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理论研究金融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正在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转型,提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典型运作模式,分析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内在机理,对于加快传统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产业理论研究金融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产业理论研究金融论文 篇1:

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摘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部门,与实体经济发展具有联动效应。本文基于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理论,首先梳理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然后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1992—2012年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结构合理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对金融发展产生引致需求,最后提出了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发挥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三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理论产生于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Petty的《政治算数》,他最早指出劳动力在商业中能够获得的收入多于制造业,在制造业中获得的收入多于农业,相对收入的不同导致了劳动力资源向工商业聚集。Fisher提出三大产业分类法,标志着产业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学家Clark在分析了20个国家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的数据后,得出了重要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会沿着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路径逐步转移,即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的逐步增加。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占据优势地位的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终将超过第二产业。Rostow提出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即使经济体已经成熟),经济增长能够保持的原因在于少数主导部门的扩大,主导产业的迅速扩大会对其他产业产生扩散效应。

众多学者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探讨,最早源于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银行通过将资金向创新型产业领域配置,能够达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金融的发展对产业和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会产生良性影响。伴随近代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加深,金融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之一,金融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内生性作用得到重视。Patrick在《欠发达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发展“需求引致”和“供给引导”命题,认为在经济欠发达阶段,需要采取供给引导的方式刺激金融发展,带动产业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该理论是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Gurley和Shaw[1]将银行理论和货币理论同时纳入金融理论研究范畴,认为金融中介发展的多样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金融通过配置资源,调整资源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他们也发现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Goldsmith[2]《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问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体系的创立,他提出了经典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也同样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推进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McKinnon[3]与Shaw[4]分别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的经济环境论证了解除金融抑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King和Levine、Galbis、Kapur等一大批学者以二者的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创新需要完善的金融体系来支撑。King和Levine[5]通过建立微观实证模型对金融发展进行解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且金融发展体现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共同发展。Wurgler[6]整理了65个国家制造业产业增加值与总投资的数据,得出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结论,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DaRin和Hellmann[7]认为银行对新兴产业成长起促进作用,也能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Binh等[8]对26个国家的制造业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当某国经济进入发达阶段时,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将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市场主导的金融结构则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

近年来,国内学者多从实证角度出发来探讨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杨琳和李建伟[9]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结构转变之间的关联机制,认为我国现阶段金融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应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来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要求。范方志和张立军[10]通过实证分析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认为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缓慢阻碍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转变的滞后也延缓了产业调整的步伐。张立军[11]利用1978—2002年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果。曾国平和王燕飞[12]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探讨了金融发展和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作用机制,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模式扭曲,对产业结构变迁表现出了异常的影响,但经济货币化仍旧推动了经济发展。杨小玲[13]研究了银行和股票市场所提供的不同融资方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显著,而银行信贷市场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金融发展不构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格兰杰原因,原因在于国家控制银行根据产业政策放贷,金融发展对产业的自主选择权受限。顾海峰[14]构建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传导机制,并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对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杨文华等[15]基于PVAR的分析,认为金融发展正向作用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非线性交互关系。刘广斌[16]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不但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流动性需求和融资需求也进一步刺激了金融发展。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实证分析,缺乏对二者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和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仅从实证角度看,现有研究文献对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选取也比较单一,缺乏代表性。国外学者虽然在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都比较深入,但其研究结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针对我国特殊经济环境与产业、金融发展进程,有必要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选取更为全面的指标对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以Patrick提出的金融发展“需求引致”、“供给引导”观点为基础,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分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通过刺激储蓄向投资转化、改进资本构成、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揭示信息和管理风险等方式,促进产业内技术创新、要素分配和管理创新,同时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二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高级产业形态会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需求,进而促使金融资源重新配置,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

1银行信贷市场上的间接融资行为

在间接融资层面,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政策层面的补贴性信贷,以及市场层面的商业性信贷实现。其中政策层面的融资行为是指国家调控宏观经济,配合本国长期产业规划的需要,通过贷款补贴、信贷配给等方式,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从而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市场性商业信贷主要包括消费贷款和生产贷款,前者通过对消费的跨期配置来调节存量资金,从需求方面间接影响产业结构水平;后者在供给方面采取投资倾斜的增量调节,通过发放企业贷款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以企业为桥梁起到支持相关产业高级化的目的。

2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行为

在直接融资层面同样也分为政策性与市场性两种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在政策性融资层面,国家一般通过市场准入、加强监管,或成立政府投资控股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积极推动对特定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结构调整,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市场性融资层面,资本市场通过一级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在筹措资金的同时,通过市场自发的筛选功能,将增量资金配置到经营效率高、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中去;二级市场则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的存量调整方式,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实现机制[17]。同时,除主板市场外,中小板市场也提供了一个扶持高风险产业,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对产业发展中的投资收益率、信息揭示和风险判别敏感度极高,金融资本导向效应导致了不同产业部门在技术水平和规模结构方面的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为适应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动而不断调整,有价值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了增量扩张和存量重组,得到迅速发展,既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同时形成了新型产业结构。

3产业结构升级引致金融发展需求

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引致相关金融需求的变化,带来金融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金融需求的聚集和金融支持模式的转变,集中体现在要求金融服务现代化、多样化。无论是从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还是政策体系上,产业结构升级都要求金融能够拓宽供给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突出支持重点、优化服务方式和能力以及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经验分析

