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旅游保险市场论文

2022-04-23

【文章摘要】伴随着保险市场的近一步开发,当前的财险公司区域分布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整体经济布局,各省都在积极地筹备总部位置其经济中心的保险公司,以此来减少金融资产外流,促进当地金融市场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发展旅游保险市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发展旅游保险市场论文 篇1:

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摘 要: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逐渐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我国保险业也无法独善其身,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对近几年中国保险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几大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目前保险市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保险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表现。同时,结合海南省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业;对策建议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成员,包括美国国际集团(AIG)、德国安联(ALLIANZ)、瑞士再保险(SR)、FGIC、MBIA和AMBAC等在内的世界保险业巨头,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国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使我国保险业及保险监管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近几年中国保险行业的权威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几大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目前保险市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保险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表现。同时,结合海南省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几点对策建议。

二、我国保险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下滑较快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主营业务造成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007年第三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保费收入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涨势惊人。但是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这种趋势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到2008年第四季度,保费收入呈直线下滑趋势(见图1)。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经过一系列地传导后开始逐渐显现。

(二)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保险公司股票投资出现不同程度的浮亏,使得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增加,进而导致保险公司2008年净利润大幅减少。其中,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008年投资收益同比下降69.6%;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同比下降60.92%;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资受到重创,投资回报及投资业务净利润均有所下降,对富通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27.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2.4%,前三个季度平均收益率持续下降,仅为2.1%,股市下跌是导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

(三)退保风险不断加大

在美国保险行业遭遇金融危机后,退保现象普遍出现。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恐慌也传播到了中国。美国国际集团(AIG)遭受严重破产危险的第三天,尽管AIG的各个分部均承诺会保障客户保单,但香港、澳门等地仍有不少民众要求退保。从产品看,投连险存在着较大的退保风险。投连险是一种新形式的终身寿险产品,其集保障和投资于一体。在投资方面,保险公司运用投保人支付的保费进行投资,以获得收益。全球金融危机下,国内外股市普遍下跌,A股市场跌幅也很大。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未来投资收益预期降低,从而可能要求退保。

三、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1950年7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口分公司的成立拉开了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序幕。[1]1979年9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口分公司再次在海口成立,到1987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分公司下属的分支机构已达18个。在此期间,海南省保险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87年全部业务的承保额已达46.8亿元,保费收入4634万元。1988年海南建省后,香港民安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相继在海南省设立了分公司。1996年8月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分设成为财产和人寿两个保险公司。随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天安保险公司相继进入了海南省保险市场。为了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1994年8月成立了海南省保险同业工会,1998年7月成立了海南省保险学会。2001年中国保监会海口特派员办事处(现已更名为中国保监会海南监管局)正式设立。

自2003年以来,海南省保费收入由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亿元(见表1)。截至2008年底,海南省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15家,下辖各类分支机构280家,省内保险公司总资产55.50亿元,比年初增长25.82%;各类专业保险中介机构41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1503家;保险营销员人数8265人,行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二)海南省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保费规模相对较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排名中,海南省的保费规模仅高于宁夏和青海。而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保费规模过小,保险覆盖面不广,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些都是海南省保险业面临的重大问题。[2]

2.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海南省有18个市县,但80%以上的保险业务集中在海口、三亚两个城市,其余16个市县的保险业务占比不到20%,而海南省80%的人口居住在海口三亚以外的地区。这样造成海南省其它地区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严重阻碍了保险业的整体发展。[3]

3.保险营销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全国范围内,保险营销员的素质是一直是投保人重视的问题。海南省由于教育相对落后、人才培养缓慢,加上地方经济不够发达、吸引外来人才存在劣势等因素,导致海南省保险业人力资源匮乏、保险队伍的结构欠合理。同时,由于整个保险业市场不够规范,监督也不够严格,在保险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保险销售人员会通过误导、欺骗消费者来推销保险产品,以提高自己的业绩。

