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琴艺术创作论文

2022-04-21

摘要:现阶段,我国钢琴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改编钢琴曲是这一时代非常流行的艺术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钢琴家走进钢琴曲改编的艺术创作工作中,而改编的钢琴曲所具有的民族化特点也是现阶段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部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钢琴艺术创作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钢琴艺术创作论文 篇1: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研究

摘 要:只有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对于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风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价值与意义。总体而言,20世纪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可以大体划分为五个时期:初创期——1910年至1932年;发展期——1934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转变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5年;静默期——“文革十年间”;复兴期——1978年至20世纪末。同时,我国20世纪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风格与特质,以及鲜明的现代性、规范性与专业性。20世纪我国的钢琴艺术所展现出的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性,无论是对于当前及未来我国的钢琴创作和实践演奏,还是其他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钢琴作品;创作;演奏;民族性;现代性;融合

我国的音乐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从古至今,音乐艺术始终与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不可或缺。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古老帝国的社会各个层面都开始全面转型,伴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潮,欧美音乐开始在我国发展,钢琴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并发展的,其逐渐在我国城市音乐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钢琴音乐是所有传入的音乐形式中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20世纪上半叶是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形成和确立阶段,钢琴音乐创作和教学活动迎来了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文革”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各方面都百废待兴,钢琴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很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大量涌现。

20世纪对于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再到初具艺术规模。在多元文化席卷全球的今时今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每种文化艺术形式都在努力探索和寻求自身文化风格与特质的确立与彰显,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钢琴艺术也必然如此,而面对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冲击,我国的钢琴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中,在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风格的把握上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从更高的世界多元文化视角着眼,这种艺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是不符合多元文化的艺术理念与发展要求的,我们必须清晰、深刻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钢琴艺术要想在世界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占据不败之地,就必须进一步形成并完善自身的艺术风格,即民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和衍进历程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和深刻的了解、理解与认知,只有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了解历史,才能在当下的艺术活动中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于我国当前的钢琴艺术发展而言,对于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风格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价值与意义。

1 20世纪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概况评述

史料记载,钢琴作为一件乐器出现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喜好新鲜事物的康熙皇帝得到了当时西方传教士所“进贡”的钢琴,但此后的一百多年间,钢琴在我国仅是宫廷中皇帝偶尔把玩的一个器物,始终没有更多的流传与发展。当时代前进至20世纪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政府走到了尽头,我国社会也开始了巨大的变革,伴随着当时的“西学东渐”浪潮,东西方文明开始了又一次巨大的碰撞与交融,在这一时期,西式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的各大城市涌现,这使钢琴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新式学堂在我国的创立与大范围普及,使我国的钢琴艺术得到了真正的传播与发展。虽然纵观过去百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国都处于一种战乱与社会动荡交织的状态之中,但历史与社会的变革对于任何一种艺术来说,都存在两面性,尤其对于20世纪上半叶来说,一方面战乱与社会动荡确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时钢琴艺术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同时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为我国当时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提供了更多的灵感与空间。到了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钢琴艺术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特质。

总体而言,20世纪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与演奏可以大体划分为五个时期:

