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化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化学教师的途径。【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师;研究型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中央到地方学校面对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1:

2007年首都基础教育工作要点

2007年,首都基础教育围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引导基础教育发展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重点项目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以及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一、贯彻《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策略

——依据新的《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和实施意见,指导区县实施新一轮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逐校制定达标规划,优先重点支持办学条件困难学校、农村学校的达标工作,为农村中小学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加强农村学校专用教室建设以及设备、图书配备工作,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启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开展小学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的调研工作,出台加强规范化小学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进一步深化初中建设工程。坚持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分区域推进,重点是农村地区;坚持纯初中和完全中学分层推进,重点是纯初中。

——改善城乡100所学校办学条件,继续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动工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推动督导和评价机制,颁布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表彰机制。

2.实施学校管理、办学行为规范化策略

——各个区县和学校依据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全面自查自纠,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取消任何形式的重点学校、重点班,在招生考试、收费管理、维护学生基本权益等方面严格依法办学。

——加强学校(园)管理,强化依法办学,完善学校各类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以区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深化教师聘用合同制。完善各类学校办学章程,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2007年颁布北京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的意见。对全市47所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校启动依法规范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对产权清晰且民办学校特征较明显的体制改革学校,促其转为民办学校;对办学较有特色、学校发展态势较好的完中和高中予以保留;其余的转为公办学校。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民办中小学校管理,研究民办中小学校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民办中小学校健康发展。整顿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规范培训行为。

3.实施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交流制度化策略

——在已经形成的干部、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各个区县制定区域内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化措施。小学和初中每年要有固定比例的中层以上干部和教师进行跨校挂职和兼课,示范高中干部、教师应定期到区内或区外普通高中任职。

——鼓励学校间建立学生互访、互派制度,通过逐步扩大的制度化的学生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交融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果的共享。

——落实郊区农村教育会议精神,从市本级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教育。继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实施多个层面的对口支援方案,落实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以及高校对中小学之间的支援任务,整体提高教育水平;继续做实城乡103对中小学“手拉手”工作,实现学校管理、教师备课和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形成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狠抓学校管理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抓课程管理,重点强化课程德育建设情况,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校外文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情况。关注学校节假日休息日补课情况,学生课业负担和睡眠情况。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抓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促进干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狠抓学校教育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为人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坚持全面的质量观,要明确质量不是某个学生或某个教师个体成绩的展示,而是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体现,不是单一的某种素质的体现,而是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在统一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要关注学会学习,明确学校中的学习只是人一生学习的起始部分;坚持均衡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不是看重点班或优秀群体的学生质量,而是看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得到共享,看全体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努力把重点特色、特长培养转向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3.狠抓学校特色和风格

努力促使每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加强学校校本管理是重要的操作途径,一是加强校本规划,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建设个性化学校;二是加强教学的改革,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课程;四是加强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是加强校本教科研,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攻关能力。

三、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

——构建0-6岁托幼一体化体系,提高0-3岁教育的质量。不断完善北京市0-3岁儿童早期教育课程指导方案;开始着手制定0-3岁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继续做好免费教育卡的发放工作,为0-3岁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早期教育。完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配套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完善并制定《关于加强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召开北京市学前教育大会,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研究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和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办学规模,提出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研究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思路和标准,有步骤地推进70%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

——实施《北京市特殊教育“十一五”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区县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大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开展随班就读优秀学校争创活动,建设40个随班就读资源教室。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出10所左右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示范学校。完成北京市内地新疆高中班扩招工作,表彰一批教育援藏工作先进个人。

四、重点推进项目

1.全面推进中小学德育建设项目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中小学生牢记“八荣八耻”。

——深化课程德育项目。加强对市、区县教研员培训,落实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发挥区域实验基地的示范作用,继续开展课程德育优秀课例、优秀教师评选活动。

——深化数字德育项目。增强市级数字德育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指导区县和学校把德育网站、网页建设成服务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指导家庭教育,建成全市网上家长学校。

——以培训为重点,以十佳班主任等班主任工作带头人为典范,推进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设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校园氛围。

