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及研究,因为它关乎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与实施创新。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在开发中应秉持乡土性、发展性、趣味性、竞争性、安全性的原则。从起好一个名、明确一个目的、注重三大目标入手,做到流程规范、科学有序,并制定开发规则,做好开发的过程管理。在扬弃中反思,在批判中进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论文 篇1:

关于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

【摘    要】近年来,农村小学生的意外事故常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对学生安全教育这一块没有做到位。专家指出,如果学生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认知,那么百分之八十的事故都可以避免。因此,教师要开展合理有效的安全教育活动,树立学生安全意识,增加其生活常识,规范其行为,下面我将围绕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并给予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背景  安全教育  实施方法

影响农村小学生安全的有食物、体育运动、网络交流、交通事故、溺水等二十多个方面,因此,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开展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农村安全教育的实施材料和资源不比城市,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可用资源的作用,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小学生在健康和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不是简单地讲一两次就足够的,安全知识来自多方面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一步步指导学生掌握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经过漫长的积累,学生才能形成安全意识。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灌输都必须时刻进行,不能松懈,教师自身也要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作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明白什么东西是有害的,增长自身的见识,提升对安全的认知。教师要在课堂、集队、迎送等在学校的日常环节中及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发现安全隐患并处理,如此长久下来,学生才能形成安全意识,行为才会受安全习惯的驱使,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安全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教师和学校要对学生这一方面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样才能将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

二、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一)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安全教育

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会进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其农村环境中的安全意识,城市环境中的安全意识同样也要给学生讲解。时代的发展让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安全知识也是其中之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解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利用上级下发的安全教育视频,或是利用互联网下载安全教育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观看。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学生在学习安全知识的过程中才会更具有积极性,从故事中明白农村中哪些事情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有威胁的,城市生活有哪些安全隐患,通过交通事故的短片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进行教育,明白如何乘车、过马路,进而减少交通事故对小学生造成的危害。因此,教师要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拓展安全知识内容,让学生明白城市与农村环境之间的区别,进而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学生依然具有完善的自我安全意识。[1]

(二)运用当地资源进行安全教育

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挂有“警民共建单位”的牌子。聘有校外法制副校长,学校每学年都会安排派出所民警进行一两次安全讲座。通过当地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民警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人物,其所说的话最真实可信。通过学校、教师的日常教育和校外人員一两次的教育结合,所得到的教育成果是巨大的。[2]

三、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促进安全教育开展

很多家长的安全意识差,对学生安全教育这一块自然也就不会太过注重,家长通常认为学生需要经历教训并结合自己的批评后才能改正错误和不良习惯,可是如果发生的事情直接对学生的生命造成伤害,那么还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改善吗?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为了生活,需要他们爬树摘果,到河边抓鱼等,这些行为都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教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通过对家长安全意识的培养,进而转化为学生安全意识的进步。[3]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途径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并组织进行一些有关安全知识的亲子竞猜活动,或者是举办主题为“保护生命,学会自教”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家长观看一些农村学生发生事故的事件,以真实的实例直观的对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思想进行纠正,加深安全重要性的理念,再布置展示相关安全措施的活动,比如,遇到火灾的解决措施,遇见他人溺水的解决措施等等,通过形象的安全知识讲解,提升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意识。这样家长明白,当学生要进行抓鱼爬树这种危险的行为时,一定要有大人陪同。

通过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家长就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安全,明白自己孩子是否处于危险之中,并对学生进行教育,明白自我防范意识和生命的宝贵。

四、结束语

教师要根据不同农村的环境,制定相应的安全意识课程和教育工作,开展多样、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安全教育中懂得生命的可贵、增强其感性认识,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将事故的发生遏制在源头。学生通过安全习惯和安全技能在生活中的良好运用,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就能在舒适、安逸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江旺.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苟庆章.农村小学后勤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孙朝文.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难点突破[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114.

