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面对的课题。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在整县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深深地体会到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区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实施区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1:

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文章在系统论述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生 管理模式

目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教育改革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改革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因素,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而在教学管理方面却鲜有论述。因此,文章从教育管理或者是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另辟蹊径,来分析其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本内容的理解、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从而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协同性、一体性

首先,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协同性。目前,各所高校的素质教育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党、团、学工三个部门,由其规划校内素质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措施。而包括招生、就业、教务、院系在内的诸多与学生密切接触的部门却并未与党、团、学工就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其次,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缺乏一体性。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了解,不仅相互认同的思想比较薄弱,甚至存在轻视、否认、玷污对方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参与相关素质教育互动的积极性低,由此大大削弱了校内各个部门组织的素质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高校素质教育管理活动缺乏对学生特征的关注

当前大学生大都出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被现代人冠名为“九零后的一代”。他们一方面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兴趣感浓厚,却缺乏足够的耐心,浅尝辄止,很少能够持之以恒地研究或者是学习某件事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对生活、工作、学习和爱情抱有极高的憧憬,觉得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旦面临失败或者是挫折的时候,便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或者是放弃自己的想法,或者是陷入极大的消沉、抑郁之中。然而,目前高校管理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主要是参考国家的标准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措施,缺乏对本校学生知识需求、心理特征、个性特点的了解和认识,由此导致虽然学校提供的素质教育类的选修课非常多或者是校园文体活动非常丰富,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

3.高校素质教育主要是在社会就业的倒逼下进行的

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系统的高校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鼓励、支持甚至采取一系列评估、奖励、监督等手段刺激高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高素质教育管理质量,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也确实认识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非常小,主要是在社会就业压力的倒逼下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在此情况下,容易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单纯地注重增加学生专业课中的实践内容、互动内容等,却不太重视选修课、校园活动等,从而导致很多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其次,与国家严格的政策力量相比,在社会就业压力倒闭之下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也大大削弱了校内实施的力度。

4.高校素质教育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一方面缺乏对院系、党、团、学工部门素质教育效果的考核;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学生素质水平、知识需求特征、个性特点方面的考核等,从而使学校领导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大都是在各自为政状态下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臆测,由此造成所开课程和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无法激发其足够的兴趣;或者是素质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法长期不变,无法实现与时俱进,造成教育内容、文体活动的陈旧等。

5.高校管理机制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管理严重不足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其自发组织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数量也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然而,除了部分党委、团委、学工组织受到学校或者是院系的直接指导之外,大部分的文体活动组织都是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他们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他们也缺乏一定的经验,无法提高活动质量,同时还缺乏一定的约束,自由度太高,随意性强,再加上缺乏经费等问题,大大限制了组织的成长,很难实现延续性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创新方式

1.构建以某一副校长为主的核心管理层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机构为了提高组织相关工作的实施效力,加强其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指导与协调的力度,学校可以委托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组织的日常工作,包括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素质教育活动的规划与评估等。在该副校长的领导之下,还可以设置一系列由学生会、党委、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考核办、各个院系的相关领导组成的工作组,为副校长的日常工作建言献策,在辅助副校长完成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能够通过不定期的会议为各个部门的领导提供一个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沟通平台,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活动。

2.设置一个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机构

该部门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开展工作。一是广泛收集政府部门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政策资料,随后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二是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情况报告、社会大众媒体以及学校内的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社会人才需求情况方面的资料;三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来了解高校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四是以校级科研课题的方式,委托高校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活动,从而获取更加系统、专业的研究资料和发展策略。

3.设置一个当代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研究机构

该机构一是通过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大众媒体的渠道,搜集其他学者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二是在本校定期开展对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的调查活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群体、辅导员群体、教师群体、学校管理者群体等,由此获得第一手资料;三是同样以校级课堂的形式,委托具有心理学、社会性或者是教育学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就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展开具体的研究活动,从而获得更加专业、系统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将这些资料和成果提供给上级领导者,为具体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4.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管理、规划与执行机构