——加强德育工作的基础建设,提高德育管理的服务效能。完善市级德育专家资源库。支持区县建设100个小学示范性心理咨询室。

——抓好项目研究,推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推广首届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项目,鼓励区县、学校运用成果,推动创新实践。

——落实工读教育规划,办好工读学校。支持全市6所工读学校优先达到新的办学条件和标准。开展工读学校课程改革的探索。推进不良行为学生教育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2.深化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深化工作。强化课程改革的政府行为,继续抓好新课程计划的落实和义务教育教材的修订与完善工作。深入研究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加强地方课程和教材的管理。

——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管理,深化中考中招改革,完善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高中阶段

——做好新课程方案实验的准备工作,成立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组、政策理论研究组、教学指导组、培训组、考试评价组、实验监控组、专家顾问组等,研究制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配套的高考方案、学科实施意见、实验培训方案等指导性文件,适时启动实验工作的时间表,做好新课程的实施工作。

3.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项目

——建设市、区县、学校三级畅通的网络体系和现代化的数据体系。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网络管理意见》,完成校园网防雷建设任务,推进部分区县区域网络建设。

——完善远程教育教学体系,完成80对“手拉手”学校远程教育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安装,进行点对点的教学辅导和教学培训,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

——完成全市中小学学生卡发放工作,积极推动在电子学籍、考试报名管理、校园一卡通、公交一卡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

4.推进人才强教工程建设项目

——加强师德建设。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位教师认真落实;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为其成长创造良好条件。2007年计划评选500名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2,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制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对新评选的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继续开展“绿色耕耘”、“春风化雨”、“金色种子”、英语教师培训等相关重点工程,在城市中小学设立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选派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深化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政策与制度,组织开展短期执教、兼职支教等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智力支教活动。

5.规范化小学和初中建设项目

——规范化小学建设。2007年的重点是制定《北京市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各项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北京市实施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标准,对区县行政和科研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到年底将完成我市小学教育数据库建设,组织区县对各小学进行诊断性研究,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改进办法。

——初中建设工程。2007年重点完善几个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督导、检查和评估机制,二是建立经费调控机制,三是发挥“智力支持初中教育”工作机制。

6.建立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项目

——启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普遍评估工作。组织区县对30%的中小学开展办学条件达标评估和素质教育落实情况的评估。继续进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并向社会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同时在网上开辟留言板,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开展发展性评价专题研究。在东城、石景山、顺义、大兴进行学校和区域实验,运用现代化的,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诊断与监控,获得有关教育发展质量的相关数据,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特点、问题与不足,进一步调整相关政策与措施,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发展,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完善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办法,稳妥推进中考中招改革,试行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研究热点学校和高中“三限”择校学生的问题,稳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问题。严格控制新生年级的班额,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试行小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制定《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意见》,有效运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记录,扎实落实素质教育。

7.推进学校“奥运”、“健康”教育行动项目

——以“迎奥运”为主题,以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宗旨,以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为目标,本着“求实、发展、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全面育人,坚持开拓进取。

——召开“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现场会,并加强督导检查工作。

——评选100所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的调研,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统计、分析和数据等工作。

8.加强教育督导法规制度建设项目

——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修订、颁发《北京市区县政府、教委、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方案(试行)》,并在部分区县、学校试点。

——完善教育执法检查制度。召开全市教育执法检查动员会,对部分区县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情况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建设工程情况进行检查。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制度,研究出台《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结合初中建设工程,在部分区县试点。

编辑 王雪莉 杜 锐

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

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2:

素质教育与研究型化学教师的培养

【摘要】化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化学教师的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师;研究型

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教育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中央到地方学校面对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新的形式下,教师的传统地位、角色、知识、能力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一、对素质教育思想的培养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因而,在实践中各行其事,有违于素质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一个口号,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成广兴主编的《化学教学概论》认为: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发扬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该书还归结出素质教育的7个特征:根本性,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潜能,进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全面性(整体性),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基础性,即基础素质教育,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发展性,中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基础素质,而基础素质又为今后的专项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差异性,适应个性发展,人与人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时代性、超前性、开放性,现代社会没有永恒不变的素质内容和水准,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不但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还必须从教育的本身的特征使之具有超前性和开放性,吸纳百川,交流合作,这是时代的要求[1]。