作者:黄元杰

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论文 篇2: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路径

【摘 要】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关注及研究,因为它关乎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与实施创新。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在开发中应秉持乡土性、发展性、趣味性、竞争性、安全性的原则。从起好一个名、明确一个目的、注重三大目标入手,做到流程规范、科学有序,并制定开发规则,做好开发的过程管理。在扬弃中反思,在批判中进步。

【关键词】体育游戏 校本课程 原则 路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现下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但笔者在考察本地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却发现,一般农村学校重视的是语、数、外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传统意义上的“小三门”却存在热情不高、力度不大、效果式微的现象,而其中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以体育游戏为题材开发校本课程的几乎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下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体育游戏乃是从传统游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生动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农村小学地处广袤的农村,体育游戏又散见于广大农村的村村寨寨,被大多数农民所喜爱,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入手认真做好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农村学校在课改中一种接地气的“弯道超车”式举措。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特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能够丰富农村体育教学,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理解体育精神,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由于农村体育游戏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大地,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它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推广普及。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一学就会,接受起来无障碍,而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游戏中放飞心情,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满足了身心需求,陶冶了情操。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同需求,随时随地作相应的调整与变动。既可是跑、跳、投、走等徒手展开,亦可借助于现有的可利用的各类器材进行相关的训练。同时,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要求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济的特点。也就是说,开展农村体育游戏既可以对某些项目,比如笔者所在地区闻名全国的体育游戏有“四坝攻鼓子”“九剑跳踯(舞剑)”“胡腾(胡腾舞)”“狮子(狮子舞)”“樵夫打狗熊”等,对这些游戏的要领做出严格的动作规范及要求,也可以根据地域、社区资源、学校设施、学情等特殊情况,弱化其动作规范及要求,以突出其自由性。比如“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踩石过河”“摔泥巴”等游戏。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新课改推崇的特殊价值

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农村体育游戏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无与伦比的良效。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借助于开展的体育游戏,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跑、跳、投、攀、走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体育游戏因为具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融入活动适度的竞争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兴奋感,获胜的成功感,能使弱者找到差距、目标,通过活动重拾信心,使强者做到更快、更强,具有改善现时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的特殊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积极开展体育游戏,有利于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最自由、最全面、最直接的发展。这在“应试教育”阴霾未除的前提下是最好的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从人际关系学而言,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体育游戏可以改善和修复因“应试教育”引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而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协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人体活动能力来分类,可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爬越类、支撑类、负重类、攀登类、悬垂类等;从提升素质水平来分类,可分为速度类、耐力类、耐力速度类、力量类、弹跳类、灵敏反应类等;从开展的项目来分类,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篮球类、排球类、足球类、乒乓球类等;从体育教学与训练来分类,可分为准备活动类、提高兴奋类、集中注意类、放松类等。从上述体育游戏蕴含的特质不难看出,农村小学开发体育游戏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体育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与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可以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基于此,在今天我们苦于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寻找思路与出路的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以优异的课程资源特质,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创了新的路径。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固有特质,本着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寻找出路的初心,笔者认为在进行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乡土性原则

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就要突出农村的乡土气息。同时,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弘扬乡贤精神。按照杜威先生“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来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农村学校管理者、农村学校教师、家长、农村体育爱好者、农村武术家、农村体育世家以及学生参加,并且秉持以农村小学为主、其余为辅的工作基点。

(二)发展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突出发展与农村学生相适应的某种专项体育基本能力。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强调学生锻炼的层次性,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统筹兼顾、综合考量、协同发展。注意实施过程中主要目标的引领性,必须明确次级目标为主要目标服务的思想。

(三)趣味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动作设计上,要突出戏剧化,强调变异性,打破常规,就地取材,努力使动作简洁、轻松、诙谐,充满趣味。同时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考评上,也要强调趣味性,做到计时与计分共处,个人与团体兼顾,等等。总之,力戒文化课的考评做派,以学生好玩为出发点。

