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产业安全包含了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主导权则是国家或者民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有引领或支配地位。产业主导权进一步表现为产业的资本、市场和技术主导权。产业主导权的内部权能相互依存,分别作用于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产业安全。文章以民航运输业为例,进一步对产业主导权的形成及其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进行说明。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论文 篇1:

国内产业安全研究新进展及展望

摘要:从产业安全的本质认识、影响因素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详细地梳理了产业安全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安全的内涵随之改变,因此目前产业安全研究在产业安全的理念、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整合、产业安全态势的转化和产业安全预警等研究方面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产业安全;预警机制;进展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 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竞争加剧以及安全威胁性上升,于是关于经济安全的研究成为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中的新焦点引发人们极大的兴趣。其中产业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基础,备受到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7月22日中国首届产业安全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圆满结束。论坛将产业安全研究基调确定为:关注产业安全,既要防止麻木不仁,漫不经心,丧失警惕。同时又要防止过度夸大产业不安全,进而质疑改革开放[1]。

一、产业安全的本质认识

第一,强调控制力的产业安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尽管表述各异,但核心都是强调产业安全本质是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指的是外商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对国家经济构成威胁 [2]。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国对某一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 [3] 等等。第二,强调能力的产业安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产业安全的本质看做是一种抵御威胁、保持发展的能力 [4]。如中国社科院金碚认为,产业安全问题本质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一般不会存在产业安全问题,并不在于产业是高新技术还是自主产业,只要这个产业比较弱就会有安全问题 [5]。夏兴国认为,产业安全是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保持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发展 [6]。景玉琴认为,产业安全是本国产业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7]。第三,强调民族权益的产业安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首先肯定民族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国民作为产业安全中的权益主体,在国界之内有明确的排他性经济主权。也就是说产业安全,归根结底就是以国民为主体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保证并不受侵害[8]。

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深入,目前学者对产业安全的本质也产生了新认识。李孟刚认为,民族经济外延的扩大和资本控制权的局限性使强调控制力和民族权益的产业安全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提出產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产业安全包括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评价产业受威胁的程度反推产业安全度[9]。赵英也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变成“万国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企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民族经济概念也受到挑战,与此相应的经济安全理念也在改变[10]。

三、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对产业安全本质认识的不同,分析影响产业安全因素的角度也就不同。最初产业安全问题是由于外资的大规模引入而提出,所以很多学者从外部因素如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商品的角度分析中国产业安全的成因。如方芳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威胁表现在外商利用其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及系列投资方式来控制国内企业和垄断某些重要产业 [11]。祝年贵认为,外资主要是通过品牌控制、技术控制和市场控制影响中国产业安全 [12]。

如金碚认为,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的关键或核心问题在于中国现有的竞争规则体系是扭曲的,优惠等倾斜性政策使竞争规则严重差别化,使竞争不公平,从而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王学人从制度非均衡的角度分析产业安全的形成原因,认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同政治制度的磨合、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激化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制度需求。另一方面,受改革战略思路、旧制度的惯性势力等的阻挠,新制度供给推进却艰难,从而形成了中国产业安全所需制度供需失衡的态势[13]。更多学者从环境的角度分析产业安全问题,如何维达将影响产业安全的内部因素分为产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两类。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包括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三个方面。竞争环境主要指过度竞争问题,衡量过度竞争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市场集中度和行业规模[14]。

三、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

产业安全评价首先要在理解产业安全本质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指标,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对于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四大类指标,共23个小指标。四类指标包括:产业发展环境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和产业控制力指标。其中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八个指标:资本效率、资本成本、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制度环境状况、供给产业状况、需求增长率和产业损害状况。产业国际竞争力包括六个指标:产业世界市场份额、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产业R&D费用、价格比和产业集中度。产业对外依存度包括四个指标: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包括五个指标;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品牌拥有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和受控制企业外资国别集中度[15]。虽然有些学者在明细指标选择上有些差异,但基本上在以上评价结构范围之内。

对于产业安全评价方法,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是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将产业指标安全状态分为四种,即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机,相应的安全等级为A、B、C、D,并分别给四种状态规定不同的分数范围,即:[0,20],[20,50],[50,80],[80,100],分数越大,危险越大。然后对各指标的安全状态设置预警范围,最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产业安全综合评价值。另外,何维达等尝试将DEA模型应用在产业安全评价[16]。