四、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险业的影响

(一)保费收入震荡下降

2008年,海南省的保费收入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后,开始逐渐减少。2008年11、12月份,保费收入分别下降至17067.5万和19353万,与2007年同期相持平。海南省保费收入的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保障产品的购买力下降。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引发出口受阻、失业率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对保险的需求同步降低。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经济衰退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下滑的现象开始逐渐显现。金融危机下保障产品销量下滑以及资本市场的低迷,使得海南省各保险公司的总收益下降。

2.对理财产品投资期望降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保险业的投资回报率大幅度降低,分红、投连、万能等理财型产品的销售都受到了一定影响。2008年上半年股市由牛市转为熊市时,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在寿险新增保费中占到79%,但这是受2007年股指快速上涨惯性的影响所致。随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股市大跌,投资收益明显减少,各保险公司投连险账户大幅缩水,直接影响其销售情况,进而影响到万能、分红等理财产品。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投资预期不确定,消费者开始倾向于购买国库券或者选择存银行等低风险的理财方式。

3.出口贸易减少引起对保险需求的降低。保险业起源于航运业,进出口贸易需求是促进国际航运业发展的关键。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特别是海上运输保险是目前海南省财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对海南省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欧美市场的需求降低,海南省纺织、汽车、服装、橡胶、海产品等产品的出口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进而使得对于海上保险的需求降低。如何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有效降低因海上保险需求量下降带来的业务规模缩小,成为海南省保险业特别是财产险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4]

4.旅游业受损导致投保人数减少。海南省的保费收入较大部分来自于游客的旅游保险。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国内游客大幅度下降。经济不景气使得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加上对未来经济情况预期的不确定,更多潜在旅客选择不旅游或者推迟旅游计划,这对海南省保险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到金融危机对海南省保费收入的影响,与全国的保费收入情况相类似,人身险保费收入出现较明显下滑,财产险保费收入相对比较平稳。

(二)保费收入同比增幅放缓

2004-2005年,海南省的保费增长远慢于全国保费增幅的平均水平。从2006年开始,海南省保险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增长水平。但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南省保险业规模发展的增幅减慢,同比增长率再次低于全国水平(见图3)。

(三)居民对保险行业信心下滑

由于金融危机引起股市大幅下跌,直接导致保险公司的证券投资大幅受损,保险公司出现大额浮亏,这让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了质疑。特别是美国保险业集体受创,不少公司陷入危机甚至倒闭,更加重了海南省居民“保险公司不保险”的印象。

由于保险产品销售的特殊性和保险理赔手续复杂,加上一些营销人员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不少保险公司及代理人的声誉已经严重受损。此次保险公司普遍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保险公司形象受损加剧,进一步打击了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

五、海南省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一)稳健经营,注重主营业务

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保险业受到的影响之所以不如欧美国家严重,与我国保险业尚未放开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的限制有直接关系。但是,金融危机也已经对我国保险业进行了深刻的风险警示。保险行业的本质是保障,该功能是其他金融工具无法代替的。保险公司继续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时,投资策略上应该更加的谨慎,强调保险投资策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而避免盲目的投资渠道多元化和海外扩张。

对于海南省的各大保险公司,由于资金量有限和国内总公司的限制,对外投资相对较少。且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条件下,“走出去”的设想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海南省保险业应该牢牢抓住保险主营业务这条主线。

1.进一步开拓海南省农村保险市场。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应该开发适合海南省特殊经济情况的新险种,将保险业务向农村普及。保险公司应组织人员开展农村市场调查研究,根据当前农民需求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设计出适应农村个人和家庭购买的新险种,以确保产品适销对路,为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条件。针对当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费及意外灾祸尽快设计农村版的养老金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系列险种。在费率厘定、保障范围等方面,力求贴近农民群众。在产品推广、保单设计方面力求通俗化,以通俗易懂、投保简单的产品为重点,方便农村消费者购买。

2.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保险服务内容少、范围窄、手段单一,应该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在服务方式与手段上积极由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入到行业内部的各个服务环节,在职权范围内改善和创新行业每个具体环节的服务功能。从印制投保建议书,到制定投保计划,到分析客户人险财保的综合实际情况,到实际落实投保,每个环节都要慎重考虑和精细设计。通过对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让保险行业真正得到投保人的好评。