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接受普通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才是一个人素质的完美组合。化学教育肩负着对基础教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责任,也肩负着对职业教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责任。新职业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件。新职业能力观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

二、素质教育中的化学教师

教师素质,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教师要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的相互关系,做到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从“深”和“广”两个方面来丰富自已的专业知识。“深”就是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广”就是要教一知百,对于相邻知识广泛涉猎。教师具有了广博而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才能把教材内容讲活,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能力素质由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内容组成。一个成功的化学教师除精通所教学科知识外,还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向导,不仅教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反之,一个化学教师若只知道讲授精彩动听,实验却笨手笨脚,甚至操作失败,学生对其亦是另眼相看的。那种在我们教师中长期积存的重理论轻实践,善动脑拙动手的观念必须抛弃,而善动脑又巧动手的教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综观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化学教师,我们将其归结为基本型、技能型(经验型)、研究型三种:

1.基本型化学教师,他们基本上能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授课,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不注意平时的经验积累,不注重检讨得失,经验积累不多,个人教学特色不明显。他们若能认真检讨教学,总结经验,在教学的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有自己的特色,即可转变为技能型的化学教师。

2.技能型的化学教师,他们经历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部分优秀者还从经验的积淀中升华出个人的风格。可以说,这类教师在应试教育中得心应手,但在素质教育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却表现得难以适应。他们除思想上跟不上世界教育潮流外,思维的定势使得这类教师无法将自己的优势迁移到课改中去。

3.研究型的化学教师,他们是当代教育界的追求。研究型的化学教师对教育理论有较广泛的研究,对各流派理论进行比较,还能根据所处的教学环境、教育对象及管理水平等诸方面的要素运用新理论去进行分析,找出可行性要素,避免不确定性要素,调整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充实。研究型的化学教师,重视实验的作用。新课改下,教育理念已从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而化学实验恰巧提供了研究化学问题的某一过程。想方设法做演示实验,带动学生参与实验,从中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体验研究的乐趣。

三、研究型化学教师的培养

教师的培养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职前教育阶段,另一是职后教育阶段。职前培养的任务通常只按基本型的教师要求去培养。在我国,学科本位十分突出,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课程时间短,所以师范毕业生在工作中磨合期一般要三到五年,时间比较长。而欧洲国家的师范生见习,实习期则是我国的若干倍,实习学校固定,有专人指导,能独立授课,师范生毕业后即可胜任教学。在教师专业化的呼声中,在新的一轮课题改革的理念下,师范教育的改革,恐怕也不能置之度外。王祖浩、刘知新于1987年的研究表明,化学教学质量由教师质量(占0.4128)和学生质量(占0.5872)两项构成。在化学教师质量中,教学态度占0.2264(其中责任心占态度的0.75,情感占0.25);教师素质占0.2876(其中语言表达占0.5,板书占0.3,实验操作占0.2);学科专业知识占0.2535[3]。今天,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加大,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上述因素的权重会有改变,但变化不会很大。化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应该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并延续到毕业,从单一技能到技能的综合,从一般到强化,始终突出师范性,教育学、心理学早开设,有利于素质的形成。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是贯彻让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化学教师从基本型转变为研究型的重要环节。教师自身的需求各不相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以采用一刀切的做法。使教师在学习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管理体制中,应积极创造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环境,积极为教师提供进修、参与科研的机会和途径。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会持久,知识才会不断补充、更新,才会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其经验才会更快的升华为理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成广兴.化学教学概论[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论坛.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N].中国教育报,2006-03-27(2).

