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施赏识教育论文

2022-04-20

今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授予10名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光荣称号,其中有两位来自于职业院校:河北省张家口职教中心校校长汪秀丽、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丑武江,职校教师以前所未有的比重登上了我国教师的最高荣誉舞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实施赏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实施赏识教育论文 篇1:

当前教师教育“自主权”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

一、 问题提出:教师真的拥有教育自主权吗

提出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行政领导、学校管理者都会不以为然,也必为教育外社会人士所疑惑不解。

当然,教师被管理是应该的,被规范要求也是合情的,这些跟教师拥有教育自主权是不矛盾的。《教师法》有这样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出教师对学生享有教育权,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指导学生权、评价学生权、惩戒权,但实际上,学校管理赋予我们教师的教育权却是名存实亡。

诚然,学生被班主任天天管着,讲台节节由教师占着,课堂时时由老师上着,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业等在校生活日日由老师来决定着。这样的教师教育“大权在握”,这样地“我说了算”,教师的“教育权”已足够矣。我们教师真的拥有这些教育“自主权”吗?

只要我们在百度上键入相关关键词,会发现多起因“批评”而引发的教育悲剧。因悲于教师批评,先有XX女孩跳湖,后有XX男生跳楼;因愤于教师批评,先有某初三学生将怀孕教师打致流产,后有北京XX培训学校男生因不满女教师批评而对其连扇耳光。过去是教不严,师之惰,现在是教得严,师之错。有教师说:“现在我们是弱者,批评教育本是我们的职责,但是现在大家全都无所适从。”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教师节前,我们教师收到了一份厚礼——《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赋予教师“批评权”。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应冷静想一想,我们一线教师拥有的职业权利何止于教育“惩戒权”?教师弱者地位与尴尬角色岂仅体现在管理学生上?

二、 问题诊断:教师为什么缺失教育自主权

教师教育自主权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可是时至今日,各种干预、扰乱、冲击教师专业化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教育自主的声音日趋微弱。

1.“师道尊严”的失衡

当前,一些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流行称“学生是上帝”,并把它写在横幅上,悬挂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于是,教师对学生管理一律不能批评,动辄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这样,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

其实,学校教育固然要一切服务于学生,但我们教师不能因此就要一味地迁就迎合学生。放纵学生才是真正的伤“帝”,结果是“爱的教育”演化成“溺爱教育”,“赏识教育”变成了“捧杀教育”。有时,教师对学生不得已的没有原则的“尊重”和“赏识”泛滥成灾,从客观上造成对一些违纪学生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乃至无法教育,甚至最终放弃教育。这说明了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缺了点什么。

2.教学模式的刚化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教师艰难地走出了传统“知识课堂”的窠臼,但却创造出了异样的“新课堂”!个中缘由很复杂,但是我们不妨也从学校管理者“端正思想”本身找原因。当前,一些学校管理者企图用工程管理的思想模式去推进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固化,从而表现出对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行政监管,强行堂堂“学”、科科“学”、班班“学”,限制了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空间,甚至剥夺了教师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的增压

当前我们一些学校管理者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尊重,保护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心吗?一些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地不断营造一种教师人人自危、互相防备的氛围,似乎是教师“人性本恶”、“不罚不老实”、“不罚不自觉”……似乎教师工作积极性只要通过“竞聘”上岗就真的可以“整肃”出来。

为什么目前我们不少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教师苦、做教师累、做教师烦、做教师难?为什么一些教师每天要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疲于奔命?能将教育看成事业,当作乐事的教师越来越少。这些恐怕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所谓的“增压”管理方式、“整肃”管理有关,其共同特点就是囿于管理人的权力天然的“扩张性”和“压迫性”,被管理者教师无可避免地显现出无奈:教师成了规章的被动执行者、教师成了机械的“操作工”,只习惯当教参的“搬运工”、教材的“肢解者”、教法的“克隆人”、管理的 “代言人”,教师成了“局外人”。

一位学者曾经这样描绘当前教师的教育处境,“有教育的地位,无教育的尊严与权利”。实际教师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对教师“推车式”习惯管理等同于控制。剥夺了教师的管理(学生)权、教学权、话语权,削弱了教师的反抗权、自主权,教师们往往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教师难以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4.休息权的剥夺

现在的学校管理的情况是,谁都可以对老师发号施令。各种教学工作以外的事情越来越多,随意剥夺教师休息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高考升学的压力使老师的工作量不断加码:白天黑夜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考试、讲评,还有各种教研任务:课程改革试验、论文、反思的量化评估指标;接受继续教育的各种各样“考证”规定等,这样,教师双休日只能变成单休日,甚至一段时间内没有休息日,假期长时间地补课、培训……从媒体公开披露的消息,某些学校已经发生教师被累死在课堂的事件。而在很多学校,教师身患腰椎、脊椎病的人数逐年都在增长,教师哪里是在搞教学?教师简直在额外拚时“玩命”!