3.加强宣传活动,树立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良好形象。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保险业务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关注和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侵害消费者利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如销售误导、假冒保险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或诈骗活动、伪造或者变造保单等。另一方面,要对于保险行业保障民生、分散风险的基本功能进行积极宣传。消除投资者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的误解和不信任,树立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4.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业务。一是通过立法推动旅游保险的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商业保险手段是解决旅客出险后一系列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各国通行做法。海南省可以考虑用立法规定进岛旅客必须购买最低保额以上保险。二是在省政府的主导下,由旅游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方案,并组织相关单位加以实施。三是保险公司应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保险产品。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并鼓励旅游保险多渠道销售,例如通过网络、电话等新型方式销售,通过旅行社销售,在机场、火车站、港口销售等。[5]

(二)加快发展保险业的信用评估体系

保险业的信用评估,是由具有国家主管部门认定资质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照国际通行的评估标准,通过对影响保险公司信用状况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测算,来全面考察保险公司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综合能力和信任程度,并客观、公正地评定其信用等级的中介行为。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比较弱小,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而海南省的信用评估机构则是处于起步开始阶段,相比其他省份更为落后。需要在海南省建立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对保险主体合规经营、同业守信、真实透明、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借助社会信用评估力量,利用保险监管信息资料,准确分析投保人、保险人、中介人信用状况。同时,要强化失信惩戒机制,针对保险代理人和中介机构误导欺骗客户的行为,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同时,对于信用评估机构,也需要引入适当的竞争环境,促使信用评级机构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有效地预警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的核心部门。[6]

(三)加强监管力度、改善监管质量

1.海南省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保持对保险业务的全面覆盖,不留空白。完善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对保险市场行为的检查力度,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大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完善保险市场风险防范的机制;推动保险经纪人提高技术水平,规范保险经纪行为;加大对保险市场中存在的弄虚作假和欺诈误导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对前台业务适度放松,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营造海南省保险业良好的环境。

2.加大保险监管机构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监管机构的管理水平,改善监管质量。随着保险业务日趋复杂化,保险产品种类日益多样化和保险市场的细分化,对保险监管机构的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将是较大的考验。海南省的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建立全方位的自我培训机制,形成严肃的学习氛围。通过人才引进,较快的提高保险监管机构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并快速推进海南省保险监管的科学发展。

3.建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信访长效机制。近年来,海南省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矛盾也日益显现。随着投保者法律意识的增强,信访投诉逐年增加。保险监管机构应该及时倾听广大投保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建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导向的信访长效机制,着力保护好广大保险消费者利益。

(四)不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

从次贷到次债,从美国到全球,次贷利益关系链的形成及金融危机的演变与发展,暴露出美国金融保险业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其他国家追随美国模式、参与次贷利益分配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7]笔者认为海南省保险业的发展应当避免盲目追随发达国家的模式。

海南省保险业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模式对于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海南省保险业在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不能将国外的理论、技术生搬硬套。一是要加大学习和研究的力度,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监管政策、产品服务、经营理念和技术等,也要弄清楚其内在弊端,采用扬弃的方式应用到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实际中来。二是要充分尊重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和保险市场的特殊环境,扬长避短,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于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先进模式。三是要积极引进并培养一大批适合海南省保险业发展情况的人才。通过人才战略,把整个海南省的保险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汉尧.海南省保险业发展战略[J].保险研究,2005(8).

[2]王小平.2009年海南省保险工作会议新闻稿[EB/OL]. http://www.ins.com.cn/news/2009/01/20/16255882.html.

[3]王小平.2005年海南省保险工作的重点[J].海南金融,2005(4).

[4]徐美芳.次贷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和启示[J].上海保险,2008(8).

[5]王小平.发挥保险业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Z].2008.

[6]王小平.开创海南保险业新局面[J].海南金融,2004(3).

[7]孙祁祥.保险业与美国金融危机:角色及反思[J].中国金融,2008(21).

