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2024-04-15

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共8篇)

篇1: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4月28日下午,化工学院房江华院长和仇丹副院长赴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和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调研。

在得知来访意图后,镇海炼化公司给予了高度重视,人事教育处邬显国副处长亲自陪同两位院长来到教育培训中心进行交流。

随后,教育培训中心张云飞主任、夏东鸣副主任等多位领导参加了会谈。仇丹副院长简单阐述了来意。化工学院参与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镇海炼化公司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配合,从专科时期校企双方就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基础,2010年时又率先与化工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为化工学院向其它企业推广的范本。本次调研主要想征询企业对学院“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真知灼见,并希望企业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

张云飞主任指出,目前与镇海炼化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只有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尽管培训成本不菲,但镇海炼化公司一贯重视新员工的培训和学习,与化工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公司每年9月份都去学院招收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环节培养,这种寓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模式,近几年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邬显国处长表示,几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他想对化工学院的学生提几点建议和要求:首先是公司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毕业院校的差异而对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有歧视,所有新员工都处在同一

起跑线上,而且宁波工程学院的学生因为提前一年就开始企业实践环节培养,事实上相比其他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公司的考核要求,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二是到化工企业工作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身上不要有娇骄二气,更不该随意当逃兵;三是目前企业对员工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2012级毕业生为例,尽管有22名学生参加了在镇海炼化进行的企业实践环节,但最终还是有6名学生因身体素质不达标而无法留用,一些学生肝、肾的指标有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某个波段的听力存在缺陷,这些都是学生在校期间饮食生活不规律、长期沉溺于电脑游戏等造成的,希望以后的学生能引以为戒;四是学生要尽快适应企业,特别是适应前三年的倒班,这是积累实践经验的宝贵经验,同时要有继续学习的能力,8小时之外的学习和付出将决定其个人的发展速度和空间。

房江华院长对各位领导的建议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希望双方能从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总结宝贵经验,帮助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后双方一起热烈地讨论了聘任企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教学引入实物模型等多项事宜。

最后,房江华院长代表学院郑重地将“宁波工程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的牌匾交给镇海炼化的领导,张云飞主任迅速安排人员将牌匾挂在教育培训大楼进门处,参加会谈的各位领导愉快地在牌匾下合影留念。

随后,两位院长又走访了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总汪聂雷亲自进行了接待。汪总首先对近年来化工学院为恒河集团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并表示化工学院的毕业生相对素质较高,很多学生短期内都能成长为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骨干,公司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深表满意,同时愿意与学院一道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而贡献力量。汪总还表示,因公司扩产,急需一批技术人才,房江华院长当即表示,请公司安排相关人员尽快来学院召开一次现场招聘会,学院会动员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

最后,房江华院长将“宁波工程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的牌匾移交给了汪总,并约定今后将建立定期互访机制。

篇2: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出发,始终注重依托行业,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地深度实施校企合作,从而使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800人,其中高级工4400人,技师1397人,2009年社会在职员工培训达6800余人次。

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技师学院。1998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999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西现代高级技校,200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技师学院,成为当年江西省省会唯一的一所技师学院。200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获得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江西省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学院高层领导人不等不靠、抓住先机,在南昌市昌东教育园区建成新校区,新校区占地600亩,新老校区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省市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完后对校园环境、教育模式、教学体系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专业的覆盖面上,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现开设有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方向)、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中兴通讯NC合作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维修与检测(中锐华汽合作班)、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珠宝加工、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四十余个专业,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处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前发展状况。

一、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方法及经验

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注重校企合作,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之路。截至目前,学院已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深圳斯洛模具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上海中锐华汽教育集团、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集团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仅2009年产学合作企业数就新增35个。

(一)强强联合,提升校企合作的品牌效益

2009年3月,经过五个多月的洽谈协商,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创建了“华汽教育”合作办学模式。上海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中锐控股集团旗下的主要成员,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先后投资开办了10所学校,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民营教育集团。2008年12月,我院正式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通讯行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该基地已于2009年7月建设完成,现已投入使用。根据合作协议,组建了“中兴通讯NC学院”,实现了专业共建,进行完整的NC专业课程教学。