5.生命冲动的缺失

目前,我们许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没有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课堂并未成为教师富有激情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工作中受到了教育管理中规章太多的束缚。如一些教学评估检查,无意中逼迫教师放弃因材施教原则,而选择符合规范的照本宣科;在工作成就感上,学生的成绩、毕业生升学率,无疑是领导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为此,诸多教师不得不在学生中推行题海战术……因此,这些过多的检查、督导、监控等,使教师的自主权引起争议,教师的权威也受到怀疑,教师自主设计、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狭小,从而有些教师根本不把自己视为专业技术工作者,他们满足于顺从地执行学校的规程、规定或建议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工作无自主性地绝对服从,长此以往,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就会产生厌倦之心。

6.专业成长的规定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反思行动研究者”,已逐渐成为当前新课改语境下我们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生存状态。尽管“十、百、千工程”、“百、千、万工程”、“名师名校工程”等口号漫天飞,然而目前,我们中小学教师“反思行动研究”好像一直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境地,总感到现有的反思行动研究与教师自身有距离和陌生感,有时还对之有恐惧心理。

问题出在了哪里?问题出在学校管理的“逼”的生硬与“施”的形式。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的规定管理现象:强行规定教师写教学反思字数,并且课课都要有反思。这个本来很好的做法却又成为教师发牢骚的新话题,或者说攻击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硬性的、过高的、机械的、僵化的行动反思研究管理对于那些立志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也许还能够适应,但对广大的普通教师来说,只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虽然他们敢怒不敢言,但那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决定了行动研究不会起真正的作用。

三、 问题对策:教师应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自主权

教师是靠业务行走,靠精神站立的。没有快乐的教师很难教育出快乐的学生。

那么,我们教师应拥有什么样的真正的教育自主权?概括讲,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就是指教师或教师团体,在其教育教学法规规范下,依其专业知能,对其专业任务或教育教学工作,可享有专业判断,即自由执行、不受非专业成员的干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的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的论述,教师教育自主权包括职业自由和教师权利两方面。其一是教师的职业自由。包括教师在履行职责上享有学术自由,有资格对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具及教法作出判断,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以及运用教育方法方面起主要作用;教师及教师专业组织应参加新的课程、教科书及教具的开发工作;任何领导监督制度都不得损害教师的自由、创造性和责任;教师有权利对自认为不恰当的工作评定提出申诉;教师可以自由采用据认为有助于评价学生进步的成绩评定技术等。其二是教师的权利。即教师参加社会生活及公共生活应受到鼓励;教师可自由行使公民所普遍享有的一切权利,并有担任公职的资格;当其公职任期终了后,可以重返以前或与此相等的职位等。

因此,教师在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行使教育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力。为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要真正给我们的教师教育自由,尽可能地减少刚性管理束缚,让教师能有舞台表现自己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1.给教师管理学生的自主权

“学校不是真空,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应片面理解为一味地放纵,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惩罚教育,教师也应该敢于用惩罚的教育权利。表扬也好,批评也好,惩罚也好,只要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就应“大胆往前走”!关于这一点,家长应和学校、教师形成共识,共同配合,教育学生。

2.给教师教学选择的自主权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老师的教法,还是学生的学法都难以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因此,教学模式本质上应是自由的、丰富的、发展的,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自身实践中无时无处不在的意义追求和规律探究,任何人为的统一和强加最终都是徒劳的。因此,学校领导要善待教师,让教师有自己静心钻研业务的时间,给教师在教学上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特长充分发挥出来。

3.给教师创设岗位环境的自主权

其实,教师天然地渴望成为教育事业的一分子。现代学校管理应变“推”为“拉”,以愿景来激发人、感召人。让教师产生使命感、归属感,就会主动、自发地全心投入。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一项事业,所产生的能量将是惊人的。为此,学校领导对教师岗位管理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要善于发现。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学校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二要学会信任。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作为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往往把得到他人的信任视为人格的尊重,学校管理者应给教师充分的信任,努力做到“每一个我所面对的教职工都同等重要”。三要勇于赞赏。“赞美犹如阳光”。学校领导应该多表扬教师,并且表达出对教师的期望。因为,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产生激励效应。