1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综合考虑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全部数据的样本区间选定为1992—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涉及的指标分为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发展两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进步两个指标。金融发展包含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三个指标。各指标具体设定如下:

(1)产业结构合理化(ISU)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的逐步增加,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占据优势地位的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终将超过第二产业。为体现产业结构由低形态向高形态转变,本文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

ISU=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

(2)技术进步(TFPG)

根据现有研究文献,国内学者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比较单一,以考察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动为主,如范方志和张立军[10]、曾国平和王燕飞[12]、邓光亚和唐天伟[18]、王春丽和宋连方[19]、唐明娟[20]等。本文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包括占据优势地位产业的更迭,也表现在产业结构水平提升,即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体现为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逐步替代。为了更全面地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我们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测度以技术创新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为标识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

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估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考虑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t=AKαtLβt(1)

其中Y为现实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α + β =1。

对方程(1)两边同时取对数后进行变换,得到估计方程如下:

lnYtLt=lnA+αlnKt+βlnKtLt+εt(2)

其中εt表示随机误差项。

定义全要素生产率为:

TFPt=YtKαtLβt(3)

相应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为:

TFPG=TFPtTFPGt-1-1(4)

利用实际资本存量数据、GDP和就业人员数据,通过回归方程(2)估计出α、β数值,则可继续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

(3)金融发展规模指标(FIR)

Goldsmith在衡量金融发展时提出了经典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国民财富(全部实物资产价值)之比,较好地衡量了一国的金融总量。国内大多学者在研究我国金融增长规模时,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以银行为主导,且较为不完善的实际情况,多采用M2/GDP来表示FIR。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日臻完善,非货币金融资产占比逐年增加,继续沿用M2/GDP来衡量我国金融总量的规模已经不够合理,因此本文将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纳入考察范围,以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

FIR=M2+股票市值+债券发行额+保费收入GDP

(4)金融发展效率指标(FER)

本文用金融中介机构的存贷比指标来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效率。一方面,存贷比可以反映金融机构的竞争程度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存贷比也反映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水平,稳定的、较低的存贷比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控制水平的象征,也意味着较高的金融效率。

FER=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5)金融发展结构指标(FSR)

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资金的供给结构影响产业发展,因此金融结构的指标可由融资结构来体现。融资活动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本文采用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来衡量金融结构。我国间接融资体现为金融机构贷款,以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来计量;直接融资体现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筹资额,考虑债券市场特殊性,直接融资中仅计入企业债券发行额。

FSR=间接融资额直接融资额=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股票筹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

2协整分析

VAR模型要求各个数据序列平稳,因此选取ADF方法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6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ISU、TFPG、FIR、FER和FSR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对所有变量取一阶差分后,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具有单位根的假设,即所有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达到平稳,为一阶单整,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符合协整分析条件,因此可以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探索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首先看

ISU与3个金融发展指标的协整分析。

按照AIC,SC准则,从FPE,HQ指标来看,△ISU、△FIR、△FER和△FSR滞后3阶的VAR模型是最优的;且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特征根均小于1,位于单位圆之内,表明VAR(3)结构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数据序列均通过了Johansen协整检验,即ISU与3个金融发展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将协整关系的方程整理如下:

ISU= 03965FIR + 04921FER + 00103FSR(5)

协整方程(5)表明,在1992—2012年期间,FIR、FER系数为正,表明金融深化、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FSR系数为正,表明扩大我国间接融资的规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看TFPG与3个金融发展指标的协整分析。

按照AIC,SC准则,从LR、FPE、HQ指标来看,△TFPG、△FIR、△FER和△FSR滞后2阶的VAR模型是最优的;且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特征根均小于1,位于单位圆之内,表明VAR(2)结构稳定。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数据序列均通过了Johansen协整检验,即TFPG与3个金融发展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将协整关系的方程整理如下:

TFPG=61084FIR + 358689FER - 00601FSR(6)

协整方程(6)表明,在1992—2012年期间,FIR、FER系数均为正,表明金融深化、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积极作用;FSR系数为负,表明扩大我国直接融资的规模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效果不明显。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虽然协整检验表明ISU、TFPG分别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但是对于两组指标是否分别构成因果关系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VAR模型对两组数据分别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表5所示。

Granger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规模(FIR)是产业结构合理化(ISU)的原因,推进金融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二者却没有体现出交互促进的趋势;金融效率(FER)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金融效率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个结果也与我国金融系统运行效率较低的现状比较吻合;金融发展结构(FSR)是产业结构合理化(ISU)的原因,表明我国现阶段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Granger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指标与技术进步(TFPG)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之间不存在动态的相互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第一,我国金融发展处于“供给引导”的地位。

从整体的实证结果来看,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虽然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二者并未形成良性的互动,金融规模和结构的发展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单向促进作用。相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没有对金融服务产生引致需求。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领先于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的需求,金融发展通过向现代部门配置资源、引致企业的创新型投资、动员储蓄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说我国金融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供给引导”的。

