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德育创新探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指的是以增强学生道德修养为主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育人活动的统称,涉及法制教育、傳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立德树人指出要德育为先,德育在“大思政”环境下需具有泛在性,与学生学习活动紧密相关,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与道德修养同步强化给予支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德育创新探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德育创新探析论文 篇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摘要:

当今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与网络密不可分。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创新至关重要。作者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从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入手,挖掘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的优势,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和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28

互联网正在与传统行业内的细分方向融合,以强大的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领域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是对传统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换代升级。随着互联网媒体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的影响力、渗透力增强,互联网深刻影响着大学主体的社会生活模式与学习方式,进而由“外化”到“内化”,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行为素养,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能够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不断拓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首先,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具有实时性。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实时发布和接收信息,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传播模式,与传统的文字资料、会议、电视等信息传递媒介相比较,网络媒介更具实时性。其次,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跨越性。网络平台能够跨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两者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主体和客体两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流和发布信息,内容能够以某种形式得到保留,其时间可以不局限于上班时间,8小时之外也可以登录查看和处理信息。主客体两者交流打破了地域限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实时的面对面交流,克服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如报刊、电视等)只能做到信息单向传递问题,信息接收方能够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方,双方充分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两者是双向主动的关系,这样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再次,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某个网站、论坛、朋友圈等可以作为网络平台的活动空间,高度虚拟的活动空间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空间资源的局限问题,虚拟的课堂、教室和社区,能够把无穷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授者师资不足、传授场地有限、教育经费短缺和传授形式单一等问题的出现。

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网络平台的运用对知识传授者传授知识的新颖性提出了挑战。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完成,具有封闭性,知识更新缓慢。而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网络平台的运用,使得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大学生能够自行获取信息,大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基于网络平台可能比老师更早、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网络平台的运用对传授者具备知识的新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面临知识快速更新的挑战。其次,网络平台的运用对当代大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分化和西化,以及渗透和颠覆,借助网络平台西方敌对势力妄想达到和平演变的险恶目的。通过网络平台,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思潮也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去。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我国市场经济出现的诸如诚信、环境等问题都快速地暴露无遗。[1]基于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涉世不深、理性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很容易被误导,因此,不良恶难辨的社会思潮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构成冲击。再次,网络平台的运用对大学生优良品格的养成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平台因其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必然带来信息交流的隐蔽性,很容易引发一些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有些对某件事不满的大学生,为了述怨,会在互联网上发布谣言来混淆视听,有的大学生网络语言不文明,甚至会出现侮辱谩骂的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的行为直接反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成效。互联网的开放性、快捷性、交互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高校运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建立微思政网络平台为主,通过微思政及时回答大学生诉求,与大学生同语境,提高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应答的效率和效果。微思政平台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较,具有群体相互交往频繁、目标共性强、相互交往持续时间长等突出特征,构成高校网络舆情个性化特征。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微思政转变,关心每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细节。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要紧扣高校实际情况,网络传播短期内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如果处置不当,会有失控的风险。因此,大学生网上微思政教育要和网下大思政教育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微思政平台的作用,有效管控高校的网络舆情。

1.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呈现交互平等性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跨越性和交互性等特性使主客体间互动关系发生变化,形成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与教育客体的主体化趋势。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主客体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具有平等性,教育主体不再拥有对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不再必然是教育主体。同时,教育的客体表现出来主体性特征,互联网媒介拓展了大学生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赋予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中对信息选择的自由性和对价值认同的自主性。教育者和大学生互动的方式发生了转变,逐渐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方式转变为人与机器的间接互动方式,大学生客体允许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拥有多重成员身份。教育者和大学生互动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实时同步方式向实时同步和延时异步相融合的方式转变。在互联网中没有这里和那里的区别,也没有这时和那时的区分。因网络平台的人际沟通跨越时空的特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取消了到场的支配,跨越了时空的分割,做到了异步的交流,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阅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点击阅读和回复信息。教育的主客体间通过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实时完成同步交互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延时实现异步交互交流。[2]