4.给教师休息调养的自主权

竭泽而渔,只能是破坏教师教育的根基,导致教师教学的动力竭尽。到今天,还有多少人愿意真正地坚守讲台?有张没弛的生活让教师感受不到真正的职业愉悦,即使这样,教师也在疲倦中坚守。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把注意力放到提高教学效率,即教学的科技含量上来,让教师工作有张有弛,从而有助于教学品质的提升,更有助于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

5.给教师业务选择的自主权

学校管理者要给教师业务选择自主权。一是允许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出相应的因材施教的决定;二是允许教师选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灵活选择教学手段,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传递途径;给教师管理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建议的权利;三是允许教师选择教学反思的方式。教师可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征求他人的建议以改进自身的实践,参与教育研究。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6.给教师成长发展的自主权

目前,新教师培养有“一年不行”“一年解聘”的现象。这种培养教师急功近利思想很值得商榷。我们知道,好教师给予压力可以成长,但新教师成长更需要理性的培养。大多数新教师在一年成为入门或成为骨干教师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

因此,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压力管理培养中应该给其留下一定的“空间”,给其工作以一定的自由性,不能够过于限制教师发挥的空间。否则,一味给教师念“紧箍咒”,会使新教师满怀热情地踏上工作岗位却感到处处受制于人,强烈的受挫感很可能驱使他离开这个组织。此外,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教师的发展目标确定为五个层次:合格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首席教师。这样,让教师在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长,对照具体要求,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7.给教师行动研究的自主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教师的教学研究成长最终应是“自下而上”的教师发展的“自主”感悟与实践。教师行动研究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引领教师,使之善于将教学实践与理论“融合”,树立“四即”(“学习即需要”、“教学即研究”、“活动即载体”、“成长即成果”)思想, “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勇于探索教育规律,敢于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波.论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2]周如俊.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学模式意识.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10).

[3]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003(Z1).

(责任编辑付一静)

作者:周如俊

教师实施赏识教育论文 篇2: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教师职业精神?

今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授予10名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光荣称号,其中有两位来自于职业院校:河北省张家口职教中心校校长汪秀丽、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丑武江,职校教师以前所未有的比重登上了我国教师的最高荣誉舞台。《中国青年报》撰文《找回渐行渐远的教师职业精神》指出,“就算很多人认识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但我们对培养人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所以,应该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达成一个共识。但一方面,教师职业精神是个概念指向极其宽泛的术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可能就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另一方面,教职员工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也未必清楚。

曾经有人说,职校教师是最需要教师职业精神的工作,因为他面对的是最弱势的学生群体。那么,职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到底是什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

爱心与责任:支撑教师前行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以爱心与责任为基石的教育信仰是支撑教师前行的职业精神。

“爱心”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天然”基石。就教育的功能——对人的发展功能而言,教育最强大的力量是在促进人的变化,促进每个人向着生命自觉的方向变化。因此,这种“促进”表现为师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唤、情感与情感的共鸣、个性与个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教育的“育人”本质就意味着,教师职业的对象不是“物化”的产品制造,而是“人化”的精神提升。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所以,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别于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职业的“大爱”之延伸,是既普通又神圣超越了“亲情、友情”的生命诠释。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因其教育对象——职校生多为学业不优、习惯不良、行为不端的学生,不经意间常因“言语”暴力甚至“行为”对抗,形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冷漠,从而导致“爱”的天平失衡。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最重大任务。所以,师爱不仅是教师职业的素养,也是一种职业能力,即科学、艺术地“表达”爱——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意义的认识以及对爱的把握上。教育的爱,其内涵应该是丰富而又深刻的,尊重、理解、信任、激励、赏识、要求等都是其应有之义,否则,“爱”就会变成爱的名义下的“溺爱”和“放纵”。

“责任”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社会”基石。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人的发展,不仅是基于个体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更是“共生”基础上的社会化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以特定时期的社会要求来教育引导学生。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责任:一是岗位责任,二是社会责任,三是国家责任。教师必须确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庄严的使命感,明责之源泉: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尽责之展现:勤奋地从事本职工作;履责之依托: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

教师的职业精神既是内蕴的教育信仰,同样也是一种外显的行动状态。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写道,“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所以,对于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爱的教育”和“教育的爱”都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磨砺。让爱的教育充满教育心智,让教育的爱闪耀人性的光芒!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徐 健)