第二,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强于市场。

金融结构发展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Granger原因,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正向作用,可知现阶段我国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符合马勇的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1]。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比股票和债券市场具有更重要的融资地位;同时银行的发展可以促进私人部门获得信贷,而私人部门信贷的增加将直接导致产业结构规模的扩大,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在逐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虽然不是技术进步的Granger原因,但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呈反向变动关系。表明我国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将有利于技术进步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稳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表明我国产融结合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现阶段,我们要继续发挥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能忽略金融市场整体结构的优化,从银行信贷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转变。因此,要继续支持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创新。

第三,我国金融系统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两个协整检验结果均表明,提高金融发展的效率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Granger检验却表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发展经济学家区分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认为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可以说对于金融发展而言,也存在同样的关系。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资产的扩张和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金融发展则更加侧重于金融效率的提升。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加,缺乏内在质的提高,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需要我们回归到产业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上来,即如何有效率的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只有资金向最有效率的产业部门配置,才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为回应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发展提出的要求,需要减少因政府过度干预、政策限制等导致的资源扭曲配置问题,优化投资渠道,建立支持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的投融资方式,避免过度重视金融总量的积累而导致过度投资出现,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消除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一大顽疾。

2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

从历史经验角度出发,最优金融结构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特征相适应[2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下,最优金融结构中金融安排的特性也不同。为了适应我国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投资拉动向依靠创新、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转变,需要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改善投融资过于依赖银行体系的情况。金融发展要以继续构建直接融资市场为基础,补充间接融资方式的不足,释放市场投融资压力。以完善股票市场为中心,加快风险投资基金建设,搭建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创业板市场、企业股权融资市场,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注重协调金融体系内部结构,针对不同的产业结构升级阶段与对象,有侧重的发挥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作用,以多元化、全覆盖的金融体系为基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提高资金效率,让金融切实、高效服务于实体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系统效率。

Wurgler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经济更发达、产业结构更合理的原因并不在于它们吸收投资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它们更高的资金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金融抑制和信贷配给的现象,信贷资源配置带有浓重的政策意味,在银行业经营中也存在着滥用国家信用的现象,金融系统中存在潜在道德风险,运行效率比较低。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导致了我国产业和金融结构双失衡,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如何提高金融市场化水平,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打破金融垄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监管转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逻辑在于决策的科学化,因此决策制定者能否站在宏观角度制定公共政策,打破自身利益藩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之一体现在体制外金融的过快发展,究其原因不外是监管过度,如严格的金融准入管制。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监管转型,构建市场化约束机制,防止监管落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已经提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条件成熟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型银行。目前我国已经批准设立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三家民营银行,民间资本进驻金融行业,有利于社会资金调入实体经济,激发了金融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只有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才能更加快速、高效地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促进产融有效结合。

根据Patrick的观点,我国金融业目前所处的“供给引导”阶段,往往出现在经济欠发达时期,因此为了向“需求引致”的“产业—金融”高级发展模式推进,促使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需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政府合理的政策导向可以加快产融结合的步伐,并在市场中起指示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为具有社会正外部效应的项目融资,使得资金支持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结合财政手段促进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衔接配合,让政府和市场成为金融资源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配置的有效运作平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金融资本的导向作用瞄准全球新兴产业和战略资源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储备资源的同时,尽快占据全球产业链高位。其次,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不但要体现在对服务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还要体现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方面,消除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产融结合的羁绊。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关键在于实施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对需要淘汰的过剩行业通过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帮助企业退市;对尚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产品虽在国内出现滞销,但在国际市场上仍有市场的企业,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助其跨国经营。

参考文献:

[1]Gurley, G,Shaw,E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7, (3)

[2]Goldsmith, 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McKinnon, 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73

[4]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5]King,RG,Levine,R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4):513-542

[6]Wurgler,J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 187-214

[7]DaRin,M,Hellmann,TBanks as Catalysts for Industrialization [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2,(11):366-397

[8]Binh, K B,Park,SY,Shin,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Growth: A Direct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R]Working Paper,2005

[9]杨琳,李建伟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J]财贸经济,2002,(2):9-13

[10]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36-48

[11]张立军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 203-206

[12]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8):12-20

[13]杨小玲中国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7): 30-34

[14]顾海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与路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9): 27-33

[15]杨文华,刘冲,杨华蔚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基于PVAR的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3,(2):33-36

[16]刘广斌金融发展、产业升级与经济扩张——基于VAR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11):26-35

[17]傅进,吴小平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J]金融纵横,2005,(2): 30-34

[18]邓光亚,唐天伟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5):197-211

[19]王春丽,宋连方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51-56

[20]唐明娟金融结构与产业升级——跨国面板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1]马勇金融结构、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10,(2):10-17

[22]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责任编辑:巴红静)

作者:王立国 赵婉妤

产业理论研究金融论文 篇2:

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证

摘   要:随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正在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转型,提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典型运作模式,分析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内在机理,对于加快传统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机制,并以山东高速信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车支付”生态圈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案例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生态平台基础和金融科技赋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活动的两大典型特征,极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带来了零边际成本和规模报酬的递增,使得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能够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有效缓解海量小微客户融资难题。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圈;小微企业;融资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与供应链的结合,可以优化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供应链中企业的资金可得性与供应链整体绩效,因而被认为是当下最具潜力的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融资服务模式(宋华,2015)[1]。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巩固和壮大产业链条,许多供应链核心企业依托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外部融资担保等服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一些供应链核心企业积极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并采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起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进而在自身细分产业领域内为小微客户群体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