2.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开放性

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益依赖,互联网+技术不断涌现,网络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带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时效性发生变化,由单向滞后转变为多向及时,在网上发送一条信息,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网络交流的交互性又增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使教育客体能够在自由沟通中潜意识受到熏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介转变为多媒体形式。通过文本传播和视像传播,所有真实的、未说未见无法描述的,都已经成功地被渗透。教育内容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转变为整体开放的大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突破了地区、时间、空间和存储信息量等因素的限制。

3.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耗散性

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其具有耗散结构性特征。首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开放的。网络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流动空间,营造了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流动空间。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之间具有非平衡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形式的主导性和辅助性,之间的潜在矛盾构成非平衡态。这就需要网络空间发挥自组织潜能,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环境,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达到宏观有序状态。再次,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非线性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处于非线性的动态平衡,任何子系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整个环境系统随之变化,进而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状态。

4.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现实与虚拟统一性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每个子方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各方法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具有复杂的连续统一性。首先,教育方法的现实性与虚拟性是连续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网络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依托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实际思想、学习和生活,应对数字化环境,涉及其虚拟实在性,需要不断探索增强高校大学生网络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是连续统一的。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跨时空的互补性与连续性,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要特别注重连续统一,涉及高校网上热点事件,需要通过集体座谈、作报告等传统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和理性疏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再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是连续统一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育,让主旋律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正面宣传,更要注重疏导,进行思想和道德的渗透,通过营造互信交流氛围来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充分利用互联网阵地来完成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局限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因此,应该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的被关注度和网站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将其思想观念、道德要求能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网站教育内容成为学生行为的向导。要求网站内容真实、快捷、贴近现实。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时,应当充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让学生对网站有熟悉感和亲近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设计,应尊重大学生的利益追求,利益认同后,再引导到教育者政治要求,最后达到价值认同的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变得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依据网络渗透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知识渗透、文化熏陶和品格修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润物无声。[3]我们要构建健康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品位的网络文化。[4]

1.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高校需要端正办学思想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生命线意识,努力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科研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研讨高校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探索解决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瓶颈问题的新思路。其次,要树立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平台在解惑、释压和化解矛盾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健康人格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再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凸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达到激发热情的作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源泉。

2.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工作内容方面不断创新。首先,校园网站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校园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新载,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解惑疏导,让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依赖心理,从而不断增加校园网站的被关注度,从而不断提高校园网站的被点击率,使高校校园网站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其次,不断推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活动,唱响主旋律。开展系列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薄厚讲谈,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代表、成功企业人家代表,谈学术、谈成功、谈经历、谈体会。设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开设校长信箱、职能部门服务信箱和学校BBS等,不断拓展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反馈问题意见的空间。注重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律性。[5]再次,要强化监管,避免因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而导致有害信息、信息垃圾等侵害大学生的思想。因此,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内容应该不断加强,在技术、道德、法纪层面筑好防火墙,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增强抵制不良网络信息侵蚀的免疫力。

3.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要想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首先,要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其次运用精品化项目运营手段,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网上引导和网下教育相结合。依托项目管理方法,运用网络技能、技术手段,以项目管理理念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利用网络及时教育及时引导,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和优化[6]。再次,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不断增强实效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达到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的最终目标。

4.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

高校应当构建好党和行政的组织系统组成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党、政协同、职能部门相互协作的机制,是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组织保证。首先,需要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力争将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考核干部政治能力的标准之一,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和舆论氛围,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其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网上教书育人的作用。组建一支兼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认真研究网络教学模式,实施网络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使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机融合,应用网络教育将教师的言传身教转化为网络模式,将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运用网络手段扩展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再次,打造一支能够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的师资队伍。通过专兼结合,建设具有网络思维方式、网络创新精神、网络传输技术的教育主体,作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长短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队伍的网络话语、获取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能力,增强教师与管理人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到来,互联网思维不断与改革、创新、发展理念融合,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工作是将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思想教育要把握时代的主旋律,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创新,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突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秦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04-106.

[2]孙伟.浅析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07-109.

[3]张彦坤,武宏飞,侯梦雪.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19-123.

[4]吕开东.基于文化自觉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78-81.

[5]吴毅安.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7-109.