强强联合首先带来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中锐教育集团与我国多家汽车商、服务商有良好的合作背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实际,使学生与企业真情实景“无缝对接”。其次是提升专业品牌实力。协议签订后,企业即投入价值300万元的生产应用型设备,使我院汽车专业实训条件大大改观。“中兴通讯NC学院”的实训平台总投资金额为120万,其中中兴通讯NC学院出资80万。再次就是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驱动。就读华汽班的首批160名学生进校即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就业协议书,学生毕业后即可走上专业对口、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中兴通讯NC学院首批学员60名,校内期间将接受NC体系认证,20%的学员将进入中兴体系或渠道商、外包商体系就业。

(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零对接”。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培、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生进校的前二个学期,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三、四学期,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重点实施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教学和订单企业轮训。第三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五、六学期,为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开展校内综合性的生产实训和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实践性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工作岗位锻炼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融专业入行业,达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对接”。

(三)技术引进,实现校企合作的“零距离”

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较早,但实际生产领域中的数控技术日新月异,为实现零距离地培养技能型人才,2008年底,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在国内数控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华中数控将数控系统上具有自主版权,开发华中“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安装在我院实训场地,华中数控江西技术服务中心正式在我院挂牌。

建筑材料类专业一直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我院于2009年10月和12月分别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鲁班软件及IBM软件,同时引进了企业优秀的师资免费培训学生,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通过产学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系统化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如与华中数控的技术交流,锻炼了学院一支优秀的数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能够真正地“走出去”,充当维修工程师“真刀实枪”的工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变化,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及开发实训设备,使校企合作成果得以实质性升华。

产学合作使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改变了由学校单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单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各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开发上、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 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得以充分就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且持续多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五)订单培养和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度”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学院顺应职教改革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订单教育,学院先后与江西泰和水泥有限公司、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南昌锦都皇冠酒店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协议。2009年,学院与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鉴定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在我省首家开设了珠宝加工专业。双方本着平等、友好、双赢的原则,三年内连续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合作培养生产型技术人才。

在长期的合作办学中,学院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优点,凸现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模块教学。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尽快的运用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好精湛的技艺,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院在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各方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各参与方积极态度不一

由于各种原因,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方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而许多企业对校企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解决者和协调者,学校负担过重。事实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指的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协调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尝试。如企业引进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岗位承包模式等,努力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

(三)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企业)需求还有脱节,部分课程开发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等。“好林才能引凤凰”,为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院还需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上,进一步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与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

我们深信,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需求,并形成共赢的驱动机制。探寻校企合作之路,开拓教学创新之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3: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卓越人才指的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的“三高型”人才, 它同以往一般性人才概念相区分,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责任感, 能自觉做好自己所承担的一切有益事情, 能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 富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 创新性, 卓越人才要善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的外部环境, 更新、创造和改变。 (3) 应用性, 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岗位能较快适应其需要, 并发挥自身优势, 发现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 国际化, 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号召, 国际环境逐渐融合, 跨国的交流越来越多,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往来频繁, 因此必须具备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即国际化的基本能力。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培养一大批是具有杰出创新能力, 拥有宽阔国际视野,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技术人才。

2.我国现存校企合作模式

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模式, 是学校为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作过程。发展到现在, 校企合作形式已日益丰富, 大致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1) 高校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2) 企业派优质职工进入学校学习深造 (3) 校企共建研发团队或实训基地 (4) 高校对企业的项目进行研发、设计 (5) 高校根据企业的需要, 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性人才 (6) 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大赛等等。以下主要介绍三种合作模式。

(1) 基地模式

(1) 企业实习基地模式

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主要包括学校内部设立的实习基地和校外的实习基地。校内的实习主要是指校内的实验室的实践学习, 校外实习基地则既可以是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的实习, 也可以是校企双方联合组建的实验教学基地, 进行联合培训, 推荐就业。例如2010年厦门大学与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网中网公司为校方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 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与训练, 并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与此同时, 由厦门大学提供校内实训基地用房, 公司提供相关实训软件和指导专家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这是一个双向受益的过程, 学校在应用软件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为公司产品研发提供反馈意见与建议, 促进双方和谐发展。

(2) 高校反哺基地模式

企业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重视员工的素质。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 更新快的学科, 企业由于种种原因, 不可能给员工提供系统的知识传授, 因此, 企业必须联合高校的教育力量, 利用高校的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 为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反哺以提高他们的钻研能力, 不断更新所学的知识以跟上科学经济的发展。例如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于1999年11月成立, 为全国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举办了数百期各类培训班, 接受培训的人次更达到了数十万人。目前开设有“全球商管班”、“私募PE班”、“企业家经理人班”、“企业中层班”、“市场营销班”等多项课程。