1.1 初创期——1910年至1932年

1910年以后,现代教育与艺术在我国萌芽,并迅速取得发展,越来越多的欧美钢琴家来到我国举办专业的钢琴音乐会,为我们带来了专业的钢琴作品和演奏风格,同时我国的一些作曲家们也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带有自身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与当时我国方兴未艾的专业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当时的北平和上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教育院校,其对专业的钢琴教材有着极为迫切的需要,一方面,欧美的专业钢琴教材被广泛应用,但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的钢琴家与教师们虽然具有较高的西方古典音乐素养,但同时又大多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艺术与民族责任感,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和推广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并演奏和实践这些作品,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很多都是出自我国各大专业院校的音乐教师之手。但由于此后我国战乱频发,社会动荡,此类作品保留下来的并不多,只有寥寥几首。1915年,音乐家赵元任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钢琴独奏作品《和平进行曲》,这是我国第一首由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与特征的钢琴作品。此后,同期同类的作品还有肖友梅于1916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哀悼引》;赵元任于1917年创作的《偶成》,及其于1919年创作的《小朋友进行曲》;李荣寿与1921年创作的《锯大缸》;肖友梅于1923年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黄自于1930年创作的两首《创意曲》等等。另外,此时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还与我国当时的艺术歌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创作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钢琴独奏曲创作与演奏并驾齐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与意义。比如,青主于1920年创作的两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肖友梅于1922年创作的艺术歌曲《問》;赵元任于1926年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黄自于1932年创作的《春思曲》等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作品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钢琴独奏曲,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很多学者在评价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作品时往往会冠以“萌芽”“初期”“程度较浅”“构思简单”“篇幅短小”等词语,诚然,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但如果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做一个纵向的比较,尤其是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作品为参照,以时间为轴,就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无论是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创作技巧,还是艺术表现、艺术美感、民族风格表现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与规格,尤其以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为例,其可谓我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最高艺术水准代表,时至今日,我国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仍鲜有能够与之匹敌者,这是十分值得我们肯定和继承的。但这种开始即巅峰的现实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钢琴作品此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可悲,从这一角度而言,今时今日的钢琴艺术工作者们仍然没有将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形容和定义为“初浅”的资格,这十分值得我们警醒与深刻反思。

1.2 发展期——1934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所以将1934年定义为发展期的开始,是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于我国钢琴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一年,俄罗斯音乐家齐尔品举办了一场“中国风格钢琴曲征集活动”,其影响范围很广,参与度很高,最终六首钢琴独奏作品脱颖而出,分别是贺绿汀创作的《摇篮曲》和《牧童短笛》、俞便民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江定仙创作的《摇篮曲》、老志诚创作的《牧童之乐》和陈田鹤创作的《序曲》。这一事件及其所推出的六首作品的问世与传播,对于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划时代的作用、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是为我国后世留下了极具代表性的高水准钢琴作品,同时也为我国此后的钢琴创作与演奏创立了一种理念、模式与风格。在此之后,虽然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受到客观环境的一定制约,但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秉承教育优先的方针政策,当时的学者、教师、艺术家与学生们都得到了较好的照顾和较为优渥的工作环境,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音乐家们仍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如江文也于1935年创作的《五首素描》;马思聪于1938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丁善德于1945年创作的《春之旅组曲》;瞿维于1946年创作的《花鼓》;丁善德于1948年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等。在这一时期,虽然不断的战乱对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当时教育先行的政策与方针,以及赋予文化学者、艺术家、教师及学生们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和更高的创作自由度,给了音乐家们更大的创作空间,外地的入侵与社会的动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转化为艺术灵感的源泉,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创作呈现出了更强的古典音乐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同时也更具有清晰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审美特质,在演奏风格的把握、表现与演奏技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有了极大的突破,使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仍然占据着当前我国钢琴教学教材中国钢琴作品部分的主流,充分地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卓越成就,及其对我国20世纪及当前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的启示性作用、价值与意义。

1.3 转变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5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作品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社会形态也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战争结束了,外部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钢琴创作与演奏仍然基本秉持以民族风格为主,但之前我国的钢琴艺术基本师承欧美国家,而在这以后,则转为以学习苏联钢琴艺术为主流,无论是钢琴作品的创作还是在演奏方面皆为如此。这期间的钢琴创作代表作有江文也于1950年创作的《乡土节令诗曲》;丁善德于同年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于1953年创作的《兰花花》;蒋祖馨于1955年创作的《庙会》;黄虎威于1958年创作的《巴蜀之画》;储望华于1964年创作的《翻身的日子》;殷承宗于1965年创作的《快乐的嗦》等等。从这些作品的名字便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走上了一条“人民群众”的路线,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视作我国钢琴风格的转型期。

1.4 静默期——“文革十年间”

1966年至1976年,我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十年间,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钢琴彻底沦为一种机械的服务工具,虽然仍有一些作品问世,但失去灵魂的钢琴作品即使外形和演奏花哨,也仍然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因此,对于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而言,这一时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5 复兴期——1978年至20世纪末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又一次打开沉重的国门,文化艺术复苏。随着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音乐发达国家的交流日趋全面和加深,我国的钢琴创作和演奏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与态势。这一时期,除了仍然秉持彰显民族性的钢琴作品以外,我国的作曲家们还开始对现代音乐理念与创作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运用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等现代作曲理念与方式创作钢琴曲,如周龙创作的《五魁》、赵晓生创作的《太极》、彭智敏创作的《风景系类》等等,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何种理念与风格,民族性都是我国作曲家与演奏家们所秉持的核心内涵与特质,这也十分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挖掘和研究。

