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基地研究论文

2022-04-19

2019年11月1日,2019京津冀石墨烯大会暨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房山区隆重举行。大会由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携手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等单位联合主办。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技产业基地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产业基地研究论文 篇1:

打造国内领先的半导体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成立于2006年7月2日,属于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2.19平方公里,位于西安市东南部,与西安主城区相邻,距市中心钟楼仅7公里,绕城高速公路2.8公里。该区域南依秦岭,北瞰曲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1、建设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产业新城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坚持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通过重点发展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产业,形成对区域经济和航天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航天民用高技术产业集群,使西安成为我国最具规模的航天高技术研发基地、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航天产品制造基地、航天民用项目产业化基地。

同时,为了实现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宜商宜居以及“四节约一环保”的目标,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模式,加之“十一五”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航天基地不低于100亿元的投资,将实现航天基地跨越式发展,并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科技产业新城。

2、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

半导体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在重点发展航天技术民用化产业的同时,本着“放眼全球,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承接转移,实现错位发展;统筹规划,营造环境,聚集资源,集群发展,着力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凭借西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技术人才为依托,在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半导体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

西安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祥地和主要科研、教育基地之一,有多个国内“第一”诞生于此。近年来,国家先后在西安批准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因此西安具有非常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人才。同时在全球新一轮半导体产业转移的大潮流中,西安已形成以英飞凌公司为代表的设计企业群,以应用材料公司为代表的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群,以西岳电子为代表的芯片生产企业群,以美光科技、爱尔微电子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群。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西安也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和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人才和科研基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太阳能光伏研究的单位之一,多年来在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以西安理工大工厂、华山厂(741厂)、骊晶公司、矽美公司、华晶公司、希朗公司、碧辟佳阳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业内知名企业也为西安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优势考虑,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将半导体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定位在:先进半导体功能器件,包括第三代半导体功能器件的科研与规模化生产、封装与测试等;半导体光电器件与传感器,包括大功率蓝/白光LED、半导体传感器与MEMS的科研与规模化生产、封装测试与应用等;硅材料业,半导体级抛光片、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研发制造,以及一批太阳能系统应用企业。园区力争在5-8年内,成为国际知名的半导体功能器件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超过50%;国内领先的先进半导体功能器件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产品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规模生产平台,并通过培育和扶植一批基础好的中小型企业,在园区形成并发挥半导体功能器件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要素和资源的集聚效应,拥有从原材料生产到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规模企业集群雏形初现。建成后,园区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和技术密集型现代化科技园区。

3、政策优惠力挺高新项目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扎根于西安,除了享受到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西安市为企业提供的各项区域优惠政策外,为了更好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西安航天基地特别制定了“开拓者”计划,对前两年入区企业及项目给予重点扶植。

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热忱欢迎各位朋友到基地参观考察、投资兴业。让我们共同发展,共创繁荣,携手奋进,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供稿

科技产业基地研究论文 篇2:

协同发展 共推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

2019年11月1日,2019京津冀石墨烯大会暨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房山区隆重举行。大会由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携手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等单位联合主办。

此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700余名石墨烯领域著名学者、企业家、地方政府以及北京、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或产业园区负责人。大会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通过专家论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创业大赛、项目路演、闭门会议、参观考察等系列活动,探讨了石墨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和产业化路径,展示了10省市50多家机构近70项石墨烯应用科技成果。大会覆盖面广,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为房山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助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产业源动力。

