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英语多媒体教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泛在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文章基于泛在学习理论,将多媒体网络教学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课外自主学习系统以及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期冀实现英语教学的大课堂、浸入式的全方位时空学习理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英语多媒体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络英语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1:

教师视角下的高校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

摘要:当今,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试图从英语教师的视角,探讨高校英语教师对当今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以及影响到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因素所在,提出有助于提高教育技术实施的途径和策略,改善教学成效。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 英语教学 认知与态度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模式研究”(2010Y402)成果之一。

1 引入

过去的20年期间,随着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扩展与渗透,其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陈旧的教育手段。与此同时,作为中国迈向世界重要保障之一的英语教育,近10年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大学英语教改的实施,大学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完成,交际英语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在外语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英语在我国是外语,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和运用英语的环境和机会非常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英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无疑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目前,网络和各种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对我国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深刻影响着当前的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育评价机制,甚至教师培训机制和学校管理机制,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学生角色观念重塑上。本文主要是从教师的认知视角出发,探讨高校英语教师对当今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以及影响到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因素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推广和深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实施的途径和策略,改善教学效果。

2 英语教师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当前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极大地改变了课堂上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的课堂,由于学生学习自我调控性的提高,他们从学习过程中的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者。为了满足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将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融入到外语课堂的挑战,一方面在寻求为学生提供改善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营造真实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以及文化学习的氛围。

Lam & Lawrence研究表明,在交际性语言课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传统语言课堂中,教师无疑是主角,除了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为重要的,他们是知识的提供者、学习进程的控制者、师生关系之中的权威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跟随者、接受者。相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外语课堂中,学生通过自己收集信息,与教师、同学或者教学材料进行意义协商,对于个人的学习过程更为具有控制性、积极性与自主性,整个课堂变得更为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则从课堂上的权威者、决策者转变为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网络技术年代,外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传授语言文化知识,还在于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工具,以及对书本网络知识的辨识能力。Jeong也强调,与传统外语课堂相比,计算机网络课堂的教师承担起了更为关键的角色,因为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能够创造一个更为真实有意义的,情感上更具支持性的语言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自主性。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计算机为辅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化,无疑要求教师为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做出更多额外的付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更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方面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和学习途径,但以此同时,也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文化素质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熟悉当前的网络交流技术,具有将其与自己所授课程相结合、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能力。如果在计算机运用方面教师曾经有过积极的学习与使用经验,那么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他们将会更为自信与熟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发展培训无疑能够提高外语教师计算机技能、丰富教师教学体验,以更好地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活动。

3 教师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认知和态度

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容忽视,他们的个人观点和态度对于其能否得以有效实施无疑具有关键作用。要想充分挖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潜力,创造性地将之引入课堂,教师就必须在基于目前学生语言技能与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与所授课程的现存教学要求相融合,而这是与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的认知和态度紧密相关的。

研究表明,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认知与态度对于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具有决定性作用。Kim认为,影响能否成功将教育技术引入课堂的关键因素是与教师个人紧密相关的,如教师观念、态度、认知等。她进一步指出,教师对教学和技术的态度是教师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时是否带来信心还是障碍的标杆指标,同时,教师具有的诸如运用教育技术的信心和兴趣、尝试新鲜事物的意愿强度等个人背景因素,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关系重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不断渗透,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运用形式不同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初步形成一定趋势,教师对其在课堂上的运用普遍持有积极的态度。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环境中的学习经历对于当前基于网络交流技术的全球性的社会环境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的运用不仅为教师更为外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信息和资源,改变了过去依赖于单一教学材料的状况,同时多模态的信息呈现和相对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运用环境,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课堂教学效果。