[3]刘新知,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何建军(1955-),男,湖南汩罗人,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的化学教学与教法。

作者:何建军 胡莉蓉

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深化教育改革,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

一、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

科学判断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当前,我省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许多情况和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重视心理健康,改进美育教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促进教育公平。把受教育机会公平作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作为重点环节,更加重视规则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帮扶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成才。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要素都能有效服务教育质量提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要求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挑战

当前,我省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教育、靠科技、靠人才,关键的一条是要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同时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迁移流动的教育人口将大幅增加;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学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受到全方位的冲击,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改革创新,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之引领、强省之根基。

(三)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成为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是江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鲜明旗帜。201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至202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正式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在实施步骤上,规划到2015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为70%、2018年为80%、2020年为90%左右。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更高,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注重内涵水平,更加突出时代特征。今年将首次开展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对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努力实现实实在在、老百姓感受得到、公益普惠的教育现代化。

(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呈现新趋势

公平而卓越,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追求。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全面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延长学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育标准等。法国启动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确立“更好定向、更好辅导、学好外语”三大改革目标。2010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教学的重要性》的教育白皮书,就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进行了详细规划。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二是侧重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和更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三是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从培养、入职、培训、奖励等环节入手,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调整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形成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美国2012年提出在未来3年投资80亿美元,促进校企合作培训2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到2020年增加500万职业教育毕业生。韩国在《2020目标:全民职业教育》中提出,要“构筑面向所有人的、‘从学校向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向学校’灵活转换的、贯穿终身的、职业能力开发导向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必须放眼世界,立足实际,进一步明确思路,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二、在新的起点上高水平高质量发展15年基础教育

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始终保持良好态势,整体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

(一)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颁布《学前教育条例》,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管理体制,首批20个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获省政府命名。建立“市县为主、省级奖补”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2011年以来省级财政下达学前教育专项经费11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2000多所幼儿园,全省平均每1.1万常住人口配建一所幼儿园,基本实现适龄幼儿就近入园,在省、市优质园就读的幼儿比例达70.6%。规范幼儿园管理,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清理无证幼儿园,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出台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实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展男幼师生免费教育(免费在培男幼师生达1717名),实施幼儿教师全员轮训。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65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22.2%。先后出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落实热点高中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每一所初中的规定。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外来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7%。深入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大力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依法依规实行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中小学教师逐步由“学校人”转向“系统人”。

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全面加强。推动普通高中发展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全省普通高中布局不断优化,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占比达78.8%。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省建立136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省级财政下达近1.4亿元专项经费,调动地方财政投入,有效促进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支持部分普通高中与高校协作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坚持立德树人,拓展德育工作思路与渠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建设72个乡村少年宫。围绕实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泛开展培训、实践与研修,以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推进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提升学生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能力。实行基础教育学籍网络化管理,规范学校日常办学行为,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四个突出矛盾

生源快速增长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国家从今年起实行“单独两孩”政策,我省今明两年的补偿性新增人口在30万至50万之间。全省基础教育学段进入又一轮学龄人口高峰期,2010年幼儿园招生人数突破80万大关,2013年小学招生人数超过初中近四成。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生源分布呈现出向城区集聚、向县镇集聚的趋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小学六七十人的超大班额。对照我省“原则上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的规定,再加上外省学生在苏参加高考中考、外来务工就业人员持续增长等因素,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总体面临着较大的供给压力。

师资队伍水平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矛盾。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师资配备尚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有的地方缺口还很大。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亟待提高,一些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的工资待遇偏低。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科结构看,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教师相对缺乏;从性别结构看,女性教师比例较高,男性教师比例过低;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地区存在着师资队伍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问题;从优质师资分布状况看,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高水平师资分布不均衡,流动换岗未成常态。普通高中阶段,师资来源单一,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经费保障机制与教育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学前教育阶段,财政投入仍然不足。2013年3月统计数据表明,全省63个市、县中,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5%的仅有21个,一批县市的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没有足额到位。公办幼儿园保障水平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幼儿园以简单托管取代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普通高中阶段,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债务范围广、负担重。

