横?逸兴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