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精神

教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最深刻地牵扯到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康德说,人是目的。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有理由认为,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精神应该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教书育人的教育理想,以文化人的教育自觉,爱与关怀的教育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良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期待着建设怎样一个社会,取决于我们给未来培养怎样的人。只有当教育所培养出的人具有现实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时,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作为教师,只有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理想,坚守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断升华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持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激情。

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温柔的征服,教师是派往学生世界的文化使者,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更要有遵循教育规律、以文化人的教育自觉。换句话说,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绝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实施不道德的教育行为。正如泰戈尔的诗句:“不是槌的击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教育往往是借有形的教材而教“无字之书”,教师应该清楚,书本上那些字词、符号、图形、公式等等,背后还隐含着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爱。爱的对象是人,就会产生对人的尊重、友善;爱的对象是知识,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爱的对象是国家和民族,就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爱与关怀的教育情感。

教育是直面生命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对教师来说,毫无疑问,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基本的教育良知。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是选拔性的教育,而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上是大众化教育,如果一定要区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师精神,那么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更加突出“关注普通人”的教育思想。

(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林德华)

用“主‘职’无适”建构职校教师的职业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实现更有尊严的生活,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梁启超说:“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什么是“敬”?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套用一下朱子的话,用“主‘职’无适”建构职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即凝心聚力、专心致志从事职业教育,心无旁骛。“主‘职’无适”,需要我们去研究职业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研究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特点,研究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与教育艺术。

“主‘职’无适”,我们才会摒弃各种杂念,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会对教育事业产生敬畏之心。面对职校学生时,充分认识到他们与普通教育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保持足够的教育耐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这些学生的心理、行为等现状的研究中,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不良行为习惯的校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成我们教育的全部。我们才会清楚地意识到转变他们不科学、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重新燃起他们对生活与学习的希望与热情,是引导他们走出弱势阴影的首要任务。时至今日,职业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弱势教育、二流教育,“问题学生”也成为职校学生的主流与代名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比较频繁地遇到教育挫折,但“主‘职’无适”让我们不会选择退却;面对教育困境时,我们会因此迸发出智慧火花,寻求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显示出教育的艺术;面对职业教育外的种种诱惑,我们的内心会因此云淡风轻,我们的灵魂会因此得以坚守。

“主‘职’无适”,我们才会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因为其特殊性,我们需要深入企业一线,不为完成进企业锻炼的任务,而是为实现学生有尊严的生活,因为胜任工作是有尊严的生活的保障与重要表现;我们需要洞悉行业的发展状况、预测行业的发展走势,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好高参;我们需要研究与职业教育内容特殊性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每个学生的智能类型差异,做一名高明的老师、有效学习的组织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的对象与教学手段,更新观念,跟踪行业的前沿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施教能力。这一切缘于我们要帮助学生实现有尊严生活的坚定信念与目标追求。

成功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有尊严的生活,而教育的成功也同时让教师自己实现有尊严的生活。但荣誉名利只应是教育成功自然带来的附属产品,如果追求的目标颠倒了,荣誉名利不但可能不会给我们带来尊严,还会让我们有失尊严。当然,如果用一些急近的功利标准来衡量、考核、评价教育与教师时,教师就难免会舍本逐末、行违背职业精神之举,教育就难免会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建构职校教师的职业精神不能过度依赖思想教育与教师的自觉,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评估机构等的制度设计、标准制定与执行力的监督。

(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王云珠)

爱是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浸透到教育这块曾经圣洁的田园里,特别是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既与市场接轨,又面对的是最弱势的学生群体,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较低,这就需要教师的职业精神来支持。

“教师职业精神”这一词条目前没有现成的定义,一般指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而具有教师自身职业特征的一些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如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探索、职业协作、职业奉献等。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惩都代替不了的。教师从事的教育事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荣誉感,要求教师职业的基本标准具有高深知识、高尚品格,因此,有人认为教师要具有以下十种精神:终生从教的献身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躬身垂范的表率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勇挑重担的实干精神。这十种精神归结为一个字,就是爱。爱是职业教育教师精神的核心,是职业精神的升华,是教师共同的担当。

(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马永祥)

教师职业精神“四字经”

教师职业精神当指与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教师自身职业特征的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责任感、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奉献、职业作风、职业境界等,是体现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核心。

教师的职业精神,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精神,更不是一般性职业思维活动和一般性的职业状态,笔者以为须充分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高:教师的首要职业使命在教育、在育人。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不能应付,要持守知识底线。教师必须有不断求精、求高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追求高智、高知、高技、高能、高学、高研。