该机构下设专业课程素质教育机构、选修课程素质教育机构、文体活动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等。选修课程素质教育管理机构一是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所在学校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来安排科学、合理、系统的选修课程体系;二是负责考核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是负责监督各门课程的考试情况。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文体活动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应当分为两个具体的部门,即“自上而下”的文体活动管理部和“自下而上”的文体活动管理部。前者一方面负责安排高校党、团、学工部、组织部、学生会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负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以增强大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优秀文体活动。后者则主要是负责校内学生所举办的一系列文体活动。

5.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监督与评估机构

该机构一方面制定日常考核指标,也即是了解大学生素质水平、素质现状,尤其是与国家素质教育内容相比,特定高校大学生内在素质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为素质教育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是对各个机构实施的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估,包括专业课素质教育效果、选修课素质教育效果、文体活动素质教育效果等。这既给相关部门和个人一定的压力,增强其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动力;同时也能够及时地发现文体,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总体来说,各校要在正常的教学管理组织之外建构起一个独立的、由一位副校长负责的素质教育管理组织,其下设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机构、现代大学生心理与个性特征研究机构、所在学校素质教育管理与规划机构、素质教育监督与评估机构等,从而围绕着“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评估、监督与指导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强化其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提高其素质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邓伟:《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

[2]张军:《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措施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9期。

[3]盛昌琴:《对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再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4期。

[4]杜丽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创新》,《中国市场》2010年(Z1)。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作者:李晓飞

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整县推进、整校实施推进区域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面对的课题。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在整县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深深地体会到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施区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区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发展“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成为一项高度认同的社会共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度重申和强化了这一共识,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个性不同,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民族素质,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

区域素质教育推进的可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指出,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我们在人事上可以统一分配,能够更好地履行对中小学校长、教职工的管理职责。在校长管理上,可以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归口管理,建立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合理流动以及退出、考核、培训长效机制;推行校长(副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从而调动校长对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在教师管理上,可以建立队伍补充长效机制,建强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城乡交流任教制、进城教师选调制;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统筹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素质教育推进储备人才。此外,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我们在学校发展、建设方面可以统一规划,在教育经费、教师待遇、学校资产方面可以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整合、调配、均衡全县教育资源,为区域系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人、财、物的保障。

改革教育评价的可操作性。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师、学生考核评价具有主动权,只要严格贯彻执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修订完善好学校、教师、学生考核评价方案,学校评价方面,破除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确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教师评价方面,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确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学生评价方面,破除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就可以有力推进区域素质教育发展。