这无疑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吻合。我们知道,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同时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而这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所在。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文化接受力和心理状态,对学习材料加以选择和适当处理,如通过运用视频、音频、图片、母语翻译等手段,使学生接受可理解输入的质与量上,都有显著的改善。同时,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也将语言学习环境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外,从课本扩展到了网络。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即时通讯系统等,打破了长久以来学生缺乏真实语言运用环境的瓶颈,为改变学生的语言技能以及文化意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然而,在肯定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教师们也一致认为课堂计算机的运用并不能完全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质量提高的关键仍在于运用计算机的教师的质量,而非计算机技术本身,只有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持有积极态度,并且不断探索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才能保证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这一点进一步证实了许多研究者的结论,认为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师在构建学习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评估学习材料上,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4 影响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课堂实施的因素

虽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理念在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中得以树立,但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不少教师仍然局限在文字编辑、幻灯片运用、网络资料查询和教学光盘的使用上,与目前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的发展差距甚远。

这与部分研究者的看法是一致的。Egbert,Paulus and Nakanichi的研究表明,对于计算机的积极态度并非一定能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Kim发现教师虽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抱有一定兴趣和积极态度,但对于网络课程的实际运用非常有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预期之外的困难和障碍,推迟、回避甚至中途停止是常常发生的事,这主要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使用经验不足、时间有限、缺乏自信等。

妨碍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缺乏足够的时间。绝大多数运用新教育技术的老师认为,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件的制作、课堂内活动的设计,以及课堂外与学生进行及时的网络学习交流,是多媒体网络课堂的特色与优势,但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时间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计算机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外语教师更偏好于现成的教学光盘或教学内容的简单幻灯片呈现,而惰于深层次多方位挖掘多媒体网络技术。

2.缺乏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目前在职的绝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对教育技术虽有所接触,但并未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大了对外语教师的挑战。有限的多媒体网络技能不仅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准备时间,同时也极大地挫败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的信心。如果教师无法流畅自如地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他将在课堂上倍感压力和不适。不少教师承认,在教学中尽可能回避或减少计算机运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人缺乏对其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

3.缺乏高效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目前,虽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设备已走进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教室,但鉴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有限的教育设备资金投入,软硬件设施难以得到及时更新而过时陈旧,再加上网络的不稳定,需要时难以获得快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打击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例如,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广泛使用的光盘,应该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对其加以升级,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完善考评测试手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4.缺乏灵活的课程教学大纲。阻碍教师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另一原因,就是难以将其与现存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虽然目前将教育技术纳入教学活动的理念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接纳,但矛盾在于绝大多数外语课程的大纲制定、教材编排、教学测试等,并未能与当前计算机网络环境相符合,这就给教师的实施制造了不少障碍。即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热情和兴趣在最初推动教师在课堂内外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教学活动,但未能与技术相匹配的僵化的传统教学管理常常最终淡化了教师实施的动力。

5 结论与启示

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在外语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与深入,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遍持有积极的认知和态度。然而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所遇到的障碍也不容忽视,因为这对于如何避免教育技术的运用流于形式和肤浅,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时间、技能、设施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交流技术时所面临的挑战。

尽管本文的观点与看法难免有失偏颇,但对于外语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英语教学,仍然具有一定启示:

1.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以及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撑,保护支持教师运用技术于教学的积极性,认可教师在时间上的付出,通过营造运用教育技术的软、硬环境来鼓励促进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深度与广度。

2.为了有效避免计算机网络教学与现有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外语教育专家与管理者,应该积极与技术专家一起,共同设计更能体现网络信息时代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评估方式及其配套软件程序,以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背景和学习风格等。

3.不定期的教师培训有助于树立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积极态度、丰富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提高教师在课堂内外运用的技能和熟练程度。这类培训应能为教师提供具有足够实践机会,体现运用特色,与外语学科能够紧密相结合的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Lam, Y., & Lawrence, G. (2002). Teacher-student role redefinition during a computer-based second language project: Are computers catalysts for empowering change?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15(3), 295-315.

[2]Jeong, K.-O. (2006). Promot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FL context: An English writing course mediated through the Web.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8(3), 47-68.

[3]Cunningham, K. (2000). Integrating CALL into the writing curriculum.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6(5), retrieved March 26, 2008,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Cunningham-CALLWriting/.