(2) 科研模式

高校的科学研究可以分为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纵向科研则是政府专门拨款支持高校的项目科研, 企业根据需要选择资金支持;而横向科研是指高校与企业签订科研合同, 受企业委托进行科研项目开发、提供产品技能服务并最终转让科研成果。相比之下横向科研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可能更高, 而纵向科研需要企业随时跟进科研进展情况, 掌握及时的信息反馈以适当拨款, 有一定风险性。

数据来源:2009年至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3) 定向委培人才模式

“定向委培模式”是学校先与企业进行沟通, 根据企业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设置学生的课程和培养计划。在这样的模式下, 企业和学校共同探讨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 签订校企定向委培人才的合同。为确保人才能被企业所用, 企业往往会提供实习基地、培训资料, 委派企业内部职业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定向委培的学生毕业之后, 通过企业的考核, 便可以优先录取, 这不仅适应了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 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3.校企合作在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

(1) 校企合作对卓越人才培养的意义

从高校自身教育方面来看, 由于对企业了解不够全面, 信息传播的阻碍, 使得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因而, 高校为培养卓越人才, 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 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 要求贴近生产实践, 这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 将社会乃至世界的科技、文化、经济的最新最先进的行业知识和变化趋势及时地反映到课堂内容中, 进而弥补了学校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时效性不足的缺点, 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 高校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学问的场所, 也是为社会提供各种人力资源的摇篮。通过校企合作, 聘请企业资深工作人员来学校传授经验、了解行业最新现状;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中完成毕业设计, 使学生较好的适应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 体会到工作的不易和企业竞争的压力, 在校期间有意识地培养提高综合能力, 成为有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

(2) 校企合作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具有可行性

高等教育必须要与市场、社会、企业紧密联系, 不能纸上谈兵, 对高校教育的方式进行改革, 通过对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校企合作的过程, 能有效的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反映到学校教学中,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纯理论性和时效性滞后的缺点。

开展校企合作, 让学生走进企业, 能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应该着重掌握哪些和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有效的把学习的知识与工作的内容相结合。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在企业的实习经历, 有选择、有重点地根据工作需求, 将所学的知识重新构建一个适应于自身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深入领会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效果。

4.卓越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1)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有效沟通的方式建立在有效的沟通渠道之上,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应当多样化, 既要有正式又要有非正式的, 这样才能够取得有效的教育方式, 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正式的沟通方式, 如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之间定期会面, 反馈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工作状况,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互联网共同搭建数据信息化平台,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对校企共建的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网络化管理, 便于双方实现信息、技术、资料、意见等多方面沟通和交流, 便于共同管理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非正式的沟通方式, 如电话沟通、信函、电子邮件等。可以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学生是校企合作的真正受益者, 因此对学生的自身的了解十分关键。

(2) 建立具体的利益分配机制

制定具体的利益分配机制, 以协调由于博弈双方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获益大小的矛盾, 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学校的人才, 偏于理论性, 因此要发展就必须走向企业, 相反, 企业的人才需要回向学校, 才能企业员工的理论素养, 更好的去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在校企合作的最初阶段, 学校需要企业的投入, 但是这笔投入通常并不大, 因为以后一旦转化为成果, 企业的收益会非常大。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培养, 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 节约新进员工的培训时间和费用, 可以通过与高校共同研发, 享有专利的申请使用权, 加快新产品研发的脚步等等, 这些对于企业而言收益都是巨大的。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上, 应当让学校先占利, 通过风险控制和监督机制的作用, 企业再分利。

(3)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篇4: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业管理卓越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计划”,提出高校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改革方向: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1年12月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也联合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从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以及“国内—海外合作培养”两个角度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主要途径,而物业管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也急需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即卓越物业管理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时也可以参照“卓越计划”,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下实施卓越物业管理专业人才计划。

一、高等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物业管理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也遇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高校抓住时机最早于1997年开设了物业管理专科专业,后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为物业管理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截止至2013年共有329所高校招收物业管理专科学生,每年全国普通高校物业管理专科毕业生规模接近12000人①。在专科培养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之上,一些学校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申报物业管理专业本科,2003年广西大学首先获得国家教育部的物业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许可,然而由于是目录外专业,所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增长的状况,目前全国仅有21所高校具备培养物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资格。在这329所专科院校和21所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层次较低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项目成几何级数快速发展,由此急需大量高级复合性管理人才,然而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在我国高校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专科技能性层次为主,大部分地区未开设物业管理本科,而且已开展物业管理的本科教育时间较短,这与物业管理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极不配比,因此急需加强物业管理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