四、产业安全的研究展望

第一,关于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整合与提升。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并且随着本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也不断变化的。从外部因素观、内外因素综合观到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产业经济学分析模式,我们看到研究者力图将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内容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和影响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进行整合并寻找更加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分析产业安全问题,从而提出维护产业安全的政策并采取措施, 达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关于产业安全的态势转化。目前学者在研究产业安全时,将产业安全的状态基本上分为四种: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危机,而对于各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尚未作分析。笔者认为,不搞清产业安全状态转化的机制, 就难以揭示某些问题会不会劣化、恶化一国的产业安全,这样就很难把握产业安全态势的趋势,从而不利于产业安全战略的设计。而在产业安全研究相关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 对于如何描述经济安全的转化机理模式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较统一地将国家经济安全的态势转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渐进式转化”与“跳跃式转化”。对于“渐进式转化”,不少学者采用基于微积分理论的数学方法来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渐进式转化”,有学者提出采用系统科学的新分支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 [18]。有关经济安全态势的转化研究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对产业安全态势转化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将是产业安全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关于产业安全的预警。鉴于产业安全研究具有预测性, 故对未来安全状态进行预警是产业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产业安全状态进行预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集成。用一套指标来监测某个产业的经济安全态势并不是一件易事, 因为中国重要产业发生经济非安全以至危机的案例并不多, 还没有足够的案例让我们去提炼相应的“警兆”和“安全等级”指标及其“阈值” [18]。目前对产业安全预警的研究更多地还是基于学理上的推演和定性的描述。

參考文献:

[1]关注中国产业安全共促经济和谐发展[J].财经界,2006,(9).

[2]张碧琼.国际资本扩张与经济安全[J].中国经贸导刊,2003,(6).

[3]于新东.中国加入WTO后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研究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0,(2).

[4]王允贵.产业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开放导报,1997,(1).

[5]金碚.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的关系[J].财经界,2006,(9).

[6]夏兴国,王瑛.国际投资自由化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2).

[7]景玉琴.产业安全概念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3).

[8]赵世洪.国民产业安全概念初探[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3).

[9]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赵英,李海舰.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方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威胁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1997,(6).

[12]祝年贵.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安全[J].财经科学,2003,(5).

[13]王学人,张立.产业安全问题制度非均衡成因探讨[J].求索,2005,(4).

[14]何维达,宋胜洲.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5]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

[16]何维达.加入WTO后中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估算研究[J].研究报告,2004,(12).

[17]纪宝成.对中国产业安全的若干问题的看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9).

[18]雷家骕.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基本问题[J].管理评论,2006,(7).[责任编辑刘娇娇]

作者:吴玉萍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论文 篇2:

产业主导权视角下的产业安全

[摘要]产业安全包含了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主导权则是国家或者民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有引领或支配地位。产业主导权进一步表现为产业的资本、市场和技术主导权。产业主导权的内部权能相互依存,分别作用于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产业安全。文章以民航运输业为例,进一步对产业主导权的形成及其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进行说明。

[关键词]产业主导权;产业安全;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技术主导权

对产业安全研究的文章颇多,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广泛。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研究产业安全最终还是落脚在如何保障产业安全上来,对此,不同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00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虽涵盖了方方面面,却至少在两个方面尚待进一步清晰和完善:一是产业安全程度的衡量,二是在此基础上的实现产业安全一般路径的选择。对此,本文提出以产业主导权促进产业安全的构想,并认为通过对产业主导权的分析和解构,可以找到一条分析和促进产业安全的有效路径。

一、产业安全的主体及基本内容

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如果把安全从人扩展到物或其它,即指主体不受外来侵害的状态和免受外来侵害的能力。因此,安全必然需要首先廓清的即是安全的主体立场或利益归属。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生产和作业的各个部门。产业界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相对于企业它是某些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对于国民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产业安全的立场,正如赵世洪指出的,产业安全不能脱离国民这个主体,一国国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尽管投资国际化、生产全球化不可逆转,某一权益仍然是属于某一权益主体或权益主体集团的,而这些权益主体终究是有国家归属的,进而产业也是有国家归属的。因此,产业安全一定是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国家权益为基本立场考量本国产业的状态,就这点而言,所有研究产业安全的学者和成果都表现出一致性。

但产业安全的国民经济主体立场并不是构成其内容的要件。产业安全的内容应当是产业内的总体范畴,这既要与国民经济的宏观总体概念相区分,也要与产业内微观个体概念相区分。具体地说,产业安全是对产业内总体范畴的状况评价,它既非国民经济安全,也非企业安全。不过我们也不能否定产业安全与二者存在的密切联系:产业安全是宏观国民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是产业内企业安全的客观环境;宏观国民经济安全是产业安全的基本保障,产业内企业安全是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国民经济安全最终通过企业安全来实现,产业安全是这条通道的必由环节。

有学者在论及产业安全时,特别强调本国资本在产业中的控制能力。例如,王允贵认为:“产业安全是指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掌握控制权。”张立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迫切地希望境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担心境外资本对本国经济和产业命脉实行控制,危害本国经济自主和健康发展,进而危及政治独立。因此,只有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独立,不至于受制于人。

也有学者指出,产业安全与否不应机械地以持股比例度量,而应当“是指一国对国内重要产业的控制能力及该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如果把前述强调资本控制称为控制力论,这类观点则可以称为竞争力论。

显然,仅仅强调控制力的产业在开放竞争中极易失败。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但是,没有控制力就没有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产业安全就是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一国资本在某产业中具有控制力,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一种状态。