作者:王丽娅 万 猛

我国发展旅游保险市场论文 篇2:

地方性财险公司发展现状

【文章摘要】

伴随着保险市场的近一步开发,当前的财险公司区域分布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整体经济布局,各省都在积极地筹备总部位置其经济中心的保险公司,以此来减少金融资产外流,促进当地金融市场发展。

【关键词】

地方性财险公司;区域性金融

截止2014年9月,国内共有财险公司43家,另有4家财险公司已获批筹,待批筹的公司有上百家。自2010来,保监会陆续批复新成立的财险公司中,大部分都是地方性财险公司,包括泰山财险、诚泰财险、长江财险、鑫安汽车财险、北部湾财险,其中已获批筹且正在筹建的四家财险公司则全是地方性财险公司,包括燕赵财产(筹)、合众财产(筹)、恒邦财产(筹)、中路交通(筹)。从其披露的股东结构上来看,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国资背景,且保监会在其批筹中都规定这些公司在两到三年内只能开展省内业务,三年以后根据其业务发展情况才能开始外省业务,因而他们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地方性财险公司特征。

中国保险业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迎来的第三轮扩容潮。第一轮是合资寿险公司;第二轮是2005年前后,多数由民营股东组建的中资保险公司,这部分财险公司总部仍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这几个一线城市;第三轮正是地方性财险公司。这些地方性保险公司大部分由地方政府金融办或财政厅牵头,由当地具有国资背景、有资本实力、战略投资目的和可持续出资能力的大型企业做股东。但是,随着前几年地方性财险公司发展遇到瓶颈,自2012年开始,保监会放缓了地方性财险公司的批筹进程。

地方性财险公司的成立,同区域经济中心的设立有直接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逐步减弱,争夺区域性经济中心便成了各省经济规划的重要目标。以云南省为例,目前正在积极地谋求为成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单从地理位置上看,昆明同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有着较多的区位联系,同时在经济发展方便也具备一定的领先地位和优势。成立地方性财险公司,即能为当地税收带来一定的贡献,同时也能起到融资以提升地方金融管理动作的能力。

其次,地方性财险公司的设立,也是减少资金外流的重要手段,仍以诚泰财险为例,云南省在2013年全省保费收入约为320亿,而全省的GDP约为11720亿,保险投入占GDP的2.7%,这个比例在2013年居全国之首,而且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甚至可以说,云南是一个保险市场被过度开发的省份。以往,这部分资金都被总部位于一线城市的大型保险公司吸收,这对云南省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此,成立总部位于本省的保险公司,尽量地吸收本省的保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外流,通过保险融资来进一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然而,从当前的市场占有率来看,地方性财险公司的发展却并不如意。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及大股东的“关照”,但受限于资产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业务经验及自身业务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性财险公司即使在当地,其保费收入的占比也相当的低。并且其保费增长速度也低于当地整体保险市场的增长速度。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大型的业务,如地方性大型工程险,虽然有股东的支持,但对于一些已经与大型保险公司开展多年业务的工程公司来说,不会轻易地将业务转向一家并不熟知的地方性小型保险公司。另外就是车险业务,大型保险公司,受益于多年的行业经验,以及信息等方面的长久投入,在业务受理、理赔服务等方面早已居于遥遥领先的地方,加之车险业务的保费受到保监会的统一制定,地方性财险公司也无法通过降低保费来争取业务,因此在这个占财险业务近8成的车险业务方面,也难以取得进展。

地方性财险公司发展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保险人才的匮乏。目前很多地方性财险公司的高层领导,都来自于其它保险公司在当地分公司的领导,这些人员本身不具备管理整个保险公司的业务能力。加之地域、待遇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招揽到业内优秀的人才,并且人才流动也不畅通,因此无法获得行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也缺少同业内领先企业的交流。一昧地跟着其它财险公司做业务,在市场千变万化的今天,这种业务模式已经完全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

因此,当前财险市场仍是大者恒大的现状,截止2014年8月,根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2014年排名前三的人保、平安及太平洋财险的保费收入占全国财险市场保费收入的66%以上。地方性财险公司如何寻求发展的突破口,仍有很多的一段路要走。