[6]张彦坤,李煜华.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培育模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6):114-119.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谢金迪

网络德育创新探析论文 篇2:

探究网络时代如何开展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摘 要:思想道德教育指的是以增强学生道德修养为主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育人活动的统称,涉及法制教育、傳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立德树人指出要德育为先,德育在“大思政”环境下需具有泛在性,与学生学习活动紧密相关,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与道德修养同步强化给予支持。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成为教师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网络时代开展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良策,以期为提高中职“大思政”环境下的人才培育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时代 中职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中职院校要顺应新形势并遵循新要求,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指向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意识到相关教育的紧迫性及重要性,能指引中职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关心集体、蓬勃向上、热爱祖国。中职学生多在考试中失利,部分学生不得已踏入中职大门,使之存在自卑、自暴自弃等负面心理,还有些学生并不了解所学专业,在陌生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出现排斥集体、对他人冷漠、欺凌他人等现象,加之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三观”还不够稳固,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的侵扰,不利于中职学生全面成长。基于此,中职院校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探析网络时代思想道德教育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1 网络时代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机遇与挑战

1.1 思想道德教育机遇

当前教育活动与网络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中均有说明,助推教育改革,网络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教育理念上做出调整,依据中职学生法治意识、文化理念、爱国情操、自律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在线整合资源,使学生可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产生兴趣,受兴趣驱动参与育人活动,从中获取思想道德教育养分;二是从教育内容上做出调整,不再仅用教材、校内规定、管理文件宣讲思想道德有关内容,将视频、图片及其他新媒体看做教育内容展现形式转变的动力,在多模态及混合式课堂上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三是从教育方式上寻求突破,不再局限于“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更加看重学生的参与及反馈,使教学方式能与中职学生学习及成长需要契合,继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1.2 思想道德教育挑战

网络特点主要为开放、共享、实时,在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海量资源同时中职学生可能受网上信息干扰出现价值观混乱、看不清形势、对自我认知不深入、崇尚暴力、摒弃传统文化等现象,这与学生眼界较窄、认知能力有限、“三观”尚未稳固等因素有关,加之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将冲击中职学生认知体系,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良性发展。网络娱乐性强,游戏、交友软件、视频网站、论坛、购物平台已成为了中职学生娱乐的重要条件,这为学生接收负面信息,并养成崇尚暴力、不爱使用文明用语、不懂得相互尊重、撒谎等不良习惯提供了温床,对中职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阻力。除网络环境自身有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外,在教育信息化热潮下中职院校存在无法充分利用网络组织展开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问题,这与教师无法驾驭信息技术、校园网络环境有待优化等原因有关。新时代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网络,中职院校要直面思想道德教育挑战,为中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科学发展助力[1]。

2 网络时代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点

2.1 任务明确

为使网络技术、内容、平台等方面可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赋能,需保障网络与相关教育活动的融合目的一致,在明确教育任务的前提下调配网络资源。第一,注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教育,将重点视为爱国主义教育改革,依托思想道德教育渗透民族团结、中国革命、形势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使中职学生能产生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第二,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将重点视为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四史”、哲学、生命教育等内容,指引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理想,为中职学生在中国梦支持下明确人生目标提供教育条件;第三,注重法制教育,将重点视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中职学生能在民主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及集体主义教育下做文明、守法、懂礼的公民,同时增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第四,注重奉献社会、崇尚实践、热爱劳动的教育,将重点视为“双创”,加之职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助中职学生增强综合技能并树立远大职业理想;第五,注重心理教育,确保中职学生能不受网络负面信息侵染并保障心理健康,消除暴力、自卑等心理,在接受职业心理教育、心理基本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解决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能自尊自爱、珍视生命、健全人格。

2.2 突出特色

中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存在区别,以培育适应职业竞争环境的优质人才为指向,思想道德教育亦需指向这一点并突出中职育人特色。基于此,中职在网络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需发挥实训实习育人作用,把利于中职学生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发展有益的教育内容融进各门课程,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现实生活、职业实际情况,凸显中职教育特色,将实训实习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有关课程设置、育人模式、教学安排联系起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生本性、科学性,把社会各界意于中职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依托网络引入实训实习活动,用以支持课程改革,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及时代性。

