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评价实施论文

2022-04-18

[摘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起着奠基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现有着新的要求,其评价方法亦被赋予新的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素质评价实施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素质评价实施论文 篇1:

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针对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作者开展了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首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然后就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及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就课题研究预期成果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综合素质 评价实施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为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进程,增强综合素质评价效果,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取消百分制,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力争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理顺不协调的关系,绕开不利因素,克服实施中存在的困难,有效解决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

一、教育教学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因其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具有重视过程、综合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但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际工作中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应试教育那一套,致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流于形式;二是传统招生考试办法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实施;三是受评价制度的影响,无论是上级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都是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定奖惩,严重挫伤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社会用人制度制约着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五是教师本身有抵触情绪,不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六是综合素质评价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

1.研究的目的

通过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可以理顺不协调的关系,绕开不利因素,克服实施中存在的困难,有效解决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改革用人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和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

2.研究的意义

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考试制度的改革、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切实推动教学改革;有利于变革考试评价制度,有效遏制择校现象,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教育的公平、公正;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整体工作,促进学校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挥自身优势,自身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研究的价值

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不仅是实施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需要,而且是顺利开展教育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需要,更是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会从根本上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是我们研究当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存在问题及其根源,寻求完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途径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计划采取的措施

1.研究的对象

学校的上级管理部门及相关的理论与政策;一些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部分班级或学生;部分学生家长。

2.研究的内容

(1)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科学内涵。

(3)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细化、指标的权重与等级标准的界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日常操作模式。

(4)丰富、创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

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一些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数据和一手材料。

(2)个案研究法:选择部分班级或学生为研究对象,为课题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和数据,有利于追根溯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及纵向比较的研究,分析、论证、总结规律。

(4)观察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考查,以揭示本质性的规律。

(5)文献法:学习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教育专家的有关论著及报刊上刊登的相关经验型文章,提高认识,指导课题研究。

(6)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及时将研究所获提炼总结,形成理性认识。

4.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9月,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方案,成立课题组,确定所研究的课题,5月提交申报,等待审批。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首先,学习领会研究教育部关于《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河北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文件;制订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论证。其次,参加省市有关的课题培训,参加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研讨会,提高研究能力;组织课题研究经验现场会,听取专家讲座和进行课题经验交流。同时,定期和不定期调查了解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结合学校、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办法,实事求是地对实验班学生实施评价,积累资料,收集实验数据,验证效果,并不断完善有关评价办法。

(3)研究总结阶段和交流推广成果阶段:2014年12月,整理实验材料,汇总分析实验数据,收集相关研究成果;在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推广、交流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预期要取得的成果

广泛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并发表专题论文。通过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理顺不协调的关系,绕开不利因素,克服实施中存在的困难,有效解决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改革用人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和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付旭明.对综合素质评价几个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05(04).

[2]冯惟敏.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10(03).

[3]马志成.对当前学生评价的问题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02).

[4]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5]肖远军.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3(26).

[6]陈凌峰.对发展性评价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5).

作者:张志杰

教师素质评价实施论文 篇2:

对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师素质评价问题的思考

[摘 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起着奠基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育现有着新的要求,其评价方法亦被赋予新的内容。要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具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评价

[作者简介]马汝伟,盐城工学院院办主任、副教授(江苏盐城 224003)

谈到教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围绕教师素质结构、提高途径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对素质教育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讨论很少,从而成为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瓶颈。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从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这个侧面谈谈教师素质的提高及其评价问题,从而对教师的行为控制、管理改革、效率评价、优化配置、竞争创新等方面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办法。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要求及其评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评价教师的新教育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考察教师是否具有素质教育的整体现

素质教育观涵盖了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质量观的全部内容,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并非指单一的某一种素质的教育。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