2 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的核心特质与风格

2.1 我国20世纪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风格与特质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及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与个性。虽然自古以来我国便是多民族共存的状态,但客观地说,我国的汉族人口及汉族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因此,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语境中,提及较多的民族性、民族风格、民族特质,皆指我国的汉族文化属性与艺术风格及特质。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在20世纪的百年间,虽然在创作的模式、手法、方式上基本依照西方古典音乐,但其核心思想、精神与内涵方面始终秉承对于民族性的不懈追求。无论任何时期的作品,即使是在“文革”的“靜默”时期,我国的钢琴作品也能够体现出清晰的、浓郁的、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审美特质。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民情各异,音乐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民歌、戏曲、曲艺、传统乐舞、传统器乐、古曲乐等等,这些都被我国钢琴创作广泛地采纳与运用,成为我国20世纪钢琴创作百年间的艺术土壤与灵感源泉,这也使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的风格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性特质。尤其是在20世纪末,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快速、便捷、全面和深入,人们对于民族性的认知、理解与把握也更加全面和深刻,我国的音乐家、作曲家们开始对民族性有了更开阔和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并创作出了很多更具有现代性的优秀的、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的内涵与风格,使我国的钢琴作品更具有多元性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例如,汪立三于1953年创作的《兰花花》,就是以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曲调为主题乐思,在此基础上将其主题旋律加以发展和变奏,整首作品在结构设计上采用西洋古典音乐的叙事曲曲式,在和声编配上大量运用了具有强烈色彩性的不协和和弦,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借此表现出音乐人物角色兰花花的悲惨境遇与悲情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与标题性,这种意境的渲染与营造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审美标准与特质之一。同类作品还有瞿维于1946年根据江苏民歌所创作的《茉莉花》、刘福安于1956年根据福建民歌所创作的《采茶灯》、黎英海于1972年根据同名古曲所创作的《夕阳箫鼓》等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作曲家们便开始不断地尝试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钢琴作品创作,对我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风格的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与意义。进入90年代后,少數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喜爱,成为我国钢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石夫根据新疆民歌创作的《喀什噶尔舞曲》、王建中根据云南民歌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等等。

由此,民族风格的追求与彰显始终是我国20世纪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表现的主题,同时通过时间和实践,也证明了这是一条值得我们继续继承和坚持的钢琴艺术发展之路。

2.2 我国20世纪钢琴作品创作与演奏始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规范性与专业性

如前文所述,民族性是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核心精神与内涵,这也是我们必须秉承的发展理念,但同时必须清晰地指出,钢琴对于我国来说,毕竟属于一种外来乐器,因此,其在形式上也必然是西式的、古典音乐式的,这一艺术创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也贯穿了20世纪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始终。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问题,西方古典音乐的规范性、系统性及专业性与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并不是矛盾的,而是能够有机结合,并产生无穷魅力的。20世纪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精神、价值与魅力,而这种东西方文化艺术在钢琴领域的成功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我国其他文化艺术学科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作用、价值与意义。因此,20世纪我国钢琴创作与演奏的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也是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挖掘和研究的重要学术课题。

20世纪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纵观这一百年间,我国始终处于不断的冲突与变革中,东西方文明在此期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交融,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其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性,无论是对于我国当前及未来的钢琴创作和实践演奏,还是我国其他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性作用、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再生.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3-134.

[2]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234-235.

[3] 卓非亚·丽莎.音乐美学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256-257.

[4] 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汤蓓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2-15.

[5] 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4-15.

[6] 约瑟夫·列文.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M].缪天瑞,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34-45.

[7]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 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9] 程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10] 岳巍.论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1.

[11] 吴榆.论中国钢琴改编曲与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D].西南大学,2006.