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开设物业管理本科院校非常少且时间较短,导致科班出身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师也非常短缺。现阶段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大多为跨专业而来,主要以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的为主。虽然这些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甚至其中不乏博士学历的教师,但由于改行而来且仅仅讲自己熟悉的课,因此大多数教师并不能系统地把握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规律,与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对人才培养定位不能很好把握,进而使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物业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行业,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结合实践,因此专业实习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高校虽然也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学生实习,但大部分合作仅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即只是建立了实习基地,学生实习时安排到实习基地,平时没有太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学校的实习计划和企业的正常工作安排往往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且双方在实习前并没有进行更好的沟通,导致学生实习时很难接触到企业核心的实际工作,仅仅是打打杂、发发传单或打电话等,因此学校实习要求的内容难以落实,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二、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物业管理人才的关键

(一)有利于优化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国家“卓越计划”的要求,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之中,还需要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优化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物业培养层次普遍不高,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背景下,借助企业的力量培养出卓越的物业管理人才,解决社会对物业管理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矛盾。

(二)有利于建立物业管理人才的联合培养体

以往的校企合作只是为了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而建立的实习基地,企业往往是被动接受,并没有参与到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因此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物业管理人才缺口的逐渐加大,企业也意识到加强在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地与学校进行深层次合作探讨,在这个契机下探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上建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联合体,实现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利于推行以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前提的校企深入合作模式,使培养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真正符合行业需求。

(三)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

目前高等院校的人才评价显得比较单一。现有考核与评价方式,更多的采用书面理论考试方式,这种方式只能证明学生某一时点上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且由于师资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有所脱节。而物业管理行业实践性较强,其人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评价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有利于从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建立一个以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为基础的全面人才评价系统,可以达到认定卓越物业管理人才及其培养效果的目的。

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物业管理人才的思路与措施

为了培养卓越物业管理人才,首先需要学校和企业在彼此互相了解的前提下,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并基于共同利益签订校企深度合作协议,然后通过三个模块来实现卓越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物业管理人才的联合培养体;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價体系;卓越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一)建立物業管理人才的联合培养体

在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要挖掘彼此所拥有的人力、信息、设备等各种资源,并在统一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优化,建立校企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体。对于高校来讲,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具有系统的教学资源、具备专家学者等优势,可以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发挥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则是建立联合培养体的关键:首先,企业具有信息资源优势,企业更加了解物业管理市场对于岗位的具体需求,可以以此与学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的设置,大纲的编写等工作,培养出真正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其次,企业具有技术优势,企业聚集了一大批各个岗位的行业精英,这些行业精英精通各个岗位必备的技术与能力,由他们参与到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中,可以解决目前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可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最后,企业具有实践场所的优势,企业可以为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亲身接触工作岗位的机会与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际岗位实训有效消化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减少了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考核和评价,可以由原来学校单方考试转变为由高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对学生分阶段进行过程考核。首先,高校重点对学生的公共基础(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基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企业重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企业要求的标准进行考核;社会重点是通过专业资格证(如物业人才从业人员资格证)来考核学生是否具备行业的基本技能。最后通过三方的考核,学生毕业后同时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成为了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三)卓越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在建立科学的考评及评价系统基础上,由联合培养体的学校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卓越物业管理人才所应培养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表,并充分利用整合后的校企优势资源构建卓越物业管理人才合理的理论与技能平台,制定出卓越物业管理师的培养模式。

注释:

①数据来自教育部唯一指定的高考招生信息发布平台-阳光高考。

参考文献:

[1]程宇.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卓越经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2,1.