实施区域素质教育主要做法

为全面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现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遂川县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全方位构筑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以推动教育改革为动力,启动素质教育。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校长的观念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我县首次设立了龙泉教育论坛,大力开展中小学校长读书沙龙活动,通过制定全年培训计划,以活动促使校長从优秀读物中汲取营养,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水平;同时又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启动校长培养项目,利用两年左右时间,通过集中面授、乡村教育成功案例调研、影子培训、名校考察、精英拓展培训等途径,提升中小学校长素养。二是大力改革,全面实施。第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创造性开展德育工作。初步构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德育工作体系,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教育活动;每学期开展“养成教育月”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积极构建地方教育特色,充分挖掘并利用县域内丰富的“红·绿·古”教育资源,编写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龙泉红绿古文化读本》地方教材,实现特色教材进课堂,把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与学校的德育融为一体,大力开展好“红色(红色基因)、绿色(生态文明)和古色(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情感。第二是坚持课程改革抓智育。从普及先进教学理念、建立课堂高效机制、实施抱团创新教研等三大方面,努力构建轻负高质的高效课堂,课改之花开遍全县校园,在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赢中,探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高效课堂改革“遂川经验”。第三是坚持特色发展抓体美双育。在课程设置、社团组建、师资安排、综合实践等方面对“1+1”特长技能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县 “1+1”特长技能训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音乐类、美术类、体育类、民间艺术类、社会实践类等共计40多个项目、近千个社团。全县中小学纷纷以“体育节”“艺术节”为平台,展现学校“1+1”特长技能训练活动亮点。如汤湖中心小学以“茶文化”为主题,碧洲中学以“竹文化”为主题,大力弘扬绿色文化;遂川中学、正人红军小学 “以红育人,馨香满园”为主题,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江铃希望学校将武术引入校园;高坪小学将舞狮引入校园,大力弘扬古色文化。各校也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一校一品牌”。第四是坚持实践为主抓劳动教育。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学校为主导,落实课程,明确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以家庭为主体,构建以个人卫生、家务劳动、生活技能等基础性劳动为主的“生活家园”;以社会为支撑,创建基地,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建设全县性的茶文化特色劳动基地、多彩校园劳动基地,初步形成“特色基地+校园基地”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新格局。三是加强考核,有力推进。改革学校办学绩效评价方案,对学校实行按学年度分类别评估考核,突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评价要求,进一步激励学校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努力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强化学校管理为抓手,推动素质教育。在启动改革、开启一场头脑风暴后,2020年,我县趁势而为,从管理上发力,通过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来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印发了《遂川县教体系统“学校管理建设年”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党建规范、依法科学、德育体系、教学教研、师生阅读、社团活动、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家校合作、安全保障”十个方面细化了各项管理工作,进一步通过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来推进素质教育。各中小学相应制定本校“学校管理建设年”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二是强化过程管理。召开“学校管理建设年”动员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人、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为成员的 “学校管理建设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校管理建设年”工作;此外,还成立以挂片领导为组长的“学校管理建设年”工作调度小组,通过查看资料、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进行工作调度;以片为单位组织各中小学开展交流展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组织了在学校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与特色的7所学校校长在校长论坛上作典型发言。三是强化督查考核。为了抓实“学校管理建设年”工作,遂川县将“学校管理建设年”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结果将作为校长评优、评先以及学校绩效管理考评的重要依据。由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督查组分别于2020年6月、2021年3月对全县各中小学“学校管理建设年”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并将督查结果进行全县通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以实验县创建为目标,深化素质教育。有了思想上的认识,管理上的推进,全县各校已形成共识,在深入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基础。2021年,《遂川县素质教育实验县创建工作方案》应运而生。我县素质教育实验县创建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准确定位。通过“整县推进、整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品牌建设,突出德育实效,落实“五育”并举,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为2026年顺利通过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落实举措。从“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做到‘五育’并举;强化学校管理,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抓好师资培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五大方面强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三是分步实施。从2021年到2025年分别定位为素质教育实验县创建启动年、落实年、达标年、提升年、验收年,分阶段明确创建具体措施,落实具体责任,完善学校、教师、学生評价方案,强化评比考核,组织“三大”活动(“1+1”特长技能训练、大阅读、高效课堂改革)培育,逐年按比例评选示范校、达标校、星级管理学校,力争在五年内实现校校优质发展的目标。四是强力推进。通过会议调度、分片交流、督学督查、明察暗访、评比考核等五个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以片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将素质教育实验县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督学工作重点,通过各片的督学加强工作督查,组织明察暗访组了解掌握各中小学尤其是城区以及二环线内中小学创建工作,对照标准组织评比考核。

实施区域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通过素质教育推进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我们认为区域性素质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关键点还是转变观念、整县推进、改革评价。

前提是要全面转变观念。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破除“五唯”。一是县局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二是要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实施区域性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我县设立龙泉教育论坛、读书沙龙,大力开展中小学校长读书、学习活动,每月坚持集中学习;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启动校长培养项目,通过读书活动、集中学习、培训促使校长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育智慧,提升中小学校长素养。三是要转变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作为教育系统必须多渠道宣传、全方位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家长认识,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为其全面、深入实施培育肥沃的土壤。要让他们明白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成绩并不矛盾,以我县为例,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强化与拓展“1+1”特长技能训练、推进“大阅读”和高效课堂改革的同时,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高考成绩喜人。