(四)适度竞争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天然的竞争性特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也要关注这一点,不能回避。制定游戏规则时要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游戏中努力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游戏规则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让每一个校本课程开发者明确,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五)安全性原则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做到安全第一。在课程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相关安全措施,体育教师要学会必要的防范与处理应急事故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体育游戏事故的必要方法。在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要有安全意识,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警;在课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在课后,总结点评,巩固成效,进而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命名

课程命名即给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般在这类校本课程命名中遵循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动作结合活动形式直接命名,比如“高跷舞蹈”“穿越山林”“单脚跳比远”“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另一种是在动作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以突出的情节来命名,比如“踩石过河”“摔泥巴”“跳方方”“跳皮筋”“击鼓传花”“打弹弓比远”等。总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命名要力争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简洁就是课程题目不能太长,最好三四个字为妙。明了就是让小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游戏。激发学生想象力就是要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让课程的动作冲击力、情节感染力引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二)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三个维度。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一般以“提高”“发展”“培养”三个动词表述较为妥帖。比如涉及某种体育活动能力的,可用“提高”来表述,像“提高小学生的耐力”“提高小学生的攀越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等。在注重身体素质时,往往用“发展”来表述,像“发展速度素质”“发展灵敏素质”“发展协调平衡素质”等。在凸显心理健康水平时,常常用“培养” 来表述,如“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小学生的信任感”等。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1.成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抓课程开发的全盘工作(包括指导思想确立、方案的制定、人员的认定与聘任、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2.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课程开发专家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工作。3.开展课程开发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学生体育游戏需求方面进行评估,对必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即对来自于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网络的资源进行摸排收集整合。4.制定课程开发的规划,即对即将开发的课程进行有关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5.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通过培训使其理解课程框架,把握实施技能,为日后课程实施做准备。6.精心做好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即时刻注意着手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确保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目标和水平。7.对即将实施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教法及学法进行建议与预警设置。建议与预警的重点既要针对教学者“重点抓好什么”“注意避免什么”以及对学习者“重点学习什么”“注意防范什么”提出建议,又要对课程实施及学习过程中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的流程,活动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预警。8.做好对开发课程的相关总结评价工作,即对开发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乃至遇到困难进行最基本的判断。9.以哲学家的情怀,及时对实施后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进行扬弃批判,并着手开展下一轮的课程开发工作。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深化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创新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需要。我们要洞悉农村体育游戏的特点,追寻农村体育游戏的价值,在仰望新课改的同时,俯下身子,脚踏实地地做好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733000)

作者:马希良

农村小学实施安全教育论文 篇3: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探索

【摘 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这场改革既有成效,但也带来一部分问题,其中包括学生上学路程变远、影响学生人身安全、家庭负担加重等问题。本文对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撤点并校      农村小学      问题      解决路径

一、撤点并校提出的原因

1.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自然选择

由于财政资源的匮乏,基层政府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支持与扶持的力度相当有限。因此,县级政府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减轻自身的财政压力,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就成了一种自然选择。

2.生源急速减少是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直接动因

中国教育在线统计发现,小学在校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13953.8万人缩减到2009年的10071.5万人,幅度达30%。小学在校生总量最近十几年在持续下降,但入学率却在稳步提高,达到99.54%,小学生总量已经达到了增长极限,没有任何潜在生源。小学生源的急速减少也令我国小学数量在11年内减少了54%。

表1 全国小学阶段学生变化图

3.追求优质教育推动了农村小学教学布局的调整

无论是从教学质量还是教育师资和教学设施等方面来看,城市和城镇地区都要略优于农村地区。有能力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就造成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小学。同时,教师也希望进入更好的学校任教。这样就导致生源和师资的流失,推动了小学教育布局的调整。

二、撤点并校存在问题

1.上学路程变远

以前村里有小学,学生上学比较近,学生 15 分钟就能到学校。经过撤点并校,学生们的上学路途变远,有些学生只能步行上学,路上时间大大延长,由此也就引发了辍学、校车安全等问题。

