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3

教学不但是情感发展及认知发展的统一,也是情感和认识的发展过程。启智、信号、健身、动力等都属于情感的功能。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学生的情感,使其维持积极的状态,且还要适度保持其情感强度,侧重转化和摒弃消极情感,如此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所以,语文课的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论文 篇1:

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运用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等。而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情感教育以它所特有的魅力,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拓宽学生精神空间、完美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 “文道统 ”的原则,既做 “经师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 “人师 ’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认真贯彻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基础

在语文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就不得不去探究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历程,才能引起共鸣。所以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阅读和分析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才能走进作品中去,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就不可能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2、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如何,取决于学生学习活动时的环境气氛。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所以要努力将学生吸引到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并使其体会到独立发现的喜悦和愉快。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就能使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更好地进行交流,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老师一起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

3、情感教育能陶冶情操,增强爱国情怀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情感是影响青少年立场、情操以至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陶冶他们的情操,通过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4、教学的积极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学中运用积极情感背景原则,有助于克服教学中忽视情感教育的因素,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机活跃起来。教师在教学中满怀激情地教学,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地学习,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更深刻、更形象。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1、激发情感策略

情感教育首先必须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情感,一方面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潜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另一方面是指唤起学生与课文情感基调相似的感情,以便深入感受课文丰富细致的情感。语文教师一般都比较注重在教学中激发情感,使用策略也比较多。

(1)语言激发情感

课文丰富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也需要通过语言入手。刘勰在 《文心雕龙 ·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说,作者 “情动而辞发 ’ 是 “因内而符外 ”的:而读者 “披文以入情”,是由外而内。因此,教师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显现课文丰富的情感,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引导学生 “沿波讨源 ”,使文章中隐微的情感显露出来。

(2)直观激发情感

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课文中又有许多文笔清新、意境优美的文章,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画、音乐、多媒体等,创设出与课文相应的情境,既为学生提供多种感觉的感知材料、丰富多彩的表象,又可以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触发潜伏在其意识深处的情感,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感悟情感策略

刚刚激活的情感往往是简单的、肤浅的、不稳定的,这需要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感加以丰富和深化。因为只有亲自感受过的东西,才能被长时间地保留。只有经过感悟才不断地丰富和深化,才能领会情感的真谛。因此,在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后,适时引发他们的情感感悟是将外化因素内化的关键步骤。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情感的策略也较为多样,一般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1)朗读品味情感

朗读具有唤起形象和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而配音朗读,更是在和谐音乐中让学生边听边读边想,有声语言再现文章中的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朗读中思索、咀嚼文本的各种滋味,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世界中,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

(2)体验充实情感

这是指引导学生以相应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从读物与生活的关系来看,作品都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事、物与景、情与理等在作者头脑中或直接、或间接反映的产物。作者寫什么、怎样写、这样写有何得失、结果优劣如何等等,都需要与其反映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读者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中那些符合自己的心境、与自己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相通相似之处进行细心感悟,并进一步发挥,才能对作品作出独创性的阐释,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产生美的升华。因此,情感教育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具体的感悟,说一说行动的打算,才能够将情感具体化、明确化的。这不仅为付诸行动做了一个口头上的准备和方向性的指引,同时也是将教材蕴含的情感组织到自己内在情感系统中的一个过程。

作者:安雪芳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论文 篇2:

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不但是情感发展及认知发展的统一,也是情感和认识的发展过程。启智、信号、健身、动力等都属于情感的功能。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兼顾学生的情感,使其维持积极的状态,且还要适度保持其情感强度,侧重转化和摒弃消极情感,如此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所以,语文课的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一、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指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兴趣爱好就是关系到愉快情感的一种认识及活动的倾向性,它对人学习并掌握技巧和科学知识、探求真理起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心理学,其结果表明,人们的行动及认知成败的信号是情感,而人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则是积极的情感,它能协调、组织人的认知活动,与人的工作效率有直接联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情感开阔了其工作及学习的思路,使人操作敏捷,创造力丰富,能够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因此,列宁对情感的作用极为注重,他说:“如果人们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

2.从教育学角度看。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情感不可或缺。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语文教学,正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学生的知、情、信、意、行等的实践过程,且这一逻辑顺序也和形成学生语文思想观点的过程相吻合。从知升华为信,再将其外 化为行的过程正是情感,感染性和情境性是其特性。假如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以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基础,因势利导,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努力营造融洽及亲切的乐学情景和教学氛围,则教师动情,学生动容,则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3.从素质教育角度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到:“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其最终目的。语文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一项任务,则是确保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激发、培养学生情感。教育对象不仅是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人,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时掺杂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尤其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其情感更为活跃;另一方面,因历史、社会及年龄等诸多因素,消极情感也占据 固定的比例。所以,要达到觉悟的提高 、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三者到的统一,培养合格的多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语文教学必须以情感作为依靠,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的氛围,摒弃消极情感,培养、激发高尚和健康的社会主义情感。