作者简介:杨佩红(196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学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演奏专业,副教授,音乐教育学院键盘系主任,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作者:杨佩红

我国钢琴艺术创作论文 篇2:

关于中国钢琴改编曲中民族化特征的探讨

摘 要:现阶段,我国钢琴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改编钢琴曲是这一时代非常流行的艺术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钢琴家走进钢琴曲改编的艺术创作工作中,而改编的钢琴曲所具有的民族化特点也是现阶段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钢琴改编曲民族化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了解中国钢琴曲改编过程中所具有的民族化特点,为我国钢琴曲改编艺术融入民族化特点,以此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钢琴;改编曲;民族化特征

0 前言

钢琴曲的改编,一般情况下就是根据已经存在和成型的音乐作品,进行曲谱的改编和创作,整个改编过程遵循原有的脉络,同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风格的改编,这样的创作中心思想一般就是在表达了原曲情感的基础上,加入改编者最新的思想、理解和时代特征。近年来,中国钢琴曲的改编逐渐融入了民族化的特点,这也突显出我国深厚的民族底蕴,同时也赋予钢琴音乐作品时代性和创新性,呈现出雅俗共享的艺术特点。这也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工作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值得人们探讨和分析。

1 民族器乐类改编曲中的民族化特征

1.1 原始层面

钢琴音乐作品在改编前期,原始的作品内容都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其中所使用的演奏形式也是传统民族乐器的独奏或合奏,这些乐曲都是民族乐曲中的精华,旋律、节奏和整体结构都体现出了民族化的特点,同时也突显出民族乐器在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原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钢琴音乐的改编。例如,《二泉映月》是二胡演奏的著名曲目,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根据这一传统曲目进行钢琴曲的改编,旋律和节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优美和哀怨的感觉,突显了民间音乐的重要特点,而结构则保留了原有曲目的变化形式和节奏特点。此外,聂耳根据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倒八版》改编了钢琴曲《金蛇狂舞》,这样的改编形式在民间音乐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对被人们熟知的曲目进行改编创作,保留原有曲目中深受人们喜爱的特点,增加作者对这一曲目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突显出钢琴曲的风格。

1.2 创作层面

在创作的过程中,钢琴曲的改编作者一般都刨除了原作品本身具有的民族性,同时也刨除了其中所具有的民族因素,利用钢琴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以此创造出最新的民族特色。作曲者在钢琴改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心情结合民族性的元素,融入原本的作品之中,创造出最新的作品内容。这样的创作手法和改编方式比较常见,也促使钢琴曲目经改编后符合新时代创作的特点,整个作品的风格协调统一,并且从始至终贯穿中华民族特色。例如,在改编的过程中,整个作品的结构和设计都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以民族化协调形式进行创作。这些都是突显中国音乐特征的改编手法。

2 古曲类改编的民族化特征

2.1 历史特征

改编钢琴曲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是对古曲的改编,古曲主要指我国所流传下来的、相对比较经典的音乐作品。其在现阶段被作曲者发现,并且改编成钢琴曲,成了崭新的作品内容,这不仅仅是中国民族特点的体现,也是古代和当代文化跨时空的结合,更是中西音乐的碰撞。钢琴改编曲能够把作品进一步地升华,同时要遵循其特有的历史特点,因为古曲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所以在改编钢琴曲的过程中,需要参考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例如,《梅花三弄》《霓裳羽衣曲》等都有自己的旋律节奏、音乐背景和时代特征。所以,在改编钢琴曲的过程中,要遵循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的最纯粹的本色内容,这也是民族性的体现方法,也是钢琴曲改编中民族化特色的部分内容。

2.2 时代改编特征

我国古曲流传下来的曲目并不是很多,发展至今既完整,又被大家认可的古曲更少,所以在被改编成钢琴曲而广泛流传之后,不仅仅是钢琴曲改编的艺术成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另一种形式。改编的过程中,作者需要遵循创作的典范,为我国古曲的作品发展拓寬渠道,增加流传途径,注重文化传播意义。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改编古曲时,要遵循时代性特点,把时代特征融入音乐作品中,帮助歌曲革新,注入新鲜血液,也给予古曲具有时代特点的创作元素,同时,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能使古曲焕然一新,给予作品生命力。