(1)学生上学不便,辍学现象严重

图1显示,我国小学辍学率在1990—1996年间大幅下降,1997—2006年处于波动期,但2007年后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从2008年的0.599‰上升到2011年的0.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万—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探寻原因,我们发现造成辍学率回升的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

图1-3-1 从入学率上看小学生学源的枯竭是显而易见的

(2)校车使用不规范,事故频发

校车事故的频发,表面上看来是校车使用的不规范,追根究底是由于撤点并校所带来的上学距离过远。以江苏为例,经过撤并后,目前全省2280多个小学教学点,走读生中,单程步行上学时间在20分钟的占84.17%,中小学布局总体合理。但是,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全省有14%左右走读生单程步行40分钟以上,并校客观上增加了家长的生活负担,也使交通问题突出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3 年第2号公告:1185 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2.部分学生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加重

据崔多立学者以黑龙江省农村学校为例开展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在原所在地上学每人每年的费用为894元,学校布局调整后,集中到乡镇或县城上学,每年每名小学生仅伙食费一项就增加1111元,达到2000多元。另外,有部分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学生每人每年在校外租房费用就增加772元。這对于一些收入较低的农民家庭来说,负担很重。”

3.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停办学校校舍资产处置难度大,处置收入使用不够规范。至2011 年底,在1183 个县2006 年以来停办的8.42 万所学校中,尚有4.06 万所(占48%)由于产权归属情况复杂、位置偏僻等未完成校园校舍资产处置;已处置校园校舍取得的22.03 亿元收入中,有8.04 亿元(占37%)实际用于弥补乡镇经费不足或修建办公楼等支出[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13年第2号公告:1185 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4.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1)影响学生人身安全

撤点并校导致学生的上学路途变远,学生如不能在学校住宿,便会选择合租客车、坐公交车,或由家长接送上学。这就加大了学生发生交通事故和意外的概率。虽然部分城市已经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学生上学安全,但是合理统一的校车运营管理模式仍然没有出台,还有很多的小学生上学存在安全问题。

(2)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审计署调查的1185个县中,从2006年到2011年,有833个县的学校就学距离增加。西部地区调查的270个县的走读生数据显示,有10万左右的学生要徒步5公里以上。因路途变远,孩子不得不早起床,睡眠时间不够。本来要长身体的年龄,因这样会受到影响。而且上学途中消耗的体力较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精力不足,学习质量下降。

5.增加教师负担

本来教学的配量应该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农村小学合并之后,保留点的学生数量增加,老师要监管更多的学生,加大了教学的工作量。我们在南京市六合区龙袍镇中心调查发现,学校每天都会要配备老师跟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正常的工作时间上下班规则被打破,占用了个人活动时间。

三、撤点并校解决路径

1.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提出:“对于地处偏僻的教学点应予以保留,以避免因就学路程较远造成小学生失学辍学。”2006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强调要“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并举”,要求农村“撤点并校”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2010年,教育部再次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避免盲目调整和简单化操作。

在这些已有的法规基础上,政府应制定更细致化的法律法规,将实施与监督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执行人员,并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监督机制,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實施。各地政府也应该制定适合发展本区域教育的制度,让教育做到因地制宜,真正服务于民。

2.在并校过程中政府要履行必要职责

(1)更多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来规划并校问题。在并校问题众多的矛盾冲突中,政府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合并学校造成部分资产流失的现象。此外,政府还应妥善处理原有教育资源,有效利用闲置的学校资产,避免浪费,减少教育成本。

(2)对合并的学校要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学校合并后,在一段时期内,办公与教育教学经费会大幅度增加,这尤其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需要适当向农村倾斜。

(3)要注重保护弱校及弱势群体的权益,尊重教育公平和效益的综合实现,充分利用优质学校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3.完善寄宿制度