货车是我国公路货运的主力军,而个体车主和小型物流公司作为主要的货车运营主体,是交通物流行业典型的小微企业,数量十分庞大。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货车保有量在2019年底达到1087.82万辆,其中普通货车489.77万辆,专用货车50.53万辆,牵引车267.89万辆,挂车279.63万辆。货车运营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流动资金,资金需求呈现“短、小、频、急”特点,但他们长期以来难以得到银行和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支持。一方面,由于个体车主和小型物流公司经营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征信记录和有效的抵押品,金融机构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交通物流行业是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领域,但由于货车处于物流运输行业的最下游,行业竞争激烈,供应链末端的个体车主和小型物流公司长期面临运费账期长带来的资金周转难题,本应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供应链金融反而成为“攫取之手”。

山东高速信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联科技)依托其母公司山东高速集团运营的高速路网,以及自身的ETC第三方支付业务,搭建了基于“车支付”体系的交通物流产业生态圈,成功衔接货车运营产业链和货车服务产业链。信联科技基于货车高速通行和ETC支付大数据,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为货车车主和小型物流公司提供车辆分期付款、高速公路通行后付费、加油后付费、保险分期等金融服务,不仅提高了个体车主和小型物流公司的信贷可得性,满足了其对融资服务便捷性、灵活性的要求,还有效控制了自身业务成本和风险,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利润回报。

那么,信联科技以“车支付”生态圈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基于产业生态圈的供应链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在当前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本文提炼基于产业生态圈的供应链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分析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内在机理,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和加快传统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供应链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机制

小微企业是一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是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理论研究表明,小微企业经营分散,缺乏信用记录和规范的财务信息,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向其发放贷款面临极高的交易成本,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Stiglitz和Weiss,1981)[2]。为控制自身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在对小微企业实施信贷配给时往往要求抵押担保或利率组合(Helmut,1985、1987)[3,4]。但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品,因而面临较高的融资门槛,抑或承受更高的贷款利率。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金融服务模式。这种优化主要是对供应链内的信息流进行归集、整合、打包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嵌入成本分析、成本管理和各类融资手段实现的(Lamoureux,2007)[5]。既有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通过供应链金融活动提高供应链中的资金运行效率,降低参与主体资金成本,进而实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Timme和Williams-Timme,2000;Hofmann,2005;Atkinson,2008;Randall和Theodore,2009;胡跃飞和黄少卿,2009)[6-10]。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关注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及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作用机理(Lekkakos和Serrano,2016;谢世清和何彬,2013)[11,12]。如闫俊宏和许祥秦(2007)[13]认为供应链金融把中小企业放在整个供应链中加以考虑,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信息比较畅通,有助于降低银行信息成本,减少银企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Martin等(2009)[14]认为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工合作的供应链体系中,可以利用大企业信息优势来弥补和缓解中小企业信用缺位和信息不对称,进而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因此,供应链金融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方面比传统银行信贷更具有优势(Wuttke等,2013;Liebl等,2016;刘晓红等,2016;宋华和卢强,2017)[15-18]。

(二)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不足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传统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是融资服务主体,供应链上的企业与银行之间依然是借贷关系(胡跃飞和黄少卿,2009)[10],仍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核心企业信用不足等固有缺陷。如闫俊宏和许祥秦(2007)[13]认为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限制了供应链金融作用的发挥。何娟和沈迎红(2012)[19]认为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难以改变核心企业占用上下游企业财务利益的既有事实,也难以改变银行作为单一出资主体的状况,只是解决了部分贸易背景層次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批层次较低的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贷款难的困境。彭路(2018)[20]则证明了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放大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鉴于上述不足,供应链金融的运作主体逐渐转变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和风险承担方,银行仅作为资金提供方,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降低,从而使供应链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小微企业。宋华和卢强(2017)[21]对比了商业银行和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效果差异,发现核心企业发起的供应链金融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显著的信息优势,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事前与事后信息不对称,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绩效。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共享经济理念的推广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传统供应链开始向互联网化的数字产业平台方向发展,从而演变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或智慧供应链金融(何娟和沈迎红,2012;宋华和陈思洁,2016;宋华,2020;何海峰,2018)[19,22-24]。在其发展过程中,核心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产业生态圈和金融生态平台,通过金融资源优化产业供应链,同时又通过产业供应链运营实现金融增值(宋华和陈思洁,2016)[22]。

产业生态圈或数字化产业平台赋能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金融供给效率大幅提高。何娟和沈迎红[20]对比分析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与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方式和融资模式,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并认为后者能更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降低融资风险。单汩源等(2015)[25]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能够批量化处理供应链中企业的融资或其他金融服务需求,能够从更多维度动态衡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其他各种行为,评估融资风险。许玉韫和张龙耀(2020)[26]认为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借助电商平台、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应用和技术,能够降低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构建农村数字化信用评价体系,优化风险控制策略,最终提高金融供给效率。

(三)文献述评与边际贡献

既有文献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从交易成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于银行信贷模式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同时,既有文献已经关注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发展趋势,以及其在缓解小微企業融资难题中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无论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识别,还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机理,目前的研究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具体来说,当前文献主要强调,产业生态圈的规模效应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水平,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但并未结合产业生态圈的特点和优势,从经济学视角阐明产业生态圈和金融科技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易成本和风险的核心机理。