2.3 德育为先

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意见》等政策指引下在网络时代坚持德育为先,利用网络疏通德育课教育渠道,同时营造“大思政”环境,挖掘艺术课、体育课、文化课及其他基础性课程、专业类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潜力,依据不同课程及育人优势聚合网络资源,结合中职学生成长实况进行科学教育、国情教育、“双创”等教育。因为非德育课主干课程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并不明显,所以需对相关课程德育水平进行评价,确保网络资源聚合与利用思想导向正确、教育活动高效、育人形式多变,尤其要与岗位、生产、“双创”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德育与中职院校教育特色相结合,为安全生产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爱岗敬业教育铺平道路,引领中职学生树立效率意识、质量意识、纪律意识及安全意识,继而增强中职学生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2]。

3 中职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3.1 时代性、方向性兼顾

网络将前沿资讯带到学生面前,若教师还只讲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无法保障学生注意力集中且能产生共鸣,基于此中职思想道德教育要彰显时代性,将学生兴趣浓郁且具有典型性的内容引入课堂,例如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利用网络将大国重器有关资料作为延展性阅读内容,学生不禁被大国重器的技术含量、民生价值、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所震撼,通过大国重器专题介绍感受到国家的富强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继而基于网络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因为网络资源好坏掺半,一味引入网络内容并不一定利于思想道德教育,所以中职教师需明确育人方向,在推行“网络+”教育模式同时解决“为谁育人”、“怎样育人”、“培育怎样的人”等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以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方向性的错误。

3.2 生活性、生本性兼顾

贴近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感染力更强,利于打造轻松愉悦的育人环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更加专注、积极思考、大胆实践,能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启发不断。受认知能力、兴趣喜好等学情因素制约,基于“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既需贴近生活又需兼顾学生的感受,确保学生共鸣强、能理解。例如,教师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可利用网络搜集一些真实存在的违法行为,如遛狗不拴绳咬伤他人、车辆未在人行道处礼让行人、在微博发表虚假信息、直播时销售伪劣产品、以交友为由诈取财物等,使学生能在看视频、读新闻的过程中增强法治意识,将个人行为与法规联系起来,扩宽法治眼界,明晰法律与和谐生活的紧密关联,还可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助学生守规则、遵法律,有效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继而增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3 教育、管理兼顾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院校组织与开展需教师深耕教材、剖析学情、教法创新,为学生思、达、践提供条件。“大思政”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中职院校需将校园文化、实训基地、校内图书馆等视为教育抓手,例如在校内网站播放发生在师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报道,在校园微信公众号定期播放以“唱红歌”、“表演红色歌舞”、“四史知识竞赛”等为主题的学生集体活动视频,展现学生风采,抢占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加之“网络+”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持续优化,通过教育管理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3]。

4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的路径

4.1 理念升级,为思想道德网络化教育奠定基础

中职思想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生活为基,在此基础上要彰显中职教育特色,基于此网络化的思想道德教育需推行理实一体理念。例如,中职院校在基于法治教育指引学生抵制“校园欺凌”时,可鼓励学生合作拍摄微电影,优秀电影经评选在校内网站展播,目的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剖析“校园欺凌”的危害,引导学生用受害者、旁观者、共情者等身份驾驭电影艺术语言阐明观点,在此基础上把公民道德准绳、社会法治理念、学校管理规定、中華传统文化等内容转变为思想道德教育动力及中职学生全面成长养分,有效提高基于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网络有记忆,经评审在中职院校网络平台展播的优秀微电影将通过转发、评论、点赞、收藏等方式长期给更多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强化网络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再如,中职院校可在“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组织学生观看献礼影片,如《觉醒年代》、《1921》等,指引学生在校内论坛分享观后感,营造红色文化高效宣传的网络教育氛围,还鼓励学生拍摄解说红色题材电影的短视频并上传到校内网站指定活动区,调动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赋予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践性、趣味性,达到中职网络化思想道德教育理实一体化的目的,期间有效培育学生的爱国意识、创造精神、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4]。