[4]Kim, H. (2002). Teachers as a barrier to technology-integrated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57(2), 35-64.

[5]Lam, Y. (2000). Technophilia vs. technophobia: A preliminary look at why second-language teachers do or do not use technology in their classrooms.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6(3), 389-420.

[6]Egbert, J.L., Paulus, T. M., & Nakamichi, Y. (2002). The impact of CALL instruction on classroom computer use: A foundation for rethinking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6, 108-126. Retrieved May 17, 2008, from http://llt.msu.edu/vol6num3/egbert/

作者:左屹 赵学栩

网络英语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2: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泛在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文章基于泛在学习理论,将多媒体网络教学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课外自主学习系统以及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期冀实现英语教学的大课堂、浸入式的全方位时空学习理念。

【关键词】泛在学习;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体系

一 引言

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1]从技术层面上讲,它使用带有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电子标签)、红外数据通信端口、蓝牙端口或GPS 卡等通信接口的PDA、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IEEE 802.11b、3G、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简言之,即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又可称作嵌入式的学习(Embedded learning)。

泛在学习的特点包括:(1)持续性:学习者能一直保持在学习状态除非自己取消学习要求,并且学习过程是连续的、无缝的;(2)可访问性:学习者可以访问到的学习资料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形式;(3)直接性:学习者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直接从服务器或是从对等网络中获取信息;(4)交互性:学习者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实现信息交互、学习互动;(5)主动性:当服务器定位到有用户进入所属区域时,会主动发送服务内容,供用户选择,主动提供服务。

二 泛在学习的要素

泛在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实用而便捷的学习服务,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并且以任何方式获得个性化的、高质量的学习内容。泛在学习与其它网络化学习方式相比,其要素包括:

1 多通道宽带接入

该接入模式能够使英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学习目标内容。用户可以通过现有的宽带网络(如家庭或宿舍局域网、特定热点的无线局域网、移动3G或WiFi),采用最为合适的方式(任何可及的电脑上的互动学习目标,任何方便的文字-语音读出设备,以及移动的PDF格式),来使用该网络学习系统〕。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本效率,并达成尽可能广泛的用户群,该体系建构是基于一个强大的中央服务器与多个“瘦”客户机[2]。这就为客户组织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安全级别。此外,它还允许终端用户广泛地选择低成本的客户终端。该组件能够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英语学习内容。用户通过点对点排列,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网络上(譬如,DSL、WiFi、WLAN、3G等的宽带接入),采用最合适的方式访问环境学习网络服务。

该传输类型是协议列表实用程序,用来传送由用户客户机到用户服务的数据。有一个网络服务器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传输数据。HTTP的好处就在于,发送至服务的请求不会被防火墙所阻。通过HTTP传送的请求,因为防火墙的问题,对于所有协议都是可互用的。然而,有大量的传输类型可用于服务调用。用户自己设定的属性将决定最适合的运输类型。学习管理服务(Learning Management Service,LMS)负责对学习内容的传送和管理,它通过静态的和自动适配的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对象顺序机,可以灵活地支持多种教学模式。[3] [4]实际上它是一个中立的传送和跟踪工具,只要符合标准的XML协议,就能运作由发射控制与监察系统(Launch Control and Monitoring System,LCMS)或者第三方所输入的任何内容。

2 内容管理及互操作性

学习内容管理服务所使用的是工作流程驱动的方法,使用允许弹性课程应用的元数据语言显示并汇编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MS)互操作性标准从其它的内容系统输入,同样也可以因学习传送而输出至学习管理服务。

内容集成允许访问现有的知识目录和电子学习资源,它能快速转换现有的课程内容和强大的课程汇编。通过使用所输入的与文字、文本、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SCORM)一致的内容以及任何HTML文件的内容,便可以快速而容易地创建基于学习目标的课程以及综合测试。该系统可以整合现有的电子学习内容和其它高品质的内容。