地方性财险公司发展,需要出奇制胜。首先,在自身业务能力建设上,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做长期规划,加大投入,着眼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收益。发展前期應该以IT驱动业务发展,而不是以业务发展指导IT建设。在业务规模较小、业务模式单一的时期,相对于大型财险公司,地方性财险公司的IT建设更具有灵活性,所谓船小好调头,更可享受后起者优势,规划建设更加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经说过:平安其实是一家科技公司,在平安的发展过程中,IT投入一直占着相当大的比重,时止今日,平安科技的员工人数已经达4千人,这还不包括几千人的外包团队。其员工人数及业务规模令国内很多科技公司都望其项背。平安科技不仅支撑着平安旗下的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更引领着国内保险、银行等IT的潮流,在为其它保险公司提供先进的可借鉴经验的同时,其分流的员工也为中国保险业输送了大量的IT人才。地方性财险公司除在学习借鉴类似平安保险这样的先进经验外,更应该学习平安保险以IT驱动业务发展的这种发展模式。

在业务类型上,应结合地方特点,着重发展具有地方性特点的业务,如鑫安汽车因位于一汽的大本营长春市,重点发展车险业务,诚泰财险因位于旅游市场发达的云南,则重点发展旅游相关类业务。地方性财险公司的发展,应该尽量摆脱地方政府的“关照”,通过利用地利优势,提高理赔服务质量等方式来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应该专注于某一领域进行精细化的经营,最终形成自身的特色业务,在某一领域内形成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安邦-保险汇编670期-0710》

[2]《安邦-保险汇编664期-0520》

[3]《论云南地方性财险公司设立之理论基础及发展模式》张艳,钱振伟,王翔

作者:张文达

我国发展旅游保险市场论文 篇3:

浅议旅游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攀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水涨船高,旅游產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期,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频频遇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罹患疾病和财物、证件遗失等风险,迫切需要保险保障,但旅游保险发展却远远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国务院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指出要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提高保险保障额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机制,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大巴及高风险旅游项目旅游责任保险发展,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入做好旅游保险工作,拓展旅游保险蓝海,提升旅游保险服务质量是保险监管机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和旅行社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旅游市场现状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国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深化旅游业改革,提升旅游业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下大力度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业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

2011年,我国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共计27.76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为2.25万亿元。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共计4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4.13万亿元。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共计169.95亿人次,比“十一五”期间增长81.42%;实现旅游总收入15.65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60.4%。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出游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将达11%以上。到2020年末,全国接待海内外游客总规模预计达到67亿人次,比2015年增长67.5%;实现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7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69.5%。同时,随着旅游经济的稳步增长,旅游业带来的综合效益显著增强,对GDP贡献度不断提升,仅2015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就达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由此可见,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能够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实现我国经济有好又快发展的中流砥柱。

仅以张家口市旅游业发展情况为例,“十二五”时期,张家口市旅游产业在体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该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共计1502.68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为86.5亿元;2015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共计38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301.67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张家口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共计1.35亿人次,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54.72%;实现旅游总收入937.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30.63%。各项统计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旅游人次增速远超全国,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速度。

与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相比而言,旅游保险可谓严重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保险在行业内和社会中的认知度不高,若不及时迎头赶上,将会制约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如何发展旅游保险,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全面、高效、有价值的保障服务是保险公司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旅游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保险公司对发展旅游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一份旅游保险对游客来说是一份低投入、高保障的保险,通常花费不过十几元至几十元便可获得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保险保障,但对保险公司来说却是一份小额保险,一份车险保费收入就相当于几百份旅游保险收入的总和。在“重长期轻短期,重大额轻小额”的保险传统经营观念下,即使旅游保险明显具有赔付率低、效益良好的特点,仍然不能引起各家保险公司的重视,导致旅游保險旧产品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进展缓慢,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近年来,全国“农家乐”呈迅猛发展态势,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人员高度集中性、特殊时令性等特点,“农家乐”也成为食品安全、旅游安全的高风险场所。全国除了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农家乐”公众责任保险外,大部分地区均未涉及有针对性的“农家乐”保险产品,加之大多数“农家乐”从业人员为当地农民,主观保险意识较差,也未投保相关责任险,使得“农家乐”这一新型的旅游产业处于旅游保险的真空地带。