二、产业主导权是实现产业安全的可靠路径

对于如何保障产业安全,学者提出了众多的对策建议。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献既涉及到一般内容的讨论,也涉及到具体产业的情况,因此,它们的对策也涵盖了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把这些思想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出了以产业主导权实现产业安全的构想。

(一)产业主导权

虽然理论界尚无对于产业主导权的明确定义,但是,产业主导权的重要性却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注意。李文瑛强调:“产业主导权是国家经济的灵魂,提升产业主导权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主导是动态的行为过程,是主体在行为中引领或支配地位的表现。主导权作为一种权能,也必然有利益归属。从概念范畴来看,产业主导权应当与产业安全一样,体现国家或者民族利益。因此,产业主导权要求国家或者民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引领或支配地位。由于产业发展的内容丰富,这种支配地位也相应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从一般表现上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产业发展中的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

(二)产业主导权内部结构及其对产业安全的作用机理

将产业主导权细分为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等权能的意义在于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测度产业主导程度。当我们明确了产业主导权与产业安全的内在关系时,即可以用这种测度有效判定产业安全状态,进而能够对产业发展提出有效对策。

为了有效说明资本、市场和技术主导权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产业安全的相互关系,我们构建了一个产业主导权、产业安全运行简单框架,并用图-1表示。

1 产业主导权内部运行机制。图-1中,产业主导权的内容即是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但是,三者的作用和地位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组合代表了不同的产业主导权层次。首先,资本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导权是指一国资本在产业内总资本的比重。产业主导权的基本内容即是该产业中资本的权益归属。当产业内的资本全部归属国外时,产业主导权根本无从谈起——没有资本主导权就没有产业主导权。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资本主导权:一是资本所有权层面,二是资本收益权层面。前者是表象层,表现为本国资本占该产业总资本的比重;后者是根本层面,表现为本国资本收益占该行业总资本收益的比重。一般情况下,资本收益权以资本所有权为前提,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资本收益权。但二者又不完全相等,较低的资本所有权可能取得较高的资本收益权,反之亦然。导致等量资本收益不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资本的“技术质量”差异可能是重要原因,下文结合技术主导权的讨论可以让这个问题更为清楚。显然,在这两个层面中,关注收益层面的资本主导权更具意义。其次,市场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

的途径和手段。市场主导权是指本国资本主导权所对应的市场份额。资本主导权的实现离不开市场——产业中企业的增值行为必须在市场中完成,只有拥有市场主导权的资本主导权才具有实际意义。现实中,资本主导权大于和小于市场主导权的情形都广泛存在,二者恰恰相等则是偶然现象。既然市场是实现企业增值的必由途径,那么,市场主导权大于资本主导权的程度越高,资本主导权的价值含量越大;反之,市场主导权小于资本主导权的程度越高,资本主导权的价值含量则越小;二者相等时,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可以相互替代。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存在国别差异时(出口型产业),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的关系则需要重新调整——当仅仅涉及两国时,可以考虑合并资本和市场,即采用同样的评价思路;当涉及多国交叉时,问题变得复杂,不过,在理论上还是可以遵循合并资本和市场的思路建立一个方程组来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技术主导权是实现产业主导权的重要影响因子。技术主导权是指本国资本主导权所对应的技术份额。由于在应用层面上很难直接对技术进行定量描述,技术份额成为一个容易模糊的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常采用了间接表达的方式,有两个具体的方法:一是投入法,二是产出法。投入法利用R&D来表示,产出法用专利数量来表示,这两个指标都是可获得、可量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产业内本国资本主导权对应的R&D或者专利占它们总量的比例来具体描述技术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对产业主导权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对资本主导的影响——拥有技术主导权的资本可能要求比资本所有权更大的资本收益权。但是,技术主导权对产业主导权最重要的影响却可能是对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高资本收益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良性的研发基础则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看作是产业的静态主导权,而技术主导权则表现为产业的动态主导权。可见,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和技术主导权相互依赖、相得益彰,没有资本主导权就没有产业主导权,没有市场主导权的产业主导权也没有实际意义,缺少技术主导权的产业主导权则不能持久。据此,我们把产业主导权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单纯拥有资本主导权,称为产业资本主导权;第二层次拥有资本和市场主导权,称为产业静态主导权;第三层次则同时拥有资本、市场和技术主导权,这也是产业主导权的高级形式,称为产业动态主导权。三个层次的发展因历史条件而存在差异,当新技术发明、发展和应用由一个国家完成时,通常会处于产业主导权的最高层次;当一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靠引进外资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时,其主导权发展基本遵,循顺次发展的路径。随着产业阶段的演进和产业布局的区域转移,出于产业利润增长等因素的考虑,一国可能放弃一个产业的部分资本所有权和市场主导权,但是由技术主导权带来的与资本相结合的收益权通常不会被放弃,甚至还会得到增强——这表现为一种更为高级的产业主导模式,我们称之为产业增加价值主导权。