[2]刘宏珍,侯义斌,黄樟钦,严海蓉.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篇5: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1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的必然性

1.1 会计师职能的转变

自农业社会以来,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使用账簿和算盘对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和加工。因此, 账簿和算盘也成为会计行业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 也使得经济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这也导致了传统的会计行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改变。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计核算以及监督职能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这也导致了会计职能的转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信息收集以及处理方式从根本上实现了变革。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交易方式的创新, 要求会计师能够综合处理复杂业务并且能够参与到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中, 这将逐渐成为企业对会计师的最基本要求。会计师职能的这种转变要求, 高校在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充分了解企业对会计师的具体要求, 实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师人才的需求。

1.2 会计师业务范围不断拓广

传统意义上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对经济信息进行确认, 是一个计量和表述的过程。其主要工作方式是进行记账、报账以及制定财务报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 这导致了会计业务以及会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会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已经成功跨越了经济领域而转变成一种社会交流方式。社会发展对会计业务内容的复杂化以及综合化的转变, 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转变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高校培养的会计师人才需要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并能够处理综合业务和复杂业务。这无疑对会计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 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 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 这样才能一方面提高卓越会计师的理论能力, 能够从大局上进行把握, 另一方面提高卓越会计师的操作能力, 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会计师的知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会计师培养的过程中, 仍旧采取了传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理念, 会计师的定位和传统的经理人、账房先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 企业发展对会计师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不仅要求会计师能进行传统的工作, 同时更要求会计师能参与到企业决策的过程中, 还要求会计师能够通过数据分析, 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因此, 会计师仅仅具备会计知识技能是远远不行的, 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师除了要能够掌握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外, 还要求会计师能够具备丰富的经济知识, 能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经济发展形式作出预测。因此, 这势必要求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社会发展趋势, 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同时只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才能充分了解企业发展对会计师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 这样才能使学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顺利进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

2 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实践工作起步比较晚, 虽然在理论研究层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在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2.1 制度建设不到位

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 首先要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必须做到权责明确。为此, 需要我国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确保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会计师能够顺利开展。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却仅限于引导和鼓励方面, 弹性比较大, 而且很难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从我国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的长远发展来看, 缺乏制度性、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制度, 对于推动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长期进行十分不利。

2.2 对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认识深度不足

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的过程中, 部分高校工作人员认为进行所谓的校企合作, 无非是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而已, 这导致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关于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内容模糊不清, 这种合作也很难深入到科研领域, 更是无从谈起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会计师人才的合作培养、共同解决学生培养以及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校企之间的合作无非是停留在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进行企业参观以及顶岗实习等方面。在校企合作环节中, 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培养所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方面, 这使会计师人才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很难根据企业数据进行市场分析, 更遑论参与企业发展策略制定。由于校企之间合作流于表面, 使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难以维系。

2.3 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卓越会计师联合培养的过程中, 企业表现出积极性不高以及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也导致了部分高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卓越会计师的过程中, 合作流程停留在双方的合作协议之上。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由于部分高校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资力量存在不足, 导致企业在与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培养的会计师人才难以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其次,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并没有出现会计师人才短缺的情况, 而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资本, 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最后, 部分高校在进行合作对象的选择中, 自视甚高, 不愿意与发展缓慢以及规模比较小的企业进行合作, 同时大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导致了校企合作难以成行。

3 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针对我国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根据我国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科学合理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机制, 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培养工作的发展。

3.1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保障机制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针对我国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制度建设问题,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调保障机制。首先, 要建立起完善的外部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在进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由于学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的社会主体, 致使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动机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 在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减少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需要政府制定保障卓越会计师培养校企合作相关法律规范, 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 以有效规范卓越会计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其次, 要建立起内部保障机制。在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环节中, 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相互建立起定时沟通制度, 及时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和矛盾, 统一解决卓越会计师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时, 双方需经过协商制定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和课程安排, 并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卓越会计师培养管理部门, 具体负责与企业进行协商。

3.2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激励机制

通过对上文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得出, 在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的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因此, 为了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需要制定激励政策和互惠激励机制。首先, 建立学校与企业卓越会计师激励政策。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应该按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情况, 可以在知识产权、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性措施和实施细则。其次, 要建立起高校与企业之间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互惠机制。资源共享以及利益双赢是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推动卓越会计师培养的最为根本的动力。由于校企合作双方属于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 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学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 其进行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卓越会计师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卓越会计师人才, 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了维持学校与其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必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共享以及互利互惠。