3 环境和资料管理

电子学习平台必须尽可能地适应各种服务并根据用户的需要和情景进行服务传送。该组件能够为用户提供基于其环境的电子学习内容。其中,用户环境包括计划表、任务、个人资料、以往的经验、可利用的装置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允许个体化的、基于环境的使用[3] [5]。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修改网页使其适应于个体用户的特点或偏好。这种手段能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从而更快更容易地进行互动,因此,更能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以及电子学习活动的可能性。根据环境和资料,完全适用于用户的学习内容就能够通过最适当的多模式宽带接入进行特定环境的传送。

该框架内的所有服务代表着用户和组的管理到中央服务环境和资料管理的任务。该管理服务为该框架内的所有服务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提供了主干网。所有服务能访问一个单一的日程管理系统,控制服务与用户之间的同步和异步信息。案例包括跟踪学生申请注册过程提醒信息,学生作业,或导师对学生答疑等。该日程管理服务也具备用户日历功能性。

三 泛在學习环境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 常规多媒体教学

所谓常规多媒体教学指的是课内教学模式[6],其一充分体现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内的全方位应用,亦即任课教师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授课内容预先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同时,适时将图像、声音、添加文字、动画等媒体融入其中,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的应用,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增加了教学的密度,省时高效;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实现五官的“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时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二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 “非满足性 ”,这里的“非满足性”并不是指不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是指基于课堂授课内容延伸下来的需要学生进一步解决的任务,以备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局限于满足对于课堂内容的消化与吸收。

2 网络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认知主体的认识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该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强调学习者要更多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与咨询。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即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定计划,自定步调,自我控制,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自我评价,应该是一种意识观念和行为控制上的自主。通常情况下,自主学习是以“外显的”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出现,但自主学习不是“自学”。故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像个别化学习、协作化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都是自主学习下的子模式,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网络自主学习是虚拟空间的语言实践教学[7],也可称之为第二课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学生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和信息库,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英语学习的各种能力,并在各种形式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活动的愉悦,深度发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强化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实际交际技能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为:任务选择——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结果反馈。

为了便于学生个性化的网络自主学习,基于泛在学习的基本原则,我校成立了语言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搭建了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的英语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外语教学和开放化、个性化外语学习体系的构建;卫星接收与采编系统监督接收和传输VOA、CNN、BBC、NHK等20多个国家电视新闻节目,并通过数字闭路电视系统将信号实时发送到每个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絡测试平台的建立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监控与答疑、学习评估提供了有效保障。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装有新时代交互英语学习系统、蓝鸽英语在线、雅信达智能英语学习平台、大学体验英语学习系统等,供学生练习口语、听力、查阅资料。网络测试平台中的银符等级过关考试模拟平台、起点自主考试学习系统中的在线自动测评习题库为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估提供了便利。各类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学习媒介。

同时,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Blog教学交流平台”。该平台包括教学信息发布、资源下载、在线互动交流、学习方法专题、网上办公、教学服务等内容。教师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章节热点、参考文献、教学要求、课后作业、课件等上传网络。学生根据讨论区中教师的留言和文章进行自学,也可以在讨论区发文或以跟帖的方式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Blog教学交流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平台,成为学生的电子档案袋,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记录和评价;同时,成为教师的知识管理系统,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促进了教师的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

3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语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分层次、模块化”的要求开设实验课,在“语言基础实训”、“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训”、“模拟及实践应用实训”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又依据语言学习目标和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块化,构建了“三层次、八模块”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

三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语言基础实训培养学生语言听、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专业课实验打好基础;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训为相关专业学生及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提高的平台;模拟及实践应用实训促进了学生就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该体系强调抓基础、重应用、分层次、模块化的特点,涵盖了“语音语调”、“视听说”、“阅读写作”、“语言翻译”、“口译”、“英语教师技能”等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实验教学环节。

(1) 语言基础实训

语言基础实训主要是在任课教师的主导和实验教师的协助下,利用语言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语言实验室和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等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实验教学,主要集中于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强化,即外语语音与视听以及普通话与教师口语。