关键是要整县有力推进。一是要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为了做到“全县一盘棋”,统筹推进素质教育,我县通过召开动员会、调度会、推进会、座谈会以及校长论坛等形式,宣传、解读、交流研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及我县2019年以来印发的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意见、文件,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建设,学懂悟透做实。二是要交流展示,共促提升。我县成立由各级督学和挂点股室站长、片区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素质教育片区交流指导小组,定期组织7个片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以交流展示会为契机,相互学习,查缺补漏,扬长避短,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三是要示范引领,带动提升。2020年,我县通过学校自主申报、片区交流指导小组评比推荐、县级综合评选,评选出7所“1+1” 特长技能训练培育建设示范校、7所大阅读培育建设示范校、7所高效课堂培育建设示范校,以后每年都会评选一批示范校,并充分发挥这些学校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根本是要改革评价机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有力的一个杠杆就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而要想顺利地推行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一致,即评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因此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县在2021年召开的遂川县教育工会第十届代表大会上,修订、完善并讨论通过《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教师绩效评价方案》《县城及周边中小学教师选调方案》《中小学教职工考核评价办法》等,突出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评价要求;严格贯彻落实省、市文件精神,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进一步激励学校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遂川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吴爽

作者:林文平

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构建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近几年,我们以教育评价为突破口,以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内容,在区域内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创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一、重塑教育评价理念

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出发,还是立足“人化”的教育,必须正视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评价是调控和激励学生发展的杠杆和动力。2004年,围绕如何在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调研发现,当时绝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内容则是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手段采取的是以纸笔考试和操作评定等终结性评价。通过深入剖析,大家认识到这种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教育功能,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共识: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负责,必须重塑教育评价的理念。

1.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现代教育评价机制,必须以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和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关注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自我完善,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2.面向全体、多维发展的理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现代教育评价机制,必须面向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学生,致力于共同发展。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轨迹性发展机制,把学生成长的非线性、线性特点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

3.整体优化、和谐发展的理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现代教育评价机制,必须关注影响教育评价的诸要素的整体优化,关注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科学、全面、合理、协调,构建管理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满真情和互相关爱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二、重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我们在大量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建构了由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整合生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验系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评价目标: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性

为了改变过去学生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做法,我们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导向功能。评价基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性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是决定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把对学生的评价从单纯的知识能力的考查拓展到对学生全方位的考查。因此,在研制评价指标时,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来确定,要求学生具备作为一个未来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同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素质教育评价观的直接表现,评价的关注点改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将使学校从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策略、教育管理上发生重要变化,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将引导学校从原来单纯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片面质量观变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得到全面发展的、蕴涵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教育观。

2.评价内容: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通过多方研究、酝酿、讨论,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并与学科学习目标分离。根据我区课程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从科学性和可行性出发,最后确定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兴趣与态度、沟通与分享、健康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二十个要素,“对师长有礼貌、真诚待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能够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言行仪表符合学生行为规范”等六十个关键表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该内容体系具有全面性,既重视学生成绩,也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多方面的潜能发展,从多维度确立评价指标,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主体: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我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让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社区都参与到评价中。

(1)学生自评。学生依据平时的《自我个性展示记录》和《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中的有关记载,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所列的评价内容逐项评价,最后写出自评结论,自评结论要如实评价自己,既要包括优点,也要有有待改进的内容。

(2)同学互评。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互评,先由学生个人自我介绍自评意见,出示相关表现材料,然后互评小组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六个维度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不仅能够使其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人的优势和不足,还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多角度地了解自己发展的状况。

(3)家长和社区评价。家长和社区是学生校外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是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家长和社区收集学生的生活表征,从生活的细微处评价学生。

(4)教师评价。除了从上述六个维度对全班学生进行等级评定外,班主任还要为每位学生写出阶段性评语,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写描述性评语,为学生的成长建立完善的成长记录。

(5)班级评价小组综合评价。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社区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以及提供的材料,在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基础上,按“A(优秀)、B(良好)、C(合格)、D(需努力)”四个等级给每位学生评出等级。

4.评价方法: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我们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强调评价方式多样性,既有平日的即时评价,又有学生的成长记录;既有学业考核,又有特长表现。这样,使评价更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1)即时评价。教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为观察、访谈交流、情景测验、评语等方式,对学生做出口头、书面或行为暗示等多样与开放的评价,及时评价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进步。