范:教师育人,首先育己。做到率先、责任、领先、垂范,那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善:向善、教善、导善。教师教什么,不教什么,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任何时代、任何制度下的教育都必须考虑。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教师自己善,然后才能教学生善,引导学生善。善是追求的目标,善是前进的力量,善是教育的标尺。

理:有理、明理、讲理。教师教书育人有规律可循。教师掌握规律、吃透规律,教育价值才能充分实现。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钱家荣)

把职业当事业来做

仅仅把职业当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事业,往往成就非凡。职业教育的工作环境里始终面对着一群学习基础普遍不好、素质参差不齐、心理脆弱、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我们是否还会斗志昂扬地把职业当事业来做?在今天,在这一平凡职业的边缘,我们依旧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依旧能够培养和塑造这一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把我们从事的职业教育当作事业来做,我们就会愿做、想做,会有强烈的求知、求好、求发展的欲望;就会主动开拓、奋发进取,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就不会为得失所困、名利所累,也不觉得工作之苦之难,一切不顺利和挫折都会坦然面对。让我们树立起把职业当事业来做的职教教师精神,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成长、成才贡献我们的力量,同时收获我们的价值。

(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 坤)

服务你,认识你,是我的荣耀

在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瓦克夏的卡罗尔大学校园入口处,曾经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卡罗尔大学

大,足以服务你

小,足以认识你

初识它,即被深深震撼:生活中别人的存在是多么重要!教师和学生每天都会面对面地打交道,这些鲜活的生命不该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也需要享有学校足够的物质设施,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丰富的课程设置,需要得到很多发挥智慧才能的选择和机会。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具有受教育权利的我们的下一代,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继承者。“服务”意味着“爱”和“感情”,没有多种形式的情感表达,教育会失去很多的吸引力,它的终极意义会被剥夺;“认识”表明尊重个体意识和平等对待,认识和更好地对待个体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道德承诺,也是最起码的职业精神。

教育基本上是一项道德事业,它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老师以及学生,比现在更好。在“服务”意识的引导下,教学和教育事业才能给教师带来深深的满足,才能更好地认识教育对象——学生,让他们对你心生钦佩和亲近你的意愿,从而成为和你一样健全的人。

(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 菲)

爱的薪火传递

在讨论职业教育的教师职业精神之时,我想起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1977年10月,那年我是77届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无锡某厂学工劳动,每月有14元工资。家中极贫困,指望着我微薄的工资贴补家用。这年恢复高考,学校的团委书记陈燕老师来家访,动员我回校参加高考复习。那时无锡市七中的老师为我们补习并不收补课费。尽管这样,父母亲仍不乐意,认为我考不上大学,白白地浪费钱。陈老师看出了父母的心事,就表示我每月14元的工资由她来贴补,要知道那时她每月也仅有38元工资。虽然父母亲不好意思要老师的钱,但总算同意我回校补课了。我终于考上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父母亲也喜出望外,他们说,幸亏陈老师动员,不然就耽误孩子了。

我一直在想,是怎样的职业精神驱动,使陈老师毅然做出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贴补学生家长的豪举?而这改变了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我走上教师岗位之后。班上有个学生很调皮,将窗玻璃打碎了,我了解到他家比较困难,就自己去财务处替他赔了3元钱。家长知道后很感激,同时也希望我多费点心好好教育孩子,于是送来了一袋大米。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托学生捎给家长,并封上了口,为了封住夹在里面的50元钱,信中除了感谢就是希望保密,不要让孩子知道送大米的事情,会使孩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多少年后,这届学生毕业聚会,这个事业初成的学生说,他最终知道了信封里的秘密,他知道了老师对他严格要求是真的对他好。他对我说,老师,您是真正的老师。

我感慨,因为我也拥有过真正的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这就是教师职业精神的薪火传递。

(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陆迎真)

不上假课

说到了教师的职业精神,我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不上假课”四个字。这四个字听起来也许不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就个人目睹的教育现象,却觉得能做到这四个字很有必要。有没有职业精神,换句话说,这个老师像不像一个老师,私底下听听学生的评价还是很有用处的。

有一次某校听课,正要离开教室时,无意中听到两个学生窃窃私语,说回答问题的某某同学就是老师事先指定好的······

还有一次临时性听课,教授《登泰山记》的语文老师整节课都把课文作者姚鼐念成“姚鼎”,学生一阵骚动,但也许是考虑到后面有听课教师而隐忍未发……

某次去实训工场,教师布置好了要做的切削任务,等学生们在机器上忙碌起来,自己却溜回到工场旁边的办公室里,打开电脑看起电影来。偶尔出去转转,学生有问题来办公室咨询……

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千百篇理论上对教师职业精神的探讨抵不过学生私下里的一句评价。知行合一,不上假课,传真知识,立真人格,树真精神,才能育真学生,才能有真职业精神。

(江苏省江阴市丁蜀中等专业学校 徐长波)

如何提升职校教师的职业精神?