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从经济学视角阐明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的核心机理,即产业生态圈和金融科技赋能带来的零边际成本和规模报酬递增,细化了有关供应链金融运行机理的研究。第二,识别出交通物流行业基于第三方支付生态圈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丰富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研究成果。第三,为传统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思路,为政府促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三、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运行机理分析

产业生态平台基础和金融科技赋能是当前阶段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个典型特征,其不仅仅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而且重塑了供应链金融包括获客方式、价值体系、分配方式在内的运行逻辑。相较于银行信贷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其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真实的交易信息,进而更有效地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极大地扩展了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边界和服务规模。

(一)产业生态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机制

产业生态圈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帮助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实现对底层小微客户的覆盖。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植根于共享经济理念下的产业生态圈,而不是传统供应链金融依托的单一产业链。共享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思维方式和提升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的新范式,其核心和载体是共享经济平台(郑联盛,2017)[27],实质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卢现祥,2016)[28]。共享经济平台具有正外部性特征,因而具备了规模效应的正反馈机制,即当平台上供求双方达到一定数量后,信息收集、分类、交互将更加有效,供求的匹配将更为顺畅。平台利用长尾客户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使得供给者突破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瓶颈,并且在商业上具有成本收益的可持续性(郑联盛,2017;杨涛和姚余栋,2015)[27,29]。此外,数字信贷决策依赖的信息是数字足迹转化的信息,而不是传统征信体系中的信用历史数据,因而有助于提高信用历史空白客户的信贷可得性(许玉韫和张龙耀,2020)[26]。

产业生态圈作为供应链金融运作的基础,是典型的共享经济平台。相较于银行信贷和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产业生态圈赋能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具有更低的服务门槛、更低的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第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利用产业生态圈中的交易信息做出信贷决策,减少了对客户财务和抵押品等“硬信息”的依赖,有助于降低客户准入门槛。第二,产业生态圈的开放性和价值分配方式能够吸引大量交易主体入驻,壮大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客群基础,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获客成本。第三,产业生态圈中的多边交易活动能够沉淀海量的真实交易信息,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客户筛选、客户评价所需的信息成本。第四,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通过多维度的信息校验,能够有效防范客户伪造交易记录和财务信息等事前机会主义行为;通过产业生态圈的交易链条设计资金闭环和惩戒机制,能够有效控制客户挪用资金和恶意逃废债等事后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自身风险。基于上述优势,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能够在自身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有效服务被银行和传统供应链金融排斥的小微企业客户。

(二)金融科技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机制

金融科技重塑了供应链金融的边际成本和收益曲线,帮助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扩大了客户规模。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是其运作的必备基础。Jeremy(2014)[30]认为共享经济平台可以通过技术优势使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降至接近于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共享经济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实现更加高效的供需匹配,从而使服务长尾客户成为一种效益边际递增或成本边际递减的服务模式(郑联盛,2017)[27]。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以行业特征、业务规则和交易大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支撑金融业务运作,形成了不同于银行信贷和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和技术范式,从而得以服务海量底层小微客户。一方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同时触达海量客户并洞悉客户需求,利用产业生态平台向客户推送标准化的信贷产品,进而完成客户信用评价、授信额度确定、业务审批决策和贷后追踪调查等环节。上述服务模式实现了信贷交易模式的再造和流程的重塑,在线化、批量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服务模式将人工成本压缩在极低的范围内,使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另一方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贷决策的依据是产业生态圈的交易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扩张必然带来客户规模的扩张和大数据维度的上升,从而帮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不断优化完善信用评分模型或风控模型,提高信贷决策准确性,降低客户违约率。综上所述,金融科技手段带来的边际成本零增长及边际风险成本水平的下降,使得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在规模报酬递增规律下,实现大规模服务底层小微客户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信联科技成立于2019年7月31日,是从山东高速信联支付有限公司中分立的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承接并延续了后者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因此其业务模式起源于2009年6月成立的山东高速信联支付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6亿元,是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两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互联网、预付卡),属于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非金融机构,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交通企业、全国唯一一家接入中央银行地方征信平台的非金融企业。依托母公司山东高速集团的高速公路场景和自身牌照优势,信联科技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车辆及其通行数据资源,从而搭建起基于“车支付”生态圈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是交通物流行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头部企业和典型代表。自2010年至2020年8月底,信聯科技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103.39万张货车ETC,累计为137.45万个货车ETC客户放款280亿元,坏账率仅为0.09%。

(二)基于“车支付”生态圈的融资服务模式

1.“车支付”生态圈的基本架构。信联科技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入口和运作基础是其基于货车ETC搭建的“车支付”生态圈,而“车支付”生态圈的搭建则是源于货车运营中支付结算不便的痛点。现实中公路货运存在两条产业链(见图1):一是货车运营产业链,二是货车服务产业链。车主或物流公司购车并投入运营后,需要与加油站、高速公路及其服务区运营商、车辆维保厂商以及保险公司等建立交易关系,在此过程中需要支付燃油费、通行费、车辆维修保养费、保险费以及司机的必要生活开支,因此上述两条产业链存在密切的服务和支付关系。但现金支付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通行费和加油费支付结算过程烦琐,严重影响路网通行效率和车辆运营效率。随着我国高速路网在公路货运中地位的提高,上述两条产业链的交点及其中的支付痛点逐渐集中到高速公路场景下。