4.2 课程开发,聚合网络资源攻克思想道德教育阻力

在网络资源涌入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范畴的基础上需开发课程,为视频、音频等教育素材筛选与应用提供落脚点,同时保障网络资源与思想道德教育需求吻合。课程开发建立在“金课”替代“水课”的前提下,使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更具亲和力、趣味性、多元化。因为微课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而来,具有时间短、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等特点,所以中职院校可利用微课将意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呈现出来。例如,中职院校可运用网络搜集本地区传统文化,将民间手工艺、传统建筑、古村落、民俗美食、民风、神话传说等内容纳入微课,将本地优秀的文化遗产转化为课程的一部分,并依托纪录短片、小视频、访问、新闻、组图、文本等媒介聚合在一起,带给学生“文创”、行为习惯培育、“三观”正确塑造、心理健康发展动力,确保中职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强化“四个自信”,实现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微课还具有内容能灵活调整的优势,可依据学生浏览频次、个性喜好、成长需要筛选网络素材,以法制教育为例,因“罗翔讲刑法”、“鹤城公安”等普法宣传账号热度较高,所以可从账号发布的内容中选取对中职学生来讲有益的部分并聚合在微课内,使微课内容更加多样,能调动学生浏览与自学的积极性,使中职学生能自主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4.3 教法创新,丰富思想道德网络化教育形式

为使网络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中职院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势在必行,以免在“灌输式”教法中浪费网络资源并阻碍学生全面成长。例如,中职院校可依托网络创建“双师型”课堂,邀请行业专家、岗位精英、成功创业者、优秀校友等主体在线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侧重将企业文化、职业远景、生涯规划、“双创”政策等内容视为“双师”与学生探究的要点,使职业教育更具说服力,弥补中职教师对职业了解不全面及缺乏定岗工作经验的职业教育缺陷,同时渗透职业道德修养有关内容,引领学生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自我强化,为学生成为敬业奉献、敢于创新、精诚服务的工作人员夯实思想道德教育基础。再如,中职院校可推行“任务驱动+合作实践”的教育形式,鼓励中职学生合作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在思想道德教育范畴内商讨并确立主题,如“古村落保护现状”、“区域文旅项目开发”、“影响本校学生法治素养强化的因素”等,确保学生合作实训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一致,期间可把网络当做完成调研任务的工具,如依托校内网站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搜集调研所需文献资料、利用社媒与同组成员共享调研结果等,使学生在完成调研任务的过程中可增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素养,还可磨砺意志、提升抗挫折能力、优化心理素质,继而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5]。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来讲机遇、挑战并存,为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中职院校需将任务明确、突出特色、德育为先视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要点,还需在育人活动中推行时代性及方向性兼顾、教育及管理兼顾、生活化及生本性兼顾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为网络资源有效应用奠定基础,利用网络发展“金课”,还要创新教法,继而推动中职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时代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摆玲. 浅谈网络信息时代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J]. 才智,2019(26):38-39.

[2] 王慧,刘金杰. 谈网络时代如何开展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 中华少年,2019(8):276.

[3] 邓克嘉. 网络时代新媒体传播与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培养[J]. 中国报业,2018(6):97-98.

[4] 牟锦荣. 舞好网络"双刃剑",搭建德育新平台 ——网络背景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浅见[J]. 科学咨询,2018(38):143.

[5] 程建云. 网络时代中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现代职业教育,2018(32):37.

作者简介:

贾亚丽:(1986.05.20—),汉族,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人,单位地址:郑州市中原区河南工业技师学院。

作者:贾亚丽

网络德育创新探析论文 篇3:

论新时期校长德育创新

【摘要】教育国际化、多元化、信息化及其管理社会化的新时期,校长德育应在意识和观念、机制和体系、内容和形式、阵地和网络、队伍和管理、途径和模式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校长德育;创新;实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办学过程中处于管理系统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和决策地位的校长(含副校长)应在新时期德育创新中有所作为。

一、摸清现状是新时期校长德育创新的“基础课程”

当前,学校德育严重存在“有教无育”、德育实效递减现象:学校重智轻德、家庭教育不当、社会负面影响……制约了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二、剖析成因是新时期校长德育创新的“重点课程”