前途可期,北京科技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邢涛在致辞中表示,推动石墨烯产业进一步发展,一要提升技术能力,夯实发展基础,以石墨烯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从“工业味精”到“工业主角”、从辅材到主材,成为不可替代的“超级材料”;二要完善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生态;三要加强国际合作,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共同推动石墨烯产业繁荣发展,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崔旭龙表示,北京有着全国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不断开创产业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产业上下游环节布局,应打通上下游,打通“产、学、研、用”之间的壁垒,力争做到“以产促研,以研利产”的双轮驱动;同时,将继续支持房山区做大做强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构建北京高精尖产业结构。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助理孙宪峰在致辞中表示,石墨烯产业也是北京未来科技领域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北京是我国石墨烯科技优势资源聚集地,汇聚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機构;凝聚了几十个国际一流的石墨烯研究团队,北京有责任、有条件、有基础组织推动石墨烯产业相关工作开展。石墨烯产业创新种子孵化园的启动更是推进了房山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引进创新发展资源,建立良好的前沿新材料产业沟通平台与机制,将助力房山区进一步更好更快发展,为国家下一步产业布局作出贡献。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段海波在致辞中表明,中关村将协助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建立孵化机构的联动机制,调动各方资源联动创新、共享融合,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内涵,为创新中心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房山区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市房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延红表示,京津冀石墨烯大会已成为我国石墨烯领域的年度品牌盛会,诚挚邀请世界各地企业家以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为契机来房山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新机遇,希望各位专家为房山带来最前沿、最先进的新材料研究成果与产业发展理念的同时,结合房山区产业优势,共同推动新材料创新发展,为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在此次大会上,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欧盟石墨烯旗舰计划创新中心负责人卡里·赫尔特等著名专家做了精彩报告,让大家感受到了国际前沿的产业发展理念。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阮汝祥代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院士为大会带来了良好祝愿。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刘兆平、中国汽车工业学会副秘书长王菊等专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石墨烯与能源的完美结合将改变人类生活和国际能源格局,为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精彩纷呈,多个活动同步拉开序幕

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正式启动。在众多嘉宾见证下,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正式启动,首批入驻园区企业进行了集中签约、项目路演、技术成果展示、资本对接研讨、考察参观等系列活动,这是北京市房山区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化落地的又一重大举措。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位于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内,已完成基本建设并具备石墨烯种子企业入驻条件,计划服务100家石墨烯新材料领域上下游企业,借助北京市在人才、政策、资金方面的优势,将国内外优秀石墨烯应用创新成果快速对接市场,推动京津冀高精尖产业协同发展,打造高精尖产业园区样板。

北京航动石墨烯创投基金正式发布。为助推入驻孵化园企业快速发展,由北京市科创基金、中国航发集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北京燕和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北京市首个石墨烯产业创投基金——北京航动石墨烯创投基金在大会上正式发布,该基金总规模2.2亿元,支持种子孵化园内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中英石墨烯成果孵化中心挂牌成立。会上,中英2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北京首家中英石墨烯成果孵化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由翌航烯成(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英国知名公司联合建立,诺贝尔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参与中心运营指导,中心通过吸纳英国新材料产业前沿技术和团队产业化成果,有机结合国内产业需求,进行石墨烯和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依托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核心会员加速国内外技术交流和产业推进,促进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和上下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中英2国在石墨烯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践行中英2国高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共识,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成功典范。

第二届“燕山杯”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结果揭晓。大会当天,对创新创业大赛的15个获奖项目进行了揭晓并颁奖。该大赛是由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与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共同举办,开创了石墨烯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机制。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地区、百余家企业参与。当天,石墨烯新材料展示区内吸引了近千人次参观,成为现场焦点之一。大赛的举办将为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种子孵化园挖掘出更多优秀项目。

组合服务,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在此次大会上,受北京市经信局邀请来自北京、浙江、广东等省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负责人齐聚一堂,就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组建和运营召开了第2次闭门会议,达成重要共识,形成“北京主创新、京津冀主平台、全国大网络”产业格局,为种子孵化园的发展打通了产业链条,开拓了广阔前景。

此外,为完善种子孵化园生态体系建设、搭建产业转化平台,会上,北京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处刘维亮处长做了中小企业服务宣讲,燕山办事处安排了企业扶持政策和税务政策宣讲,大会期间还召开了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第3次会员大会、促进会储能专委会成立大会、促进会标准委员会工作会议、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闭门会议、中英合作项目洽谈会等多场交流活动。