在语言基础实训层次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我诊断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以任务为驱动,让学习者在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不断获取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如“外语语音”的教学,任课教师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借助网络的交互性优势,在优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的外语语音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和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外语听力”课程通过语言实验室学生端电脑主机上储备的海量听力资源以及网络化的听力训练网站,以学生独立开展自主听力训练为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2) 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训

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训是在语言基础实训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的要求,对语言能力和技能要求高一级的课程进行能力训练与提高式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操作。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训包括:阅读与写作,语言翻译,语言学与语言学研究,以及英语演讲与辩论。

在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训中,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多样化语言实验教学模式的理念,充分采用课堂教师讲授与课后学习者自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示范技能和评估标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视频资料替代教师的原语发言人角色。中心网站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水平提供了不同训练阶段、不同知识难度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下训练成为统一的训练体系,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3) 模拟及实践应用实训

模拟及实践应用实训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设备,融合先进的教学理论,对技能要求高,能力要求强的技能类的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层次。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利于学习者技能提高、知识扩展及就业准备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主要应用于高技能和高交际能力的课程训练。该模块包括:口译和教师技能。

在模拟与实践应用实训中,以技能为出发点,注重学习者实际能力的训练与获取,从原来单一课堂教学转变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服务,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多角度、立体式语言学习环境,把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技能的获取过程转变为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如在同声传译课程的教学中,利用会议型同传实验室,创设口译实战训练的现场,训练学习者口译的临场心理素质和口译技能。利用同传实验室可开展 “可视同传训练”、“双通道录音点评”、“电影配音”等特色功能,可切实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实现了无缝对接。

实验教学改变了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班多媒体教室讲授与组织操练、课外网络学习中心自主学习、课外强化训练、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课堂教学引导——课后自主学习再组织——课外训练与第二课堂活动再强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良性的、呈螺旋式上升的学习循环体系。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任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满大量信息、快捷方便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形成以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实验教学除采用一般的实验方法外,还开展了课堂讨论、语言竞赛、开放实验室、课外训练及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程序。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9]。

在泛在学习原则指导下,我校注重网络化英语教学环境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购买了具有互动教学、自主学习与监控、网络测试、后台记录、成绩管理等功能模块的英语教学与管理平台,引进了融资源下载、同步辅导、在线自测等为一体的拥有海量学习资源的英语学习资源库,安装了具有人机对话、网络测试功能的口语训练与测试系统,构建了以计算机、多媒体、数字化教学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依托千兆校园网主干和高速出口带宽,以数字化网络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在线技术服务为支撑构建了一个跨时空、跨平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模式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从而形成了以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学习策略与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体系。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而且逐步实现网络教学个性化、课程化及教、学、练、考一体化,基于网络课程库的远程教育能够将有价值的课堂信息数字化,并归总收集到数据中心,使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教师指导和可视化信息、进行网络交流,实现了网络辅助语言教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链接了交互性和实践性的网络精品课程,课程的总体设计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深广度合适,学生可选择性地自由查阅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方便了知识的重温,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实验考核方法

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结构化实验成绩评定方法,重视平时实验训练实践与训练效果考核。建立了“平时实验室使用情况记录簿”、“成绩档案和计算机管理數据库”,平时成绩以实训表现、网络自主训练时间与内容、阶段性测试成绩、课外集中训练等为依据;期末考试以课堂考试、网络测试为主要方式,检查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资源中心选择实验测试内容,学生通过网上外语教学辅助网站自行测试。通过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使之能更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随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强训练,激发学生实验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能力。

四 结束语

泛在英语学习模式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我们也应清楚,这种模式绝非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该体系下,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同时,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10]。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2): 9-12.

[2] CAS teamWorks[DB/OL].

[3] K. Georgouli, I. Paraskakis. A Web Based Tutoring System for Compilers [A]. Proceedings of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for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EIE) [C], Gdansk, Poland, 2003.

[4] Laurillard D. 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A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 Routledge, London, 1993.