随着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推广,高速公路场景下支付痛点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利用ETC系统,信联科技首先解决了大货车高速公路通行费支付不便的难题。随着ETC支付终端的普及,信联科技不断拓展ETC支付的应用范围,逐渐覆盖连通货车运营和货车服务两条产业链的每一个支付节点,围绕货车运营及货车服务产业链中的支付痛点逐步完善支付业务生态,其支付场景也开始向高速路网以外延伸。例如,信联科技在2018年发起建立了国内首个高速公路加油站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包含中石化、英国BP、道达尔、中海油、壳牌在内的覆盖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共计5000多座加油站的中国加油第一联盟,办理ETC支付业务的货车可以使用ETC卡在高速路网内外便捷支付车辆燃油费。目前,信联科技发行的货车ETC广泛应用于高速通行费支付、高速服务区消费、车辆保险费支付、车辆维修保养费用支付等诸多场景,一个覆盖货车运营和货车服务产业链的“车支付”生态圈初步成型。

“车支付”生态圈依托高速路网及其互联网化的支付系统衔接货车运营和货车服务两条产业链,极大加快了两条产业链之间物流(商流或服务流)、资金流的交易效率,具有极低的交易成本、丰富的交易信息和极强的开放性和拓展性。所以说,信联科技的“车支付”生态圈具有共享经济模式下产业生态平台的典型特点。一是多边交易特征。“车支付”生态圈内部包括公路货运和货车服务两类产业链,而且各类产业链中企业主体的数量众多,其内部的交易关系不再是单一供应链上的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交易关系,而是多对多的交易关系,相互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达成交易,因而供求双方可以通过节约交易成本或者扩大交易规模共享价值。二是极高的交易效率。“车支付”生态圈的核心是信联科技的第三方支付系统,后者包括相互贯通的预付卡支付体系和互联网支付体系,拥有ETC支付账户和终端的车主或司机可以在线上或线下快捷地支付高速公路通行费、车辆加油费等费用,而开通ETC支付渠道的车辆服务商亦可享受支付结算便利。三是丰富的交易信息。“车支付”生态圈中的所有交易均通过后台系统记录,从而形成有关交易主体和交易行为的大数据资源。随着生态圈覆盖场景的拓展和交易主体数量的增加,其交易信息愈发丰富。四是极强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车支付”生态圈中的需求方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服务商,而供给方则获得了可触达大量客户的场景和入口,从而持续吸引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交易主体参与进来。此外,“车支付”生态圈也开始从高速路网向城市交通拓展,从动态交通向静态交通拓展,从商用车向乘用车拓展,从而覆盖车辆购置、道路通行、加油、洗车、保养、停车等全方位场景。而“车支付”生态圈中纳入的交易主体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综上所述,ETC支付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推动了“车支付”生态圈的壮大,为信联科技提供了触达海量客户的入口,而车辆支付活动沉淀的海量交易数据则为信联科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 基于“车支付”生态圈的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借助“车支付”生态圈,信联科技构建起包括融资租赁、保险业务、ETC金融、加油金融、运费金融在内的货车全生命周期融资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其依托的公路货运,尤其是高速路网场景下的产业链条;二是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底层的资金、技术及风险支持体系。其运行机制见图2,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通过车辆通信记录和ETC支付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良好的通行情况表明车主具有稳定的货源和运费收入,因此筛选既往通行频率高、通行情况稳定的车主作为客户。(2)根据客户既往通行状况和行业经验建立客户信用评分模型,为其确定授信额度,车主可以循环使用透支额度。(3)客户在授信额度范围内,使用ETC车辆终端或ETC卡支付通行费、燃油费等经营费用,但无法取现。(4)车主获得运费收入后,在约定还款期(1—90天)内偿还ETC透支款项并支付服务费(利息)。(5)授信后通过车辆通行情况监测车主经营状况。如果车主拖欠透支款项,需要支付更高的服务费和罚息;如果车主恶意拖欠透支款项,会被列入黑名单,进而影响其名下车辆在高速路网中的通行效率。(6)上述业务模式的底层支撑体系包括:一是资金端,以信联科技的自有资金为主;二是技术服务合作方,主要提供客户信用评估等风控服务;三是风险分担主体,即提供风控服务的合作方发挥风险兜底作用。

上述业务过程全部在线完成,具有批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第一,业务系统能够根据既往交易记录和客户画像精准推送服务信息;第二,客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提交融资服务申请;第三,后台自动调取客户个人及车辆信息,并匹配既往交易记录和外部信息渠道的信用信息;第四,系统借助客户评分模型自动完成审批过程并做出放贷决策;第五,业务系统自动记录客户用信及还款等后续交易行为,监测客户异常交易行为。