(1)对于离家过远的学生,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寄宿制度保障学生的生活质量。调研过程中发现,在一些落后地区,甚至有很多宿舍是危楼改建的,学校应该加大生活区投入,确保建筑达标。

(2)配备生活老师。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是有待提高的,学校应该配备合格的生活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及时关心学生,不让孩子因为寄宿产生孤单和害怕感。

4.采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对于撤点并校的学校,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但这依然是杯水车薪。从目前农村小学的状况看来,单纯依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小学要积极挖掘自身的特色,吸引社会上的团体、组织、企业来校进行教育投资,鼓励优秀毕业生回校建设,与相关企业组织进行一定的合作等。

5.学校要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做好防范措施

(1)每学期学校应组织观看安全教育纪录片,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形式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避免不安全故事的发生。

(2)学校必须制定学生安全应急预案,成立安全应急小组,设立通讯站。由专人负责,24小时有人值班,保证学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

(3)提高门卫监管意识,加强门卫的责任感,确保把好学校的第一道门。定期开展门卫工作汇报活动,适当加大人员投入,提高门卫警惕性。

6.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加大校车投入,完善校车制度

通过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我省共102个县,其中需要安排车辆送的有63个县(市、区),共有中学1615所、小学3045所、幼儿园4119所,中小学生401万余名,需要车辆接送的102万余名。目前全省学生接送车辆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专业自备校车。2001年7月,由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给出了强制性标准,标准规定,专用小学生校车是设计和制造上专门运送不少于10人的小学生校车,且应有统一标牌。此外,对校车的颜色、标识和座位间距、车窗高度等都提出了量化标准。南京市六合区政府购置了100辆“长鼻子”专用校车,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座位是“30+1+1”,也就是30名学生,1名司机,1名管理人员。这些校车长6.6米,宽2.4米,比较适合在乡村道路行驶。

(2)校车公交化。一些地方利用公交公司专业化优势开通接送学生专线,或租用客运公司车辆,在上下学期间接送学生。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实行公交化运营、公车公营模式,共投入学生接送车辆264辆。在我们访谈的学校中,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就是实行的校车交通化这一政策。

(3)学校包租车辆及家长承租车辆。一些学校包租专业运输车、公交车接送学生。而全省大多数需要车辆接送上下学的学生,都是家长自发包租、拼车接送。根据调查,全省63个县(市、区)共有经学校认可到公安车管部门登记用于学生接送车辆10352辆,其中学校自备校车1069辆、学校包租1038辆、家长承租车辆5387辆。对于家长自行包租拼车接送孩子的车辆,家长应该做好监督工作。

(4)不规范车辆。江苏省还有大量未经登记的各类不规范车辆,这些车辆大多没有客运营运资质。学校应该加强监管,严格杜绝黑车生意,严肃清理学校门口的黑车,并向学生家长强调黑车的不安全性。

7.建立基金会,资助困难学生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些甚至超出了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贫苦家庭的孩子不得不放弃求学的机会。学校应该建立基金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助,适当减免学费。

8.妥善解决富余师资问题

(1)改善人事与管理制度。合理核定农村小学校编制,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小学教职工结构调整思想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城乡区别对待,增加农村教师受表彰奖励的机会。

(2)城乡人才分布不均,关键在于待遇问题。实行全员聘用制,采取优教优酬、末位淘汰的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其他教育资源;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吉标,徐继存.中国村落小学的百年兴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04):81-88,5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000-03-02,(中发[2000]7 号).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月发展的决定,2001-05-29,(国发[2001]21 号).

[4]张洪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基于苏镇个案的实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2013 .

[6]马丽,冯文全.我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政策变迁及其出路探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7]杜萍,陶涛.美国乡村学校合并的历史与反思[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9-52,63.

作者:朱瑜珊 陈慧娴 江舒意 唐千又 冯楠

上一篇: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学论文下一篇:网络广告文案写作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