(二)游客保险意识淡薄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出游人次突破40亿,但仅有20%的游客随旅行社投保了团体旅游意外保险,绝大多数游客,尤其是自由行游客都处在无保险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游客的保险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认为出游时间短,没有高风险旅游项目,即使有攀岩、潜水、骑马等高风险旅游项目也不在保险保障范围内,没有必要购买旅游保险。同时,由于旅游保险收益较低,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的宣传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投入力度不够,也使得普通民众对旅游保险缺乏必要的了解。

另外,根据 2001年起实施的《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旅行社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险,游客在旅行社报名询问是否有保险,在得到“有保险”的答复后,便不再细问是哪种保险,进一步消退了游客购买旅游意外保险的热情。旅行社所说的保险其实是旅行社责任险,80%以上的游客混淆了“旅行社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两个险种,误以为旅行社责任险已经附带了旅游者发生意外时的保险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游客的受伤或遇难是由旅行社直接造成的,将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换言之,一旦遇到类似地震、海啸等不可抗拒的灾害或是高风险的旅游活动造成游客伤害时,保险公司可以拒绝赔偿。但在实际意外情况发生时,特别是发生游客伤亡事件后,无论游客是否投保,旅行社、景区是否有责任,游客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赔偿。这种出于人道主义的赔偿在社会上营造出了无论有没有保险,只要出事故均能获得赔偿的不良舆论氛围,弱化了游客的保险意识,降低了游客投保的积极性。

(三)旅行社責任保险尚不完善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旅行社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但保险公司未能将旅行社精细化区分,也未能按照旅行社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而在实际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往往能够通过保险合同条款中的免责条款,对一些责任范围认定方面存在模糊界限的案件进行拒赔。旅行社的经营风险无法通过保险来转移,导致了旅行社的经营者并没有真正重视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作用,投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执行国家规定。旅行社不重视旅行责任险,保险公司理赔服务不尽完善,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将制约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旅游保险销售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旅游保险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旅行社代理、机票点代售、网上投保三种方式。旅行社作为旅游保险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其旅游保险代理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尽管向游客推销旅游意外保险是旅行社的法定义务,但旅行社为了降低报价,突出旅游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促成游客缴费报团出游,一般也不愿向游客推荐多买保险。就机票代售点而言,现阶段诸多代售点无证经营,部分代售点为招揽客户,单方面承诺买机票送保险卡,但保险卡却不能激活,严重损害了代售点形象,影响了客户对旅游保险的信任度。对于网络投保而言,即使电子商务发展较早的保险公司,其网络保险保费收入在总业务中的比重也依然很低,网络投保的模式仍然单一,仅仅将线下传统投保模式简单地复制到线上,未能适应大众互联网消费习惯,亟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此外,保险公司在销售旅游意外险时热衷于团体险,销售模式与旅游市场的散客化潮流明显错位,难以适应游客的消费习惯。

三、新形势下旅游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整顿与规范旅游保险市场

首先,应该把“旅行社责任险”变为“法定保险”,这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现在旅行社投保的责任险,只是商业保险,是各保险公司制订的,而规章所指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在性质上是法定保险。商业保险和法定保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由保险监管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依据规章制订统一的旅行社责任保险条款,统一费率,将“旅行社责任险”这个商业保险真正变成由政府颁布的法定保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旅行社责任险的作用。其次,要切实解决旅游保险同质化严重、市场恶性竞争、游客满意度下降、保险服务滞后等问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保险的抗风险能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保险市场的规范,逐渐完善各项制度。将普及旅游保险工作作为旅游主管部门的一项监管职能,并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把旅游保险纳人旅游行业管理和年度考评之中,依法强调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旅游意外险的责任和义务,使旅行社真正成为普及旅游保险的主渠道。