检验一种观念是否已真正确立,不只看认识、意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实践。考察当前的整体改革实践,目前所及仅仅局限于某种教学方法的标新或某种教学模式的立异,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仅仅满足于一部分学生单一能力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情况也大量存在;用以反映整体改革成果的,多是“热烈欢迎领导视察的场面+学生单项奖品的获得+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用以代替全校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多是考试分数、及格率、优秀率等等。这既反映了实验者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表现为素质教育观念尚未真正确立,也反映出教育观念对改革实践的重要制约作用。

2.考察教师是否具有素质教育方法观

方法本身不是观念,方法论却属于观念范畴。素质教育的整体观,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整体改革的途径去实现素质教育。整体改革方法论,即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教育的整体结构出发统筹兼顾。教师应从学生成长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出发分析和认识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应树立辩证的学生观,全面、整体地去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双重身份,认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还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客观规律,从而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由自主地发展。这实际上是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其是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否积极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是否善于探索和掌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二、素质教育对师德的新要求及其评价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一切围绕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负责,不能丢下一个学生,不忘记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要爱护差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把转化差生、提高差生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把这一点作为检验教师师德的一项重要标准。“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其教育性质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选拔、淘汰。这既是对教育实践的误导,也是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误导,贻害的不仅仅是“尖子人才”的质量不高,而且还导致多数人素质的低下。这其中既有教育方向的问题,也有师德的作用。如今,素质教育已作为一种政策、方针提出来了,决定的因素便主要在教师贯彻实施的行为方式上,而决定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教育观念与师德,观念与师德同样具有对教师行为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正是因为这一点,师德起着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作用。

三、素质教育对教师文化素质的新要求及其评价

1.从满足于学历达标中走出来,向文化科学知识的深度发展

学历达标,不过是对教师完成所教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文化知识的基本要求。按照高标准的要求,特别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首先努力掌握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特别要努力掌握所教学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知识结构,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教学,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看,掌握的不应仅仅是互不联系的知识内容,而应是一个有序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只有形成整体结构和体系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教师既要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去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又要有精湛深厚的专业知识;既能按照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指导教改实践,又能不断提高教育技巧,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从满足于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向文化科学知识的广度发展

素质教育坚持“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求所有学科之间、所有相关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这一点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除了具备所教学科知识之外,一定要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情况,能基本掌握其他学科知识以及开展思想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美学教育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以收到教育改革的整体功效。

四、素质教育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及其评价

教学的运行过程,是学生、教材(知识)、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四大要素协同运行的过程。教学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寻求教学四大要素各参量值新的优化协同的过程。比如,面对一个新的知识难点,在学生的学习受阻时,四大要素各自参量值的状态基本呈现为以下两种情况:教材要素参量(含非智力因素参量与智力因素参量)不足值或零值,教学方法要素参量(含教法因素参量与学法因素参量)不足值或零值。面对这种无序的教学结构,就需要通过授课教师对上述教学各要素参量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并对各要素参量值做出新的相互配合的调整。比如设计接近知识难点的知识阶梯以使原知识要素参量适当降值,通过充分发挥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自身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的作用,以适当提高原教师要素的

参量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新发展,这种过程即是教学四要素优化协同运行的过程。没有这种过程,就没有教学的发展。而这种过程的顺利完成,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整体实施能力。应当说,教学的整体实施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般性教学应具备的能力,更是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素质教育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及其评价

1.要有改革意识,富有创新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场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改革必然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是否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要。特别是教育目标的调整,课程计划的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构建等重要环节,都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去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2.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强调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实施。强调人才培养应有基本要求,但不是单一的模式,要有层次性和个性;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促使基本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最终经受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考验。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是情感,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完善和调节的能力。教师还应具备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包括对“全面健康”的基本认识,理解人的基本需要与人的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需要的层次,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等等。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取向,认识到学生都有企求成长、发展潜能的愿望,要对学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有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以及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要善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善于收集和处理学生的个人资料,有通过教学与活动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