2 产业主导权对产业安全的作用机理。拥有较高层次的产业主导权即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产业的安全。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安全既要求本国资本对产业的静态控制能力,更要求产业的动态发展能力。相应地,产业主导权对产业安全的作用机理也从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图-1中用虚线箭头标识这种关系。首先,资本和市场主导权实现产业控制,保证产业运行安全。面对内外部非本国资本的市场竞争,从现有状态看,只要本国资本能够拥有较高的资本占有、市场占有和利益占有比例,我们即可认为本国在该产业中是安全的。这种安全表现为本国对产业现状的一种控制能力:资本和市场主导权越大,控制能力就越强,产业也就越安全。但是,正如产业主导权层次中所强调的一样,产业安全的静态控制力必须同时表现为高资本主导权和高市场主导权,仅仅拥有高资本主导权、没有相应市场主导权的产业,即使从静态上看也是不安全的。其次,技术主导权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保障产业发展安全。以发展的眼光看,仅仅强调现状的控制是远远不够的,产业安全要求一国的产业在创新和结构调整上走在前列,也就是能够保证本国产业在发展中的安全。技术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当拥有了技术主导权也就自然具有了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保障产业静态控制权并拥有较高的技术主导权时,产业的发展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当产业控制和产业发展都得到较高的保障时,我们即可以认为产业处于较高的安全状态,或者说,产业的安全得到了较好保障。

(三)产业主导权实现的一般条件

产业主导权“内部三权”的实现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市场竞争形成,一是国家控制形成。单就这个角度看,“内部三权”各自遵从不同的竞争与垄断原则:资本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合理引导,市场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充分竞争,技术主导权的实现需要高度垄断。

1 资本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合理引导。资本主导权的实现是一国资本在产业中获得主导地位。虽然不同发展历史可能形成不同的产业资本结构,虽然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本国资本可能形成对产业的有效控制,但国家通常也可以通过对产业内微观主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制来保证本国资本的资本控制力。考虑到资本主导权是形成产业主导权的基础和前提,保证国家在产业中的高度资本主导权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资本主导权形成时需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合理利用政府规制手段,循序渐进地放开资本政策。

2 市场主导权的实现需要充分竞争。市场主导权的实现是指一国在资本主导权基础上的市场主导权的形成路径。要保证合理引导资本主导权下产业中企业的竞争力,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必要条件。而离开市场的有效竞争,资本主导权形成中的政府规制将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桎梏。充分竞争是指产业内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不会受到非市场力量的干扰,从而表现出高度竞争的特性。维持市场主导权形成的高度竞争性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能保持产业内企业活力。

3 技术主导权的实现需要高度垄断创新。技术主导权的实现是一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路径。理论上,技术是极易流动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交易有利于其配置效力的提高。但是,现实的国家竞争中,高新技术、特别是具有重大发展前景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高新技术的国际流动总是面临种种政策性障碍。因此,企图利用市场获得技术主导权几乎不可能实现。基于此,一国要想获得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主导权,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为了保证产业技术主导权的领先地位,国家对敏感和关键技术还须适当限制出口,于

是,技术主导权的实现具有了国家垄断创新的特征。

三、通过产业主导权控制产业安全——以民航业为例

一国的产业部类众多,考察国家产业安全状况主要看关系国计民生的主导产业,包括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中外资经济所占份额及其垄断程度。同时,对幼稚产业和其他一些对国内就业影响较大产业也需要适当关注。民航运输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保障其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和政策也恰恰能够从现实层面对通过产业主导权控制产业安全提供佐证。

(一)民航业的资本主导权控制

各国法规对民航企业外资比例进行控制。比如,中国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规定:“外商投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由中方控股,一家外商(包括其关联企业)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5%。”对民航业外资规模进行限制的依据是民航业的基础性、准军事性和公共性特征,或者说是为了维持民航运输业的安全运转需要。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民航业发达国家也同样对民航运输业的外资进入比例有严格的规定。

(二)民航业的市场主导权控制

在充分保证本国民航运输业资本主导权的同时,为了维护本国资本的市场主导权,在1944年芝加哥会议上,各国签订了《国际航空运输协议》(又称《芝加哥协议》),其中就规定了不同层次航权。在不享有最高航权的情况下,依据协议,各国事实上对本国国内市场进行分割保护,从而利用国家保护的力量形成本国在资本控制权下的市场控制权。但是,当前国际民航业进入“天空开放”的自由化时代,从中美、中欧的新航空协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发展的趋势。

(三)民航业的技术主导权控制

影响民航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集中体现在飞机制造业中。因此,主导了民航飞机制造技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民航业的技术主导权。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主要由科技部主持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中,大型客机项目位列“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与核反应堆成为仅有的两个由国务院直接抓的专项。从技术主导权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我国在“大飞机项目”上“兴师动众”的原因了。

注释:

①景玉琴《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何维达、李冬梅《我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我于《经济纵横》2006年第8期第74至76页。

③林柏泉主编《安全学原理》,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④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赵世洪《国民产业安全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第1至5页。