教育管理机制与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矛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既是办学主体,也是管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专业性不强,公信力亟待提高。教育管理往往陷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特色创新受限,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盈利倾向明显。如何释放公办学校的办学创造力,如何培育真正意义上公益性民办学校,如何让教育规律而非行政力量左右教育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力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水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教育差距。要修订规划,保障公共教育资源按标准建设到位。各地要根据当地人口变化趋势和城镇化进展状况,认真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段资源建设规划。按照平均每1万常住人口左右设置1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不超过12个班的标准,制定和调整幼儿园布局规划。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将幼儿园纳入校安工程建设范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要执行省优质幼儿园标准,小区配套幼儿园要建设成为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着力改善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6个集中连片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支持集团化办学捆绑考核,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各地要尽快清理无证幼儿园,相对发达地区要尽快消除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外来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推动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公平。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要完善制度,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基础拨款逐步增长制度。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完善基于需求的基础拨款与基于绩效的专项或奖励拨款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科学、公平、透明、有效的经费支持方式。要增加基础拨款比重,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建立农村小规模村级幼儿园和办园点、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最低经费保障标准。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分级管理、市县为主、逐步化解”的原则,积极化解高中学校基本建设债务,确保完成省政府要求的“到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基建债务基本化解”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切实强化德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大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教育,扎实做好诚信教育。建好用好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探索建设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以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应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契机,不断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和充足睡眠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改进美育教学,注重课程教学渗透美育,积极开展课外校外文艺活动,充分发掘当地传统艺术资源,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开发和内容建设原则,加快建设以课程内容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生源高峰,加强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转变传统用人机制,为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改革。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培养层次,支持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学前教育师范专科学校。把好师范生源质量关,采取提前招生、免费定向、大类录取二次选拔等方式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深化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园)长全员培训制度,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抓好校本研训。要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方式。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聘用管理、职称认定等机制,通过公办进编一批、财政补贴一批、自主聘用一批等多种方式,解决幼儿教师素质弱、待遇低、流动快的问题。研究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模式,为教师有序流动提供制度保障。推进普通高中教师来源多样化,鼓励和吸引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后到普通高中任教。积极创造条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

改革考试招生办法。考试招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部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今年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是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今年上半年要形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报教育部审批。我们要把握机会,抢抓机遇,以考试招生改革来推动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坚持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公办学校坚持免试、免费就近入学。民办学校实行自主报名、免试入学,自主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规模时,应采取摇号方式录取。严禁任何学校举行或变相举行入学笔试、面试等形式的测试。二是试行小升初对口招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要求,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试行学区制,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三是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完善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合理设置考试科目,积极探索部分学科多次考试和成绩等级呈现。推行基于中考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推行中职学校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改革。健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初中的办法。四是改革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多元录取机制。重点推进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实行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加权录取模式,积极支持高职院校加快推行高中学习成绩、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注册入学模式。

三、着力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对全省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勇于担当责任,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我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已经清晰,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部署,现在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抓好贯彻落实、抓好工作推进。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尊重规律、统筹谋划,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对一批正在推进和方向明确、立即可行的教育改革,要加大推进力度、抓紧付诸实施;对一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和省里决策的教育改革,要主动加强对接、有序推进;对一批认识还不够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教育改革,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对一批需要创新的制度性建设,要深入研究、适时启动。

(二)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群众

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和学校,了解群众师生想法,发现问题症结,寻求解决办法。注重改革实效,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制约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最突出问题改起,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创造的新鲜经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把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实际行动。

(三)改进治理方式,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治理方式,形成政府宏观治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推进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放掉,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重视社会监督,提升教育治理能力。要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办学,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家长委员会制度,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要建立社会介入的体制机制,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建立公平开放、规范有序的政策框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规范发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四)加强舆论引导,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宣传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各地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提高信息即时研判和应对能力,做到及时预测、实时处理、主动回应。要在扩大新闻宣传覆盖面上下工夫,建立涵盖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在内的教育新闻宣传大格局。要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尽早发布权威信息,争取工作主动。要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准确解读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改革焦点难点,提高宣传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本文系作者2014年2月10日在江苏省教育局长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作者:沈健

上一篇:工程建设企业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实施问题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