(一)三个误区

社会、家庭、学校“三分天下” 和“三位一体” 主次不清;智育与德育互为因果;“专职教师教德育”和“德育是虚,智育是实”。

(二)四个障碍

教育功能上德智失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心失误;文化市场上审美失真;网络、短信、图书、音像等舆论环境监管上失重。

(三)五个脱节

教材内容与育人育德脱节;理性教育与养成教育脱节;德育与智育等脱节;德育状况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步调脱节,甚至出现只要“分数”不要“德育”的局面。

三、创新德育是新时期校长德育工作的“核心课程”

创新德育意识:强化德育改革意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用改革和发展眼光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德育多元意识,适时整合德育资源,实现德育工作立体发展;强化德育创新意识,育人先育德,“五育”并举,寓德于活动之中。

创新德育观念:确立和谐德育观,用好人文关怀、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手段;确立人本德育观,始终以人为本,人人获得教育主动权;确立全面德育观,让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综合素质得到培养;确立实效德育观,把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教育切入点,提高工作感召力。

创新德育机制:创建运行机制,站在时代高度规划德育发展;创建教育机制,同步实施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创建激励机制,善用精神激励法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创建评价机制,实行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评价、他人与自我评价;创建制约机制,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创新德育体系: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形成规划——计划——实施——考核体系;构建德育管理体系,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备齐德育专干,层层签订责任书;构建德育立交体系,实现学科教学、日常管理渗透德育;构建德育评估体系,德育成效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家庭、社会联合监督评价学校德育工作。

创新德育内容:基本素质教育,即理想教育、思想教育、公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民族精神教育,即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国情教育等;习惯养成教育,即公德意识、道德品质、文明礼仪等;校园文化教育,即校风与学风、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竞争观念等;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法纪安全教育,即组织班队会、上法制教育课、观看教育片等;关爱学生教育,即“爱心、耐心、细心”教育和“手拉手、心连心、献爱心”等。

创新德育形式:变灌输式为交流式,如师生交流、同学交流、学科交流等;变平面式为立体式,如演讲竞赛、文艺汇演、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星级学生评比等;变包办式为自选式,如游园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媒体宣传、网络德育等。

创新德育阵地:德育课程建设,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课余活动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校园环境建设,“一草一木总关情,面面墙壁会说话”。

创新德育网络:“三全管理”网络: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运行指导”网络,德育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施小组,制定规划,落实措施;“自主教育”网络,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培养学生践行能力;“三个结合” 网络,开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主渠道。

创新德育队伍: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制、教师师德考核评议、专题师德教育活动等塑造教师新形象;优质德育干部队伍,通过专题学习、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探讨有效途径和方法;优秀班主任队伍,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培训,提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强有力德育科研队伍,通过开展课题实验、主题活动、德育研讨等提高德育实效。

创新德育管理:创新队伍管理,坚持“全员、全程、全位”育人;创新考评管理,强化德育考评的“德性”;创新制度管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

创新德育途径:开展心理咨询,积极引导学生人格成熟与发展;组织社会实践,定期或不定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德育基地、社区等地体验德育;构建网络德育,办好德育网站,网上网下对接,扬长避短;建设校园文化,以校园环境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创新德育模式:实施情感教育,从情感入手,以理服人;建立平等关系,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开展主题活动,如班队会就要选好主题,开得有意义;建构教育網络,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四位一体”,常抓不懈;健全管理机构,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法制副校长,组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的德育机构;实践德育基地,学校要与就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活动中心、德育基地等部门适时联动,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总之,我们最终需要付出的是教育者的爱。正如著名教育家查尔斯·里德所说:“播种一种思想,你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你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你收获一种命运。”作为校长(含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与学生特点变化,不断创新观念,从学生主体出发,通过多种途径,体现人文关怀,激发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使外在教育内化为学生自我需要,让学生认同、接受和践行,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一句话,创新德育,校长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4).

[2]王玉兰.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编辑:龙贤东)

作者:管寿红

上一篇:高脂血症患者研究论文下一篇:儒家音乐思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