[5] Weber G., Brusilovsky P. ELM-ART, An adaptive Versatile System for Web-based instru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IED, 2001, (12): 351-384.

[6] 何克抗. 网络教学模式与结构探讨[J]. 教育技术通讯, 2001, (4).

[7] R. S. Grabinger and J. C. Dunlap. Rich Environments for Active Learning [J]. 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Journal, 1995, (3).

[8] 緒方広明, 濱口裕幸, 赤松亮, 等. ユビキタス学習環境を指向した語学学習環境の構築[R]. 電子情報通信学会

技術研究報告, 2003, (2): 43-48.

[9]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10] 董艳, 黄荣怀. 浅析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J]. 教育技术通讯, 2002, (2).

作者:孟凡茂

网络英语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3: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英语视听说教学研究

[摘要]多媒体网络技术给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从正确处理视听说之间的关系,采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模式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自主学习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 视听说 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新教学目标。目前,大学英语虽已将听说作为课堂训练的重要部分,但许多高校还是不能正确对待“视”的问题。部分老师和学生仍然认为,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材料是一种偷懒的表现。此外,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只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是不可能实现听说能力的极大提高的。因此,怎样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就成了师生必须积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视听说教学的目标。

(一)正确处理“视”、“听”和“说”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感官是记忆的主要入口,外部世界带给我们的感觉信息构成了记忆。感觉信息在大脑深处被分析,并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视觉在记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调查,在五种感官中,就学习而言,视觉和听觉起的作用最大;就注意比率而言,使用视觉媒介比使用听觉媒介时更能保持较高的注意率;就记忆而言,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不易遗忘,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更佳。

此外,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与听觉媒介材料相比,视觉媒介材料更能使学生产生长久的兴趣。图片、动画和录像以及影片等视频材料,描绘并展现了富于思想性、能开阔学习者思维的目的语的真实材料。学习者可以从中接触到大量的英语口语词汇,还能听到生活中各种场合下的表达形式。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把说话者的语调、手势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环境线索和会话形式以及表达内容直接联系起来,使听觉、视觉和言语运动觉都积极地活动,从而进入到“英语思维”的状态中,逐渐将语言学习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习者深刻细致地体会到语言的表层和内涵。这种直观形象的视觉语言有利于实现语言的内化。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通过各种感官联合吸取知识,以便以付出较少的劳动去增强记忆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视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说则是输出的主要途径,语言的输入是为了输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视和听为说准备了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和良好的语言基础。完成了从情景到语言、再从语言到情景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强调听对说的重要意义,视相对于听在语言输入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

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高效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还要鼓励他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自主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外语教学界在 70年代中期开始引用这一概念,此后,随着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对教育和教学领域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元认知概念由Flavell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它把人类的学习理解为在反馈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对认知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主体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它的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此,学习者就更能培养兴趣和动机。建构主义者也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可见,人们很早以前就开始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了。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视听说的自主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网上资源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人际交流的环境。网络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了丰富、优化的教学情景。丰富、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存,使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众多的交际手段给学生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其次,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树立主体意识。由于学生的听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自身情况量身定做自主听力的计划。教师要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等实施元认知监控,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和调整学习策略;再次,网络环境下的非实时交互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师生之间的非实时交互不会干扰双方的学习生活秩序,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教学时间。异时讨论给予了参与者思考机会和准备时间;最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享有更多平等和民主,有利于培养自信心。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或不愿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却会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讨论,甚至和老师开玩笑,聊天,将老师作为一个语言交际者,而非传授者。在这种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下,学生就更有信心实现学习目标,最终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还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但是,师生必须正确认识各自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中的角色和任务,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动构建者,充当主体角色;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充当主导角色。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足够和及时的鼓励和引导。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策略。只有课内外实现了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凤.论视听说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和实践,2007,(2).

[2]武云飞.议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3]彭宝杰.提高大学英语听力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

[4]张月琴.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9).

作者:马社林

上一篇:工学结合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电影观点谈战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