4.从实践角度看,现在语文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不注重情感的培养,而侧重于认知。完善学生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它从低至高,主要体现为能力、思想、认知和情感四个课堂教育目标。这四个目标使学生行、意、知、情互相促进和统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甚至某些教师一味的注重语文课分数,以为只需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就行。所以,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却忽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情感;教育目标未上升至情感目标,而是停留在认知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德、行分离,且他们可能已掌握了相关的语文课的知识,但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却不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如果不重视培育学生高尚的思想及情感,仅局限在 完成认知目标上,则培养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只是空想。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轻教学情感投入,而重教条式讲授。如果语文教师一直以说教者的姿态,讲授给学生生硬的大道理,学生就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既僵硬又封闭,其肯定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厌倦语文课,以逆反的心理对待教学。传道授业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情感。组织教学活动时,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德育德、以德育情。情感熏陶就是以晓之以理为前提,在教育中动之以 情。语文课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人格,陶冶学生情感,,教 师要通过自己高尚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

1.要把语文课讲透

我在语文教学中并不看好教条条、背条条的语文课教学模式,而是重视科学性,兼顾不同层次及年级学生的水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尽量讲清楚道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同时做到以理服人,注重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参透知识,。长此以往,提升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心服口服,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情感角度出发,严肃认真地对待语文课,且真正将其看作一门科学。以此为基础,将教与学的对立转化为统一。

2.要把语文课讲活

首先,聯系热点、焦点,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语文课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

其次,运用现代多媒体,增强教学吸引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媒体,组织教学。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3.把爱贯穿于语文课教学的始终

产生教育艺术和方法的根源及基础是爱心。情感的培养仅依靠命令行不通。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就要热爱并关心学生,让学生充满希望,这是德育实效发挥的基础。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非常重要,这一点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都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这也对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较好的阐述。以爱为前提而建立的充满尊重、信赖和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德育内涵有深刻的体验,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及远大的科学志向。

特别要强调的是,虽然语文课兼顾进行着思想教育,但思想教育不是朝夕之事,只依靠语文课并不能完成思想教育。所以,语文课的教学还应处理好学 生思想与理论知识两者的矛盾。鼓励学生在课 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教师的提点和帮助,使学生结合并运 用所学知识,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碰上问题尽可能 自己解决。课下多与学生交流课堂上的遗留下来的问题,了解课堂上学生的不明之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知识。这样以来,学生感受到教师是通情达理的,能够理解他们,从而产生向心力 ,在任何情况下教会学生始终不 放弃追求真理。

因为对情感教育提起了重视,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厌学 状况,普遍地有学生反映对语文课兴趣浓 厚,同时成绩也有显着提高。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使他们的智力活动保持兴奋状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是语文课教学获得一定成效的必要因素。

作者:田祝玉

情感教育中的中学语文论文 篇3:

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火热进行,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已经成为当今的教学主旨。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能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教授,情感教育成了近几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为了助力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必由之路。为此,本文将浅析中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几点恰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情感教育;必要性;实施策略

引言: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提倡发展素质教育,学生的情感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蕴含深厚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行性。语文学科所蕴涵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体会,这就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使学生能真正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方面收益。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中学生的情感塑造

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社会经验阅历更无从谈起,甚至可以说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全面养成。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一种情感上很迷茫的阶段,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可能在处理很多问题上都很困惑,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缺乏对某些事情的认知,导致他们的情绪很容易极端化。而情感教育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状况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情感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走出情感上的盲区;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去发现语文之美、情感之美和生活之美。

(二)有利于中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

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心智算不上有多成熟,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极易产生情绪波动。他们完全有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而兴奋不已,从而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也极有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就心怀沮丧,从此在这个学科的学习停滞不前。他们就有可能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但是不能否认这个年纪的孩子是可塑性最强的。因此,教师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孩子情感的全面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

语文学科所涉及的许多文章诗词都是强调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所以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对所学內容有所领悟,创设一个与课文主旨相吻合的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课文的主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然后在多媒体媒介的辅助教学下为学生将这个意境营造出来,帮助学生感悟作者或者文章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了解。

以《再别康桥》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优美的语句、作者忧郁的气质使得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都体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毕竟不与作者身处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也没有作者那般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想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本节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介绍徐志摩的时代背景,然后在舒缓的配乐下朗读这首诗,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的情境,一步步带领学生深入到作者挥别康桥时的场景,引领学生深刻领会徐志摩先生告别康桥时的依依不舍,感悟他那浓郁而浪漫的深情。在恰当的意境中,学生能对作者的经历感同身受,从而获得自己情感上的升华,这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情感认知

学生普遍有一种语文就是一门教大家读书写字背诗的学科,这种对学科的错误认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要引领学生提高其情感认知,必须从富含情感的语句的分析着手,让学生分析这句话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在心中勾勒作者所描绘的那副情景,从而对作者产生更深的情感认同。这一点在古诗文学习中的作用尤其突出,古诗文中精炼的语句蕴含着极为厚重的情感,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领悟传统文学之美。

(三)提升学生情感境界

初中教学中,基本每一篇文章最后都会涉及到作者的情感升华,所以应该把对情感的分析纳入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耳濡目染,从而将文章中蕴含的好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通过文章中对真善美的阐述而努力地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从而真正获得情感的升华,在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功底的同时,让自己的情商也得到训练。

三、小结

总而言之,新时代对青年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能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应该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从而获得情感境界的提升,进而推动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振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2):111-112.

[2]冯春利.试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6,(14):53-54.

[3]储清照.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5):30-32+2.

[4]张春柳.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7):75-76.

作者:李彬

上一篇:电子商务经营商业地产论文下一篇:我国发展旅游保险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