3.3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选择机制

首先, 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实质重于形式。校企合作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师人才, 而环境因素在卓越会计师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校在进行合作对象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兼顾培养卓越会计师人才的环境, 只有兼顾以上两种因素, 才能保证校企合作在进行卓越会计师的培养过程中, 能够收到预先的效果。其次, 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实现优势互补。在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有项目式合作教学以及共建式合作教学等多重合作方式。因此, 进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在选择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时, 我们应该在合作双方的项目周期、技术研发策略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 并确定采用何种合作模式, 以发现双方各自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使双方合作能够良性发展。最后, 双方合作结构应该实现平等互利。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 双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 在双方进行合作之初, 需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合作成果。

4 结语

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现有的会计师人才结构,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同时, 在我国校企合作进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 正确处理好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 才能推动校企合作的长期进行。

摘要:卓越工程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突出会计师的职业素质, 一般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保障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高校在进行卓越会计师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理论教学资源和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对于提高会计师专业素质, 推动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忠慧, 毕鹏.地方高校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 2013 (09) .

[2]姚丽琼, 王菁华, 梁旭雯, 王浩林.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 2012 (08) .

篇6: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关键词: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职业学校

要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其概念。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是指密切结合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职业学校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且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互利共赢。

1.我国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现状

自从国家教育部号召“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直以来,学校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很少接触企业,对于企业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几乎完全不了解,在教学上偏重于理论知识,不断地通过考试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完全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以致培养出的学生完全不适应我国就业国情,知识结构不合理,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相差太大,学生只知道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学以致用,不能马上投入企业展开工作。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缺少一些鼓励政策、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对后备人才的重视引起的,所以在校企人才合作问题上态度不积极,对学生实习工作表现不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扩大。

2.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意义

2.1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

实行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与时俱进,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的工作管理理念,培养出更贴近企业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专业课程,改变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用顺应时代发展的知识理念来改进课堂教学,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进程,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2.2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与现代企业合作,使企业生产现场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亲身领略和感受企业文化,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还能使他们做到学习内容不与现实企业脱轨,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就避免了毕业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使他们尽快融入企业中去。

2.3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改善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虽然国家政府在严格实施计划生育,但是我国的人口压力还是很大,所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而且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据统计,在求职者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总人数的4%,供不应求现象严重。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想招聘一些具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这对一直在校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非常不利,然而通过实行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企业就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場所,让他们在学习之余积累经验,顺应市场需求,增加就业率,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协商让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年或者更长的实习时间,缓解我国部分就业压力。

2.4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此模式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迅速而有效的途径,能满足企业对技术急缺型人才的需求,而且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所以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实习结束后,企业可以从中选拔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减少了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风险,同时可以通过企业对教育的支持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成功的案例分析

为了提高我校在所有职业学校中的竞争力,我校的室内设计专业首先采用了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效果。

当学校决定采用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后,虽然企业对参加的学生提出很高的条件,但有很多学生报名,我们认为此模式吸引学生的原因有:培养目标很明确,实践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率提高。这些因素为成功采用“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首先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室内设计专业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根据室内设计公司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定点培养目标,企业专家和我校教师一起负责教学任务。第二,我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重新安排,公司与学校共同研制新课标,将公司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技术要求、道德素质等纳入新课程中,提出符合公司要求的新培养方案。第三,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保证学生达到最初的目标,若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者,公司应按照合约正式录用我校学生,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也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发现几个问题需要深度探讨:首先,要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各个企业的有利资源,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其次,在与企业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坚持专业核心课程不变,专业选修课要根据企业相关的技术开设,这样就能为企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切且能适应其他公司需求的优秀人才。

结语: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卓越背景下,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高校人才养的特色,而且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能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还能为学校的自身发展带来生机,增强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还能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层利益,同时促进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一条非常有价值意义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潘鲁生 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EB/OL] 设计在线,2002-08-25

[2]周耕夫,李栋学.期待制度与法规的哺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篇7: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1 校企合作模式下卓越软件技师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培养计划的企业态度不积极

在新形势下,高校和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渐树立加强合作、协同发展的意识。尤其是对于软件技师人才这种极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培养计划,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学校主要负责传授给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积极呼吁企业加强合作,但是大部分企业一种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并不高,即使合作也只是表面上简单的合作,尚未上升到战略地位。

1.2 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校虽然拥有许多高学历的教师,但是这些教师绝大部分仅仅只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严重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毫无实践操作技巧,无法真正培养出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同时,高校仍然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长期受这种压力的影响,导致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学术发展,更加忽视了自身实践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是阻碍当下校企合作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的一大阻力。