(三)案例分析

根据第三部分的理论分析,基于产业生态圈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能够利用线上交易手段和互联网平台大幅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基于互联网平台交易数据开展大数据分析,有效控制客户的逆向选择风险,并通过资金闭环和平台交易资格对借款人形成可置信威胁,控制其道德风险,从而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具体到信联科技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模式,其缓解运输行业小微企业(即货车车主)融资难题的关键在于:第一,信联科技通过“车支付”生态圈及其在线交易平台精准获客,通过设计标准化信贷产品汇集客户需求,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自动化的在线申贷和审批机制。进一步地,随着母公司业务链条的延伸和生态圈的扩大,可以实现零边际成本基础上的客群及业务规模扩张。因此,其信贷业务的精准化、线上化、批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降低了获客成本和各项业务办理成本。第二,信联科技通过“车支付”生态圈获取客户真实交易记录,结合行业经验判断客户既往经营状况,并利用第三方机构等外部信息源进行客户信息校验,从而筛选出低风险客户。另外,由于客户通行和缴费记录等交易信息伪造成本极高,客户骗贷和虚报需求等机会主义行为大幅减少,信联科技面临的逆向选择风险也大幅下降。第三,信联科技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行业经验判断客户资金需求规模,并为其确定合理的授信额度,通过客户授信和ETC支付渠道构建资金闭环,从而避免客户挪用资金。第四,信联科技基于“车支付”生态圈和母公司运营的高速路网建立黑名单和违约惩戒机制,控制客户贷后机会主义行为,极大降低了客户的道德风险。第五,信联科技便捷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满足了客户申贷的时效性要求,提高了客户的参与意愿,客户的增长及其经营状况的改善又吸引更多车辆服务企业加入生态圈。因此,信联科技不仅为“车支付”生态圈中各类主体创造了价值,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收入和利润。第六,保理和追偿机构的引入分散了信联科技面临的风险,即通过降低风险成本提高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融入了互联网金融基因,兼具共享经济和供应链金融双重特征,代表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最新方向。本文以信联科技基于“车支付”生态圈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核心特征及其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基于產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产业生态平台高效触达海量客户并沉淀丰富的交易大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洞察客户融资需求,依托数据优势和金融科技手段开发客户信用评分模型,通过标准化金融产品和自动化交易机制降低业务成本,利用生态圈形成资金闭环构建贷后风控体系。因此,该模型并非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而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服务逻辑的颠覆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第二,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内在机理在于:产业生态平台和金融科技赋能极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带来了零边际成本和规模报酬的递增,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能够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有效缓解海量小微客户的融资难题。因此相较于银行信贷融资服务模式和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其在缓解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拥有突出优势。

第三,信联科技基于“车支付”生态圈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成功运行,不仅验证了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可行性,而且检验了该模式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的有效性,从而为身处传统行业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增强自身及其供应链的竞争力提供了现实范例和模式借鉴。

(二)政策启示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应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依托自身场景优势和产业链核心地位构建产业生态平台,以增强自身及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引导核心企业依托产业生态平台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加大金融科技手段引进和开发投入,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第二,应加快政府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尽快打破信息孤岛,发挥政府大数据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及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华.供应链金融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2]Stiglitz J,Weiss A.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

[3]Bester Helmut. 1985. The Level of Investment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141(4).

[4]Bester Helmut. 1987. 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1(4).

[5]Lamoureux M. 2007. A Supply Chain Finance Prime[J].Supply Chain Finance,4(5).

[6]Timme S G,Williams-Timme C. 2000. The Financial-SCM Connectio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4(2).

[7]Hofmann E. 2005. 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J].Logistic Management.

[8]Atkinson W. 2008. Supply Chain Finance:The Next Big Opportunity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12(3).

[9]Randall W S,Theodore Farris M. 2009. Supply Chain Financing:Using Cash-to-Cash Variables to Strengthen the Supply Chai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39(8).

[10]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 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 [J].金融研究,2009,(8).

[11]Lekkakos S D,Serrano A. 2016. Supply Chain Finance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The Case of Reverse Factor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46(4).

[12]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

[1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J].上海金融,2007,(2).

[14]Martin R,Cara A,Brady M. 2009. Requirements for an Evolving Model of Supply Chain Finance:A Technology and Service Providers Perspective[J]. 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10).

[15]Wuttke D A,Blome C,Foerstl K. 2013. Managing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ix European Case Stud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34(2).

[16]Liebl J,Hartmann E,Feisel E. 2016. Reverse Factoring in the Supply Chain:Objectives,Antecedents and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46(4).

[17]劉晓红,周利国,耿勇,陈金亮.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研究趋势分析:基于“主题—理论—方法”的三重视角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1).

[18]宋华,卢强.产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如何助力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多案例对比研究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2).

[19]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

[20]彭路.农业供应链金融道德风险的放大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18,(4).

[21]宋华,卢强.什么样的中小企业能够从供应链金融中获益?——基于网络和能力的视角 [J].管理世界,2017,(6).

[22]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5).

[23]宋华.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7).

[24]何海锋.智慧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与发展前景[J].银行家,2018,(12).

[25]单汨源,李林凤,张人龙.互联网环境下产业园集成平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J].管理学报,2015,12(12).

[26]许玉韫,张龙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理论与中国案例 [J].农业经济问题,2020,(4).

[27]郑联盛.共享经济:本质、机制、模式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7,(6).

[28]卢现祥.共享经济: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变革与制度供给 [J].社会科学战线,2016,(9).