4.教师必须具备对实验、实习和实践等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能力

设置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上述这些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原则性的区别,有着不同于传统课程的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特别是活动课程具有非指令性、非同步性、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要确立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根据学生思想、智能发展的状况及兴趣爱好与特长,来确定活动课程的目标、发展计划和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次施教,要根据活动课程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控;要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磨练意志;要在学科内容和活动课程之间架起以内容要素为核心的桥梁,形成有机结合,做到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5.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扩大了教育的能力,拓宽了教育的渠道,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它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因此,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的操作、声像视听设备的调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把握等等,并能经常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技能,而且最根本的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

教育改革应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改革,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探讨教育科学的新规律、新内容、新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以不断地提高教育和科研的水平。

(责任编辑:袁海军)

作者:马汝伟

教师素质评价实施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研究

[摘要]面对我国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则成为教师教育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文章对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进行了探讨,阐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设计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表,对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 评价 素质与能力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传熙(1986- ),男,广西临桂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广西 桂林 541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德人力资源开发比较研究”(项目编号:SK13LX534)和2012年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GLSZ201202)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所在。治国兴邦,人才为本。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教师,以便培养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摆在教师教育,同时也是摆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的研究课题。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搞好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基础和保证。面对新形势对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制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高职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

1.创新。创新理论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的。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今天,“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其根本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创新”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教育创新等。

2.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创新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等。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但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要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人的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3.创新型教师。教师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就是创新型教师,是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王枬在2011年11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上,对创新型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是具有强烈求知欲和灵活机智才能的教师。他们有着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事物的探索、对未知的好奇;他们有着针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新见解的才能;他们思想解放并勇于创新。因此,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应明确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即把学生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过硬,身心素质健全,具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的创新型教师。”

依据“创新”“创新教育”并综合上述创新型教师的概念,创新型教师可以用“德、智、能、情、勤、绩”来概括:(1)德。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無私的奉献精神。(2)智。具有强烈求知欲和灵活机智才能,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能。具有针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新见解的才能。具有持续的探究能力,有独树一帜的专长,能创造性的工作。(4)情。具有持续的学习热情,高雅的审美情感和诚挚的爱心,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5)勤。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对事物不断探索、对未知充满好奇。(6)绩。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过硬,身心素质健全。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教师为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1.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的理论基础。创新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是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主要理论基础。创新理论的要素是“创新”,创新型教师的要素也是“创新”,因此创新理论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基石和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包括了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师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育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等,涵盖了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要素所依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现代教育评价观和创造教育理论对评价则起着直接指导作用;系统理论科学确立了系统观点,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性质和作用,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把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即素质与能力子系统的各个指标要素,用科学概念和方法来描述,并用现代的数学工具来处理。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了创新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三个理论不仅是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也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2.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原则。依据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的理论基础,在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等五个原则。为了形象直观地描绘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做出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原则模式图(如图所示)。

3.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表。创新型教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引导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结合对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探讨,研制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20项,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如表所示)。

三、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素质与能力评价方法

1.组织学习评价表。评价表在实施前,组织学习,深刻理解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2.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小组。挑选出5名领导和教师组成评价小组。要求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研究能力较强,曾有教学评价经历,会使用计算机,能秉公办事,作风正派。

3.组织评价小组对指标进行学习讨论及修订完善。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评价标准和评分办法,若标准要求不恰当处或者评分不合适处,经评价小组讨论可以修改,评价时要依据修改讨论后制定的标准和办法实施。

4.进行试评。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试评,从中检验指标的可行性。

5.正式评价。评价小组全体成员对创新型教师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并在评分栏中最合适的等级中打“√”。

6.评议统分。评价人员在经过评价后,按评价标准要求评定分值,并以评价小组全体成员的总分作为评定该教师是否为创新型教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灵,何新风.计算机教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教育與职业,2006(23).

[2]王枬.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N].光明日报,2011-11-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作者:刘传熙

上一篇:档案创新服务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美术信息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