首先做到平静。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在欲望与诱惑面前心无旁鹜,在荣誉与屈辱面前镇定自若,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矢志不渝,在喧哗与浮躁面前凝神专注。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达到由内而外的平静和充实。

第二要有关爱。领导的关爱,同事的关爱,会使教师感到亲切、温暖和友好,心理安全感倍增。在关爱和被关爱的过程中,体悟温暖与呵护的感觉,打开心灵之门,消除心灵隔阂,追求共同理想。

第三就是宽容。每个个体的家庭背景、工作经历和思想基础等都存在着差异,对同一现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应当寻求、容忍差异,倾听那些代表着差异的沉默声音,以一种更为宽阔的视野,在与异己价值的交往中统一认识、友好共处、和谐共进。

最后就是唤醒。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此时,需要借助外力在实现精神的“沟通”“相遇”和“共享”过程中,唤起自我意识,发掘优质禀赋,唤醒内在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

(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张 旭)

(本期“问题讨论”得到江苏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教师实施赏识教育论文 篇3:

教师惩戒权的 现实必要性及实现策略研究

摘   要:2019年11 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以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保障安全为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违规违纪学生予以纠正,使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的行为,惩戒权是教师基于特定职位所拥有的法定职权。惩戒权入法有助于树立教师权威,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重塑规范行为,让教师更好地审视自身的惩处行为。惩戒权的顺利落实,需要以政策为依托,合理把握实施“度”,搭建家校互联平台,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双向申诉渠道,完善师生救济机制,发挥媒体的监督引导功能,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风气和政策的宣传推广。

关键词:教师惩戒权;现实必要性;实现策略

我国的教育立法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訂)第二十九条中规定,学校有权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09修订)第七条指出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评定指范围没有详细和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照章行使权利,很难切实将惩戒权落到实处,也无法把握“惩戒”和“管教”“体罚”的区别。

2019 年 6 月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十四条中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是中央首次发文“明确教师惩戒权”。同年 11 月 22 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明确规定保障和规范教师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对于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给予批评教育和适当惩戒。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

可见惩戒权是中小学教师一度十分缺失却又迫切需要的权利,尚在征求意见阶段的《规则》,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惩戒权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保障师生双方的权利实现育人目的,正是本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规则》正式发布前一个月,山东某中学“老师课本抽打学生”事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该学校随即给出当事教师停职一个月、赔礼道歉、取消评优资格、师德考核不及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两个月后县教体局下发文件追加处罚,要求学校新学期不再聘用该教师纳入信用“黑名单”,并印发处罚文件。处分一出各界哗然,对于该教师的处分未免太过严厉,面对家长的一系列“校闹”组合拳,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快速果断地做出了最严厉的处罚,几乎要让这位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青年前途尽毁。

诸如此类事件近些年频繁发生,当教师行使了惩戒权被学生和家长质疑时,作为学校和教育局,对于事实经过不做全面调查,对于事态严重程度不做区分,为了息事宁人对于教师简单粗暴处理,试问今后的课堂中教师的管理权何在?教师惩戒权的式微,是当代社会捍卫教师管理权利和保护学生维权意识两者失衡后的产物。教师地位低下,学生和家长肆无忌惮,学校无所作为,是教育中急需反思和改进的议题。

二、重塑教师惩戒权的必要性

国内学者对惩戒有过如下定义,劳凯声(2003)认为“惩戒是通过对不合范行为施与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琴梦群(2004)定义“惩戒是学校为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排除学生干扰或妨碍教学活动的各种不当行为,以建立起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惩戒行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家将惩戒权入法,完善细则制定十分重要且必要。