1.3 学生尚未转换自身的角色

高校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一时面对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难以适应。为了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来调整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优化现有的知识结构,选择事半功倍的学习策略。然而,在实际高校生活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厌烦心理,对高校生活失去信心,一心埋入学习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认为只有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才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强调的实践学习毫无兴趣,将之视为无用之举,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项目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校企结合的大背景下融入项目教学法能够进一步规避常规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围绕项目展开,确定教学过程中需要和讲授的理论;其次,为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内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先带领学生亲自操作项目,接着讲解与项目相关的理论,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实行分组教学、小组评审与课堂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训;最后,建立相应的项目开发平台,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打破了以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地位,教师再也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基于项目学习的校企合作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校企深度合作

在项目学习模式下,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项目,项目实施已经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训环境对实际教学效果也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集中力。然而,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由此可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进行深度合作是提高项目学习的基础,是将学生培养成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拓展合作的渠道,加强与知名软件企业的良好合作,实施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提高项目学习的培养效率与质量,实现学生软件技能的不断提升。

3.2 建设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软件教师与企业专家在项目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软件技能,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软件技师,必须充分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建立理论兼具实践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项目学习的培养方案制定上企业专家应该全程参与,提出独特的见解与意见,有效确保了教学与行业的紧密结合。同时,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全职实践,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外,专家可以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复合型软件技师人才。

3.3 开发实践案例库

在卓越计划培养阶段,为了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项目学习的最终目标,必须实行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在项目学习的要求下,将学生以小组方式划分开,进行真实的模拟实训。教师应该积极指导,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对于软件技师这种十分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开发实践案例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多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真实项目案例,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为实践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案例。首先,设置基础案例库。在该案例库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如Java Web应用编写能力。引导学生熟读用户说明书,掌握基本的系统设计方法,学会开发各种模块,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案例库。其次,提高案例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Servlet技术和Java Bean技术。通过相关的案例代码,不断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软件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软件实际操作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软件技能。最后,企业级应用案例库。该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逐渐熟悉并且掌握企业级应用开发的各种流行框架技术,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显著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可能性。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项目学习模式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校企合作是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校内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软件综合实力,但是其教学效果往往没有校企联合培训来得明显。因此,积极采取2+1 的教学模式,前两年在学校中帮助学生打好软件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软件工程技能,最后一年组织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实战。一方面,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实施新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学校教学中时刻结合企业对软件技师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融入合理的教学内容,将企业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归纳到教学内容中,不断完善学校的理论教学体系,在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号召下,学校的教学重心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意识到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增设了实验课程,不仅丰富了软件技师人才培养的形式,而且打破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学校对软件技师人才的培养主要划分为三大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综合能力运用以及工程实践创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的软件综合实力,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复合型软件技师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实习阶段。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进入企业正式工作之前必须接受一定时期的培训,在掌握企业所要求的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应该深入项目的每个环节,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熟练掌握企业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另外,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结合校内外导师的指导,顺利完成最后的学业任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卓越软件技师人才的众多教学方法中基于项目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仍然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不断丰富学生软件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软件技师人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急需大量优秀的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因此,校企加强合作,制定联合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积极作用,不仅丰富学生的软件理论知识,而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卓越的软件技师人才。同时,在项目学习的引导下,增强了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可行性,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培养了一大批对社会有贡献的软件技师人才。

关键词:项目学习,校企合作,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

[2]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

篇8:夯实校企合作 共话卓越人才培养

关键词 校企合作;虚拟企业;实习基地;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5-0031-03

企业实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1]。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赴企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2],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共建虚拟企业实习基地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通过引入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体系、技术标准、测试规范,采用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开展实战化训练,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双导师),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并达成校企双赢目标。

一、企业实践的主要困难

培养高校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并通过企业实践进一步深化和提升[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注重效益和效率。由于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设施设备,要承担残次品材料损失,还要在管理和安全等方面承担较大风险,并防范技术泄密等,而企业从中并没有获得实际利益,故而导致企业对高校学生企业实践活动普遍持消极态度,这是目前高校学生企业实践面临的主要困难。

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力号召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积极贡献力量,但仅靠政府号召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企业在向高校提供工程实践教育资源的同时,能够从高校获得企业所需的智力和科技资源,校企双方就可以通过全面深入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赢,高校学生企业实践的难题也就会从根本上得以破解。