⑥对此,有学者是不加区分的。比如,景玉琴(2006)就认为:“要准确理解产业安全的概念,必须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把握:一是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政府具有适当规制产业的能力,国内相关制度安排能够引致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产业结构合理,国内产业具有活力。二是中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竞争中本国的重要产业具有竞争力,绝大多数产业能够生存并持续发展。三是微观层次的产业安全,是指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在开放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⑦王允贵《产业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载于《开放导报》1997年第1期第27至32页。

⑧张立《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制度变迁模式初探》,载于《天府新论》2002年第4期第3至12页。

⑨杨公朴等《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研究》,载于《财经研究》2000年第1期第22至27页。

⑩纪宝成、刘元春《对我国产业安全若干问题的看法》,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第5至11页。

⑾杜丹清《零售商业全面开放下的产业安全危机及其消解》,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1期第22至25页。

⑿杨继平《入世后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安全估算》,载于《求索》2005年第3期第10至12页。

⒀李文瑛《跨国公司独资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负面效应及对策》,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第99至103页。

⒁这里和后文都将涉及到构建一个评价主导权的指标体系问题。对此,笔者将另文研究。

⒂是必要而不是充要条件,先进技术的发明国不一定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先导或主导地位,制度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也很重要。

⒃民航总局第110号令(CCAR-201LR),《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参见网址:http://www.caac.gov.cn/B1/B6/200612/t2006122()_918.hmtl。

⒄这五种航权分别是:(1)不降停而飞越其领土的权利;(2)非商业性降停的权利;(3)卸下来自航空器国籍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4)装载前往航空器国籍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5)装卸前往或来自任何其他缔约国领土的旅客、货物、邮件的权利。

⒅张恒阁、张得志《天空开放的新进展与中关中欧新航空协议》,载于《中国经贸》2007年第10期第88至91页。

⒆谢鹏《中国大飞机项目解密》,载于《航空工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7至12页。

[责任编辑:唐玉萍]

作者:王学林 李欣怡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论文 篇3:

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产业安全与政府管制

[关键词]产业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管制

[摘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并对其产业安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产业链中种苗、加工和销售等产业环节是关键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外资控制力的不断增强将威胁到我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因此,政府管制的重点应是完善关键产业环节的产业政策,发挥国有资本优势,支持农业产业链中具有较大正外部性的关键环节,确保农业产业安全。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农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因外资进入带来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农业具有刚性需求,属于不可复制的产业,其对产业安全的要求比工业高出很多,面临的产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以我国的大豆产业为例,外资通过参股、收购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在大豆产业中,外资参股或独资的大豆加工企业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5%,我国大豆产业基本为外资所控制。农业产业链环节复杂,主体众多,目前已有的农业产业安全研究大多照搬西方国家的产业安全理论,或者照搬制造业的产业安全理论,缺乏对农业产业链的深入研究,更没有建立农业产业安全的理论框架。泛泛而论农业产业安全对政府究竟如何管制产业安全难以提供理论支撑,很难对政府管制提出真正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环节?为什么会表现在这些环节?这些环节的产业不安全程度如何?政府如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一系列问题亟待回答。

一、产业安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农业产业安全的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约翰·尼尔森、杰弗瑞·弗兰克和汤姆森·史坦利指出,一旦战争出现,重要投入品依赖外国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国家安全。他们也对美国市场上的并购进行了研究,并建议政府加强对国外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监管。如果一个企业因并购受外国资本控制,该企业又具有相当的市场支配力,这将对美国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范达娜·席娃(Vandana Shiva etal,1999)),麦克·戴维斯、斯拉姆斯(Mike Davis、Slums,2004),国际行动援助组织(Actionaid International,2005)和尹炳先(Byeong Seon Yoon,2006)指出,发达国家的大型农业跨国企业——跨国农业食品联合公司对全球的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垄断力量在逐步增长,它们逐渐控制了从原材料供应、核心加工到最终销售的全部农业和食品生产链条,这种控制是通过利用合并、收购、知识产权控制和生产专业化等方式,对其他国家的农业产业实施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垂直一体化战略实现的。

发达国家大型农业跨国企业是以利润为导向、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农业一体化生产体系(Fred Magd-off,1998),这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农业产业安全危机(Amin,2003;Mike Davis,Slums,2004)。这种危机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农业跨国企业可能会控制融入其生产体系的产业和农户,从而使他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依附。二是这种普遍性的农业产业安全危机有可能剥夺千百万人口的生存权与取食权(Vandana Shiva,1996),这些被永久性排斥在经济体系以外的人口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未来产生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源。

(二)农业产业安全的国内研究现状

纪宝成、刘元春从宏观整体开放水平、产业竞争力、外资并购以及产业升级等四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吴华清、黄志斌认为从价值链理论来看,国家产业安全是指在全球价值链升级与发展中,一国价值链的升级与发展受到相对发达国家(地区)分离与转移至的价值链的潜在威胁与实际控制,而无法独立自主发展,包括控制与威胁国家价值链中虚拟价值链的升级与发展、实物价值链中核心价值活动的升级与发展以及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的升级与发展。在一国价值链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中,任一层面的升级与发展受到控制与威胁,都将引起一国的产业安全问题。一般而言,农业产业安全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农业生产不受外来资本控制,二是农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三是农业自身生产能力的安全。国内学者多从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竞争优势来讨论我国的农业产业安全。吕勇斌认为外资对农业产业的大举并购,控制了农产品原料价格,控制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影响了农业产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