(一)惩戒权回归是树立教师权威的助力器

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古都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教师学富五车是智者的代表,能给学生传递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也决定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传授和接受、管理和服从的关系,学生要想从教师身上学到本领和技能就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对不服从管教的学生,教师自然而然拥有和行使训诫的权利。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传递不单单是通过教师经验的传授,学习途径的拓展和现代学生个性与维权意识的发展,致使传统的师生观与现代教育实际产生了冲突;后现代主义强调去中心化、挑战权威、注重多元和个性的发展,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和管理,尤其是千禧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更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在流行“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理念下,且不论教师惩戒行为的目的是什么,但凡孩子受到伤害必定要讨个说法,教师管理学生变成了“有风险”的行为。因此,部分教师为了规避风险会选择对学生违纪行为放任不管,因为管则一方面面临人身伤害,另一方面得不到校方的支持和保护,甚至还有失业危机。

《规则》的第三条明确表明,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此法规为教师的惩戒权正名,让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合法实施惩戒权,不仅保障了教师的正常权利,让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再顾忌重重,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为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端正学生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尽到应有的责任。惩戒权的回归把教师该有的权利还给教师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有助于教师权威的塑造,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惩戒权回归是修正学生品行的戒尺

古语有云,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等。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学和管理是一体的,“尊师重教”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惩戒权。家长往往也很支持教师的惩戒行为,经常表达出希望老师多管教淘气孩子的想法,还有很多家长想尽办法要把孩子送到以严格著称的班主任所教班级,以期纠正孩子身上的劣性,放更多的心思在学习上。跨入新世纪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物质极大满足,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二孩家庭,都在双亲和四位祖辈的密切关注下成长,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掌中宝”,“望子成龙”的心情使教育问题成为每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事。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让家长普遍存在一种教育焦虑,要“赢在起跑线”,不允许孩子的人生行差踏错,在这种观念下家长认为自己都舍不得打骂孩子,怎么能允许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惩戒呢?然而中小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性格不稳定遇事易冲动,缺乏成熟的计划和思考,经常会恶作剧、打架、言语伤人等,这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和制止,防止事态恶化,更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在今后的行为中有所收敛和改变。

自古中国就提倡:做事先做人,立身先立德,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培养必不可少,中小学生一天之中在学校学习活动的时间有6~10个小时,学校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密不可分。处于规则养成期的中小学生,教师的惩戒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明辨是非、增强法律观念,帮助个体从他律走向自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会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度。《规则》的出台,让教师可以把“戒尺”牢牢攥在手里,当学生出现违规违纪妨碍教学活动的行为时,“戒尺”的落下是一次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处罚,也是一次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惩戒权回归是审视教师行为的明镜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用不同的惩戒手段纠正学生的偏差行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积极正向的价值观。然而,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数量众多且质量良莠不齐,不乏一些教师在管理学生时缺乏耐心和爱心,简单粗暴地采取变相体罚、言语侮辱等行为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与之相对的是,部分教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只负责授课,不负责管理学生,以避免惩罚学生后可能带来的麻烦,这是典型的不作为。

《规则》强调了实施惩戒需要遵循的原则,以育人为目的,关爱学生成长是宗旨,惩罚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和过错性质等做出适当的惩戒,同时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惩戒行为不是无限制的,教师不能因为偏见对学生进行不当的惩罚,对于惩罚的学生仍需要关爱,关注惩戒的“后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惩戒权的回归需要教师审视自我行为,牢记惩戒的育人目的,合理掌控惩戒的“度”。

三、重塑教师惩戒权的策略

惩戒权的顺利落实,需要以政策为依托,合理把握实施的“度”,搭建家校互联平台,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双向申诉渠道,完善师生救济机制,发挥媒体的监督引导功能,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风气和政策的宣传推广。

(一)以政策实施作保障,惩戒权实施需有度

教师、学生及家长与其说关心教师是否应该拥有惩戒权,不如说他们更关注教师如何行使手中的惩戒权,也就是惩戒权使用中“度”的问题。惩戒用得好,教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改正自身的失范行为,对于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规范言行举止有督促作用;然而惩戒过度,有可能变成体罚、变相体罚,教师的“恨铁不成钢”在学生及家长眼中变成了对身心的伤害,对人格的侮辱。惩戒权的回归是教师行使教育管理权利的“利器”,但是教师要牢记惩戒的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惩戒的“度”。

《规则》的第六到第九条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学生不同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实施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措施等手段和处罚措施。在《规则》的第十三条列出了六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实行的惩戒行为,明确教师不能用击打刺扎、过度罚站等方式伤害学生身体,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不得“连坐”处罚全体学生等。