(二)创新开展旅游保险宣传工作

近年来,随着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升级,一线城市居民保险意识显著增强,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人均保费支出前四名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其中上海人均支出保费为326元创下历史新高。一线城市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年均出游频次较高,人们在出游同时,更加注重防范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然而二、三线城市居民出游次数则相对较少,对旅游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认识不足,这就需要保险经营者、媒体和政府机构做基础性宣传工作,通过大量的风险事故来警示游客,强化其保险意识。保险公司首先要行动起来,从已有保险意识的人群开始宣传旅游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在车险业务续保时,业务人员还可在续保成功后询问被保险人近期是否有出游计划,若有出游计划,可顺势为其介绍旅游保险的相关知识。此外,保险公司还可在旅游旺季赴旅游热门景点为游客提供公益免费服务,发放旅游保险宣传手册,特别遇到游客发生意外情况时,全力提供帮助,有针对性地增强游客的保险意识。

(三)推动旅游保险向纵深发展

目前,大部分旅游保险产品仅针对游客、旅行社和大型旅游景区,但同样作为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宾馆饭店、旅游大巴、小型景区、“农家乐”及高危旅游项目都长期游离于保险体系之外。保险业应紧密结合《“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升级供给,加速新险种的开发,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实现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大巴、“农家乐”及高风险旅游项目旅游责任险的覆盖,拓展旅游保险领域,推动旅游保险由游客、旅行社投保向旅游上下游全产业链推进。

另外,升级改造原有旅游险种,以适应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也是摆在各家保险公司面前的紧迫任务。在旅行社责任险方面,应把握适当时机,推行差别费率,针对不同规模的旅行社采用不同的責任费率,风险大、规模大的旅行社可以收取较高的责任费率,风险小、规模小的旅行社可以收取较低的责任费率,以实现旅行社市场竞争的公平。在游客意外险方面,首先应努力扩大旅游意外险的承保范围,将攀岩、骑马、潜水等高危险旅游项目和旅程延误、意外医疗、财物遗失等旅游风险纳入到承保范围。这要求保险公司要积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群体,设计出适合的保单。此外,保险业要积极探索提升旅游保险产品附加值,提供相关延伸服务。如保险公司旅游意外险中可增加安排旅游者就诊、转院治疗、子女护送、安排患者回原居住地及后事处理等服务项目,将传统的事后理赔向前延伸。

(四)转变视角拓展销售渠道

拓宽网络销售渠道是“十三五”时期旅游保险销售发展的重点方向。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我国居民境内外旅游同比增幅分别约为13.8%和7%,互联网财险境内和境外旅游保险出单总量增幅为约10%和76%。境内旅游人次增幅高于出境游,但互联网境外旅游保险出单总量增幅远超境内旅游保险,这表明互联网境内旅游保险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保险业要加强与携程、途牛等互联网旅游龙头企业的合作,为每一项旅游产品量身定制适合其产品特点的保险,增强旅游保险与旅游产品的粘合度,与旅游产品捆绑销售,适应新形势下大众互联网消费习惯。

(五)积极探索新型理赔服务模式

据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保险赔付率为35%左右,属于A类优质保险业务,除重特大责任事故外,一般出险赔付金额并不高。保险公司不应在游客出险后,总纠结于责任范围认定,从而拖延了赔付,影响旅游保险的信誉,而应加强自身理赔服务体系建设,在游客出险时,由游客出险地的理赔机构派出查勘员及时进行核损、定损,即使不立即进行赔付也要与游客在是否进行赔付、何时赔付等问题上达成一致。

此外,还可探索建立多元化旅游保险纠纷调解机制,即建立由旅游、保险和法律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化旅游保险纠纷调解机构,逐步形成当事方协商、调解机构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不同层面的多元化旅游保险纠纷处理机制,快捷有效地处理旅游保险中发生的纠纷和赔案。高质量的理赔服务,往往可以作为旅游保险正面宣传的内容,提升旅游保险的公信力,为旅游保险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旅游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张惠云

上一篇: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论文下一篇:企业设备租赁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