3 歌曲类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

3.1 多民族风格

在钢琴曲改编的过程中,很多作者注重对歌曲类型的改编,而改编歌曲类型的钢琴作品是改编作品中最多的一类,数量庞大。现阶段,针对受到大众青睐、被大众广为流传的作品,在改编的过程中,还需要融入民族化的风格。不同民族风格歌曲改编的钢琴作品,为钢琴音乐行业中增添了多民族的文化色彩。作者在改编过程中,要根据歌曲的艺术性特点、文化内涵,融入歌曲所属的民族性质,突显出钢琴作品的特点,加强民族性风格。例如,内蒙古音乐的风格是豪迈、奔放,所以在改编钢琴曲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特点,突显内蒙古音乐的特点。陕北的音乐是粗犷的,福建民歌是温婉的,这些都需要融合当地的民族风情和特色,以达到改编的最佳效果。

3.2 群众基础

在改编歌曲类型的钢琴创作中,主要的类型可以分为民歌、近代革命歌曲、影视歌曲和儿歌四种类型,这些歌曲都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想法,也表达了我国群众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思想发展过程。因此,在改编歌曲类型时,更要重视民族性特点,以反映出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城市、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气息,要把群众作为基础。

歌曲都是在群众中所流传,来源于群众的生活,所以歌曲改编也需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其他改编形式所无法达到的。歌曲本身就深受群众喜爱,很多音乐表现形式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把这些歌曲与钢琴音乐的特点结合,在强烈感染力的基础上,融合强大的表演力,使钢琴改编曲既有民主性,又有艺术性和欣赏性。

4 戏剧类改编的民族化特征

4.1 戏曲性特征

钢琴曲的改编中还有一类具有特点的改编类型,那就是戏剧类的钢琴曲改编,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些都是经典戏曲曲目,将这些作品改编为钢琴曲的数量虽然较少,但是非常与众不同。首先需要了解其中的戏曲性特点,并且,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文化内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也拥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而在不同的地区,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这些差异,以此进行曲目的改编,以加强钢琴的民族性,同时融入戏曲性特征,使钢琴曲带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点。

4.2 戏剧性元素

歌剧和舞台剧中经常出现爱恨纠葛、生死离别等情感,这些情感都体现了我国民族的情感内涵,也是民族性的表现手法之一。其展示了我国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各族人民在成长过程中的艺术创作脉络,所以这也是我国音乐作品中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改编歌剧和舞台剧的过程中,要遵循艺术元素,加强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性特征,利用这样的表达形式,突显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5 结语

根据以上的探讨和分析,可以看出,钢琴改编曲来源于我国音乐作品,只是作者利用钢琴以一种不同形式呈现将其出来,这不仅能使西方乐器与中国乐器紧密结合,也能使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吸取精华,展现出作品的魅力。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其有着强大的表现形式,能够突显中国音乐所具有的特点和神韵,把钢琴作为基础乐器进行音乐改编,是一种我国民族性特点与音乐融合的新型表现形式,引导了我国钢琴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我国国民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婧.专业钢琴教育的民族化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三所高校为例[J].音乐创作,2018(08):165-167.

[2] 周民.民族化视角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路径探究[J].黄河之声,2018(09):96.

[3] 杨磊.奥地利钢琴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启示[J].四川戏剧,2018(04):171-173.

[4] 程诗.浅析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艺术评鉴,2018(03):8-9.

作者简介:杨泽(1972—),男,四川成都人,本科,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

作者:杨泽

我国钢琴艺术创作论文 篇3:

解析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化特征

内容提要

近年来在我国钢琴音乐良性发展的状态下,钢琴改编作品作为其中与众不同的一类,不仅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青睐,逐渐成为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本文即针对这类钢琴音乐民族性特征进行研究与观察,从而使其中的民族性元素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不但有益于业内人士对于这类作品的演奏与学习,更有利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特色与民族特征被大家所认识与掌握。