[29]杨涛,姚余栋.新经济时代的共享金融理论与实践创新 [J].浙江经济,2015,(19).

[30]Jeremy R. 2014. 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M].Palgrave Macmillan.`

作者:景峻 冯林 宋晓丽

产业理论研究金融论文 篇3:

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路径

摘要: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是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其价值实现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然后重点探讨了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存在的不足以及价值实现路径。

关键词:共享经济;金融产业价值;路径

共享经济可以实现有效资源的重复利用,可以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共享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产业可以借鉴共享经济发展理念,利用共享平台匹配金融服务需求,打造金融产业交易新模式。共享金融产业的发展基于零边际成本理论和认知盈余理论,有助于实现金融业务的普惠化发展。但是共享金融在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其在资金以及技术投入方面与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实现对客户隐私信息的有效保护。基于次,本文分析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针对性策略,促进金融产业价值的实现。

1.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概述

1.1 金融产业价值实现的意义

相比传统金融产业相比,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可以借助网络中介平台实现放贷,因此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费用,具有明显的普惠金融特性,其对于缓解金融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产业运行效率,进而有助于实现金融多方参与主体的共赢[1]。此外,基于共享经济的金融产业实现了去信任化和去中心化,有助于转变传统金融发展模式,实现风险转移。

1.2 金融产业价值实现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金融产业价值实现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产业人才缺乏,相对来说我国金融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于金融人才存在大量需求。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均在积极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来抢占人才资源,金融产业市场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虽然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薪资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但是随着金融产业价值不断实现,人才成本不断提升。二是金融产业价值实现主要是以扩大资本为主。为了实现金融产业价值,商业银行等很多金融机构均不断扩大资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业务覆盖范围,来提升自身利润。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虽然有助于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说不利于我国金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金融产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我国金融机构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因此其在与政府合作方面相比其他国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金融机构通过与政府形成合作,有助于为金融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可以更好促进金融产业价值的实现,不足之处在于增加了政府的债务风险。

2.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存在的不足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是網络信息时代金融行业发展的产物。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有效匹配资金供需双方的需求和要求,从而达成协议,获取利益,因此这种金融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突破传统金融产业的时空限制,可以打破社会等级壁垒,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特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二是实现了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扩大了金融市场规模。三是风险识别和防控水平显著提升,对于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完善金融产业生态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是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与传统金融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对于共享经济理念金融产业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近些年出现了很多P2P网络信贷平台携款跑路的现象,导致很多投资者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在金融产业监管中要想鼓励P2P网络信贷平台发展便容易形成灰色地带,产生金融风险;要想加强对P2P网络信贷平台的监管,便会限制P2P产业的创新作用。因此,在当前的金融产业监管中难以形成一种既可以保障P2P网络信贷平台合法合规发展,又可以保障其创新活力的监管模式。对于众筹融资模式来说同样如此,由于众筹融资模式资金透明度较低,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影响难以对中筹融资的资金用途和流向进行监管,进而容易产生灰色地带,为金融产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2.2 对传统金融产业造成冲击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由于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因此其创新和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可以完全突破传统金融产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金融用户不用再去线银行营业网点排队办理业务,在线上利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可以办理业务,因此对于金融用户具有显著的吸引力。同时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具有明显的共享金融优势,其可以通过网络对借贷双方的需求进行合理匹配,在提升业务效率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业务成本,因此越来越的用户选择这种新型的金融产业模式,这对于传统金融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3]。

2.3 金融产品难以进一步创新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近些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其在产业标准等方面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平台数量快速增长,但是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连接,不同平台之间均为独立运作,存在较为显著的信息孤岛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个金融平台的规模实力和技术水平,在用户信息收集以及信用评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对于平台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3.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路径

3.1 创新金融监管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共享金融产业相比传统金融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和方式在共享金融监管中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创新共享金融产业监管模式,针对共享金融产业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既要保障共享金融发展的创新活力,为共享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又要对共享金融的发展进行约束和引导,确保共享金融产业发展在法律允许的框架范围内。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基于共享金融产业不同的业态模式制定不同的监管目标,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针对共享金融产业存在的技术风险,相关监管部门可以采用信用、惩罚和保险多种机制联合的监管保障措施,为共享金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3.2 共享金融产业信用

相对来说,金融监管措施以及方法会明显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在目前共享金融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仅依靠金融监管往往难以有效保障金融客户的合法权益。如果出现共享金融平台倒闭跑路以及其他金融纠纷,金融客户将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共享金融产业虽然转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形式以及交易方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平台、监管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金融消费者在金融体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3.3 强化共享金融自我监管

共享金融产业对于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在共享金融监管滞后的情况下,共享金融产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更应该强化自我监管,对自身金融行为进行严格约束,远离灰色地带。一方面共享金融平台应该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监管要求,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经营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共享金融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标准体系,并对行业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为共享金融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金融产业发展是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金融业务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共享金融平台、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推动共享金融产业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鑫. 浅析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与其价值实现及其优化策略[J]. 人文之友,2019(05):25.

[2] 徐芳兰, 张丹平. 互联网时代下共享经济价值创造路径及优化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0):95-99.

[3] 史慧慧, 洪文佳, 方雪琳,等. 共享经济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价值共创机理研究[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20(2):129-130.

作者:翁佳宁

上一篇: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审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