也有学者对农业中具体产业的产业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关锐捷指出,国外棉花大量集中进口是导致棉花产业被外资垄断性并购的主要原因,棉花产业安全面临严重危机。高扬认为,中国棉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棉花定价权的原因在于国内纺织业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程度低,造成产业集中度不高和严重缺少自主品牌产品,加之国内加工企业大量使用进口棉花所致。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指出,中国大豆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由于政府重视和支持不够,导致加入WTO以后,国内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严重下降。王永刚指出,中国植物油加工业中存在严重的过度竞争,呈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过低的局面,从而具备了被跨国企业进行垄断收购的结构性条件。张峭、徐磊指出,中国大豆产业濒临危机的重要根源是产业组织化程度太低。上述研究指出了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内因在于农业产业自身的弱点和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三)简要的评论

目前对于农业产业安全的定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缺乏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可能导致出现产业安全危机的农业产业环节,如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工业出现产业安全危机会对整体农业产业安全产生何种影响,从而使得提高农业产业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偏重于农业直接生产环节,这也是已有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的层面,还需从我国自身国情和立场出发进行研究。此外,目前的研究从宏观上论述的较多,从中观、微观上来看,除了粮食行业研究较多以外,针对其他行业的论述较少。针对具体农业产业做更详尽的研究,可丰富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研究的内容。因此,本文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来分析和评估农业产业安全,着重分析了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并对其产业安全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农业产业链及其关键环节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产品销售的纵向产业链条,包含原料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环节。产业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它们存在着技术水平、增值与营利能力的差异性,因而就有关键环节和一般环节之分。农业产业链的

关键环节是指产业链中能够严重影响整个产业链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环节。在一定条件下,掌握这些环节就可以控制整个产业。从产业链纵向的角度来考察,关键环节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这随行业不同而不同,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当出现多个关键环节时,需要产业整合者对多个环节进行组合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整条产业链的目的。

产业整合者控制产业关键环节之后,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力求调节关键环节输出的中间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影响下游厂商的生产成本和竞争强度。另外,通过对关键环节的上游产品的购买数量和价格的控制,也同样可以影响上游生产厂商的生产要素配置。这样,产业整合者控制产业关键环节的影响力就向上游和下游传导,从而控制整个产业链。

在农业产业链当中,种子、种苗等生产原料环节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具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农业发展史证明,种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因素。

农业产业链中深加工和销售是第二个产业关键环节。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既可以实现价值增值,又有利于开拓市场。我国食物资源丰富,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转化增值程度偏低。在加工量方面,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中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产值的1/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中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5%。中国水果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7%左右,而世界水果平均加工量是总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加工类肉制品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4%,发达国家进入市场的肉类制品的加工率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在有些国家则是20倍。中国农产品加工总量不足,直接导致加工总产值偏低。食品加工行业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而且对于农业产业链的控制性也较强,而农产品加工环节恰恰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

根据分析可知,种子、种苗、加工、零售环节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中,外资控制力的不断增强将威胁到我国农业的产业安全。

三、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产业安全

外部资本正在试图控制我国农业产业中的关键环节——种子、种苗、加工和零售环节,进而控制我国的农业产业,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产业安全。

1 外资不断加大对我国种子行业的控制力度。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种业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保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从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我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进程。种业市场化对促进种子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结合,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开放后,由于国内上万家种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企业,结果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严重挤压了国内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其又加紧在我国进行研发布局,对我国的种子资源和种子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加入WTO之后,我国逐步降低关税,这将不可避免地对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国内种子公司产生冲击。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蔬菜之乡寿光80万亩、15种主要蔬菜中,温室大棚栽培的甜椒、无刺黄瓜、西红柿及露天栽培的胡萝卜等境外品种的占有率分别达到95%、80%、65%和80%以上,整体上境外品种占总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外资对种子产业的控制方式如下:

一是合资。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超过70家,主要从事蔬菜和花卉业务。跨国种业公司最早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为突破口进军中国种子市场。由于政策、法律的限制和对中国市场不熟悉,一些国外公司最先采取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比如泰国正大集团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的东方正大种子有限公司,荷兰纽内姆种子公司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资成立的纽内姆(北京)种子有限公司,美国好乐种子公司与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新疆西艺好乐种子有限公司等。

二是设立种子试验基地。国外公司采取建立办事处或实验站的方式研究中国种子市场,等待时机。例如,1998年以色列海泽拉种子公司、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在山东寿光建立实验站,试验、展示蔬菜新品种;世界最大的种业公司之一美国先锋公司,则在辽宁铁岭成立研究中心,东北三省都有其春玉米的实验基地,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夏玉米的实验基地。美国圣尼斯种子公司则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研究中国种子市场近二十年。