教育需要正面管教,戒是目的,惩是手段,不是必须惩戒的就不惩戒,小的轻度的惩戒能实现好的效果就不必采取更严厉的手段,惩戒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心中认可教师的告诫,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将老师的教诲牢记于心,外化于行。惩戒权外在面向的对象是学生,内在主体却是教师自己,为什么要惩戒、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惩戒要实现什么目的?从这个角度分析惩戒权对于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双向约束。在学校层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包括对法律条文和学校文化精神的学习,更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位教师心怀立德树人精神,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诚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个人要加强对《规则》和学校关于惩戒权实施细则的掌握,本着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保障安全的原则对于学生的不同失范行为施予不同的惩戒手段。

(二)搭建家校互联平台,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惩戒权是教师基于职业特点拥有的权利,但是该权利的使用关系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项主体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当惩戒权入法之后,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有顾虑,家长有担忧,学校在犹豫,那么教师如何行使惩戒权,则需要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沟通和协调。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既是教师的直接雇佣单位,享有对教师的管理和奖惩权利,也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规则》第十条指出学校应当完善校规校纪,明确教师惩戒的具体规则。各类学校在《规则》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法律顾问和媒体的意见和建议,细化惩戒的具体内容、适用条件、完善师生的申诉机制,将审议通过的惩戒细则,向家长委员会和社会公布并正式在学校中实施。

从家长层面来说,家长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和代言人,《规则》提出家长要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利,配合教师对存在违规失范行为的学生进行管教。对教师的惩戒行为不满需要走正规渠道,对教师造成人身人格伤害的需要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直接利益相关的双方,学校办学需要转变思想搭建家校互联平台,让学校的信息公开透明,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在校规校纪制定时邀请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真正做到学校的教学和教师的日常管理在阳光下进行。让家长了解到惩戒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管制纠正学生不当行为的一种手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教师的惩戒帮助每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三)畅通双向申诉渠道,完善师生救济机制

《规则》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学校制定细则很难涵盖全部的学生违纪行为并规定对应的惩戒行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发生的违纪行为多样,面对违纪行为教师会即刻给与惩戒,在教师眼中当时的情境下该行为的惩罚是是正常的惩戒处分,而在学生和家长眼中则是超过了惩戒度的体罚或心理伤害。因此建立师生救济机制十分必要,提供师生面对质疑时一个申诉的途径。教师做出惩戒行为后,如果学生家长向学校要说法,向教育局“告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需要清查事实经过,给教师一个申诉的机会,当确定教师合理使用了惩戒权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义务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没有了后顾之忧,惩戒权才能真的具有操作性和实际意义,教师的权威才能树立和保证,从而能更好地用惩戒权维护课堂秩序,纠正学生错误行为。同样,惩戒权不等于体罚,拥有了惩戒权的教师不代表拥有了随意惩治的“尚方宝剑”,《规则》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惩戒过程中不得出现的六种行为,学生如果认为教师的惩戒超出了应有的范围,给自己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可以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申诉和走救济途径。

双向申诉渠道的建立,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保护,教师不用再担心背处分丢饭碗,明明是为了学生好,最后落到一无所有;家长也不再担心惩戒权的落实是给教师无上的权利,孩子处在戒尺之下会受到不公的待遇。教师需要惩戒权,惩戒权的回归需要救济机制的保障,才能保证权利不滥用、不错用。

(四)媒体监督正确引导,营造尊师重教风气

现代媒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媒体的传播有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教育政策的出台、教育事件的发生,因为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现代媒体数量的增多也带来报道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多媒体认为只有负面的信息才能吸引关注和流量,为了博眼球,突出标题党,报道不实信息制造矛盾,煽动网民情绪。因此,媒体需要坚守岗位责任,对于教师惩戒权的落实,媒体要准确、及时报道政策出台的背景、规则的适用原则、惩戒的手段和程度、救济机制等。同时,要利用好媒体传播快捷高效的特点,将政策宣传普及到城市和农村各个地区,切实让教师拥有并合理使用该项权利,并完善救济保障机制,发挥媒体的社会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申素平.教育惩戒立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37~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EB/OL].(2019-11-22)[2020-01-09].http://www.moj.gov.cn/news/content/2019-11/22/zlk_3236152.html.

[3]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5~376.

[4]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349.

[5]陳   彬,陈   磊,高雪春.教师惩戒权的法律效力、现实意义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04):103~109.

[6]秦鑫鑫,刘竑波.教师惩戒权的校本工作原则与保障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20,(01):46~49.

[7]周   佳.论教师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的规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1):50~54.

作者:蔡雅萱 孟雯娉

上一篇:古代东方民法研究论文下一篇:风扇上盖模具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