关键词

钢琴改编曲民族性民族器乐古曲歌曲戏剧

近年来在我国钢琴音乐良性发展的状态下。钢琴改编作品作为其中与众不同的一类,不仅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青睐,逐渐成为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钢琴改编曲一般是根据已经存在的音乐作品进行钢琴音乐的改编与创作,改编过程当中或者完全遵循原有的音乐脉络,或者根据原音乐进行改编,或者只是部分地保留原曲中的某一元素或某一特点完全进行新的创作,其创作的目的和中心思想一般仍是为了表达原曲的内容与情感,或者在其基础上,加入改编者新的理解、时代性特征以及情感的升华。在近年来,中国音乐发展趋势日益呈现民族化特征的状态下,改编曲以其强大的民族性特征傲视群雄,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深厚民族底蕴。这样的钢琴音乐改编曲是兼具艺术性、时代性、继承性、创新性、可听性为一体的钢琴音乐类别,真可谓雅俗其赏,内涵深厚。本文即针对这类钢琴音乐民族性特征进行研究与观察,从而使其中的民族性元素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不但有益于业内人士对于这类作品的演奏与学习,更有利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中国特色与民族特征被大家所认识与掌握。

1.民族器乐类改编曲中的民族性特征

民族器乐作为我国钢琴音乐改编曲中最为主要、最具特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在我国钢琴音乐中不仅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同时也有着很广泛的影响。众所周知的钢琴作品如二胡改编曲《二泉映月》、唢呐改编曲《百鸟朝凤》、琵琶改编曲《夕阳箫鼓》等,以及一些民族器乐合奏改编曲如《金蛇狂舞》《三六》《翻身的日子》《旱天雷》《平湖秋月》等。这些改编曲虽然最后是以钢琴这一西方音乐形式呈现的,但是其音乐本身却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特征。这些民族性元素分别体现在作品的旋律、结构、和声、调性、音色、演奏特色等各个方面,就其来源可划分为三个层面:

(1)原始层面:改编之前的原始作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民族器乐作品,或独奏、或合奏,都是民族器乐曲中的精品,其旋律、节奏、调式以及结构都体现了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原始本质特征,如二胡改编曲《二泉映月》是作曲家储望华根据阿炳的同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而成的,其旋律与节奏优美哀怨,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特点,同时结构也是保留了原曲的A,A1,A2式加花变奏的特点;聂耳根据我国民间乐曲《倒八板》改编创作了钢琴乐曲《金蛇狂舞》,《倒八板》是《老六板》的一种变化形式。本身就是民间乐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为人所熟知的曲牌;刘庄改编创作的钢琴曲《三六》其蓝本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同名作品;陈培勋的钢琴曲《平湖秋月》是根据同名粤曲进行改编创作而成的。

(2)创作层面:抛除原作中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因素,在钢琴改编曲的改编创作过程中,曲作者们也非常精心地在创作中加入了民族性元素与特色,用以使这些新时代创作的钢琴改编作品整体风格协调统一、由内而外地贯穿中国民族特色,如作品的结构设计都是由中国传统结构形式,调式方面使用中国民族调式进行创作,在和声方面使用民族式和声(四度、五度、二度等和声),在写作手法上多使用复调式手法,或以此与主调式创作手法相结合,用以表现中国音乐的线条性特征。

(3)表现层面:为了更加生动的表现出音乐中的民族性特征,改编曲中使用了很多对民族乐器的音色、演奏以及其他基本特征的模仿手法,如《二泉映月》中大量的装饰音是对二胡演奏特点的模仿;《夕阳箫鼓》中对琵琶等乐器演奏技法的模仿;《彩云追月》中对古筝等乐器的模仿,从而不但使钢琴这一强大的乐器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与发挥,并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中国特色的体现做了成功的尝试。

2.古曲类改编曲的民族性特征

古曲是指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它们在近当代被作曲者改编成钢琴曲之后,产生了新的音乐作品,这不仅是中西音乐的碰撞与结合,更是古代与近当代的跨时空共同的创作,使古曲作品与钢琴音乐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中国古曲作品不很多,流传至今并且记谱完整、又被大家所公认准确的古曲则更少,所以当它们被改编成为钢琴曲并为广为流传,不但是改编曲创作的典范。也为中国古代音乐作品拓宽了发展与流传的途径,实属难能可贵。这类作品的民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历史特征与时代改编特征两个方面:

(1)历史特征:古曲钢琴改编曲的原曲都来自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经典作品,如《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霓裳羽衣曲》等,它们的旋律、节奏、结构、速度、表演形式等都具有其历史时代特质,这些特质就是中国音乐中最纯粹、最本色的部分,也是最具有民族性特色的部分。如王建中在《梅花三弄》中使用了原曲的旋律以及十段曲式结构;黎英海在《阳关三叠》中使用了原曲中的叠奏式发展手法;谢耿在《霓裳羽衣曲》中力求再现唐代宫廷乐舞的法曲结构形式等。

(2)时代改编特征:在古曲改编曲中作曲者的编大于改,但是他们还是将时代特征融合在了音乐作品中,为古曲注入了新鲜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作元素,如多声部的设计、和声的使用、整体结构中的对比与呼应、引子与尾声等,都使古曲钢琴作品焕然一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3.歌曲类改编曲的民族胜特征

歌曲类钢琴改编作品应该是钢琴改编曲中数量最多,也最为庞杂的一类,尤其是在当代这类作品,不但受到作曲者的青睐,更是为广大听众的喜爱,其中主要可以分为民歌类改编曲、近代革命歌曲改编曲、影视歌曲改编曲以及儿歌改编曲四类。歌曲是从人们内心流淌出的声音,所以其表达了中华民族民众的心声。它更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点:

(1)多民族风格:各种不同民族风格的民歌改编成钢琴作品后,使钢琴音乐具有了五彩斑斓的不同民族音乐特色。如内蒙音乐风格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陕北音乐风格的《蓝花花》;广东音乐风格的《卖杂货》《思春》;福建民歌风格的《采茶扑蝶》;陕北民歌风格的《三十里铺》等……

(2)群众基础:歌曲改编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其他改编曲形式所无法相比的,歌曲形式本身就是老百姓最深入人心的音乐形式,而将歌曲形式的强烈感染力与钢琴音乐的强大表现力相结合,更加使改编曲兼具民族性、艺术性与欣赏性。

(3)多类别、多功能:歌曲改编曲中,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如对近代革命歌曲的改编、对影视歌曲的改编、对儿童歌曲的改编、对流行歌曲的改编、对动漫音乐的改编等,这些改编曲体现出了我国不同领域中的歌曲改编音乐的基本状态与音乐特征。

4.对剧类改编曲的民蕨性特征

除了以上几种改编钢琴作品外,还有一些由戏曲、歌剧或舞剧中的音乐选段改成钢琴曲的作品,如歌剧《白毛女》选曲《北风吹》《红头绳》,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选曲,戏曲类的殷承宗《钢琴伴唱红灯记》、倪洪进的《京剧曲牌钢琴练习曲四首》以及张朝的《皮黄》等。这些戏剧类钢琴改编曲虽然相对较为少见的,但是却是非常与众不同、无可替代的。这类作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性:

(1)戏曲性特征:在这类作品中非常独树一帜就是戏曲类的音乐改编曲,因为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音乐形式,其本身具有强大的民族性特征与深厚的民族底蕴,是在我国不同地域范围内。经过历史的积淀与艺术的洗淘不断成长起来的音乐戏剧种类,每种戏曲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与艺术特点,体现着浓郁的民族与地域性特征。

(2)戏剧性元素:无论是歌剧、舞剧还是戏曲,其共同点是都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元素,如矛盾冲突、爱恨情感、生死离别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表现方式,记录着华夏各族人民的艺术创作脉络,是我国音乐作品中民族性因素的又一种表现方式。

钢琴改编曲的本源是中国音乐作品,在经过钢琴这一高性能乐器的再现后,不仅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与中国音乐紧密而有力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使原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绽放出了新的魅力。这些乐曲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以不同的方式,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性音乐特征,这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硕果,更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宝贵财富。对于改编曲而言,它真正的魅力并不是在于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之王”演奏了中国作品,而是在于利用钢琴这一强大的乐器表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神韵。不是将中国钢琴音乐西化,而是将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为我所用。捕捉到中国音乐的“本质”,使中国钢琴音乐更加原汁原味,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拓展了更为深远的道路。所以钢琴改编作品中的民族性特征不仅仅是对中国音乐特质的一种呈示,更隐含着对我国钢琴音乐的一种启示……

作者:孙红丹

上一篇:音乐教学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交通工程成本管理论文