三是申请种子专利。我国很多种子资源被国外偷取和克隆以后,又反过来成为跨国公司制约我国技术发展的专利手段。跨国公司投入经费搜集发展中国家的种子资源,分离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请专利。

四是谋取种子定价权。外资种子开始由蔬菜、花卉向中国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进军,扩张速度明显加快。从当前看,外资给中国市场带来了优质的种子资源,却并未带来国内种业急需的科研成果、管理经验等核心竞争力要素。外资垄断蔬菜种子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已逐步显现,一旦外资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将会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在控制中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外资大幅提高种子价格,甚至出现了“1克种子1克金”的天价种子,使农民饱尝国外高价种子的苦果。

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目前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正成为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子公司在这些领域占绝对优势。外部资本正通过技术、品牌、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控制种子产业,而控制了种子产业就控制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

2 外资逐步控制中国畜牧业的畜禽种苗。

现今中国饲养最为广泛的畜禽品种,都是外国品种,像杜洛克、长白肉猪,海兰蛋鸡,艾维因肉鸡,樱桃谷肉鸭,夏洛来、西门塔尔肉牛,波尔山羊,荷斯坦奶牛等。以生猪品种为例,我国自1990年以来,不断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目前,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猪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据估计,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以及地方品种或血缘不清的猪与这三种国外品种杂交的猪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超过90%,而地方品种猪不足10%。当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猪场绝大部分是繁育长白、大自、杜洛克这三种国外品种,扩繁场及规模育肥猪饲养场也以养殖此类国外品种的杂种猪为主。外资对畜禽种苗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控制原种代。改革开放以来,牛、猪、鸡、鸭、羊等常规养殖品种基本上全盘西化,如牛主要是西方国家的荷斯坦奶牛品种,猪则主要是加拿大、丹麦的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膨胀,品种的改良、杂交、优选中的国内本土品种反而极度萎缩。据估计,目前国内的养殖品种只

有10%的国内传统优良品种在继续生产,90%左右的品种都在逐渐消失。

二是控制养殖方式。我国畜牧业养殖方式越来越对国外标准产生依赖,进而被外资企业控制,产业安全受到威胁。例如,在生猪品种上,中国多样化的乡土品种已换血为美国模式的“洋三元”,“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占统治地位。饲料标准是高度依赖玉米、豆粕的美国模式,所需大豆(粕)、玉米需从美国进口。在蛋鸡业中,引进海兰、罗曼等国际化品种,就必须采用国际通用的舍饲笼养方式,进而对国外的品种和原料产生更大的依赖。我国畜牧业正在亦步亦趋地跟随美国模式,已对美国的“玉米+豆粕+添加剂”饲料标准产生依赖,不得不对美国大豆(粕)、玉米产生进口依赖。

3 农业加工环节。

产业链中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是产业安全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外资正通过控股、直接投资等方式控制加工环节。

国际资本开始控制中国肉品产业链的核心部分。高盛在中国大型冷冻肉生产商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3%的股权,并占有12个董事会席位中的2席。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后双汇集团整体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

在乳制品业,外资参股或独资企业已占领了1/3以上市场。在饮料和饮用水上,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外资进入饮料行业的方式,早期以投资建立合资企业为主,后期转向以兼并和收购方式为主。以“达能”为例,1996年,“达能”参股“娃哈哈”;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2001年,“达能”参股“光明”,后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2004年,收购全国桶装水市场第一名的“梅林正广和”50%股份;2006年7月3日,“达能”采用股权收购的方式成为“汇源”第二大股东。正是通过参股或控股饮料行业顶尖企业,达能成为中国软饮料市场的巨头。通过并购,外资在中国饮料行业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两乐”、“两水”,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占据了各类排行榜前四强的位置。

4 农业零售环节。

掌握特殊商品的流通,可能影响市场稳定。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如粮油制品等,批发流通掌握在谁手中,往往关系到市场稳定和安全。目前,在我国粮油市场上,外资粮油集团已经形成与央企粮油集团抗衡的局面。

首先,外资零售巨头加快了在中国扩张的速度。2008年10月,外资企业开店审批权从商务部下放到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为了引进项目,开出了众多优惠条件,加之租金低廉、较佳地段还没有被瓜分,一批外资零售企业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接连叩开了中国基层市场的大门。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巨头们加快了布局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步伐。从2008年底到2009年5月,沃尔玛从129家门店开到了146家门店,短短5个月,开了17家新店。家乐福也在2009年之初,高调宣布将开设28家分店,其中的许多分店将开在中等城市。

其次,从2008年开始,中国关于外企进人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经结束,使中国的粮食开始成为市场竞争的商品。沃尔玛正推广定点农场计划(DirectFarm Program)的成功经验,该计划将把中国100万农民纳入其“农超对接”项目中,为沃尔玛生产制造低廉而又环保的农产品。除了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沃尔玛的自有品牌也逐渐控制着消费者。据沃尔玛的公开资料显示,它在中国的146家卖场中销售的自有品牌产品就有近2000种,很多品牌虽名称不是“沃尔玛”,但这些产品确实是沃尔玛的自有产品。沃尔玛掌控了整条产业链之后,完全有可能进行联合垄断,上抬消费价格,下压进货价格,把中间利润拉大,将利润合法输出中国,图利自己,由此“绑架”中国消费者、供应商和中国的CPI。