京津冀石墨烯大会连续3年的成功举办,对北京市石墨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会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围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主题,为国内外新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界、金融界和地方政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墨烯技术创新、产品推广、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科学普及,为房山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北京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谱写着华丽篇章。

作者:孙晓霞

科技产业基地研究论文 篇3: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展望

摘要 在对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面积达26.79万hm2,医药工农业总产值达325亿元,其中,苗药工业总产值达90亿元,居全国各民族药产值之首,并提出了制约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措施,为贵州省中药民族药良性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药;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A

作者简介 王璐(1986- ),女,贵州贵阳人,硕士,从事科技咨询评估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25

贵州省有中草药资源4 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 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珍稀特有药材较多,种质资源丰富。目前,贵州省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有石斛、山慈菇、珠子参、金铁锁、天麻、三颗针、黄连、猪苓等28种,占全国58种的48.3%,药用动物有麝、穿山甲、靈猫等10种,占全国17种的58.8%。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贵州省中药材栽培养殖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清时代乃至更早,万山朱砂、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不少中药质优量大,驰名中外。

中药民族药产业是贵州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后续支柱产业之一,贵州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具有气候适宜、生态优良、民族医药积累丰富等优势。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省直相关厅局、各市州政府有效集成政策、资金等资源,中药科技示范园区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制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园区集群效应凸显,新药研究开发成效明显,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全国中药民族药产业“北看吉林,南看贵州”的格局。 笔者在对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制约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措施。

1 贵州中药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比2011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稳步推进。全省中药材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累计达26.79万hm2,比2011年增长39.8%[1]。其中,草本类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累计11.78万hm2,比2011年增长87.3%;木本类中药材累计15.01万hm2,比2011年增长16.6%。山(金)银花、杜仲、太子参等34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666.67万hm2,生姜、鱼腥草、厚朴等19个品种总产量超过1万t。

1.2 医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2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8%,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 402亿元)的16%;工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销售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成药销售产值13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3%,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在生产销售的中药民族药产品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品种有艾迪注射液、骨康胶囊、肺力咳合剂等30个,同比增加11个;全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61亿元, 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21亿元, 同比增长9%;税收总额14亿元, 同比增长11%。

1.3 创新驱动能力凸显

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搭建研发平台、新药创制、现有品种深度开发及技术提升、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新建成“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炮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少数民族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累计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48个,初步构建了中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生产制造全过程创新体系。全省现有药品品种943个(其中独家品种153个),批准文号2 278个,开展32个现有中药民族药品种深度开发及技术提升,在研中药民族药新药120余个,贵州远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双冬胶囊、贵州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理气活血滴丸和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辛伐他汀片3种新药获得批准文号,其中,双冬胶囊和理气活血滴丸获得新药证书。

1.4 中药材及药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2012年完成了《贵州省“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启动建设药品流通大型批发平台、铜仁市武陵山中药材大市场以及铜仁市、遵义市和贵阳市3个中药材交易市场,为全省区域性的大型药品流通基地和大型连锁企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形成了发展重点、统筹兼顾的药品流通体系。2012年全省通过GSP认证的药品流通企业10427家,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14亿元,商品购进总额193亿元,商品销售总额200亿元,年末库存总额23亿元。

2 贵州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 作为“五张名片”之一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对经济、生态、民生影响大,链条长(种植、饮片、提取、药品、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相关产品、流通、监管)、产业关联度大(经济、社会、生态)、涉及部门多(科技、扶贫、经信、发改、商务、林业、药监、金融等),综合协调推动机制不够健全,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各产业间的技术交流等方面需要总结多年经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统筹力度。

2.2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中药民族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需求较大,目前科技投入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中药材交易市场及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市场、仓储和物流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大规模生产需要;三是中药材种植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创新领域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新药研发领域科技产出能力较弱,现有产品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领域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种植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不够[2]。