(2)成长记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发展提高的重要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的评价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校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学科检测的阶段成绩,学生的最佳作品等。

(3)学业考核。考核采用书面测试、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书面测试采取闭卷、开卷和开闭卷相结合等不同形式。

(4)特长表现。通过演讲比赛、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对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就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运动与健康”中的“运动能力”就是根据对学生进行速度、力量和耐力的测试数据来进行评定的。量化分析的客观性优势得以发挥。对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比较困难的评价指标,则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等内容具有模糊性,难以量化,则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和查阅学生的成长记录等方法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评价结果以“等级+描述性评语”的方式呈现。这样,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突出定性评价,不但使综合素质评定科学、简便易行,而且能更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

三、建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

我们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现代教育评价机制中走了一条开拓之路。

1.政策导航,组织保障

为保障评价内容设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评价实施过程的客观、公正、公平,我们从区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出台了评价过程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申诉、责任追究制度等,建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保障系统。同时,成立了“区———校———班”的学生综合素质立体评价网络,细化了各自的职责。区评价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或审核评价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接受和处理各界人士的质询、申诉和举报,纠正评价中的错误,查处违规行为。学校评价委员会的职责是制订学校评价方案,拟订出学校具体的评价程序,确定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对评价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班级评价小组的职责是收集、整理关键性材料和数据,给学生撰写综合性评语,指导学生自评、互评和自我描述,具体开展评价工作。

2.试点建模,全面实施

在调查研究、总结已有经验和广泛吸收国内外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并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修改完善,选择不同层次的单设小学、九年一贯制小学和单设初中进行试点。经过研制标准、试点实验、评估完善、修改标准几个环节,各类学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型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全区各校首先根据本校实际选择一个或两个年级模仿试点学校的模型试行后(一般为一年),对试行情况进行评估、完善,然后在全校推广。这既保证了此项工作的积极稳妥,又顺利推进了教育评价的全面实施。

3.科学评价,合理使用

我们按照“个人总结———评议评分———审核审查———公示公开———审批备案”的评价流程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我们使用基于网络的评价系统,所有评价全部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有利于降低评价工作的复杂程度,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参与评定的教师设定了不同的评价权限,同时也解决了保密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采用这种手段,有利于评定工作的条理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有利于真实记录评定过程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确保评定工作的可监控性,有利于评定结果的统计、呈现、保存、调用和及时分析,有利于确保评定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

我们把评价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既作为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依据,又作为学生毕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还作为学生中途转学证明材料。这既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又确保了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

4.全程监控,持续推进

为了对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我们还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融指导、研究、评估、服务于一体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指导就是对学校、教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工作,同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研究就是参与学校、年级组或班级的评价活动,与学校、教师、学生一起进行有关评价问题研究;评估就是专家组成员依据标准对学校或班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评定,检查其操作是否规范;服务就是帮助学校、教师解决评价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咨询等。这样,就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成为一种开展教育研究、推广教改经验、指导服务教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这种监控机制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教育评价工作。

四、效果与反思

几年的实践,使全体教育工作者更加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解决了“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的问题。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后劲,自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其次,评价实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从根本上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逐渐成为了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和有效的实施者,课堂教学形态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最后,评价实验也促进了学校办学行为的变化,学校明确了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学校德育工作“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明显得以强化。

从几年的实践看来,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培养和素质评价整合实施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备多维度多要素,在旧的评价文化和评价体系淡出之前,评价的具体操作往往是复杂艰巨的,因此不少学校重综合素质的评价,轻视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育。学生培养和素质评价究竟该如何整合实施,这有待进一步探索。

2.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区域的适应性研究要进一步加强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本身还需要加强研究,优化评价指标,简化评价工具,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同时,由于教育发展本身存在的不均衡性,在增强评价体系科学性的同时,如何应对地区差异,增强不同区域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作者:蒲大勇

上一篇:文学形象本质研究论文下一篇: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