外资进入农业产业是一把双刃剑,在吸收外资参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的同时,要防止外资控制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生产和流通。资本的天性是逐利,逐利的最好途径是垄断。以生猪养殖业为例,大豆、玉米、豆粕等是农业饲料的主要来源,其价格直接决定着生猪养殖的成本及猪肉的价格,这些国际资本可以一手控制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大豆、玉米及豆粕的价格,一手控制中国的生猪养殖企业,从中直接获取利润。外资在国内掌控的与畜牧行业相关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饲料业(通过外资控制或者独资饲料企业),养殖业(在国内收购多家养殖场),屠宰加工(控股国内肉制品加工企业雨润,双汇),再加上大豆、玉米(外资在国际大宗期货交易的地位),销售终端(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及正大等出口企业)。外资企业进入猪肉产业链以来,基本完成产业链布局,获得定价权,谋求垄断利润。外资很可能控制和垄断国内畜牧业。

外资正在逐步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饲料原料-品种-养殖场-加工-零售。各环节的关键点被占据,定价权就可能丧失,威胁农业产业安全。所以,在引进外资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应加强对关键产业环节的控制,警惕外来资本过度介入农业生产、流通过程,防止农产品的定价权被外资控制,从而保障自身农业产业安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

目前关系全球经济命脉的几大行业领域,如能源、金融、矿产、电讯等,中国对资金的进入尤其是外资的进入都保持了高度警惕,并高度关注产业安全问题,唯独对农业中国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开放态度,在该行业很多的并购中对外资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限制。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问题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中国的农业及食品产业链正在成为国际资本投资和控制的重点。

农业产业链安全,尤其是关键产业环节的产业安全存在正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企业和农户缺乏力量与动机通过自身经营去主动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因而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需要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管制手段克服市场失灵,确保产业安全。

2 政策建议

第一,设立专门基金,加大对于外部性较强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某些产业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这在农业产业链中的育种和加工环节最为明显。这些行业的私人投资明显不足,实际产出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另外,经济外溢效应不仅存在于本产业内,产业与产业之间也存在外溢效应,表现为一个产业对另一产业的支撑效应。如果政府采取保护或补贴的政策,将能够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国民福利;而外国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支持和保护,可能使本国丧失或减少这些有益的技术外溢,因此本国必须采取对应或反击的行动。因此,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基金,通过专门的渠道扶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健康发展,以实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整合我国的育种体系,成立国家级核心育种

企业。

我国的育种观念还是以实验室育种为主,以评比和完成国家计划目标为目的,没有真正形成商业育种的概念和方法;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育种单位大部分不是企业化管理,在内部结构上没有达到一个标准的育种公司的要求,没有确定适合中国情况的育种公司运作方式。中国的育种体系缺乏真正的核心企业。因此,国家需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和体制创新,整合中央级单位的人才、资金优势,成立国有中央级的育种企业,从市场中找到商机,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迅速占领技术制高点,提高国内品种的技术含量,扩大国内优秀品种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调整产业链支持政策,实现从支持产业环节向支持产业链转变。

只有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农业产业的安全,建议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将补贴的重点环节由种植、加工环节向整个产业链转变。首先,建立若干重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扶持原种、加工技术、冷链建设等方面的产业链建设。其次,试点支持产业链模式的发展,由过去单一的支持某项技术和某一个企业发展成为扶持一种产业模式,增强国家对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1]王发明,国外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脉络、前沿与启示,重庆大学学报,2008,(6)

[3]李宁,辛毅,国内外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状况综述[J],价格月刊,2009,(4)

[5]纪宝成,刘元春,对我国产业安全若干问题的看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9)

[6]吴华清,黄志斌,价值链、产业转移与国家产业安全[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

[7]刘乐山,中国“人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1)

[8]徐洁香,邢孝兵,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探析,商业研究,2005,(17)

[9]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北京农业,2006,(11)

[10]朱广其,赵家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7,(5)

[11]吕勇斌,外资并购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效应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12]关锐捷,“洋棉花”涌入对我国棉花产业构成冲击,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06,(4)

[13]高扬,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国棉花产业定价权问题,世界农业,2009,(3)

[14]东北大豆产业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2003,(3)

[15]王永刚,中国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粮食流通技术,2007,(1)

[16]张峭,徐磊,构建大豆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

[17]张利庠,产业组织与产业链整合:中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我国饲料产业“千百十”调研工程与个案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4)

[18]侯军岐,王卫中,世界种子产业发展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5)

[19]王春雨,外资加速进入中国种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1)

作者:张利庠 张喜才

上一篇:债务重组税金会计处理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学转型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