2.3 以药材为原料的新产品开发亟需加快

贵州省中药材资源丰富,特别是全省上下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后,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落后于中药材产量增加量,药材生产者长期稳定、能接受的经济收益得不到保障。加大投入,加快以药材为原料的产品开发,有效消化迅速增长的药材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真正经济优势。

2.4 企业规模偏小、品牌竞争力不强

贵州省中药制造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全省只有少数企业进入集团性大型企业,其他均属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不强、发展资金不足,特别是新版GMP颁布实施、新版药典以及节能减排等新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制药企业技术改造成本,阻碍了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企业虽然有很好的独家品种,但缺乏品牌竞争优势[3]。

2.5 苗医药品牌建设需加强

作为我国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苗医药,虽然疗效独特、明显,但一直没有进入国家民族药行列,没得到“身份认同”,影响贵州省民族药苗药做大做强和整体品牌建设。此外,国家民族医师资格考试至今未将苗医纳入其中,苗医药面临失傳。

3 对策措施

3.1 强化联合推进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中药民族药产业十多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联合推动机制和科技的先导支撑作用。实践证明,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推动,省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产业发展机制是有效的。为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下步发展目标的实现,建议继续保留设置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进一步加强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做好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监测工作,推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加快发展。

3.2 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创造和合理开发

抓好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栽培驯化、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引种筛选和示范推广。加快推进中药材适宜性种植区划编制和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和规模,保证贵州省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加快以贵阳为中心,以施秉、大方等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为支撑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建设[4]。将太子参、金钗石斛、天麻、刺梨、半夏、玄参、白芨、钩藤等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产业基础的特色品种打造成药材大品牌,争取2015年市场占有率达20%的品种20个以上,其中,中药材大品种达10个以上。

3.3 提升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

3.3.1 改进发展生产技术。

创制和引进一批疗效好、市场前景大的药物新品种,并推动其产业化,注重对企业已有品种,特别是153个独家品种的技术提升及深度开发。研究制定中药民族药重点品种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充分利用贵州省地道药材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中药农药、中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具有贵州省特色的中药材资源相关产品开发,开拓中药相关产品市场。

3.3.2 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引进和发展化学药、生物药产品和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注重“苗药”、“黔药”品牌建设,加强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基础医药理论研究、新药研发、现有品种的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加强民族药传统经方验方的开发及产业化。

3.3.3 培育优势企业。实施医药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对贵州省制药企业前50强和实施新版GMP技改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兼并重组、人才引进、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贵州省骨干大中型制药企业为主体,推进制药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市场方式进行整合重组和合作,组建大型制药集团,促进制药企业向“专、精、特、新、强”方向发展,打造3~5个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0~20个产值10亿元企业,形成贵州省制药工业以大型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5]。

3.4 增强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创新能力

加强中药民族药产业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在贵州建设“国家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中科院贵州现代中药民族药研究中心”的建设。加快现有中药民族药产业园区公共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的培育建设,加强中药民族药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产业技术联盟建立,提升中药民族药企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推进高校中药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中药民族药种植、生产、研发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

4 展望

贵州的中药民族药产业走出了一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路子。今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实施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中药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努力把贵州打造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上接第79页)

4展望

贵州的中药民族药产业走出了一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路子。今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实施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中药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努力把贵州打造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

孙兴,范勇,白文英.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3):39-42.

[2] 任小巧,倪健,杜守颖,等.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2):1-4.

[3] 邓炜. 贵州中药生产基地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状况[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204-208.

[4] 杨威.观潮黔药:贵州中药现状扫描[J].大众科学,2013(7):26-27.

[5] 杨小兰,孙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23(12):147-151.

责任编辑 黄小燕 责任校对 李岩

作者:王璐 孙兴 卢博礼等

上一篇:园林植物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园林应用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