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氛围成就教学有效

2022-09-11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设计学生喜爱的, 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 掌握技能, 内化知识, 学会方法。教师要从那些方面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中, 教师应紧紧把握这一规律,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从平凡而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具有蕴涵数学知识的素材, 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数学现象引入课堂, 创设情境让他们去探索、去感悟、去理解、去发现。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点燃他们的激情,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投入持久的激情, 做到全员参与, 全程参与, 主动参与, 真实参与, 在动口、动脑、动手之中真切地感受知识的获得, 体验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以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中, 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好奇求知的心灵才将得到充分的呵护, 学生大胆质疑的个性才将得到充分的张扬, 学生互相合作的习惯才能得到充分的培育。只有这样的课堂, 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真正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 去积极认识事物。教师能否捕捉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创造和谐、愉快而又充满探索性的情境, 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情境的诱人度, 增强活动的刺激度, 加大自主参与度, 落实训练的扎实度, 注重建构生成度。比如, 教学“千米、毫米的认识”一节, 先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 当学生量到作业本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 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来做单位还不够精确, 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 那是什么?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数学。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时, 先通过活动, 让学生明白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这七种人民币之间的互换规律, 并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填空练习, 掌握其中的互换知识。然后, 结合实际, 在班上创设一个小小的文具摊, 让几个较大的同学当售货员, 其他同学都带上1元或1元以下的人民币去购买学习用品, 让学生在少量的付钱、找钱的活动中掌握元角分的币值及其使用, 达到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获得真知的目的。

二、建立和谐的课堂结构

皮亚杰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儿童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听过会忘记, 看过能记住, 做过才能学会。”第一学段的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重在让学生在操作、演示、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其特点是概念少, 活动多, 教师讲授知识少, 学生内化吸收多。大量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探究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又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数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 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该是教师怎么讲解, 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中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是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采用情境化、模拟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进入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之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 在设计这种情景时, 要力求体现社会化、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导”为主, 将学习的时间让给学生, 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 凡是学生能探讨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决不急于求成, 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给学生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通过表演、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引导其逐步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上学到知识和技能、领悟其道理,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节时, 可创设以下教学流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①创设情境:通过CAI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 情境一:篮子里有10个苹果。走来2个小朋友。师问:10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回答后,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情境二:又来了1个小朋友, 师问: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分的过程。通过2个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体验两次分的结果的不同, 由没有剩余引出剩余, 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感受, 产生疑问和提出设想, 也是激发动机引出问题的过程。

②自主感受: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还有什么奥秘呢?引导学生独立操作, 自主探索:有11根小棒, 每 ( ) 个一份, 可以分 ( ) 份, 还剩 ( ) 个?边操作边填入:11÷ ( ) = () …… ( ) , 学生在操作与探索中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这个过程是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操作边思考, 在思考中操作, 在思考中实践。

③合作交流:学生在操作后, 教师组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得到11÷2=5……1, 11÷3=3……2, 11÷4=2……3, 11÷5=2……1。

④创设体验:余数与除数相比,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操作和体验的基础上发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师进一步发问;余数比除数大行吗?为什么?11÷5=1……6行吗?这个过程的设计针对教材的重难点, 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在探索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锻炼能力。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究下一篇:浅析新常态下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