二、虚拟企业实习基地的特点

(一)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指相互独立的多个企业及其伙伴建立的动态联盟[4]。与传统企业相比,虚拟企业打破了各企业之间明确的组织界限,使人力资源、组织架构、制造资源、市场信息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在联盟内得以优化配置, 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利于快速把握市场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形成联盟内各企业及其伙伴“多赢”的局面。互联网的发展对虚拟企业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虚拟企业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协作模式、知识管理等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二)企业实习基地

企业实习基地既是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专业素质培养的场所,也是高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的平台,对高校工程技术学科专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精英教育”时期,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对高校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对高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持积极态度,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校毕业生的供需平衡逐渐被打破,市场化用人机制增强了企业选择性,加之企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普遍加强了技术保密,对高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态度逐渐冷淡。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企业实习基地,如何有效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成为高等工程技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

(三)虚拟企业实习基地

虚拟企业实习基地是虚拟企业组织形态与企业实习基地功能相融合的产物,它将虚拟企业中合作伙伴的范围延伸到高校。通过建立虚拟企业实习基地,可以将企业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教育资源与高校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借助这个合作平台,一所高校可以和多家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多家企业的资源(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测试规范、研发流程、技术团队等),采用多家企业的技术或产品研发项目,进行实战化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同时,与企业深度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向企业提供智力支援和多方位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发展贡献力量;一个企业也可以与多所高校结成战略联盟,向多所学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开放教育资源,并有步骤、分阶段、有选择地开放企业研发项目,有效助力高校学生企业实践活动。同时,借助多家高校的科技和智力资源,加快技术和产品研发进度,抢占市场先机,促进企业发展。

三、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合作共建

作为一所面向全国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应用技术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充分发挥所属天津市现场总线技术工程中心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的桥梁作用,与北京和天津的几家现代电子企业合作共建了天津市首家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这几家合作企业主要从事智能化和网络化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在电子信息行业具有代表性,运营规范,技术先进,有意愿与高校结成战略联盟。根据该基地在工程实践教育、卓越工程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作用,TUTE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了建设规划,明确了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该基地的主场所设在TUTE校园之内,分场所设在各合作企业,根据工程实践教育活动和技术研发活动的实际需要确定哪些活动在学校开展,哪些活动在合作企业进行。TUTE将该基地的建设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结合,为该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配备了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合作企业则提供了工程实践教育和技术研发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功能模块以及专用开发工具等。

(二)企业化运行

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既是电子信息专业大学生企业实践的场所,也是电子信息专业师生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场所,与通常意义的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都有着重要区别。为确保该基地能够有效地发挥各方面功能作用,TUTE对现代电子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了考察分析,建立了适应于该基地功能特点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努力将该基地打造成为校企战略联盟利益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该基地企业化运行机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参照现代电子企业组织架构,建立该基地的组织机构,实现与合作企业相应部门的对接,与合作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对接。二是按照现代电子企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制流程,制定技术研发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实现技术研发项目组织、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的企业化管理。三是按照现代电子企业技术研发人员选聘管理办法组建技术研发团队(项目组),设置项目经理、项目主管、项目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等岗位,实现技术团队的企业化管理,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评价考核。

(三)实战化训练

以往的技术研发训练活动大都采用学校指导教师拟定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工程背景、市场前景、约束条件、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等与现代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项目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完全达成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坚持采用合作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和新产品研制项目,坚持按照现代电子企业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在合作企业规定的条件下开展技术研发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四)双导师指导

鉴于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等,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构建了校企联合指导新模式,即双导师指导模式。在组建了校企联合项目组之后,项目组内的企业工程师自然就成为该项目的企业指导教师,他们与项目组中的高校指导教师通力合作,对采用该项目进行技术研发训练的学生进行联合指导,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有效弥补了高校教师实践指导工作的缺失,显著改善了项目指导效果,同时也加深了校企双方的相互了解,对深化校企合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结语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与企业共建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时,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在技术升级、产品更新、技术人才补充、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组织拥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卓越工程师特色班和创新创业能力强化班,学生投入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制活动,逐步将虚拟电子企业实习基地打造成为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分支机构,该基地的师生逐渐成为合作企业技术研发的一支生力军。由于合作企业在向高校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和技术研发项目的同时,也从高校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尤其是可以转化为产品的技术成果,校企双方实现了共赢目标。

上一篇:我们这一代人朗诵词下一篇:端午节简短祝福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